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佛教] 五欲六尘

五欲六尘

一般将夺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杀害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之为“魔”,并且常常以“魔障”称之,以强调它们对圣道的障碍作用。我们在日常修道所遇到的第一重魔障,便是五欲六尘。什么是五欲六尘呢? 欲,指对于特定对象产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大智度论》说:“五欲无利益,如狗啃骨头。”又说:“五欲如逆风举火把,风吹焚自身。”“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这都是说明五欲之于人,为害甚大。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是能引起感官与心灵感觉、思惟的对象,因为它们具有污染情识的作用,有如尘埃一般,所以称为“六尘”。
一、财欲
    指世间一切的金钱财宝,是资养色身所不可或缺的资粮。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许多人迷信金钱的力量,因此用尽各种方法求取财富。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安稳的生活,不一定能买到健康的身体,许多人被金钱所役使,毫厘必争,缁铢必计,到头来,身体弄坏了,反而无法享受努力的成果;有的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却被不肖的儿女挥霍殆尽;此外,大水、大火等天灾,足以使金山银岛在一日之间化为乌有;过多的财富也往往成为盗贼及暴政觊觎的对象,甚至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和乐的家庭,不一定能买到可贵的友情,许多人因为忙于赚钱,因而忽略了宝贵的亲情,无法善尽教养子女的责任;有些人则见利忘义,出卖朋友,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作奸犯科,使自己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金钱能使人产生这么多的烦恼痛苦,所以,佛经里常用“毒蛇”来比喻钱财的祸患。尤其学道者,如果不能抗拒利养的诱惑,往往就会被金钱埋没理想,而无法坚持信心道念。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贱夫妻百事哀”,一个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没有钱财,否则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安顿家庭的生活呢?何况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国家社会的各项发展,也需要丰实的国库作为后盾。而佛教本身必须提供弘法利生、医疗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务来净化社会,造福人群,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佛教事业呢?因此,来路明白、用途正当的“净财”是佛教所容许的。
二、色欲

色,指世间的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能使人悦情适意。过去的富家子弟,在声色犬马中丧失了志气;现代的青少年朋友,在电动玩具、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里迷失了自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吃喝嫖赌中浪费了大好生命,断送了锦绣前程;多少英雄豪杰,在虚幻的美貌与空洞的爱情召引下,落得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美色好物,使人身心堕落,受苦无量。《摩诃止观》说:“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学道者想要从生死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尤其必须戒之在色。人世间因为具备各种不同的人事地物,使我们的生活多采多姿;自然界因为拥有变幻莫测的森罗万象,而显得处处生机蓬勃。形色相状的千差万别,丰富了有情的心灵,也扩大了人类的心胸。多少美丽的诗篇,曼妙的歌舞,常常是在看尽千山万水后,由偶发的灵感所成;多少伟大的圣者,多少杰出的人物,往往是在纷纭的世界里,孕育出圆熟的智能。佛经所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黄金铺地,鸟语花香;东方净琉璃世界,富丽堂皇,令人神往;而佛陀说法时的通体放光,菩萨示现时的璎珞披身,在在都显示出修道成佛不一定要住茅蓬,着弊衣,庄严的色相也一样可以使人悟入真理。
三、名欲

名,指世间的声名,能显亲荣己,所以也是人们追求的欲望。俗话说:“荣誉是人类的第二生命。”追求名誉不但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一个团体进步的原动力。一个人如果连荣誉感都失去了,则生活如同行尸走肉,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是有许多人迷恋于名誉地位所带来的虚荣心、优越感,终日汲汲营营,殚精竭虑,甚至不择手段,强取豪夺,结果不但自己患得患失,形成精神上的负担,同时也造作恶业,引起现世的不安与来世的苦果,真是得不偿失。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因而抹杀了名声的好处。“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榜样令我们见贤思齐,是造成社会安定的力量,不正是声名远播、万世留芳的成就吗?社会上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只要社会贤达登高一呼,往往能发挥四方响应的效果。我们借著称念诸佛菩萨的圣号,而得到得度的力量,诸佛菩萨但以一名,就能普度无数众生。只要心中没有名利心,名声是为了大众利益而拥有,也可以是成就菩提的助缘。
四、食欲

食,指世间的饮食众味,能滋长我们的色身。佛陀在雪山六年,由日食一麻一麦的苦行中,深深体会到人要生存,必须要以食物维持身命,否则就无法修行。于是,当佛陀证悟成道,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对五比丘说:“一切众生,依食而住。” 饮食本来是为了养身活命,但是人们却往往美食当前而不知节制,暴饮暴食,冷热互渗,结果损害了身体的健康。目前世界上现代化国家的人民普遍患有营养过剩、肥胖臃肿的毛病;也有些人非时而食,乘兴而食,破坏了肠胃的功能;更有许多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在样式口味上力求变化翻新,甚至不惜杀生害命。千百年来,凡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河里游的、山中爬的,都成了人类大肆捕杀的对象。长此以往,不但破坏了地球生态的平衡,遗祸后世子孙,也为自己种下日后恶业苦果的种子,诚可悲矣!佛教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呼吁大家节制食欲,因此在丛林的清规里,订有食前作五种观想的条文,称为“食存五观”,其中“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及“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两种观想,正可以对治我们对饮食的贪欲。
五、睡欲

睡,指睡眠休息,能资养我们的身心。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菩提路长,更需要适当的休息,否则倦怠无力,又如何学道修行呢?然而如果贪嗜睡眠,不但空过光阴,而且容易伤身丧志,使人性无法积极活动,成为障覆修道的惛眠盖。因此,佛教诸经论曾举出许多对治惛眠的方法,例如《中阿含经》卷二十《长老上尊睡眠经》中,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诵经宴坐时,如果昏沉欲睡,可以两手按摩双耳;或用冷水洗脸;或仰观天空星宿,以适神思;或至户外空地经行,守护诸根,待神识清爽时,再继续修持。在《遗教经论》中,举出昏沉欲睡的原因有进食、时节和心理三种因素。前二者属于生理的因素,可以精进来对治;后一项是心理因素,有两种对治方法:?思惟观察:观察五蕴的生住异灭,时常心念无常的火烧诸世间,提醒自己把握光阴,努力习定修慧以求自度。守持净戒:以净戒对治烦恼,能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中安住,使精神不致惛重沉闷。关于消除疲劳的睡眠方面,佛制睡眠的时间,是从晚上十时至凌晨二时,与现代的医学卫生观点相符。在佛教里,搬柴运水、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睡眠自然也不例外。《毘尼日用切要》中记载:临睡
时要合掌面西,观想念佛十声、或百千声、或万声,然后诵偈云:“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睡觉时右胁而卧,观想光明,这样修习纯熟了以后,不但能安稳入睡,而且在睡熟了以后,也能保持惊觉,不失正念。欲,依其追求的目的而言,可以分为善法欲和恶法欲二种。以正念来追求财、色、名、食、睡,为善法欲,是精进求道的资粮;以邪念来追求财、色、名、食、睡,为恶法欲,是步入堕落的原因,所以又称为“地狱五条根”。

[ 本帖最后由 千山万水 于 2012-3-26 09:52 编辑 ].

TOP

一、色尘

《俱舍论》卷一记载,色境有二种:

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瑜伽师地论》卷一,在显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尘的分类更加完备。即凡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称为表色。

二、声尘

声尘,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卷一记载,声音大致可分为八种。依发声的物体有感觉与否,先大别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与无执受大种因之声。执受,是心、心所的异名。大种,指地、水、火、风四大种。凡是声音发自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人的语言、拍手的声音等;凡是声音发自非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无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的言语、录音带所发出的音声,或木、石、流水、落叶等所发的声音等。然后,再根据声音是有意义或无意义,而分为有情名之声、非有情名之声。更由不同物类发出的响声,给予人产生爱恶的情绪反应,又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
三、香尘

香尘又称香境,是鼻根所嗅的东西,鼻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卷一记载,香可分为四种:

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适喜悦,有益身心,并且能够增长福业者。

恶香:指嗅了使人感到局促紧张,无益身心,并且不能增长福业者。

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不太强,不太弱,恰到好处者,称为等香。

不等香:指太强、太弱,出于均等以外者。

四、味尘

味尘,指舌根所尝的味道,是舌识分别的境界。《俱舍论》说味有六种:甘、醋(酸)、咸、辛、苦、淡。《品类足论 辩五事品》则将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三种。

五、触尘


触尘,指身根感觉的境界,是身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说触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前四项属能造触,是依四大种(地、水、火、风)所产生的触,是一切触的所依;后七项属所造触,是因所依的四大种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六、法尘

法尘指第六识(意识)所缘的对境,又名法处、法界。广义而言,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诸法,也就是意根、意识对六尘全体的作用。由于六尘的关系,使我们在心里涌现好、坏、美、丑、高、下、贵、贱等分别妄想,所以六尘又名“六妄”;能衍生种种执着烦恼,令善心衰减,所以也称为“六衰”;能劫持一切功德法财,因此叫做“六贼”。烦恼如何产生?“色不迷人人自迷”,色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假色,它的自身并没有善恶的分别,是我们的眼根攀缘外境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不一定美如西施,只不过是眼识妄起造作分别而已。其它如声、香、味、触、法等尘所以会令我们起惑造业,莫不由于其它五根、五识向外驰求执取,而产生种种贪染爱着的结果。佛教特别举出六尘的过患,目的在于提醒修行者,要时时注意密护六根门头,不要被虚幻的外境所眩惑左右。

无论是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或是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都能令我们流转六道,不过它们之所以造成祸害,并不在于其自身的不净,而在于人心的愚痴无明、贪爱染着。好比拳头的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是用来打人,就是坏事,必须立刻阻止;用来捶背,就是好事,不妨多多益善。经云:“法非善恶,善恶是法。”所以我们每天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应抱持一种不贪不拒的中道态度,时时返观自省。

注:本文摘自佛弟子网:http://www.fodizi.com


《佛道两门高僧高道祖师--传真戒告人间弟子结缘训》需要电子版请兄弟姐妹站内联系


感恩的心—修行的路~.

TOP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灯真解》~附原书批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法师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灯真解》观音大士 自注   般。还也。若。顺也。般若者。返还顺行直泄之元精。元气。元神也。在儒为之克己复礼。在道曰七返九还。波。苦海之洪波。此海一名欲海。一名孽海。波涛凶险。最易溺人。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能行般若法。过得此海。便是神仙。则波中包罗有秘密天机也。而般若波罗蜜。下加一多字者。何也。盖返还波中之秘密天机。其功行宜多非可一二次了事也。且人之气质不齐。而亏损各异。实难以数目计。吾因以多字括之。末增以心经二字者。何也。盖人欲行波罗蜜之功。全在克己之道心作主。经者。原系日用常经。乃其经藏于西天兑宫。世人欲向西天兑宫取此日用常经。非南溟之离火文明无以制伏兑金。而此经必难取。此吾所以寄居南海。以救世人之苦。实所以救修行者取经之苦也。
   观。神光内照于黄庭也。天之神发于日。人之神发于目。故行般若之功。必从神光内照下手。而性命双修之功。亦不外是。此又彻始彻终之功也。邵子诗云。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震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总是春。即此观字之功也。自在。即俗所云快活是也。自。真我也。在。有定在也。自字何为真我。自字上从丿。像真阳之返还。下从目。即所谓常目在之也。常目在之。便是顾是天之明命。即本命元神之所在。故为真我。菩萨普济也。行深。行持最深也。般若波罗蜜多时。言行持此功最久。而得活子时与正子时之真正天机也。多字从二夕。即晦朔之交。亥子之际。虽属一夜之中。实在两夕之间。此多字之隐语也。且修性有性功之子时。修命有命功之子时。此亦两夕之意。照见五蕴皆空者。明德既明。无一毫障蔽也。度一切苦厄者。内则度己。外则可以度人也。苦厄即人心也。人心惟危。实有性命之忧。故谓之苦厄。何以有性命之忧。盖性属人之魂。其性易飞扬。而难使之沉。命属人之魄。其命易下坠,而难使之浮。人每动一分情欲。即亏一分先天。即丢一次性命。久之而性命丢完。便死矣。苦厄孰大焉。若能清心寡欲。以道心化其人心。又加以神光常常内照。便能拘魂执魄。使升者皆降。降者皆升。则五蕴便空。而成为自在菩萨。岂非度一切苦厄乎。何谓五蕴。色与受想行识是也。人未有不空此五蕴。而能度其苦厄也。时有弟子。名舍利子。事吾已久。功行亦深。正欲求其度苦厄者。吾因呼其名。以告之曰。五蕴之最难空者。其先惟在于色。世之好色而不好德者。是以色身为实。而不知其终落空亡也。夫形色之中原有天性。圣人能践形。便能尽性。是色之中原有德。德与色之分。惟在看得空与不空耳。能看得空。则好色即好德。看得不空。只可为之好淫。并不可谓之好色。卒之性命丢而色亦不能好。良可悲也。试思孔圣云。关雎乐而不淫。又昔贤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岂非看得空乎。夫淫为万恶之首。非外面非礼非义之邪淫也。即夫妇居室之间。凡交不以时。无故而发一欲念。皆谓之淫。皆犯了首恶。何以谓之首恶。盖犯淫即不孝也。夫孝为百行之原。而不孝。岂非万恶之首乎。人身四大皆假。惟先天之元精元气元神为真。父母全而生之。子不能全而归之。尚得谓之孝子乎。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此之谓也。盖守身之道即修身之道也。能修身便能事亲。能事亲。便能事天。而希圣希天之道即在其中矣。故将色字看得空。则为圣为神。死而不死。看得不空。则为邪为鬼。生若罔生。然此色字最难看得空。吾示人以看空之法。凡人当欲念发动时。便自思曰。此色非真色。终落空亡者也。吾有一念之欲。即亏一分先天。而我之性命即堕一分空亡。是色不异夫空也。且犯万恶之首。有何看得不空。且思太空非空。真空不空。而清虚光明之色。历劫不坏。万古长存,如是则为真色。是空不异夫色也。何必好此空亡之色。而犯首恶之淫。况好色而丢性命。终失其色。可知色即是空也。看空而保性命长享其色。可知空即是色也。如是则得五蕴中色字之乐。而苦厄度。且从此而造端夫妇可以超凡入圣。是看得空。有无穷之受用。便得五蕴中受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图暂时之欢娱。便是法界火坑。是好色而不能使色为我之受用也。且由受用而神完气足。以之生子则获聪明俊秀之男。以之修道则成希圣希天之功。入世则子之富贵福泽无穷。出世则身于洞天福地。常位夫妇之间。心心相印。长为此欢彼乐。是看得空。便得五蕴中想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妄为相思。蓄一念嗜欲。即损一分精神。损一分精神。即损一分福泽。想字之苦厄可胜言哉。由是而夫得内助之贤。妇得家主之义。不类鳏寡之穷民。互相行持。可以度己。可以度人。可以度众生。是看得空。便得五蕴中行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妄为行淫。两败俱伤。其苦厄不但灾其身。并殃其子孙。苦厄孰大焉。由是智慧大开。穷天地之元微。达阴阳之妙理。心中空空洞洞。六通四辟。不难造到至诚如神。是看得空。便得五蕴中。识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专以后天识神用事。肆情纵欲。志气愈昏惰。心性愈黑暗。未死而本命元神。已早在地狱中矣。其苦厄真无量也。故受想行识亦当与色字并看得空。有如是者。吾因再呼舍利子。曰。此即佛祖之衣钵。吾神之甘露法门也。是诸法之空相。万法皆为我用而不为法所束缚。自无魔障以阻我之道心。何也。天下凡有形质者。皆有生灭。皆可垢净。皆可增减。惟此空心之法。万虑皆空。一尘不染。自然不生不灭。而万劫长存。自然不垢不净。而涅而不缁。自然不增不减。而至当恰好。是故修行者。但能空其中宫。无有一色相。所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自无色之苦厄。安有受想行识之苦厄。五蕴既空。则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自然一齐皆空。何也。六根之苦厄。以眼界为先。吾之眼界既空。只有内照之法身。而无外观之色身。则万缘一齐放下。而意识俱忘。将见由定静而生不夜之神光。自然无无明。且无无明皆浑化而净尽也。由不息而得悠久之不朽。自然无老死。且无老死皆潜消而净尽也。且无苦集灭道。苦集者。历劫之苦恼丛集也。灭道者。苦恼集而道炁消灭也。功夫至此。其智慧之放大光明。如珠之有光。而无珠。如镜之朗照。而无镜。故无智。亦无所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空此五蕴。依般若波罗蜜多以修持。则心无罣碍。何谓菩提萨埵。埵者。黄庭中之真土。极其坚固也。又菩提萨埵。原系摩伽陀国树之本名。因其树形方。而又月月开花。有合于天女之散花。可以得拈花微笑之意。故佛门借此树以喻大道。凡言菩提。菩萨。皆简省之语。证菩提果者。其心既无罣碍。自无恐怖。无恐怖者。任他疾雷破山。而我心如如不动也。恐怖既无。自然远离夫神魂颠倒梦寐之走失。其究竟终归于涅槃之不生不死。不但菩萨如此。即三世之诸佛祖。空此五蕴。依般若波罗蜜多以修持。皆由此而得三藐三菩提之果。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之功行。真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神者。圣而不可知也。咒者。上从二口。下从几。人也。又仁人也。盖二人同心。克己复礼以为仁。其秘密天机定要口口相传也。明者。日月之横合。盖真阴真阳合而为一。自然能放大光明。照尽三千大千世界也。无上者。不为阴阳五行六炁之所拘束。自家主张造化也。无等等者。虽普度群生。无高下智愚之见。究竟非凡夫所可等量也。其能除一切苦厄。可谓真实不虚也。故吾因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谛者。妙谛也。左从言。右从帝。盖此中天机。言之者。有上帝之天律默为主宰。苟非其人不可得而闻也。揭者。显揭。以示修真之士也。波罗揭谛者。即采取水中之金。而显揭。以示知音也。波罗僧揭谛者。僧有空此五蕴而明心见性者。即显揭。以示口诀也。如薛道光禅师之类是也。菩提萨婆诃者。欲修此菩提之果。虽五蕴已空。尤赖黄婆之勾引。而婴儿姹女始能团圆也。诃者。惟此一点天机。有可言而不言之意。是望儒释道之真心向道者。早为穷理尽性。诚求真师口诀。始得圣门之传授心法。可以至于命。而希圣希天。成仙成佛也。吾本是慈航普渡。寻声以救苦者。汝等亦惟求其空五蕴。常常内观以成其为自在菩萨而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灯真解》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灯真解》-原书批注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TOP

回复 3楼千山万水 的帖子

○问修士从何下手。奈世人不肯回头。莫向天上寻子时。人身自有一阳生。
  ○古佛评云。欲念一动。先天一炁即散。先天以散。而魂魄不能交媾于黄庭。即分散一次。久之而魂魄之散者不能复聚。便死矣。黄庭者。中宫是也。是以十六字之心传必曰。允执厥中。中庸曰。君子而时中。人能万缘放下。一念规中。便可以成仙成佛矣。践形践字有实功。有口诀必要穷理尽性者。方可得传而闻知。大士原批。
  ○外面邪淫。此与禽兽无异。自有国法诛之。冥谴罚之。果报显之。何用吾之饶舌。吾之所言。特为修真之士。与稍知礼义者。度其苦厄耳。
  ○此关若打不破。看不空。任是英雄才子俱为虚生人世。尚望成仙成佛乎。
  ○空色二字。解得清真透露。所谓菩萨说法。能使天花乱坠。顽石点头者也。
  ○受想行识。谁解如此道乎。非菩萨一片婆心。何能字字传出也。
  ○言言口诀。字字真传。诚佛祖之衣钵。甘露之法门也。学者可不细心领悟。以求其超凡入圣哉。
  ○人能万缘放下。则六尘可净。六根能守。斯可以希圣希天。成仙成佛矣。
  ○此花不比凡花。得真正口诀者。方能采其花而服食之。否则不知花之开谢。欲采花而无自矣。学者可不多积功善。以求拈花微笑之实境哉。玄机妙道。合盘托出,非菩萨度人一片苦心。安能解得清澈如此也。玩斯解者。可不发勇猛之心哉。
  ○水中之金如何采取,不得口诀者。慎勿勉强而行。以自丧却性命。
  ○欲求真师口诀。总须多积功善。方能不期而遇也~.

TOP

恭敬心常持念~南无正法明古佛寻声救苦慈航普渡大天尊~.

TOP

请大家共同来学习圣佛菩萨的慈悲心~发心用素食~戒杀生~不染一切荤腥~.

TOP

诸位兄弟姐妹有至诚心和谦卑心者请加入众妙之门7群~186518318~(发心食素者请联系末学求得正法真传,感恩)

[ 本帖最后由 千山万水 于 2012-4-3 23:21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