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92个人次参与评价】

救救孩子,儿子“我眼中的祖国”,让我惊呆了

你既然有这种想法,就不要让孩子再受国内教育的毒害了,还考虑什么在国内上大学的问题?

如果你要和孩子谈,我建议先从文中语法和内容的错误谈起,先搞清楚他的想法是怎样的,怎么来的再说。.

TOP

回复 350楼m宝贝 的帖子

你这个说法不成立,移民是为了免遭政府迫害,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很多。
当一个国家的政府不能代表它的所有民众,并且对部分民众进行不择手段的压迫时,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二战时德国有很多的犹太人移民美国,这些犹太人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耶路撒冷。
同样道理,中国人无论移民到哪个国家,他仍然是中国人。其实这里的“中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的概念,也根本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跟犹太民族一样,中华民族的血液会永远流在他的体内。
所以你不要搞错了,移民者要放弃的并不是“中国人”的身份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

TOP

回复 362楼丰禾妈 的帖子

问题是根本没“中国”这个国家。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请问“中国人”指的是拥有哪个国家国籍的人呢?.

TOP

回复 364楼不亦悦乎 的帖子

考中国的名校从来就不是我的目标,中国的名校有名,其实是因为它们都吸收了中国最好的孩子,而不是这些名校造就了这些孩子,没有这些所谓的名校教育,说不定这些孩子还更出色。我的不合作表现在如果要我写什么为党献礼之类的作文或活动,我们拒绝参加。如果学校的老师不认同,我争取换老师,如果不行,我换学校,上海这么大,资源这么多,总会有这样的学校存在,当然它们不会是名校,甚至是大家看不上的所谓民办学校。我选择,就要承担这样的后果。其实在他们长大后的10年20年后,竞争来自于全世界,而不是在中国的所谓名校之间竞争,如果真要从功利的方面说的话。
============================================================================
握手,我的观点更彻底,完全放弃国内高校,甚至连高中都可以放弃,如果小学初中不是必须得念的话,我一样放弃。.

TOP

回复 373楼m宝贝 的帖子

教育法有规定,不让孩子上学是违法的。.

TOP

回复 381楼丰禾妈 的帖子

我是把相关信息告诉孩子,让她自己选择的。当然,如果她觉得不加入会被边缘化,被同学瞧不起,被老师穿小鞋,所以才要加入,那我也不会反对,毕竟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TOP

回复 393楼niuniu0513 的帖子

不是这样的,参见388混混的说法,我就是这样想的,根本不打算让她去什么国际学校,而是打算自己教。
当然,移民仍然是首选,毕竟让孩子接受国外的教育,自己可以省心不少。
如果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那不做又如何?.

TOP

回复 449楼丰禾妈 的帖子

偏题了,收回来,不然这个帖子就要回大杂烩了。.

TOP

回复 498楼niuniu0513 的帖子

看见你儿子的志向我感到很悲哀。.

TOP

回复 507楼meia 的帖子

旺旺常跟我说她最想当的是厨师,我也一直鼓励她做这方面的尝试。我不会因为孩子有卑微的志向而看不起她,只要她是靠自己去创造物质和精神上的财富。可是我实在看不出“建立人脉”能创造出什么物质和精神财富来。.

TOP

回复 515楼主所喜悦的宝贝 的帖子

给你讲个故事,如果你认为这样也算创造财富的话,那我也没话讲:
  一位优秀的商人杰克,有一天告诉他的儿子:“我已经选好了一个女孩子,我要你娶她。”儿子回答说:“我自己要娶的新娘我自己会决定。”杰克说道:”但我说的这女孩可是比尔·盖茨的女儿喔!”儿子欢呼起来:“哇!那这样的话……”

  在一个聚会中,杰克跟比尔·盖茨说:“我来帮你女儿介绍个好丈夫。”比尔说:“我女儿还没想嫁人呢!”杰克又说道:”但我说的这年轻人可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喔!”比尔大吃一惊:”哇!那这样的话……”

  接着,杰克去找世界银行的总裁,杰克叫道:“我想介绍一位年轻人来当贵行的副总裁。”总裁说:“我们已经有几十位副总裁,够多了!”杰克说:“但我说的这年轻人可是比尔·盖茨的女婿喔!”总裁叫道:“哇!那这样的话……”

  最后,杰克的儿子娶了比尔·盖茨的女儿,又当上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TOP

回复 519楼主所喜悦的宝贝 的帖子

还有人会说“建立人脉”也是一种本事,但我只认可“社交能力”是一种本事。
“人脉”在我的概念中是一种关系,仅凭这种关系就能获得利益(比如上面的笑话),我是不认可的。.

TOP

回复 527楼主所喜悦的宝贝 的帖子

看下面这篇文章,如果按这个定义的话,旺网也可以算人脉了。但实际上清华的人脉很显然是有所指的,局限于“学缘人脉”和“高层人脉资源”。
光有人际关系,只想着如何建立更多人际关系,如何利用人际关系,却不提升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终将被抛弃。
而这种重要性的提升,却要靠真才实学。大学是学习专精知识的地方,人际关系只能作为附属品存在,以建立人际关系为目的而进入大学,无疑买椟还珠。
要是清华大学里一个班的同学,人人都是抱这样想法的,那最后恐怕就是一堆皮包公司的老板。

===================================================================================
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根据辞典里的说法,人脉的解释为“经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经常用于政治或商业的领域,但其实不论做什么行业,人人都会使用人脉。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这个数据是否令你震惊?

    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卡耐基训练区负责人黑幼龙指出,这句话并不是叫人不要培养专业知识,而是强调:“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

    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善于使用人脉、经营人脉的群体(man keep)。man keep译为“人脉经营”,我们称之为“脉客”。在台湾证券投资界,杨耀宇就是个将人脉竞争力发挥到极致的脉客。他曾是统一投资顾问的副总,一年前退出职场,为朋友担任财务顾问,并担任五家电子公司的董事。根据推算,他的身价应该有近亿元(台币)之高。为什么凭他一名从台湾南部北上打拼的乡下小孩,能够快速积累财富?“有时候,一通电话抵得上十份研究报告。”杨耀宇说,“我的人脉网络遍及各个领域,上千、上万条,数也数不清。”
   
    人脉如同金钱一般,也需要管理、储蓄和增值。人人都可以成为善于人脉经营的脉客。

    人脉的划分

  一、按形成过程划分
  
  人脉资源根据其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血缘人脉、地缘人脉、学缘人脉、事缘人脉、客缘人脉、随缘人脉等。
   
  1.血缘人脉
  
  由家族、宗族、种族形成的血缘人脉关系。
   
  2.地缘人脉
  
  因居住地域形成的人脉关系,最典型的就是“两眼泪汪汪”的老乡关系。老乡关系因所处地域的大小而不同,出了乡同乡的是老乡,出了县同县的是老乡,出了省同省的是老乡,出了国全中国的人都是老乡。
   
  3.学缘人脉
  
  因共同学习而产生的人脉关系。学缘人脉不仅局限于时间较长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关系,随着人们现代交际意识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短期培训班甚至会议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脉关系资源。
   
  4.事缘人脉
  
  因共同工作或处理事务而产生的人脉关系。事缘人脉不仅仅局限于工作中的同事、上司、下属,一段短暂的共事经历也能形成良好的人脉关系。比如一个单位或多家单位为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而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团队,任务完成后各自归队,但共同工作与生活的友谊则会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5.客缘人脉
  
  因工作中与各类客户打交道而形成的人脉关系。比如厂家、供应商、零售商、加盟商、合作商、消费者等,在进行商务交易和往来的过程中,其实是互为顾客关系。俗话说“不打不成交”,这种真金白银的商业活动在考验着每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行。职业经理人在为顾客做好服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切莫忘了投入自己的诚信和情感,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
   
  6.随缘人脉
  
  “有缘千里来相会”,人是有缘分的。一次短暂的聚会,一次偶然的邂逅,这都是上天给我们安排的随缘机会,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善于表现自己,而又理解他人,一见钟情的缘分就会降临,你的人生或事业也可能从此就会与众不同。
   
  二、按作用划分
  
  人脉资源根据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
  
  1.政府人脉资源
  
  2.金融人脉资源
  
  3.行业人脉资源
  
  4.技术人脉资源
  
  5.思想智慧人脉资源
  
  6.媒体人脉资源
  
  7.客户人脉资源
  
  8.高层人脉资源(比如老板、上司)
  
  9.低层人脉资源(比如同事、下属)等。
   
  三、按重要程度划分
  
  人脉资源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核心层人脉资源、紧密层人脉资源、松散备用层人脉资源。
   
  1.核心层人脉资源:
   
  指对职业和事业生涯能起到核心、关键、重要、决定作用的人脉资源。这些资源根据个人目前所处的职业位置、事业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同而不同。比如一个营销部门经理的核心人脉资源,可能是他的顶头上司、公司老板、关键同事和下属、对公司业务和自身业绩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客户、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职业与事业发展的重要人物等。
   
  2.紧密层人脉资源:
   
  指在核心层人脉资源的基础上,适当的扩展,对一个营销经理而言,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其他领导、其他部门同事、一般下属、次重点客户、对自己有影响的老师、同学、朋友等。
   
  3.松散备用层人脉资源:
   
  指根据自己的职业与事业生涯规划,在将来可能对自己有重大或一定影响的人脉资源。比如公司未来可能的接班人选、有发展潜力的同事、下属、客户、同学、朋友等。
   
  四、按动态变化划分   
  
  人脉资源根据动态变化状态,可以分为:
  
  1.现在时人脉资源
  
  2.将来时人脉资源。

  拓展人脉的两大法宝
  
  这两大法宝是:培养自信与沟通能力、学习适时赞美他人的能力。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套积累人脉的方式,但是,如何才能有效率地提升人脉竞争力?黑幼龙指出,要提升人脉竞争力有许多技巧,但是,前提是必须具备“自信与沟通能力”。以自信心来说,“你的舒适圈(comfort zone,在不同场合中感觉到自在的程度)有多大?”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舒适圈很小,总是怕被拒绝,因此不愿主动走出去与人交往,更不用说要拓展人脉了。

  在鸡尾酒会或婚宴场合,西方人出发前都会先吃点东西,并提早到现场。因为那是他们认识更多陌生人的机会。但是,华人社会里,大家对这种场合都有些害羞,不但会迟到,还尽力找认识的人交谈,甚至好朋友约好坐一桌,以免碰到陌生人。因此,尽管许多机会就在你身边,但我们总是平白让它流失。

  其次沟通能力,这其实就是了解别人的能力,包括了解别人的需要、渴望、能力与动机,并给予适当的反应。如何了解?倾听是了解别人最妙的方式。

  高阳描述“红顶商人”胡雪岩时,就曾经这样写:“其实胡雪岩的手腕也很简单,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语无味,他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仿佛听得极感兴味似的。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语,引申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投机而成至交。”

  适时赞美别人也是沟通妙法。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在1921年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一位执行长夏布。许多记者访问卡耐基时问:“为什么是他?”卡耐基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也是他最值钱的本事。”甚至,卡耐基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是这样的——这里躺着一个人,他懂得如何让比他聪明的人更开心。

  “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想想,你的老板多久没有赞美你了?你又有多久没有赞美你身边的同事、朋友或家人了?
  
  提升人脉竞争力的know-how
  
  建立了自信与沟通能力以后,提升人脉竞争力的守则还有:守信、被利用的价值、多曝光、分享、创意与细心、助人、好奇心与同理心。

  1.建立守信用的形象

  摩根大通集团台湾区负责人郭明鉴有一次在接受记者访问过程中,当被问到“专业与人际关系到底哪一个比较重要”时,他沉思了许久回答:“没有专业,你的人际关系都是空的。但是,在专业里,有一条是最难的,就是信任,而这也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2.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

  “自己是个半调子,哪里来的朋友?”《胡雪岩》里的这句话,相当贴切地描写拓展人脉的秘诀。

  3.乐于与别人分享

  不管是信息、金钱利益或工作机会,懂得分享的人,最终往往可以获得更多,因为,朋友愿意与他在一起,机会也就越多。

  4.多些创意与细心

  据传,日月光半导体总经理刘英武当初在美国IBM时,为了争取与老板碰面的机会,每天都观察老板上洗手间的时间,自己选择在那时去上洗手间,增加互动。

  5.把握每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

  花旗银行副总裁程耀辉一直秉持这个信念,不管往来人的职位高低,他总是尽量帮助别人,所以大家总是知道:“有事找Roman就对了。”

  6.保持好奇心

  一个只关心自己,对别人、对外界没有好奇心的人,即使再好的机会出现,也会与机会擦身而过。

  7.同理心

  在高阳的《胡雪岩》一书中,也描述了善用“同理心”的艺术:“捡现成要看看。于人无损的现成好捡,不然就是抢人家的好处,要将心比心……铜钱银子用得完,得罪一个人要想补救不大容易。”
.

TOP

回复 531楼主所喜悦的宝贝 的帖子

卑微的意思就是卑微,我并不是指厨师这个职业,而是考虑过她从事任何职业的可能。
当然,从平等角度讲职业本身不该有什么卑微之分,但实际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仍然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在社会中体力劳动者比较容易被归入卑微的行列。.

TOP

回复 546楼m宝贝 的帖子

你搞错了,我说的是社会上的共识,不是我的认识。.

TOP

回复 551楼shumi1 的帖子

嗯,我不寻求。.

TOP

以下是我查到的关于洗脑的一个定义:
洗脑是一个形象比喻的词汇,洗脑就是强制性地,反复地,无休止地向你灌输某种意识形态,使你自己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盲目地跟随某种论调鹦鹉学舌地人云亦云,叫做被洗脑了,意思是你的头脑给冲洗得干干净净一片空白空虚。其实这是一种剥夺他人思考权的恶劣行径。
==============================================================================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强制的,反复的,无休止的,那才可以称为洗脑,否则只是教育。
孩子如果长期只受一种观念的影响,很难形成自己的想法,以你说的例子来说:
老师让孩子要团结友爱或打小报告,都不是洗脑,而是教育。
一般情况下,老师最喜欢强制给孩子反复灌输的思想只有一个:老师(领导)总是正确的。这才是洗脑。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即使发现了团结友爱和打小报告的矛盾之处,他也不敢质疑老师,因为老师总是正确的。这时孩子就陷入了矛盾思考的困境,这种困境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是无法改变的,靠孩子自己的话,他只有继续相信老师才能摆脱困境,要让他自己想明白老师也有错,而且要让他敢于冒犯老师去指出老师的错误是很困难的。
这时就需要我们家长去破除老师总是正确这个神话,告诉他老师也会犯错,犯错了我们也可以为他指正。.

TOP

回复 560楼yiyi1998 的帖子

前天看到介绍,淘宝下单定了四本,昨天送到,今天晚上睡觉前旺旺说已经看了两本了,准备反刍一遍,看来真的不错。.

TOP

回复 563楼混凝土 的帖子

有9本吗,我只找到4本一套的。.

TOP

回复 568楼m宝贝 的帖子

“社会共识”本身就是一个脆弱的概念,对同一件事,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看法,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才是常态,所谓的共识很大程度上只是舆论宣传或暴力机器强制洗脑产生的。
而且这种看法是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的,如果人人都只服从于“共识”,那么这种看法还有改变的可能吗?社会还有改变的可能吗?
比如说如何对待同性恋这个问题上,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会一致,我们现在对同性恋的态度比之三十年前要宽容不少,那么这种改变是怎么造成的呢?如果人人都还是持鄙视的态度,这种共识会发生改变吗?

再来说“相反”的问题,大部分当代中国人的思维都被打造成了两极:“好/坏”“对/错”“同意/反对”“朋友/敌人”,“你要是不同意我你就是我的敌人”,“你是我的朋友你就是好人是对的”,类似的观念时刻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论坛讨论中,这跟我们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这里我就不展开了。我想说的是:与社会共识不同的观念不一定就是“相反”的,“不同”不等于“相反”,如果能理解这个观念,就能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想法。还是以同性恋为例,可能有不同的态度:支持、同意、不反对、反对,各种不同的态度并不是完全相反的,大部分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没有必要非把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推到“相反”的位置上。

最后说说楼主孩子的认识,简单地归纳一下就是“中国不好”,其实他的意思是“中国政府不好”,如果你到公开场合去问,大概不会有多少人同意这个观点,但私下里,恐怕80%以上的人都会认同这个观点。那么这80%是否足以代表“社会共识”了呢? 如果这是一种“共识”,那么孩子的认识是正确的啦,并没有与“社会共识相反”啊?
在这件事中你所说的“社会共识”其实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皇帝靠着武力和宣传维持着这件衣服,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看穿了,只不过大家都没说而已,当然,也有人明明心里知道,但仍然心甘情愿地假装这件衣服依旧漂亮,因为他们能从中得利,渐渐地他们自己甚至也忘记了这件衣服根本不存在了。这种所谓的“共识”是主流,正是中国的悲哀。.

TOP

回复 572楼niuniu0513 的帖子

谁不允许了?可是我没见有人说啊。
很多人都把对于为政府叫好内容的质疑认为是“不许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质疑不是不许说,而是为了更好地说。
如果质疑真的是不许说,那也是为了澄清错误和虚假的事实,让人不许说“错误和虚假”。

如今政府的公信力直线下降,恰恰是因为它的很多声音都经不起质疑,在社会上因为无法直接质疑政府,所以就反映为对政府信任度的丧失。而在论坛上,质疑就被直接抛向了转发政府声音的人,其实这种质疑不是针对发帖人的,而是针对政府的,发帖人是在代政府受过,试想一下,一个连政府自己都解释不清的事件,如何让转发者说清楚?

同样道理,反之亦然,宣扬民主的网友在转贴相关内容时,同样会受到质疑。但是大部分受到质疑的人都会认真地对待质疑,考证事实真相,拿来反驳质疑。可是很多时候这种质疑并不针对发帖的内容,而是针对网友的所谓“立场”,“你是什么动机?”“你是中国人吗?”这些都是以他人的身份作为攻击目标的质疑,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在这种时候,如果发帖人沉不住气了,讨论往往就演变成为互相之间的人身攻击,而质疑方又会继续指责对方“不让人说话”,讨论就无法继续了。.

TOP

回复 576楼niuniu0513 的帖子

一样啊,有人说五毛,也有人说美分、斗士的呀,你没看到吗?
我前面已经说了,“演变成为互相之间的人身攻击”,双方就都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并不存在选择性失明的问题。.

TOP

回复 582楼niuniu0513 的帖子

啊,难道你还要一个词一个词地比,谁说得多谁就算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