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9个人次参与评价】

[留学] 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转载)

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转载)

留学的时候,我下飞机的第二天就去找我的指导教授,我的指导教授是John Hopkins 毕业的,在贝尔实验室作过科学家,后来来到大学任教,很年轻都当了正教授,后来又当了系主任,人到中年的时候,离开大学,自己创业,几年以后以失败告终,然后又回大学任教。  

   第一次见到老板,又是个老外教授,我当然是毕恭毕敬,说:教授,我是中国来的留学生,来读博士,我对您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能不能告诉我现在需要看什么书,我可以马上回去看,以便可以很快上手,开始和你一起搞研究。  

   教授听完:上下打量了一下我。然后不紧不慢地说:你很有钱吗?最少是百万富翁吗?  

   我非常吃惊,我想一定得说没有,有钱的话他就不会给我助研,如果这样我就没有钱读书。就得卷铺盖回中国去。所以我说;我是一个中国来的留学生,我没什么钱,但是很想学习东西,特别是对研究有兴趣。  

   教授又问:你家里很有钱吗?  

   这回我反正铁定心了,我回答:没有,我是中国来的,中国很穷,我家里也没有钱。教授听完,说: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研究是有钱,有闲,吃饱没事干的人干的事,只有有兴趣,又有钱的人,才能真正搞点研究。你说你对我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我看你根本没有兴趣,不过是你想为我打工赚钱而已,完全不是你想搞什么研究。

   我听了满脸通红,说老实话,我更本不知道这个教授搞的研究方向,说感兴趣是因为不干这个廉价的劳工,教授不给我助研,我就没钱读书,所以为了钱,不得不说感兴趣。  

   教授见的学生多了,什么人对研究感兴趣,什么人对钱感兴趣,一看便知道。当然教授还是让我干了他的助研,我也很努力,虽然没有任何研究的天赋,还是任劳任怨的在实验室干苦力。教授的研究经费一直资助我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典礼以后,我又去见我的教授,我当然是非常感激,没有这么多年他的助研经费的资助,我不可能拿到我的学位。而且中国人讲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我去看望他,想得到几句人生真谛得指点。他说:你现在已经拿到博士学位了,你来美国的第一天我就看出来,你来的目的是挣钱,现在你已经有了学位,是该出去挣钱的时候了。        

    Go and make some real money!这就是他给我的人生指南。  

   

    多年以后,我逐渐对我的教授说的话有了较深的认识。说到底,研究就是有钱,有闲的人干的事。要搞比较深的研究(在实验室干苦力不是什么研究),一定要有两个条件:  

   1:要对这个东西感兴趣,非常感兴趣,(就象我没事写这个文章一样)没有任何钱,没有鲜花和美女,没有别人的赞赏,也要不停地钻研。  

   2:要排开经济的压力,吃喝不愁,衣食无忧的人才能搞研究。美国的大学的终身教授(tenure)系统,基本就是这个理论。首先一个新科博士(fresh  

minted PhD)要经过5年的磨练,然后评选终生教授,一旦通过,一辈子就可以无饭碗的忧虑,可以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当然学校也知道:这些终身教授里面绝大多数人是没有什么研究的潜力的。也搞不出什么东西来,就是一些实验室的苦力。不过,只要千千万万终身教授中有几个真有天分的人,加上良好的经济条件,自然可以搞出些东西来。  

   再举一个例子。70年代的时候复印机行业的老大Xerox担心电脑的兴起,会使得复印机的市场变小,如果大家都用电脑交换信息,当然就没有人买复印机。所以Xerox在Polo Alto建立了一个实验室,请了50-60个世界顶级电脑科学家,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包括财务的压力),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未来能够领导人类的科技,当时的发明有:  

   1:GUI图形界面,2:以太网.,3: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不知中文如何说).  

   这几个划时代的发明奠定了电脑未来的发展,影响到人类的文明的进程。  

春天,是每年一度的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千万中国学子的时候,年复一年,大量的中国的学子盼望着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助研的资助,

就去申请博士学位,其中绝大部分的人对研究没有兴趣,只是希望去美国挣钱。他们读博士的逻辑是这样的:要去挣钱就得有美国文凭,要有美国文凭就得去美国读书,要去

读书就得有奖学金,要有奖学金就得去读博士。所以要去美国就得去读博士。  

   但是博士本来就是培养来搞研究的能力。搞研究就得有兴趣,除此以外,最关键还要有钱,有闲。很难想象为生活奔波的人能搞出什么研究。研究象音乐一样,是有钱的人的游戏。  

   还是我教授的那句话: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

TOP

回复 4#yoyopapa 的帖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没有经济上的支持,连维持兴趣都是困难的。
你所举的三人,都曾经为了生计而奔波,他们的主要成绩都是在生活不再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没有钱的确不该去搞研究。
居里夫人:玛丽为了留学的梦想,整整做了8年的家庭教师。
http://baike.baidu.com/view/3614.htm
法布尔:为了在奥朗日安家,破天荒开口“求钱”。此后五年间,法布尔主要以撰写自然科学知识读物为生,他的卓越文才开始显露出来。
http://baike.baidu.com/view/20474.htm
贝多芬: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于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于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http://baike.baidu.com/view/3160.htm.

TOP

回复 7#天恒爸爸 的帖子

司马迁吃的是皇粮,根本没有生存问题。
其创作史记的主要时间是:BC 108~BC 91, 十六年的时间中有三年时间(BC 99~BC 96)是在狱中的,很显然在这期间他是不可能写作的,我们现在褒奖他主要原因是他受宫刑而忍辱负重,没有放弃继续写史记。试问他要是出狱后衣食无着,或者干脆就一直被关在狱中,他还有可能写下去吗?
http://baike.baidu.com/view/3055.htm
马克思就更不谈了,我不用去查他的简历都知道恩格斯给了他多少经济上的帮助。
顾准"因家境清贫,无力继续求学,12岁就到潘序伦先生创办的上海立信会计事务所当练习生。"
西南联大时期那些大学问家在滇8年期间(1938~1946)他们的生计如何?又有多少研究成果可以举出的?
------------------------------------------------------------------------------------------------------------
“现在高校和研究机构钱是越来越多,学者的腰包越来越鼓,可垃圾也是越来越多。”
请注意,此条只适用国内高校,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可没那么差劲。
这恰恰说明了一点:光有钱是不行的,还要有足够的兴趣。学者们的兴趣都转移到了钱上,哪来的心思搞研究?
------------------------------------------------------------------------------------------------------------
“曹雪芹如果生活十分优越,不知是否能写出《红楼梦》来呢?”
曹雪芹从事的是文学创作,而不是研究。而他创作的依据恰恰是早年富庶的生活。要是没这种优越的生活,才真叫写不出红楼梦来呢。我倒是想他家道败落后至少衣食不忧,而不要“满径蓬蒿”,“举家食粥”。这样或许会有机会多活几年修订完整本石头记。.

TOP

回复 13#天恒爸爸 的帖子

你这段话如果去掉第一句,就是很好的讨论。

你提出的观点是:"学问的好坏与金钱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我给你加几个字:学问的好坏与金钱的多少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改成这样我就完全同意。

但你不觉得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并不是这个?
它的观点是:做研究(学问)的人必须要有适当的物质基础。
请注意为什么要用“适当”这个词,因为并没有人规定要百万富翁才能去做学问。文中也提出只要“排开经济的压力,吃喝不愁,衣食无忧”就能去做了。
你觉得这个观点有问题吗?


我没有对西南联大的情况做查询,所以我用的是问句,希望你能给出相关资料,不过从你给出的链接看:
至少华罗庚还有饭(鸡蛋)吃,有床睡。要是他连饭都没有吃,连点灯的油都没有,连写书的纸笔都没有,他还能继续研究吗?
在当前的环境下“排开经济的压力,吃喝不愁,衣食无忧”可以被认为是“适当的物质基础”,那么“有饭吃有床睡”在抗战的环境下是不是也可以被认为是“适当的物质基础”?
这个例子只能说明在特定的情况下,精神力量是可以战胜物质匮乏的。并不能证明“完全没有物质条件也可以做学问”。
更重要的是:如果给予良好的物质条件,其研究成果可能更多更丰富。
以华罗庚为例:华罗庚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十部专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
其中仅第一部为西南联大期间所作,其他均为抗战胜利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后的作品。

这不恰恰说明了物质条件与研究成果的正比关系吗?

“物质基础是做好学问的条件之一,但绝不是决定性的条件。”
这点我不反对,决定性的条件是研究者本身,人才是最重要的。
但物质条件也不是对研究毫无影响的,它是通过影响决定性的条件--“研究者”--的生活来起作用的。

我们的观点的确并不完全对立,我只是觉得你举出的例子不足以反证此文的观点。我也没有强求你我观点的统一,只不过看见有不通的就喜欢争几句,把事情说清楚罢了。.

TOP

回复 16#天恒爸爸 的帖子

其实跟你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总结观点。我现在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样的:

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物质条件通过影响人来影响过程,从而影响结果。

如果你认可,那基本上我们的讨论就可以告一个段落了。.

TOP

回复 26#胡豆妈 的帖子

赚不赚钱是他自己的事,你只要养他到18岁就算完成任务了。.

TOP

回复 44#丽贝卡妈妈 的帖子

觉得红马甲太刺眼了,所以改改。.

TOP

回复 46#丽贝卡妈妈 的帖子

拉倒吧,再过两天我就换绿的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