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46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质疑是否在的择校上有点过了,小学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引用:
原帖由 一天天长大 于 2010-5-28 10:43 发表
承认自己的孩子适合的是普通学校,而不是重点学校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我不择校,如果我的孩子够优秀,校自然会择我们
这需要多大的底气啊~
互勉吧!.

TOP

回复 256#ccpaging 的帖子

这么多学问呀,我前两天还和大班的儿子说要做一个日晷玩,不过没想这么深,和数学联系起来
真是事事皆学问哦
我也要先学习学习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乐乐mommy 于 2010-5-28 13:14 发表
这么多学问呀,我前两天还和大班的儿子说要做一个日晷玩,不过没想这么深,和数学联系起来
真是事事皆学问哦
我也要先学习学习了
别误会啊,不是说做个日晷就把高中数学都解决了,这有一个过程,人类在这个过程里边走了几千年。
在儿子大班的时候,我跟他一起去我的母校玩,我的老师就带他去看了日晷。儿子还以为那只是个雕塑呢,这倒也符合大班的思维。
一晃眼,儿子都小三了。
三月的时候,儿子和2个小四到公园里边去研究了一次影子。借助滑板、11的大臭脚、影子粗略地测量了路灯杆的高度,具体是灯杆是几“脚”我忘了。研究中,儿子和11同学发现了比例关系,另一个小四J同学变态地发现了平行线角相等。
51的时候,在我的教唆下,儿子准备了橡皮泥、竹签、铅笔、尺、纸,在外面弄了2天半,每到整点出去一次,记录影子的长度和角度。期间,碰到了不少问题,如竹签多长合适、被大楼遮住怎么办、白纸的方向和位置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如何提高记录精度等,总结的时候他告诉我,下次他准备在家里用手电筒先做做模拟实验。

不知道几个古灵精怪、变态的小三小四在暑期里边能在日晷问题上搞出什么新花样?期待暑期早点到来。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8 13:4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5-28 00:24 发表
您问的是别人,请允许我差几句嘴。
我看那惊心的“*连跳”,关联阅读到今年4月北京科技大一个女生的“跳”。
http://focus.news.163.com/10/0504/09/65R4VO1900011SM9.html
在父母眼里,这个孩子是个学习很好,性 ...
同意,这就是我一直反对的,过度拔高孩子的能力,何必.

TOP

回复 256#ccpaging 的帖子

谢谢lz耐心的回复!对于初中生,也许有些简单了些,而且马上升初三的儿子必须要面对明年的中考了!
女儿也是小三,比较喜欢动手做东东,“日晷”(ri gui)像是个不错的课题,先谢谢!.

TOP

回复 259#ccpaging 的帖子

又学习了,谢谢指点
我起初只是想让他了解一些简单的天文知识而已,呵呵
不得不说,你家孩子有想法,你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很得当.

TOP

回复 128#胡豆妈 的帖子

同意胡豆妈的观点。 那么变态的作文八股标准, 理他作甚? 写得多了, 还不把好好的孩子给废了?.

TOP

回复 135#伊万豆夫 的帖子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一样不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太精辟了,不得不顶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8 13:48 发表

同意,这就是我一直反对的,过度拔高孩子的能力,何必
我想说几句自己的想法,不是针对您啊,如果说的有得罪或者不恰当的地方请见谅。

如果问妈妈们,你们支持“过度拔高了孩子的能力”吗?可能没有一个妈妈会支持。
如果问妈妈们,你们认为自己“过度拔高了孩子的能力”吗?可能没有一个妈妈会回答“是”。
“度”好像是最难掌握的东西。先不说学习这种复杂的活动,就说炒菜吧,大厨师告诉妈妈们,做这个菜的关键在于“火候”,妈妈们还是茫然,觉得大师父在忽悠,“火候”咱们知道,你还得说清楚,怎么掌握“火候”,怎么判定合适的“度”。“过犹不及”都明白,过哪样的“度”就玄妙了。
儿子小一的时候,他爷爷教他九九乘法表,我认为过度了,爷爷认为没过度。咱爷俩从白天争到晚上,争不出结果。后来发现,我是由己观“儿”,爷爷由己推“孙”,我儿子真正的“度”在哪里我们都不知道。沮丧哇,没“度”了,自然也不存在“过度”和“适度”的问题。
这个问题并非始至今日,其实由来已久,古人也早给出了答案。但这个答案在考试制度中用不上,在学校里边得不到。但是,也许仅仅是也许,可以用在家庭中、可以用在自学中。
如果谁找到更好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万望告之。

以下内容摘自一本古书: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不这样做,事情可能更糟糕一些;我们人类不愿意受不完善的教养。在今后的情况下,一个生来就没有别人教养的人,他也许简直就不成样子。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我恳求你,慈爱而有先见之明的母亲,最因为你善于避开这条大路,而保护这株正在成长的幼苗,使它不受人类的各种舆论的冲击!你要培育这棵幼树,给它浇浇水,使它不至于死亡;它的果实将有一天会使你感到喜悦。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是你应当给它安上栅栏。

  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如果一个人生来就又高大又强壮,他的身材和气力,在他没有学会如何使用它们以前,对他是没有用处的;它们可能对他还有所不利,因为它们将使别人想不到要帮助这个人;于是,他孤孤单单的,还没有明白他需要些什么以前,就悲惨地死了。我们怜悯婴儿的处境,然而我们还不了解,如果人不是从做婴儿开始的话,人类也许是已经灭亡了。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不过,我们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通通都管得到呢?

  一旦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艺术,则它差不多就不能取得什么成就,因为,它要成功,就必须把三种教育配合一致,然而这一点是不由任何人决定的。我们殚思极虑所能做到的,只是或多或少地接近目标罢了;不过,要达到这一点,还需要有一些运气咧。

  是什么目标呢?它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这是刚才论证过的。既然三种教育必须圆满地配合,那么,我们就要使其他两种教育配合我们无法控制的那种教育。也许,自然这个辞的意义是太含糊了,在这里,应当尽量把它明确起来。

===============================================
如果妈妈不喜欢这本书,那就试试看另一本妈妈写的书。我吃不准这两本书是不是讲得一回事。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8 15:16 编辑 ].

附件

斯特娜夫人.rar (55.34 KB)

2010-5-28 15:11, 下载次数: 39

TOP

回复 147#lyriczhang 的帖子

太同意了!!!

什么时候能让孩子童年应该学习,了解,认知的东西回归?.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5-28 00:24 发表
您问的是别人,请允许我差几句嘴。
我看那惊心的“*连跳”,关联阅读到今年4月北京科技大一个女生的“跳”。
http://focus.news.163.com/10/0504/09/65R4VO1900011SM9.html
在父母眼里,这个孩子是个学习很好,性 ...
让人豁然开朗的一席话.

TOP

回复 218#和你在一起 的帖子

“想想未来的社会,学历并不能保障什么,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关键。”

“学习是讲天分的。靠做苦工、苦读得到一纸名校文凭实在没啥意思。一辈子都踮着脚走路谁吃得消啊?”
“接受自己的孩子,爱她吧!”

为这几句话,送花了。谢谢您的分享!!!.

TOP

楼上好多家长讲的真好
择校就是人以类聚呗
噢这个贴的回复也是以类聚
不过偶也择校了
知道吗小朋友从1岁半开始就对影子和光线感兴趣了,他们会叫着让你看影子,去抓光线
只是年龄的不同他的认知深度不同.

TOP

晕我回的是关于日晷
像007和CCPAGING 一样养 孩子的都是俺的偶像.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8 13:06 发表 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工具,主要是通过日影来计量时间的,在钟表被发明之前,人类主要的计时工具就是日晷。具体的背景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
但是,我不建议先学那些知识,不把目标定在依葫芦画瓢做一个日晷出来。而是从最最基本的原始人的角度,一步步玩日晷,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率到精确,体验、思考、总结,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升级出一个实用的日晷。这个过程做下来,初中高中的代数、几何都可以覆盖到。
你煞费苦心的让孩子用最花时间最麻烦的方法玩日晷,足以看出来你是教育高手。和那些太过追求证书和重点学校的父母一样,也希望孩子将来是优秀的。
只是这两类家长采取的手段不一样,优秀的定义不同。
我绝不相信采取你这种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比只追求证书、重点的孩子差。
我选择的优秀标准是:身体健康(强壮)、心理健康、有终生学习能力、有良好的品格修养。
简单的以证书、重点大学评定是否牛娃,这类事情我不感兴趣。
我只选择我认为正确的、有生命力的教育方法帮孩子一把。.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5-28 00:24 发表
以后初中、高中、大学也打算顺其自然。
为你献花!!
有你前面的一堆论述,相信你这里的顺其自然是顺应天性、顺应孩子的学习能力、顺应孩子的兴趣的加以引导。不逼迫不点脚走路。
我反对我们父母那一代放养式的顺其自然。.

TOP

回复 217#ccpaging 的帖子

你说,要是有一所学校愿意采取我们这样的教育理念,只招我们这类家长的孩子。该有多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baby100 于 2010-5-28 21:51 发表
你说,要是有一所学校愿意采取我们这样的教育理念,只招我们这类家长的孩子。该有多好!
捐钱当校董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baby100 于 2010-5-28 21:40 发表

为你献花!!
有你前面的一堆论述,相信你这里的顺其自然是顺应天性、顺应孩子的学习能力、顺应孩子的兴趣的加以引导。不逼迫不点脚走路。
我反对我们父母那一代放养式的顺其自然。
谢谢你的花。
你的阐释比我的思考有深度。

我的孩子也三年级,最近开家长会老师已经提醒我们“可以考虑起来、准备起来了”。
过去是考虑要近,最近又觉得:好学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让学生有充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家长会上,语文老师说:有家长提出来作业太少。
闻言真要气绝。
看不得孩子片刻闲过啊。
那些被选中的孩子,如果他们有可以自由支配的学习,他们会学得多主动、多有效率、多有意思啊。
如果被选中只意味着更多的功课,甚至是做不完的功课,那真是不幸。.

TOP

回复 217#ccpaging 的帖子

可是你认为“你孩子智商高、学习好,但因为没过硬的证书”,别人(更多指高一级的学校)又不认识你孩子,怎么知道是不是这回事呢?所以肯定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才行。我姐姐的孩子就吃过这个亏,小升初时,没去考什么过硬的证书,又碰到一个神经的老师,因为自己的小孩小升初没进到理想的学校,给她们班所有孩子的语文成长手册上最高只打到B,以至于我姐姐的孩子作为校优秀少先队员(?名称记不清了),竟然得不到一所理想点的学校的面试通知,后来我们只好去帮她通路子,其实我也不了解我姐姐的孩子,只得一再要我姐姐保证她的孩子肯定像她所说那么优秀,不能骗我,否则进了人家学校,一天到晚拖后腿,我自己的孩子以后求人就麻烦了,后来他们把我姐姐的小孩的简历从垃圾堆里翻出来,录取了她,开学第一次摸底考,她就年级排名第一,每学期都拿奖学金,现在是大队委员 ......她小学同一年级一大队长运气就没那么好了,没路子可通,电脑派学校,进一普通初中,上次他妈妈碰到我姐姐,问我姐姐要我姐姐的孩子的测验卷,居然一半做不出,而且为以后学物理化学做铺垫的那些科学拓展课也没有

[ 本帖最后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5-28 23:1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5-28 22:51 发表

我的孩子也三年级,最近开家长会老师已经提醒我们“可以考虑起来、准备起来了”。
过去是考虑要近,最近又觉得:好学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让学生有充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家长会上,语文老师说:有家长提出来作业太少。
闻言真要气绝。 ...
确实存在顺从和依赖性的孩子,适当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他们一样也会成为人才,如果咱们没有把人才的要求提高到天才的高度。
BBMM对自己的孩子应该是熟悉,在性格上孩子可能受到BBMM的影响也更大,可能是正影响,也可能是反影响,可能塑造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但我们一定知道。所以,尽量把顺从和依赖性的孩子送进那种有大量作业和教授时间的学校,而把逆反和独立性强的孩子送进适合他的学校。
貌似四大名高中就有截然不同的管理风格,了解他们不同日程安排就可以知道。如果孩子的性格很鲜明,那尽量不要送反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8 23:5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5-28 23:09 发表
可是你认为“你孩子智商高、学习好,但因为没过硬的证书”,别人(更多指高一级的学校)又不认识你孩子,怎么知道是不是这回事呢?所以肯定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才行。我姐姐的孩子就吃过这个亏,小升初时,没去考什么过 ...
我慢慢回应,尽量认真。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L 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哈佛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PBERT ROSENTHAL)和美国圣佛朗西斯可一所小学的校长勒诺尔·雅克布森(LENORE JACOBSON)合作的一项实验和他们的著作《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IN CLASSROOM)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个实验就是在雅克布森校长的小学内进行的,他们将一个班里的学生分成了两组,并告诉老师其中一组具有较高潜能,另一组潜能较低,其实组别是随机产生的,这两组孩子并无明显差异;一年后,被标签为“高潜能”的那组孩子无论是参加各种测试、还是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要比标签为“低潜能”的孩子突出许多,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在这一年过程中,“高潜能”组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特别关注,同时自己也获得一种暗示,进而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虽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包括道德层面),它依然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教师的高期望值能带给学生学习动力。

上面这两段是摘自网络的。我自己认为,这是解释您所说的现象的一种可能。在国内来说还可以扩展:教师和BBMM的高期望值能带给学生学习动力。

看起来公平的“作弊”
考试还会碰到另一个问题,有所谓名小和名中用题海战术来获得考试的优势,这考试公平性的破坏与作弊相比,孰大孰小?
另外,这种被题海战术的同学占到便宜了吗?也许吧,但他们一定付出了心理和生理的代价。我们那几届同学就有这样一种现象,考进大学的同学普遍要矮一些,是不是三焦神经受到抑制,我不知道。而大量的超负荷的长时间做题,对心理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也绝对不能忽视,生命永远是最最重要的。
我们在高中的时候,男生每天保持2小时踢球,全部在九点半之前睡觉,感觉还行,成绩依然很好。

潜力
我们高中班上就有三名直升的女同学,刚入校的时候,成绩那是相当的好。我们几个男生成绩不好,毛病也多,打架、上课开小差、晚上溜出去看电影电视,这些事都有,成绩也中不溜秋。但咱们的毛病可以改啊,咱们还可以加力啊。那几个女生没毛病改,但是也窜不上去了,眼睁睁看着我们超过去。

考试也会遗珠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选拔人才、测试人才的方法不可靠。我们那几届大学同学好多都做过智商测试,我们发现,第一次得到分数一定比第二次的低。换句话说,即使我们假设某项测试是公平的,熟悉的人肯定比不熟悉的人要在测试中占优势。同时,受过专业数学训练的人比没受过的人要占优势。智商测试的公平性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是不是存在一种绝对公平的测试?也许吧,有科学家在研究基因图谱,但目前肯定没找到。总是存在遗珠的可能,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所以有人提出不要把普通小、初、高,甚至大学的孩子早早地排除在人才的范围之外。华罗庚毕业于中华职业学校,这所学校只要是培养当时紧缺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和商业职员,但这个著名的数学家确实出自这样的学校。爱因斯坦的小学、中学好像也不怎么样。
而我的同学认为,这个世界上真正领头的天才很少很少,把他们埋没了那就是不一般的“遗珠”,一定是巨大的损失。怎么才能不发生这种情况呢?他们完全可能从某所不知名的学校、哪个犄角旮旯冒将出来,所以要多建学校,争取不要遗漏这几个人。上海只要出一个天才,他发明了类似互联网这样的技术,鸡群中芸芸众鸡围绕着这项技术,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好几十年。
还有,考上名校的要善待普通学校的同学,普通学校的同学也不要自卑,都还在未定之天呢。BBMM更加不能放弃,多吹吹南风,让同学们放松、少穿衣服、少负担,不吹北风,避免他们缩的更紧,负担更重。不打击他们,给他们看喜欢的书,谁敢说他们中间没有第二个华罗庚!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00:53 编辑 ].

TOP

回复 278#ccpaging 的帖子

“上面这两段是摘自网络的。我自己认为,这是解释您所说的现象的一种可能。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所以尽量的不要把普通小、初、高,甚至大学的孩子排除在人才的范围之外。华罗庚毕业于中华职业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只要是培养当时紧缺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和商业职员,但这个著名的数学家确实出自这样的学校。”
  我有点不明白你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好的学校为了吸引好的生源,师资配备、教程设置等,都会更加好好考虑,而普通学校可能就不会这样了,而且我们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好好培养就会成为人才,而不会一开始就认定自己的孩子肯定是天才的,所以更需要好的环境。华罗庚在我看来是属于天才一类的,而且他们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好的学生很多都进中专技校了,很多中专技校比高中录取分数线高多了,可是现在你在马路上看到的那些搂搂抱抱的未成年少男少女多出自中专技校。而且我在教师联盟的帖子中看到一普通中学的化学(?)老师说他们班一不要学习的小孩上课看小说,他收了那小孩的小说放讲台上,没想到那学生居然走上讲台把一叠书砸老师身上,气的他课都讲不下去了,可拿这小孩一点办法也没有,义务教育阶段即不能让他留级,也不能送他去工读学校,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这样的孩子待一个教室里吗?而且不可否认这种孩子在普通中学出现的几率肯定大于好的中学。我只是从自身的经验劝劝一些家长不要太天真,尤其是没门路的
“大量的超负荷的长时间做题”?想我们当年喜欢读书的学生,自会自发到处收集各式各样的题目来交流(不是老师布置的),有时花一两小时才解出来一两题所得到的快乐是不喜欢读书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到是进入大学,学会了混日子,反而失去了那种快乐,变得浑浑噩噩,所以喜欢就不苦,不感兴趣的再轻松也苦

[ 本帖最后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5-29 01:1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5-29 00:52 发表
“上面这两段是摘自网络的。我自己认为,这是解释您所说的现象的一种可能。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所以尽量的不要把普通小、初、高,甚至大学的孩子排除在人才的范围之外。华罗庚毕业于中华职业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 ...
老师的职责不是教书
即使是重点班的同学也经常干这类事,我就在物理课上做过数学作业,在政治课上看历史书。有时候是老师讲的枯燥乏味,或者讲些自己都搞不明白、自己都不相信的胡言乱语,同学们反感的。所以说,那个化学老师就不应该没收同学的小说,可以换一本好点的小说。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和爱好,他自己承担后果,跟老师没什么关系。
有老师跟我说,他有时走进教室,看到的满眼都是塞的紧紧的保温瓶,怎么搞教学啊?很气馁的说,备课、提高自己教学水平都没用,知识之水灌不进去啊。这没错啊,好的老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先想方设法把温水瓶打开。有的老师摇头晃脑地自得其乐地念古文诗歌,让同学们体验到文字的美;有的老师每隔10-20分钟讲一个幽默故事;有的老师口若悬河地推导整套的数学定理;有的老师故意写错板书,激发同学们提问;有的老师甚至能让同学们主动去“接水”。所以,老师的职责还真不是教知识,而是激发同学们内在的潜力,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同学的学术会超过老师。鉴于我们通常都不知道那个保温瓶里边装的是什么,在它被打开之前,好的教育努力给大家同样的教育机会。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师资配备、教程设置、实验条件、教学设备,这些都是外因。不是说外因要依赖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吗?对普通学校的同学而言,最可怕的被放弃、被鄙视、被偏见。何必呢?都是人,都要生活。有人过的好一点,咱不反对。但用不着把别人按下去吗?别人就想把义务教育混过去,其实心里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还有些崇拜。我就被他们照顾过很多次,出了事就帮我顶缸,很感激地说。我的成绩受他们影响吗?没有,上课的时候,他们玩他们的,不让我参与的,我仍然做我的数学题。如果说这个人是人才,强大的精神世界,对别人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一定是有的。
当然,BBMM会比较担心。让BBMM担心的事多了,可能大部分的担心都是不必要的。另外,BBMM大部分的期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老爸就希望我考研究生、博士、出国,那时我就不喜欢英语。现在看过去,即使英语好,也未必能出国。即使出国了,也不过是另一种活法,未必精彩更多。至少我现在还可以想回去看看,就可以回去的。
BBMM最可发生作用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建设自己期望的内因起作用。同学们自己“要”了,他一定能找到办法去“接水”的。

一样的人不同的活法
我在工厂里边看到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也许只是醒事晚点儿,也许只是反应慢点,也许只是贪玩一点,也许只是迷茫一点儿。现在的生产水平这么高,早就不是你死我活的恶劣环境了,大家都可以自得其乐。高教自考开始以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参加了,有些艰难,但还是考出来一些。他们中间,后来有走上领导岗位的,转行做律师的,看点中医书自己给自己看病养生的,都有。

我也想占小便宜
好的学校得到的教学资源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省重点的拨款相当于普通学校的十倍甚至更多。有好老师,好饭好菜,好宿舍,400米标准足球运动场,好的实验室,图书馆里边的书也多。想去啊,都是公办,交的钱一样,能多享受就多享受一点。升学还有巨大的好处。但是,谁都想占这个便宜啊。喜欢学习的,不喜欢学习,成绩好的,体育好的,唱歌跳舞好的,画画好的,但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觉得可以占这个便宜。所以,要占这个便宜,得跟大家竞争啊。
喜欢数学,只数学好,那不行,得玩题海啊!地理历史,得背啊!语文好还不行,要背作文啊!公鸭嗓子可能也要学美声,不能偏科啊!手指短而粗,得被学钢琴啊!能学的都学,能考的都考,能少睡的就少睡。学习中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研究一天数学问题,不能玩网游?不是的,不喜欢数学的觉得挺累、挺痛苦,喜欢数学的乐在其中。最痛苦的是做不喜欢的事情,就像是跟讨厌的人坐在一窝,怎么看怎么别扭,如坐针毡,度分如年,那才是真的痛苦。
看看,啥便宜都没占,就付出了这么多,到最后可能还是没占到便宜,冤吧?想想还是算了吧!就着自己兴趣,喜欢玩的东西玩多点玩好点,占到便宜算中大彩,没占到便宜也不委屈了自己。
有些人才也未必稀罕那点便宜。只要有一张安静的书桌,没人吼,没人可劲儿地吹北风,一定会冒头。像韩寒这样的,打啊压啊,他还是冒出来了。

今天累了,早点歇息。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03:09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8 14:40 发表




后来发现,我是由己观“儿”,爷爷由己推“孙”,我儿子真正的“度”在哪里我们都不知道。沮丧哇,没“度”了,自然也不存在“过度”和“适度”的问题。
我想说几句自己的想法,不是针对您啊,如果说的有得罪或者不恰当的地方请见谅。

以己度人本来就是“无度”,很多家长都是这样,也的确不止您一家。

我儿子幼儿园的时候上的是个崇尚愉快教育的学校,学校里不教常规的识字和计算。老爸当时对此很不满意,认为我和我弟大班的时候他已经吧我们教的100以内加减法滚瓜烂熟,觉得我是耽误了儿子这棵好苗子。但我不这样认为,我始终认为孩子要的,才是适合他的,孩子不要,家长何必强加于人,即使他是你的孩子,你都没有权利逼迫他做他完全不感兴趣的事(虽然现在某些方面也用上了强制手段)。当时我儿子对汉字颇有兴趣(估计也归功于幼儿园,那时候幼儿园也开始有识字卡片,但幼儿园的宗旨也始终是让每个孩子随性成长),凡是出门看到路牌店招上的字都有兴趣提问,并且有举一反三的兴趣和能力,因此也没花什么力气,就认识了不少字,上小学前报纸能看个78。再后来,外面上什么兴趣班,包括报考小学,都是由他自己做主,先带他去看去尝试,喜欢就继续,不喜欢就拉倒,没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庆幸的是,儿子虽然上小学前只学会了20以内加减法,数学能力在外公看来远远不及他妈妈和舅舅当年,但是上了小学之后表现出来的能力,却比他舅舅当年好太多,尤其是学习兴趣上,颇为广泛,而且比较好学,基本上属于学啥像啥的样子。

个人觉得,兴趣才是最好最有效的“度”,但凡孩子自己想要学,喜欢学,不管是兴趣班还是家长自己采用何种方法教导,只要孩子学起来不觉得累,基本上能自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就是合适的“度”。我们是很懒的父母,有的家长有能力有耐力,自己在家教学,我是不行,孩子对啥有兴趣,那就出去找老师找学校,让老师去教,回来作业自己做,不会的自己下节课去问老师,我们不会帮他。一段时间考试,成绩基本上在班级前列,那这个“度”我认为就是合适。反之听过很多家长说,上了课回来作业不会做,家长反复教,考试倒数垫底(所谓的“尾巴”),这样的学校、班级、课程,我个人认为就是不适合孩子的。让他们始终处在他们自己能力所及的高度,顶多是踮起脚尖就够得着的地方,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自信心来说,都是刚刚好的。要是怎么跳也够不着,孩子累,家长也累,时间长了,搞不好还厌学或者失去兴趣,真是得不偿失。

[ 本帖最后由 m宝贝 于 2010-5-29 11:0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5-28 22:51 发表

好学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让学生有充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样的好学校,貌似目前没听说过有.

TOP

引用:
原帖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5-28 23:09 发表
可是你认为“你孩子智商高、学习好,但因为没过硬的证书”,别人(更多指高一级的学校)又不认识你孩子,怎么知道是不是这回事呢?所以肯定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才行。我姐姐的孩子就吃过这个亏,小升初时,没去考什么过 ...
成长手册上的等第,数学英语90分以上是A,语文85分以上是A。据说是教育局规定,如果老师不按规定来填写,何不去找校方投诉.

TOP

引用: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5-29 09:53 发表
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市区居民被迁到外环线附近,这些地方的教育配套十分落后,而市中心教育资源好,实际居民却比较少。
我老婆是嘉定江桥的,那里相当多的孩子长途跋涉去普陀/静安求学,想想真的很心酸! ...
可以采用某些家长的方法,自己教.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9 10:52 发表

我儿子幼儿园的时候上的是个崇尚愉快教育的学校,学校里不 ...
你这么写很容易让人误会的,误会ccpaging是m宝贝的马甲。作为“马甲”,我再补充一DD:

兴趣才是最好最有效最安全的“度”。

鲜花。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11:0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11:05 发表


你这么写很容易让人误会的,误会ccpaging是m宝贝的马甲。作为“马甲”,我再补充一DD:

兴趣才是最好最有效最安全的“度”。

鲜花。
俺从来不穿马甲……何况我不会带着孩子玩“日晷”.

TOP

此题海非彼题海

引用:
原帖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5-29 00:52 发表
“大量的超负荷的长时间做题”?想我们当年喜欢读书的学生,自会自发到处收集各式各样的题目来交流(不是老师布置的),有时花一两小时才解出来一两题所得到的快乐是不喜欢读书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到是进入大学,学会了混日子,反而失去了那种快乐,变得浑浑噩噩,所以喜欢就不苦,不感兴趣的再轻松也苦 ...
记得高二上学期时,数学老师通知我们几个人参加全国奥数竞赛时,我很兴奋,把家里所有的数学参考书(主要是习题)全部都翻出来了,有5-6本吧,雄心勃勃地准备把它们全看一遍。我老爸一反常态,不允许我做,他给我的理由是马上就要高考了,做这么多数学题,必然占用大量时间,而我们计划的高中策略是补短板(60-70分的短板补起来效费比高啊),最后他说服了我,尽管我心里还有点不服气。于是我再去问数学老师,竞赛得奖是给学校争荣誉啊,老师大概会支持的,我这么想。可是我又一次想错了,老师也不支持我这样做,她给我的理由是,数学就是数学,把数学基本的东西搞扎实了,万变不离其宗。妄图以量取胜,不行的,省重点的同学做的题比我们区重点做的多了去了,这条路你肯定行不通的,还是把高考搞好,数学竞赛就尽力而为吧。自此我死心了,踏踏实实按原计划补短板吧。到了竞赛的时候,我一看卷子立刻傻眼了,大部分的题目都没见过,完全茫然。只好老老实实把会做的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考完了出来,老师一个劲儿的问我们怎么样,大家都只是摇头,我反正尽力了,会做的绝对没错,不会做的绝对没戏。过了1-2个月,老师和我们都忘了这件事了,却突然接到通知,俺得奖了,那叫一个高兴啊。
后来上了大学,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我才搞明白,那些我见到完全没反应的题目,要用大一大二的数学知识去解的。或许是一鳞半爪的大学知识,或许有些题目看似初等数学,其中的道理和思维方式却是高等数学的。如果有个“好”老师帮同学们抽取提炼,同学们是可以以依葫芦画瓢做一些的。有没高中生学高等数学呢?可以。但是语文、英语、政治、理化能兼顾吗?如果能,那真是天才了,可是,过了二三十年,天才也该出来了啊,还没看到。
说回到现在的初中高中,那题海才是海。不是做一两道难题哦,是把所有的题每天都操练一遍。两个小时数学题做下来,会做的机械重复再写一遍,不会做的,或者BBMM做,或者老师做,哪有时间讨论思考。跟FXK的工人一样,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而已。哪会有什么乐趣?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12:14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5-29 13:07 发表
牛顿说:宇宙是用数学写成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豆夫兄,我们原来学英语就是用题海的。您呢?您认为英语题海有用吗?.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5-29 13:48 发表
有一定作用,但是作用有限。

英语重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天适度地操练,而不是铺天盖地地操练。

重在语感,熟悉语法规则,提高词汇量和听读说写能力。

写只是一个方面,会说/会读/会写应用文/听得懂原 ...
我持之以恒的啊,从初一开始一直到高二,每天早上背半小时单词。高中的时候每天都作课堂布置的英语练习。英语成绩不好,还另外做一本语法习题集。上课时做了大量的试卷。
为什么我的英语成绩还是不好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14:04 编辑 ].

TOP

回复 292#ccpaging 的帖子

估摸着侬老人家中文也不匝地。中文好的话,你花这点功夫,至少账面成绩不会难看了。.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5-29 14:08 发表
估摸着侬老人家中文也不匝地。中文好的话,你花这点功夫,至少账面成绩不会难看了。
晕,被看出来了哦。.

TOP

引用: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5-29 14:08 发表
哈哈,没有得道。
嗯,你老人家多说几句嘛,不能眼看着咱们在邪道上越滑越远啊。.

TOP

回复 295#ccpaging 的帖子

说笑了。

不过即使中文不错,用学习知识的方法去学英文,也就是保个账面成绩,实战还是不过关的。.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98#伊万豆夫 的帖子

这里插句话。我估摸着ccpaging就是要把你绕进来。

广泛地阅读之后的操练卷子,和普通的操练(也就是ccpaging说的题海)是不同的。因为普通的操练没有语感作为基础。

同理,数理化,在思索之后的操练才是有效的。没有大量的时间等待孩子把原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一味的操练题海,会伤害思考能力。离“道”就更远了。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其实是没有数理感觉的,遇到问题,不会抽提,不会用数理的思路和知识去解决问题。.

TOP

欲速不达

诚恳地说,不是想绕的。水老师说的确实我是心里所想。现在重新分析,持之以恒咱做到的,但是循序渐进咱只是自以为做到了,其实没做到。考试不是基础,背单词应该说也不是最基础的。我现在认为最基础的应该是听,从听开始。所以,轮到儿子学英语,一开始就买个外放的MP3。

有一次,儿子的英语考试成绩不好,让我很奇怪,仔细看过才发现,全部错在英语数字上。他们小三从来没注意读过英语数字,我指10以上的,没有去思考过、理解过,考一次不行,考二次还是不行,直到儿子把英文数字全部查了一遍,列了一张表,再结合我们玩过的数字符号多国大战,再考英文数字便顺利过关了。

所以,不管数学、语文还是英语等,都是要从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开始,要教要学要思考要理解。以为考试最重要,就直奔主题,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用考试来代替教学和思考理解,以为这样最快最直接,其实,结果反而是欲速不达。

前面差不多10年的英语学习,我就学到了这个教训。我给儿子选择英语课外班的时候,一定不会给他选择那些只针对考试的班。如果是选择数学课外班,也一定不为给他选择那些只做题只讲题针对考试的班。其中的道理是统一和一致的。郁闷地是英语尚能找到不针对考试的班,数学则找不到。大家认三口培训班,也认SBS班,但大家只认奥数班,不认数学探究班、数学思维班、数学历史班、笛卡尔数形结合班、牛顿班,唉、、、自己看书吧。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15:06 编辑 ].

TOP

大家只认奥数班,不认数学探究班、数学思维班、数学历史班、笛卡尔数形结合班、牛顿班,唉、、、自己看书吧。


这是现状,也是我们能出很多奥数冠军,但出不了数学家的原因。

记得在大学里,读一本数学家传记。有一个数学家,我已经记不得名字了。做学生的时候数学考试在班上中下。但是他的任课老师认为他有优秀的数学感觉,只是计算能力差,在班上看起来很平庸。他毕业后,他老师力排众议,留他下来工作。他们班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也留下来工作,但是做他的助手。

这种事情在中国大概是天方夜谭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5-29 15:00 发表
大家只认奥数班,不认数学探究班、数学思维班、数学历史班、笛卡尔数形结合班、牛顿班,唉、、、自己看书吧。


这是现状,也是我们能出很多奥数冠军,但出不了数学家的原因。

记得在大学里,读一本数学家传记 ...
中国国情无法不面对,除非离开中国?

这位数学家的故事说了个道理:既有千里马也有伯乐。而中国呢?那么多学子,难道缺乏千里马?非也。没有证书,没有“账面成绩”,有几个学校会礼贤下士青睐你,或许有,你也得在芸芸众生中想办法脱颖而出成为那个凤毛麟角啊。.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9 17:40 发表

中国国情无法不面对,除非离开中国?

这位数学家的故事说了个道理:既有千里马也有伯乐。而中国呢?那么多学子,难道缺乏千里马?非也。没有证书,没有“账面成绩”,有几个学校会礼贤下士青睐你,或许有,你也 ...
您把学校看得太重了,顺从未必就会得到青睐,小人是不会因为顺从而变得伟大的。要是学校都这样,咱就把孩子养在家里,让他自己读书写字看报,长大以后到乡下种地搞循环农业去,一个人自己拉屎种菜种粮。看看历史上,但凡有名的人物数一遍,有几个是名校出来的?有几个是被培养出来的?

浊世不堪,我自逍遥。中国知识分子总有出世的一条路可走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19:17 编辑 ].

TOP

回复 302#m宝贝 的帖子

中国这么多人,当然不会缺乏千里马种子。而且各行各业的千里马种子也许不是一个两个,很可能是一批。但是很可惜,冒出来的千里马可能只是上帝在这片土地上撒的种子的一小部分。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老师不可能偏离升学的轨道,那么就需要中国的家长做个性化的教育了。如果家长也不给予,只能两眼一抹黑了。

今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跟我说她的公司也没什么好,工资水平也不是怎么高,只不过有个央企的名号。但是他们公司只招一流大学的本科生,二流大学的研究生。一个北大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在他们公司做出纳。一个东南大学经管专业的研究生做文档管理。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学校流水线上培养的学生,大同小异。如果等着社会给工作,不会有适合自己的好工作。个性化的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个性化教育指望学校是不现实的。只能家长给孩子扛出一片天,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一点学校的排名和孩子本人的排名,让孩子在缝缝里保留一点自我发展空间。如果这点空间都指望不上,孩子其实蛮可怜的。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5-29 19:45 编辑 ].

TOP

回复 284#m宝贝 的帖子

有这事?不知道,而且事情都过去了,只是我姐姐的小孩没去参加小学毕业典礼而已.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