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46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质疑是否在的择校上有点过了,小学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引用:
原帖由 翼mm 于 2010-5-21 13:24 发表
现在这股风越演越烈,也越走越远,都是利益链的牺牲者阿。
提出“现在快乐以后就不快乐”的人真该打PP,害了多少孩子啊。
严重同意。
“现在快乐以后不快乐”这个判断可能对也可能错。
而“现在不快乐以后快乐”这个判断肯定是错的。
因为精神病理学已经证明,儿童的早期经历决定一生的人格特征;童年期受到严重压抑的人,阴影相随一生,成年之后也难有幸福快乐感。.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5-28 00:24 发表
您问的是别人,请允许我差几句嘴。
我看那惊心的“*连跳”,关联阅读到今年4月北京科技大一个女生的“跳”。
http://focus.news.163.com/10/0504/09/65R4VO1900011SM9.html
在父母眼里,这个孩子是个学习很好,性 ...
这是我写的,你怎么抄袭呀?.

TOP

就近入学我就得择校,怎么办?

  孩子小三时,班主任来家访,问小三生:想读哪所初中?
  小三说:我没有什么想法,就近入学呗!
  007立即 ,离我家最近的是上宝,200米;稍远的是文莱,300米。他说得轻巧,实际就是为难大人。
  请教各位MMBB:我该怎么办?
  我都恨死了,上宝和文莱明明用的是公建配套的校舍,里边许多还是在闵行区教育局有编制的公办教师,这两所学校咋就成了“民办”学校法涅?它们牛啊,可以大范围择生。
  不要误解哈,我想说的是:政府要是负起责任来,把一所所初中都办得基本条件差不多,又各具特色,哪里还会有这么严重的“择校”?.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5-28 10:29 发表
你又来了 ,夸人不带夸自己地

你只能说“这是我想的”,不能说“这是我写的”。
噢,原来和我想的一样,但不是我写的。那么,可以把它看成一份《真正爱孩子之父母宣言》吗?如果是,我乐意签名。.

TOP

穿高跟鞋的小学生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5-28 00:24 发表
一辈子都踮着脚走路谁吃得消啊?
  穿高跟鞋呀!
  君不见,多少小奥生个子都跟中学生一般高?
  仔细一看,人家穿着30-50cm高跟鞋,款款而行,俨然是学习精英。
  007非常担心,这么比下去,过不了多久,就有穿跟高100cm鞋子行走于小学的精英了。
  不信?咱们拭目以待!.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5-28 10:51 发表
你脑子僵掉啦?怎么能平均化教育资源呢?择校带动多大的产业呀?择校意味着要多上补习班,父母要送的话,拉动汽车行业、顺带帮中石油消耗点汽油,如果家里来不及做饭,在外面吃还拉动餐饮行业。此外,多买辅导教材, ...
  水老师批评得是,007必须检讨,只打小老百姓的小算盘,不为政府着想,也不替各行各业着想。
  顺着水老师的思路,007发现,打压升学竞争、择生择校之风,还有一个害处。那就是,这会严重影响医院的商业利益。来看病的孩子少了,医院怎么办?没有“多动症”和“弱智生”“神经衰弱症”“厌学厌世症”了,医生怎么活?要有远见,看到这些病歪歪的孩子将来还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他们有的阳痿,有的早泄,有的不能生孩子,不孕不育专科门诊将长久火爆。如此看来,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28 11:5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天天长大 于 2010-5-28 11:11 发表
都在讨论做凤尾还是鸡头,鸡群呢?
本来就一怪物,没有身体,只有头尾!.

TOP

好学校是好学生造就的:兼说“可以教差生是一种莫大的专业荣誉”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5-31 01:28 发表
非常赞同。
学校没有魔法,老师不是魔术师。
所谓好学校是好学生造就的。
我是上海70年代生人。在我的求学时代小学、初中都有所谓重点。
小学运气比较好,户口在区重点,顺理成章地读了6年重点小学。
初中和高中 ...
  “好学校就是好学生造就的”,说得准确,说得深刻,至理名言哪!
  从这一点上看,教育界真不好跟医学界比,尽管现在的医德医风也很成问题。
  医生以治病救人、促进健康为天职,但医生真正的本事在于治愈患者,从来没有哪个医生会以给没生病的人开补药为荣,好医生是因为治好了许多重病或杂症,好医院是危重患者造就的。
  教师以长善救失为天职,但现在的名校名师却只想招教好学生。教好学生算什么本事?算啥子“名师”?算哪门子“名校”?好学生的学业成功,跟老师的教关系甚少。好学生需要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并不需要太多的教。有本事就去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困难生取得学业成功,那才是体现教师的本事,体现名师名校的价值。
  据007所知,在美国,最有专业水平和专业精神的教师(用中国话来说“名师”),多在特殊教育机构里,专门帮助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儿童和青少年。“我可以教困难学生了”,或者用中国话说,“我可以教差生了”,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专业荣誉。

  无限崇拜你!有独立思想,有见识。所谓“杰出”,所谓“卓尔不群”,所谓“鹤立鸡群”,都是在说“跟常人很不一样”。从众的,随大流的,扎堆的,嘎闹猛的,人奥我奥的,人星我星的,都是在追求一种安全感(也就是大概率事件),而不是在追求卓越。这种人家的孩子会成为“精英粪子”?偶怀疑!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31 10:48 编辑 ].

TOP

别小看中小学教育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9 20:32 发表
大家要搞清楚,奥数不是为了培养数学家用的,只是选拔的一种方法,就好比你小学中学学的东西,没有多少是将来用的到的
  首先,你写出这些汉字,这种表达方式,是你在小学语文课里学来的。
  其次,你说“只是选拔的一种方法”,没有说“选拔的两种方法”,这种精确的数的概念是在小学数学里逐渐培养出来的。
  再次,你的论证里使用了类比推理,这也是在中学专门学过的。
  总之,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使你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使你有了参与和分享现代文明(包括来WW上交流)的基本素养。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31 11:03 编辑 ].

TOP

教育之道长善救失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31 13:17 发表

话说得都没错,但是: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也很想知道,中国现在有哪一所学校,是以“可以教差生是一种莫大的专业荣誉”为办学目标的。
  好像我那个帖子下面的跟帖说的就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当然说服不了你。工读学校也好,残障学校也好,对于身心正常孩子的父母来说似乎没有关联。但你不得不承认,那些学校里的老师一旦帮助某个孩子完成了正常的学业,他们就会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这些学校的成就比所谓四大名校低么?他们教书育人和长善救失的专业能力比“名师”们差吗?我们不该对这种专业能力和专业成就表示敬意么?
  再看千千万万所普普通通的学校。它们收容了被各级名校挑了又挑、拣了又拣之后放弃的亿万孩子,当然无法跟名校比升学率。可是,人家也有自豪的地方——鉴于起点如此不同,只要你名校有一名学生没有升学,只要我有一名学生成功升学,我就比你强,你有什么好牛的?事实上,经过三年四年的努力,那些普通学校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超过名学校学生的中低水平。这不正可以说明,他们的老师比名校名师更具有长善救失的专业能力么?我想,我已经回答你的疑问了。世上多数学校都是以帮助“差生”为办学宗旨的。只不过你没有注意到而已。
  最后来看一看伟大中国之伟大名校吧。这些学校里常见普通一些的老师教普通一些的班级,名师则教牛生。从过程和结果上看,普通老师的工作也体现出比“名师”更高的长善救失水平,理由同上。就算是在牛孩子扎堆的班级里,名师的王道也在于帮助这些孩子长善救失。如果教育的重点不放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困惑,而是放在让学生在他们已经懂了问题上反复练习以备考试,那么,这种牛班谁都可以教!在咨询如此发达的今天,谁没有本事给学生准备大量的习题呀?如此讲来,“名师”易当哪。可是,某些名师从牛班里撤下来去教普通学生,结果不但书不会教了,连课堂管理和组织都缺少办法。如此“名师”徒有其名,不追不捧也吧。
  总之,帮助困难学生,以及帮助学业优良学生释疑解困,是教育的重点,是教师专业水准和专业精神的集中表现。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且是一种普遍的事实。问题就在于,话语权大或者能够来这里表达意见的BBMM几乎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学生、优秀学生,因而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更不愿意用这种标准去审视和评判学校中的各种做法。如果有BBMM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学习困难生,那自然会觉得007所言极是。这叫做屁股决定脑袋,心眼决定肉眼。
  007曾经出差兰州,那里的校长告诉我兰州市政府奖惩公立高中的一套做法——给招生不同的学校定不同的升学标准,超过标准受到嘉奖,达不到标准扣发浮动补贴(名称可能不准确)。几年下来,普通的高中扬眉吐气,名校则苦不堪言,招生得了便宜,升学就要还!要是上海市也这么搞,要是各位牛孩的BBMM也有这种胸襟和远见,上海的择生择校风还会这么邪门吗?我们还会明明深受时弊之害还替现行制度辩护吗?.

TOP

享受工作、生活、学习,才有幸福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6-1 22:55 发表
汗……兴趣之所以是兴趣,我觉得就是偶尔玩玩,想玩的时候就能玩,玩的尽兴,就是兴趣。但要是天天8小时面对,任何新鲜感都会逐渐丧失,不再成为兴趣了 。当然或许你耐力毅力都比较好,我是看过有的人喜欢玩网游 ...
  你所说的时间久了就不再有兴趣的现象普通存在,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值得探讨。下面是我2008年冬天的一点感触(引自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5#pid4018741)本不是针对你的,但可以部分地解释学习、工作、生活为什么对于许多人来说会逐渐变得无趣。

  就在刚才,我进办公楼之前,看见一位同事撞在了那堵宽敞明亮的玻璃门上。
  夏天大门开口正对着大堂的中轴,最近改开最靠边的那扇门,以免冷风直接灌进室内。问题是大家习惯了走中门,现在开着的边门又没有明显的提示,心不在焉来上班的同事们接连撞中门。我们提醒门卫给点标示,人家指着玻璃门墙上那条淡淡的红线说:“有标志耶,是你们自己不小心,没有注意!”我说:“就是因为有人不留意,所以才要标志明显一些呀!”我建议他,正面可以贴上“欢迎上班,小心玻璃!”背面贴上“平安回家,小心玻璃!”诸如此类的提示,既实用,又温馨。人家讽刺我说:“哎呀,你来当领导就好了!”
  遇到这种门卫,真是无话可说。我在想,要是让我当门卫,我就会主动想到贴这么温馨的提示。我还会想办法弄几盆花木,摆在不开的玻璃门前,让想撞门的同事都撞不着,也让我守卫的大门变得更加美丽而富有情趣。我还会向领导建议,在空空如也的大堂里,放上一些沙发或椅子,还有茶几,好让等待接见的访客有个歇脚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我面前焦急不安地晃来晃去,我多没面子啊!还烦我。另外,我会要求在门口放上几把公用的雨伞,再放上一块可以让各位员工脚底变得干净一些的地毯——我可不愿意让我可爱的大堂地面有许多温漉漉、脏兮兮的鞋印。我还愿意代同事们接收快送过来的邮件,免得有那么多不明身份的家伙在我把守的大楼里窜来窜去,留下安全隐患。我要让各位同事不仅仅把我看成是门卫,我要真正成为这座大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全体同事可以信赖也常有依赖的员工。
  我做这些,不是好表现,不是为了受到领导的表扬、同事的赞赏,也不是为了晋升、拿更多的奖金,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专业,更有成就感,更具尊严,更有意思。我不想让自己的工作仅仅变成谋生的手段,我还要在工作中享受工作的乐趣。这样,我就会有一张像那位美国加油站普通工人那样灿烂的笑脸——工作多美好!生活多美好!!如果有人以为,我的快乐和幸福是浅薄的,我的追求是卑微的,那我可不认同。我的工作固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但我的工作充满人文关怀。不要以为不是技术活就不用动脑筋,你没有看见吗?——我的活干得多漂亮!那是因为我不但在用脑干活,而且在用心干活!我把在常人看来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干出了科技含量,还干出了人文情怀。我让我的工作变得一点都不比精英们的工作下流。我让同事、顾主开心、舒坦,我自己也因此开心、舒坦,我心里美着呢!
  仅仅为谋生而工作,工作就是苦役。即便是为了某个外在的崇高目标而工作,亦复如此。君不见,那些说是为国争光的国家足球队官员把中国足球弄成了什么样子?君不见,那些为挣大钱而比赛的国足队员把足球踢成了什么样子?他们哪里像我们踢球啊?!他们被那些崇高或不崇高的外部动机,弄得紧张兮兮,了无乐趣。我们踢球的动机则如此地单纯,仅仅是为了享受踢球本身的快乐。虽然我们也想赢球,想方设法让本方进球,同时防止对方进球;但是,对方巧妙的过人、流畅的配合、精彩的射门,依然会赢得我们的掌声和喝彩。这个时候,输赢并不重要,重要是我们享受生活。
  我时常陪孩子打乒乓。刚刚启蒙时,让孩子学会打乒乓、喜爱打乒乓,固然是我这个爸爸的责任。但我可没有仅仅把它当成责任和义务,我在琢磨如何当陪练,让孩子觉得我的水平和他差不多。他水平提高一点,我给出的球也提高一点难度。我在孩子面前做不到从心所欲,我就把这当成是学习,学习如何平衡胜负,让孩子有胜有负,每局双方的比分还差不多。很长时间以来,孩子都以为我的水平只比他高一点点,因此在想尽办法多赢我一些。我心里那个乐呀!
  可是,我最近高兴不起来了。随着孩子水平上升,我真地和孩子旗鼓相当了。照理,我应该为此而骄傲。可是,孩子变得越来越计较胜负了。有时,为了让孩子看淡一点输赢,多享受一点打球本身的乐趣,我们夫妻俩会使出全身的解数教训这小子,让他尝尝输球的滋味。他不能正确对待,结果往往弄得不欢而散,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我一直在纳闷:是谁、是什么原因弄得我孩子享受不了打球的乐趣?有什么办法恢复孩子当年那种为学打乒乓而打乒乓的纯朴动机?
  有一回,我们的邻桌有一对中年男子正在私下比赛。他们的乒乓水平相当高,也非常接近,比赛十分激烈。我和孩子停下来看他们比赛。两个鬓发都有些花白的男人像小孩,寸土不让,每球必争,非常计较。自己失误了,就会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情和动作,一幅痛苦不堪的模样。有趣的是,对方打出好球,也会大声地叫好,然后斗志更加昂扬……他们打球是一种享受,我们看得也入了迷。这两人比赛,无论谁输谁赢,都是没有奖品奖金奖状的。他们获得的唯一奖赏,就是这场酣畅淋漓的球赛本身,他们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无论输赢。他们年届中年,还从家里跑出来,相约到这里打球,肯定是因为他们爱好这个,肯定是因为从小到大他们都觉得打乒乓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很难想象,如果他们当初学打乒乓的时候是为了有一技之长,为了升学时加分,或者为了成为国手,为家门荣耀,为国争光,总之,为了打球之外的某个结果,他们怎么可能现在还会来打球?在这样的动机支撑下,他们也许也能够刻苦训练一段时期,但是不大可能到了四十多岁还像小孩子一样,偷偷跑出家门,来过把打球的瘾。我就是这样理解这两个乒乓男人的,我不知道我的孩子是不是也从中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但我真地希望他这样——打球就是打球,打球时不要想那么多,只想享受其中的乐趣;学习就是学习,学习时不要想那么多学习的外部后果,在学习中只享受学习的乐趣。
  可是,孩子入学之后,学习的动机逐渐被严重扭曲。在刻苦学习的恶劣学风中,诸如数学之类的知识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本身因而是辛苦的,是痛苦的。只不过因为学习可以带来好的结果,所以才要孩子们忍受苦难而刻苦学习。对于有类似学习观的家长和老师来说,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动机,就是用这种学习的外部结果,去诱导孩子从事学习。他们能够做到的最高明之处,不过是给一粒粒苦涩的知识药丸包裹上一层糖衣(近的如老师的表扬、小五星、小红旗,同学的赞美,以及父母的笑脸、各种各样的奖品,或者多看一会电视;远的如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当大人物,娶美女、嫁金龟、挣大钱),哄着孩子们把它们吃下去,吃上9年、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种强化机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会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他们非但不能享受工作、生活,而且对所谓工作还有乐可享的观点嗤之以鼻。于是,他们只能像奴隶那样,刻苦学习一阵子,辛苦工作几十年,含辛茹苦生活一辈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朗达的爸爸 于 2010-6-2 17:29 发表
严重同意, 咱不让孩子受那些折磨, 名校不就要看证吗, 咱有的是,花200元儿可以办一堆证,应有尽有,
(哈哈,开个玩笑)
不全是玩笑。这句话,说明为证书而学习是非常不明智的。
如果是为证书而学习,那还不如不学,直接用钱去买证书。反正有人正嚷嚷不差钱。.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