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73个人次参与评价】

[品德] 亲戚家的孩子来我家过年,走的时候私自拿走了不少东西,我该说么?

楼主肯让这么多人来自己家,还住这么长时间,确实很不错。小孩子经受不住诱惑,犯一些这样的错误,好像也是经常发生的,家人是要告诉的,让他们去教育,不过如果楼主的老公肯出面就更好了,这样会让尴尬少一些。我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孩子,大部分大了后就会克制自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TOP

ZT:11.引导孩子的欲望-李子勋
    偷钱的孩子

    我是一位二年级男孩的母亲。最近有件事让我非常烦恼,儿子偷拿我的钱,而且不是第一次。那是在去年的一天,我发现钱包里的四十元零钱不见了,开始担心是不是儿子偷拿了,心里七上八下的。等儿子放学后,我直接问他:“你拿妈妈钱去买什么了?”他愣了一下,诚惶诚恐地说:“买了一盘游戏光盘,分了十元给小朋友了,买了点吃的,还剩了五元。”果然是他!怎么办?要不要揍他?我努力使自己冷静下来:“这是小偷的行为,你知道吗?”接着跟他讲了些“小偷针,大偷金”之类的道理、典故。

    后来我每星期给他五元零钱。其实在这之前他就有些零钱,是他自己赚的,每洗一次碗一元钱。后来上小学,有功课了,时间上感觉没那么充裕,就没怎么洗。结果出现偷拿钱。前天中午,我在房间午睡,听到有硬币掉地上的声音,我心一沉,难道儿子又在偷拿我的钱?我悄悄走出去,看到他正躲在冰箱后面,手里拿着我的钱包。我很生气:“你怎么能这样?!”一个下午我都在想该怎么办,他再拿钱是不是我也有责任?难道是钱包放在他随手能拿到的地方,他难以抵制这种诱惑?后来没有揍他,只罚他洗一星期的碗。他爸说我这样也不对,这么轻易就放过他,以后有可能还会犯。我想知道,我到底做得对不对?该不该多给他零花钱?给多少是适当的?

    一个还不满十岁的孩子开始喜欢钱,并且用一些幼稚的办法来拥有钱,对父母来说,既是一件让人担心的事,也是一件让人可以高兴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一个孩子能否比别的孩子成长得更快和更好,关键要看他对外部世界是否产生欲望,有没有物欲或占有欲,欲望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动力。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通过何种方式去拥有他喜欢的东西,钱只是实现欲望的工具和桥梁,不要就钱的问题纠缠不清。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一般没有管理金钱的能力,每周一两块钱的零花钱就可以了。如果他需要什么东西,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让他说出愿望,并共同来讨论哪些愿望是可以马上实现的,哪些愿望需要等一等。或者,哪些需要父母可以无条件满足,哪些需要父母要跟他谈条件。比如,孩子说他喜欢某个游戏软件,朋友都有,他也想拥有,这得需要几十元钱,父母可能会因为游戏影响学习而简单地对孩子说“NO!”,这样做会使孩子通过正常途径满足自己的努力落空,甚至心理受挫。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钱,内心也会承受很大的道德冲突,若不是因为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欲望很强,一般也不会轻易涉险。从根源上看,常常目睹父母大手大脚花钱的孩子,对金钱的欲望会大一些,因为他知道花钱可以买来快乐。节俭的家庭,孩子更知道钱的重要性,也轻易不敢乱花钱。从方法上看,父母随意放置钱会让孩子时时刻刻面临内心的冲动,可能会养成孩子乱拿钱的行为。如果父母善于管理金钱,孩子的非分之想也自然会得以收敛。

    如果孩子拿的钱数目不大,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孩子缺少正确的金钱观念,利用这件事告诉孩子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得到钱就可以了。不过,对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最好跳过钱这个问题直接问他需要什么,可以由父母帮助他实现愿望。如果孩子需要电脑游戏软件,要跟他讨论那是些什么样的软件,适不适合他的年龄,如果不适合,是否可以找到替代的软件。当然,如果不是暴力的,什么样的软件问题都不大。决定帮助他的话还要和孩子讨论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不能因为玩游戏而耽误了学习。如果游戏软件的价格较贵,要讨论孩子应该分担的责任,比如在一定时限里减少孩子的零花钱等等。偷拿家里的钱是每个孩子都会犯的错,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减低这件事的重要性,不要说那些“小偷针,大偷金”之类无限上纲的话,更不要提“偷”这个字。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心理都很脆弱,会以为自己不是好人,形成创伤体验。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都以为家里的就可以是自己的。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帮助他学习对钱的管理,给他稍微多一些的零花钱,要求他建立一个账目,时不时看看,然后夸奖几句。如果这样管理的效果不错,孩子不乱花钱,可以奖励他更多的钱,让他在钱的管理上有成就感。如果乱花钱,就克扣一些零花钱,让他觉得这样做得不偿失,他就会改变做法。

    母亲的问题是陷入一种文化冲突,把孩子的行为等同于大人的行为。因为大人们内心害怕“偷”这样的字眼,孩子的行为激发了成人的焦虑。这位母亲,先不要忙着处理孩子的行为,等自己内心的焦虑平息以后,再采取合适的措施。我建议今后每周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说出自己有什么购买愿望,讨论哪些愿望可以很快得到满足,哪些愿望需要等待,哪些愿望必须具有孩子改变自己的先决条件(当然是让他稍作努力就能达到的)。这样,孩子就可以通过正当方式拥有自己的物质愿望,也会懒得再去冒偷拿的风险。.

TOP

ZT: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08-07-01 09:20  发表于:《视觉新颜(婚纱摄影婚庆婚车司仪)》 分类:未分类
3岁前拿别人的东西:3岁前的孩子看到他喜欢的东西,不与别人打招呼就拿了。这年龄阶段的孩子不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所以家长也不要去责怪。可 以对孩子说,“我们家里也有许多玩具”。3岁以后拿别人的东西:真正的“偷窃”行为是发生在4~5岁之后。据一个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资料,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4~ 5岁时拿家里的钱;63.7%发生在小学阶段;29.5%到12岁以后才有 “偷窃”的行为。  

  孩子需要什么

  一旦家长发现孩子“偷”了东西之后,首先的反应是大吃一惊, 小小年龄就“偷”东西,长大了还了得?接着的行动不是骂、便是打, 以示教育。很少去分析“偷窃”的目的、动机是什么?所以“偷窃” 的行为也不能彻底改掉。有的5~6岁或者10~12岁的孩子偷别人的东 西,其价值数目很小.有时拿来的东西自己家里也有,分析不出其目的是什么。实际上这类孩子是感情的混乱,他们似乎盲目的企求某样 东西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类孩子平时心情不愉快、孤独,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尤其10~12发的孩子生活上已能自理,家长平时很少关心。有的孩子把“偷”来的钱买些小东西送给同学,“笼络”他们, 建立同学之间的感情以弥补家庭感情的不足,消除孤独和苦闷。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有的孩子看到同学们的家长给零用钱可以随意购买东西,而自己 的父母认为:从小不能让孩子花钱,花惯了将来大手大脚要乱花钱的; 吃的家里有,所要的文具用品也可以去买,故而不给孩子钱。这类孩子看到家长手中有钱,而自己又不能得到,长此以往,趁家人不在之机就拿了家里的钱或别人的钱。极个别的孩子还认为“偷窃”是勇敢的行为。

  对有偷窃行为孩子的对策

  当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家长应明确的表态,反对这种行为,并且坚持要把偷来的东西还掉达到教育的目的。至于归还的方式要考虑。 往往有的家长故意当众让孩子将东西归还失主以示教育,这种方法不可取,非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使孩子觉得受到了羞辱。

  分析孩子“偷窃”的原因

  首先应从家长本身分析,如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得到了温暖和关怀, 平时是否给他一些零用钱,其数目要与一般的小朋友差不多,可每周或每月给一次,要对孩子说清楚不能买不清洁、不卫生的东西吃,“积 余归己”。至于孩子拿了这些钱怎么花费掉,也要关心一下,即使买了一些不恰当的东西也不要过分的批评他,因孩子有自己的爱好。要 让孩子从小学会“经济管理”,所以要付“学费”。孩子手中有了钱后,看到别人的钱也不稀罕,不会去求他平时“求之不得”的东西, 偷窃的行为也就改掉了。

  应了解孩子平时所交往的朋友

  可能孩子的偷窃行为是跟随了别的小朋友。11~12岁有偷窃行为 的孩子,要排除其背后是否有惯偷犯的唆使的可能,当然这种情况是 极少的。

  “打”不是好办法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打”才是改正“偷窃”行为的最好对策。其 实错了,打得厉害、疏远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会感到更孤独, 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哪一个有“偷窃”行为的孩子是被父母责打后改 掉的?相反,偷窃的行为非但没有改掉,而且不敢回家,流浪在外, 与社会上的浪子交往,被他们所利用,最后走入歧途,甚至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

TOP

另外这个小女孩写的那个故事让人觉得心里有些不安,不过我倒不觉得是写楼主女儿的。感觉这个孩子对人的价值认识可能有偏差,家人还是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教育.

TOP

引用:
原帖由 stella_sh 于 2010-2-24 08:59 发表
谢谢你这么用心,让我可以借鉴到一些好的经验。

说实话,发生这样的事情,我的行为在家里激起很大的波澜,连我父母都不同意我这样做,他们是怕影响我们夫妻关系。

我连可以倾诉的人都没有,所以斗胆发帖到这个 ...
其实以前我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不过是我自己这边的亲戚家的孩子,我老公告诉我的时候,我也是不敢相信,知道真相的时候也很生气,还有点面子上挂不住,上网搜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稍微放心了些,随后又跟亲戚进行了沟通,他们也好好教育了一通,现在,孩子大了,各方面还不错。
中国人就好面子,如果当时你老公肯出面处理这个问题,就不会让你这么尴尬了,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也不要太在意,毕竟你也是好意,他们会理解你的。让你女儿以后不要在你老公家人面前提这件事了,也告诉她,姐姐只是一时错误,以后不会这样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stella_sh 于 2010-2-24 09:31 发表
说的我汗毛灵灵的

是不是我对这个小姑娘的好会令她有什么企图,再想起她写的那个《女孩的故事》……
别多想了,那个故事我觉得可能是孩子平时受到的表扬夸奖太多,误以为只有有能力,能得到别人的赞扬的人生才有意义,太看重外界的评价,可能她在优秀方面的压力也不小。持这种观念的人,以后如果碰到挫折,可能打击会很大。.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