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25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闲逛巴黎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拿破仑陵(Tombeau de Napoléon)

  拿破仑1806年为雄狮凯旋门奠基时踌躇满志,但直到下野流放他也没有看到凯旋门的落成。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去世,享年52岁。5月8日,这位征服者在礼炮声中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但是,拿破仑生前留话:“我愿我的身体躺在塞纳河畔,躺在我如此热爱过的法国人民中间。”这个遗愿过了19年后才得以实现。
  1840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派其儿子将拿破仑的遗体从圣赫勒拿岛接回。同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成千上万的市民肃立在寒风中迎接拿破仑的凯旋。这位法国传奇人物的灵柩经过雄狮凯旋门,最后以一个法兰西老兵的身份,被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荣誉军人院(简称“荣军院”)。


荣军院•拿破仑陵•2009年11月10日007摄


  拿破仑获得了比先贤祠里的先贤更高的待遇,在巴黎市中心独占一个纪念堂。当然,拿破仑的英魂并不孤独,和他一起长眠于此的,还有他的哥哥、弟弟、儿子,以及《马赛曲》的作者克洛德-约瑟夫•鲁日•德•李尔,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陆军元帅费迪南•福煦……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29 23:18 编辑 ].

TOP

荣军院(L'Hoteldes Invalides)

  荣军院座落于塞纳河南岸(巴黎第七区),全称叫“荣誉军人院”。原是“太阳王”路易十四(Louis XIV)下令为伤残官兵修建的养老院,所以又叫“巴黎残老军人院”。据说,荣军院至今为军方征用,沿续养伤兵的功能。但在007看来,它现在主要是一座军事博物馆。


荣军院平面图


  荣军院是一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它主要包括荣军宿舍、荣军医院、圆顶大楼、圣路易教堂(Cathedrale Saint-Louis)等几个部分。这些建筑围成一个个方形庭院,中间那个面积最大的庭子叫“皇家庭院(Cour royale)”。从正门进入这个院子,抬头看到的便是圣路易教堂,其正门上立有一尊拿破仑雕像。



荣军院•皇家庭院/拿破仑雕像•2009年11月10日007摄


  皇家庭院的左边便是法兰西军事博物馆(Musée de l'Armée)的入口处。事实上整个荣军院都可以说是一座军事博物馆,无论室内室外走廊,都陈列着各种跟军事与战争有关实物。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31 22:10 编辑 ].

TOP

法式爱国主义教育

  007参观荣军院是在2009年11月10日下午,次日就是法国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11月11日)的纪念日。007进荣军院时就看见数批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这座战争与军事博物馆参观、凭吊。法国孩子在荣军院会看到什么呢?
  在这里,他们会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们的祖辈战胜协约国使用过的装甲车。


荣军院•法国小学在听老师讲一战法军使用的装甲车•2009年11月10日007摄


  在这里,他们会看到拿破仑战争时他们的祖辈横扫欧洲使用过的火炮。


荣军院•拿破仑军队使用过的火炮•2009年11月10日007摄


  在这里,他们会看他们的祖辈在与敌国交战中缴获的武器。


荣军院•法军缴获的敌军武器•2009年11月10日007摄


  在这里,他们会看他们的祖辈在与敌国交战中缴获的军旗。


荣军院•圣路易教堂/法军缴获的敌军军旗•2009年11月10日007摄


  走出荣军院的007心情复杂,因为荣军院里展示的被法军缴获的战利品中就有许多是中国的火炮以及写着汉字的军旗。而那些从荣军院里走出来的法国小孩就不同了,他们一定在分享着祖辈军人的那份自豪。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3 23:20 编辑 ].

TOP

拿破仑身后

  荣军院皇家庭院二楼回廊,一群师生走到拿破仑雕像背后停了下来。007听不懂他们具体在说什么,但可以肯定,他们是在议论拿破仑。


荣军院•拿破仑身后•2009年11月10日007摄


  宽敞的回廊与室外相比略显阴暗,这群高谈阔论的师生被笼罩在拿破仑雕像的巨大背影之下。岂只是他们,整个近代欧洲都被笼罩在拿破仑的身影之下。
  拿破仑实在是一个非常矛盾历史人物,其历史影响也充满矛盾。007可以看出的矛盾之处就有许多。如果让我来当老师,评说这个矛盾人物的矛盾影响,我也许对学生们说:
  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之际悍然称帝,实行独裁和专制,致使了法国大革命中途流产。可是,他并没有蜕变为封建皇帝。相反,他利用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以及他自己的卓越政治智慧,制订和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了大革命所树立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拿破仑临终有过这样的自评:“我的伟大不在于我曾经的胜利,滑铁卢一战已使它随风而去。我的伟大在于我的法典,它将永远庇护法兰西的人民享受自由。” 诚哉,斯言!拿破仑不但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大革命的成果,还以军事防御和进攻的方式保住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拿破仑率领法兰西帝国军队打出国门,东征西伐,在性质上属于侵略战争,给欧洲各国各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可是,拿破仑的征战在客观上成了对欧洲封建势力的大扫荡,为欧洲大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拿破仑法典中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也随着其征战和扩张迅速地传播开来,逐渐成为整个西方的基本价值观,其意义广泛而深远/
  拿破仑穷兵赎武,给法国人民也造成了巨大的不幸。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拿破仑不断地提前征兵的年龄,直到最后兵源几近枯竭,甚至派娃娃兵上前线。这就意味着他发动的战争几乎让全部的法国青壮年男子都伤亡于沙场。拿破仑还好大喜功,在战事频乃的形势下,劳民伤财,大兴土木。除了前面提及的凯旋门、大型广场的修建之外,他的另一个大手笔是扩建卢浮宫,重新装修枫丹白露宫,给法国民众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可是,今天的法国人乃至来巴黎观光的异国人又非常感念拿破仑,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非常厚实而精美的建筑遗产。如果不是拿破仑,很难想象今天的巴黎会是什么样子。
  拿破仑珍爱名誉,死要面子,结果培养出一批溜须拍马的吹鼓手、御用文人、宫廷画师。但是由于拿破仑本人酷爱艺术,且有品位,无法接受下三流的马屁术,逼得法国人连拍马屁也要讲究艺术。拍马屁因此变成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尤其在雕刻和绘画方面,拿破仑时代不但涌现出许多艺术精品,而且形成了若干种影响后世的艺术风格或流派。拿破仑及其追捧者的经验表明,这个世界怕就怕认真,一认真,一较真,下流的事情都能做出品位,做出成就,做成艺术。
  拿破仑的艺术爱好,也给世界各国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带来了灾难。法国王室,自弗朗索瓦一世以降,到路易十六,有艺术收藏的传统。王室养一批艺人,专门为他们创作。别人的珍品,看到眼痒,便出大价钱收买。拿破仑一世有过之而无不及,知道别人有稀世珍品,就眼红。不是想方设法去收购,而是去抢去偷。在这个傲慢的皇帝眼里,一切艺术精品都应该属于法国,都应该存放在巴黎。这种强盗式的思维和行径,使许多国家的古迹文物遭到破坏。虽然拿破仑下台之后,法国人归还了一部分抢来或偷来的文物。但是,巧舌如簧的法国人还是让相当一部分文物留在了巴黎。法国人总是这样告诉物主,这些文物在巴黎可以得到最好的照料和保护,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欣赏。去过卢浮宫的人不得不承认,法国人此话不假。不过,007还是相信朴素的真理。是谁的东西,就应该还给谁。你不能因为你更懂艺术,更懂如何保护艺术品,就恬不知耻地当艺术强盗,或者替自己的强盗祖先窝赃。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13 10:4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ding 于 2009-12-31 19:49 发表

落后就要挨打。。。。。。花花收好!顺祝新年快乐!
谢谢!新年快乐!.

TOP

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拿破仑在颁布法兰西民法典时曾经宣布法国大革命已经结束。但实际上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使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余绪未绝。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12-11 00:18 发表
  ……
  1815年,滑铁卢战败,拿破仑退位,百日王朝终结,波旁王朝再次复辟。在欧洲各地君主的支撑下,波旁王朝试图废除既定宪法,加强王权。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宣布解散议会。义愤填膺的巴黎市民于27日走上街头抗议示威,与军警发生冲突;于28日宣布起义,攻占巴黎市政府;于29日控制巴黎,推翻波旁王朝。这三天在法国历史上称作“光荣三日”,期间许多巴黎市民流血牺牲。
  ……
  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率先在街垒上举起了法兰三色旗。少年阿莱尔又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不幸中弹倒下。年轻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参加了这场战斗,并且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他义愤填膺,在波旁王朝被推翻之后,心情依然难以平静。在激越情绪支撑下,画就了一幅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战斗情怀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卢浮宫•自由引导人民•引自维基百科


  画面中央是一位坦胸裸乳奋勇当先的高大美女。她戴着象征自由的弗里吉亚帽,左手紧握象征反帝反封建的长枪,右手挥舞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在硝烟中召唤着革命队伍奋勇前进。这位姑娘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既是起义参加者克拉拉•莱辛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
  紧随于自由女神,左边是少年英雄阿莱尔的化身,他双手正挥动着手枪,跟着女神急速向前奔跑。自由女神右边是一名头戴高帽的大学生,据说是画家本人,他正意志坚定地注视着前方。与大学生并肩战斗的是一名工人,他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他们的身后是无数为自由而战的起义群众……
  前景右侧有两名波旁王室的雇佣兵倒毙于地,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一名身负重伤的青年工人匍匐于地,他正努力抬头,仰望自由女神手中那面三色旗,期待着自由的来临。他的上衣、腰部露出一角的衬衣以及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细看远处的背景,硝烟中隐约可见巴黎圣母院,北塔楼上高高飘扬着一面法兰西共和国旗帜……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2 15:46 编辑 ].

TOP

革命宣传画藏于深宫的险恶用心

  经过“七月革命”,封建王朝才被彻底推翻,法国大革命才徐徐落幕。“七月革命”战火中诞生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不仅成为一段过往历史的记录,也成为鼓舞被压迫者奋起反抗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宣传画。其后法国的历代统治者对它都深为反感,忌讳其“煽动”人民造反的威力。这幅名画不断被展示、被封存,历经磨难。最后,法国政府总算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既然迫于人民的压力不能毁灭它,那就把它当作艺术品收藏在卢浮宫之中,供各位绅士淑女把玩欣赏。


卢浮宫•自由引导人民•2009年11月11日007摄


  007通过书籍无数次地欣赏过“自由引导人民”,终于在卢浮宫德农馆二层第77展厅(法国巨幅绘画展厅)见到这幅名画的真品。可是,007觉得,这幅笔触奔放、充满战斗激情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品,在卢浮宫里显得平庸,了无生机。其实,不是画变了,而是画所在的环境变了,观看它的受众变了。试问:能够来卢浮宫参观的人当中有几个是革命群众呢?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3 23:23 编辑 ].

TOP

波娜米娜引导高卢人(Bonemine guidant les Gaulois):“自由引导人民”之恶搞版

  意识形态的控制,实在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法国政客却深谙其道。收购“自由引导人民”,并将其收藏于卢浮宫,收到了极佳的政治效果。一方面政府因为如此珍惜这幅名画而受赞扬,另一方面自然地限定了看画的范围。来此看画的一般都是有闲阶级,现行制度的受益者,只把“自由引导人民”当作一幅名画来欣赏。“群氓”一般是不会来卢浮宫,他们是不可能从“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中汲取革命诗情了!
  统治阶级的如意算盘得逞了——007在访问索邦大学时,路经一个中世纪遗址。遗址四周张贴着许多根据名画再创作的搞笑作品,其中一幅叫“波娜米娜引导高卢人”,非常成功地对“自由引导人民”进行了解构。正中统治者下怀。


索邦大学•波娜米娜引导高卢人•2009年11月12日007朋友摄


  波娜米娜(Bonemine)何许人也?007也说不清楚,但她在当今法国极其有名。好像是一个杜撰出来的人物,见诸近年来的法国影视。据说,波娜米娜是高卢村村长Abraracourcix的太太,是个女权主义者。此妇颇悍,高举擀面杖,可以把老公吓得筛糠。


波娜米娜引导高卢人•引自网络


  高卢村村长象征的是全体高卢人(法国人),波娜米娜代表的则是现代法国女性。法国女子曾经有个甜美的代称——玛丽安娜,现在被称作“波娜米娜”,让人很难说清楚是什么滋味。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2 09:41 编辑 ].

TOP

法兰西三色旗(Tricolore)

  说说自由女神高举的那面蓝白红三色旗。那是法兰西共和国时期的国旗。
  2006年7月14日007来巴黎参观时正值法国国庆,但见戴高乐广场到处飘扬着法兰西三色旗,洋溢着节日的欢庆气氛。这一回故地重游,却发现法国人对待国旗,跟美国人有所不同。美国人可以让星条旗上胸罩上裤衩,以此表达对国家的狂热忠诚。法国人在国旗使用上则比较严肃谨慎,若非重大节日,一般只在政府大楼及重要公共场所悬挂国旗。据说,连凯旋门这样的场合也是在重大节庆时才挂国旗。007这一回来到戴高乐广场,仅看见高高的凯旋门下悬挂有一面巨幅的法兰西三色旗。那是因为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纪念日刚过,还来不及撤下。


戴高乐广场•雄狮凯旋门•2009年11月15日007同事摄


  007一直认为这三种颜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三种理念。看了专家的解释,颇为汗颜。有的专家法解释说:蓝色是圣马丁长袍的颜色,白色纪念民族英雄圣女贞德,红色则是圣但尼军旗的颜色。但据维基百科,三色旗的起源于1789年7月法国革命期间革命军所戴的帽章。该帽章由革命军总司令拉法叶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设计,它采用的颜色借鉴了巴黎市市徽的红色和蓝色。原本只有红蓝两色,后来拉法叶加入代表王室的白颜色,寓意是期望人民与王室携手合作,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国家。
  呵呵,连法国旗帜学家都说不清楚,各执一辞,再加上007的一种解释也不嫌多。何况,我说法兰西三色旗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法国人民也会举手赞同。
  1999年法国民意调查机构索福瑞(Sofrès)通过大量的访问和调查,得到的数据表明,法国人对于共和国的基本价值高度认同,他们也希望有一个公平、高效的政府,作为自由、平等、博爱原则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当时的法国政府据此设计了一个政府标志,广受好评。


法国政府标识•引自维基百科


  标识下部写的是“法兰西共和国”的法文。上部的图案其实就是三色旗演化而来的,中间白色部分是自由女神玛丽安娜的头像。图案下面便是“自由”、“平等”、“博爱”的法文,共和国这三种基本价值取向和图案上的三种国旗颜色形成一种对应关系,不就是在对三色旗的寓意作一种新的诠释么?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4 10:51 编辑 ].

TOP

她的屁股热烘烘(L.H.O.O.Q.)

引用:
原帖由 cocoding 于 2010-1-3 15:35 发表
稀饭这幅“波娜米娜” 理由:因为自己是女的,能用举起的擀面杖就让男的筛糠。。。。。。
法国人拿“自由引导人民”的名画恶搞,且公然张贴于大街,还把“波娜米娜引导高卢人”那样的作品视为艺术,收藏于艺术博物馆,足以表示现代法国人的心灵被扭曲到了变态的地步。
  这种艺术恶搞的始作俑者,便是法国反传统艺术大师马歇尔•杜尚(Marcel Duchamp)。他最惊世骇俗的举动是,从市场上买来一幅廉价的“蒙娜丽莎”(达•芬奇作)画像的印刷品,随意地给这位优雅的贵妇添了两撇小胡子,在下巴添了些须……


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她的屁股热烘烘•引自维基百科


  杜尚大师干完这件恶作剧意犹未尽,又在画下写了一行奇怪的字母“L.H.O.O.Q.”,作为这幅“杰作”的名字。这种中国顽皮小朋友经常干的勾当竟然成了一件传世名作。
  L.H.O.O.Q.是啥意思?据专家考证,它是一句双关语。L.H.O.O.Q.用法语读就是“Elle a chaud au cul”。“Elle a chaud au cul”的字面意思,译成英语是“She is hot in the ass”,译成中文是“她的屁股热烘烘”。杜大师后来给了一个宽松些的解释“avoir chaud au cul”,即“there is fire down below(下面有火)”。其实,这是一句粗话,意思是说她有性冲动。所以,有人干脆把“L.H.O.O.Q.”译成“她发情了”。唉,这么译,意思是更加明晰了,就是失去了前面所说的“做一件下流的事情的那种优雅”。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7 11:50 编辑 ].

TOP

泉(Fountain)

  杜尚大师在给美女蒙娜丽莎画小胡子之前,还干过一件令艺术界啼笑皆非的事。
  1917年“独立艺术家协会”在纽约举办艺术展览,杜尚担任该展览会的评审委员。杜大师自己也想送件作品参展,便开了一个玩笑。他到一个叫穆特(R.Mutt)的商人开的卫生设备商店里,随意地买了只白瓷小便斗。杜大师在那只小便斗签上假名“R.Mutt”,请人偷偷地把它送到展览馆参展,还美其名曰“泉”……


杜尚的“泉”•引自网络


  大部分评审委员并不知道这件“作品”的作者是谁,借口它是现成品而不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拒绝让它参展。实际上另有原因。如果你稍稍了解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于1856年创作了一幅名为“泉(La Source)”油画,就能够理解当时的艺术家们看到名为“泉(Fountain)”小便斗是多么的哭笑不得。


奥塞博物馆•安格尔的“泉”•引自维基百科


  007猜想,“独立艺术家协会”的艺术大师们收到这只小便斗时一定是被气得七窍生烟。他们不仅为安格尔的名画“泉”被亵渎而义愤填膺,更为公认的艺术标准被颠覆而惊恐万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8 15:07 编辑 ].

TOP

生活即艺术

  据说,杜尚1917年制作的“泉”之原件不知所终,后来展览的都是杜尚重签的复制品。007在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看到过,参观时并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杜尚,也不知道此公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泉(杜尚作品)·2009年11月14日007摄


  当时007看到这个小便斗,就像当年独立艺术家协会的评委们看到它一样,肺都快气炸了——我Kao,我花12欧元买票,是来蓬皮杜中心参观欣赏现代艺术的,怎么让我看的竟是小便斗之类的东西。这种恶心的东西,我每天嘘嘘时都看得到,何必来巴黎,来这个著名的蓬皮杜中心看这种东西?问题就在这里:人家杜大师把一只平凡的白瓷小便斗变成了(或看成了)一件艺术品,此前那么多男人对着它嘘嘘,咋就就没有人发现其中的艺术涅?
  经过一番现代艺术理论启蒙,007才略知皮毛。杜尚原来是20世纪 “实验艺术”的先驱,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人们甚至誉之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杜尚也是“现成品艺术之父”。有人解释说,所谓现成品艺术,不过是在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驱使下,改变生活中遇到的某种业已制作好了的物品的摆放方式、功能、形态(如加上或切去其一局部),使之变成一种使用者自己的艺术品。这种解释太过啰嗦,007的简单理解便是:生活中任何一件物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甚至可以说,人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是的,只要拒绝因循,时有创意,以人的眼光(而不是畜生的眼光或机器人的眼光或经济动物、政治动物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8 20:47 编辑 ].

TOP

我度过的美好时光就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也许不该简单地说“生活就是艺术”,而应该去探求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艺术。杜尚以其潇洒的一生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关于杜尚传奇的一生,网民羊羊羊在其博文《流星划过夜空之杜尚》(见http://yangxiaowo.com/?p=115)中写得非常精彩了。007偷个懒,转引如下:


  是谁改变了西方美术史的进程?是杜尚。
  是谁改变了全人类对“美术”一词的理解?是杜尚。
  一个世纪以来,杜尚这名字和很多词汇等同起来:杜尚是破坏;杜尚是玩世不恭;杜尚是幽默。杜尚是典雅.然而,无人能否认的是:杜尚是艺术家。
  艺术家是天生的。但是,成长为艺术家的道路却各有不同。有人是天赋的冲动,有人是天生爱哗众取宠,有人是为青史留名,还有人为了养家糊口。而杜尚之所以走上艺术之路则是为了逃避兵役。
  1887年,杜尚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之家。良好的家境把杜尚培育成了一个风度优雅的绅士,可以说:杜尚从来就是一个迷人的男人,以至于在后来,杜尚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大师之后,有人说:是他的迷人风度征服了美国人,所以他才有今天。
  190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终其一生都到处向人诉说自己不是一个爱国者的杜尚,此时便想办法逃避从军。他打听到有三种人可以不参军:艺术家、医生 和律师。后两者太难了,只有艺术家还容易冒充。于是,当杜尚向军方美其名曰自己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时,他就轻而易举的逃离了军队。只是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可耻的逃兵日后也是一个能改变世界的人物。
  1906年,杜尚开始在巴黎的画家圈子里混了。那时候,满世界的艺术流派横行。最时髦的名词是“立体主义”,领军人物是毕加索。杜尚这个美术青年当时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毕加索们是不会带他玩的。而此时的小杜同学还在美术技巧上挣扎,他对立体主义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技巧的兴趣远大过对立体主义的精神的理解。
  1909年,杜尚第一次在一个沙龙里展出了自己的两幅作品。竟然都卖出去了。这对杜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其中之一幅画是被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买去的(后来,在美国杜尚曾向邓肯索回而未果)。
  1912年,对杜尚来说是生命中关键的一年。杜尚送作品《下楼的裸女》参加独立沙龙展,竟被拒绝了。在今天,如果哪一位学美术的学生说他没听说过这件作品,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在当时,事情就是那么的正常:巴黎不承认杜尚。此事对杜尚的刺激是深刻的但却不是狭隘的,五十多年后杜尚在评论此事时说:他们对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已经有了明确的界限了,这是一种多么天真的愚蠢。于是,杜尚离开了画家们的圈子。并找了一份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只是,他并没有放弃他的艺术创作。
  1912年,对杜尚来说又是幸运的一年。被巴黎拒绝的《下楼的裸女》却被从美国来的画商看中而挑选到美国去参展。只不过是当时杜尚本人也不知道此事会带给他日后何等的荣耀。
  1913年到1915年,杜尚一直努力的探索着他未知的领域。他在其间的作品量也是惊人的:《咖啡磨2号》、《绿盒子》、《大玻璃》等著名作品都是这一段时间的产物。这一段时间的磨难使他的艺术观念离传统越来越远。却距他心目中的艺术真谛越来越近。
  1915年,杜尚成名了!可是却不是在法国成名,是在大洋的彼岸:美国。
美国佬是惟恐天下不乱的主儿,哪里有事件哪里有他们。1912年杜尚的《裸女》被拒展事件在大洋彼岸被美国人炒作的沸沸扬扬。现在,依旧很难说是美国人的慧眼改变了世界艺术史的进程还是美国人的好奇心造就了杜尚这个传统艺术的掘墓人。总之,美国人在以欢迎英雄的姿态来迎接杜尚!
  1915年的纽约,杜尚,这个被当时世界艺术的中心――巴黎所抛弃的落魄艺术家。在这里受到了极大的礼遇。也是在这里,一个叫爱伦斯伯格的美国人走进了他的生命中。此人一生以收集并收藏杜尚的作品为己任,终生不渝。
  艺术是什么?艺术的真谛在哪里?这些大问题,在杜尚那里的回答是:没意义。一切都是没意义!美国人把杜尚吹嘘成“达达”派的领袖人物。杜尚却说:达达是什么?我不知道。
  1916年,杜尚在美国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第一件“现成品”作品:一把雪铲。杜尚从商店里买来便送了展览,美国人说:是什么意义呢?杜尚说:没有意义。美国人说:不成,一定得有意义。杜尚便在上面写了一行字:胳膊折断之前。美国人还问:您这是什么意思?杜尚说:铲雪的时候会折断胳膊。杜尚一直在为这所谓的“意义”感到遗憾。
  1917年,现代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诞生在杜尚手中。杜尚在一个瓷制小便斗上签了个别人的名字(应该是经营卫生设备供应商的人名)并送到“独立艺术 家协会”的展览会场。由于杜尚本人就是该展览会的评审委员又鉴于他如此大的名声,展览会一下陷于很被动的境地。于是,这件所谓的“作品”被放在了毫不起眼的位置,甚至没有人敢提及它。然而,在开始时大部分评审委员不知道作者是谁的情况下,坚持要展出这件作品的人依然是:爱伦斯伯格。它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现代艺术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了。也正是这一事件,奠定了杜尚在世界艺术史上的牢固地位。最后,卖下这件作品的还是爱伦斯伯格。
  对于杜尚的作品如何去评价及欣赏永远是一个话题。
  杜尚的妹妹结婚。杜尚的礼物依然是他的作品:《不幸的现成品》这是一本数学书,他用绳子挂在妹妹家的阳台上,任风吹雨打,最终被风撕碎。
  杜尚去看牙医。完事后付给医生的支票是杜尚手画的。如今,这支票被供奉在美术馆的大厅里。
  也并非没有尴尬:一个慕名而来的收藏家要购买他的作品,等拿到手发现是一个商店里到处有卖的鸟笼子,无非是里面放了几块方石头和一个温度计。不过,还是爱伦斯伯格辗转买下了这件“作品”。
  1918年,美国宣布参战。不爱国的杜尚又在想方设法逃避兵役。这一次,他选择了去南美的国家:阿根廷。在这里,他爱上了他一生中另一嗜好:下棋。
  1919年《带胡子的蒙娜丽莎》问世。如果说1917年的小便斗使世人震惊的话,那么,这一件惊世骇俗的作品带来的就是愤怒了。美是什么?真理是什么?在 这幅作品面前,一切都被摧毁了。也有努力去理解杜尚的人,他们追问那画面上:L.H.O.O.Q。这几个字母是什么意思?杜尚说:没意义。再追问,还是没意义!杜尚说:唯一的意思是读起来很上口。
  1919年以后,杜尚是以一个棋手和艺术家的双重身分存在的。他甚至还代表过法国国家队参加世界大赛。然而,这时候,无论是他的反对者还是他的支持者,没有人不承认他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了。
  从1919年后到现在的近一个世纪里,杜尚成了一个新的起点。无数人在试图超越他。人们发现:模仿他是如此的容易,但是没有人能超越他。杜尚告诉我们:探 寻真相的过程就象是剥洋葱,然而,洋葱的中心什么也没有!在杜尚的世界里,一切是如此的自由。杜尚唯一不能容忍的就是:没有新的事物出现。
  1968年10月1日。杜尚邀请了一些朋友到家中晚餐。在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后。杜尚在卧床上安然辞世。嘴角上挂着一抹微笑。
  萨尔瓦多·达力在为《杜尚访谈录》作序时说:在早些时候的巴黎,只有十七个人懂得杜尚。现在有1700万人懂得了杜尚的现成品。等有那么一天当所有的存在 的东西都被认为是现成品的时候。就没有现成品存在了。然后新鲜的东西就会被作为艺术品,那是被艺术家用手痉挛似地做出来的。
  曾有人问杜尚: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杜尚说:是我度过的美好的时光。.

TOP

美术和丑术都是艺术

  许多人认为,杜尚改变了“art”的传统标准;或者说,杜尚改变了人类对“art”的理解。但在007看来,杜尚不过是恢复了“art”的本义。
  许多年前,007遵照导师的嘱咐,参照着德文把康德的一本小册子的英文版译成汉语。其中涉及“art”的翻译问题,007顺手就把它译成了“艺术”。导师只懂俄文,对英文和德文几乎一窍不通,但他坚持认为译成“艺术”不对头,力主译成“人工”。007细细体会“art”所在的语境,也觉得与“nature(自然)”对应的“art”译成“人工”是精当的。当时,弟子007非常佩服老师出神入化的学识,非同寻常的语感,但是依然把“人工”看成是“art”的一种特别的用法和含义。直到看了杜尚的作品,了解了一些现代艺术,才知道恍然觉识“人工”才是“art”的本义,或者说,“art”并不是艺术家才能干的事情,而是人人都在干的事情——“人工”。
  人工(arts),可以表现美,创造美;也可以表现丑,制造丑。如果说表现和创造美的arts叫“美术”,不妨说表现和制造丑的arts就是“丑术”。在007的眼里,巴黎各博物馆收藏的20世纪以前的人工制品称得上是“美术品”,而20世纪以来的藏品基本上可以说是“丑术品”了。杜尚虽不是现代丑术的唯一鼻祖,但他确实是理解现代艺术(主要是丑术)的一把钥匙。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9 20:05 编辑 ].

TOP

将恶搞进行到底

引用:
原帖由 cocoding 于 2010-1-10 13:16 发表
美和丑,天然与人工,就像阴和阳,天和地,缺一不可呀!没有丑又哪来对美的认知。有了人工的丑术,才更能让人珍惜那些天然的、美好的人和事吧!杜尚老先生功不可没!花花收好!
  杜尚的作品,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意识到,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不仅可以欣赏艺术家们的作品,自己也可以创造艺术作品。只要拒绝因循,不屈服于划一的风格,只要时有创意,以人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以人的姿态去创造新颖美好的生活,那么生活身就是艺术,我们自己也成了艺术家。
  可是,杜尚也给那些以艺术卖钱为生的人投机取巧开了方便之门。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杜尚的作品和他向世人所敞开的玩世不恭,甚至成了现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的代名词。以他为祖师爷,无数聪明的艺术家得以找到生活之路。他们一边策划惊天动地的噱头,一边赚取数不尽的钞票,同时又大骂世人全是傻瓜,特好骗!杜尚实现了以艺术的方式嘲讽艺术的伟大理想,但后来那些靠‘标新立异’而成功的弟子们又实现了什么呢?是座拥的名与利还是因为安下了一颗正直、诚实的心而无愧于世呢?”(引自野草:《我们向杜尚学习什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3fd540100fiin.html
  杜尚的模仿者未必得到了杜尚的艺术精神,但都学到了他的恶搞方式。杜尚不是恶搞甚至亵渎其前辈名画(美少妇蒙娜丽莎、纯洁少女泉)吗?他的后辈心领神会,也拿他的作品继续恶搞,继续亵渎。令007印象最深刻的,当数我国才子画家石心宁杜撰的那一场“杜尚回顾展”。


石心宁作品•“杜尚回顾展”在中国•引自网络


  石心宁这幅油画估计会把难以入土为安的毛主席再气死一回,也会让含笑九泉的杜尚再笑死一回。杜尚笑的不止一个人,凡是模仿他的人,他都会笑。因为这个现代艺术先驱恰恰就是反对模仿,终身拒绝跟别人一个样。后辈一模仿,杜尚就发笑。不能把握这一点,现代艺术不免陷入穷途末路。.

TOP

我更爱自由

引用:
原帖由 cocoding 于 2010-1-7 12:32 发表
O(∩_∩)O哈哈~这个杜尚让我想起了《虎口脱险》里的小老头。。。。。。
  杜尚要比那个小老头风流倜傥多了。看看他年轻的照片吧——


1912年杜尚


  拍这张照片时,杜尚25岁。那是1912年,他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幅名作——“下楼的裸女”。007欣赏不了这幅名画。据说画的是一个赤裸的美女从旋转楼梯上走下来的过程。当年法国绘画界的人士和无知的007一样,并不认可这部什么都不是的作品。可是,这幅画却使杜尚在美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以致后来有个美国商人拍出一万美元,要包下杜尚一年中做的所有东西。一万美元在1916年是非常大的数目,对于年轻的艺术工作者说这样的报酬尤其难得。可是,杜尚婉言谢绝:“不,谢谢!我更喜欢自由。”


1917年杜尚


  为了创作的自由,杜尚不愿意为金钱契约所困扰,而宁愿给纽约的一些美国画家当法语陪练。这种家教时价低廉,一小时两美元。杜尚靠这个挣得每日的面包和啤酒,并通过这种方式与当时的艺术先锋切磋艺术。


青年杜尚


  杜尚后来回忆说:“我本来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一万美元的,但是,不能,我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怎么躲开这危险。”他不愿意为金钱所累,也不愿意为艺术家的追求和责任所累,事实上他不想负任何责任,他说:“我不是那种渴求什么的所谓有野心的人,我不喜欢渴求。首先这很累;其次,这并不会把事情做好。我并不期待任何东西,我也不需要任何东西。我不觉得艺术家是那种必须做出什么东西来的社会角色,好像他欠了大众什么似的,我讨厌这种想法。”


中年杜尚


  吊尔郎当的杜尚是在玩艺术,所以能够在艺术上如日中天时突然改玩起国际象棋来。


中年杜尚


  杜尚表现出来的并不纯粹是富家公子哥那种任性妄为。人家不玩艺术,改玩国际象棋,照样玩得如痴如醉,玩出境界,玩到了代表法国参加国际比赛的水平。
  抽烟和下棋是杜尚的终身爱好,好像艺术工作只占他很少的时间和精力。杜尚就像一个无所畏惧的孩子,玩了一辈子,到60岁还显得那么年轻。


1948年杜尚


  杜尚的一生,就是不断摆脱束缚(包括金钱和名誉的束缚)的一生,是追求自由的一生。


晚年杜尚


  他确实活得非常精彩,所以他在晚年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度过的美好时光,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TOP

自由之子与自由女神

  综上所述,法国大革命不但激发人法国人的革命热情,也激发了法国艺术家创作热情。自由之子和自由女神,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们不同于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古希伯莱宗教与神话中传承下来的诸神,而是追求自由和解放的世俗生活象征。革命时期的艺术家胆大妄为,杜撰出自由之子或自由女神,不但是在歌颂自由,也起到冲击宗教神学的实际作用。这种创造活动直观地告诉了人们,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16 17:32 编辑 ].

TOP

回复 143#cocoding 的帖子

  中国人一向有严肃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的传统,蔑视以玩的心态对待人和事,有“玩物丧志”之说。殊不知玩的心态十分难得,把学习、生活、工作当作玩的人,是喜欢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人。玩,是一种境界,做一件事做到玩的状态,才可能有创造。007把游览巴黎当作玩,把写游记也当作玩,就能玩下去。若是当作严肃的任务,就不会写这个帖子。玩,何罪之有?.

TOP

回复 146#cocoding 的帖子

  昨天下午儿子和他的同学在一块做作业。互相帮助,搞默写。他们俩把默写设计成了闯关游戏。他们给我解释说:默写对10个四字词组,算闯一关。闯过几关,就怎么怎么地……我听不大懂,但很高兴他们把枯燥的默写弄成了妙趣横生的游戏。听到他们格格的笑声,007也在偷着乐。
  儿子今天上午在做教师布置的作文《……给我的爱》,料想他会写《妈妈给我的爱》之类的俗作,没想到人家写的是《大自然给我的爱》。写了一个方面,就已经写了一页。人家说这是篇长文,要写四个方面。007暗自着急:马上就要考试了,你还在玩哪!
  午饭过后,儿子在体育公园玩,玩到三点半,直接去下围棋了……他妈妈现在正要去接他,说是回来要让他严肃一点对待期末复习……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16 17:33 编辑 ].

TOP

回复 148#cocoding 的帖子

  小朋友把写作业当作玩,是不是有杜尚的遗风?或者说,杜尚那么玩艺术玩象棋,是不是有点像孩子?.

TOP

回复 152#杨小兔的妈妈 的帖子

可惜写偏了题。儿子的题目是《大自然给我的爱》,实际却写成了《大自然给我们的爱》。007仔细想了想,《大自然给我们的爱》好写一些,《大自然给我的爱》却很难写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啸行 于 2010-1-17 21:48 发表
好贴!学习啦!
谢谢表扬!
007是个“人来疯”。大家上来捧捧场,即使简单地议论几句,对007也是一个积极的鼓励。鼓励之下,007才可能把这个巴黎游记写下去。如果有更具体的议论评论,甚至会引导007写巴黎的见闻。.

TOP

自由照耀世界(La 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卢森堡公园的自由女神

引用:
原帖由 千与千寻 于 2009-12-4 09:31 发表
话也不能这么说,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不同,欧洲文化有宗教艺术的底蕴,而美国文化是一种解放,在白宫,林肯纪念馆,好莱钨,百老汇,自由女神像,第五大街,从解放黑奴到奥巴马当上总统,其间透露的是欧洲文化的升华.如果没有这 ...
  你讲的这个自由女神像,许多人都非常熟悉。它的正式的名称叫“自由照耀世界”。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中国,在北京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到了这尊体量巨大的雕像。他说:我的国家最伟大的象征就是自由女神像。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看过她,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她手里拿的是两件东西,而不是一件。其中一件拿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火炬,是自由之光,另一个手里拿的是法典。我们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一个法律都是独立的。我是总统也无法告诉你是怎样判案的,根据我们的法律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布什以及千百万美国人都有意无意地用暧昧的语言把自由女神说成是美国人的杰作,忽悠了世界上不计其数不明真相的人。
  其实,这尊雕像虽在纽约,被公认为美国的象征,却不是美国人创作的,而是法国人民赠送给美国的建国100周年纪念礼物。其作者是法国艺术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据说,巴托尔迪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雕塑艺术,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自由女神的形象很早就存在于他的心目中了,酝酿了很多的时间。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则催生了这个孕育已久的作品。
  有一则故事——
  1851年,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重建帝制,遭到共和党人的抵制。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巴黎街头筑起堡垒,与政府军对抗。暮色苍茫时,一个年轻姑娘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波拿巴分子的枪声响起,姑娘倒在血泊中……
  故事听到这里。007就在想:那位英勇无畏的姑娘倒下时,一定又有一个法国艺术家在现场了,一定会据此创作一件名作了!果不其然,这一回是亲临现场的是巴托尔迪。故事里说,正直的巴托尔迪亲眼目睹了热血姑娘高举火炬带领共和党人冲锋并死在波拿巴分子枪下的壮烈场面,从此这位高举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为他心中自由的象征。
  嘿嘿,呵呵,哈哈哈,法国艺术家编故事,不但水平低下,而且是缺乏创意。不管故事的真假,事实是,1869巴托尔迪设计出自由女神雕像草图,进而以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为模特儿,制作了一尊比真人稍高一些的自由女神青铜像。巴托尔迪将其命名为“自由照耀世界”。


卢森堡公园•自由女神像•引自维基百科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有象征世界七大洲的七道尖芒。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本代表自由法典的书板,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
  这尊自由女神像安放在卢森堡公园,其基座上有一块标牌。


卢森堡公园•自由女神像基座标牌•引自维基百科


  标牌大意是说:这是一尊青铜模型,是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为制作美国自由女神像所用的一个预备性作品。巴托尔迪于1900年将其捐献给了卢森堡博物馆。这尊铜像在1906年被移至卢森堡公园。女神手中的书板写着“1889年11月15日(15 DE NOVEMBRE 1889)”,这正是天鹅岛自由女神落成的日子。
  比起后来送给美国人民的自由女神像,卢森堡公园的自由女神像要小得多。女神高举的火炬也很小,看起来像一大杯冰淇淋。幽默俏皮的法国人,戏称其为“冰淇淋女神”。
  2009年11月13日下午,007在卢森堡公园漫步,光顾跟美女交谈,竟然没有发现和欣赏到公园里这个纽约自由女神像的原型,甚是遗憾!.

TOP

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纽约的自由女神

  巴托尔迪构思和塑造自由女神雕像时,正值埃及开凿苏伊士运河之际。巴托尔迪极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伊士运河入海口的灯塔。他曾于1867年和1869年两度到埃及游说,试图说服埃及国王接受他的这个设想,却始终不能如愿。据法国人解释说,巴托尔迪这尊雕像是个女的,遭到保守的埃及王公贵族的反对。
  真实的情况却未必如法国人所言。埃及虽然在18世纪末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但由于法国的海上力量被英国几乎消灭殆尽,到19世纪初埃及转而成了英国的殖民势力范围。苏伊士运河是英国人主持开凿的,当然不愿意让法国人的作品成为运河的标志!
  法国人如意算盘落空,便另谋出路。有人建议巴托尔迪代表法国把他的自由女神像作为礼物送给美国,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这个建议使巴托尔迪深鼓舞,从1874年开始为美国建造一尊巨大无比的自由女神像。巴托尔迪曾经为自由女神像的建造费用到美国游说。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美国土包子明明是拣个个大便宜,却并不领情,也没有意识到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的政治意义,因此对法国人的赠馈反应冷淡。由于缺乏经费,以及其它原因,大自由女神雕像的建造进展缓慢,到1876年美国建国100周年庆典时并没有如期完成。那一年,世博会在美国费城举办。巴托尔迪带着自由女神高举火炬的巨手参展,引起轰动。在一些报纸的宣传和推动之下,美国政府终于决定接受这件礼物,并为艺术家完成这件伟大的作品筹集到了足够的经费。
  据说,在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刚刚完成的“自由女神”头部在特洛卡蒂诺宫展出,游人纷纷爬进她高大的华冠,从25个窗户中纵览展区。“自由女神”两度现身世博会,引起世界更多关注和期待。1883年,自由女神在巴黎进行了“试安装”,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主持了女神像内部结构的设计。1884年,大自由女神像完工,历时10年。它的选址、基座建设以及运送、安装等,又经历了两年时间,直到1886年才在纽约港哈德逊河口的贝德洛岛上安家落户,这岛因此也更名为“自由岛”。1886年10月28日,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亲自主持自由女神像落成的揭幕仪式。


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引自维基百科


  这尊自由女神像原型就是巴黎卢森堡公园那尊自由女神青铜塑像。两者的神态完成一样——身穿古装,双唇紧闭,凝视远方。她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右手高擎长达12米长的火炬。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锁链,象征暴政统治已被推翻。稍不同的是,纽约自由女神像的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JULY IV MDCCLXXVI)”。
  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要比巴黎卢森堡公园里的自由女神像高大得多,高达46米,加上基座为93米。制作工艺也不是一样。整座铜像以120吨的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以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
  自由女神高大的身躯屹立于哈德逊河口,总是能够让那些乘船进入纽约的人为之一震。尤其是那些初到美国的移民,见到这尊仪态万方的铜像时都会有无限的感慨。007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影,片名忘记了,但对其中的一个情节印象至深——那些试图摆脱暴政和迫害的犹太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美国。当他们乘坐的轮船自哈德逊河口即将进入纽约港时,他们远远地就看到自由女神像,他们振臂高呼,泪流满面……呵呵,美国人就是这样,经常以这种方式向全世界的人暗示,美国才是自由的国度。这种几乎不着痕迹的宣传和洗脑-灌输真是高明!
  自由女神像立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上面刻有美国女诗人埃玛•拉扎露丝(Emma Lazarus)的一首的十四行诗《新巨人(The New Colossus)》,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与自由女神像相得益彰。诗曰:

  Not like the brazen giant of Greek fame,
  With conquering limbs astride from land to land;
  Here at our sea-washed, sunset gates shall stand
  A mighty woman with a torch whose flame
  Is imprisoned lightning, and her name
  Mother of Exiles. From her beacon-hand
  Glows world-wide welcome;her mild eyes command
  The air-bridged harbor that twin cities .
  "Keep ancient lands your storied pomp!" cries she with silent lips.
  "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
  Send these, the homeless, tempest-tossed to me,
  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

  诗中明里是在赞美自由女神是“流放者之母(Mother of Exiles)”,暗地里是在说美国。最后五句以自由女神的口吻深情而仁爱地道出:

  都给我吧,你们的疲惫,你们的贫穷,
  你们这些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
  你们这些熙攘于岸上被遗弃的可怜的人儿。
  都一齐送给我吧,你们这些无家可归饱经风波的人儿,
  我高举灯火站在金门旁!

  纽约人说,自由女神是纽约的标志。美国人说,自由女神是美国的象征。007说,自由女神是全世界平民百姓渴望自由并捍卫自由的意志表达。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24 23:41 编辑 ].

TOP

回复 157#双黄连 的帖子

  是的,能够去卢浮宫参观的人,尤其是外国人,差不多都是现行体制中的既得利益者,现行制度的拥护者,不要说缺乏革命的愿望,连改良的愿望甚至都没有。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21 17:1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双黄连 于 2010-1-21 14:06 发表
穿越BMW大桥,远远遥望自由女神,我内心渴望的自由极度迸发,心中呐喊:自由女神,我来了。奇怪的是,为何只有爱利斯岛的自由女神能引发我内心的震动?
  但愿有一天,乘船进纽约,像你那过经过布鲁克伦桥、曼哈顿大桥、威尼斯堡大桥,由远及近,欣赏自由女神的芳容英姿。再从爱丽斯岛进入美国。也许我也会受到震撼。
  严格地说,自由和民主是有重大区别的。个人之见,美国并不是一个信奉自由主义的国家,而是一个奉行民主主义的国家。.

TOP

回复 161#双黄连 的帖子

  自由主义的体制甚至在法国也难以找到,也许英国可以算一个。.

TOP

回复 163#双黄连 的帖子

  独白不好玩。阁下见多识广,一起来说,更有趣。.

TOP

法国人的小心眼

  美国独立战争主要是针对英国,得到了英国宿敌法国的支持。美国立国者们也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以致可以说美国的建国纲领都是法国启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体现。所以说,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不但象征着人民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也象征法国与美国的传统友谊。
  昔日之美国并非今日之美国。当时,英国法国是老大哥,美国是小兄弟,而且是乡巴佬,南北战争结束不久,刚刚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型。法国将一件代表大革命以来追求自由的艺术珍品送给美国小兄弟,足以显示当时法国对小兄弟的友好,也显示出大国风度。
  但是,这件友好大方的赠馈上也隐含着法国人的小心眼。007以小人之心揣君子之腹,觉得法国人把自由女神转而赠送给美国,除了表示友好之外,还有许多人家不愿意多说的阴暗想法。
  其一,哼,虽然我们在埃及的博弈中败给了英国,可我们在美国的博弈中战败了英国。在我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死对头英国在美洲的这块殖民地独立了!
  其二,美国小老弟,你们别忘了——你们的独立,我们是有大功劳滴!连你们建国思想和纲领,都来源里我们大革命时代所确立起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
  总之,法国不愿意明说的是:没有我法国,哪有你美国?
  当时的美国人缺心眼,哪里揣摩得出狡猾的法国人这几层深意?!可是,他们的后辈非常聪明,弄得大家现在都以为自由女神是美国人的创造,美国是自由精神的庇护所。试问:美国有什么自由?或问:美国式的自由是什么样子?.

TOP

自由照耀世界(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天鹅岛上的自由女神像

  巴黎还有一尊自由女神像。
  2006年法国国庆节那天(7月14日),007乘船游览塞纳河。游船穿过格勒纳勒桥(pont de Grenelle),到了狭长的天鹅岛(Île des Cygnes)的西端,赫然看到熟悉的自由女神像。


塞纳河天鹅岛•自由女神•引自维基百科


  地陪导游介绍说,这是美国人民回赠给法国的自由女神像,跟法国人民赠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比,小了许多。言下之意,美国人小气巴拉的。007仔细查考,发现导游所言有误。真实的情况好像是:1889年,旅居美国的法国人捐款集资,复制了巴托尔迪的自由女神像,并将其捐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以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
  女神立东向西,眺望大西洋,与早于她3年伫立于美国纽约哈特逊河口的大姐遥相呼应。女神手中的书板上写着两个日期——“1776年7月4日(IV JUILLET 1776)”和“1789年7月14日(XIV JUILLET 1789)”,暗示法国的“巴士底日”和美国的“独立日”具有同等的意义。
  这尊雕像因为电影《国家宝藏》获得了一个绰号——“拉伯雷女士(Laboulaye Lady)”。“女士”高20来米,跟纽约大姐大比,小了一倍还多。法国流传着一个笑话,不知是真是假。说的是:在塞纳河的豪华游轮上,一位满嘴德克萨斯口音的美国游客带着讥讽的语气,指着天鹅岛上的自由女神像说:这么小?简直是我们的女神像的缩水版。法国导游默不作声,听凭这位美国兄弟抒发他那美国式的自豪感。船略拐弯,艾菲尔铁塔进入视线,这位美国人开始感叹其宏大。在这个时候,法国导游凑近那个美国乡巴佬,轻声地说:先生,纽约的那尊自由女神像是刚才您看到的小雕像的翻版,那是我们送给你们的礼物。自此,美国人再也没有出声。.

TOP

自由照耀世界:东京台场海滨公园的自由女神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10-3-8 15:53 发表
我昨天看了二战大片《最长的一天》,关于诺曼底登陆,片中有一个小角色,一位法国女抵抗运动成员,非常漂亮也非常勇敢!
这个法国游记也该续续了吧
  巴黎是座说不尽道不完的魅力城市,等有空了007是会细说下去的。且让我插一段东京见闻。
  007多次去东京,但是迷上自由女神之后才知道东京也有一尊小自由女神像。今年初日方邀请007到东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作一个大会发言。会期恰逢春节,但一想到可以目睹东京自由女神的风采,犹豫再三还是赴会去了。
  007特意在东京多逗留了一天,乘JR转轻轨跨彩虹大桥到东京湾台场海滨公园,如愿以偿拜见了东京的自由女神。


东京台场海滨公园·自由女神像·2010年2月21日007摄


  这尊雕像是巴黎天鹅岛“拉伯雷女士”的复制品。
  1998-1999年日本举办“法国年”。巴黎市将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时法国旅美侨民回赠给法国的那尊自由女神像借到日本展出。展出结束后物归原主,日本人甚感惋惜。日本政府应民众呼声,于1999年3月申请复制女神像,获法方同意。2000年,神像复制品在台场海滨公园落成揭幕,成为台场的永久性标志。此自由女神跟巴黎天鹅岛上的自由女神同尺寸,她以东京湾、彩虹大桥及远处的高楼大厦为背景,据说与纽约哈德逊河上的大自由女神的身后背景神似。
  台场自由女神像旁边有两个大型商场,商场旁边设有一铜钟,前来瞻仰自由女神像的游客都喜欢在这里敲上几记,007听上去觉得像是歌颂和呼唤自由的钟声。007没有敲钟,但是恳请女神放下自由火炬,敲响自由之钟。女神非常乐意,居然满足了007的请求。


东京台场海滨公园·自由女神敲响自由的钟声·2010年2月21日007摄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3-22 19:39 编辑 ].

TOP

回复 172#vivianda 的帖子

  可惜那些栏杆遮挡了一下,否则自由女神敲响自由钟声的形象就更具风采。日本人要是请教了007,这个设计就会更加完美。.

TOP

回复 174#vivianda 的帖子

  草菲说得有道理。经你这么一说,007咋就觉得自由女神仿佛是在囹圄里敲钟?
  那个会议,007说的英美日韩人听不懂。中国人的思维西方人很难理解,他们的东西咱们中国人至少表面上理解。所以,每一次开国际会议都是中国人赚了!.

TOP

呵呵,我这是贪玩。做正经事的人,没心思来这里这么闲扯。.

TOP

香榭里舍香水浓:回复 178#作作lee 的帖子

  不好意思,没有关心过,更没有研究过,所以没法向你提供建议。
  007只听说过这种议论:法国的香水以及其它化妆品乃是天下一绝,但是法国人研制的多数香水和化妆品并不适合东方人。欧洲人体味重,所以香水的香味浓烈。而东方女子只要身体健康就会有股淡淡的体香,不用香水也能把男生迷倒 。即使用香,也是用温和香型。还有,白种人的皮肤粗糙,为之研发化妆品和保健品,用在皮肤光滑娇嫩的东方女子身上,承受不起,损害太大。不过,人家法国人并不傻,他们知道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有点钱,说不定设计和开发出了适合东方女子的东东。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所以我的议论是无的放矢的。
  但是,你的问题倒可以引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大家不妨来说说法国的国宝——香水、化妆品、服装设计业,它们的前世今生,趣闻逸事,以及法国的香水文化。.

TOP

回复 180#semain 的帖子

  据查,“冰淇淋女神”在靠近巴黎高师的卢森堡公园。电影《国家宝藏》(第二集)里,“爷爷”对“孙子”也说过:除纽约的自由女神之外,巴黎还有两个同版本的自由女神,一个在天鹅岛上,一个在卢森堡公园里。电影里,主人公从“拉伯雷女士”(天鹅岛自由女神雕像)头部发现了宝藏的线索,追踪到英国女王的办公室……
  007逛卢森堡公园时,光顾着和人聊天,见过里边有许多皇后的雕像,却没有留意那里的自由女神铜像。所以,没法说清楚她的具体位置。.

TOP

向巴黎市民请教

太好了!总算遇到了巴黎人。007有许多困惑,急于请教。先问一个:第128楼《波娜米娜引导高卢人(Bonemine guidant les Gaulois)》究竟想表达啥意思?波娜米娜(Bonemine)是何许人?.

TOP

世界建筑博览会——献给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就要召开了。我们老百姓们还没有来得及看,长官们就在想着世博后了。新闻里说,世博会后一些场馆将移至江浙一带,形成一个所谓长三角世博后旅游圈。说得天花乱坠很,007听了顿感不妥。诚然,办世博会,耗费甚大,上海吃重,得到了江浙兄弟的支援。手里拿了人家的,嘴就会短,只好让人家把建得好好的场馆拆走了。这种浪费,有人不心痛,我心痛。但是,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中看不中用的场馆拆走之后,可以建高级住宅,可以卖更多的钱,可以提升鸡滴屁,如此合算,何乐不为?
  007觉得这种想法鼠目寸光,浑然不觉把世博会全部场馆保留下来,加以开发利用,不会影响上海人民的生活,不会影响领导们的政迹,相反,它们一直会发挥经济效用和社会功能,并且为世人为子孙后代保留一份完整的世博遗产。
  谓余不信,且看007在法国巴黎的一段见闻。

目录

序言 (本楼)
巴黎国际大学城 (本页第186楼)
教育部长安德烈•奥纳拉的梦想 (本页第188楼)
法国巴黎馆——德奇•德拉默尔特馆 (本页第190楼)
加拿大学生馆 (本页第193楼)
比利时与卢森堡馆 (本页第194楼)
阿根廷馆  (本页第195根)
农艺馆  (本页第196楼)
日本馆  (本页第197楼)
哈劳科特府  (本页第198楼)
东南亚学生馆  (本页第199楼)
我在巴黎国际大学城的日子 (第5页第202楼)
美国馆  (第5页第203楼)
亚美尼亚学生馆  (第5页第204楼)
科米塔斯雕像  (第5页第204楼)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5 15:14 编辑 ].

TOP

巴黎国际大学城(Cité internationale universitaire de Paris)

  007在巴黎街头逛呀逛……
  2009年11月16日半下午,在朋友的引领下,乘RER B线,前往巴黎南部的第14区。在cité univaircitaire 站下车,穿过马路,便来到巴黎国际大学城。本来是打算为将来万一来巴黎留学的儿子考察住宿条件的,没有想到一不小心免费看了一场世界建筑博览会。


巴黎国际大学城方位



巴黎国际大学城地图


  巴黎国际大学城座落在一个34公顷的公园里。从1925年到1969年陆续兴建出来的几十座学生公寓,品质上乘,各具风情。据说,其中的奥纳拉府、瑞士馆、巴西馆、荷兰馆被法国列为历史文物,而其它的馆所如伊朗馆或国际馆则是国际大学城中建筑折衷主义的杰出典范。此外,许多公寓的内部设计都是艺术家们的杰作。如此之多风格迥异的建筑济济一堂,被法式花园路串连起来,浑然一体,和谐得令人叹为观止。更让人惊叹的是,法国人奢侈得可以,居然为大学生建造如此高档的住宅!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26 19:43 编辑 ].

TOP

教育部长安德烈•奥纳拉(André HONNORAT)的梦想

  巴黎国际大学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大学住宅区。这个美丽迷人的大学城,源于一个乌托邦式梦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心思定,渴望永久的和平。时任法国公共教育部长的安德烈•奥纳拉(André HONNORAT)是个和平主义者,他设想为在巴黎求学的国内外优秀大学生兴建一个综合馆,创建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在改善外国留学生的住宿条件的同时,也把法国改造成为理智的世界主义中心。安部长相信,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会在此学会共同生活,他们学成回国就会保持长久的联系,这将有助于国家之间的友谊。


安德烈•奥纳拉(引自巴黎国际大学城官方网站


  大战使法国的高等教育萧条,振兴高等教育也成为法国战后重建的重要议题。据说,当时巴黎第14区有一个城区改造计划,准备将一大块军事遗址改造成一个环形带公园。安部长抓住这个时机,使国际大学城成为了这项城区改造计划的第一个项目。在许多有识之士和实业家的帮助之下,安部长逐渐实现他的梦想。
  007从国际大学城的正门进入,在通行国际馆的路上,看到安德烈•奥纳拉的头部雕像,下面写着:“安德烈•奥纳拉(1868-1950年),巴黎国际大学城创办者。”


巴黎国际大学城·安德烈·奥纳拉雕像·007摄于2009年11月16日

.

TOP

梦想成真

  兴建国际大学城,是一个极其大胆的创意。要实现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却是非常艰难。安德烈•奥纳拉虽然位居政府公共教育部长,却不能动用公共资源兴建他心中的国际大学城。他必须找到愿意捐资建馆的个人、团体和国家。
  安部长首先拉上了巴黎大学副校长数学家保罗•阿普尔(Paul APPELL),和他一起冒险。阿普尔去找老乡爱弥儿•德奇•德拉默尔特(Emile DEUTSCH DE LA MEURTHE)帮忙。德拉默尔特是个富有而大气的实业家,他向阿普尔提供了1000万金法郎,用以购买土地和兴建第一幢学生公寓。1925年,德拉默尔特馆落成,国际大学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学生公寓楼群。当年就有350名学生入住。
  接下来近5年的时间里,创办者不懈努力,把世界各国的领导人拉入他们的项目,会见国际要员,筹集资金。国际大学城第一任财务主管David DAVID-WEILL投资买地,不久之后ROTHSCHILD家族也紧随其后。
  安德烈•奥纳拉再接再厉,周游四方,到处做演讲,以寻求新的支持者。他的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热情和信念,打动了许多人。1926年,比利时赞助人Hubert BIERMANS LAPOTRE出资建造了比利时馆;Joseph MARCELLIN WILSON议员付费建造了加拿大馆……小John D. ROCKFELLER出资兴建了国际馆,此馆1935年落成之后,还逐渐为学生们配置了一个食堂、一个图书馆、一个游泳池以及其它的设施。
  大学城的建设,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告中止。大战结束之后,又掀起了一波城建设高潮。除了有私人捐资建设之外,一些国家的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项目的深远意义,出资在大学城为自己的留法学生建造公寓。1969年,伊朗馆落成,大学城成型,从此再也没有新建场馆。
  007参观时,在国际馆里得到一张巴黎国际大学城平面图,从中可以看到总共有38个楼馆错落有致地分布在38公顷大的公园里。据介绍,大学城外还有2个学生公寓。


巴黎国际大学城平面图


  1.古巴馆(Maison de Cuba)
  2.阿根廷馆(Fondation Argentine)
  3.亚美尼亚学生馆(Maison des Étudiants Arméniens)
  4.艺术与工艺馆(Maison des Elèves Ingénieurs Arts et Métiers)
  5.东南亚学生馆(Maison des Étudiants de l’Asie du Sud-est)
  6.伊朗馆(Iran House / Fondation AVICENNE)
  7.比利时馆(Fondation BIERMANS-LAPÔTRE)
  8.巴西馆(Maison du Brésil)
  9.柬埔寨馆(Maison du Cambodge)
  10.加拿大学生馆(Maison des Étudiants Canadiens)
  11.哈劳科特府(Résidence André HONNORAT)
  12.安德烈•奥纳拉府(Donation HARAUCOURT sur l’Ile de Bréhat)
  13.罗伯特•加利科府(Résidence Robert GARRIC)
  14.维克多•里昂馆(Fondation Victor LYON)
  15.丹麦馆(Fondation Danoise)
  16.德奇•德拉默尔特馆(Fondation DEUTSCH DE LA MEURTHE)
  17.西班牙学院(Collège d'Espagne)
  18.美国馆(Fondation des États-Unis)
  19.法英学院(Collège Franco-Britannique)
  20.葡萄牙馆(Résidence André DE GOUVEIA)
  21.德国馆(Maison Heinrich HEINE)
  22.希腊馆(Fondation hellénique)
  23.印度馆(Maison de l'Inde)
  24.农业与食品工业馆(Maison des Industries Agricoles et Alimentaires)
  25.农艺馆(Maison INternationale AgroParisTech, MINA)
  26.意大利馆(Maison de l'Italie)
  27.日本馆(Maison du Japon)
  28.黎巴嫩馆(Maison du Liban)
  29.莱拉府(Résidence Lila)
  30.法兰西海外馆(Résidence Lucien PAYE)
  31.摩洛哥馆(Maison du Mexique)
  32.墨西哥馆(Maison du Maroc)
  33.摩纳哥馆(Fondation de Monaco)
  34.荷兰馆(Collège néerlandais)
  35.挪威馆(Maison de Norvège)
  36.法国省馆(Maison des Provinces de France)
  37.科德拉卢瓦尔府(Résidence Quai de la Loire)
  38.瑞典馆(Maison des Étudiants Suédois)
  39.瑞士馆(Fondation suisse)
  40.突尼斯馆(Maison de la Tunisie)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3 21:08 编辑 ].

TOP

德奇•德拉默尔特馆(Fondation DEUTSCH DE LA MEURTHE)

德拉默尔特馆是巴黎国际大学城兴建的第一批学生公寓,起初是专为法国学生建造的公寓,所以称之为“法国馆”或“法国巴黎馆”也未尝不可。


    法国馆是由实业家爱弥儿•德奇•德拉默尔特(Émile Deutsch de la Meurthe)出资兴建的。这位富豪热心慈善,一直希望能够给祖国贡献一个能流传后世的礼物。有一天,他遇到老乡阿普尔(Paul APPELL)。这位巴黎大学副校长说到学生住宿问题的困扰时,德拉默尔特的想法开始清晰起来——他决定为巴黎的大学生捐资兴建宿舍。这个想法在教育部长奥纳拉的支持下很快就付诸实施。工程于1923年上马,1925年落成,当年就有数百名大学生入住。.

TOP

德拉默尔特馆(续一)

  雄伟的德拉默尔特馆由7幢学生公寓楼组成。其中一幢以科学家居里夫妇命名。


巴黎国际大学城·法国巴黎馆·居里夫妇楼(007摄于2009年11月16日)


  它们相互呼应,围成一个大院,自成一统。


巴黎国际大学城·法国巴黎馆(007摄于2009年11月16日[/align)]
  其中的塔楼尤其醒目。


巴黎国际大学城·法国巴黎馆(007摄于2009年11月16日)


  资料上说此馆的屋顶,围绕建筑的花园、石径,以及中心建筑的大堂,已被列为法国文物。
  德拉默尔馆由建筑师Lucien Bechmann设计,据说是牛津建筑风格。但在我这样一个外行看来,此馆跟我见过的典型的法式建筑并没有多大区别。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2 16:18 编辑 ].

TOP

德拉默尔特馆(续二)

  德拉默尔特馆虽然是法国馆,但也接待外国留学生。据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委派到法国国立高等工程技术大学校(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ts et Métiers)学习的一些交换生,就住在这个馆里。


(引自网络)

.

TOP

加拿大学生馆(Maison des Étudiants Canadiens)

  加拿大学生馆建于1926年,是国际大学城兴建的第一座外国留学生宿舍。


  早在20世纪初,加拿大人就有为留学巴黎的学子兴建一座会馆的计划,可惜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夭折。一战结束之后,蒙特利尔议员威尔逊(Joseph-Marcelin Wilson)慷慨解囊,提供了建所需的四分之三经费。自1926年开馆以来,此馆一直保留着一个由威尔逊后裔经管的机构。此外,为了铭记捐资者的贡献,加拿大学生馆的大厅被命为“威尔逊大厅”。
  雅致的加拿大学生馆,由法国建筑师Emile THOMAS和加拿大Georges VANIER共同设计和监造。主楼的外墙是加拿大人引以自豪的枫叶红,馆内据说还有象征加拿大的海狸和枫叶浮雕。


巴黎国际大学城·加拿大学生馆(007摄于2009年11月16日)


  此馆多次扩建。2005年,加拿大政府专项拨款,支持加拿大学生馆的改造和翻修。2006年加拿大学生馆重新开馆,面目焕然一新。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2 16:39 编辑 ].

TOP

比利时与卢森堡馆(Fondation BIERMANS-LAPÔTRE)

  比利时与卢森堡馆落成于1927年,是巴黎国际大学城中第一座由外国人捐资修建的学生公寓。


  此馆的正式名称叫“BIERMANS-LAPÔTRE馆”,由Jean-Hubert Biermans和Berthe Biermans Lapôtre夫妇捐资兴建。Jean-Hubert Biermans是个造纸商,和德拉默尔特一样,热心仁慈事业,积极支持奥纳拉兴建国际大学城计划。1924年,Biermans和妻子Lapôtre向巴黎大学捐献了一大笔善款,为来自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学子建造一座公寓。在这对夫妇的支持下,学生公寓楼当年就动工修建。1927年,比利时王储和法国总统参加了此馆的落成典礼。2000年比利时和卢森堡政府联合出资,对这座雄美华丽的学生公寓进行改造和装修。



巴黎国际大学城·比利时与卢森堡馆(007摄于200911月16日)


  比利时与卢森堡馆由法国首席建筑师Armand Guéritte设计。从角楼及砖、石、石板的组合上可以看出,这座公寓明显带有佛兰德人和瓦龙人传统建筑的风格。据说,馆内大堂里伫立着比利时女王阿斯特丽德的雕像,另外还有描述布鲁塞尔、安特卫普、纳慕尔等地的壁画,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幢跟比利时有渊源关系的建筑。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2 18:49 编辑 ].

TOP

阿根廷馆(Fondation Argentine)

  早在1909年,法国和阿根廷就有在两国高等教育上加强合作的设想。一战结束后,这个设想开始付诸实施。布宜诺斯艾利斯建立了法兰西学院,巴黎则建立了阿根廷学院。其中,阿根廷学院就设在巴黎国际大学城的阿根廷馆内。此馆的建设经费,一部分由阿根廷政府支付,另一部分则由旅居德国的阿根廷富翁Otto Sebastián Bemberg捐助。阿根廷馆于1928年落成,当时的法国总统参加了开馆仪式。


  阿根廷馆建由两名法国建筑师(Betourné和Fagnez)与一名阿根廷建筑师(Tito Saubidet)共同设计。此馆由两幢楼组成,一条长廊将它们联接起来,两楼之间是一个大院子。


巴黎国际大学城·阿根廷馆(007摄于2009年11月16日)


  阿根廷馆看似平淡无奇,却包含了阿根廷典型建筑的基本要素。从大门进去,有一条阿根廷风格的拱形长廊,实际上整个底楼都是拱形的门窗,门窗两边竖立着轻灵的圆柱,圆柱支撑起别致的遮篷,遮篷上盖着夺目的西班牙红瓦,红瓦的热烈与浅色墙面的淡雅形成强烈对比,恰似阿根廷人热情、淳朴的性格。
  007在加拿大学生馆前看有几棵高大的枫树,红红的枫叶在巴黎冬日的寒风中摇曳……
  007在阿根廷馆前看到了一片青青的草地,阿根廷馆与草地交相辉映,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潘帕大草原那些古旧的大庄园……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点缀,实际上却是匠心独运的设计。法式园艺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TOP

农艺馆(Maison INternationale AgroParisTech, MINA)

  农艺馆是1928年专为工程学院大学生建造的公寓,由法国农业部出资建造,建筑师René Patouillard设计。


  农艺馆是一幢五层楼的法式建筑,呈U字形展开,围成一个庭院。院子是一个法式小花园,里有一对农夫耕作的雕像。



农艺馆(引自巴黎国际大学城官方网站)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3 21:18 编辑 ].

TOP

日本馆(Maison du Japon)

  日本馆由Jirohachi Satsuma出资兴建。此人是个富家公子,他的祖父是日本有名的纺织品生产商。1927年,他与巴黎大学签订协议,出资在巴黎国际大学城建造一座大楼。同年,日本馆破土动工,日本亲王参加奠基礼。1929年,日本馆正式开放,奥纳拉主持了开馆仪式。


  日本馆的设计师是捐资者的好友、法国首席文物建筑师Pierre Sardou。尽管地皮少,日本馆不得不建成高楼,但建筑师依然把这座小巧的学生公寓设计成了一座颇有幕府遗风的建筑。日式大门用木方格装饰,细腻而精致。门檐上面刻画有旭日东升的图案,让人一看大门就是知道这是一座跟日本有关的建筑。


巴黎国际大学城·日本馆(007摄于2009年11月16日)


  据说,馆内的房间也像传统的日式住房那样,安装有滑动的拉门。大厅和大休息室里陈列着日裔画家藤田嗣治所画的“群马图”和“西洋人来到日本”,试图显示日本与西方的交流。.

TOP

哈劳科特府(Maison Kervarabes)

  哈劳科特府又称Kervarabes馆,此馆并不在巴黎国际大学城里,而远在距离巴黎有500公里的布列塔尼布雷阿岛(Île de Bréhat)上。它们是诗人埃德蒙德•哈劳科特(Edmond Haraucourt)给巴黎国际大学城的遗馈。
  汉语里有个成语——生离死别。哈劳科特有句类似的诗:“Partir, c’est mourir un peu.”(意思就是:离别,就是死去一点点。)这个感性得一踏糊涂的诗人非常欣赏奥纳拉部长兴建国际大学城的计划,1929年他决意为这项计划做点贡献。他和妻子膝下无子,夫妻俩立下遗嘱,死后把他们在布雷阿岛上的住宅赠送给国际大学城。



哈劳科特府(引自巴黎国际大学城官方网站)


  诗人去世之后,他的妻子继续住在这所房子里。老夫人于1961年过世 ,从此这座住宅正式成为巴黎国际大学城的房产。它是专门给大学城住客到海边休假的住房,据说七八月份还可以免费使用。向往中…….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