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人文学科到底有什么用?---朱维铮教授访谈录节选 ZT

人文学科到底有什么用?---朱维铮教授访谈录节选 ZT

现在不少人对人文学科抱有一种功利性态度,认为文科没用,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我想,对于一个人文学科的本科生来说,多知道一点历史是有好处的,历史让人开阔眼界。现在有些人学些东西总是考虑它的功利性,这在我看来以后是要吃大亏的。因为人文学科很难说哪个东西有用哪个没用,它其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是思考的基础。到了一定程度,你的积累如何,你的思考如何,你的眼界如何,都会从你所从事的每一个工作中显示出来。这个问题我想我们的本科生要好好想想,因为太功利了,太浮躁了,太跟风了,在我看来是学不好人文学科的任何一门。

中国一向重视人文修养,只是到了近五十年代,才出现这样一个越来越不正常的情况。靠文科是赚不了多少钱,但我想有些问题值得大学生们想想,你的所谓的价值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是你从学习过程中悟出来的,还是你跟风跟出来的,还是你追逐名利这些东西而确立的?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思考能力,有认识能力,有独立见解,有对整个中国乃至于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种关怀,对人生有一种追求。在我看来在这几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是非常的缺乏,不 是一般的缺乏。一方面,青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青年都是那么目光短浅,只追求眼前的一小点好处而忘掉了重要的东西。那么,将来这一代青年控制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这个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青年未必胜过老年,但老年人总是要退场的。青年的确是未来的希望——以前我对年轻人有很高的期望。四十六年来,我看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的成长,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我们年轻的学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失望的感觉,这就是我刚才批评的: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功利主义。比如说不少人想升官发财,但是升官发财了要做什么?没有一个人生的理想追求,没有一个对我们民族或是人类命运的关怀,那就只能凭别人摆布。这当然也不能都怪年轻人,社会体制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可是我以为,我们的年轻人既然代表着未来,那就应当对整体状况作一些思考。

■他们太多地以物质方面的东西来评判了

□事实上,世上没有一种东西是所谓无用的。我们人文学科很大程度是属于精神方面的,精 神上的东西又怎能用能否产生物质利益这种尺度来衡量呢?历史上许多对我们人类在精神上有 过重大启迪的人物,你能说他生前创造了多少物质价值?但正是这些人把他们思考的结果,他 们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批判流传了下来,成为我们 一代代人所一直享受的精神财富,这又如何能用他产生的物质价值来判断呢?

当然这不怪现在的大学生,如果环境是这样,造就人才的机制这么不健全,那么在这种情 况下生活确实很容易变得非常平庸乃至庸俗。可是你们是年轻人,是要承担未来责任的,那么就真的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接受什么。世界到底是青年人的,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大学生们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是有前途的。
.

TOP

回复 4#rmb0130 的帖子

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目前成名或者获利的,或者既成名又获利的,还是人文的多。工程师基本就是旱涝保收混个温饱。就类似男性女性的智力分布图,难道这意味着男孩更适合从事人文?.

TOP

回复 2#ououmama 的帖子

拜读过了,丘的比较仅限于数学与文学,甚至只是文学中很小的一部分,着重说数学及数学人的特点?(他的行文风格我很不习惯,看得不够仔细,可能说错)。

还有篇陈寅恪说选择专业的 原文没找到

“这些年来,国人对考大学、考研究生趋之若骛,许多人是为了一张文凭和找一个好工作。对于这种现象,陈寅恪早有批判。他说:从前读书人学八股,是为了功名富贵;如今留学生又一窝蜂地学工程技术,“其希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之意则一样浅薄。他们不懂得:工程技术是以科学为根本的,舍本求末,充其量,也只能是“下等之工匠”;更不用说一旦形势发生变化,所谓最实用者,就成为最不实用的了。(参见《吴宓日记》第二册第101页)”

[ 本帖最后由 慢吞吞 于 2009-10-22 21:07 编辑 ].

TOP

回复 7#rmb0130 的帖子

大陆会议的参加者中很多就是法律工作者,没有工程师。.

TOP

回复 12#blueyang 的帖子

“反对人文学科领域扩招研究生”为什么?
记得钱文忠也在央视回答过有用么用的问题,可见这个问题的热门。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