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二年级数学的思考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TOP

看来还是有用了就学得快了。

引用:
原帖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09-1-23 18:39 发表
昨天看了一年级上下的数学教材,弄到了很晚,最近主攻女儿数学,也给她看数学多些,昨天她提意见了,说我逼她学数学了,呵呵,今天就没有给她看数学。拿出了一年级的语文书。呵呵。

研究二下的数学教材,发现一年 ...
这里边的“看来还是有用了就学得快了”是很关键的。教科书很重要,先吃透。

不做作业的时候,随手拈来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可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如算账单,加车牌号,步量距离,估计时间,估计重量等等。.

TOP

引用:
原帖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09-4-26 13:58 发表
鸡兔同笼问题经及类似问题

1.一百个和尚一百个馒头,大和尚一个人吃三个,小和尚三个人吃一个,问有几个大和尚,几个小和尚?
解法1:将每个大和尚变成9个小和尚,100个馒头表明小和尚是300个,多出200个小和尚, ...
这样做题怕是不行哦。因为这样做题只是妈妈费尽心力画了一个葫芦,女儿不过是照搬而已。数学里边各式各样的葫芦实在是太多了,画不完的。还是要考虑让孩子们自己画出葫芦来,哪怕是开始画的歪了点,哪怕是花的时间多了一点。

我代孩子们问几个问题:
为什么解1要“将每个大和尚变成9个小和尚”?
为什么解2要“将一个大和尚与3个小和尚编成一组”?
为什么妈妈可以这么样变来变去的,是不是我也可以随意地变来变去,反正最后能得到一个结果就行?
妈妈变了这么多,计算结果真的对吗?
为什么妈妈能想到这么变,我却想不到,我是不是很笨啊?
最后一个问题: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啊?我又不是和尚,我是小姑娘啊!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4-26 14:4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09-4-26 14:20 发表
2.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的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
我知道啊,问题是,孩子们不知道!我知道这有很多种解法,而现在儿子的老师是按照美式鸡兔同笼的解法在教。

孩子们更想知道,"他们是如何想出这些解题的高招的啊?”这是有关于自己是否足够聪明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

摘自: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64598/archives/2006/213762.shtml
《孙子算经》解鸡兔同笼问题
[ 2006-12-29 23:10:00 | By: 北师大附小欢迎您 ]

鸡兔同笼

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4-26 14:39 编辑 ].

TOP

有句老话:“尽信书不若不读书。”

没有所谓的低年级数学学法,要想学好数学,甚至从幼儿园的数学启蒙开始,就要遵循数学的一贯思维方法。

楼上妈妈有空时,不妨试试回答我前面的几个问题,说不定买小菜的路上突然有了灵感。当然,开车的话就不要想这些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