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科学] 祝贺钱永健先生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祝贺钱永健先生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8年10月8日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钱永健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会令华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能激励更多中国年轻人投身于科研事业。钱永健还对在场媒体表示,他很高兴能够成为今年的获奖者,虽然之前也有传言,但这确实出乎预料。
    钱永健1952年出生,祖籍浙江杭州,是钱学森的堂侄。他家有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中学16岁时获得过美国西屋天才奖第一名,大学在哈佛念化学和物理,20岁毕业,后在英国剑桥大学获生理学博士。他的哥哥钱永佑(Richard W Tsien)是神经生物学家,曾任Stanford大学生理系主任。两兄弟分别获Rhodes和Marshall学者奖(通常认为是美国大学生竞争性最强的两个奖学金,克林顿总统曾获Rhodes),到英国留学,九十年代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钱学森回国后,国内教育体系在他的子女应该上大学时受到极大破坏,使钱学森的子女钱永刚、钱永真没有得到他们堂兄弟的发展环境。钱永刚出生于1948年,文革后才念大学。钱永健在钱学森先生在世的时候获奖,的确告慰了他们全家。

钱永健成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七位华裔科学家。
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华裔科学家还有1986年的李远哲
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华裔科学家还有---李政道、杨振宁1957年;  丁肇中1976年;朱棣文1997年;崔琦1998年

[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08-10-9 10:21 编辑 ].

TOP

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

  奖项名称: 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
  创办时间: 1942年
  主办单位: 美国西屋电气服务公司
  奖项介绍
  美国影响较大的中学生奖,1942年设立,由美国西屋电气服务公司提供经费,科学服务社主办,每年举行一次比赛,并向前10名颁奖。授奖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各个方面。
  设立该奖的目的在于:发现具有科技创造潜力的美国青年;促进对于这些天才青年的培养与教育;激发美国青年对科学研究技能与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公众对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识。
  候选人由美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产生,参赛时须提供一篇千字左右的研究报告,而且这项研究必须是由本人单独完成的;另外还要提交由学校和本人填写的包括学生测试成绩的基本情况表及高中学历证书;如在竞赛中使用了以前参加项目的有关资料,还必须由该项目主管科学家出具证明其研究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书面材料。评选工作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及下设的专门小组负责,首先评出300名优秀者,从中再选出40名,然后集中面试,并在美国科学院公开展出其科研成果,最后评出前10名优胜者.
  该奖第一名分4 年发给奖学金20,000美元,第二、三名也分4年授予奖学金 15,000美元,其余优胜者每人授予1,000美元奖金,并向优胜者及其老师颁发奖状。优胜者所在学校还授予优胜者荣誉奖章,并向美国高等院校推荐。
   
  16岁时,钱永健获得生平第一个重要奖项,也是美国给予高中学生完成科研项目的最高奖:西屋科学天才奖,当时他研究的是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
    在1988年举行的第47届比赛中,美籍华裔学生曾静美和谢伟华分奖第二名和第六名。
    1995年美国17岁的华裔女高中生艾琳•安•陈 因在研究与淋巴癌有关的基因方面取得成就,获得了第54届西屋科学天才奖的头等奖——4万美圆的大学奖学金。艾琳•安•陈来自美国西海岸圣迭戈市,在研究中成功地将两种与淋巴癌有关的基因分离出来,并经过试验弄清了两种基因在癌细胞扩散方面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淋巴癌提供了重要依据。

[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08-10-9 09:50 编辑 ].

TOP

美6名华裔学生入围西门子科学奖竞争头奖

来自全美的17名中学生2002年9月6日起将在首都华盛顿参加西门子西屋数学、科学与技术比赛。其中6名华裔学生将独自或与合作伙伴一起竞争10万美元头等奖。
据当地华文媒体报道,西门子西屋数学、科学与技术比赛由西门子基金会于1998年设立。该项竞赛面向全美中学生,每年邀请学生自由提交自己在数学、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项目。虽然与英特尔科学奖的竞赛规则不同,但该竞赛与之齐名,获奖者通常为全美顶尖大学争相录取。
这次入围决赛的6名华裔学生是从各自选区的初赛中脱颖而出,已经获得所在选区3000美元的最高奖金。他们将在12月6日到9日于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总部参加决赛,向评委展示自己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冠军得主将获得10万美元奖学金,所有入围者最低也可获得1万元奖励。比赛的评委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包括美国顶尖大学的教授,NASA的高级研究员等。
据西门子基金会介绍,这次入围的华裔学生中,有2人单独参赛。来自加州Saratoga高中的朱晓强(音译,下同)设计了一种压缩计算机文件的新算法,可节约计算机内存使用空间,并加快网络文件的下载速度。
来自马里兰州Thomas S. Wootton高中的甘伟已经在美国《国家科技》杂志上发表自己对金属锂在高压下的结构变化与超导电性关系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新的超导材料,以开发新型能源和降低能源成本。
此外,印第安纳州的计省身和孙辕组成的研究小组用计算机模型和化学方法探索某些金属与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质。她们尝试从C2H4化合物中提取氢气,并寻求其在工业和医药方面的应用。
来自北卡州的万千与伙伴Nigel Mesta一起研究宇宙黑洞形成过程中的超新星群体,并提出关于黑洞形成的新观点。来自德州的何孟玲则与同伴研究微米和纳米级物质表面形态的控制和改变技术,并把它应用到改变蛋白质和细胞的组织结构。他们的研究将有助于设计和开发新的有机体组织材料,用于器官移植。
全体参赛学生6日抵达华盛顿,7日赴展场准备,并在当天公开展示作品。学生在8日向评审团呈现作品,竞赛结果9日公布.

TOP

华裔学生搭档勇夺西门子西屋科学奖团体冠军

中新网2005年12月7日电 西门子西屋科学奖(The Siemens Westinghouse Competition in Math,Science&Technology)5日揭晓,华裔学生成绩亮丽,19名决赛者中华裔占7名。来自亚利桑那州的谢大椿(Albert Hsieh)和搭档夺得团体冠军。
    据美国《侨报》报道,谢大椿和他的参赛搭档,改进了一种分析基因的电脑工具,提高了基因分析的精确度。他谦虚地说获奖是“侥幸”,当初参赛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除了喜欢玩电脑,谢大椿还喜欢摄影和下棋,他打算将来主修计算机,毕业后当个知识产权律师。
    谢大椿的妈妈说,儿子获奖是“玩出来的成果”。她说,儿子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她和丈夫从来不管束他,也从来没有强迫他去上补习班。她说儿子不怕输,他喜欢做的事,失败多少次都无所谓。谢大椿的父母是台湾移民,父亲是工程师,他的姐姐也曾经在科技竞赛中获奖。
    这次比赛吸引了全美国1684高中生参加,经评审甄选后约400名学生进入准决赛,然后全国分成六个大区进行分区赛,总共19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

  背景资料
    仅有7年历史的“西门子西屋科技竞赛”有别于“西屋科学奖”,原来的“西屋科学奖”已在数年前更名为“英特尔科学奖”,原因是英特尔公司取代了西屋电气公司而成为了该奖(Science Talent Search/STS)的赞助机构,这一奖项历来被称为科学界的“小诺贝尔奖”,是由总部位于首都华盛顿的“科学服务”(Science Service)社在1942年发起。而“西门子西屋科技竞赛”虽然仅有7年历史,但其管理机构、参赛人数和奖金额均不逊于“英特尔科学奖”。“西门子西屋科技竞赛”是由西门子公司属下的西门子基金会联同成立于1900年的“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SAT考试的管理机构)在1998年设立的,并在随后的1999年举行了第一届比赛,参加初赛的人数同“英特尔奖”每年的一千五、六百人不相上下,而冠军得主的奖金也同样是10万美元。.

TOP

“我注定了继承家族血统”  吴挺
  “浪漫”,这是钱永健屡次转变科学研究方向时的梦想;“个性”,这是华裔科学家在挫败科研疲惫感时的一剂良药……
  1952年生于纽约的钱永健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尽管头顶光环早已炫目,钱永健却坚持在科学道路上走自己的路,不论何时都要“完美地契合自身个性的深处”。

  身体不好  实验室中找乐子
  身体略显单薄的钱永健出生在一个科学家和工程师世家,这位不爱出风头的科学家戴着一副带框眼镜,一头短发已挂银丝。
  钱永健生于纽约,在新泽西利文斯顿长大,一大家子人中多位长辈都是工程师。或许从儿时起,钱永健就注定了要走进科学。钱永健的父亲是一名机械工程师,他母亲的数位兄弟都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工程学教授。钱永健称自己的研究领域是分子工程学,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选择:“我注定了继承家族的血统,从事这样的工作。”
  钱永健儿时患有气喘,他不得不长期呆在家中,无法进行耗费体力的室外活动,他因此常常数个小时在地下实验室中专注于化学实验,并开始喜欢上能产生奇妙色彩的化学。最让他难忘的一次,是他在实验中引爆了自制的火药,导致家中一张乒乓球桌被烧焦。
  不过,钱永健在科学方面的天赋很快得以显现。16岁时,还在上中学的他便获得了美国全国性的西屋天才奖第一名。其后,因获得全美优秀学者奖而进入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20岁时,钱永健便携化学和物理学士学位从大学毕业。钱永健的家庭堪称科学之家。他的哥哥钱永佑(Richard W Tsien)是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两兄弟分别获Rhodes和Marshfunction(iterator) { var result = true; this.each(function(value, index) { result = result && !!(iterator || Prototype.K)(value, index); if (!result) throw $break; }); return result; }学者奖(通常认为是美国大学生竞争性最强的两个奖学金,克林顿总统曾获Rhodes奖),到英国留学,九十年代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不过,在剑桥大学,钱永健最终厌倦了化学,他渴望进行一些更加激动人心的研究,最初他选择了分子生物学,而后再是海洋学。

  追逐梦想  研究领域要契合个性
  “我梦想着在蓝色海洋上远航,那样一定很浪漫,但我最终发现它(海洋学研究)完全不是这样。我的研究只是在海湾中测量石油污染的程度,最终我发觉自己根本不关心藻海的高度。”就这样,钱永健转而开始专注于一项看上去永远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人类大脑,他因此获得了一个生理学博士。“你的科学领域应该完美地契合你个性的深处,在你的沮丧时期不可避免地到来时,这样的契合则为你提供了最本真的愉悦。”
  如今,尽管钱永健在科学研究上硕果累累,他却丝毫不为任何赞许所动。对于科学界评价“他发明了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钱永健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制造工具的人。”但实际上,钱永健对于颜色的迷恋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让其他科学家们得以“走进”活细胞,并实时观测细胞分子的活动。
  目前,钱永健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对荧光蛋白如何应用于神经生物学和癌症研究中兴趣浓厚,因为他的父亲正是被癌症夺取了生命。
  “我父亲得的是胰腺癌,诊断出6个月后,他就去世了。这是一种可怕的癌症。” 他说,“我总是想在职业生涯中做一些与临床相关的事,如果可能,癌症是终极挑战。”对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钱永健十分关注。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造出了一种U型的缩氨酸分子——一种化学疗法药物。

  化学世界的“发光体”
  1994年,华裔美国科学家钱永健开始改造GFP,有多项发现。世界上用的大多数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有的荧光更强,有的黄色、蓝色,有的可激活、可变色。到一些不常用做研究模式的生物体内找有颜色的蛋白成为一些人的爱好,现象正如当年在嗜热生物中找到以后应用广泛的PCR用多聚酶后的一波浪潮。不过真发现的有用东西并不很多。成功的例子有俄国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Sergey A. Lukyanov实验室从珊瑚里发现其他荧光蛋白,包括红色荧光蛋白。
  蛋白质本身发光,无需底物,起源是下村修和约翰森的研究。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森等在《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上报道,他们分离纯化了水母中发光蛋白水母素。1963年,他们在《科学》杂志报道钙和水母素发光的关系。其后Ridgway和Ashley 提出可以用水母素来检测钙浓度,创造了检测钙的新方法。钙离子是生物体内的重要信号分子,水母素成为第一个有空间分辨能力的钙检测方法,是目前仍用的方法之一。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发现水母可以发绿光,但不知其因。在1962 年下村修和约翰森在那篇纯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个注脚,说还发现了另一种蛋白,它在阳光下呈绿色、钨丝下呈黄色、紫外光下发强烈绿色。其后他们仔细研究了其发光特性。1974年,他们纯化到了这个蛋白,当时称绿色蛋白、以后称绿色荧光蛋白GFP。Morin和Hastings提出水母素和GFP之间可以发生能量转移。水母素在钙刺激下发光,其能量可转移到GFP,刺激GFP发光。这是物理化学中知道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在生物中的发现。1992年,普腊石拿到了GFP的基因,使得研究者的应用更加方便。
  水母素和GFP都有重要的应用。但水母素仍是荧光酶的一种,它需要荧光素。而GFP蛋白质本身发光,在原理上有重大突破。.

TOP

2004年5月14日,美国波特兰俄勒冈会议中心。从千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3位年轻学生站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领奖台上,七彩的纸条在他们头顶上纷纷飘洒,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又经久不息地响起。他们是本届大赛最高奖“英特尔基金青少年科学精英奖”(Intel Foundation Young Scientists)的获得者。这三张面孔中,有一张中国少年的脸。他是来自中国上海的选手朱元晨。这是自ISEF举办55年来第一个走上最高领奖台的亚洲学生。
    朱元晨凭借一项可提高计算机图形能力的研究项目获得该奖项,赢得5万美元的奖学金。此外,他还获得计算机类特别奖和一等奖、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论坛(SIYSS)奖等七项奖励,将被邀请参加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靠什么赢得今日的成绩?本报记者专访了刚刚捧杯的朱元晨。

  科学需要坚持的精神      
      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对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问题感兴趣的?
      答:事实上,我从六年级就开始对这个感兴趣了。小时候爱玩计算机游戏,游戏中有许多图形,这些图形很好看,我特别喜欢,就产生了一种动力,更加喜欢做这件事。从那时起,我把它作为自己的课余爱好,这种兴趣一直就没有转移过。我想我将来的研究方向也不会有什么大改变。
      问:有人取得成绩是靠天才,有人是靠勤奋。你觉得更多的是靠什么?
      答:我想还是靠勤奋更多一点。在这次大赛诺贝尔小组的座谈会上,有一个学者讲得非常好。他说,科学家都是一些平凡人,但为什么科学家能取得成绩?是因为科学家坚持做一件事情。如果人家做一个项目就换一个,而你多年坚持做一个项目,那么出成绩的概率会比别人高很多。
  主要得益于方法与创新      
     问:你认为你的研究能取得成绩,主要得益于哪几方面?
      答:我想,首先是在开始时已经对此工作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与研究,这是更科学的方法。其次,要有创新的东西。
      任何创新在开始时总会有困难的。创新的基础是要借鉴别人的东西。比如在计算机方面,在学校里、在书本上你学到的往往是一些基本的知识。要想有所创新,你必须吃透这些知识,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找到研究工作的着手点,这要看你花的时间有多少,看的书有多少,思考得有多少。      
      与我能力相似的学生中国有很多    
      问: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孩子更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一点你怎么看?
      答:我只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说一点。一般来讲,我们国家的学生会学习很多知识,但有些知识背完后,过一段时间就会忘掉,很多人在这些方面浪费了许多时间。在这一点上,我的父母在学习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如当初我在学英语的时候,父亲就用他自己走过的弯路来教我一些很实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其实,与我能力相似的学生在中国有很多。但是也有许多学生很勤奋,但这里面有一个机遇的因素,当然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
      问:如果让你对你的同龄人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答:做你想做的事情,享受你的研究过程,然后对研究结果感到自豪。

[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08-10-9 10:42 编辑 ].

TOP

诺贝尔奖无中国身影 凸显中国教育科研体制弊端

CCTV新闻1+1》正在解析。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是由一名日本科学家、两名美国科学家共同获得的,本来跟我们中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两名美国科学家里面有一名是华裔,而且他还是钱学森的堂侄,这样一来,这样的一名获奖者似乎就跟中国有了关系。
  那我很想知道,岩松,你觉得他到底跟中国有没有关系?
  白岩松(新闻观察员):  虽然他叫钱永健,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虽然他是黄皮肤,黑头发,虽然他是钱学森的堂侄,虽然他是华裔,但他是美国人,跟咱们真的没什么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个时候倒是要思考,中国人应该得诺贝尔奖,但是怎么样才能得,我们现在有哪些制约我们不能得诺贝尔奖的因素,我觉得在每年的10月值得考虑。
  主持人:  《新闻1+1》,不一样的解析,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这位新科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钱永健。
  解说:
  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正式揭晓。三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中,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的获奖分外引人注目。1952年生于纽约的钱永健是三位获奖科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的教授,在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上的贡献,使得钱永健近些年来屡屡成为诺贝尔化学奖或医学奖的热门人选。就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化学奖获奖名单之时,钱永健居住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天还未亮,正是祝贺获奖的电话将他吵醒了。当天下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和药理学系为刚刚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举行庆祝会。
  这一消息同样让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人兴奋不已。然而,最让国内媒体津津乐道的却是他除了获奖者之外的另一个身份——“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已96岁高龄的钱老也通过媒体表达了对这位堂侄的祝贺。
  除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出炉,占尽时间优势的网络媒体几乎都将这一新闻放在首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标题却都不约而同的强调了钱永健作为钱学森堂侄的身份以及华裔的血统。事实上,钱永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钱学森于1955年回到中国时,在美国出生的钱永健才是3岁的孩子,纽约出生,新泽西长大,略懂中文的钱永健几乎从不说中文,所有科研经历也都在西方教育科学体系中完成,尽管如此,他三四年前携家人来中国旅游还是当成重要新闻出现在了各大网站上。
  据统计,截止到目前为止,共有七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每次他们的获奖都能引起国人的浓厚兴趣,但其实,他们都是早已加入外国籍的外国人,尽管在国籍上我们无法分享这些科学家的荣誉,但他们的血统还是让许多国人津津乐道。
  “诺贝尔奖很重要吗?”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自己的博客上对国内媒体的刻意炒作提出了置疑,面对华裔科学家的获奖,我们究竟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在如此热闹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是不是该保持一份冷静的心态?
主持人:  今天我们在看这些报纸的媒体的抬头的时候,都纷纷用的在钱永健之前往往都是两个定语,一个是“钱学森的堂侄”,另外一个就是“华裔”,这种标题看完了以后让人觉得,这是不是我们跟人家套近乎、攀亲戚,你有什么感觉吗?
  白岩松:  有,是你的就是你的,其实不是你的,怎么套都不是你的。你比如说举一个细节,当然从钱老他们一家人来说值得高兴,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亲属当中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有一个细节我特别注意到,钱老的儿子在表达了向钱永健的祝贺的同时,也强调他们从来没有联系过,因为当初的联系之所以是堂侄,是因为钱老当时去美国留学的时候是跟着他的堂哥一起去的,也就是钱永健的父亲,所以这也能证明他们的关系当时还是相当好的,后来他的堂哥也曾经当过波音公司的总工程师,这是说明他的才华也是相当高的。但是从钱老的儿子再也没跟钱永健他们联系过,说明这几年可能也不常走动。如果说跟中国的关系的话,他中文只是略知一点,再举一个细节,有一次有人聊说“枇杷真好吃。”指的是水果,钱永健听到了,非常惊讶,琵琶怎么能吃呢?因为他的“枇杷”的概念只有乐器,所以他是这样的一个水准。
  主持人:  粗通中文。
  白岩松:  对,粗通,而且基本不太说,所以我觉得我们看他的简历,1952年出生在纽约,16岁“西屋科学天才奖”,20岁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士,又到英国剑桥大学等等等等,其实跟咱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像当初美国的网球选手张德培,成绩打得很好的时候,中国人就关注他就要比关注别人多得多,因为你发现一个细节,所有我们去拉亲戚的时候,都是我们不太强的地方。
  主持人:  我觉得很有意思,你刚才吐的这个细节,就是钱老自己的儿子反而站出来,赶紧划清界线,我们跟他们没有什么联系了,但是反倒是媒体还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件事情。
  白岩松:  咱们更像是亲戚了。
  主持人:  我觉得我反正是有这么一种感觉,比如说我们两个都有孩子,我们都想让孩子进名校,我的孩子没考上,你的孩子考上了,这个时候我逢人便说,白岩松的儿子上了名牌大学了,好像咱俩是同事,所以我跟你有点关系。
  白岩松:  其实有的时候我觉得这背后有一种情结在里面,虽然我们嘴上说我们不在乎诺贝尔奖,但是不在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说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把窗户纸捅破,我们在乎诺贝尔奖,我们也应该在乎,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好像我们没有实现的梦很少了,奥运会不要说了,连中国足球都进过世界杯,但是居然我们没得过诺贝尔奖。这个时候你去检查,1901年一直到现在那么多诺贝尔奖里面,有那么七位基础科学方面的华裔面孔,当然也还有文学奖或者说和平奖等等,但是由于它搀杂了很多意识形态,然后一些政治的因素,再加上本来就文无第一,所以你很难去做评判,也有中国人的面孔,但是反过来说获基础科学的,无论是杨振宁或者丁肇中、李政道等等都是美国人。
主持人:  你觉得刚才我通过你刚才说的那么多奖,你可能更关注像基础科学方面取得的诺贝尔奖,而不是说跟意识形态相关的,像和平奖和文学奖。
  白岩松:  没错,所以从基础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确有这么七位,而且这七位你发现他们受教育的也都是在美国,我接触过中间的几位,像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等等,那么他们都是很浓郁的美国式思维,虽然他们中国的情结也很重,毕竟像杨振宁老先生他们是1953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因为他的那种中国情结要比像朱棣文、崔琦,尤其是像钱永健要浓厚得多,所以他们的一些表达,尤其年老了之后回忆祖国这样的一种概念更拉近了之间的关系,但是从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本身这个角度来说,跟我们一点关系没有,完全是美国的结果,就像张德培完全是美国网球培养的一个结果,跟我们也没有关系。但是它从另一个角度却在提示我们,我们也可以,华人也可以,华人也可以打好网球,对吗?张德培的身高放在那儿。
  主持人:  咱不管国籍,咱们的基因是一样的。
  白岩松:  对,就是说我们也可以,既然有七位获得了基础科学,那证明我们的思维也可以,没问题,所以这个时候越套近乎,其实越该思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有我们自己的货真价实的中国人的诺贝尔的基础科学的获得者。
  主持人:  还有我今天看了很多报道之后,我一直就在想,钱永健获得的是诺贝尔化学奖,他到底取得的是什么成就,结果我们发现,更多的媒体关注都是他获奖了,但是他得的奖能做什么用反而倒变成了很不重要的一件事。
  白岩松: 其实我不太知道我能不能说明白,今天我也特别地在关注这件事情,因为真正让我感慨的是这一个绿色荧光蛋白整个的研究是他们获奖的理由,这三位科学家平常不多交流,但是却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从最早发现的一棒一棒传下来去推广它,绿色荧光蛋白就可以使一些生物显现出来,就有点像X光透视一样,这样你就可以追踪它。因为钱学森的堂哥也就是钱永健的父亲是死于胰腺癌,从确诊到死亡不到一年的时间,因此一直也成了钱永健的心中之痛,很多人问他现在在做什么,其实他现在在做的是关于癌细胞的研究,就是他想追踪癌细胞能在拍摄的过程中,能把它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就可以让药准确地到达被显现出来。
  主持人:  能看得见。
  白岩松:  能看得见,所以绿色荧光蛋白,为什么在颁奖的时候,在揭晓的时候,颁奖拿的是一个试管,然后打亮了它,被显现出来,所以你注意钱永健的是化学及药理学两系的教授,所以他现在更多的,其实我从他攻克癌症的这个角度来说是正投身于是医学方面获得更大的实践。
主持人:  其实我特别想知道,作为一种个人的本能,就是他取得的这个化学上的成就,我们和他到底差多远,因为我们觉得好像平时科普知识也不太多,似乎都没听说过。
  白岩松:  当一个人当一个环境可以让一项事业非常安静地在那里扎扎实实往下做,并且做了很久,显现出结果的时候,他可能离诺贝尔奖就非常近了,如果一个人,一个时代,一个环境都是在被眼前的事情所吸引,浮躁着,做一件事情做不了多久又要做的件事情了,因为利益不断地在变化,那可能离诺贝尔奖就很远。所以我觉得透过每年的10月份,一到诺贝尔季节,我们总会有一些说酸不酸,说甜不甜,说渴望不是渴望,还总有人泼冷水,诺贝尔奖怎么怎么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非常正常,闾丘我们也很熟,我觉得她的看法也是对的,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角度我们的看法也是对的,诺贝尔奖很重要,我们应该去得它,作为一个检验,否则我们不能说隔了好多年前说奥运会不重要,不,它很重要。
  主持人:  《新闻1+1》不一样的解析。刚才我们在演播室里说,一系列的华人科学家取得诺贝尔奖,说明我们有这个能力,但为什么他们在其他的国家就可以表现出这种能力,而在我们国家却表现不出来,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主持人:
  多位华裔科学家已经得过了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那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我们来看看。
  解说:
  其实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从来不缺少华人的身影,从1901年该奖项设立以来,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已经有七位,但是这七位获奖者却无一例外都是外国国籍,并且主要学术成长和研究也都是在国外完成的。
  李政道,生于中国上海,1946年赴美留学,29岁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1945年赴美,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生于美国,1956年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生于台湾,1962年赴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留学并获博士学位,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朱棣文祖籍江苏太仓,1948年生于美国,1976年获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生于河南宝丰,1958年赴美国,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人们向来强调科学无国界,然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百年来却一直与这个长长的诺贝尔获奖名单无缘,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人们关注和思考。此次在报道钱永健获奖的同时,许多媒体也开始关注钱永健的成长和受教育经历,希望能够有所启示。
  钱永健祖籍浙江,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受家庭熏陶,钱永健从小热爱化学,在学校图书馆里,钱永健超前阅读到了大量化学书籍,并自己尝试化学实验。16岁时,钱永健获得了“西屋科学天才奖”,这是美国最权威的青少年科学类奖项,获奖者将被重点培养,并可以得到丰厚的奖学金,这次获奖对年少的钱永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励。此后,钱永健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获得全美著名的马歇尔奖学金,之后,钱永健前往剑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接受采访时,钱永健把自己的科学成果归功于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感性教育。钱永健说:“正是艺术的感性与科学的直觉一起,才让我的头脑富有创造性,而科学本来就应该是滋养个性、提供快乐的。”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95年,也就是刚刚45岁时,钱永健就当选为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48岁时,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而他的科研成果也是在吸取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和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更全面地进行了拓展。可以说他的成绩与强大的全球科研力量和全球视野是分不开的。  所有这些也许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制约着国内顶尖科学家的成长,中国自身的教育体制出现了什么问题,也许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更深入的思考。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不妨听一位专业的教育研究者的观点,他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熊丙奇先生
  熊先生,您看,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人才应该说是有的,资金也是有的,国家的支持也是有的,那为什么我们就产生不了诺贝尔的基础科学的奖项?
  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应该来说,在谈到诺贝尔奖的时候,我们都会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实际上在2006年的时候,钱学森就曾经谈到,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无法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而温总理曾经也谈到过,当前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大师的焦虑。
那么我们的教育制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就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实际上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使得他们没有自己的个性或兴趣,去从事自己愿意从事的一些事情,而且高考制度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而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虽然达到了全球最大的规模,在校学生达到2700万,而高等教育毛录取率达到了24%,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注重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但是没有注重高等教育发展的份量,导致了整个学生的培养出现了一些创新性方面的缺失,而在科研体制上现在也是面临着很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次诺贝尔奖颁发,日本现在基本上有四位获得了诺贝尔奖,从2000年到现在,日本获得诺贝尔奖已经有8位,因此看日本这样一个科研制度,实际上我们觉得都值得向他们学习。
  主持人:  熊老师,我们想问您一下,因为您是来自上海交大,据你对学生的了解,在您现在教的这些学生,或者在上海交大这个大学里面未来会不会产生去问鼎诺贝尔奖的学生、学者?
  熊丙奇:  我觉得这个话题很多人在诺贝尔颁发的时候都会预测中国的学者或者中国培养的人才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我觉得这种预测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我觉得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如果有更好的学术环境之后,才有可能有这样的一些种子,然后再能够生根、发芽,然后才能够茁壮成长,没有这样一个学术环境,然后谈预测,预测我们几年之后获得诺贝尔奖或者二十年之后获得诺贝尔奖,或者今年我们的学生里面会不会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苗子,我觉得都是完全不现实的。
  主持人:  熊教授,就是开个玩笑说,您吐了血的教也不见得能教出来未来的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熊丙奇:  其实我认为,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下面,即便能够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一个偶然现象,也不是必然现象,不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的话,我们很难具备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一个学术环境。
  主持人:  谢谢熊教授。
  岩松,刚才从那个字幕里面看到一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就是钱永健说的,他说:“科学的精神给了我滋养、快乐。”
  白岩松:  非常非常重要,其实怎么说呢?我倒觉得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转轨的时代,也许获得诺贝尔奖的时代即将到来,但是现在还正在艰难的爬涉之中,我为什么说我们不妨改变一种说法,就拿诺贝尔基础能不能获奖,来当成检验我们改制和时代变革的一个目标呢?我们可以说它不重要,这就像说终点不重要,过程很重要,这句话有道理。
主持人:  你觉得能不能在基础培训领域得到诺贝尔奖,这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试纸或者一个标志?
  白岩松:  对,我就是说我们可不可以捅破这层窗户纸,我们不那么酸的直接就说,诺贝尔奖很重要,因为它是在检验我们是不是在变化,是不是环境更好地使培养出很多大师的试金石,终点可以说不重要,过程重要,但是我们也要说终点很重要,因为过程再漂亮,每个栏都完美无缺,可是你为什么每次比赛总是第末呢?所以终点也是一个检验它的标准,所以我觉得我们回头去看几个细节,除了刚才熊老师说的,你看,钱永健首先我要说兴趣和爱好不被扼杀和重要,他小的时候因为气喘经常在家呆着,在家呆着就不停地在自己家里搞各种试验,中学的时候就获奖,那你就能够想像,家里人不拦着他,然后获奖证明了这种环境也在激励一个少年。
  主持人:  这个没法想,如果咱们想想在咱们这儿,一个孩子不上学,在家什么后果。
  白岩松:  那得看课本,准备考大学,所以刚才为什么熊老师会提到这个应试教育,这是第一点,兴趣可不可以不被扼杀,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点,自由的一种学术空气,你看我们最近常提一种说法,叫自主创新,很多人都把重点放在了创新上,我是走在哪儿都要说,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自主上没有科学家学者们的自主是不会有创新的,什么意思,你比如说透过接着说另外一个小细节,钱永健获得第一个院士的时候,年龄43岁,刚才短片里这一段是我让咱们编导特意加进去的,他获得第一个院士的时候是43岁,第二个院士的时候是46岁,我们现在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也有年轻的,但是绝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我永远忘不了王选老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科学家出成绩的时候都在三四十岁,但是我们到六七十岁才获得了院士,这是荣誉称号,吴文俊老先生是数学家,诺贝尔奖里没有数学家,但是他说的一番话很精彩,我年轻要出成绩,急需钱急需环境的时候没人给我,等我后来成了名了要钱有钱,有用吗?什么意思,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我们的年轻人如果还需要在大学里论资排辈,在院士在科学环境下都在论资排辈的时候,在他们最年富力强,最有创造力的时候,环境无法保证,要钱没钱,要什么没什么,他怎么去突破,而我们六七十岁的院士们了,他们还能不能突破,我觉得这个话有点严肃,有点尖锐,但是我们必须思考。另外一个不论资排辈,在大学校园里面,为什么我强调大学很重要,从诺贝尔奖设立一直到现在,诺贝尔奖的基础科学获得者75%来自大学,那你就当然知道大学的重要了,在日本除了一个大学之外,剩下所有的大学对教授的评价等等都不拿论文,拿学生是不是爱听你讲课来衡量,你要知道我们现在大学里面可是拿这些东西来衡量的,都逼着他扑眼前的事。
  主持人:  你说到这个,我就想到,每年公布诺贝尔基础科学获奖者的时候,我们所有中国人的眼睛都在盯着,说谁能得,但平常我们的眼睛盯在哪儿,这是一个,再有一个,我们再假设一下,钱永健发现的是一种有色水母的蛋白,假如他要坚持下去,他没发现呢?他这是发现了,他得了。
  白岩松:  对,允许失败,允许探索,允许失败,允许他似乎显得没全面发展,我不知道他课讲得怎么样,我不知道学生打分会给他打多高,我不知道他一年有几个指标是要写过论文刊登在A级刊物上,可是有趣的情况是,我们虽然对我们的教授有这么多的要求,中国的论文数在全世界排第八,但是居然年终最重要的检索的时候我们根本进不去,说明你的论文质量不高,在科学界的影响不大,因为我们都在扑眼前的事。
  刚才熊老师说了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我觉得温家宝总理的另一句话放在今天来说太重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人仰望星空,我觉得在科学领域里面仰望星空不就是诺贝尔奖很重要的两个基础,一个是基础研究,诺贝尔特别在乎这些基础研究,不是特应用或者怎么样。
  另一个人类,我刚才那个短片中那一段也是我让加进去的,这一次绿色荧光蛋白三个科学家获得,他们真是像人类一个跨国界的接力棒的传递,从日本到美国的科学,到更年轻的钱永健,他们就沿着绿色荧光蛋白从醉枣发现到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一棒又一棒的向前跑,这如果没有一种人类更远大的仰望星空的情怀是很难做到的。
主持人:  可是我在想,对于这些科学家来说,当他们甚至有一些孩子气的去仰望星空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就是脚底下一定得扎实。
  白岩松:  科学家撞电线杆子的时候也有人让他不撞,然后不会感到要为吃饭负责,不会有那么多现实的压力,所以改革要从大学改起,我们的大学必须从现在这种太过于针对眼前,你看今天正好恰恰有排名,北大排名全世界第五十,这还是我们最靠前的。

[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08-10-10 12:55 编辑 ].

TOP

台湾《自由时报》10月10日报道: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美国人钱永健在电话记者会中,对一群想要沾光的中国新闻记者问他「你的成就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有什么意义」时,他的回答是:「我不是中国科学家」。
日本《朝日新闻》报导说,与日本人下村脩、美国人马丁查菲共同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钱永健在电话记者会上对许多中国记者问他:「你是中国人吗」、「会不会说中文」的问题时,钱永健用英语回答:「不会说」,进一步中国记者又问他:「你的成就对中国科学家有什么意义呢?」钱永健也用英语回答:「我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我不是中国科学家」,但是他也说,「我的得奖有中国人高兴,如果这样让很多年轻人对科学发生兴趣,这是很好的事」。
报导说,钱永健的回答让很多中国记者「感到遗憾」。
钱永健出生于纽约,在英国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执教,他也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TOP

钱永健也用英语回答:「我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我不是中国科学家」.........

人家都这样回答了,我们还有人在激动~~~~~·.

TOP

建议楼主去看看一篇文章《诺贝尔奖离中国还有多远》再来激动,更何况人家都不承认是中国人。

[ 本帖最后由 helena_wumin 于 2008-11-17 21:59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