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阅读,为成功人生奠基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阅读,为成功人生奠基

阅读,为成功人生奠基
   

--------------------------------------------------------------------------------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说的是在做人做事因缺乏积累而发表的感叹。作为青少年,在接受知识的黄金岁月里,不但要把握课堂学好书本,而且要增强课外的阅读,掌握阅读的规律,领悟阅读的奥妙,形成阅读的习惯,这样,无疑是为成功人生奠基。

    要成为一个见识多广,博学多才的人,必须从小培养其阅读习惯。自打小孩习字看画,就要在家长的引导下,多看一些儿童读物。家长应该作出表率,用自身的阅读行为来感染子女,哪怕是经常看看娱乐性的期刊报纸,都要比一到家就是“电视NBA”“麻将一条龙”要好的多。如果说儿时没有形成阅读习惯,那就从现在开始,一点都不晚。

    在校学生的阅读对象,依学段应该有所侧重。在小学初中就读的学生,阅读面不要太窄,要做到阅读面越宽越好,不能仅限于文史类,更不能仅看一些优秀作文,高中学生就目前“应试”的限制,时间不多,就要以实用为原则,即阅读为应试服务。

    阅读必读好书。作为学生应收获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惜时、感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养成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洒脱、领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追求、品读范仲淹一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在人类的华彩篇章中荡漾。

    要想有个良好的阅读效果,读书笔记是个不错的好习惯。不是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吗。日积月累,在摘抄中熏陶,在运笔中沉淀,回味重点,记录星光。所谓开卷有益,读书养生,就是在经典与心灵的互动中收获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阅读不是死读书,而是要学以致用,加强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成熟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别人风花雪月的时候,你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在你心灵无助时,在你成长的每个时节里,前人的智慧会无私的为你指明方向,阅读会帮你插上理想的翅膀。其实,阅读的乐趣是不阅读人很难理解的。当你腹有诗书之时,那就是你迈向成功之时。.

TOP

谢谢你常找些好文章给我们读,你作斑竹真是选对人了。.

TOP

阅读的孩子,前途无可估量


阅读的孩子,前途无可估量

     “任何地方,不仅在我们这时代,书籍正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各种科学的开端。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选自茨威格《书的礼赞》

  □文黄韬韬|摄李燕

  秦文君:孩子永远需要阅读

  让读书真正进入生活

  现在的学生们的阅读状况不乐观,且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不读书的很多,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开始自发的寻求阅读,尽管人数微少,却也很值得欣慰了。因为阅读其实是很具有专业性的,对孩子来说,一定要经过鼓励。尤其现在的孩子们,因为父母忙于工作,电视甚至成了他们的保姆——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让他不要哭闹,慢慢就成了习惯,这样的话他们很自然地会拒绝阅读。毕竟看电视时没有互动,只是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孩子的语言能力会下降,情感也会比较单一。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会对阅读多多少少有着天然的好感,引导是关键的一环。不能让孩子随便地胡乱阅读,要有选择性,而且要随着他的性格变化和年龄,相应地逐步升级,一个窍门是选的书最好比他平时的阅读水平稍低,他才会比较容易有满足感和动力。

  我曾经遇到一个家长跟我抱怨说她天天逼孩子读书,但是孩子就是不肯。我问她给孩子看什么书?她说高尔基的著作。但是,她的孩子才10岁,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除了要选适合孩子年龄和性格的书之外,也不能永远只读一个类型的书,不能说孩子喜欢童话你就只给他看童话,还要有程度上的提升。

  在西方,很多家庭从孩子1岁半就开始了亲子共读,给孩子们听故事,而且有很多讲究:必须有书本这种物质上的形式,还要有良好的氛围,甚至妈妈们会准备专门的讲故事用的服装,引起孩子的兴趣,也营造家庭阅读的气氛。这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还有,把孩子看过的东西保存着也是很重要的。我自己的女儿她小时候读的书,我都会准备两本,因为小孩子喜欢撕咬,书容易损坏。那另外保留下来的那本,就要培养孩子对书本的感情,这个是解决功利化阅读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好能给孩子准备一个小书橱,把他看过的书和鼓励他以后慢慢看的书摆在上面,一方面给他以成就感———看!你已经读了这么多的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提醒,书橱的存在,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功利性阅读是对想象力的戕害

  有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个家长强烈地向我表示感谢,理由是她的孩子读了我的书以后,作文提高了很多分。我觉得挺悲哀的,阅读不该是这么狭隘的事情。事实上,这样的抱着很强功利性的阅读不能够让孩子发挥潜力,发挥想象。2006年我走了三四十所学校进行调研,有独立阅读体验的孩子不到10%,一般的学生就只知道读作文书。

  非功利性的阅读应该是接触真正的文学和科学,认识自己,也认识这个世界,从而对事物有比较理性的看法。想到这种状况真的是挺着急的,这需要老师和家长一起来改善。家庭和学校阅读的作用是最大的,所谓读书节可能只是一时的。要精心打造,一步一步深入培养阅读习惯,需要从根本上感动他们。

  改善儿童阅读,非一朝一夕在我国目前儿童阅读状况的改善并不乐观,一部分老师家长自己成长过程中就没有受过很好的阅读训练,而且社会的大环境也缺乏这样的氛围。在德国,家庭传承的阅读其实都是经过两三代的沿袭才形成的,及至慢慢地有了全民阅读的大气候。但是据我所知,我国师范院校对老师如何培训孩子阅读习惯的教育很不够。所以学校里也没有区别于语文课的专门的阅读课。同时,国内适合孩子看、代代相传的书不够多,两代人之间为同一本书所感动的经历太缺乏了。很多家长小时候读过、感动过的书后来就没有了。这也是儿童读物在出版上有待提高的地方。书香社会的打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除了学校和家庭,还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认识图书馆。孩子们需要阅读顾问,这一角色可以由儿童文学作家、老师等来充当,也包括图书馆的老师,但是目前的不足,也在于这部分人对书的了解似乎还可以更深入一些。

  阅读的孩子,前途是不可估量的。不仅让孩子得到趣味,得到成长,成为一个读书人。在浮躁的环境中,也更加可以让人保持一个安静的状态,让他的心灵家园更为丰富。同

  时,当他把读书当成单纯的享受,对他的性格养成和接受方式的训练大有裨益。一个阅读的孩子,思维上比较理性,比较善于主动思维,同时阅读也丝毫不会妨碍他接受新媒介。

  优秀的儿童文学是心底开出的花

  当我们在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介绍给孩子们阅读时,也会发现书店里总是有着不少格调比较低的读物。中国儿童文学应该更多地提供思想资源,对于生活的真相它必须要有所揭示。因为它是文学,要以单纯有趣的文学形式回答人究竟是怎样的,回答世界是怎样的,要传递民族精神,并表达全人类的道义和人们内心最真诚的呼唤,以及生活的真相。

  儿童文学很多是描绘人类最初的模样,它的醒世作用净化心灵的功能是和它的梦想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美的、个性的、才情的、虚怀若谷的、诗性和妙趣的,有着人类内心的声音。天性的成分关系到儿童文学的高度。大气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心底开出的花。

  谁动了孩子的时间?   

  孩子们阅读时间的不足与生活的多样化有关,可供选择的元素越多,时间就分配得越细越小。我身边的很多孩子除了日常去学校上课,完成校内老师布置的作业,课余还学钢琴、游泳,上美术班、少儿英语口语班,参加围棋兴趣组、数学提高班等(其中也有参加文学社、生活与写作班)。此外,成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静心的时候比过去少,也是一个潜在因素。当然还有其他。我曾多次跟一些教育工作者、孩子和家长聊这个话题,听他们说。也许,这是个让大家都一言难尽的问题。

  在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有句话:“电报开始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美国人柯克•约翰逊针对印度乡村,专门研究了电视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他在《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写:“电视永远地改变了印度乡村……给印度乡村社会变迁造成最显著影响的物质商品是电视机。”现代媒介快速、广泛地带来各种信息,它势必影响人类的生活。从心理接受角度看,电视、电脑等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尤其对于少儿。现代媒介对阅读的冲击肯定是强大的,然而不是绝对。

  孩子也需要平衡的智慧   

  多元必然会有冲突。每个人的生活都面临取舍。但是我认为只要引导得当,并不是绝对问题。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只要是有益的活动,能够让孩子打开心灵、培养向上意识,都可以去投入。阅读也不在于量,一本好书的价值比多本普通书的力量强大得多;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集中投入,也比花很多时间坐在那儿痛苦而漠然地面对一本书强无数倍。对于成人,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做我们应该做的,比如我一定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感觉:阅读和做游戏一样,也是你应该有的意识;抽出时间翻开书,静静地坐下来读,是妈妈对你的一个要求;此外,我也会与大家分享阅读感受,通过不同方式跟孩子们交流读书,告诉他们我读的书,听他们说他们读的书。

  很多大人们都在积极地做着。孩子与书本分离也早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很多人都在反思并热切地投入让孩子亲近文学的工作中,比如专门的童书网站出现,“红泥巴”是其中非常专业、全面的一家,“妈妈宝宝”有特色;出版评点经典童书的专著,如《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阅读儿童文学》、《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等;开展图书阅读推广活动,图书馆、学校、社区、出版社、作家、家长等联合起来,用多样方法让人们看到优秀读物,选择好的少儿图书,并且去读它们。

  别给阅读贴上功利的标签

  每个人的爱好侧重不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选择,所以我觉得“是否功利”完全在于每个阅读者本人,自身的接受、要求和认知。对于阅读我们可以放轻松的态度,说到底,拿起上学的课本,也可以说是一种阅读;中文系的学生,我们那时整天捧着小说书哈哈大笑:这就是我们在学知识啊!我更看重阅读态度,人应该有敬重书的意识,拿起书本来用认真的心情对待它。

  上学时我喜欢数学,因为它只有一个答案,非常明了;但是很多年后,突然意识到数学其实非常有益,它的理念直接关照了人们日常的条理性。

  我听到长大的孩子说:小时候作文写不好,被大人逼着坐在那儿读《小布头奇遇记》,永远记住了童话作家孙幼军;我也听说年轻的妈妈给女儿读《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反而自己读上瘾,到处奔波,想方设法配齐一套“世界名著金库”;也有孩子在阅读课上读《我的妈妈是精灵》“读哭了”,读《六年级大逃亡》,则咯咯地笑。我做学生的时候对鲁迅作品没有太多感想,但是成年后,突然非常喜欢,买来书读,一些小说和散文读好几遍。

  共同阅读,永不止息

  如何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式多样,家长跟孩子一起阅读;学校读书会;给孩子们阅读交流的机会,与家长,与同龄群体,师生共同参与……最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建立起一种“书香”氛围,诱发孩子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自然地意识到书的存在以及书本跟自己密切相连。我特别想请家长和老师们,引导孩子从小习惯自己使用新华字典、使用图书馆、选择图书。

  罗兰•巴特说:“阅读始于何处?止于何方?我们能够赋予这文字产物一种结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再多的学养也不嫌多:阅读是由多种条件决定的一个现象,其中包含了多层次的不同描述。阅读,永远不会有止息。什么也不能止息阅读———就算一本书到了尾也不能。”

  在心中给书这个字,安一个小小的家。

  黄欣雯:阅读是生命的重要体验

  用共读来开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区别于一般的技能教育,它的目的不在于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更注重人格的养成,让孩子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和启发,懂得重视自身的生命,并能明白其价值与意义,随着年龄增长,用健康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常识,不再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具有发现爱的能力,可以爱自己,爱家人、朋友、邻舍,以至国家和整个世界、宇宙。

  共读的作用非常大,因为生命教育特别强调体验,在共读中“故事妈妈”的角色很重要。培养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效果会比老师好,老师代表了更多的权威,而妈妈的角色会让孩子消除戒备,整个阅读的环境也是舒服的、高兴的。传统课堂很难做到这一点。

  有阅读才会有思考

  通过阅读要让孩子学着讨论、思考、总结,扩展思维的领域,让思考的角度更宽广。这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够信任、够安全的空间,应该是一个大家彼此相爱,互相脑力激荡的过程。共读中提问的技巧也很重要,首先要回忆故事,让孩子自发的总结。不管孩子们回答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生气、不批评、不责备。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没有错的答案。否则,要知道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会观察你的反应,如果被否定,孩子会找你想要的答案给你。一旦受伤,会隐藏真实的感觉,这比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要严重得多。没有了沟通,阅读最初的目的就丧失了。独立自主地

  首要是独立思考和接受,而思考是要从小训练的。

  很多道德的观念其实是很抽象的,比如:要尊重别人,对孩子来说理解有难度。就必须要有事件来贯穿,把你想要告诉他的道理隐含在故事中,通过提问和引导慢慢让他自己说出答案。书中要树立一个高道德的价值观,给他一个效法的对象,通过角色扮演的问题,让孩子感同身受,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件,他就会有相应的回忆,这就是阅读的功效所在。共同阅读除了会使妈妈逐渐转换角色,听他们的声音,听他们诚实的想法,自然也能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好。

  孩子的态度由我们来决定

  共读其实也是一个价值观的澄清过程,从一个一个故事里慢慢建立孩子的价值观体系。比如: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让妈妈和孩子之间直接地表达感情的很重要的桥梁。

  《世界为谁存在》是一本让孩子早早开始思考生命意义的书,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不是偶然,而是独一的,有价值的,同时对自然的环境也要有认识。

  《土拨鼠的礼物》则是要让他们认清自己,不是靠外在来增加自己的价值来博得肯定和欣赏。《鸭跟鹅的比赛》让孩子树立竞争的心态的同时,绝不忘记友谊更为重要。《叔公的理发店》是一个在种族隔离时代,为了自己卑微的梦想不懈努力的老人的故事,它让孩子们知道,并非高成就才是成功。这是对现在流行的功利思想最好的对抗。

  《獾的礼物》则教会孩子重要的是怎么活,死亡并不可怕。

  在这之后再读到《我永远爱你》,他们会更容易懂得及时向亲人表达爱意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适合亲子共读的经典绘本有至少300多本,故事绘本有20年的历史,“故事妈妈”有10年左右的历史,生命教育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来达到沟通的目的。

  生命教育的绘本和共读方式是区别于儿童文学的功能性作用如认字,文学普及等,而是更侧重于人格发展和儿童心理的需要,描述重点不同。

  国内现在比较成熟的绘本值得推荐的主要有上海少儿出版社和外研社的一些系列,如《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以及吉林美术出版社的女巫温妮系列,还有《大象艾玛》等等。

[ 本帖最后由 香茗一杯倚清风 于 2007-4-12 21:45 编辑 ].

TOP

为何不利用读书的“功利性”?

为何不利用读书的“功利性”?  
http://www.jfdaily.com 2007-4-24 稿件来源:解放网—王军荣  

--------------------------------------------------------------------------------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阅读调查称,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
  读书是需要动力的。为应试而读书,其实也是一种动力。只不过,这种动力不是真正的读书人想要的。但是,在如今浮躁的年代,要想一个孩子能够静下心来,不为考试而读,只为自己的心灵而读书,可能性有多大呢?就是大人自己也做不到。看看古人留下的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黄金屋、颜如玉不是古代人读书的动力吗?不是他们的功利性的体现吗?

  对于读书功利性,我们不必采取防火一样的心态。我们应该运用好青少年读书的功利性,使他们自觉读书。而这就需要我们在考试中创新试题,在教学中创新教育。如果学生要想获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如果对学生的考核中,也有阅读量的指标,那学生肯定会自己要求读书,而学校和家长肯定也会大力支持。

  功利性,说到底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运用。据说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试想,如果勇士不是因为公主赠送的书,可能也不会读书,而那些男人们或许就是因为是爱人赠送的书而去读书。这其间何尝不是蕴含着某种“功利性”?.

TOP

受益非浅

读书确实是一件需要我们一生孜孜以求的事情,而培养孩子热爱书籍,与各类图书成为知己,更是我们为人父母者需要的首要任务。

深受宜家室内装饰的影响,也一并接受了其宣传的生活理念,除了大家都了解的简约、收纳便捷外,另一点就是让整个家里有读书的气氛。不论是在书房(妈妈和小悦公用一个书房),卧室(从小和女儿同房不同床),还是起居室,可以坐下来的地方,随手都可以翻到书或杂志。

受此影响,小悦很小就和书交上了朋友。最开始是些和迪斯尼动画片或国产优秀动画片有关的书,绚丽的图画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篇幅。而现在,文字越来越多,简单的段落已经可以自己看了,不过偷懒的时候还是要缠着BBMM讲。.

TOP

受益非浅

读书确实是一件需要我们一生孜孜以求的事情,而培养孩子热爱书籍,与各类图书成为知己,更是我们为人父母者需要的首要任务。

深受宜家室内装饰的影响,也一并接受了其宣传的生活理念,除了大家都了解的简约、收纳便捷外,另一点就是让整个家里有读书的气氛。不论是在书房(妈妈和小悦公用一个书房),卧室(从小和女儿同房不同床),还是起居室,可以坐下来的地方,随手都可以翻到书或杂志。

受此影响,小悦很小就和书交上了朋友。最开始是些和迪斯尼动画片或国产优秀动画片有关的书,绚丽的图画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篇幅。而现在,文字越来越多,简单的段落已经可以自己看了,不过偷懒的时候还是要缠着BBMM讲。.

TOP

回复 #3香茗一杯倚清风 的帖子

说得好。

我们孩子现在已经养成了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大家不妨经常带孩子逛书城,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样读起来有热情。
这可是我们的诀窍呦!.

TOP

回复 #6小悦女 的帖子

我很希望我们鹤琴小学能有你这样的母亲,多一点在多一点。.

TOP

TOP

寻找上海的"布鲁姆日"

寻找上海的"布鲁姆日"  
http://www.jfdaily.com 2007-6-11 稿件来源:解放网—申江服务导报  

--------------------------------------------------------------------------------

  ◎文/文静

  都柏林有个布鲁姆日,每年6月16日。与其说是为了纪念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倒不如说,这是这个城市用来纪念自己的节日。
  乔伊斯戏言:“如果有一天都柏林被毁,人们可以根据我的小说一砖一瓦地重建。”这话不算夸张。据说当年为了精确地描写布鲁姆回家的过程,他甚至借助了都柏林的地图以及尺子和秒表。有专家测量过,书中写某个栅栏到窗户的距离都是精确无误的,这使得这个城市成为了文学爱好者朝圣的圣地。都柏林旅游部门在6月16日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尤利西斯迷”设计了4条步行路线,可覆盖书中所涉及的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地。路线沿途,朗诵会、戏剧演出、研讨会、电影、街头音乐和表演各色活动不断,书中提到的熟食店供应同样的食品,理发店甚至会给怀旧者们修剪出1900年的发型,一座城,因一部小说,以一种痴迷的浪漫乐在其中。
  上海也曾断断续续地举办过几届“布鲁姆日”,庆祝方式大多沿用都柏林的方式:吃布鲁姆餐、走布鲁姆路线、念《尤利西斯》。如此好玩的事情,参与者至今津津乐道,但在上海这个城市,终究没有成为风气。毕竟,纪念的是一位爱尔兰作家,寻找的也是都柏林的踪影,再好的兰花插在异乡的土地,也定然开不精神。
  惋惜之余,上海的读书人不仅愕问,既然这等有趣,何不在上海寻找我们自己的“布鲁姆日”?在这繁华如梦的大都市,少不了些传奇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中,也早已频现这个花园,那个巷子。怀一腔浪漫,结伴三五友人,向自己的经典海派作家们投去一份痴诚,寻一寻那书中的意境,定会为这个城市频添多少底蕴和乐趣。
  挑挑看,先从那条路线开始,比如……张爱玲?

  读书离我们有多远?

  ◎文/杨彪

  “布卢姆日”,这是个极其重要的日子,缘起爱尔兰文豪詹姆斯?乔伊斯的那本挑战阅读极限的传世之作《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以近千页的宏伟篇幅,记录了市井混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之内的生活,“布卢姆日”由此得名。每年的这一天,是全世界读书爱好者们的节日,他们将用各种朗读会、展览、戏剧演出来庆祝心目中神圣的文学。
  据说,上海前两年,也举行过类似的读书节、读书日,不曾亲眼见过,估计是被当作小众趣味在小圈子里赏玩一番的。上海一贯很洋派,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外国人喜欢过的节日,我们也统统拿来过一过,倒是这读书节,依然与我们生疏的很。首先,对于商家来说,这个节日缺乏用武之地,其它节日都会带动“礼品经济效应”,正好商场可以拿来当由头搞促销,可是读书节,即便是打折卖书也没多少赚的。其次,读书这件事情,对于大多数当下的中国人来说,被理解得有点走样,读书究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可能大部分人会回答说,读书是为了好好学习,为了考出好成绩,为了考上大学,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挣高薪;另外有一部分人可能会告诉你,读书是为了掌握人生的捷径,比如他们经常看那些理财、投资方面的工具书,或者看一些星相书;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真的把读书当作是乐趣,但他们喜欢阅读的,大多是有彩色明星写真的书,还有那些言情的、玄幻的故事,他们把读书的功能等同与看《流星花园》那样的电视剧。事实上,人们在打造国际大都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留太多角落是适宜于书籍的,即便是那些图书馆、书吧,也未必能让人安下心去读书,公共场所里那些捧着厚书的人,多半是听不懂周围嘈杂上海话的老外。用法国诗人让·考克多说过的一句话去形容这座城市与书的关系非常贴切———“对我们越是重要的书籍,我们就读得越糟糕。”
  读书,原本是那样一桩纯粹的事情,却被我们渐渐漠视。阅读,是让文字所蕴涵的力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我们,是不带功利色彩的,正如我们吃饭睡觉,不是为了要发达,只是存在的需要,是我们站在生命这一现场的默认,永远不会多余。而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却无法再成为一个专注而简单的阅读者,因为他们的感受力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已经大大退化,无法被铅字触动。阅读应该是为了衍生我们的生活,可是许多人却带着具体的目的去读,那样一来,阅读反倒是局限他们的生活了。理想的阅读,该是人和书之间建立起一种彼此懂得,而我们大多数时候,连关怀身边的人都懒得,更何况去对现实之外的东西上心呢。

  世界的读书节

  ◎编写/文静

  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形态繁多的读书节,有些是针对特定作家所举行的,例如莎士比亚、布莱希特、海明威;也有针对特定文类,例如诗、童话书、漫画书、杂志、推理小说等。最著名的当属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城市认同的读书节更是遍布全球,从柏林作家节、温哥华国际作家节,一直到英国威尔斯一个叫做HayonWye、人口不到3000人的小镇,因为年轻人理查·布斯的突发奇想,从二手书店起家,到现在整座小镇书店林立,读书节的活动更是没有停过。形形色色的读书节已经成了当地创议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挑几个有意思的数数吧……
  “世界读书日”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巧合的是,4月23日也是英国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3位著名文学大师的辞世纪念日。
  “世界读书日”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对那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人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和尊重。
  虽然这个节日的历史还不长,但已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响应: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朗读马拉松比赛;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加拿大读书节活动;1996年开始,美国将每年四月定为“全国诗月”;英国政府接受了"世界图书日"的倡议,另选定了庆祝日期……
  马其顿诗歌节创办于1962年,今年是第46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文学节。该诗歌节举办地斯特鲁加(Struga)位于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之间风景如画的奥赫利湖畔,与亚历山大大帝的出生地培拉相距不远。包括奥登、聂鲁达、蒙塔莱、布罗斯基、桑戈尔、阿尔贝蒂、金斯堡、休斯、阿米亥、博纳夫瓦、阿多尼斯、特朗斯特罗姆、希尼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大诗人都曾应邀出席,中国诗人绿原和北岛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参加了这一诗歌盛会。
  斯洛文尼亚诗歌节创办于前南斯拉夫分裂之前的1986年,今年是第22届,举办地为地中海滨美丽的港口城市维兰尼卡(Vilenica,与意大利的的利雅斯特近在咫尺,后者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侨居地),受邀的作家以中东欧国家为主。2004年第19届,首都卢布尔雅那的《启示录》(Apokalipsa)杂志年初曾译介过包括蔡天新在内的9位中国诗人的作品,他也是该作家节邀请的第一位中国客人。
  柏林文学节创办于新世纪,却是规模最大最雄心勃勃的一个,2003年,年近八旬的德国文坛元老、诺贝尔奖得主君特·格拉斯也抱病参加。柏林文学节一向亲睐中国作家,其创办人兼主席乌尔里希先生曾经访华,前三届先后邀请了陈丹燕、余华、欧阳江河、张洁和王蒙。2004年,柏林文学节将邀请40个国家的百余位作家参加,中国作家除了蔡天新以外,被邀请的还有小说家、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原。.

TOP

如何让“语文阅读”不再难捉摸

如何让“语文阅读”不再难捉摸

日期:2007-08-20 作者:诸灵康 来源:新民晚报


 
    中学生要提高语文阅读水平,除了学会感知文章词句和重点句段外,还须懂得如下两个“感知”:
   
感知文章前后联系
   
    文章是一个前后紧密相联系的整体,这种联系要仔细地去品味语言才能心领神会。文章前后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或开头点题,后文演绎;或前文铺陈,结尾点睛;或文中敷演,前后呼应;或逐层递进,或层层排比,或前后对比,或一线穿珠……只有把握了前后联系,才能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如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开篇写小弗朗士的无知贪玩,再写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继写小弗朗士的觉醒,从而突出了最后一课给人的震撼和力量。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内容的前后铺排、联系突出来的。这是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所在。读书时如能逐步地自觉地形成品味文章前后联系的习惯,思考前后材料安排、主题揭示的匠心,并不断积累多种文章的章法,那么我们的阅读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的。
   
感知语言的表现形式
   
    同样一种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文本的特色等等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显示出来的。解读文章,还必须在感知语言的表现形式上下功夫,这就是“因道解文”的意思。如果我们能在文章中走一个“文—道—文”的来回,这样才算读懂了文章。
   
    语言的表现形式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大体有:语言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等5种,语言的表达语气:有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4种;语言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比等几十种;不同文体又有不同文体的表现方法。在这篇短文中很难尽述。要正确把握文章内容,必须细心地去辨析、体味、把握这些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所寄寓的信息。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修辞方法,其蕴含的意义是各个不同的;不同的身份、职业、文化修养、情感态度,表达的方式是各个不同的。我们就是要透过各个不同的表现形式,去捕捉丰富的信息。
   
    语文学习是一次艰苦的劳动。要想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可能与语文学科无缘。这正如在毛毛雨中行走,短时间内是不大可能被淋湿的,但时间一长,就会湿透。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在积极的认真的感知语言的历练中,才能逐步地扎实地提高。.

TOP

名著经典很遥远?

名著经典很遥远?

小学生暑期阅读调查

新闻午报  2007-08-29 10:26:46



  好的阅读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小学生的悠长暑假,是读书难得的七月天。对于执行暑期阅读计划的小学生们,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会发现,即便是喜欢阅读的孩子,那些经典名著对他们来说都有着相对遥远的距离,到底是该逼着他们看还是顺其自然,不少家长很迷惘。对此,专家建议,对于孩子们来说,阅读兴趣永远是第一位。□本报记者|罗琦|文

  专家意见

  不读经典没关系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丁炜

  每个学期,学校的老师们都会给每个年级的学生列出阅读清单,其中会包括3-5本需要精读的图书,其他的供学生选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要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丁炜老师说,他们学校的孩子们从小就重视阅读,尤其1-2年级学生没有家庭作业,老师鼓励他们多读书,即便学校的午休时间也可以看到学生们在很安静地看书。

  或许因为时代的原因,也可能因为年龄问题,经典离孩子们的阅读视野还是有一定距离,而一些热门的畅销书则更受欢迎。比如《窗边的小豆豆》,丁炜班上每个学生都看过,于是她自己也找来看,发现其中也有很多对学习、人生的态度,只是从儿童的角度来说,变得浅显易懂。而她也会把这些话划出来,和学生们分享阅读心得。并且对于丹和易中天的学术名著此类的经典阅读,也可以通过这些图书来走近经典。

  所以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经典或者觉得看不懂,家长没有必要强迫他们看,可以慢慢引导。而在阅读习惯的引导方面,家长也负有重要责任。

  抓住孩子阅读的兴趣点

  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研究员张柏华
  
  少年儿童图书馆暑假期间举办了读书月活动,因为这个活动而来读书的孩子较之以前有所增加。从孩子们的借阅图书情况可以看到,他们的阅读兴趣是十分广泛的,比如科普、教辅、言情书等等都有一定的市场,总体而言,经典名著离孩子们有一定距离,这也可能是受到当前快餐文化的影响。不过相比于读什么,对于孩子来说,挖掘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可以考虑通过一些特别读书活动的策划来吸引孩子们读书,如国外常常会举行的讲故事比赛、阅读比赛等等都是国内可以借鉴的办法,对孩子来说,首先是要快乐地读书,然后才是读什么书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出版物即便是专门提供给少年儿童的也和孩子们有一定距离,所以如果作者、编者都能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能用他们的语气说话,也会更受欢迎。现在一些倍受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活动,如超男超女等时尚元素,若是能在出版时候考虑入内,便能和孩子们拉近距离。

  

  .

TOP

专家建议

专家建议
家长应在家中大声朗读
www.jfdaily.com 2007-8-20 12:21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孩子是否喜欢阅读,和家庭的熏陶大有关系。”儿童阅读推广人、知名儿童网站“红泥巴”创始人阿甲日前来到上海市少儿图书馆,为上海各区县图书馆老师们讲解如何引领孩子爱上阅读。现场的老师与家长对他的观点均表示赞同,并表示家长只有通过“阅读关”,才能引导孩子爱上读书。

  阿甲回忆,自己小时候看的第一本书竟是爸爸随便丢给他的《张思德》,当年他捧着厚厚的字典逐字查阅,不一会儿就没了耐心。他告诫家长: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需要家长的“大声朗读”合作。阿甲介绍说,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成功阅读。他曾调查发现,如今孩子放学后只有大约70分钟的自由时间,“家长不要在这仅有的时间里咄咄逼人、喋喋不休,不妨为孩子朗读文学作品。这也能培养信任意识,让孩子在日后主动找家长交流。”

  阿甲介绍说,曾有个小学一年级学生认识3000多汉字,但却没有阅读习惯。因此,他认为儿童阅读与认字程度无关,零岁的孩子一样可以接受阅读。他认为,“大声朗读式”的引导不同于一般讲故事。让孩子从小享受阅读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们也会自然而然独立去阅读。阅读时要学会及时“闭嘴”,留下空间让孩子思考,切忌问这问那,这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作者:□实习生陈剑 记者李.

TOP

小学生可以这样读名著

小学生可以这样读名著

2008-01-02 00:28:04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老师:

  我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最近买了几本书给我,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还有本老舍的《骆驼祥子》,让我有空时读读,可我真的读不下去,只能拣点有故事情节的翻翻,我看到《魔鬼辞典》上对“名著”的解释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人人又读不下去的作品。这是真的吗?我又该如何才能把名著读下去呢?                   林明明

  

  明明:你说的情况确实不错,读名著不会像读武侠小说或者看故事书那样轻松。但不读又不行,因为按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规定,一个小学生(六年制)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相当于10本小学语文课本的字数),那么,如何才能把名著读下去呢?我给你几点建议:

  一、从中间向两边读的方法

  面对厚厚的一本名著,一本正经稳坐在书桌前,摆开架势,一副“不读完,誓不罢休”的姿势,这样一来,自己先被自己吓住了,读不完两页便觉得腰酸背痛、苦不堪言。本来读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这样倒成受罪了,不该。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毕竟我们不会对名著一无所知,我们可以从了解的或关心的那一点出发,遇到相关情节,闹不清是怎么回事的,就再向前翻阅。如果遇到不感兴趣的章节,不要硬读,索性翻过去。始终让兴趣牵着你的思维走,相信你一定会乐此不疲的。

  二、电视引导的方法

  现在,电视台也“与时俱进”,为了适应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假期,经常播放一些根据名著导演的电视剧。面对这么好的机会,同学们千万不要错过,你尽可以理直气壮地坐在电视前,不必理会父母那责备的眼神。但是,看电视并不能取代看名著,因为电视只能把名著那丰富的内涵表现出一部分,而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奥秘只能在品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所以看完电视后,你再试着去读名著,那些似是而非的情节,那些一晃而过的镜头,你都可以从书中找到最好的诠释,犹如和一个老熟人交谈,一定感到很惬意,很轻松。

  三、勤写读书笔记、“仿写”故事的方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我们阅读名著,把书里的精华或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既能牢固地掌握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又能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徐特立老爷爷最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不动笔墨不读书”。 

  此外,我们不妨“仿写”故事,许多学生既爱读名著里的故事,也喜欢讲名著里的故事,不妨尝试“仿写故事”。我们在了解故事梗概后,不妨把书本合上,根据某一段最精彩的情节,把看的内容“仿写”下来。然后,把书打开,看自己写的和原作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哪些写得更精彩。我们可以把“仿写”的故事讲给父母、小伙伴听,这样会增添我们阅读名著的成就感。

编辑:杨皓   来源:扬子晚报.

TOP

向孩子“推销”读书乐趣

向孩子“推销”读书乐趣


  
  据上海推进儿童阅读实验组的调查,平均每天阅读课外书不足一小时的学生占45%,每月只读1~3本书的占54%,而且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父母也很少读书。这是记者从今天上午在闵行区莘城学校举行的首届上海儿童阅读论坛上获得的信息。专家呼吁,学校和家庭应善于向孩子“推销”阅读的乐趣。
  
  小学生作文如何才能写得生动有趣?应该向少年儿童推荐哪些读物?儿童文学阅读该不该进入课程?来自长三角地区百余位小学校长,以及作家和儿童文学研究者,在首届上海儿童阅读论坛上对此展开了热烈探讨。
  
  目前上海已有52所小学加入了由上海师大儿童文学研究所、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委员会和《芝麻开门》杂志共同成立的上海儿童阅读实验组,开展了儿童阅读的现状分析、儿童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引导、成人引导儿童阅读途径等专题的研究,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只读教科书,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孩子们也不知道有什么书适合他们读。
  
  在论坛上,许多专家和作家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即家长和老师要用朗读的办法“推销”阅读的乐趣。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他每次看到一本有趣的书,都会哇啦哇啦地讲给大学生和研究生听。凡是他讲过的书,销售量总是节节攀升。
  
  来源:新民晚报.

TOP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方法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方法2007-12-17 14:45:45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制约着阅读教学的发展,两眼只盯教材,重分析、轻感悟,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浪费在文章分析上,学生听课迷迷糊糊,教师讲课辛辛苦苦,这些都削弱着阅读教学的实效。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增加与质的提高呢?本学期,我做了初步的尝试,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联系式
    上海市二期课改试验教材中的课文往往是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而来的,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在教学中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搜集类似的材料供学生阅读。我采用读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把类似的文章联在一起,借助比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后,我给学生提供了《空城计》《草船借箭》等《三国演义》中的章节,让他们阅读。学生在阅读相关故事的时候就会无意识地进行联系、比较,阅读兴趣浓厚,而且对故事背景、情节、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于类似的文章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样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率。

    二、查找式
    有些课文,特别是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往往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而课文往往限于篇幅,未能将一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交代透彻,而这些知识却是学生最想了解的。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学生除了对太阳的温度、大小等感兴趣外,还对太阳为什么能发光、发热,古代的树为什么能变成煤,太阳在宇宙中的地位,怎样测量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等知识很感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资料:查阅书籍,找家长咨询,网上查询等。在查找过程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已获得了许多知识,因为他们在查找、收集、阅读、辨别、思考、交际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编报式
    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把自己在阅读中感受深刻的、有特点的或者知识性强的内容摘录、剪辑下来,汇编成小报,供其他同学阅读。当其他同学从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时,作为编辑的学生必定会有一种成功感,因为自己收集的材料得到了他人的认可,能为他人带来帮助,这必定会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去阅读,去汇集资料、整理资料。如教学课文《赵州桥》后,我让学生去收集古今中外有名的桥的图片、资料等,并以小组为单位编成小报。在这次收集、编报过程中,有许多学生收集到了几十种桥的图片、文字资料,然后汇编成小报,供大家阅读。最后,在班级中进行展览、评比,评一评哪组编的小报最好。在编报中,学生既锻炼了自己,又拓宽了学习内容。通过有意义的收集,学生在无形中增长了见识,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生活式
    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应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丰富的生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当学生走在马路上,会看到一些有关交通安全的警示句,我让学生把这些句子记录在一本小册子上。有的学生抄录了“宁可绕百步,不走一步险”“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运安全最要紧”等句子。当学生漫步在街头时,可以引导学生记录一些商厦、店家的广告语等。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多留意城市、街道建设的宣传语,或者是看到、听到的各类广告语等。

    生活中,有的学生爱好书法,有的学生爱好美术,有的学生喜欢小制作、小发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收集、保存、应用有关学习资料,让学生发挥特长,展示才华。

    当学生已养成了学习课文时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我就鼓励学生凭兴趣、凭需要,自主选择课外读物,使学生逐渐能够为自己选择好书,善于从各种书籍中汲取营养。课外阅读给学生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学生主体发展所必须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