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美国怎么选“神童”?

美国怎么选“神童”?

美国既为那些被一般学校淘汰的“差生”设立特殊的学校,也“明火执仗”地在全国50个州立法为2%到5%的高IQ孩子提供“天赋教育”。
    其实,你只要到美国一流大学问一问,你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基本都来自各地的“天赋教育”班。
    那么,什么孩子才能参加“天赋教育”班呢?
    关于“天赋孩子”有很多描述,如:  

具有天赋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他们常常不是课堂里最聪明,最听话的孩子。有时,他们会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取笑老师,哗众取宠。有时,他们又会坐在教室的角落闷不吭声……(感兴趣者可查阅上一篇帖子,恕不赘)

    尽管这些描述很生动、形象,但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并不容易。因此,选“神童”是一项既要服众,又要讲科学的工作。
    美国学校为天赋班挑选学生有几条大原则:

·         用多种衡量手段去寻找不同才能的天赋孩子(不能只讲成绩和IQ指)。

·         摈弃偏见去寻找具有各种背景的人才(说白了,是适当降低条件去考虑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的孩子,或残疾孩子)。

·         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成熟过程中的兴趣变化和发展(天赋孩子不搞“终身制”,原来是的将来可以不是,原来不是的将来也可以是)。

·         从发展的角度去发现孩子尚未显露的潜能(强调的是“潜能”,而不仅仅是目前的表现)。

·         除智力外,还重视驱使孩子不断努力的内动力(不培养聪明的懒孩子)。

在这些大原则下,如何筛选天赋班的孩子?各州、各学区、各校都有各自大同小异的办法和标准。
    一般来说,最基本的指标是全国或州的统考成绩,或IQ指数。以我们所居住过的两个学区为例:
    甲学区有三项基本要求:一、历年的全国或州的统考成绩必须在98%以上;二、Homeroom老师(类似国内的班主任)的推荐;三、家长的推荐;乙学区除上述三条外,再加一条:参加学区自己出题的考试。
    一般来说,每间学校都有特定的老师和领导负责识别天赋孩子的工作。
    识别天赋班孩子的时间,少则几天,多的两、三个月。有的一经识别鉴定,立即可以进天赋班。有的学校则在下一个学年,才接纳新发现的天赋孩子。
    整个程序包括十多个环节。
    1、开试验课:该课程的设计是去引导孩子高层次的思维(如分析、推理、综合),激发孩子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表现,老师作出评价并存档。
    2、老师的观察:在日常的学习及活动中根据特别设计的观察清单,对孩子的天赋特征进行详细记录,特别是记录孩子在学习中显露的潜能(即若隐若现,尚未完全表露的能力)。这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已经是一匹人人都能识别的千里马,谁都能当伯乐。伯乐的价值在于能识别那些别人无法识别的“潜能”。
    3、不以考分为识别天赋孩子的唯一标准,用多元的手段去识别天赋孩子。因此,也要求家长和任课老师填写调查表:


  a、父母填写调查表,帮助识别委员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b、任课老师填写调查表,然后送分管天赋教育的老师审核。
  c、任课老师还写一份描述学生在班上的能力和表现的观察报告。

    4、学生参加能力测试,检验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以及数理推理能力。
    5、学生历年的各种统考成绩在95%甚至98%以上。
    6、非正式的面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兴趣、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深度。
    7、天赋教育审核委员会对比、参考、综合任课老师,天赋教育的老师,校长、学生顾问及专家的意见,审核各种标准和专项测试后,发通知书给家长。
    当然,作为法规,在整个筛选过程中,学校必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包括少数民族、母语非英语、家庭社会地位低下且经济贫困、或者残疾的孩子,等等。其实,“一视同仁”对这些孩子来说,已经不公平。用英语来“一视同仁”地要求母语为非英语的孩子和母语为英语的孩子,这是不公正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一视同仁”、不歧视,已经不容易了。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要求家长填推荐表。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要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个客观的认识,并作出公正的评价和鉴定――要么“内举不避亲”,要么“大义灭亲”,确实不容易。
    另外,有的学校还让同龄人填推荐表。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认识他人,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美国天赋教育的选材方式有其民主的一面,也有滑稽可笑的地方。比如,某孩子喜欢跑步,经常从学校绕道跑10来公里的乡村公路回家。某年9月,学校开始选拔越野队队员,但使用的是一种僵化的累计点数的选拔方式。由于大多数同学都没见过该男孩的越野跑,因此只有一个同学推荐他,他得了一个点数。有个老师曾经见过他追一条狗,似乎跑得蛮快,因此,投了他一票,他又得了一个推荐点数。父母知道儿子跑得快,因父母的推荐,他又得了两个点数。在<<跑步技能>>的书面考试中,因为对许多跑步的术语和肌肉运动的知识,他不懂,只得了56%。最后,当他终于有机会跑步时,老师也只评价他跑步的体形和姿势。最后,他总共只得了7个点数,离上线的15个点数相差太远,被淘汰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可笑,但我读了以后又笑不出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评选干部、评选“三好学生”、评估德育操守等等,常常不是也用这种死板、僵化的量化点数方式吗?.

TOP

大家加油吧,做个天才父母。

中国的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从知识面到人文修养都与美国差距很大,单从民族和教育体制上开脱自己的责任是对自己孩子的不负责任。你敢不参与应试教育么?不敢,那么就不要责备学校,你想跟上美国孩子的智慧么?想,那就让孩子再辛苦一下,更实际意义的让做父母的自己辛苦一下。
讨论来讨论去,孩子很快就长大了,该聪敏该智慧,或者不聪敏也不智慧都成了定局了。
他山之石可以功玉,本山之土可以植树,树林成片,玉石成器,不就是我们的理想吗?大家加油吧,做个天才父母。.

TOP

回复 #2 小猪爸爸 的帖子


受益匪浅..

TOP

.

TOP

今天刚和我们系的教授同学们举行期末的happy hour.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