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69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小儿郎 加国-中国 读书札记 

引用:
原帖由 christinesean 于 2010-12-6 15:52 发表
嗯。从申请ivy league 的角度来讲,也许高二高三回来也许不一定是件坏事。竞争少激烈些,另外experience更多些,在国内社会活动更容易出挑些。
为什么说: 国内社会活动更容易出挑些? 有点不理解, 能解释一下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0-12-6 14:42 发表
初中出去,一下子小孩子很开心。那里功课和中国的功课量有天壤之别,孩子真正减负了,开心了,觉得轻松地不得了。大人再要加码是加不上去的,除非孩子自己要读。
是的, 同意。

记得遇到过一个孩子教育很有方法的妈妈谈论过: 
一直在西方教育下长大的孩子, 在松松懒懒的环境下, 其实他心里很明白哪些是要做的, 哪些是可以偷懒的, 他很知道其中的章法和游戏规则; 国内有一些孩子在重压下到国外, 以为真的是到了一个放松的地方, 真的减负轻松了, 结果是很悲惨的。
年纪小的孩子往往辨别和自制力不够, 会被表象误导而成绩退步。.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0-12-6 14:48 发表
首先要保证在中国读得也不差,才能赌一下到国外去能读好。到国外去读要看孩子的成熟度和自己的主张。

我们一路看下来,中国读书差的想在国外大翻身真是不大可能。

初中高年级再转国际学校比较好,初中低年级本 ...
是的, 凭什么国内的差生到了国外, 人家好大学就等着让进去啊? 没道理的啊。 .

TOP

回复 52#胡豆妈 的帖子

具体,详细地说不是这样的,中学都能上的,分好坏的,文理中学最好,一直读下去,拿到高中毕业文凭,可以上各种大学,特别是硕本连读,现在学制改了,先本后硕。另外两种中学,分别到8,.9年级就结束了,成绩好可以升文理中学的高中,一般的就技校啊,职业培训什么的,以后要想读正规大学,先去把高中毕业文凭补出来。

所以,在德国,进中学还是看分数的,有想象力,创造力什么的 ,在小学是培养的,但孩子没成绩也是没用的

德国的高中毕业很难考的,相当于大学一年级,补文凭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所以不读高中基本就没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了,当然,西方做个蓝领什么的也无所谓的

[ 本帖最后由 晴沛 于 2010-12-6 17:20 编辑 ].

TOP

回复 110#不二周助 的帖子

这个可能我可以介绍一下,我们在欧洲的

就德国来说,一年级,二年级,12点基本放学了,三四年级差不多一点多,小学就四年。中学生嘛,早些的两点,晚些的三点多。高中生才是读书的样子,我家的基本每天三点半放学。

知识教得很慢,德文字母教了大半年还没完呢,有个朋友跟我说,她孩子的学校,有时一天里教了字母就不教数字,怕搞混了,如果有孩子过生日带蛋糕吃,这天就基本不学什么了。就这点知识量,作业量就可想而知了。不过,每升高一个年级,作业量就会多一点,我注意了周围几个孩子,三,四年级的, 一小时不到也就完成了不过那几个孩子读书一直不错,就这样,每年开学都抱怨今年作业多了,来不及了,我觉得主要是学习习惯没养成,也许外国教育不注意这点吧。
有个很深的体会,就是读书是自己的事,老师不管的,不做作业也不告诉家长的,就记个分,学期结束成绩单上就没好分数了,没好分数就上不了文理中学。高中作业原则上是不交的,老师只抽查,就考试, 记入考大学的成绩。和英美国家比较,也有社会实践,中学期间共两次,但和入大学无关。
德国高中和大学才是真正的读书,高中有留级的。

欧洲各国都差不多吧,法国好像小学也不紧

[ 本帖最后由 晴沛 于 2010-12-6 17:45 编辑 ].

TOP

看到家园网上的一段文章

。。。看到很多华人孩子和移民孩子的教育极其“夹生”。为什么“夹生”?因为很多人认为孩子外语好就是以后就业很大筹码。但是这里孩子的汉语很差,很多很多的汉语补习班,还有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回中国学中文。要知道光外语好在这里是没有任何优势的。不懂汉语和中国文化,就算以后回到中国也没有优势。这和我原来的想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老华侨的孩子根本不成器,一些移民的家长片面的认为完全按照这里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放任自流。这里的初中是没有班主任的,孩子在下学之后,根本没人管,很多的天车站下面经常聚集很多这样的半大孩子,我觉得他们就是中国国内所定义的小流氓,其中很多是华人的孩子,这里的华人报纸上经常报道很多移民的家长都为孩子教育发愁,和原来的想象差距太大。反倒,我觉得很多学业上有所成绩的反而是国内上完高中和初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国内都养成了学习习惯,在这里的优势很大。这里的孩子不知道学习,完全靠兴趣,但是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孩子那么小,光靠兴趣是不行的.

TOP

回复 132#DXMOM 的帖子

非常非常赞同

昨天还在我们这的论坛看到,留学生(德国没有中学来留学的)一直认为,国内读不好的,出来也基本读不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venetian 于 2010-11-28 22:03 发表
我也觉得还是中文难学。

不过你这个比较恐怕不能说明问题:第一类的人首先数量上肯定比第二类的人多;第一类人相对第二类的人各方面素质可能都要好;第一类人在去外国之前在中国肯定都是学过英文的,而且很多英文 ...
国外的华人孩子学中文困难很大,学者,家长都在研究,有什么结果呢

中文听说容易,读写难。我认为要求不要太高,先听说就行了,字嘛,能认几个就认几个,这个学中文,真的不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的

[ 本帖最后由 晴沛 于 2010-12-6 18:1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0-12-6 14:31 发表
初中出去中文不行的。我们家3个初中,2个高中去的,都不做中国人了。初中的中文都不好,学习也没有高中的好,工作也没有高中的好。而且周围的情况也都差不多这样规律。
所以我不选择初中移民。
拿个案讨论意义不大. 我家人和周围也有不少高中出去的,在国内都是重点中学, 每个人都抱怨出去的太晚了

作为一般规律, 大多数人初中毕业就初步定型了, 更别说大学才出去.
而且适应国外生活需要时间,这里的适应不仅仅是听得懂英语, 考试分数上去.

TOP

回复 525#christinesean 的帖子

在西方,纯西方人 反而越来越多的退出教会.

TOP

回复 742#tommi妈妈 的帖子

是的,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
高中出去的人不能体会初中出去的孩子的情况,虽然希望早点,但可能早点并不一定是想象的结果。
适应国外生活也是看个人。我认为适应生活不是问题,和年龄没关系,看个性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沛 于 2010-12-6 19:07 发表
在西方,纯西方人 反而越来越多的退出教会
原因是什么呢?.

TOP

回复 742#tommi妈妈 的帖子

如果不说个体, 从总体来说, 我同意孩子出去早能理解西方文化早一点, 深一点。 但同时对中国文化对理解就少一点。各有利弊得失的。自己权衡想要什么吧。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 立志向人文法律甚至政治方向发展的, 他说什么也要8-9年级回到温哥华的。也要看各自的需求吧。

[ 本帖最后由 DXMOM 于 2010-12-6 19:25 编辑 ].

TOP

什么时候出国读书和自己家庭的安排,孩子的性格也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现在我只说大多数情况。因为我觉得外国人到后来兜了一大圈还是要看分数的,不管他是看百分之多少,不管他有多少特例给有特长的孩子进名校。对一般孩子来说,申请时仍然逃不掉考试一关。要想保持考试的优势,学习习惯太重要了!知道为什么很多外国学生明明知道答案,但是写到纸上是错的吗?因为他从来都松松垮垮,不仔细,没有做卷子写作业的好习惯。不可否认,学习兴趣是最大的动力,能让他终身学习。但是就靠西方教育让孩子想:什么时候有兴趣了再好好做。这样是想不明白的。有人确实想明白了,可惜已经过了黄金读书年龄,too late。
现在去国外满耳听到的都是,XX状元是国内去的,XX最高分是上海读初中的,考进XX精英班第一名就是基础在国内的。甚至有些老移民对国家放那么多国内新移民进来而抱怨,抱怨抢了他们孩子的位子。我想不能无视这些。
确实越往上读外国人越好,可不代表从小接受了这个教育的人都站在这样的高度,淘汰的人真是太多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hristinesean 于 2010-12-6 15:52 发表
嗯。从申请ivy league 的角度来讲,也许高二高三回来也许不一定是件坏事。竞争少激烈些,另外experience更多些,在国内社会活动更容易出挑些。
为什么攀藤要在国内阿? 和我原本想像的很不一样的阿。 如果在国内单读个新东方拼个托福或SAT的分数, 那还好理解, 如果完全回来读高二高三, 好像很难理解。 毕竟套路很不一样的说。.

TOP

回复 745#DXMOM 的帖子

我没有和他们就这个问题深谈过,只简单地聊聊,我理解是:一,这是他们的文化,反而不太在意了,二,教会的力量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大众也就不在乎了,另外就是所有的行为有法律约束,他们遵守法律,但不一定需要教会,我认为最后一点倒是最重要的

当然,西方孩子出生后绝大部分都接受洗礼,但这不说明什么,虽说上帝保佑挂在嘴边,宗教的节日照过,也没明确退出教会。但长大了是不去教堂的,周日去的都是老头老太太

在德国退出的人较多,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加入教会要交宗教税的,比例不低哦.

TOP

说到教会,我发现很多华人在家里办查经班,这种好像不正规吧,据说所有活动都应该在教堂,不太懂啊.

TOP

回复 747#不二周助 的帖子

看了你很多帖子,真的都是肺腑之言,可惜很多国内的人听不进去.

TOP

回复 751#晴沛 的帖子

因为移民和留学都是整个家庭押宝的,真的也很不容易。我很理解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0-12-6 19:11 发表
是的,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
高中出去的人不能体会初中出去的孩子的情况,虽然希望早点,但可能早点并不一定是想象的结果。
适应国外生活也是看个人。我认为适应生活不是问题,和年龄没关系,看个性的。
适应的好坏与个体相关与出去的早晚哪个适应的更好不是一回事.
虽然总有例外的个案, 但越接近成年可塑性就越差, 越晚出去适应就更困难这个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 本帖最后由 tommi妈妈 于 2010-12-6 19:56 编辑 ].

TOP

回复 747#不二周助 的帖子

完全同意的。

就如我儿子在加拿大学钢琴, 跟着一个老外老师学的, 老师非常的nice, 儿子学得非常开心, 非常喜欢那个老师喜欢钢琴。 但是老师很少强调弹钢琴时候的手形的, 应该说, 她是说过一两次的, 但孩子听不听是你自己但事情, 开心就好。

后来和一个中国钢琴老师交流了才知道, 手形是练钢琴很重要但一个基本功, 如果手形错误的话弹到级别高一点就根本弹不上去的。因此中国负责一点的钢琴老师都非常强调这一点的, 在孩子刚开始练琴的时候, 首先要练好手形, 否则不往下走的。
我不知道国内大家学钢琴是不是这样的。

我困惑: 那国外的那些音乐大师是如何造就的呢?
那个钢琴老师回答道: 国外的老师一般会说一下标准手形, 并且他自己的手形肯定也是正确的, 接下去的就要看孩子自己的悟性了。 聪明的或者说有天赋的孩子自然就能往上走, 不能悟道的就自然被淘汰。

我想, 这种理念不仅仅是说西方的钢琴教育, 同时是涵盖了他们所有的教育理念。.

TOP

回复 752#不二周助 的帖子

是的,不容易。

在德国,第一代留学生的孩子都快大学毕业了,都比较出色,父母知道出来打拼不容易,对孩子要求都比较严格,或者说比较中国化,在德国出生的第二个孩子就差许多,按他们自己的说法是,自己融入德国社会,按西方方式教养了,可背地里那个啊,也没办法,不出色也就不出色了,索性没想法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沛 于 2010-12-6 19:46 发表
看了你很多帖子,真的都是肺腑之言,可惜很多国内的人听不进去
很多事情, 是要有了亲身体验才会有这样切身的感受, 否则很难理解的。 我也是这样过来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DXMOM 于 2010-12-6 19:21 发表
如果不说个体, 从总体来说, 我同意孩子出去早能理解西方文化早一点, 深一点。 但同时对中国文化对理解就少一点。各有利弊得失的。自己权衡想要什么吧。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 立志向人文法律甚至政治方向发展的, ...
确实要看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 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 上面我建议要早点去,甚至初中去的一个前提就是父母是在身边的.
高中去, 对于是读4年的,还好些. 对于只有3年高中的, 第1年要适应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大堆东西. 而高2的成绩就对申请大学等很关键了. 对孩子的压力会很大.
孩子能将学业搞好就很不容易, 很难再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等. 但这些对孩子长远的成长和发展很重要.

关于中国文化, 我认为更取决于教育尤其家庭教育. 重视教育,方法得当的话, 别说高中, 小学4-5年级就可以有很好的了解,
可渗透入思想成为其血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反之,就现在国内的教育, 名牌大学毕业也未必真有多深的了解.

TOP

回复 757#tommi妈妈 的帖子

文化这个东西, 离开了自己的土地, 就变得如此脆弱。 要想去苦心维护是多么辛苦。

唉, 这个话题太大, 不说也罢。.

TOP

TOP

引用:
原帖由 DXMOM 于 2010-12-6 21:09 发表
文化这个东西, 离开了自己的土地, 就变得如此脆弱。 要想去苦心维护是多么辛苦。
唉, 这个话题太大, 不说也罢。
父母确实需要费心思.
如果从小在国外, 外界环境的力量非常强大, 光靠家庭是很难的.
但孩子在中国再出去就不一样了.趁在中国可以做很多事

以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语言为例. 现在很多上海的小孩子不会说上海话, 但如果父母坚持,这是很容易的事. 坚持到小学毕业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

[ 本帖最后由 tommi妈妈 于 2010-12-6 21:45 编辑 ].

TOP

回复 734#DXMOM 的帖子

国外的教育环境培养的孩子,在社会活动能力上,平均来说,比国内的教育体系下要强些。这是我的理解。.

TOP

引用:
原帖由 DXMOM 于 2010-12-6 19:39 发表

为什么攀藤要在国内阿? 和我原本想像的很不一样的阿。 如果在国内单读个新东方拼个托福或SAT的分数, 那还好理解, 如果完全回来读高二高三, 好像很难理解。 毕竟套路很不一样的说。
我的理解是,申请ivy不仅要有成绩,也要有leadership及各种独特的表现,和独特的经历,就是要在你的comparable group里面突出。中国孩子擅长的就是成绩,还有各种技能。象外面的华人孩子们弹琴比赛第一名不是为了上音乐学院,是为了进哈福. 这个把戏ivy学校已经看穿了,据说现在钢琴得名次已经不count了,凡是技术含量高的华人擅长的技能都不太count, 因为按照这些条件招进来太多亚裔了,现在要看leadership,team-work,老外们擅长的东东。华人孩子在外面就是以成绩出挑,又有一堆华人孩子竞争,竞争相当激烈。
所以在国外受教育的华人孩子,最后回国读申请ivy,相对这里的中国孩子有他的优势,在comparable group里很突出。就像在美国,从亚裔太多的州转到中部偏僻的州,在白人孩子里一下得了第一名,在comparable group里优势体现出来了,反倒容易进ivy.
这是我的谬论啊,不足数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0-12-6 12:00 发表
从读书方面来说,我认为大学一定要去国外,当然去美国最好进好点的学校,差的学校就免了,不如去其他国家,有高考的国家。中学要去国外,家长要帮助做好很全面的铺垫工作,包括语言,西方文化,心理,而不是仅仅出钱 ...
为什么大学一定要去国外,能否解释一下?.

TOP

引用:
原帖由 DXMOM 于 2010-12-3 13:30 发表
加拿大的环境和这里很不相同的, 小时候只是成绩上混, 到了大一点, 中学里面, 那些混混实在太多了, 打架帮派大麻等 ...
加拿大的大城市其实是在急速转型中。2006年人口调查显示,在多伦多和温哥华,有近半人口不是在加拿大出生的。

而新移民的背景,又是南辕北撤,有些是战乱国家逃难来的,有些是像WW上的爸爸妈妈们。新移民要适应主流的文化,主流文化也因移民文化的进入而转变。

文化是影响深远而又难以捉摸的东西,好像水;移民,就像离开水的鱼,离水后才醒觉以前自己是如鱼得水啊!在大人的工作方面,小孩的教养方面,都可能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在家乡,遇到问题,还有亲友的开导和支援,在异乡,有些人只觉得非常窘困,却连问题出在哪里都道不出,又哪能好好处理呢?

因为文化方面存在的变数,我对加拿大大城市抱着忐忑和观望的态度。.

TOP

引用:
原帖由 DXMOM 于 2010-12-6 21:09 发表
文化这个东西, 离开了自己的土地, 就变得如此脆弱。 要想去苦心维护是多么辛苦。

唉, 这个话题太大, 不说也罢。
为什么不谈呢?

我觉得人在异乡,因为有了对比,对自己的文化,反而可以有更深的体悟。

对我来说,语文只是文化的一部分,lg和我的生活哲学,待人处事的原则,以及日常生活的习惯,都是可以传给孩子的东西。有些东西是普世性的,好像善恶,只是应对的方法不同,回教和基督教相信天堂和地狱,我们相信轮回。儿子喜欢看Star Wars,jedi的哲学蛮接近佛教的,所以我有时通过这个来和他讨论生活哲理。

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的文化课题,是每天要带去学校的午餐盒。他们的饮食和别人的明显不同,但是因为学校老师非常强调健康饮食,又常常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比如在社会课上给全班同学吃某种文化的食物),所以我们通过凸现中餐的健康价值,来回答他“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吃pizza pop?”的提问。我也很感谢学校里的老师,lunchroom supervisor(午餐时间的保姆),和after school care的老师们,他们时常称赞儿子们的午餐营养均匀,很健康,所以儿子们虽然羡慕别人的食物好吃,倒还没有因而排斥我准备的中饭。

你是觉得哪一方面的文化难以维持呢?.

TOP

回复 765#sask 的帖子

文化是个大而无形的东西, 我才疏学浅, 没有能力来概括和表达。

你上面说的鱼和水的比喻, 真是说得太好了呀。鱼儿离开了水的感觉就是我说的人离开了自己的土壤而感觉到的文化的缺失。 虽然家里做一些弥补, 可那是如何得微不足道。

说到你说的语言, 相信每一个在海外的中国妈妈都体会过, 让孩子中文进步是多么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 即使自己家里做再大的努力。 这就是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再说到饮食, 这个我感触太深了。 我曾经在温哥华最top的学院学过专业西餐烹饪,我的老师是一批加拿大最顶尖的厨师。 整整12个月啊, 那每一天对我都是精神的煎熬。因为文化太不同了啊, 远远超出我原本的想象, 我几乎要崩溃。

回到孩子的小学环境。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 多元文化是基本国策, 这体现在各个地方, 包括小学。 
班级里面的午餐倒是各国食物大汇合, 学校甚至每年有一次多元文化大聚餐, 让小朋友了解各国的饮食, 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 
这是我很久以前在我新浪博客里面记录的那次活动, 有兴趣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019460100gh42.html

即使是这样, 即使我家里依然以中餐为主, 但我家的儿子还是喜欢西餐, 极其讨厌中餐。虽然我一直很努力地刻意培养他对中餐的喜爱。我感觉我的努力几乎是徒劳。好伤心的。

说到每天的午餐盒, 他最喜欢带的是还是西餐。 他还没有到完全拒绝中餐的程度, 但有朋友的孩子是绝对拒绝中餐的, 理由是: 中餐是臭的。 第一次听到这么说中餐, 我感到很不理解也很生气, 觉得那个孩子太不尊重中国的饮食文化了。 后来的一件事情我开始慢慢明白了:一天儿子回来说, 今天XXX小朋友带了馄饨(饺子), 午餐时间打开饭盒的时候那个气味散开在整个教室, 儿子说那就是馄饨(饺子)放了时间久的味道, 但他们老师就说: 什么味道啊, 怎么这么臭啊!还很夸张地叫来打扫卫生的工友在教室里面喷洒空气清新剂。 从此以后, 儿子坚决拒绝带任何形式的馄饨(饺子)。
我也理解中餐放久了, 闷在保温包里面后的味道。 那就是文化差异吧, 我相信那个老师当时说臭的时候是情不自禁的。

顺便贴我很久以前博客里面的加拿大小学生午餐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019460100gcmi.html.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perfeiti 于 2010-12-7 08:59 发表

呵呵,这位家长,太小看中国文化了吧。小学4、5年级要是能很好的了解,我想这孩子不用出国了,因为那边的也许3、
4年的水平就能理解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要全部都知道, 无论几岁,无论在那里受教育都不可能
但要说有个基本了解, 只要父母肯化工夫,方法得当, 我认为小学4,5年级完全可能做到
这位家长也请不要小看了孩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perfeiti 于 2010-12-7 09:05 发表
呵呵,现在的国内教育究竟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呢?
是否凡是进行学校教育的 孩子都没法学中国文化呢?
你想表达什么?.

TOP

引用:
原帖由 sask 于 2010-12-7 05:34 发表

为什么不谈呢?

我觉得人在异乡,因为有了对比,对自己的文化,反而可以有更深的体悟

对我来说,语文只是文化的一部分,lg和我的生活哲学,待人处事的原则,以及日常生活的习惯,都是可以传给孩子的东西。 ...
对文化的强烈体悟是大人的感受, 因为我们已经在多年的生活中积累了自己的思想, 因而会感觉外界会和自己内心原本的体系有强烈的对比。 而对孩子来说, 他们是白纸一张, 他们正在汲取和形成思想的过程中, 外界的环境是构成他们文化理念的因素。.

TOP

引用:
原帖由 perfeiti 于 2010-12-7 09:07 发表
象我们做家长的这一辈人里,有多少家长是靠家庭环境来全面感受中国文化的呢?
在中国的每个人没有1天是不感受中国文化的.
抱歉不懂你的问题.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tommi妈妈 于 2010-12-7 09:16 发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要全部都知道, 无论几岁,无论在那里受教育都不可能
但要说有个基本了解, 只要父母肯化工夫,方法得当, 我认为小学4,5年级完全可能做到
这位家长也请不要小看了孩子
我正愁我儿子对中国文化的陌生, 能请教一下, 父母如何花工夫帮他了解呢?.

TOP

回复 747#不二周助 的帖子

学习了。 总能从不二的谈话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752#不二周助 的帖子

是的。 所以您这些真诚的见解真的很有帮助。.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776#tommi妈妈 的帖子

每个人对“中国文化”理解的深度和高度不一样吧!
即便是成年人,也未必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
必要要承认的是,多次“革命”和“解放”之后,中国文化却流失地越来越迅速。
物质发展速度可以很快,文明和文化必须要几代人的沉淀和积累。.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