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0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他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家长的钱包越来越瘪,孩子的游戏时间越来越少

“他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家长的钱包越来越瘪,孩子的游戏时间越来越少

5月23日,央视《经济半小时》以“经济利益催生奥数热,北京奥数市场规模1年20亿”为题,报道了北京奥数培训市场调查,该调查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现在办一个奥数培训班,一个少则有数百万元的收入,多则有数千万元的收入。
   透过奥数,可以看到,在当下的教育界,有一种关于“强弱势知识”的潜意识,凡有助于找到好工作考进好学校捞到一眼可以看得见利益的,被称之为“强势知识”;反之,可称为“弱势知识”,这个概念,在中小学阶段,即“窄化”是否有利于“到更高一级的好学校上学”。许多人就将眼光放到了这上面,搞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产业,奥数只算其中之一,包括前段时间曝光的“航模加分”风波背后的“三模三电”,以及各种艺体类特长的考级和评奖,都已形成一条清晰的利益链条。
   这个链条,一端拴在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各种培训和考级机构;一端拴在对孩子读书有生杀权力的学校,中间还有串缀着各种考试、教材编印和评奖机构。这个链条的最关键点,就在于对升学“有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相关利益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借用权势部门对升学条件的掌控权,上下其手,将其纳入到升学和择校的考量条件中。
   试想,如果去掉“升学有用”这层糖衣,还有多少孩子会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令人头痛的数学游戏?失去了强势知识身份的奥数,其命运恐怕不会比取消科举之后的八股文更好。
   以上是引用了新民晚报上之一篇文章,看后非常感慨: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对此真是有切肤之感。
   我们当今的教育就是存在着这样的怪圈:为了某些人的利益,取消了中考,随之派生出名目繁多的各类考试。于是乎家长掏钱,小孩受累……与其这样,情愿让孩子们象我们那时,来一场决定“生死”的高考或中考,大家同一战场上互决高低,命运如何,听天而定,也倒爽快。省得如此周而复始,劳心又劳力。我倒是建议,教育局不防搞个调查,看看大家究竟是喜欢一场爽快的考试,还是喜欢如此变态的培训和凌迟般的考试。
   自教育条线有了“减负”的声音后,从幼儿园起,有多少家长和孩子奔波于各类的培训班,呵呵,这简直是一个超级的黑色幽默。如此是减负么?不如溯正清源,直接更名为“加负”更为悦目。
放眼现下,有多少人寻求出国求学的道路,为什么?一语以蔽之--孩子们太苦了!家长们也太苦了!带着孩子一起游戏和娱乐,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学会思考人生,学会享受人生……在现今的中国或至少在现今的上海,只是场不切实际的梦罢了。所有的时间,孩子们的包括家长们的,都花在了该死的解题上了。
   如此,若干年后,世上会多了无数解题高手。可,失去的呢?
   请不要为了你们的利益,而扼杀了我们孩子的金色童年!也把我们家长不多的青春还出来吧!.

TOP

感谢大家的支持,教育的初衷现在变味了,变得商业化了.很多别有用心的潜伏在高层,打着为民众着想的口号.自主招生,报送生比例增加,不是给人权力的人专空子吗,趁机捞一把?
中国那么多年的科举高试,何以延续那么多年,至少体现了公平,给有才华的人一次公平竞技的机会。而我们即将连这一点都要丧失了。
真不知道,我们当初那么多烈士革命为何?为了造福百姓,还是为现在的当权获取更多的利润?难道现在不是又走回老路了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datou 于 2009-6-3 21:58 发表
所谓万恶的教育制度背后的黑手其实就是我们广大的急功近利的家长。如果家长们都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不把将来的功成名就当成孩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不会太在意孩子是否能进名牌大学,那么小学和中学就不用挤破头去那 ...
哪个家长敢拿孩子的前途来和社会不公去抗衡啊!很多人只得选择忍受,因为自已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又不能改变他,只能适应他,适者生存。
自古以来,唯有革命,才能推翻一种制度,如要我们群体罢学,相信教育局会给个说法,也不得不认真考虑目前存在的弊端,问题是,国人有这么心齐吗?已经付出努力的家长不要吐血了,愿意那么做吗?
昨天新民晚报上又有一篇文章,关于招生代理揭露招生行业内幕的,三个月赚65000,拉进一个学生为2000提成。现在的连学校、医院都设有骗局了,我们要眼睛睁得大大的,不被骗,实属不易呀。.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