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8个人次参与评价】

今年九月升大班的看过来,想考名校的看过来,

关于智力的东东,什么时候开发都可以,不担心
关于技能的东东,等他感兴趣了就可以,不在意
关于性格和习惯,要趁早可惜不得其法,郁闷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jinhua 于 2008-6-29 17:30 发表
是,

不过,性格与习惯是真空的,通过载体才能体现。
而载体,就是被称之为智力的东西。
就像我最初听到:“会弹琴不重要,学会弹琴才是最重要。”
这很拗口,有一阵子,我理解这句话,一直不得要领,不过,用 ...
搞心理测量的时候接触过很多案例,大致的感觉是智力是天生的,这不是否定BBMM辛苦的重要性(毕竟大家大都是在3个标准差以内的人,教不教很容易就会让人“看上去不一样”),只是觉得用不着太较真,教得好一点说明不了什么,差一点也不用自我否定。

性格貌似也是来自遗传的多点,或者可能是父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经常会发现小孩的性格多少和父母类似。很多父母担心小孩学得少会自卑啊什么的,大概是自身心理的反应。且不说自卑不一定是什么坏事(阿德勒在自卑的超越里面非常全面的阐述过,没有经历过自卑的人是非常脆弱的),小孩子不见得真得会为一言二语就觉得自卑...假如真的这么敏感,那么改变他的认知远比咬牙硬拼重要!

习惯的问题是最头疼的,这个或许是家长付出最多而未必能见效的地方。你说的智力活动当然可以是培养习惯的载体,但生活可以作为载体的远不止此,吃饭,游泳,走路,跑步,唱歌,玩耍等等!大家都知道多点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可惜做到很难

最近看WW的帖子,觉得做父母的越来越可怜了,自我宽慰几句罢了,呵呵!.

TOP

引用:
原帖由 mikishen 于 2008-6-29 17:40 发表
我记得以前有个狼孩,是人吗?是!在被科学家发现后再培养,来得及吗?来不及!智力的开发应该是有阶段的。个人的一点想法,呵呵。
现在这个社会, 想做狼孩大概也不大能做!当然敏感期之说是已经证实的事情,想来是有道理的,可是去查查一些关于敏感期的说法:1,从来就没有精确的敏感期;你能确定几岁到几岁学什么最好吗?2,从来就没有准确说明到底对什么敏感--语言,音乐,数学?这些都是很表象的东东!3,如果敏感期对于所谓的智力真的那么重要,为什么不同国家/文化的教材很不一样,最后科学文化成就却基本类似?.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