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惧怕失败?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惧怕失败?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惧怕失败?
https://mp.weixin.qq.com/s/6qrDMQqJjrAoK0hx0T4X5Q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惧怕失败?
原创: 境界君  ijingjie  今天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心理境界】

文| 细拉

播音 | 伊然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惧怕失败?
来自ijingjie
00:0022:09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境界电台”,有全部音频节目更新。

惧怕失败使我们走向两个极端:畏首畏尾,不敢尝试;压力过大,陷入苛求完美的泥沼。难道唯一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在乎、提前准备好“淡定”的心态?比起害怕失败,我们更怕成为别人眼中的失败者。怎样才能从捍卫自尊这类蠢事中解脱出来,不再为此整天焦虑不安?


在对待犯错这件事上,我发现儿子比我自由多了。有时他甚至甘冒被打屁股的风险,也要尝试逾越一下那些为他划定的界限,而我自己却往往缺乏尝试的勇气和动力。



记忆最深刻的是,大学时期竞选班干部,看着女同学们一个个积极踊跃、舌灿莲花地在讲台上朗诵自己的演说词,我心里虽艳羡不已,口中却嘲讽她们爱出风头,还一个劲安慰自己“无官一身轻”。事实上,我只是害怕失败,害怕在台上说错话,或者害怕一旦落选,极其难堪。



有这种惧怕的不只我一人,班上的男生们几乎全都“不屑”于参与这种“小丑”般的竞选活动,我们志同道合地聚在一起,对台上“表演者”品头论足,暗自庆幸出丑的不是自己。实际上我心里明白,这帮台下的嘲笑者和我一样,只是给自己的懦弱找个台阶下罢了。



在一篇名为《你可能惧怕失败的十个标志》(10 Signs You Might Have a Fear of Failure)的文章中,作者列举了十个惧怕失败的症状,包括“在紧急关头,头疼、胃疼或其他生理症状常拦阻你完成计划”等外在症状,还包括对自我价值的担心。如果“失败让你担心别人怎么看你;让你担心别人对你不感兴趣;让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和能干;让你担心令那些你看重的人失望;你倾向于提前告诉别人你可能不会成功,以降低别人对你的期待”,你就是一个对失败害怕的人。



对于这些描述,你也心有同感吗?







“以前追求完美,让自己活得不像人”


一位知乎网友挣扎而痛苦地说道,“失败让我恐惧,让我感到痛苦,无法忍受。真的无法接受失败,无法面对……要想不失败,唯一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在乎。凡事都提前准备好‘淡然’的心态,随时准备迎接失败,反正没想过要成功,无所谓的样子。任何时候想的不是坚持到底,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是总想着不去在乎,轻易放弃,没有什么比放弃更容易,也没有什么比逃避让我心里更好受一点(至少看上去是这样)。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问题可能愈演愈烈,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但是,没办法,随他去吧,大不了一死。”



这段真实的自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年轻人流行的“佛系”,或许与惧怕失败有关。“输不起”的病征其实不仅如此,也包括因过于追求完美而焦虑不堪。很多人都发现完美主义和惧怕失败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哈佛幸福课导师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对完美主义者来说,通往他们心之所向的地方只有一条路,并且是笔直的。他们无论对待自己还是他人都非常苛刻,他们很难接受自己犯错或失败。”



台湾歌手蔡依林评论自己的过去时说:“(我是)要做就要做到极致的人,比一般人还疯狂。”但在最近的采访中,她坦率地承认,自己深受完美主义之苦,“以前追求完美,让自己活得不像人,因为永远追不完。”她无奈地自嘲:“追求完美就是一个bull shit。”



实际上,惧怕失败不仅使自己变得疯狂,也将这种疯狂传染给别人。在一期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位四年级的女生说自己的妈妈有所谓的“五不准”原则:“不准抄错题;不准看错加减号;不准出现一目了然的错误;不准不认真;不准写错数字。”



女孩说,妈妈的“五不准”让她“每次写完作业都紧张和害怕,完全没有心思写作业”。面对女儿希望妈妈取消“五不准”的哭诉,妈妈却淡定地回答:“在我眼中,女儿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如果现在这些小错误都改正不来的话,错过了将来的目标怎么办?”追求卓越当然值得鼓励,但一味苛求完美却常常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噩梦。父母剥夺了孩子天然就应该拥有的失败的权利,孩子们就是通过失败学习的。







并非害怕害怕失败,而是害怕成为失败者


惧怕失败使我们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畏首畏尾,不敢尝试;另一方面,同样是因为惧怕失败,我们变成“拼命三郎”、陷入苛求完美的泥沼。



在谷歌上输入“fear offailure”,结果出现很多以“克服对失败惧怕的X种方式”为标题的文章,很多文章建议降低我们的标准。既然达不到理想中的完美会使我们心理受挫,倒不如放弃对完美的追求。为了治疗对失败的惧怕,似乎最简单的策略就是降低完美的标准,不去追求成功。将成功的标准从100分降低到60分,个个都是赢家。



可是这个做法在许多领域里显然并不适用。在美国经营一家卡车司机训练机构的琼·鲍尔斯(Jon Bowers)就举例说,许多重大事故就是因为人们满足了99%的好而导致的。就他自己的职业来说,99%的安全则意味着有人在车祸中丧生。如果医生诊断的正确率只有99.9%,那么你一定不希望自己是被误诊的人。在他看来,人们陷入了一个误区:为了避免失败时自尊心会受伤,而宁可降低对事物的标准,这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症状而非疾病本身”。我们真正应该着眼的,是直面惧怕本身。



人们甚至不惜提供虚假的成功,给人廉价的安慰。鲍尔斯提到在俄亥俄州某高中把30%的毕业生评为“最优秀毕业生”,“难道真的有72个学生并列第一吗?” 2017年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赵雨思,当年曾发视频分享自己从一个小学只考30分的学渣如何蜕变为“美国高考状元”。近日她被曝光陷入美国最大的大学录取贪腐案中,据媒体披露,父母为了让她进入斯坦福,出了650万美元的巨资,堪称美国史上之最。而“很多涉案的家长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都编出各种藉口向孩子解释录取过程中的蹊跷之处。”



当我们审视所有惧怕失败的原因,会发现存在一个普遍的根源:我们害怕失败是因为失败可能给我们的自我价值带来伤害。我们并非害怕失败,而是害怕成为别人眼中的失败者。



很多人因此给出建议,克服对失败的惧怕,要看到失败的价值,将失败视为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这是正确的,但还不是根本的。克服惧怕的最根本方法,是找到不被成败左右的自我价值。在克服惧怕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是寄望于降低完美的标准,以至于可以自我接纳;或者只是藉着失败乃成功之母来给自己喝一碗鸡汤打气,我们就错过了认识自己的绝佳机会。







自尊心低落的首要原因是惧怕人


美国辅导心理学博士爱德华·韦尔契自己曾饱受惧怕失败之苦。高三的时候,他曾是某个奖项的候选人,在奖项公布之前,韦尔契害怕自己会得奖,怕得要死。他想“如果我往台前走去,同学会怎么看我?我走路的姿势会不会很奇怪?我到台上会失足滑倒吗?会不会有人觉得我像个小丑……?”他甚至祷告上帝不要让他得奖!



而当他得知自己果真没有得奖的时候,他说:“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反应,松了口气吗?才怪,我反而觉得自己更像个完全的失败者。……大家都知道我被提名,但别人是得奖者,我真的是个失败者。”韦尔契真正关心的是他的自我,因此他企图通过以后更加努力以证明自己有得奖的能力。但心病却只能被应付过去,而无法被治愈。



韦尔契观察到我们的文化似乎在隔靴搔痒,失败容易导致孩子们的自尊心低落,我们就想方设法帮助孩子避免遭遇失败,结果,“我们灌输给孩子这种观念:无需努力就可以得到赞许”。但真实情况是,导致自尊低落的原因既不是追求完美也不是失败,让自己的价值被外界的认可所决定,“认定他人可以掌控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这才是造成自尊心低落的首要原因。”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文化中,这种文化倾向于嘲讽与蔑视他人的失败,对失败者极尽轻蔑之能事。我们自己也在其中被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我们的羞耻感和自我形象悄然被影响。克服对失败的惧怕,最重要的是要从这种文化中解套,我们需要超越文化,找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的来源。



因此,韦尔契说:“所有惧怕人的经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人是很大的……因此,逃避惧怕人的陷阱第一步就是要知道神才是大而可畏和荣耀的,而人不是。”只有获得了对自己身份的崭新认识,才能获得足以对抗失败之恐惧的崭新能力。







在我所有的失败中,这只是九牛一毛


从某个角度看,基督徒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我们不仅接受自己可能会失败,更接受自己在上帝的眼中原本就是一个失败者。至少在获得神的喜悦这件事上,人是彻底的失败者。



圣经并没有试图降低上帝的标准来为我们作心灵按摩,而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每个人都是不达标的罪人,在人里面毫无良善。但同时,上帝也没有简单地给我们贴上一张“失败者”的标签,使我们永世不得翻身;或者拿着鞭子在我们身后追赶,直到我们努力达标、考试满分方才罢休。



基督信仰的核心是上帝自己成为人,为我们达到一切完美的标准,并将祂所成就的一切算作我们的。我们这些失败者之所以面容带笑,不是因为我们特别擅于反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让自己变好了,而是单纯接受了耶稣为我们牺牲的事实,从而成为上帝的儿女。以成败论英雄的文化,最终解药是耶稣基督的恩典文化。我们不再将成功和失败与自己的价值捆绑在一起,相反,我们的价值不在乎我们自己的成败,只在乎耶稣牺牲生命所付上的赎价。



圣经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门徒叫彼得,他身上最吸引人的故事不是他可以神奇地医治人的疾病,而是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有着明显失败履历的人。他最严重的错误是,曾经三次否认耶稣。按照今天通行的文化标准,彼得的门徒资格应该被取消。但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再次找到这个一败涂地的门徒,接受他的背叛和羞耻,一连三次问他“你爱我吗?”耶稣的意思似乎是“我如此爱你,你愿意如何回应?”



恩典使彼得回归。这种恩典有多大的能力?当我因为失败而被嘲笑时,我可以说,别人看到的我的失败,只是我所有失败的九牛一毛,我所受到的嘲讽比起我应该遭受的还是太少,但重要的是,耶稣已经爱我为我舍己。



“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的自尊告诉我们,给我一个新的机会,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恩典更美,我们在上帝面前的失败使我们应该接受死亡的审判,……耶稣不仅仅给我们第二次机会,祂给我们祂自己。现在我们不再在自己的完美中寻找满足,而是以我们虽搞砸一切但耶稣仍有恩典而得到喜乐。”



在上帝那里,基督徒得到稳固、安全、根本的喜乐。这是我们不惧怕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不容许成败定义自己,更不接受别人因此对我们的高抬或贬低。







“难道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吗?”


失败常剥夺我们的尊严,而成功又容易导致自我膨胀。当我们的自尊系于成败而不是上帝的时候,我们将更多遭遇毁灭而不是建造。



C.S.路易斯将离开上帝的自尊定义为骄傲。我们的价值全然在乎创造并拯救我们的上帝,当我们离开祂用成功建立自己身份的时候,这就是骄傲了。不过,正如路易斯所说,有时自尊也可以在表面上起到积极作用,送给我们一些小成功。“骄傲能经常用于限制简单的罪恶。老师常常利用孩子的骄傲——或他们称之为自尊——使孩子行为得体。很多人克服懦弱、贪婪、脾气暴躁,是因为他们开始认识到这样有损自己的尊严。”



但这并不意味着离开上帝的自尊值得追求。路易斯接着说:“魔鬼笑了。只要能在你心里树立骄傲的独裁地位,他很乐意看到你变得贞洁、勇敢、自制;正如,他会乐意看到脚上的鸡眼痊愈,只要你允许他以癌症作为回报。因为骄傲就是属灵的癌症,它吞噬人的爱心、满足、甚至常识。”



我们如何将自己从惧怕失败的捆绑中解救出来?答案就是认识上帝。“在上帝里,你遇到各方面都比你无限优越的一位。除非你这样认识上帝——并因而发现自己和上帝相比一无是处——你就根本不认识上帝。上帝想让你因谦卑而喜乐,祂让你感到无比轻松,因为你终于从捍卫自尊这类蠢事中解脱出来。”



我这个站在台前就紧张得发抖、生怕成为别人笑料的人,有一天上帝呼召我站在讲台上讲解圣经。我心中没有一丝雀跃,满满的都是惶恐。坦率讲,与其说是因为我敬畏上帝,不如说因为我害怕自己把事情搞砸了。我期待自己可以口若悬河,讲得大家心悦诚服。越是如此期待,就越担心自己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我关心自己在听众眼中的形象,因此我努力预备讲章,更多是希望避免自己出丑。



但对于一个从未上台讲话的人来说,无论如何预备都无法缓解内心的恐惧与焦虑。我被逼到上帝面前哭诉:“上帝啊,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害怕!”当我这样与上帝较力的时候,上帝用对摩西说过的话对我说: “谁造人的口呢?谁使人口哑、耳聋、目明、眼瞎呢?岂不是我耶和华吗?现在去吧!我必赐你口才,指教你所当说的话。”



对我来说,这句话既是鼓励又是责备。上帝一方面应许会将我所需要的口才智慧赐给我,另一方面,上帝的意思是,“你为何这么关心自己呢?你为何如此在乎自己讲得好不好?为何如此关心你在别人眼中的评价如何?你为何把自己看得如此重要?难道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吗?”



尽管从惧怕失败中走出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藉着注目上帝,我终于开始如路易斯所说的,“从捍卫自尊这类蠢事中解脱出来,不再为此整天闷闷不乐和焦虑不安”。毕竟,我不需要变得尊容而伟大,我所服事的神才是唯一尊容而伟大的那位。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