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69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小儿郎 加国-中国 读书札记 

回复 3#DXMOM 的帖子

背景完全一样。 5岁去, 10岁回来。 也是来了2个月,上了40多天课, 赶上感恩节, 5天在家。 不过我有2个。(1年级, 5年级), 来个搭讪。

我写了三周, 写不下去了。 http://www.starbugs.cn/mod/forum/view.php?id=1

不是因为没内容, 是内容太多,不知道如何取舍了。 看看你的。开始几周, 形式上的对比多些, 比较好做中外对比, 以后内容上的多些, 理解起来就比较难, 写起来也吃力些。

[ 本帖最后由 全职妈妈 于 2010-11-24 10:39 编辑 ].

TOP

回复 24#DXMOM 的帖子

在中国游历了很多种学校, 但最后在公立学校上的最久。会美国, 朋友说这个区的公立不错,历史悠久, 先在这边上从公立上起。.

TOP

回复 248#DXMOM 的帖子

我们摸出来的一套中文书, 也许你能用上。
我的第一套历史探险漫画书 寻宝记
是韩国人写的, 开始我不以为然, 不过孩子喜欢, 先把他的读书量弄上来, 我的大国沙文主义也没有了。.

TOP

回复 1058#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因为现在太不符合自然规律了。 比如全班都是92——96分之间·。 没有落差, 老师说,这些孩子中也没人能冲出来的。这样的分布和大自然的其他统计规律不符。 所以有问题。.

TOP

回复 1068#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找个孩子能突破的地方加把劲, 其他放松些, 这样事倍功半。 过去学问值钱,是因为知道的人少。 知道的人多了就贬值了。
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 探索能力。说起来轻松, 但做起来还是要规划好, 否则扛不住。

学校不是教育的全部, 只是教育的捷径。 走捷径的人多了,捷径的效率就低了。.

TOP

回复 1074#xiaoximama 的帖子

作为两个学童的母亲,亲历了上海成长年代中的基础教育,体验了高速成长下,教育的不确定性给家长和学童们带来的痛,迷茫和莫名的紧张,也感动于家长们对教育的执着,
希望找寻教育的出路。这个有点混乱的时代,其实也可能迎来教育大发展的时代的黎明。.

TOP

在这五年中,为了寻找黎明前的曙光,创办某某创意英语。 某某创意英语在广大家长帮助下,不断成长。这些家长是客户,更是朋友, 而且是孩子们在中国的根。离开中国,割舍不下的是他们,在美国,天天想的是如何维系我们之间的友谊?

带着孩子来美国读书,一个一年级,一个五年级, 希望记录他们的变化,供那些在上海的父母参考。书是写给朋友的, 自然不想包装成一剂包治百病的美国灵丹妙药;也不是如何成才,留学国外的励志书。 而是力图通过介绍一个个来自西方的教育recipe(菜谱),让父母能在自己的”教育厨房“中,大胆尝试,品尝具有西方色彩的心灵鸡汤。.

TOP

从来没有写过书,匆匆拿起笔,偷偷写下15篇小文,才有了些胆气。这15篇小文主要对焦于美国的课堂。 2 个月的生活,15篇小文不可能都包进去。每次看到觉得朋友会喜欢的东西, 就写下来, 供大家参考。这期间经常受到朋友的鼓励, 好像小文章还是能给大家带来些享受。

现在想计划一下的。 还想请教大家, 如何写呢?  旺旺上不方便发, 感兴趣的可以短消息我。 我把15篇的连接和写作计划发给你们, 大家感兴趣的我再写。 希望交朋友, 不希望自恋。.

TOP

回复 1727#DXMOM 的帖子

楼主, 在加拿大是不是写博客? 到这里泡论坛? 看的出和旺旺正在“蜜月期”。 我也经历过, 但没有lz厉害。

叶圣陶的语文书, 让我和现在女儿嘴里天天叨唠的“ who, where, when ,what and how", 联系起来了, 是不是也是一个开放式结构, 叶老从孩子身边开始, 起了个头, 加上谁, 哪里 什么时候,干什么 和如何做到, 那孩子的话不要太多了。 比如 爸爸早上起来, 西装革履,去上班, 妈妈早上起来, 。。。。。
又比如 在加拿大, 8 点钟, 我早上起来, 。。。。
在中国,7点钟,  我早上起来。。。。。。

中国父母比较相信课本, 其实我看课本是系统开始的一点, 是后面一个系统的映射, 转个角度, 系统就可以映射到另一点上。 这是我在创办星吧阁中体会到的。 星吧阁办下来, 我这个对英语头疼的妈, 上海公立学校养出来的儿子,女儿, 到美国不仅过 ESL, 而且还跳班, 儿子还考出gifted, 不仅在数学,而且在英语和科学上(社会学没有gifted, 清教徒的历史他说没见过, 历史每个州都不一样)。 我没用包露万象的Treasure. 我从我自己最弱的文学入手,请专家代劳的, 不仅教孩子, 还要建体系。 孩子成长,不是一两节课能解决的, 是个体系的问题。 这个过程,也把国外的系统映射到上海。 孩子们对这个体系有感觉, 所以进入的似乎无缝对接。

如果lz有兴趣, 不妨参与一些星吧阁的活动,毕竟星吧阁也是从 《 what X  graders should know》 开始的。 她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现在在国外, 论坛来的少了, 开始写一点博客,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 http://blog.sina.com.cn/u/1039809301

你的这个高楼大厦, 我想写一篇博客, 但是布局还没有想好。

[ 本帖最后由 全职妈妈 于 2011-1-29 04:40 编辑 ].

TOP

回复 1731#DXMOM 的帖子

你可以看一下 www.starbugs.cn, 我们做了4年, 从国外搬过来的石头, 一点一点在上海盖了个小阁楼 叫星吧阁。 当时一边盖,一边设计, 哪有时间写博客。 现在系统初具规模了, 运转的正常了, 团队也建起来了。

我虽然腾出手, 不过来不及总结, 现在在美国, 主要想把孩子们小学后的路做个设计。 很多学员跟我们3,4年, 从换牙的小姑娘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从稚气未脱的小男孩,长成了小伙子, 很有成就感,但也很有紧迫感。 那是一个喜欢我的群体, 也是让我留恋上海的群体。

我还有个信念: 爱自己的孩子,必须爱别人的孩子,因为孩子必须在一个群体中生活。

[ 本帖最后由 全职妈妈 于 2011-1-29 11:44 编辑 ].

TOP

回复 1731#DXMOM 的帖子

我觉得不是越厨代庖。其实美国专家告诉我们, 美国的学校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光彩的原因, 就是为了给黑奴洗脑。 学校的确是个洗脑的地方。 我当时盖阁楼的出发点到不是双语, 而是我觉得中国教育的主线是标准件, 和西方的自我创新非常conflict。 这个问题比起双语来难多了。 我选了自我创新。 双语其实是个技术性问题,  在美国看中东,欧洲国家的人, 双语的非常多,  自我表达, 创新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我这些话不能多说, 市场还是比较喜欢听“原版阅读”这样的话。.

TOP

回复 1750#柴菲 的帖子

星吧阁现在还不是在线学习。 星吧阁开始于 小学 1年级左右 这个年纪在线学习的效果不可控。 还是面授的。 但是初中部分,发现如果习惯养成, 可能可以尝试在线和面授相结合的课程。 现在还在研究阶段。.

TOP

看看我们如何过年, 是不是让你想起加拿大的时光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fa3b150100ojuv.html

另外, 你儿子的英语课应该当中国文化课读。 他能体会如何考试, 他对中国社会就摸门了。.

TOP

回复 1811#DXMOM 的帖子

你要淡定。 我儿子的英文考不出100分。 不过老师知道底细, 英语老师对这种孩子不会居高临下, 比较宽松。 (和语文老师不同)。 我一直不辅导他考试, 直到他自己最后悟出了。 离开中国前“裸考” 通讯杯, 第一名。 网上一查能有他的名字, 他乐坏了, 以为自己是名人了。

我也很高兴, 他自己摸到的博大精深的科举文化的脚(角), 虽然和哈佛的臭脚不能比, (那个雕塑), 但也是上海生活的重大收获。

可惜, 语文他没能自我修行出来。

[ 本帖最后由 全职妈妈 于 2011-2-14 00:52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