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兴趣引擎”是怎样发动的——上海一所市郊小学的“另类教改样本”

“兴趣引擎”是怎样发动的——上海一所市郊小学的“另类教改样本”

“兴趣引擎”是怎样发动的——上海一所市郊小学的“另类教改样本”
本报记者  唐闻佳
    我们向读者推荐这篇报道。
    紫罗兰小学大胆允许一些“读不进书”的孩子离开教室去学手艺,更坦率承认“并非所有孩子都是读书的料”,这在一般学校肯定是行不通的。家长首先就不会答应。而紫罗兰学生的家长们,不一样,不那么“进取”、“执着”。但“不硬上”、“退一步”,是不是反而能给一部分孩子打开成长乃至“成功”的空间?
    当然,如果“成功”的定义就是一步步升学直至拥有体面的学历,那这个话题就说不下去了。这样的话,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和种种不良后果,也就没有多少施展空间了。  ——编者
   
    在上海市郊的周浦镇,有一所紫罗兰小学,教学楼不过两层,可网上议论它的帖子“盖”起了几百层楼。
    因为这所前身是民工子弟学校的民办小学,实在很特别。比如它最近两年试行了“走班制”:在紫罗兰,上课铃响时,学生们不总是坐在各个班级固定的教室里等老师来,而时常叽叽喳喳如小鸟一般各自飞进“数学教室”、“语文教室”、“英语教室”……
    在保证基础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走班制”让孩子们依照各自兴趣自主选择学习;而且,同年级同学科都有几位任课老师,今后“走班制”还可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从而促使老师们改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注重结合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愿坐在教室里的请举手!”
    校长陈国华说,学校的一切改革,只有一个目的:尊重孩子兴趣,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在紫罗兰小学,还有比“走班制”走得更远的“改革”。
    在任何学校,都会有一些“读不进书”的孩子,硬把他们圈在教室里,谁都受罪。但又有谁敢把他们放出教室?
    一日,上课铃响过许久,一间教室仍然聒噪不已。陈国华走进去喊道,“不愿意坐在教室里的请举手!”……终于,后排冒出了一只手。这个学生名叫梁永刚,五年级已读了两年,升学堪忧。“好!”校长领走小梁,约来他父亲,问:“孩子将来想做什么?”梁父低下头:“没想过。如果他能初中毕业,每月挣3000元就好了。”陈国华知道梁永刚喜欢手工:“给你一个螺帽图样,再给你一块铁皮,依样做个螺帽,好不好?”小梁兴奋起来,连连点头。
    此后,梁永刚获得“特权”,每天上学可以不进教室,而捧着本《机械制图》,跟着学校的后勤老张,帮忙修锁、焊铁。老师们发觉他像变了一个人,“这个在常规教育里饱尝‘失败’苦涩的‘差生’,有了朝气和自信”。
    那时的紫罗兰,还是一所9年制的民工子弟学校。梁永刚2008年初中毕业进了技校,新学校很快发现,这个学生“手上功夫了得”,便推荐他参加全市的职业技能大赛。没想到,比赛还未结束,他就被一家德国企业相中,愿支付4000元月薪;接着,上海船厂开出了更优厚的待遇……如今,梁永刚成了一名技术过硬的造船工人。
   
就因为少了来自家长的压力
    这个从“留级生到技工”的故事,让学校更明确了自己的想法:并非所有孩子都是读书的料。从2002年办学至今,紫罗兰迎来送走了一批批学生,陈国华发现:在所有学生中,真能读好书、考上大学的,大约有20%;20%是常规教育模式里的“后进分子”,但如果善加引导,说不定能成为“怪才”;还有60%,如能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会是优秀的劳动者。
    其实这个“发现”,只是常识,但在一般学校,哪个校长和老师敢于放弃“赶鸭子上架”?首先家长就决不答应。紫罗兰的特殊在于,“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女,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关心子女的学习,对子女的学业也没有很高期许,不像城市家长那样对孩子成绩每分必争、对孩子未来有着‘心比天高’的热望。”正是少了来自家长的压力,紫罗兰才有了2008年“教学改革”的可能——不想按着常规读书的同学,可以和校长“商量”,跟后勤师傅学电焊、跟木匠学木工、跟厨师学烧菜……学校缺少课桌椅,他们跟着师傅做木工;宿舍楼屋顶漏水,他们跟着师傅上房顶铺三夹板,还弄懂了什么是“混凝土”……
    只要学生有兴趣学就好,学习既不一定要坐在教室里,也不一定是常规概念的“老师”才能带教。不同的孩子各有爱好和特长,但原本的课堂没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语、数、英都为兴趣服务
    “改革”之后,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有的学生学做木工,很快着迷,劲头十足,简直没日没夜。不久,他们主动去找语文老师了,因为要读懂图纸说明书;再后来,要画设计图,他们又跑去数学老师那里,甚至开始翻阅立体几何课本,而小学还不教这门课。
    这一来,语文、数学、英语都成了围绕兴趣的课程。在兴趣带动下,孩子们爱学习了,重新捧起本来一碰就头疼的课本。
    紫罗兰小学的后操场上有八个大字:发现天赋、造就成功。为了发现天赋,每个任课老师都要挖掘身上的“武艺”,额外开设兴趣班。校长更发动老师充当“天赋发现员”——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只要发现某个学生有某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就记下名字、班级,上报校长室。
    最近,音乐老师毛勇就发现了一个葫芦丝吹奏能手。“好多人学一年都吹不好《月光下的凤尾竹》,可这个小女孩两周就吹得有模有样了,此前她根本没摸过乐器!”学校闻讯,马上给孩子买了个200多元的葫芦丝,让她登台为几百名同学表演。
    奇妙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紫罗兰,一所只有两层低矮校舍的城郊村校,走出的学生擅长电焊、木工、武术、机器人制作等等,各有绝活。紫罗兰渐渐声名远播,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公益组织纷来造访,又纷纷义务帮忙。现在,这个学校已经有了五六个志愿者外教,还来了口琴协会会员、少林寺弟子、自由音乐人……兴趣班由此越开越多。.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