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2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一张牛校流出来的小一期中复习卷

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反过来不适合自己的也未必不适合别人。
无需攀比或者惊讶,卷子本身很不错,基本都是需要真正理解才能完成的题目。.

TOP

所谓的教学进度是真理、是铁律?对合适的孩子因材施教不是大家所期望的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00:00 发表


想听听跟班的高见,何为材?何为教?因何材施何教?您代表哪些“大家”期望的因“何”材施“何”教?
不要玩代表或者被代表的文字游戏,我不代表谁,但是因材施教是大家或者多数人的期望这点你觉得有必要否认吗?
娱乐下的话,不妨就在旺旺上搞个投票贴,看看这个期望因材施教的支持率有多高。

期望因“何”材施“何”教?
每个人观点可能都不一样,不排除有些人读了大学觉得学习乘除法都是浪费时间,因为有计算机代劳。也不排除个别小学生都觉得微积分简单。同一标准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我从来不看好,所以我不排斥任何可能,更不会以自己孩子的能力为标准来衡量他人的尺度。

  
至于何谓材?何为施?何为教?因何材施何教? 之类的问题,本人没有所谓的高见。建议你GOOGLE或者百度下。只要愿意抬杠,可以找出任何一句话来抬不是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09:49 发表


拜托跟班同志好好google一下,您这是因“愿”施教,这“愿”还挟带了一些不知道是谁之愿的私货。如此偷换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强烈要求您把我排除在你所谓的“大家”之外的原因。
拜托了,你给人带帽子的本事还真是强。
我“愿”什么了,又“施教”什么了?
难不成你的不是“私货”是“公货”?
看到你下的一个又一个的论断——这是因“愿”施教、这“愿”还挟带了一些不知道是谁之愿的私货、偷换概念,就是没有看到论证的证据和过程,我才发现中国过去的教育真的有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强烈要求您把我排除在你所谓的“大家”之外的原因。  
不知道你在写这句话之前啥时候要求我把你排除在所谓的“大家”之外?我好像没有收到你这个要求的委托。.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10:15 发表


您看您也想看到“论证的证据和过程”,否则便认为我是给您带帽子了。我希望您在代表“大家”之前,解释您所谓的因“材”施“教”,是不是也是合理的呢?我在被带上因材施教的帽子之前,想知道这是一顶什么帽子, ...
因材施教是啥意思,更有解释权的是孔老夫子吧? 至于合理与否,我前面不是说了,大家可以对因材施教是否有道理投票娱乐下。
至于你被戴上什么帽子,好像和我没有啥关系吧,起码我没有送过什么帽子给你。.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10:51 发表


您看您都没搞清楚因材施教的出处,居然把解释权扔给孔老师。请您解释所谓的因“材”施“教”,实在是非常之有必要了。
如此说来,我倒是更没有必要解释所谓的因“材”施“教”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10:58 发表


但是您把您不知所谓的因材施教,扣在了大家的头上,这好像有点、、、
我好像从没有说过因材施教我不知所谓吧?你貌似又随便下了个判断,该不会让我提醒你不知和不向你解释是2回事吧?
因材施教这4个字,我也没有扣在你头上吧?那些被我“扣”的大家为何还没有跳出来反对、叱咤,唯独没有“被扣”的你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11:17 发表


是的,不知出处跟不知确实不同。不向大家解释就代表大家,大家是否接受呢?不知道,反正我是不接受的,因为实在不知道您心里是如何解释“因材施教”这四个字的。
我一向以为出处来源于孔老夫子,现在也还是这么以为。不是我不知道出处,而你判读我不知道出处。
至于我心里如何解释“因材施教”这不是最重要,因为我说话也是对机的。如果交流是抬杠,我能做的就不解释。
因为我连1+1为什么等于2都解释不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11:30 发表

这个判读很简单啊,你指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出在孔老师的哪一部著作就行了嘛。我搜索过孔老师存世的著作,没找到这四个字。
看来以后吃鸡蛋要先找到下蛋的那只鸡。有条件的话,再搜索下这只鸡下的所有的蛋。.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11:52 发表

哈哈,你敢调侃孔老师,佩服佩服。
哈哈,不知道又从何得来我调侃的对象是孔老师这样的判断?这样佩服受之有愧。
看来,我的语文也要到小学课堂回炉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12:06 发表


是啊,恐怕你还不一定通过牛校的测试,堂而皇之地成为牛人。
不知道牛校的测试向我打开吗?
牛不牛人不知道,只要那些测试有人通过就证明其实也没有什么“牛”。
一把年纪了,整天网上吹水已经蛮牛了,好像无需牛校来证明啥。.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12:06 发表


是啊,万一牛校的小学入学测试问您:“请问因材施教出自谁的典籍?”您就答不上来,于是你还不能通过牛校的测试,无法受到牛校的教化,呜呼!
虽说语文需要回炉,不过还是要指出你的错误——出自于谁的典籍与出处来源谁 应该不是一回事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12:41 发表


不过,这“出处来源”不适合测试用啊。“出自于谁的典籍”这就比较好办了,说过就是说过,没说过就是没说过,白纸黑字,赖不掉的。
要说也怪孔老师太时尚,几千年前搞什么“低碳经济”啊?为了省点木材、竹子, ...
貌似你就是牛校的考官嘛,连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测试都明白的很。 这种专业的东西,无需和我一起讨论。
还是如今好,尤其是网络论坛好,白纸黑字都存档为据。当然了,与眼睛不好、逻辑混乱的人对话,再高科技也是白扯。
这下应该是孔老二被你开刷得拱手称佩服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14:18 发表


还真以为因材施教出自孔老师的著作啊?所以说考证很重要呢,就是因为有人自以为是地归纳总结孔老师的思想,同时挟带私货(当然,能挟带私货的自然也非一般人),而又有人道听途说,不去考证,越传越走样。
又来了,出自孔老师和出自孔老师的著作是一码事?为啥这么纠结?
说到道听途说,不去考证云云,起码要明白需要考证点什么再说考证的事吧。

再说了,上面不是用蛋和鸡的故事说明过问题了嘛。不知道下蛋的鸡,也没有见这只鸡下过所有蛋,不代表不能品尝蛋的滋味。考证出下蛋的鸡和这鸡所有下过的蛋,也不代表就吃过这蛋的滋味。

[ 本帖最后由 假居士的跟班 于 2010-4-28 14:3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LUKE妈妈 于 2010-4-28 14:45 发表
因材施教是令人向往的,神童也是客观存在的,盲目跟风自然是不对的。咱跟不上神童的脚步,但也不会非要人家神童原地踏步等咱。所以最重要的是辨别好自家的是什么材,然后选择好怎样地教。别人都多说无益。
都这么理智,就无需如此多的口水了。鲜花一朵.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