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楼路
(......)
发表于 2006-7-5 14:17
显示全部帖子
再接上
21.西宫春怨(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蒙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长信宫。汉成帝妃班婕失宠惧谗害,请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
【云和】山名,产美木,作瑟音清亮,代称瑟。
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擅长描写宫怨之情。他的七绝《西宫春怨》以缠绵凄惋的笔触,细腻曲折的动作、情景描写,惟妙惟肖地表达了一个被幽闭在皇家内宫里的女子在花月春宵的哀怨之情。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先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西宫的春夜静谧温馨,四处飘散着百花的香气。“西宫”是皇帝妃嫔的居所,表明诗中“春怨”者是深处内宫、身为妃嫔的年轻貌美的女子。这句诗交代了“春怨”发生的处所、时间和环境气氛,反衬出诗中人孤独、寂寞的处境。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接着便引出诗中人的春怨之情:春夜迷人,诗中人正要卷起珠帘步出户外观赏一番,可是突然又想到这般良辰美景无人共赏,于是她的手又止住了,占据心头的只有绵长的怀春不遇的哀怨。“春恨”即春怨,“恨”者怨也。而“欲卷珠帘”的“欲”字,则反映出诗中人的矛盾心理和深重的怨情。诗中人独守深宫,春宵难熬,于是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便写她试图排遣心中的愁怨,却无可奈何:她拿起一张琴,把它斜抱在怀里,然而欲弹又止,只是透过珠帘望着天上的明月出神。“云和”是琴、瑟之类乐器的代称。在这句诗中,诗人以其细致的刻画,道出了诗中人内心无告的痛苦。最后,诗的末句“朦胧树色隐昭阳”点明了诗中人哀怨和痛苦的根由:借着月光,诗中人把目光移向皇帝经常临幸的昭阳殿,可是昭阳殿却被朦胧的树影无情地遮挡住了!“昭阳”原为西汉内宫的宫殿之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居于此,本诗借指唐朝内宫中皇帝宠幸宫眷之所。在此,诗人融情于景,以暗示的手法指出:西宫与昭阳殿之间咫尺天涯,诗中人非但得不到皇帝的临幸,连望也望不见他,这是多么冷酷的事实啊!诗句环环相扣,完成了诗中人悲剧形象的塑造。
22.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⑴。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⑵。
【题解】
这首诗通过少妇因见陌头杨柳在一刹那间所引起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闺怨之情。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词语解释】 闺:妇女所居内室。 凝妆:严妆。 翠楼:楼阁美称。 陌头:路口。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2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禅院】寺僧建造的别院
【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发动用钟,止歇用磬。
译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鸟儿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无比,令近潭观水者忘却心中的一切杂念。这就更加衬托出其景之幽静佳绝。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 ,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 。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
尾联“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 ,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与一般五律不同 ,这首诗起首两句即形成对仗,而其颔联的“通幽处”和“花木深”却苛求工对,即吴乔《围炉诗话》中所谓的“偷春格”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称的“蜂腰 ”,从而形成五言律诗的一种变格,实现一种别致的节奏美。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这是一首即兴写景、咏佛抒怀之作,诗歌借山林寺观清远深静的环境,抒写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乐的隐逸情怀,也不露痕迹地礼赞了禅院佛宇的圣洁光明。诗歌笔调古雅,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传播万口的名篇。
首联总起全诗,点示了时间、环境和人物的去向,语言朴素、平易,画成清新、优美,诗句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初升,普照山林,水汽蒸腾,山色空蒙,如烟似雾,如梦似幻,好一派溢彩流光、灿烂辉煌的美丽景致!诗人的欣悦陶醉之情溢于言表。“高林”一词,语义双关,一指劲健挺拔的茂林修竹,二是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此处“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颔联写景,平中见奇,“幽处”生辉。诗人沿着竹林小径蜿蜒前行,只见浓荫蔽日,苍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处,忽见花团锦簇禅院房。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曲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醉。描绘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心向神往。我们几乎可以说,自从清晨登山,一路行来,对诗人来讲,是一个欣赏幽美风光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禅佛的过程,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寻找、不断追求、不断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让生命得到安顿,让灵魂找到归宿的过程。诗人把“禅房”安置在小径幽幽、花木成林的地方,与现实尘世保持一段距离,是不是在暗示人们寻找的过程就是一个艰辛而又美妙的过程呢?我看是有这种意味的。“竹径”句有的版本写作“曲径”,一字之异,情味不同。竹有修直挺拔、节节高升、中通外直、清阴不改的特点,隐喻这些修禅礼佛之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心志淡泊。苏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王维有诗“竹喧归綄女,莲动下渔舟”,都写到了清清翠竹,都含有隐喻颂扬之意,常诗若用“曲”在表现小径幽深的环境特点上似无不可,但却少了“竹”的那份脱俗,高雅。所以,我认为用“竹”为妙。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诗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也许,这才是常建苦心孤诣要告诉我们的“另一个世界”吧。
24.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文解释】
一去燕台使作客的我心惊,汉将营中箫鼓声喧闹不停。万里原野上由于积雪结冰产生耀眼的寒光,三边的曙色映照着高悬的旗帜。沙场上的烽火连接着胡地的月亮,海边上云山簇拥着蓟城。年轻时虽没有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论功名还要学习终军为国请缨。
【词语解释】
三边:指边地。
蓟城:河北蓟县。
【诗文赏析】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东北边防重镇范阳是防御契丹族骚扰的主要阵地。祖咏早年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向皇帝请发长缨,来到这里,写下了这壮丽的诗篇《望蓟门》。诗人描写了让人心惊的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壮阔。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想为国立功的追求。全诗格调高昂,豪迈雄浑,振奋人心。
25.终南望馀雪⑴(祖咏)
终南阴岭秀⑵,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⑶,城中增暮寒。
【题解】
这首诗前两句紧扣题目写出终南望雪之境;从眼前景色和人的感觉等方面,极力烘托出“余”字。为古代咏雪之佳作。
【注释】
⑴终南:即终南山,秦岭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据《唐诗纪事》载,此诗为应试之作,本当写成律诗,但作者却只作了四句便交卷。别人问他为何不写完,他回答说:“意尽。” ⑵阴岭:指终南山的北面,山以北为阴。从长安城南望,恰见终南山北。 ⑶林表:林木的顶端。 霁(jì)色:此指雪后初晴的景色。因时值傍晚,夕阳的余晖只抹在树梢上。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
26.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文解释】
随着天色转晚,山色一片苍翠,秋水整日不停缓缓流动。拄着手杖站在柴门外,迎着风倾听傍晚的蝉鸣叫。渡口还有落日的余辉,村庄里升起袅袅的炊烟。又遇到喝醉酒一位像接舆一样的醉酒狂士,在我面前放声高歌。
【词语解释】
转:变换为。
柴门:树枝编作的陋门。
烟:炊烟。
复值:又碰上。
【诗文赏析】
诗中风光人物相映成趣,交替出现,充满情趣。诗中有诗,有画,有音乐,秋日的一片景色,衬托出诗人与裴迪闲居的快乐,隐居的情致。诗人与裴迪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隐士,心却是相亲近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则反映出两人之间的欣赏与情谊。
27.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暝】夜晚
【王孙】《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
28.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文解释】
终南山靠近天都,山势连绵不尽,一直延伸到海边。回头望去,白云连成一片,走近终南山,山上的青青烟雾反而看不见了。在中峰,可以看到不同的分野,条条山谷间的阴晴都不一样。想要在一户人家投宿,隔着溪水问对面的樵夫。
【词语解释】
太乙:终南山。
海隅:海边。
霭:雾气。
变:变限。
殊:不同。
【诗文赏析】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辽阔、壮丽,虽然篇幅不长,只有四十个字,却形象地描绘出了这座名山的方方面面。正所谓“以不全求全”,从而“以少总多”、“意余于像”。全诗意境壮阔,写法细腻,形象传神。
29.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轻车简从
【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代指使臣。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30.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文解释】
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词语解释】
空山:空旷的山林。
但闻:只听到。但,只。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诗文赏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这首诗是诗、画、音乐相结合的和谐,幽深境界的表现。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