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5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一个加拿大籍华人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

回复 4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我15岁的时候看尼采的书,那时候哲学很流行。现在好象不流行了。

不过想得深好象没什么用处,百无一用是书生呐。.

TOP

回复 6楼Jack的爸爸 的帖子

国外没有太多作业,课外时间留得比较宽裕,喜欢阅读的孩子有大把时间自由阅读。国内作业太多,喜欢阅读的孩子也没有时间阅读。主要就是这个区别。.

TOP

回复 15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我正在翻《小王子》,没从头读,看了个开头直接翻到后面,看到狐狸对小王子说的关于“驯服”的话,觉得《小王子》和《活着,为了什么》这本书讲的是同一件事,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文体不同。

只是,看《小王子》,觉得好深沉,好悲伤啊。

我看完《活着为了什么》,和家人们说,活着就是为了建立关系,结果被嘲笑。大概“关系”这个词在中文里已经异化得不成样子了吧。

昨天在旺网另一个贴里看到12岁男孩子建立公司做了两个IPAD的应用的视频,我没觉得羡慕,还觉得挺担忧的呢。这种不断扩大的知识沟背景下的事件,对发展中国家的孩子们,有多少启迪意义呢?没有整个社会体系的支撑,只培养几个技术天才,于个人和社会整体的福祉何干?就算在发达国家,这种成就,又有多少不是因为成人的价值观而被放大的?如果有个孩子只是在泥地里堆出了城堡,他自己也会一样的高兴,只是不被邀请来演讲、不被众人羡慕吧?我们为什么这么关注成就呢?没有成就我们就无法生活了吗?事实是有了成就也不一定会幸福,幸福只存在于关系之中。

[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12-2-3 11:17 编辑 ].

TOP

回复 34楼Jack的爸爸 的帖子

好认真的爸爸,佩服一个。

我也有类似的心理过程,不过没有做这么多资料研究,你例举的书中间只看过《我在美国教中学》。更多的接触了一些美国人,知道了人家也有人家的不满和不足。所以,不会再一味迷信国外教育啦。(注:不迷信,不是不欣赏)

你的馅饼论很有道理,没有拿稳新饼子的把握,就别急着把旧饼子丢了。

[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12-2-4 16:30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