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孩子的欲求都很美好,都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吗?

孩子的欲求都很美好,都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吗?

孩子的欲求都很美好,都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2uwln.html

蒋佩蓉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转发这篇文章问我看法: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0#rd

我的观点跟文章的观点差异比较多,所以用了博文来回应:

我不认同文章扭曲对《丰盈》的定义:

1. 成功不是以物质/收入/金钱来衡量。

2.人不分高低或级别。我最欣赏的人都是放下财富去服务大众的人,他们很多一生都很穷,却活得内心很富有。

3. 节俭,节制,自制都是美好的品格。反而,有求必得的父母会培养出自私,自以为是,不会考虑别人的孩子。

4.金钱是我们管理的工具,可以用来让众人受益,不是左右我们人生的主人,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情欲。节俭不是因为不够,而是因为有更好的用处。说“不”不是让孩子学会愧疚,而是让孩子学会好好的为他们的孩子管理资源,不让金钱管理自己。

5.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培养的,不是一个只会满足自己每一个美好欲求的下一代,而是一个乐于自足,乐意跟别人合作一起为世界负责任的管理者。这样我们的地球才有希望代代相传。超越三代。

我也不认同对例子的应用和解释 (红色是原文,黑色字体是我的回应):

“物质上大家都很贫乏,但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小玩意,从来不对孩子传递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这样的沉重感教育”

这位母亲内心的丰盈是来自感恩的心态,为自己拥有的欣赏和感恩,不能说是孩子们富有的原因。富有有很多因素,除非研究跟从了大量例子来分析所有富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家长,就不能说这是富有的因素。这种逻辑的凭据在哪里?每个这样的例子,我能够拿出10个童年贫困,努力节俭奋斗而富有的例子。

“见过几个。。。而是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这不是匮乏感,而是面对匮乏每人不同心态和反应的差异。关键是“见过几个”。又没有足够量的根据,而是看了几个个例就总结出自己已经想要说的点。这是很危险的做法,因为我们的假设不一定正确,也没有被足够量的例子证实为共同点。要是用这种逻辑,如何解释“富贵不过三代”呢?因为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内心都有匮乏感?不可能吧?是因为内心的每个美好欲求都被满足了吧?那为什么他们就不会继续把富有传到下一代呢?

“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如何获得这样的结论呢?我也看过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却培养出很负责任,很会管理资源,很有领导力的孩子?如何把这个因素跟匮乏感和愧疚感连接起来?有什么样的实验和研究证明了这些因素和结果的关系和链接?

“不要浪费护肤品,自己赚钱后忍不住买大量护肤品,却舍不得用,最后都过期浪费”

这肯定不只是父母对护肤品的言语造成的,而是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护肤品成为了一个孩子表达对父母言语的一种反映和抗拒。是否也能说童年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所以长大了故意购买大量护肤品来糟蹋掉,为了表达自己的抗议?如何从一个观察到的行为来总结后面具体的原因?

“还有妈妈反馈说,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结果儿子只用画笔画画,不用颜料。”

可以不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而是解释颜料只有这些,用完了要等到 XX 以后才能再有(或者就没有了),所以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资源,不是更好?让孩子全部随意用完,不会有愧疚感,但是也没有学会管理资源,内心会更丰盈,还是对金钱,资源和管理没有任何概念?



“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满足,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不配得,未来依然可以通过工作赚取丰富物质生活。”

我不认同孩子得不到很多满足是父母的问题。每个家庭和环境都有限制。有钱的父母不一定有时间。有时间的父母不一定能够满足物质的欲望。限制不是问题,而是需要学会面对的现实。孩子需要培养的是乐观正面去面对现实的心态,不是去怪罪父母有问题,以后要去赚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在智慧自制的管理下,能够传递千万时代。但是要是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的欲求都很美好,都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我们传递给下一代的地球将会是一个没有干净的水,足够能源,还有安全的食物的世界。他们值得最美好的,所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学会节制,不去满足我们和他们的每一个欲求,这样他们才会有一个最美好的世界何以承继。我们世界的现状有多少是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欲求都很美好呢?我们要活出这样价值观的生活来演示给我们孩子看吗?我们要他们活出这种价值观的人生吗?一个不懂得正视限制的人不美好,反而很可怕,是世界的噩梦,不是祝福。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使孩子品行最好的方法绝对不是使他们愉快,而是使他们学会为了更大的愉快和满足感来约束自己。愉快不是人生目标,而是品行好的副产品。看来我们对“愉快”有不同的看法和定义:《快乐的真正含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0o4c9.html

“不要批评孩子的欲望。。。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可能在你眼里那个根本没必要,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他想要的”

要是专家本身在文章里面都不会分辨需要与欲望,要如何帮助家长来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分辨呢?欲望绝对不是需要。一个欲望别人东西,别人配偶的人的欲望不是需要,而只是欲望。不要批评孩子的欲望,而是引导孩子学会分辨欲望和需要的差异,然后管理自己的欲望,不让自己的欲望管理自己。孩子的需要不等于欲望,他需要学会自己分辨差异,不是让父母继续把欲望与需要划等号。

“一些身价千万的父母,去趟香港给孩子带一堆上千块的童装,因为这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喜欢的贴纸或摇摇车,却经常跟孩子较劲,给孩子制造匮乏感”

这是亲子关系和沟通出了问题,不是制造匮乏感。这样的亲子关系,即使买了贴纸或摇摇车也会出其它问题。

“看不得孩子顺畅开心。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心穷之人一旦拥有权力便容易穷奢极欲,刘志军成克杰等著名贪官都回忆说出身穷苦是“思想走偏”的原因之一。”

再次强调:我最欣赏的人都是放下财富去服务大众的人,很多都很穷,却活得很高尚。这些人选择的贫穷是一生的贫穷。特蕾莎修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作者,贪官也符合作者对“富”的定义,怎么能够拿贪官来说他们穷?没有被暴露为贪官以前,不都是被大众高抬为榜样的“富人”吗?面临了眼前那么多的诱惑,我们的孩子能够不“贪”而自制的不去满足眼前自己欲求?不是刚在教孩子他们值得最美好的吗?

“ 诚意面对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纯净易满足。”

有大量陪伴孩子的家长很快就会发现孩子会想要别人的东西,会嫉妒别人,等等。这些如何称为纯净?有多少次,孩子坚持一定要一样东西甚至是别人的东西,但是当家长想方设法为孩子得到了以后,没有超过几分钟,孩子就对此物失去的兴趣,从此以后不再去看它或玩它了?这种“需要”如何成为纯净?还是只有我们的孩子那么纯净,别人的孩子都那么坏,家教那么不好?我们很容易欺骗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盲点和弱点,也很容易和轻易去看到别人的弱点和盲点。愿我们都有能力自省,学会检验和管理自己的孩子,不是检验和管理别人的孩子。

“一网友说得好,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可你愿意给我10块,剩下8块都在说:我爱你。”

我跟孩子也有这样的互动,但是我是尽量让孩子一次吃腻了糖果以后就不想再吃了。这跟爱或不爱没有相关,倒是跟帮助孩子体会节制的重要有关,因为我的儿子在万圣节以后吃了一整桶糖果以后从此就不认为给他糖果是爱他的行为了。

“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

一个要什么满足什么的孩子缺乏自制,脱离实际,不会流动反而执着坚持要自己想要的,不会去考虑别人。自己反而只会体验低层次的需求,却不会去考虑别人如何,因为眼里只有自己。这不是教孩子学会寻找共赢,而是教他们寻求我赢别人输。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给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

来看看我们的社会有多少问题是因为每人都认为自己的欲求很美好,自己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给孩子传递:快乐真正的含义,不在于满足欲望,而是学会为了未来的“更好”和理想对自己的欲望说“不”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分享给他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请不要再唠叨孩子珍惜花钱,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请不要再倾述养家多辛苦,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为了孩子未来精神和物质的丰盛,请收回我们对待生活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与丰盛传递给下一代。”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获取金钱的乐趣,而是施比受更有福;请不要再告诉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而是告诉孩子富足美好的灵魂最重要,才是无论如何需要尽心尽力去保护的财富。要是富足的物质生活成为了生活的目标,会成为一个人生的陷阱,因为我们会成为物质的奴役。请不要为你为这个家庭奋斗而自豪和满足,而是为有了这个家庭的爱和祝福而感恩。为了孩子未来精神的丰盈,请不要再迷恋物质的丰盈,将脱离物质的束缚的丰盈心态传递给下一代。.

TOP

你的匮乏感将影响孩子一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0#rd

是什么决定孩子未来物质能否丰盛?
  为什么说寒门很难出贵子,三代才能出贵族?
  真的是父母必须有钱,才能大概率保证孩子未来富有吗?

  三代出贵族:内心匮乏感需要三代以上转变

  事实并非由物质决定,而是由心灵决定

  一朋友富有而且修养气质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时代,物质上大家都很贫乏,但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小玩意,从来不对孩子传递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这样的沉重感教育,孩子们一直感觉内心富足流动,所以后来到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各个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见过几个这样家庭出来的人,出生于中国最贫乏的年代,父母和大家一样接近一贫如洗,但即使半年只能吃一顿肉,也愿意叫上朋友孩子一起快乐分享,孩子们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后来等政治环境一好转,他们总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三代财富才够培养出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所以说,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未来能否丰盛。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你的匮乏感也许影响了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精神分析心理学说,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通俗点讲,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员,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

  带着匮乏感来到社会上,潜意识指挥着自己,也容易处处体验匮乏与沉重。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好工作,总是能找到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

  例如曾经总被父母说不要浪费护肤品,自己赚钱后忍不住买大量护肤品,却舍不得用,最后都过期浪费。如果父母经常传递的是:物质攀比可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那么孩子未来很可能收入一般,赚钱上”不思进取“,却又同时物欲难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盲目囤积。

  一妈妈观察发现,给女儿买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说要爱惜,不要弄坏或浪费,基本上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儿闲置,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违背当初买它们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费。还有妈妈反馈说,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结果儿子只用画笔画画,不用颜料。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非常敏感,父母传递的是制约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宁愿不碰。

  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大人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大人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如果父母持续不断以正确为理由强加各种负能量,孩子最终也就变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压抑,制约在所谓的“正确人生道理”中。

  怎样满足孩子的欲望?

  有人问,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满足?孩子的欲求满足还是不满足,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满足,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不配得,未来依然可以通过工作赚取丰富物质生活。

  有一次孩子要一样东西,妈妈讲各种不给买的理由拒绝孩子,孩子直接问:"妈妈你为什么见不得我开心?" 孩子经常能简单通透的看到本质。父母若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感没有觉察,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自己小时候没得到过的快乐顺畅,所以也要跟孩子较劲,让孩子处处拧巴。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说这么做是为孩子好。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可能在你眼里那个根本没必要,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他想要的。无论买或者不买,请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能自以为是去评判。



  富养穷养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

  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而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一些身价千万的父母,去趟香港给孩子带一堆上千块的童装,因为这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喜欢的贴纸或摇摇车,却经常跟孩子较劲,给孩子制造匮乏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一些,容易变得欲壑难填,跑车名表攀比着买,也很难弥补童年的匮乏感。然后所有人都会感叹一句:就是父母太溺爱了,造成孩子如此奢侈浪费。溺爱几乎是中国人的万金油标签,孩子出啥问题都往溺爱上贴,典型的中国式浆糊逻辑。那些口口声声富养就会把孩子养成李天一的网友,按照这个逻辑,岂不是穷养的孩子就要变成马加爵?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众人皆知,人类一个需求层次满足后自然向更高层进阶,这再自然不过的常识,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满足越沉溺越疯狂要求"的妄想,而且以此妄想为理论依据时常跟孩子的需求较劲,看不得孩子顺畅开心。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心穷之人一旦拥有权力便容易穷奢极欲,刘志军成克杰等著名贪官都回忆说出身穷苦是“思想走偏”的原因之一。

  诚意面对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纯净易满足。

  一个全职妈妈的儿子4岁,内向胆小,见人从不打招呼也不愿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因为长期限制吃巧克力,儿子对巧克力呈现出成瘾般的痴迷。后来妈妈自省,决定彻底放开限制,去香港买了一旅行箱巧克力。孩子开始不敢相信,问妈妈这些都是给我的吗?妈妈确认说这都是给你的,你想怎么吃怎么吃。结果孩子一路主动跟出租车司机聊天,电梯里见人就招呼,主动分享,单纯快乐得像小麻雀。一箱巧克力,就给孩子带来天堂般的快乐,充沛的能量流动。对孩子来说,快乐不在于价格标签,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见和回应。一网友说得好,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可你愿意给我10块,剩下8块都在说:我爱你。


  童年长期的匮乏感,逐渐凝固成内心黑洞,真正欲壑难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成年后的黑洞依然可以通过自我觉察疗愈。若把最恶劣的想象投射给孩子,通过打压孩子欲求转嫁自己的匮乏痛苦,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好,则至少毁三代。

  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将来不会在婚恋中只敢要安全无害的人;物质需要被父母及时肯定回应的孩子,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一个各方面被充分满足和自由的孩子,自然绽放不可思议绚烂的一生。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哲学家大多出身富贵之家或者有贵族供养。

  80年代大家物质条件差不多,但父亲给了我“富养”的感觉:我想要1他愿意给2,绝不会只给0.8。所以我对物质有很好的品味,清晰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成年后人生追求是了悟真相,在地球上尽情扩展生命体验,并深信金钱会应我所需流动,富养给与我醉心精神世界的自由。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给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而且不执著奢靡。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分享给他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请不要再唠叨孩子珍惜花钱,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请不要再倾述养家多辛苦,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为了孩子未来精神和物质的丰盛,请收回我们对待生活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与丰盛传递给下一代。.

TOP

真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