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完美父母的迷思

完美父母的迷思

完美父母的迷思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a44a49fd47f47fe0#rd

2014-01-25 《校园杂志》

文/莱思莉•费尔兹
译/郭秀娟


本文很长,但很值得父母们一读!

引言:
为什么最棒的教养技巧,无法产生信主的孩子?

几年前,我和家人到瓜地马拉旅行时,曾拜访一名委身于穷人教会的牧者。我们和他一起坐在厨房的餐桌边,这位牧师长年在这个困顿挣扎的国家牧会,再加上同时抚育四名子女,因此被磨得十分谦卑。由于我们自己也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仍然身陷为人父母的泥淖之中,所以就跟他谈到我们的软弱。

「你的儿女如今都长大了,回顾以往养育孩子的那些年日,你最大的学习是什么?你会给我们怎样的劝勉?」我们用恳切期盼的眼神望着他。

他却说他完全帮不上忙。「你们问错人了,我的成绩一点也不完美。」他告诉我们,他有个孩子曾经深陷毒瘾,还有一个婚姻失败,看得出来他非常难过。

沉默了一会儿,他缓缓地点着头,继续说道:「我也从未达到我母亲对我的期待。最近,我翻阅母亲的日记,读到她怎样为我祷告,以及她祷告的内容。我实在辜负了她对我的期望,」他的声音近乎呢喃,「我相信她看我是个失败者。」

身为人母的我,在自己心里替他加上最后这句话:「也认为她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这一番谈话对我产生很大的冲击,触动了我最关心的一个议题。

普遍的父母恐慌症

这样的执着,绝对不止我一个人。今天,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为人父母者怀有极大的隐忧,担心搞砸孩子的人生。2006年,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报告显示,作父母的罹患忧郁症的比例,远远高过没有孩子的成年人。朱蒂斯•沃纳2005年的着作:《完全疯狂:焦虑时代的母亲》,捕捉到这种全国家长的焦虑,极度渴望成功的父母,想尽办法确保自己的子女能够取得幸福和成功——自然,这样的幸福与成功,也延伸到父母本身。乔安•阿可瑟拉于2008年十一月,在《纽约客》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孩子的网罗〉,用讽刺的口吻记录家长的超级焦虑,过度以成功为导向的极端现象。

这么多烦恼,甚至产生一些反弹的声浪,竟然掀起了一波显着的运动,并产生专属的次文体,称作「偷懒妈妈」,从下列书名得见:《偷懒妈妈的告白》、《三杯马丁尼的调剂:快乐家长实用指南》、《坏母亲的罪行日志》。在这些和其他畅销书里,作母亲的以最巧妙诙谐的笔法,竞相承认她们在母职上的疏失。

我发现大部分基督徒父母,处在焦虑和成功导向阵线的最前端,而不是偷懒妈妈那一边。像我自己,孩子的年纪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都有,轮番踏入两边的战线,完全混合了焦虑和泰然自若两种情绪,端看你处理的是何种问题。不过,下面这个问题,把我直接送进焦虑的阵营,使我和大部分朋友及基督徒伙伴挤在一起。我们最关心、最费神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孩子「结果是」——长大后自动上教会,成为荣神益人的成熟之人,也就是说,父母成功地传递了基督教的信仰和价值观。

看起来,我们似乎多半不太成功。年轻人正在从美国福音派教会出走的报导,时有所闻,或许有过度报导,超级报导的倾向。基督教「巴拿团体」(The Barna Group)这个调查机构,在2006年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时期曾参加教会的年轻人,如今有61%已经没有任何属灵生活,不参加敬拜或属灵操练。隔年,「生命之路研究机构」(LifeWay Research),也公布了类似的结果,调查年纪在十八至三十岁的基督徒(Protestants),经常固定聚会的高中生,有十分之七到了二十三岁,完全停止聚会。不论哪一份研究比较正确,真相是:许多教会长大的青年人,已经不再留在教会里了。

假如这样的研究,还不足以引发父母的恐慌,那么还有一份更加令人不安的报告,莎朗•贝格丽在2008年美国《商业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可是我什么都做对了!〉(But I Did Everything Right!),根据她的报导:在孩童发展上,遗传基因可能扮演更强大的影响,远超过父母的身教,这和几十年来专家的见解正好相反。贝格丽总结哈佛大学和伦敦伯贝克大学的研究报告。伯贝克的贝尔斯基(Jay Belsky, Birbeck University)发现最有可能接受父母价值观的孩子,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是温和、顺服的孩子,反而是那些难搞、困难的孩子。难搞的小孩,在遗传上因为拥有某些变异的基因,导致他们对于父母和周遭的环境,都更敏感、更能理解。顺服的孩子则比较像铁氟龙(Telfon);不论父母好坏与否,反正不沾锅。这些发现,以及其他的研究,都是尖端研究的一部分,「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孩童发展的看法。」

如果我们决定接受这样的新发现,我们将面临一连串的问题,或许我们会义愤填膺。「这样说来,在这场游戏之中,我们能掌控的部分岂非太有限了?」对这点我们可能会气到说不出话来。「难道我们遵照主的方式,努力地教养并告诫我们的儿女,但是对于某些拥有特定变异基因的孩子来说,可能完全无效?我们的薪火传承,更多取决于他们的遗传基因,而不是我们对他们的教养?」

我们大有理由气急败坏。毕竟,这直接冲击我们的信念,因为违反了圣经,特别是最常被引用有关教养子女的那节经文:「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这一节圣经给世世代代的父母带来多少安慰和指引,让他们对教养有把握,我们的教养,是影响我们孩子生命的主要力量,只要我们照着做,结果是确定的。

但是,这样的反击和辩护,值得重新考虑。上述科学上的新发现,不只至终会给家长带来希望和帮助,更重要的,这些结果也支持好些圣经被我们扭曲的部分。因着我们的自以为是,行为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好几代的错误思维,这部分的经文遭到残害。

「嫩苗长歪了……」

对于教养小孩,最顽强、最受欢迎的一个迷思,就是以为教养可以创造孩子:「嫩苗长歪了,树也不会直」(或译:三岁孩儿定八十)。虽然几百年来,不断地有「本质或教养」的辩论,但是教养论显然占上风,在许多教养孩童的专家和家长心目中,这是最受欢迎的观点。我们多少感染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有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他那种狂热和强烈赋予家长权力的做法(empowerment),他是拥护此一信念最显着的发言人之一。他在1924年所提出的主张非常有名:假如交给他十二名健康的婴孩,并赋予他对孩子环境完全的掌控权,他「保证随意挑选一名,就能将孩子训练成任何特定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生意人、厨师,甚至是乞丐和小偷,不论孩子天生的资质、兴趣、倾向、才干、天命,以及他的种族血统如何。」

虽然不会有人赞成华森这么极端的行为心理学做法,但是认为婴儿的心灵像一张白纸(tabula rasa),我们可以随意凋刻塑造的观念,却深深地嵌进我们的文化之中。约翰•罗斯蒙是基督徒家庭心理医生和报纸的专栏作家,他常常听见家长说,他们相信自己是失败的父母,因他们的孩子出了问题。「他们的思维是,」他写道:「因为他们相信『心理层面决定论』(psychological determinism)——确切地说,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能够创造孩子。」

很多基督徒作家和家长都吸收了这样的价值观,渐渐掉进所谓的「属灵层面决定论」(spiritual determinism)。我们吸收了文化里的心理层面决定论,但是用圣经的经文将之属灵化,特别是上面提到的那一节箴言,结果就产生了基督教版本的文化迷思。读起来像是这样:「基督徒对子女的教养技巧,能够创造敬虔的孩子。」箴言二十二章6节,广泛地被拿来做为心理层面的前提和神学层面的前提,却不理会在诠释学上,解经家普遍认为箴言并非上帝的应许,而是一般观察和格言。说起来很讽刺,假如所罗门王写了箴言这卷书,如许多圣经学者所相信的,那他自己却没能印证这句话:所罗门年老的时候,离弃了他父亲的教导和榜样,「他的妃嫔诱惑他的心去随从别神,不效法他父亲大卫,诚诚实实的顺服耶和华他的神」(王上十一4)。

尽管有这些难题,我们还是创造了整套的公式和计划,用来解释并教导怎样训练家长养育子女,以确保想要的结果。这些宣称以神的方式养育孩童的书,至少卖了上百万册。有几位比较耀眼的保守派作家,他们对于自己教养小孩的方法和成果,是如此充满自信,他们描述训练孩子是一种零风险的投资,类似用木桩来支撑番茄苗、训练狗狗,以及教导骡子,这好比斯金纳式(B. F. Skinner-like)的採样技术,只不过轻轻覆上一层面纱,策略性地摆上一些圣经经节。

有位作家警告为人父母的必须谨慎她们的一言一行,因为她们的孩子心灵「好像一台录影机,很仔细地录下每一个字,从声音的腔调,到脸部表情,都钜细靡遗地收录在孩子心里了。」他为了强调危险性,警告说:「孩子的心灵和『情感模式』很可能到两岁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作母亲的务必认清这项事实。」他很夸张地这样说。

尽管这样的责任太过沉重,却有很清楚的好处:也就是说,想要衡量我们对于子女的养育是否成功,变得容易许多。只要检视证据——我们的孩子结果变成怎样的人。有位教养子女的作家警告:「假如我们养育儿女的方式,看起来很接近圣经的教导,可是却结出坏果子,我们就可以确定我们的方式并不合乎圣经。」他声称我们能够辨明这点,因为神的话语明明白白地教导我们应当怎样养育小孩,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圣经原则,「作父母的肯定不会失望」。

在基督教圈子里,有一整个流派在教养子女的课题上,採取此一路线。有作家建议要「从成功的父母身上,观察并学习」。他说明所谓成功的父母,是指他们的孩子是「顺服的」、「恭敬的」、「明白神旨意的」、过着「敬虔的基督徒生活」。他说我们应该效法那些「成功的,而不是那些失败的」家长。

还有一位作家,采取数字导向的方针。他先厘清教养子女的目标,是要养育「信心伟人」(spiritual champions)。为了让读者有最大的能力来创造这样的人物,这位作家,统计学家,根据调查、统计学上的研究,以及个人访谈,创造了一套模式。他的研究显示,小家庭比大家庭成功率更高,所以长子最有可能成为属灵伟人,另外,单亲家庭则很难成功。

他在这部分讲论的结尾,警告我们,养小孩之前,要「……先计算养育成本。研究显示你拥有的孩子愈多,就更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属灵情形和灵命深度。」(对于我和其他有好几个孩子的父母而言,这当然是恐怖的消息,不过对只有两个孩子的那位作家则没问题。)最后他的书以这句挑战作为结束:「你和你的配偶,是否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养育出能够荣耀神并扩展祂国度的孩子?」

当然,有些父母会成为赢家,有些是输家。我们脑子里马上会浮现很多朋友:爱主的父母,却有孩子坐牢,有不可知论的孩子,有离家的不良少女,有信仰上不冷不热的孩子,有还未信主的孩子。以这样的标准来说,这些父母都是失败者。

圣经中失败的父母

圣经里也有许多「信心伟人」,但圣经的例子却是把我们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列了好些拥有非凡信心的男女信徒:「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灭了烈火的猛势」,这样大的信心,「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来十一32-38)

然而,这些属灵巨人绝非在模范家庭长大的,好几位本身就是有缺陷的父母。亚伯拉罕从妾生了一子,最后却得将他赶到旷野。利百加和以撒,因着对雅各和以扫各有偏爱,陷入家庭风波。利百加引导她的儿子雅各犯罪,拙劣地冒充自己的哥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偷了哥哥长子的名份。雅各则从他母亲学到了欺骗的技俩,继续行骗,后来更因偏心,在他的众子之间引来致命的危机。摩西被抱去送给法老的女儿养育,她是年轻未婚的异教徒。耶弗他为妓女所生,他因为冒冒失失许的愿,杀了自己的女儿。

圣经里还有更多例子,使我们对于养育儿女的期待产生困惑,但是,有两位我必须一提。一位是大卫最好的朋友约拿单,称得上是公义和纯洁的典范,与他残忍的父亲扫罗王,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位是年少登基的约西亚王,圣经特别称赞他,说他「尽心、尽性、尽力」归向耶和华(王下廿三25),但他的父亲亚们,却「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下廿一20)。

依照现代标准,这些家庭真是一塌糊涂,令人感到洩气。包括了一夫多妻的家庭,充满纷争嫉妒,有妓女的母亲,有不信的父亲,家族之间弥漫着偏心和兄弟阋牆及仇杀。这里唯一可辨认的模式,就是人类的罪了。

假如我们的说法——可以用孩子结果会长成的样式,来衡量我们对于子女的教养是否成功——真的合乎圣经,那么这个测试标准应该也适用在神身上。毕竟,神不只是圣经的作者,祂同时也是父亲,因祂称自己为我们的父。旧约圣经特别让我们深远地看见天父的内心。然而,让我们看看祂的儿女,结果可是一点也不好。

叛逆的血液,可以追溯到祂的第一对孩子,从亚当和夏娃开始算起,一直到挪亚的日子,世界被毁灭为止。然后,一个新的家庭诞生了,以色列这个国家,神亲密地称她作「我的长子」(出四22)。但那份关系也同样充满痛苦,不断的悖逆,一再地使天父心碎。我们自己作为神儿女的记录,也并不光荣。假如神作为父亲,祂的成功要用祂儿女的样式来衡量,我们会得到怎样的结论呢?上帝自己都通不过我们对养育子女所定的测试标准。

谁在掌权?

这样,我们必须假设,我们对于教养子女的信念,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我们过于重视我们自己,我们太不重视神,这反映出我们根深蒂固的罪性,就是看自己是不可或缺的,是能掌控大局的,远远超过我们实际的光景。这也是我们优良的美国传统,正如心理学家海瑞亚•勒纳,在她1998年的着作《与儿女共舞:母亲的成长之路》(The Mother Dance,天下远见,2000)所作的观察: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每一个难题,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的痛苦很多根源于我们对子女的教养,她写道,「我们深信我们应该掌控我们的孩子,但是同时,却如此难于控制我们自己。」

用我们的孩子来衡量我们自己,以及用别人的孩子来衡量他们,这样的做法也意谓着一种错误的灵命塑造观。我们往往期待信徒的儿女,不论公开承认基督与否,都需要表现出某种属灵的成熟态度和举止,就是我们期待在彼此身上彰显的美德: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顺服,这还只是清单的起头而已。

当我们落入属灵层面的决定论,以及世俗观点的灵命塑造,我们很容易论断别人。我多年的好朋友珍纳告诉我,她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朱丽亚,有身分认同和交朋友的困难,因为她被教会里另一个家庭标签为「被鬼附的」。「有些人——甚至是教会——已经将她看作不存在,而她才十一岁而已」。珍纳告诉我,这样的论断不只影响她女儿的灵命,也影响了她。

当一个孩子决定跟随基督,我们往往期待立竿见影的转变。但是圣经向我们展示的却很不一样。上帝教育以色列民达四十年之久,陪伴他们从异教的信仰和实践,转化为信仰真神的百姓。耶稣的门徒,也与耶稣同在一起生活三年之久,即使经常见到神蹟和复活,他们的信心还是很小。当耶稣呼喊「成了」的时候,我们的救赎大工完全成就了,可是要转化为祂的样式,却是一生之久的功课。

以西结的教养模式

我们需要重新设定问题。我们必须停止问自己:「我对于儿女的教养成功吗?」当然也绝对要停止问:「别人对于儿女的教养成功吗?」取而代之的,我们要问:「我是否忠心地教养我的儿女?」

毕竟,忠心,才是上帝对我们的最高要求。

我们可以从神对先知的呼召看清楚这一点,特别是神对以西结的呼召。虽然以西结不是为人父母(就我们所知),但他对以色列百姓的使命,和我们教养子女以及成功的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我们留意。当神指派以西结担任先知,祂警告以西结,他要被派去警诫自己的百姓,那是悖逆的国民。以西结的工作是担任神的代言人,他要对百姓宣告:「主耶和华如此说」(结二3-4)。神在他的使命开始之前,就向他揭露全然令人洩气的光景:以色列百姓,以西结自己的同胞,根本不会听从他的话,正如他们不听从神自己一样。使命是艰钜的,比先知所能理解的还要困难。但是,上帝没有让以西结毫无招架之力。虽然祂没有让使命变得容易,但祂使以西结变得坚强,使他的额头坚硬「像金钢钻,比火石更硬」(结三8-9)。

以西结对这一切的反应,很像我自己的光景,也像我所认识的许多家长,他颇为人性的反应足以激励我们。当神的灵降在他身上,他回到百姓居住的河边,忧闷地坐了七天,他不知所措,「心中甚苦,灵性忿激」(结三14-15)。

然后,他开始先知的工作,传讲并宣布神的话语。

以西结究竟有多成功呢?他所预言的毁灭,以可怕的细节播放出来。从我们有利的位置来看,以西结的任务注定彻底失败。但是,上帝在这个故事里,讲了几句话,使得整个情势改观。上帝差派以西结向以色列百姓传达祂的话语,祂连着三次以「他们或听,或不听」(结二5、7,三11),作为祂命令的开场白。其中一次,还加上「他们或听,或不听……必知道在他们中间有了先知」(结二5)。

这就是以西结的责任:在百姓面前传讲神的话,并将神的话形像化到一个地步,使他们知道他是谁,是上帝公义的先知,使他们可以认识神。当然,以西结的渴望不只如此,他不顾一切地渴望见到百姓回转,归向又真又活的神,使他们可以避免即将临到的可怕审判和死亡。经文并没有记录有任何人因他的话悔改,但是以西结从来不需要为别人是否悔改负责,他惟一的责任,就是他自己的忠心顺服。

是信心,不是公式

很可能,身为父母,我们问错问题了。我们太过专注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巴望我们的孩子成功——使得我们将养育儿女看成是表现或考试。我们似乎考得不太好,大量年轻人在离家那一刻,也同时离开教会。现在,最新的遗传学研究告诉我们,在这场测验之中,我们能掌控的部分如此有限。

恐怕我们是无法通过这场测验,永远也不可能通过。假如我们用曲线来衡量我们的成绩,总是有父母和孩子,比我们更顺服,更喜乐,更温和。我们发现有些父母似乎有更高的成功率,创造出「信心伟人」,他们的儿女比我们的更加优秀,我们再怎样努力,也比不过他们。

假如我们用绝对的尺度来衡量我们的成绩——我相信我们是这样被衡量——我们就失败得更惨。但是,这就是为何神需要为我们提供一位救主,并且救恩是本乎恩,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9)。假如连我们相信的能力,都是神所赐的,那么对于教养儿女,我们还能有多少能耐,倚靠自己的表现呢?假如想好好地养育儿女,我们必须从膝盖开始操练,来到宝座面前祈求。

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的种种设想以及我们的呼召。我们有责任教导子女敬畏神,有责任将神的律法刻在他们心上,「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意指所有时候(申六7)。圣经也命令我们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六4)。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侷限。我们并不具备能力,可以创造出基督完美的跟随者,彷彿我们自己是完美的。我们的作为,无法换来任何一个人的救恩或成圣。敬虔的父母却有不信的儿女,有朋友的孩子被关在牢里,遗传基因上的新发现,以及希伯来书十一章所列出的信心伟人,这些都是强有力的提醒,传达下面这项真理:我们对子女的教养是不完美的,我们的孩子将有他们自己的抉择,上帝会使万事互相效力,巧妙地以我们难以明白的方式,推展祂的国度。

贝格丽以「可是我什么都做对了!」来总结她的文章,「现在,我必须承认,父母能够有的影响力,只有这么多了。」圣经对我们的教导也一向如此。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没有至高无上的主权——只有神是。孩子不是用木桩来支撑的番茄苗,不是实验室里的白老鼠,也不是代入方程式里的数字。他们是受造奇妙可畏,活生生的人。教养子女,就像日光之下所有困难的工作一样,是要我们以爱心、冒险、坚忍、以及最重要的,信心,来努力的。我们的孩子将长成怎样的人,我们必须靠信心而非公式,靠恩典而非保证,靠忠心而非成功,来弥合横跨我们自己在教养上的努力、与倚靠上帝的恩典之间的差距。■

注:
1. 我们最关心、最耗费精力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孩子「结果是」——长大后自动上教会,成为荣神益人的成熟之人。

2. 认为婴儿的心灵像一张白纸,我们可以随意凋刻塑造的观念,深深地嵌进我们的文化之中。

作者简介:Leslie Leyland Fields与丈夫育有六名子女,目前住在阿拉斯加州的柯地阿克岛。本文内容取材自费尔兹2008年的近作《教养子女是你最高的召命:八种令我们陷入忧虑和罪恶感的迷思》。

原刊于《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January 2010,Vol.54,No.1,中文版刊于《校园》杂志2010年9/10月号.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