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被饿死的爱——饿死两女儿母亲乐燕案心理分析

被饿死的爱——饿死两女儿母亲乐燕案心理分析

被饿死的爱——饿死两女儿母亲乐燕案心理分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83d6430101fuca.html

  编者注: 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心理境界》播出特别节目《被饿死的爱》,乐燕的故事提醒我们:保守一个儿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比修复一个破碎的成人容易得多。

   本期心理样本——(您有任何心理问题,请留言,或发邮件至jingjietougao@gmail.com)


                              乐燕:如遭咒诅的人生

     2013年6月21日,当锁匠把泉水新村24幢二单元503的门打开后,一股异味扑面而来。在没有窗户的卧室里,南京江宁区麒麟派出所民警王平元看到了李氏姐妹已经风干的、幼小的尸体。一个2岁,一个1岁。
    2013年2月,父亲李文斌因为容留他人吸毒被判刑半年,长年吸毒的母亲乐燕成为两个女儿唯一监护人。她曾不止一次地将孩子丢在家中外出寻找毒品,有时长达四五天。3月份,两个小女孩被乐燕又一次留下家中,饥饿的大女儿打开房门自己跑了出来,引起了社区和警方的注意。此后,虽然社区邻里有短暂帮助过两姐妹,但时间一长,两姐妹又被遗忘了。
    4月下旬,乐燕为两个女儿预留了少量的食物和水,为防止孩子再跑出去,她把孩子关进卧室,并用尿布把门挤住后,锁上大门离家。最终,两个孩子被饿死。
   乐燕与两个被饿死的孩子的童年惊人地相似。她是私生子没有户口,10岁才上小学。曾离家出走,差点死于绑架和刀砍。
   父母都因偷窃和盗窃坐牢,被释后远走他乡,她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人们对幼年乐燕的印象仍大多集中在那两道“稚气但仇恨的眼光”上。一些邻居还形容,她后来对待两个孩子的方式完全复制自她的童年,“像坐牢一样”。
   “那时乐燕大概有七八岁,有一次我和我女儿上楼,看见她一个人坐在防盗门后面的地上。”邻居说,“我好心去跟她说话,她突然把防盗门摇得哗啦响,还用牙咬铁杆。”13岁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家,后来成了坐台小姐,开始吸毒。
   生下两个孩子后,她继续在外流连,吸毒、上网、无聊的时候就玩赌博机,从一张床流连到另一张床。“所有人都是玩玩而已”,说起乐燕,毒贩“胖子”显得非常戏谑,“没人像她这样,她把自己毁了。”
   2013年9月18日,乐燕一审以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摘自南方周末相关报道)


         
                          被饿死的爱
                       
                    ——南京饿死两女童母亲乐燕案心理分析

      

         嘉宾: 美国加州执业家庭治疗师  Esther Lin    主持人:文君

        文字整理:鲍婕、慧敏


   
                       儿童保护法,如何杜绝下一个乐燕?

    主持人:你听到乐燕的故事,第一反应是什么?
    林医生:为乐燕感到悲伤,虽然舆论的普遍反应是觉得这个妈妈特别冷血,对她非常指责。我是做心理治疗的,我知道她这所以这样是有原因的,她不是故意这样做,而且她是一个吸食毒品的人,新闻上有说到她的出身背景,我们学心理治疗的人都了解,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慢慢形成的,很受她童年影响,看到两个无辜的孩子,我们会觉得非常伤心。但乐燕小时候也是别人的孩子,从儿童心理发展看,她的大脑、性格、情绪,如果在童年时没得到好好的照顾,在后面都会受影响,加上她又吸食毒品。有毒瘾的人发作时,什么都不想,只想赶快找到毒品。她的状态有循环,有时理智清楚,但没有戒毒帮助,清楚时间不太多。可惜的是,在她清楚时没有人辅导她,让她知道从小悲哀的童年怎样造成她现在的人格,给她人际关系上的帮助,所以她就这样反反复复,当她痛苦时她就去找毒品。这样的人连照顾自己都有问题,她怎么照顾两个孩子?

   主持人:在美国遇到乐燕这样的案子,法律会如何对待?
   林医生:乐燕这种犯罪属于遗弃了她的孩子。美国的每个州已经通过了儿童保护法,儿童的虐待分两层,一层是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言语和情绪的虐待,比如说言语暴力、责骂,还有一种虐待是疏忽,没有好好照顾孩子,提供孩子身心的基本需求。大部分时间是乐燕先生在照顾孩子,他先生坐了牢就出事了。案发前几个月有一次她出去找毒品,老大溜出去,被人带到医院,护士看到这两个孩子又可怜又脏,清洗他们时边洗边哭,后来找到了乐燕,他们就劝她要好好照顾孩子,但是她哪有经济能力,就算她有,当她毒瘾发作时,她根本没有理智去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如果乐燕是因为被毒品控制,那可不可以说责任不在她?在毒品,在环境?  
   林医生:在美国的司法界常有这样的争论,一个坏人,如果一个心理学家证明他有病,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给他减刑?这不是不公平吗?被他们害的人岂不倒霉?
   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所以她还是要负责任。我们可以同情她,但法律要告诉她,做错的人,即使你有很好的理由,法律还是要制裁你。但在对她的制裁中,也需要有医治,不知道国内的司法制度里是否包含这一环节,就是帮助这些犯人,了解他们的心理,除去身体受毒品的影响。
        我们看到她就骂她,或空喊“周围的人没有帮助她”,并不能解决事情。这需要社会和司法的合力而行。在美国儿童保护法做得非常好,有人发现问题就去报告。儿童保护局就来调查,调查后真的发现父母没有金钱能力、理智能力、生理能力照顾孩子,会采取一些行动,儿童保护局首先会跟法律界联合,到家庭法庭或儿童法庭判决。先给这个问题父母找律师,而不是强行把孩子带走。再跟医学界、心理学家联合起来判断这个父母是否有照顾能力,如果没有,就会去寻找家人、亲戚或孤儿院或其它人领养。国内这方面还没有完全建立。我记得新闻中说到一位村长试图给乐燕一些钱。但没有法律的支撑,也没有不同专业的人合作,也不知道费用从哪里来。在美国就会有保险制度,这个保险制度属于政府的一个政策,资金是从普通公民的税收而来。在加州,税收的一部分会专门作为这些心理治疗的帮助。


                       没有得到爱,如何付出爱?

主持人:乐燕在法庭自述“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爱的人,怎么给别人爱”?您怎么看?
林医生:当乐燕做错事时,她应该要有正常的罪疚感,但她从小的生长不健康,同时又有内化的羞愧感,这种羞愧感阻碍着她,她不认为是自己做错事,是因为没有人爱她。另一面,当父母没有给她足够照顾时,她会觉得羞愧,觉得我本身是个问题,是多余的,我的存在没有价值,我就是个错误。很多私生子天性就有这种感觉,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办法正常地照顾他们,抛弃他们,或觉得他们是多余的,是麻烦的,所以他们的灵魂就已先受伤。这种不正常的羞愧感内化,原来只是一种感觉,后来就变成实际存在的心理状态。
      孩子一生下来,心灵、情绪的层面一直在发展,有很多里程碑。在100年前,即使在欧美也不了解。但过去这100年,从小儿科医生、信息学家的研究当中,发展出一个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前三年真的非常重要,3到6个月时婴孩好像懵懂不知,就是吃跟睡,其实这几个月也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在学习跟母亲连接,他离开母亲身体变为一个独立个体,他如何在情绪上跟他的父母连接、依靠他的父母。
        上帝的创造非常奇妙,婴孩可能在理智或IQ上发展很慢,但他们是有情绪的,不舒服时会哭,这是神所赐予的一个本能,他通过这样的反应告诉别人他的需要“我冷了,我热了,我饿了,我不舒服了”。这些信号发出后,照顾他们的人,借着满足他的需要当中给予信任感。小孩的第一年或前18个月,是学习信任的时期,学习连接和依附。如果他没得到亲密的照顾,他会缺乏信任感,而且他会觉得“我饿的时候没有人喂我”,“我难过的时候没有人抱我”。这种不可信靠,会让孩子心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信任的,这个世界好残忍。所以在一些不幸的家庭中的孩子,这就是他们心里的感觉。
       有一个很有名的研究,二战时期有很多孩子变成孤儿被送到孤儿院。那时心理上不懂、帮忙的人手也不够。孩子不仅需要吃奶,也需要有人抱。你看到有些孩子咿咿呀呀的时候,父母也会跟他咿咿呀呀,这其实是给他一种刺激,告诉他什么是共鸣、感应和肯定,他就懂得“我的反应有人知道”,他就借着被抱的温暖接触知道他属于这个人。在孤儿院里,同样都是喂三餐,但没有归属感,发育就不好,生病时候抵抗力差,寿命就比较短。
    孩子18个月后,他们开始动、开始会说no,让他吃这个他要吃那个,让他捡起一个东西不要往地上丢他要丢,这其实就是他们在反叛、在做实验、在探索他的世界、在研究他有什么能力,如果父母接纳他、照顾他,他就慢慢学习自我接纳,他会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以让我去探索。
       2岁到3岁就是探索期,他慢慢学习到“我没有看到的人”不是消失了,他们会回来。所以他就知道我没有看到的爸爸妈妈只是暂时离开,是属于我的,会定时回来照顾我。他把这个内化后,慢慢建立安全感。他慢慢开始成长、学习,分辨有爸爸,有妈妈。
       这种归属感、依附感、信任感,在前面3-5年非常重要。父母就是帮助婴孩学习信任。如果他发展得好,4岁左右在幼儿园,就可以信任他的老师、信任他的同学。
      像乐燕这样的孩子,她缺乏亲身的父母给予她这样的一种感应、共鸣、肯定,告诉她“你属于我们、我们爱你”,所以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她也不能接纳她自己。难怪她说“一个没有得到爱的人怎么能爱别人”。在我们爱之前,我们先被爱,我们才知道我们是可爱的,不是因为我长得漂亮,是因为我就是一个人,我是属于这个人的,我的生命是她给的,她爱我。我们就演化到自爱、我是有价值的,再把爱推广,去爱别人。
                                      
                                   是否愿意花时间陪孩子,取决于你的价值观

主持人:为什么从小感觉到爱的人一定要是自己的亲身父母?如果是爷爷奶奶、幼儿园的阿姨呢?在中国这很普遍,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白天社区就只剩下老人小孩,父母都到很晚才回来,他们并不能经常陪伴婴幼儿。

林医生:神造我们就是这样自然。一位母亲生完孩子就有奶水了,这是神的设计。要她去喂养她的孩子。动物也是这样,动物的父母会自然去照顾小动物。前5、6年是跟主要照顾我们的人有关,他一定要有一个恒长固定的主动照顾者。因为孩子一开始不能接受太多的人换手,恒长性、可预测性对他很重要,这是我们建立信任的过程,如果我们常常被换照顾者我们就会不信任。
      欧美有一群专家专门研究胎儿,发现胎儿已经就有知觉了,知道妈妈的声音,妈妈的心跳,所以生他的人照顾他是最自然的,他在娘胎里就已经熟悉这个人,除非他的妈妈在他一生下来就不幸去世了。这是神所造的自然过程,可是我们人类社会很复杂,有各种原因借口,导致亲身母亲不能照顾,或要上班或有精神方面的问题。
        孩子就由老人照顾,但这样不是最好的。有的祖父母真的把孩子照顾得非常好,但这样也许会造成一个混乱,这个孩子将来就会比较亲近祖父母,当孩子比较大了需要管教时,父母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怎么听自己的,从而造成一些家庭问题。
     这种状况下,我们亲身的父母就要想尽办法弥补、多花时间陪孩子。但是前5年,最好跟孩子有更多连接,这是将来管教孩子的基础,也是感情的基础。
          美国有很多年轻人,因为自己要念书要赚钱,婴孩照顾很辛苦,就把小孩送回国内让父母带,4、5岁左右再接回身边。那个孩子要经过一个非常长的适应期,他之前以为他的祖父母就是他的父母,现在被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环境,他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跟亲身父母产生连接。所以刚生下来的前面3年的连接是最自然的,我们人越大,人的自我意识就会越强,你让他附和父母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都会比较困难。

主持人:大家说,我不得不这样,因为我要养家。但其实还有一种心理,跟孩子比起来,自己事业的黄金期更应该努力把握住。似乎有一个现象,在西方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甚至父亲会比较愿意牺牲自己的工作,在孩子小的时候陪他。您怎么看?

林医生:其实把自己的事业看得超过孩子需要的父母是超越国籍的,在美国也有这样的父母。我想这是一种人生观,也需要被教育。父母怎样带我们,我们就会怎样去带自己的孩子。
    很多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身体跟物质方面,吃得好、穿得好、有东西用,如何取舍,是我的事业更重要还是在前几年多陪孩子,跟我们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如果我们的价值观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体、他的智能和他的IQ,那我们就会觉得有没有跟他在一起互动不重要。我最近在亲子课上有一个讨论:“您觉得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有一位妈妈就说“使孩子成为一个健康、有用的人。”我觉得太好了,你怎么定义健康呢?如果我们定义一个健康的人是“不生病、身体强壮、有好的工作、不犯法”,那么你给他好的物质、送他去好的学校、注意他的安全、不让他去街上乱撞、请人照看他,这样被带出来的人,以后养育他的孩子价值观也是这样。我们说一个健康的人还包括他的精神跟情绪。乐燕不仅是因为吸毒,心理更不健康。
    儿童心理学说,一个人当他心理不健康时,学习能力也会下降,特别是学习人际关系、信任。所以一些很成功的人,他心里的状况一般人并不知道,他是不是很有安全感、是不是很有自信、是不是很能跟别人相处、是不是很能适应不同的环境、适应不同性格的人,这些通常是我们看不到的,这跟他从小跟父母的关系有关。所以跟父母的关系是跟其他人的关系以及情绪健康的基础。


                         面对极端的痛苦,心理学的局限

主持人:基督徒的心理医生和一般的心理医生有什么不同?

林医生:神造我们是有规律性的,不管是行为好坏,都有固定痕迹可循。心理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思想形态上是一门科学,有很多观察。如果我们要改变人的行为,非基督徒心理家和基督徒心理治疗师区别不大,这些是技巧。有些不是基督徒的人如果知道夫妻相敬如宾的规律、原则,他们的婚姻也会非常好,他们如果知道爱人包括舍己,照顾孩子包括牺牲,要有爱心,不能自私,教导他做正确的事情。即使是非基督徒,如果遵循这样的规矩去做,他们一样会得到好的婚姻和好的亲子关系。
     在信仰上,我们说这是神的一般恩典。神创造世界有世界的律,包括科学方面的律,道德方面的律。如果道德的律你都遵循,无论你是信徒还是非信徒,都会带给你生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所以非基督徒的心理学家一样可以帮助人寻找这些好的原则和好的行为去做。但问题在于,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但就是做不出来。
      心理学对于那些心灵深深地受过创伤,如乐燕那样的人很有限。我曾做过三年极端精神病的治疗,有一些病人是经过文革时期的大创伤,当然他们还算是幸运的,他们生存下来了,还移民到了美国。我有一个病人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她在十几岁时就犯了精神病。我去做家访时认识了她的父母才知道,这个女孩的妈妈在文革时期受过创伤,因为是长女,所以下放到乡下,而她的弟弟妹妹不用下放。这个妈妈跟我说:林老师,我觉得我年轻时就有忧郁症。而忧郁症没有经过治疗,她在带她女儿时,很没有耐心,他们的女儿还是一个小婴儿时就一直哭叫、尖叫。造成她跟孩子的连接不好,这可能会影响到我这个病人,她在十几岁时就有了精神问题。这样一代一代遗传下来。
   
主持人: 基督徒心理医生如何面对这些精神上的深度创伤和痛苦?你会觉得很无奈么?
林医生:有时心理学很有限,因为这些属于灵魂受伤。他们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受苦。有信仰的人就知道,受苦虽然很苦,但神可以医治我们,神告诉我们,有一天苦难都要结束,可是对于不信主的人来说,他们毫无盼望,他们觉得自己被命运捉弄。年轻时就有了精神病,每天活在恐惧中,严重的心灵和情绪上的伤害。在苦难这件事上,在每个人的命运中,如果你没有对一个终级答案的寻求和在永恒中的盼望的话,你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解释。
    乐燕如果在监狱里接受治疗,有一天能够正常,她会变得极端痛苦。因为当她正常了,回想到她的两个孩子死掉了,她会有极多的自责,这个自责会吞噬她。但我觉得,如果他们认识了神,他们就知道,主耶稣早就知道他们可能有一天会犯更多的罪,主耶稣原谅了他们,所以他们肯原谅自己,否则这种自疚的痛苦可能比他们以前的痛苦更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再回去用毒药来麻醉自己,也不想要健康,因为健康以后他们要面对这些很残忍的问题,所以他们宁愿不要面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屠杀了很多犹太人,他们被关入集中营,二战结束后有一些人生还下来,其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精神病治疗师叫Viktor Frankl,他是犹太人,当时在奥地利。Viktor Frankl也被关进集中营,极端的痛苦中什么支撑他活下去?他们每天看到很多身边的犹太人惨死,被杀,一个人就算不死也会疯掉。他在进监狱之前抄了一些圣经上的话,把这些小纸条藏在身上,没有被德国人发现,那个时候他就是靠着这些圣经上的话,支撑着他,他坚信这个苦难最终会有一个意义,一定不是荒谬的,尽管当时看起来荒谬到极点,德国人对我的族人像对野狗一样,像对待动物一样把他们用来做实验,残杀,神的话说这最后有一个审判者、伸冤者,苦难最终会有一天被审判、揭晓的时候,他就是靠着这个信念活下来。二战结束后他继续做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成立了自己的一个学派,叫做“意义”派,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那个最终级的意义和最终级的造物者,人生的受苦真的是毫无意义。
     就像乐燕的受苦毫无意义,乐燕成为一个牺牲品,一代一代的痛苦和罪就传到了下一代,如果今天乐燕的两个孩子没有饿死,这两个孩子可能比乐燕更不健康,因为乐燕的祖父母至少没有吸毒。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但是到了最终级时,心理学非常有限。.

TOP

是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