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我眼中的上海*(13年在上海生活总结)

我眼中的上海*(13年在上海生活总结)

掐指一算,我来上海刚好13个年。而离开上海的念头自产生到今天开始实施,不知不觉也有快10年了。
  追根溯源,离开的第一个理由并不是我对这个城市有何恶感,而是我似乎是本能的预计到我不会把自己唯一一次生命都抛撒在这个庞大而陌生的人工岛上。离开是早晚的事。
  实际上以我05年做生意(当然,失败了)为分水岭,之前我对这个城市的好感还是占据明显优势的。
  
  来上海之前我在天津读书,中间或转车或玩耍经常光顾北京,所以对于三个所谓直辖市还是有所了解。天津的特点是低调、平民(注:基于当年而非今天的印象,下同),北京大气傲慢,上海则是精致包容。另外,作为普通一丁,我对治安总是很敏感,在天津四年感觉风平浪静,除了交警几乎没怎么注意到警察的存在,而在北京虽然逗留甚少却至少有两次碰到警察发威,一次对小偷——警察(便衣)倒拽着小偷头发疾行于闹市,一次对买车票的群众——警察用大笤帚往拥挤的人群头上挥舞。至于上海的警察,似乎介于两者之间,对市民低调些,对民工严格些,但也从来没有看到像北京警察那样霸道得像土匪一样。
  
  尽管可能有无数人反对,但我仍然要说上海是包容的,不用说这种包容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

  说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往往是先入为主的偏见。如果你先有偏见再来上海,你的心态可能会非常敏感,以至于上海人对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去深入剖析,发掘其中的弦外之音。而另一方面,无数人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在为外地人提供发展机会方面上海是数一数二的。
  说上海包容的另一个理由是在上海穷人和富人都有立足之地,这从当时一千到上万的房价可以得出——大部分都在三四千往下、二千块左右。——毫无问题,这个理由现在早就灰飞烟灭了。
  以上这些,都是上海在我眼里的主要优点。还有其他的优点,没必要一一提到了。
对“异化”的简单化理解,就是在一对运转顺溜的齿轮之间,撒上一把沙子。
  一个城市是否异化,取决于一个人漫步在城市的街道上,是否感到惬意。以此为标准,易判断像上海这样的所谓大都市,是严重异化的。
  城市的异化,说到底就是它造成并加剧了人与人性、人与自然的分裂。
  
  当人们步行在上海的街头,首先感受到来自周围滚滚车流的压迫,滚滚车流又受鳞次栉比的建筑压迫,而建筑是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上海是一个巨大的人造工程,在这个工程里,创造它的人反被边缘化了。这是一幅奇特又令人迷惑的景观。迷惑之处在于,许多人(比如当时的我)竟然因此轻信,人生的挑战性即在于,通过编织一张巨大的网来奴役别人,只有如此才可能使自己获得自由。
  
  邪恶不可怕,可怕的是邪恶的巨大规模。
  因此,在上海的十多年对我来说相当于一个梦,开始时惊异,接着觉得甜蜜,后来突然有一丝苦涩。然而总的来说,它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TOP

飞蛾为什么会络绎不绝前仆后继地扑火?原因一,黑暗中的火光很迷人,二,前面那么多飞蛾都在扑火,说明扑火很安全很刺激。
  记得很久前看过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提到不少场合日本人只消两三只枪几个人手就能令几千中国人乖乖听命束手待毙。现在想来,这几千人的心思应该和飞蛾所见相似:既然大家都没反抗,证明不反抗是对的,安全可靠的。只可惜,日本人不这么想。

  后来碰到一位广西人,吹嘘当年日本人打到他们那边时根本就不敢脱离兵营擅自活动,因为当地民风剽悍,无论男女老幼,有力气没力气,有武器没武器,都自发成了抗日斗士,都力所能及不计个人安危的跟日本人斗狠,弄得日本人成天神经兮兮。
  
  所以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亨利福特曾经曰过,无论你认为你能,或认为你不能,你都是对的。这句话和咱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微言大义基本相通。

  道理虽简单,可惜仍有很多人不明白,或者说自以为很明白实际却很不明白。之所以说他们不明白,简单地说就是希望种瓜得豆或种豆得瓜。换句话说,心里想着南,脚下却走着北。天下没有比这个更可笑的事了。——当你了解世上毕竟南辕北辙的人多于南辕南辙的人后,就不再感到好笑了。
  
  这样的例子可说是举不胜举,接下来我只说一个跟正题有关的:缘何中国人爱扎堆,如同老鼠爱大米一样地死去活来?
  小地方(乡下、小城市)的人拚老命似的往大地方(城里、大城市)挤,这是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不二定律。
  然而过去不等于未来。
  五十年前、十年前正确的东西,未必今天仍然正确。
  
  谨以我在上海的亲身经历为例。十年前,两千块以下的房子一大堆,十年前,附近街上跑的汽车屈指可数,十年前,夏天的夜晚可以很凉快,白云低挂,海风自南,十年前,即使秋冬季也很少尝过霾滋味(当时有谁听说过什么叫霾?),十年前,旧房拆了除了建新楼,还多少建些公园绿地供穷人赏玩...
  
  俱往矣!逝者如斯夫。历史老人如此挽总。.

TOP

仔细分析,人们不辞辛苦地从小地方往大地方赶,不外乎出于以下原因
  一,改善生活;
  二,事业、学术发展;
  三,子女教育;
  四,有面子。等。
  
  我们来逐一研究这些动机及其达成的可能性。
  首先是生活改善。

  要谈这个不得不先谈房价。房奴们都明白,国际上常用房价与家庭收入之比来衡量房价高低。通常比值为3则认为房价正常(注,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家庭收入及房价的中值计算,不是平均值更不是个别值)。房奴们不明白的是,这个比值所代表真实的物理意义。

  比值为3表示,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为买一套中等水平的住房,需花费3年的全部家庭收入。设若储蓄率为50%,意味着全家人需奋斗6年才能付清房款。如果以公认的警戒值,即还贷占家庭收入三分之一计算,则需要9年还清——全家有9年时间都处于红色警报之下。提醒一下,抗战我们仅用了八年。所以,即使这个无数国奴艳羡的国际惯例,也并不像免费午餐那样可以白吃。
  
  换一个角度,假定一个人一辈子工作36年,9年意味着夫妻两人需要用四分之一的人生精力(经济上)才能换来一套房子。这个比例在国外被认为是适当的。

  回头看上海北京的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岂止3倍,30倍都有了。利益集团轻描淡写称之为中国国情,他们有意按下不提的事实是,论寿命中国人不比美国或日本人长,论打工时间更是短之又短。——看一看你周围多少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多少中年人40岁50岁就被迫退休?

  假设中国人平均工作30年,每月能拿出一半收入还贷,也要60年才能还清。没错,一家人需要拼两辈子的命才能换回一套住房。
  
  更糟的是,我还忘了一个东东:利息。算上利息,应该又是多少呢?100年,200年?


  如果这个比值也算合理,中国人至少应该活300岁或500岁,才有可能享受他作为一个人类应享受的其他诸般乐趣,如恋爱、培养下一代、游山玩水、发呆、偷懒、鼓捣点小玩意。
  
  这就是一堆泥巴加瓦片引发的人间闹剧!难怪大家成天都在算计如何发一笔意外之财。当然,天下没有这么多的横财可发,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拿出当年吃奶的本事,回家啃老了。
  总之一句话,高房价不可持续。请记住,或者你现在啃老或者将来你的子女啃你的老,两者是不可能兼得。
  
  这只是从房价的角度。
  
  再来看其他硬件。
  天气。温度,十年之间,上海的夏季高温升高了几度?高温天增加了几天?不要扯淡全球变暖,十年来仅增加的汽车、空调,加上越来变态的建筑密度,天知道把市区温度抬高了多少度?
  
  空气质量。上海的冬天越来越像成都。不仅冬天,其他季节也动辄出现烟雾天——气象学称之为霾。你看,再肮脏的东东总能找到文绉绉的字眼美化,这就是豢养文人的好处。更不用说这狗X的世博会,TNND竟然让我这一年之间吸进去的灰尘比以前二十年还多。
  
  公共空间。上海还有公共空间吗?在房市泡泡吹起来之前,政府的确煞有介事弄出个城市规划馆,也的确修了几个现代风格的绿地。当房泡泡吹大后,遮羞布不再有用武之地了,如今只有傻子才谈论城市规划。偌大个城市凡有空的地方就有高楼在造或待造,没有空地,就是炸也要炸出一块来。
  
  水。上海饮水安全吗?长江上有14000家污染源,长三角的不良工厂更是不计其数。至于政府管理,略举一例,我曾拿着几年收集的废电池傻乎乎问居委会有无专门收集点——媒体告诉我的那种,得到的答复却是“(你傻啊?)扔垃圾桶去吧”。
事业或学术发展。
  其实学术也是事业,特别提出来是因为它自有特别之处。很多人很自然的相信,一个人可以在小地方做事业,却无法在小地方搞学术。
  
  让我们把焦调到最近,先看看学术究竟为何物。
  在汉语境中,学术至少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它的本意,即一群学者运用某种手法揭示某种规律的活动,这些待发现的规律将无差别的有益于整个人类。
  学术的另一层含义指在某种华丽装裱下的高级骗术,其目的首先是当事人混碗饭吃,手段是迎合特定权贵们的口味,于整个人类而言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正如中国特色的房价在全世界出类拔萃,中国特色的学术也可谓登峰造极。只是它登的不是所谓学术殿堂的高峰,而是百科骗术的偏峰。
  我不想一杆子打死所有靠学术为生的人。中国式学术当然不会全然的不学无术。准确点说,它是一种自发有组织的骗术中,同时掺合了若干学术的成分。
  
  我用一个比喻来反证上述观点。
  我们知道奥运会射击比赛看似按总分、实际上按单发的平均成绩来排定名次,其中的体现正是奥林匹克的公平原则。博尔特说牙买加才是北京奥运会的最大赢家,因为若按人头计算,牙买加得到的金牌数远在各国之上。博尔特的确悟到了体育精神的原味。试想一个几亿十来亿人口的大国跟一把蕞尔小国比金牌多少,这事只有脸厚的政治天才们才会引以为荣(以及不明就里乐于跟风的小老百姓)。

  然而,公平原则在真实世界里却从没得到过垂青。比如说打仗,你的钱袋大小将是限制你战斗力的唯一因素,这里没有公平可言。没人会说,两方只能使用同样规格的武器,只能配备同样数目的弹药,不能搞偷袭,不能搞美人计苦肉计反间计。而且,只能在裁判发令后你一枪我一枪的干。
  
  因此综合起来,我们可用下面的方法来对比国家之间的学术能力:设想使用跟奥运会完全一样的射击场馆(换句话说,场地对各方都是一样的),每个国家各分得一靶。

  比赛规则是,不限参赛运动员数目(设想场地足够大,可增加任意多的人,而且相互不影响发挥,各人离靶的距离也一样),不限参赛枪支规格,不限子弹数量,不限射击间隔,唯一限制的是比赛时间。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各国靶上的射击总分作为确定位次的唯一依据。
  
  这才是现实版的奥林匹克,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实力无一不用这种方式来衡量。
  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学术这个单项。大家猜一猜,会看到什么?
  我看到的结果是,中国队在数十亿选手参赛、狂射了无数亿发子弹后,最终竟然得到了一个白板!实在太汗颜太雷人了。敢问,人类历史上还有什么比这个场面更令人尴尬?
  
结果说明一切。其他啥也不说了。
  好奇的朋友会问,中国学术这个黑匣子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我回答,这个问题太复杂,超出了语言的描述范围,任何时候我只要稍微一想就会立马让大脑跳闸。

  然而作为一点补偿,我想到了一个非常相近却又有所不雅的笑话,或许能起些旁敲侧击的效果。

  说的是两个土著苟合了好几年都没把土著女的肚子弄大,两人来找医生——就这点而言两个一点也不土。医生检查了所有科目都发现正常,不得已,只得小心问,那方面生活可好?两人回答很好。又问,怎么个好法?于是两人现场示范起来...医生恍然大悟,kao,根本就是不懂装懂嘛!
  
  
  话题扯得似乎扯远了。
  随着国家普及大学教育战略的不断深入,社会上涌现出一个庞大而年轻的知识群体,其中不乏误入歧途执迷不悟的。对这部分朋友我的忠告是读书本不是坏事,但是以读书为生就应该三思了。国产学术这艘船从来就没有浮出水面过,它不沉没的原因是因为它早已沉没。
  
  大城市的优势在于拥有小地方所缺乏的大量教育、就业资源以及各种声色犬马的名利场所。

  这个世界上适合做学问的人本来就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奉父母之命形势所迫才读书深造。对家长而言读书的作用不过是让子女完成成人仪式,最后的落脚点还是挣钱养家糊口的能力。然而,有些人平时不屑于培养自己的经济才能,等大学读完了,才幡然醒悟,不得已只好回头继续啃书。如此读了硕士读博士,稀里糊涂的越陷越深,直到最后蓦然回首,发现已经高处不胜寒了。这时扪心自问为什么还自贬身份成天跟那帮小本、小专们打打杀杀?张三李四做到这份不早就摆弄玄之又玄的所谓项目课题?咱们为什么就不能玩?

  于是,世界上又多了一批三心二意的专家学者、教授博导,以及他们繁衍滋生的学术研究。说是学术,说白了就是讲故事圈钱,和经济繁荣时商人通过上市、私募大肆吸金没有两样。商人拿到钱多少还开家公司,招几个闲人,创造些社会价值,至于专家学者大把大把地烧钱,多半却应了那句老话,孙花爷钱不心疼,往往是有去无还。如招人攻击,他们就会拿市场机制不完善,学术成果难转换等等来说话。
  
  各位不要误解了我的意图。我只是看见听说了太多从小地方出来的青年才俊夹在读书和就业之间蹉跎彷徨,最后把自己弄得高不成低不就。往上走,结果不过是又多了一个学棍,往下走,自认为又可惜了几十年的寒窗苦熬。
  忠告是,除非是天才,不要奢谈什么学术发展。否则只会作茧自缚。像诸如莎翁走了文坛谁与争锋的问题,不是凡人操心的。
只有傻子(或无知的人)才会跳上一艘沉船去远航。.

TOP

现在来讨论前面一个朋友的观点,“创业去上海,生活嘛,不要去了”。
  上海适合创业吗?我的观点是,想找死,请来上海创业。
  我曾在另一个帖子详细分析过该题目。这里我稍稍换个角度,简单说几点。
  
  创业需要钱,如果光一套自住房就要两百万,谁还会有闲钱创业?只有两类,一,在泡泡出现前已经置业的人,二,非普通百姓。
  上海的一套房钱,随便放在哪个小地方,可以创几次到几十次业。当你抵押了几十年的劳动力够买一套住房时,你同时也就抵押了几十次的创业机会。迄今为止,我还从没听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连续创业十次以上仍没获得成功的人。

  高房价不仅吸干了你的本钱(以及青春),还大大抬高了创业成本,因为一个城市无论生活还是商业成本都是以房价为基础参照。据说英特尔年初把工厂从浦东搬迁到成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降低成本。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连高踞食物链顶端的大哥大都难以承受的东西,有谁还敢轻视?提示一下,在所谓经济危机的今天,英特尔最近一季的毛利仍有50.8%——这个数字就是放在高毛利的餐饮业也不算低。
  
  是不是没有高房价,上海就适合创业呢?仍然不是。不仅仅创业,上海的整个经济都大有问题。
  在国内同比,深圳三十年有万科、招商、华为、中兴,杭州有阿里巴巴,上海自建国后产生过什么令同行敬畏的企业?可能有人会想到复星、盛大。这些企业的当量太轻,不要说放在全国,就是在上海都是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就这两家公司而言,给人的感觉是玩概念多于做实业。对我而言,上海的创业企业中大概只有携程在公众中还有些影响力。


  讲到二次创业,青岛有海尔、海信、双星、青啤。反观上海的国家队,曾经的豪华阵容如今几乎个个步履艰难。东航上航不过是早已玩玩的僵尸,拴在一起能否起死回生咱们拭目以待。联华华联是上海市府“一草两蚱”的又一杰作。上广电这家几乎囊括原来上海广电业所有家当的皇帝女儿,曾忽悠过日本人要做中国的索尼(结果反被被日本人忽悠了),这些年一次又一次地濒临死亡。上海电气,论实力比不过东电、哈电,在良宇窝案中倒有不少戏份。至于当年的上海牌手表收音机缝纫机照相机永久凤凰自行车等小玩意,今天有几个人还惦记,还在商店中有卖?而像华东电脑、双鹿冰箱二流品牌,因为本来就没大红大紫过,落魄消亡无人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好在还有个振华港机,这些年春风得意,高举民族大旗,四处攻城掠寨,算是为上海国资大佬们多少挽回了一点面子。(去年该公司很牛X地抛出一个讨伐莎朗斯通的公开信,雷倒不少人。

  一份上海国资委制作的《2008年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的财务报表》...,这份报表显示:
  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41家企业,资产总额13060.04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618.43亿元,净利润总额为214.25 亿,也就是说,国资的总资产收益率为1.64%,净资产收益率为4.6%——一般说来,一个运行良好公司,其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
  
  “上海国资1.64%的总资产回报率,低于一年期人民币2.25%的存款利息回报率。”一财务界人士在看了报表之后说。
  
  “2001年以来,上海地方国资的经营效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天相策略一名分析师表示。据财政部财政年鉴的数据统计,地方国资的净资产收益率在 6%左右。有不愿透露姓名之人士向记者表示,上海自从2001年开始,净资产收益率低于全国,从2003年至2006年,差距在逐步扩大。不过这个说法,尚未得到上海国资委方面证实。
  
  
  这就是上海经济国老大的窘境。这些所谓的“企业”放在任何真风实浪的市场里,不知死了多少次。之所以没死,是因为有国有银行给他们输血,银行的钱从何而来?老百姓的辛苦钱。最后银行放给国企的烂帐谁来买单?政府财政。所以,上海的经济乃是中国权贵资本主义的浓缩精华,在这个资本主义“市场体制”里,老百姓的血汗钱一方面通过银行集中,放贷给利益集团(注:银行由国家高度控制,因为事关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又通过纳税去补救银行的坏帐。要是老百姓自己创办的企业需要贷款或支援,却是连门也没有。
  
  最后百姓得到的报答只有一个,通货膨胀,这个万恶之恶。无论你把钱存在银行,还是藏在裤带里,利益集团都能通过通涨不费吹灰之力地攫为己有。
  
  因此结论也很简单,要创业,首先请远离国有经济、寡头经济占垄断的大城市。不要因为你凑巧在上海谋生,或者老婆孩子在上海,就决定在上海创业。你也许会成功,但那是九死一生之后。
  我的一个老同学,专门研究生僻又安全的专业历史,像清末民初卫生史之类我辈以前闻所未闻的古怪东东。上次在网上碰到,问他除了研究那些“没人看的”(——个人看法,没好意思说明)卫生史,还干不干别的,比如经济史之类。他说正有这方面打算。我立即向他推荐,如果搞经济史,则非研究上海滩的经济史不可。
  按说论学历咱比他矮了若干级,且非专业人士,却对一位专家学者的选题指手画脚,确实太那个啥了。幸亏同学很有风度,丝毫没让我感到被冒犯的样子,甚至还和我继续讨论了一阵可行性问题。
  
  这个提议是出于我自己的私心。当然,我相信对同学而言也绝不是歪主意。道理很简单,要研究最近二百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不研究上海滩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只研究上海滩,却可以独立成文。(这年头学术如有捷径可走何乐不为?)
  我的私心源自困扰了我若干年的迷惑。即,如果上海滩如同我前面描述的那样不堪忍受,为什么会有如此多企业、人才跑来扎堆?难道这些企业不正是同行中翘楚?这些人才不正是同辈中佼佼者?
  或者是我太有酒量了,大家都醉我独醒?
  要解开这一连串问号,我认为有必要先了解上海滩的来龙去脉。只可惜,尽管我具备研究学术的纯正动机,却没有同学的好运气(其实他的好运完全由自己争取,不像那些有daddy张罗的牛X人物),可以在家看书码字照拿工资不误。
  
  所以,我只能通过大量假设外加一点点推理来理顺我的思路。下面就是我的一些观察、假设或结论。
  一,首先,传说中冒险家天堂的上海滩,当然非指今天之上海,而是租界时的上海,尤指上世纪前几十年。
  二,上海滩的兴起有两大条件,一是晚清及民国政府的相对弱势,二是租界的设立。
  三,地理上,上海地处弯弓(沿海)射箭(长江)之地,左靠鱼米之乡,右傍太平洋。
  四,二元的居民结构,一边是思想保守但追求时髦享乐的市民阶层——组成具有庞大购买力的消费社会,另一边是来自五湖四洋的冒险家投机家(当今大名鼎鼎、大到不能倒的AIG就发源于上海,好像安利纽崔莱的创始人也跟上海有关联)。
  五,四十年代租界的取消以及随后新政权的诞生,彻底改观了上海滩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社会主义革命、私有制被消灭则宣告冒险家作为一个种群被完全清理出上海滩。
  六,至于解放后上海在国内仍长期保有领队优势,主要源于:地理位置,旧上海滩留下的物质基础,高素质的工人,高品位的消费群体,以及人们对上海经济文化地位的惯性崇拜心理。
  七,计划经济虽然扼杀了上海滩的冒险家精神,同时也抑制了其余地方的发展,客观上维护了上海的优势地位。
  八,78年之后经济的放开,解开了各地经济发展的枷锁,地区之间的竞争、竞争对手的崛起不可避免。
  九,随着国有企业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工人地位江河日下,加之物质主义的兴起,使上海本地人对工人职业的认同一落千丈。高素质工人队伍的流失及后继乏人,是对上海经济的再一次沉重打击。没有了冒险家的创新,又失去高素质的工人阶级,“上海造”昔日的光芒已经成明日黄花。
  十,国有经济的笨重结构决定了它无法应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同时,其适宜的土壤环境往往又催生了一帮职业的投机冒险家。这些体制内的“冒险家”,根本不同于过去上海滩的冒险家,他们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往往不一致,拿企业利益当个人利益的垫脚石是常有的事。因此,理论上国有经济就没有胜出的机会。(借助垄断牟利是另一回事)
  
  上面是我从平时零星见闻中提炼而出。(再次强调,我无法保证其正确)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大概理解上海今天的处境。
  首先上海至今仍能维持老大哥的地位,第一因还是它的特殊地理位置。
  其次是旧上海滩留下的雄厚老本。
  再其次,因为昔日上海滩太过辉煌,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这个印记导致一种长期的惯性心理,甚至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直到今天在华东北至山东、南到浙江、西至安徽江西的广大地区,无论你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典型的成功轨迹都可以概括为先从小城市奋斗到省会,最后奋斗到大上海(——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时不时还衣锦还乡露一把)。
  有少部分出国,但大量的精英都会集聚到上海。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

论坛发贴的优点是互动。比如今天这段,我原没想到写,是看了众多朋友的回帖后才打算写的。这样不用一一回复了。
  今天的题目是地域偏见或地域歧视。
  
  中国人的地域偏见问题如要研究,弄出几个博士学位是没有问题的。这个话题很复杂很麻烦同时很无益,故我不是很喜欢,但任其在本贴里发展可能会把帖子引向错误的方向。所以只好写几句,尽到责任。
  
  仔细回味中国文化会发现很多相互矛盾的东西,比如说,学者们宣称人本主义是吾国文化的悠久传统(不得不承认当我第一次得知时我被万分震惊了),但历史上现实中草菅人命的事比比皆是。又比如,一统天下、集体至上似乎是吾国历史鼓吹了几千年的调调,但现实中我们看到却是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统江湖。
  所谓地域偏见或歧视现象,同样跟我们的大一统精神格格不入。
  地域歧视究其实质反映的是国人们对求异思维的偏好。比如,站在a国人面前,我们都成了b国人,站在a省人面前我们都成了b省人,站在a县人面前我们都成了b县人...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区分出兄弟父子夫妻为止。
  
  伟人曾说过,与人斗其乐无穷。国人们的求异思维(或作为具体表现的地域歧视),正是把伟人教诲忠实落实于行动。试想,不求异哪来的矛盾?没有矛盾何来斗争?
  所以中国人的一生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一生。上学和同学斗,上班和同事斗,在商场和对手斗,在车上和陌生人斗(抢座位),上网本地人和外地人斗,城里人和乡下人斗,斗的不亦乐乎,斗个天长地久。实在闲极无事了也要扯上一桌麻将扑克过一过勾心斗角的干瘾。
  
  地域歧视成为近年舆论的热点一点也不稀奇。因为一是轻松,发起方可以轻而易举的拉来一大堆同盟,(以多斗少是地域歧视的特色)二是方便,素材可以信手拈来,哈佛的案例库跟中国人关于地域歧视的素材库相比简直就是沙粒之于星河,三是煽情,认识的不认识的,上至道貌岸然的官员学者,下及挑扁担卖豆浆的小贩,往往是一扇即着,一着即火,百试不爽。
  ......
  
  总之,地域歧视既是文化的传统,又是当代的强音。以至于网上朋友如相见,总要先问一句,你今天地歧了吗?
  所以,对于要发言的朋友,我也问一句,你今天地歧了吗?如果没有,请出门向左。
  当然,如果你听不懂我说什么,权当我没说。
补充一点,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自称为人类。
  比如,我们往往不会说是英国人发现了万有引力,是美国人征服了月球。而是把这些统统归功于我们人类这个伟大的物种。(似乎人类从来就是一个温馨可爱的大家庭)

大乌龟和小乌龟一起喝可乐,大乌龟喝得很快,小乌龟喝得很慢。大乌龟喝完了自己的可乐之后,对小乌龟说你再帮我买一瓶可乐去吧。小乌龟说我可以帮你去买,但我担心只要我一出门,你就会把我剩下的可乐喝光。大乌龟说怎么可能呢?你一定要相信我。  
  
  
  于是小乌龟就出门了,可大乌龟足足等了5个小时,小乌龟还是没有回来。这时大乌龟就在想,小乌龟肯定是把我的可乐给喝了,它不会回来了,它喝我的可乐,我也要喝它的可乐。于是大乌龟拿起小乌龟的可乐,刚要喝,门砰的一声被撞开了,大乌龟看到小乌龟站在门口,并气鼓鼓地对它说:我出门前就担心你会喝我的可乐,为了证明我的担心是正确的,我根本就没去给你买可乐——我一直都在门外监视你,已经监视你5个小时了。
  
  这是从网上找到的故事。
  地域偏见的道理和这个小故事是差不多的。
“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上任伊始,新书记就给全体上海同学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连一向以怀疑眼光看人的我也不由得赞叹,这个同志不简单,一出手就非同凡响。
  
  且来看一年半载过去了,上海发生了哪些新气象。
  成千上万的马路开膛剖肚,大干快上,仿佛上下一百年的市政工程都要在今年一年做光似的。——旁注:世博会是上任老板留的。既要办,按本朝前例咱当然不能太丢脸。至于老百姓的呼吸道、肺泡只好先委屈一下。比较起来,能让老外竖大拇指的事更为要紧。
  房市稍事休养,继续高举高打。——按说7万亿增贷是人民总理发放的,咱们只有接的份。可是,经济适用房是书记的领地,为什么楼梯响了差不多两年仍不见人下楼?传说中的上海速度哪里去了?即便房子没好,完全可以先倒倒楼花卖嘛。难道英明如市府竟不明白在中国卖房子比造房子还高科技?
  东航获集团注资70亿。——央企他妈不是有财,而是太有才了,上航憋到今天才嫁十成瞎了眼。
  英特尔封装工厂从浦东搬迁至成都。——老外天马行空,咱没话说,好在1亿的面子补偿金多少还是符合咱身份的。
  超过7000家浙商因投资环境问题撤离上海。——玩笑开大了,谁干的?
  建成高楼轰然倒塌,曝出一窝无辜小老鼠。——房市嘎许热闹,狗仔爆料有什么奇怪的?
  
  小结一下。
  一,截止到目前我的发帖与其说总结,不如说批判。从反方的反应我可以清楚地读出这点。不管是什么,如前已说,我只能选择性呈现我的观点。看的人如何接收处置,我无能为力。
  二,很高兴,这个帖子的参与者总体素质都很高。
  三,我的一些回贴可能有些咄咄逼人。这一半是肾上腺在做功,一般是我向来不喜欢模棱两可。自我判断我还属和平主义者,只是我对事的习惯是先辨明,再折中,不是中庸主义的先折中然后寻求合理化。
  四,我不反感强盗给百姓洗脑,因为这是生存法则决定,他们至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我最反感的是小百姓给小百姓洗脑,因为“他们做的,他们(压根就)不知道”。(所以如果我对你反应激烈了,至少说明我还是把你看做良民一个)
  五,欢迎反方高手入场,因为对手高明了,我也大有面子。——你看,即使宣扬理性的我也不过是个虚荣其内的小市民。——但水平不能太高,把我吓跑就没法玩了。
  六,现有的反方中有疑似高手,但要激发我辩论的热情还需要,一,请读完我的相关言论,二,要有深度,三,与深度相当的长度。(如果太长,请注意文法)
  七,如果帖子没沉而且各位感兴趣的话我最后会写一些有关生存的较微观总结。当然,我没有什么发财秘籍好卖,我能传授的最大秘籍,如何做到睡觉睡到自然醒。这方面东西应该偏正面偏积极向上偏主旋律一些。
  八,图个吉利, 
  其中,对马路开膛我忍不住多说几句。
  世界上马路开膛的原因有很多,我看见了两个,一是愚蠢,二是贪婪。愚蠢显而易见,古印度人能在几千年前造出发达的城市排污网络,欧洲人在中世纪后但凡城市规划都必不可少超前的地下设施。观之国内城市,多数建于五十年之间,地面的风光倒是不输任何国家,地下却是乱七糟八,一笔烂帐。
  说贪婪,是有人竟因其愚蠢而发财。世事就是如此难料,聪明如我者穷困潦倒,愚蠢如彼者反而左右逢源。
  
  发了不该发的牢骚话後,我们换个角度,看一看马路开膛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如何关联。
  马路开膛的直接后果,第一是灰尘,漫天灰尘让人无处逃路。其次是交通,街上到处是关卡沟阱,一摆几月至几年不等。老百姓天天上班不得不浪费更多生命在路上。最后是心理,吸着肮脏的空气,看着乱糟糟的街景,憋屈在车里不知道何时是尽头,就是神仙也难保有好心情。不用说,这种心情最后会带到工作、学习上。因而个人也好,企业也好,都是马路军的直接受害者。
  
  到此我们不禁问,马路开膛究竟是为谁?
  真为市民吗?如果是,为什么十年、五年甚至一年前不做好规划?
  退一万很遗憾,从一条小小马路上,我看见了利益集团的利益更重要,利益集团的面子更重要(最后还是为利益)。至于人么,一个漂亮的口号而已。
  
  看到我罗嗦了半天扯谈一个不能再小的话题,或许有粪青忍无可忍,哪个城市不这般?谁叫你生在中国!
  拜托先,我们谈的不是一小般城市,而是大上海,是全中国唯一以小资情调为标识符的城市。
  所谓小资——我的理解如不完整请补充,至少得先干净安静,然后才有体面情调可言。
  所以每当我徜徉街头,目送白领丽人们在粉尘中逝去的倩影时,不禁叹息世事弄人。
  又有人反驳,不都是为了世博会嘛,咱老百姓能理解,过去就好了,上海会更精致的。
  这个我信一小部分。世博会不过把问题的程度给夸张了,让不甚敏锐的人也能看出,谁才是这个城市的真正主人步即使非开不可,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为什么可以采取措施降尘、疏通交通的却没有?
  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在一个城市里谁更重要?是人,还是别的什么东东?
很遗憾,从一条小小马路上,我看见了利益集团的利益更重要,利益集团的面子更重要(最后还是为利益)。至于人么,一个漂亮的口号而已。
  
  看到我罗嗦了半天扯谈一个不能再小的话题,或许有粪青忍无可忍,哪个城市不这般?谁叫你生在中国!
  拜托先,我们谈的不是一小般城市,而是大上海,是全中国唯一以小资情调为标识符的城市。
  所谓小资——我的理解如不完整请补充,至少得先干净安静,然后才有体面情调可言。
  所以每当我徜徉街头,目送白领丽人们在粉尘中逝去的倩影时,不禁叹息世事弄人。
  又有人反驳,不都是为了世博会嘛,咱老百姓能理解,过去就好了,上海会更精致的。
  这个我信一小部分。世博会不过把问题的程度给夸张了,让不甚敏锐的人也能看出,谁才是这个城市的真正主人。 小结一下。
  一,截止到目前我的发帖与其说总结,不如说批判。从反方的反应我可以清楚地读出这点。不管是什么,如前已说,我只能选择性呈现我的观点。看的人如何接收处置,我无能为力。
  二,很高兴,这个帖子的参与者总体素质都很高。
  三,我的一些回贴可能有些咄咄逼人。这一半是肾上腺在做功,一般是我向来不喜欢模棱两可。自我判断我还属和平主义者,只是我对事的习惯是先辨明,再折中,不是中庸主义的先折中然后寻求合理化。
  四,我不反感强盗给百姓洗脑,因为这是生存法则决定,他们至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我最反感的是小百姓给小百姓洗脑,因为“他们做的,他们(压根就)不知道”。(所以如果我对你反应激烈了,至少说明我还是把你看做良民一个)
  五,欢迎反方高手入场,因为对手高明了,我也大有面子。——你看,即使宣扬理性的我也不过是个虚荣其内的小市民。——但水平不能太高,把我吓跑就没法玩了。
  六,现有的反方中有疑似高手,但要激发我辩论的热情还需要,一,请读完我的相关言论,二,要有深度,三,与深度相当的长度。(如果太长,请注意文法)
  七,如果帖子没沉而且各位感兴趣的话我最后会写一些有关生存的较微观总结。当然,我没有什么发财秘籍好卖,我能传授的最大秘籍,如何做到睡觉睡到自然醒。这方面东西应该偏正面偏积极向上偏主旋律一些。
  八,图个吉利。
 
  
 .

TOP

柯克船长比喻得很形象,上海的经济模式,说白了就是傍大款。
  为叙述方便,我姑且把这个发展模式称作二奶模式。另外,把自主原创的经济模式称为一奶模式,以为补充。
  之所以借用这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是因为无论它们在生活中的本来意思,还是用到这里的引申意义,都有相同的判定标准——能不能和自己的男人(企业家)共度患难?
  一奶一般随遇而安,对物质条件没有不切实际的奢望,因而她们不以嫁平凡人平凡度日是什么丢人或者不划算的事。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男人不甘心平淡而决定冒险,她们亦能及时调整自己,担当起男人的后援。即使往前有千山万水,也会风雨同行,不离不弃。

  先申明一下,二奶模式的说法虽听来有些不雅,但在我眼里它即使不是褒义词,至少也是中性词,肯定不是贬义词。
  如果我没记错,伟大的牛顿当年都声称自己是靠趴在巨人肩上才比一般人看得更远。以此推论,普通人傍大款讨饭钱,似乎也没什么丢脸的。
  
  二奶模式不是新鲜事物,更不仅限于国内。
  细数资本主义从诞生至今,但凡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或多或少都采用了二奶傍大款的策略。即便是今天不可一世的美国,当年独立战争后不也是傍着大英帝国这个大款,老老实实当了100多年的二奶?日本人更不用说,从历朝历代被中国包养,到后来眼看中国气数已尽转而投西洋,再到二战后死心塌地跟定美国佬,其二奶史之悠久,态度之专业,为世界所仅见。至于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九十年代的亚洲四小虎,则是跟在日本人后面依葫芦画瓢,虽然手法不及前辈精良,混个脸熟讨碗饭吃却不成问题。

  因此,如果个别人因生计当则不然,天生丽质是其最大资本,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则是命运女神对她们下的咒语。她们毫不怀疑,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帝总不会造出一个尤物却又弃之不用。因而她们不是在急切地寻找猎物就是在更换更大的猎物,这是她们用来一步登天的天梯。
  
  话说回来,仅仅说上海打造二奶经济,尚不足把它同其它众多的小二奶经济体区别。上海所打造的当然不可能只是小打小闹普通的二奶模式,而是世界顶级独一无二的二奶模式。换言之,上海这个经济体所提供的二奶服务不是随随便便哪个暴发户或烧包的乡下人只要花钱就能买到的。
  正因为没有看清这点,一些在小地方乍富起来的土财主们,比如说前面提到的7000个浙江老板,成群结队叫嚣着要来上海滩寻欢买醉,显摆一番。何曾想过,还没等混入厅堂,就被吸干抹尽,来了个吃葡萄不吐皮,最后落得灰溜溜狼狈而逃的笑谈。至于那些除了咬文嚼字一无所有的穷酸书生,居然连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基本道理都不明白,竟敢白日做梦非在上海咸鱼翻身不可,做现代版的许文强。其结果往往更加可叹可悲。
  
  好在万事万物自有其报应,作为凡人大可不必操这份闲心。
  二奶作为百业第二名,从来不缺少你死我活的竞争,而围绕首席二奶官的竞争程度之惨烈,世上大概除了皇家的帝位之争,再没有出其右的了。
  所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又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能玩二奶的主,有几个不是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然而,所有之中最最要命的是,纵然你有倾国倾城之貌,总有年老色衰的一天。
  琵琶行里面不能善始善终的老歌女,实在应为天下二奶业引以为戒。
  
  所以投身此行当而不深知其短板并预为准备的,实在是愚不可及。
  至于那些幻想找个二奶甚至顶级二奶来料理家务充当事业后援的,我只有无话可说。
细数资本主义从诞生至今,但凡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或多或少都采用了二奶傍大款的策略。即便是今天不可一世的美国,当年独立战争后不也是傍着大英帝国这个大款,老老实实当了100多年的二奶?日本人更不用说,从历朝历代被中国包养,到后来眼看中国气数已尽转而投西洋,再到二战后死心塌地跟定美国佬,其二奶史之悠久,态度之专业,为世界所仅见。至于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九十年代的亚洲四小虎,则是跟在日本人后面依葫芦画瓢,虽然手法不及前辈精良,混个脸熟讨碗饭吃却不成问题。
  因此,如果个别人因生计当二奶,我们暂不论其是非得失。但如果一国家或地区,为百姓苍生着想而充当另一国或地区的二奶,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不仅不是坏事,而且是好事,大大的好事。
  
  只是事情虽好,却往往因为操作不当而办成了坏事。
  回到前面的例子。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的被动挨打到挑起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发动二战,这些都是老故事略去不说。二战以后日本人从废墟上重新爬起,借助美国人的东风,迅速起飞,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这是近在眼前的事。再看看四小龙,从韩国到台湾到香港新加坡,虽然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几十年间在亚洲取得的显赫经济地位一样是有目共睹。
  只可惜,作为后来者的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在九十年代的发展倒顺风顺水,得到好评如潮,但在遭受金融风暴的突然打击后却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时至今日仍没从阴影中走出来。
  
  套用托老的话,成功的二奶个个相似,失败的二奶各有各的苦衷。
  所谓相似,指一个二奶不仅能够借势,而且通过借势学会造势。
  说的更浅显些,作为二奶你总不指望永远当下去吧。大款之所以包养你乃是你前世修来的福分。兵法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唯一正确的做法是牢牢把握机遇,在最大化从大款往回搬钱的同时,应抓紧打通任督二脉,打造自己的生财之道。而不是像那些胸无大志昏庸无能的二奶,成天卿卿我我花前月下把自己真当了有钱人。
何为任督二脉,生财之道?
  构成一国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企业,国民经济能否自我维持及发展,取决于有无一批高素质的大中小企业。换言之,经济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企业实力的大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体,必定拥有一批有全球号召力的企业品牌。比如日本有索尼松下日立,韩国有三星现代,台湾有积电华硕宏基,至于香港新加坡,虽然在实业领域缺乏全球品牌,但在体制廉政建设方面却堪称完善,在亚洲独树一帜,亦能成就为区域中心。
  反观所谓四小虎,论经济实业比不上韩国台湾,论制度建设不比香港新加坡,十年前为人打工,十年后仍然为人打工,吃饭问题解决了,自立门户免谈。
  
  最后回到上海。
  上海自开埠通商至今已有一世纪又半。同样的时间,美国已从二奶变成超级大国,日本几起几落,四小龙也早从懵懂无知的屁小孩走过了成人仪式。反而是一个世纪前就号称远东第一大都市、东方巴黎的上海,每况愈下。
  今天的上海无论怎样发疯似的造楼修马路,都难以掩盖一个残酷现实:自称为国际大都市,却没有一个可写在名片上宣传自己的全球品牌!不要说全球品牌,就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全国性品牌如今都已芳踪难觅。
  
  这是上海真正的致命伤!是真正关心上海发展的人无法回避的现实。
  不要奢谈什么文化都市,余秋雨之流的官赐大师不仅不是上海文化界的荣耀,恰恰反映了昔日百家争鸣的海派文化早已到失血殆尽的地步。
  不要沾沾自喜“相对而言”的政府廉洁,这个不要说香港人就是许许多多内地人都会笑掉大牙。
  不要奢谈什么国际金融中心,真正的金融中心都是经过市场检验大浪淘沙出来的,不是一帮外行官僚们发布命令就能搞定的。——话说回来,就是建成了又能养活几个人?
  不要高谈阔论什么高端制造,一个论活力论创新在国内都排不上号的城市,拿什么来高端制造?美国搞了几十年的高端制造,现在不也回过头来强调传统工业么?没有传统工业的支撑,高端制造不过是无本之木,又一个官僚们自慰的工具罢了。
  更不要扯什么黄金分割、区域影响力了。人类发展几千年,如果还想仅凭一招鲜吃遍天,那就太低估人类的无穷智慧了。
  
  扯这么多并不是为我自己操心,也不是为利益集团操心,而是为了提醒提醒那些依附于利益集团的无数类似于我的小老百姓。因为即便你今天在这条链条上占了一个不错的位置,倘若整条船往下沉,一切还是枉然。
  
  说了这么多丧气的东西,最后引用一句所有人都能从中得到安慰的话,“长远而言,我们都是死路一条”。或许想明白这点,什么都无不可了。

我说历史尚属公允,是因为她至少为每个落后地方打翻身仗都预留了一个时间窗口。用好这个窗口,该地区就能从低级水平跃升至中高级水平,完成从无产到中产的关键一跳。
  
  简单地分析,可把这种经济现象归功于资本的逐利本性。
  身处这个巨变的时代我们有幸亲身感受到,资本总是不停地在全球范围内从高成本流向低成本地区。(当然同时得满足某些前提条件)正是这种资本流动的导向性为落后地区提供了发展契机。有了资本的不断流入,落后地区开始起动发展,年复一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成本亦水涨船高起来,反过来削弱对资本的吸引力,直到达到平衡。这个过程历时不会很长,通常在二十到三十年间。
  
  如果先行者的经验有效,一个落后经济体从起动到能够自立门户,最基本的条件是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市场体系,它确保了大部分企业都在相同平台上竞争,接受相同的市场规则检验,优胜劣汰。
  另一条件则是必须不断提高效率,进行产业升级,以消化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高成本。换言之,克服高成本只有一个途径,通过占据产业高端、赚取更高利润来弥补。
  
  用这个考察中国的前三十年,不难得出一些结论。
  三十年我们或许积累了一些财富,却始终没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平有效的市场体制,更不用处于更基础地位的必要政治体制。所谓的市场经济从来就没统一过,而是被人为分成几块:权贵们的自留地,外资跑马圈地的占领区,以及剩给民间资本的零碎游击区。
  上海典型代表了这个畸形的市场经济。
  一方面是庞大低效却占据垄断地位的国资,一方面是兵将马壮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国外大佬,至于民间资本,除了少数有幸攀龙附凤的,基本仍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游击队阶段。大象狮子和麋鹿,这几个不同量级的对手,上演着一出弱肉强食没有任何悬念的丛林演义。

当历史老人慢慢关上时间窗口时,我们只看到,一面上海具备了国际大都市的繁荣表象,另一面,整个城市产业仍停留在极低水准,靠着比刀还薄的利润维持生计。
  
  这是我不看好上海经济的理由当中,最重的一个。
  我的结论是,上海已经失去第二次时间窗口。它面对的将是长期的下坡路。这个下坡路或许一开始不怎么明显,可能有起有伏。但指望再度达到伦敦巴黎纽约的地位,就像它当年那样,实在无法想象。
  
  有些同志会把美好希望寄托于国家的大力扶持。对此我只是友情提醒,如果各位记忆还好使的话,就不该忘记正是所谓的国家,一次(杀死它的冒险精神)又一次(把它推上高成本的断头台)摧毁了这个城市的活力。
  
  顺便说明一下,高成本除了物价因素,还有人口老化。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急于推出二胎政策。政府不愿看到的是,在高昂生活成本的重压下,且大多数人已习惯于小家庭模式,究竟还有几人选择二胎?不是政府愚蠢,你从来都不曾看到有哪个政府会以结果为导向。他们最擅长且最乐意做的是摆摆样子,只要将来某个时候有托词可说。
  
  当官员们人手几十套豪宅,高呼房价向国际看齐,他们眼中看到的是白花花的钞票。我没看到钞票,(不要问我为什么)我看到的是一个城市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我现在的最大疑问是,如果资本家们还没有丧失逐利的本性,他们打算何时拔营动身,或者,已经暗渡陈仓?

补充一组关于上海和纽约的数据。
  之所以拿纽约比,因为刚看到一份报告,2009年全球城市居住成本排名中上海和纽约分别为第12名和8名。(另,北京排第9。2008年三个城市排名分别为第24、22、20)说明这种比较不是一点根据也没有。
  
  人口
  上海2008常住人口:1888万
  纽约2008:836万
  
  GDP
  上海2008:1.37万亿,人民币
  纽约2005:1.13万亿,美元
  
  收入
  上海2008职工平均工资:3.95万,人民币
  纽约2008家庭收入中值:6.3万,美元
  
  房价
  上海2008年内环公寓:400万,人民币(估计)
  纽约2008年公寓:59.8万,美元(曼哈顿,Harlem一带)
  
  最高房价(每平米)
  上海2007年:14万,人民币
  纽约2007年:1.7万,美元
  
  大公司总部
  上海2007年:N/A
  纽约2007年:43家美国财富500强
  其中,我计算了IBM2008年的财务数据。总收入1036亿美元,毛利率44%,净资产收益率58.8%,总资产收益率10.7%。

还有一种模式,前面曾不止一次提到,为了相互照应我称其为公子哥模式。这个话题我不打算多费笔墨,大家凭直觉应该不难理解是怎么回事。
  这是今天从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上广电两折甩卖百亿五代线”,有兴趣的可找来看。上百亿的投资打了水漂,败家的有水平吧!最终谁来买单?这个问题我以前也回答过了。(旁注,据说台湾的液晶技术已经到第8代,日本韩国甚至到第10代。联系起来你大致能猜出事情的荒唐程度。)
  
  书归正传。
  今天我只想谈利益集团。这个东东在前面也多次提到,考虑到它关系本系列的完整性,因而单独列文讨论。
  严格讲,利益集团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它包含了一个错误的二分法假设,其结果似乎一个人或属于利益集团,或不属于,除此没有其它路可走。所以为讨论需要我把利益集团扩充为更大的概念——利益链(条),并补充定义:
  任何一个完整的利益链,都必须覆盖掉社会的所有成员。人与人的差别,不是属不属于利益链的问题,而是属哪个层次的问题。
  通常意义的利益集团,仅限于利益链上某个相对封闭的段落。
  不难看出,利益链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非常类似。
  
  从定义可得知,利益链的最大特点是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而且,对利益的不同定义皆有不同形态的利益链与之对应。
  举一个简单例子。
  我们知道公园是人们用来愉悦身心消磨时间的去处。然而无论社会发展群众素质有多高,总少不了某些人会干出破坏环境的举动,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等。针对此类恶习,常规做法是雇佣一帮清洁工专司打扫,维护公园整洁。
  
  一个利益链因此而诞生。
  这个链条从一端的游客,到清洁工,再到清洁工管理者。按常规定义似乎到此为止,其实不然。如果我们把清洁工及其管理者看成一个小公司(即所谓利益集团),那么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不是随便张三李四说组一个公司就能跑进公园开干起来。因为除了专业资质,还有一个更关键问题,必须先取得进入公园的特许权。这个特许权来自另一个更大的利益集团(链)。获得了授权,你才有资格在公园里开展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报酬。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问题的关键或“难点”(ofcourse会者则不难)不在于打扫清洁本身,而是如何争取授权。这取决于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清洁公司的老板,另一个自不用说,就是那个位居更高利益链的授权人。可以说,在这个游戏里,只有他们两人(主要是后者)才是规则的制定者,其余人不过是道具而已。
  
  利益链的另一特点是,如果不施加合理约束,必定会出现畸变。所谓畸变指,某些环节的发展会超出合理尺度,导致整个链条不和谐甚至于失调。
  还用上面的例子。设想,随着老百姓素质普遍提高,公园里乱丢垃圾的现象跟以前比有显著减少。这时,请问,会发生何种后果?
  A,清洁公司相应缩小规模,并降低开支。
  B,清洁公司维持原样不变。
  C,与A恰好相反,清洁公司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规模,预算也增加了。
  
  三种后果哪一个最有可能?
  如果照教科书说法,你可能会不假思索地选A。但是,这样的话你就成了不折不扣的传说中的傻冒。
  实际情况是,有大半可能发生C,剩下可能归B。至于A,理论上虽有可能,但现实中几乎从不发生。
  
  为什么这样?
  这涉及到一个有关于组织发展的普遍规律。
  任何形式的组织,不管它是清洁公司或慈善机构,都有一种无视环境条件、盲目扩张的本能冲动。没错,这就是风靡一时的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有很多表述形式,其中之一便是,“(组织或部门)雇员的数量和实际工作量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
  想不到吧。
  
  当然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即利益链的某一段)要想长期生存,不能仅靠盲目扩张,还得有为自身行为寻求合理化的智能。所以当对清洁的客观需求下降时,往往有以下情景发生:
  情景一:清洁公司会通过隐蔽手段,人为破坏环境。
  情景二:甚至有小部分群众,虽然与清洁公司没有任何关联,会有意破坏环境,并辩称,“如果没人扔垃圾,清洁工岂不都下岗了?”很可笑,但的确有这样的人。
 矛盾出现了。人们雇佣清洁工的本意是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最终却一步步演变成清洁公司为了自身生存扩张,迫使大家不得不接受一个不优美不舒适的环境。目的变成手段,手段反而变成了目的。
  
  当然,光研究理论,还可以弄出很多长篇大论来。所以理论部分到此为止。——如有重大遗漏请各位补充。
  回到现实中来,我要提醒各位的问题是,
  你当前身处的是哪一个利益链?在哪个层级?自己的资质特长是什么?有没有可能爬到本链条上最有“油水”的位置?
  
  如果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搞清,不得不说是很大的失败。
  
 讲到这里,我要做一个重要澄清。
  帖子一开头就有同学误认为,我这是在号召所有人撤离上海,在拆上海人民的台。当然不是这样的。上海有不适合之处,必定就有它适合之处,只是两者针对于不同群体罢了。
  根据物质不灭的真理,好端端的利益不可能凭空消失,它只是发生了转移!有人失去了利,意味着必定有人得到了利。多数人失利,意味着必定有一小撮人得到了大利。——这是利益链的主要特点,上一帖里给漏了。
  强盗天天抢百姓。我做的不过是借个小喇叭提醒部分群众,告诉他们自己的真实处境。最终如何应对还是他们自己拿主意。我怎么也不会愚蠢到跑到强盗那里,忽悠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项工作的难点是,对许多低端群体来说,谁能预测今天还在利益链底层受尽欺诈,明朝却一步登天也做起光荣伟大的强盗来?这种博彩般的高度不确定性具有致命诱惑力。而且非常不幸,尤其对于那些生活中只剩下幻想的下层群众。
  所以我不可能替任何人下决定。我写本帖的目的仅在于总结自己十多年来修炼所得,给有缘的朋友一个契机。
  
  对那些还是不明白如何决定的同学,我建议你不妨先做一个SWOT分析。
  要点是必须准确分析自己的形势,以及自己的天资偏好。你可能有机会有才干爬到利益链高端,但是首先应搞清楚需要支付哪些代价?你能不能承受?然而,最最重要的还是,你现在拼尽全力奋斗的东西,是不是你真正所需?
  现实中此类案例并不乏见。有人付出了青春、付出色相、甚至付出亲情,九死一生后终于梦想成真,却发现自己仍然难以高兴。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回头搞什么返璞归真,去荒郊野岭呼吸原始空气,吃难吃的粗茶淡饭,攀谈素不相识的粗人,然后如闪电划过般,突然某天悟出了人生真谛,于是乎又喜滋滋回到那温暖可人的名利场继续折腾。
  这种人究竟是可喜可慕呢,还是可悲可泣?我以一个外人的眼光看他们是失败的,而且完败。不论他们在名利场打拼,还是逃离名利场寻找所谓真理,都是一场做给别人的秀。他们过的生活不是自己的,是别人的。
  
  因此,如果你内心渴望的是钱,那就集中精力,干好这一件事,不要让其他东西比如权力分心。尽管权力也常常意味着金钱。
  如果你内心渴望的是权力,同样,就不应让金钱美色等等来分心。尽管的确有某些天才能够兼顾,但那无不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如果你渴望做学术,那么首先找一个适合做学术的地方。多数情况下,你不是那种可以在集市、夜总会也能心无旁骛的大圣。
  如果你无所谓,同样需要小心,先问问自己,有必要成天挤在熙来攘往的名利场,担心自己笨手笨脚碍别人的事,或看着别人怪诞举止烦自己的心?
天下最最简单的事莫过于不动脑经,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傻冒似的往前冲,哪怕前面就是悬崖峭壁。(参看南京大屠杀)
  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自说自话,自作主张,哪怕是无所事事天天在家睡大觉。(参看鄙人——即便脸厚如鄙人,也不得不迫于压力有所行动,以免真被唾沫星淹死)
  天下最最难的事莫过于做一个特例独行的中国人。

记得刚到的前两年,凡是买耐用品我都去南京路。时至今日我还能清晰浮现当年买第一把菜刀,自行车,小冰箱,微波炉,电子辞典,收录机以及耳机的场景。那时候市百一店的人气之火爆,用摩肩擦踵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97年我听说浦东开了个大卖场(好象是易初莲花),特意抽出一个周末手拿地图赶了近三小时路程,为的只是体验一下新式购物。(说实话,当年我的购物热情不输很多小女生。)
  后来宿舍换地方,买东西基本就近到徐家汇,不再往南京路赶了。再后来买了房子,发现附近光大卖场就两三个,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所以除了买电脑、服装一些大件,连徐家汇也很少跑了。
  05年第一次试水网上购物。
  到现在我的购物习惯已经变成消耗品就地采购,耐用项目网购为主,只有服装需要试穿,不习惯网上买。
  
  通过这些鸡毛蒜皮小事,我想说明的是我亲身感受到的商业发展脉络。
  以上经历相信对许多同龄或者更大的朋友来说也不会陌生。因为这十多年我们见证了零售业从传统的以百货大楼为代表的中心商业街,发展为以大卖场为代表的社区消费,再到打破地域界限的网上购物模式。
  
  由此带出两个问题:一,这种趋势如果继续,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二,它将导致什么后果?
  我们先来看一看作为新模式带头大哥的一组数据:淘宝网,成立于2003年5月,连续5年成长超过100%,其中2007年销售总额443亿,2008年999亿,2009年预估为1300亿。
  淘宝模式的核心是草根创业——或C2C模式,其他如京东商城、红孩子、凡客诚品等等则以专业销售或B2C见长。他们的共同处在于,都正以令人乍舌的速度高速成长。
  
  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网络销售吞并的领地,大部分正是传统零售所失去的。
  今天的1000亿或许还不足以颠覆传统零售业,那么如果上到1万亿呢?
  从产品行业看,抛开淘宝网的大集贸模式,B2C模式已从早期的书籍(当当卓越)、电器(京东商城),到妇婴用品(红孩子)、衬衣(凡客),甚至于最近才浮出水面的方便面(白家粉丝)。试想,当有一天所有产品都上网销售时,传统零售业将何以立足?
  飓风起于萍末,现在,飓风已经在树巅飞舞高歌,聪明人不会怀疑它总有一天能令整片森林动容。
  
  多说无益,现在我重点谈一个前景比较明确而且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商业地产(只因为沾了地产二字!)。我的观点是,商业地产的好日子如果还没到头,也不久了。而且,这不是简单的轮回,而是不可逆的趋势,过去地段为王的好辰光或许永远也不会再现。
  还是以我自身经历为例。从97、98年前后,我每年投在南京路的钱以千计算,到今天我一年难得去一趟即便去了也多半非为购物。简言之,南京路投射在我身上的商业价值,已从十年前的几大千降为今天的零。如果我的例子是普遍现象,那么意味着南京路的总体商业价值早已今不如昔——不管房市泡泡推高了多少房价。
  
  道理很简单。
  作为消费者,你能带走的只有产品,不是地段。假设面对同样的一双鞋,你是愿意花高价在南京路或徐家汇的顶级商铺买,还是花一半多点的价钱从网上某个业余卖家购买?前者需要支付每天几元到几十元一米的租金,而后者做的只是在宿舍的单人床底下多塞几双鞋而已。
  
  高昂的商铺成本是传统零售的致命伤。除非那些所谓的黄金地段能自降身价,大幅削减租金,否则,它的运营成本永远也无法与网售竞争。
  即便解决了成本,它还有一个短板:无法提供在家购物送货上门的顾客体验。
  总之,这是不同层面的竞争。乐观一点,传统零售的一个可能结局是,把目标顾客群从原来的普遍大众收缩为特殊小众,并且提供的商品种类也将大为受限。
  
  把失灵的地段为王法则放大放远,我看到的是传统大城市的地位将受到挑战,且不可避免地会褪去昔日的光环。
  个中原因很复杂。我大致梳理了一下,包括,后工业时代的生产过剩,交通完善带来的物流发达,信息时代信息获取的低门槛、无歧视、零延迟特点,以及人们思维理念价值观转变,等等。
  
  商业地产看似跟普通人不相关,其实大不然。一,商业地产风光不再将迫使开发商把重心转向住房开发,在供应方面缓解住房市场的压力。二,降低草根创业成本。三,降低生活成本。
  而大城市地位的没落,同时伴随着中小城市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小城市成长。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推演,需提醒的是,我并没提供任何时间尺度,其中有些变化可能只要三五年,有些可能要十年甚至二十年。信者请自负。
  
  南怀瑾曾把人分为三类,一类创造(或领导)潮流,二类发现潮流后迅速跟进,其余的归入第三类。
  第一类固然回报可观,但只适合极少数有能力且愿承担高风险的人。第二类中规中矩,适于有智慧但厌恶风险的小部分。至于第三类,大都是那种虽能跟上但只抓住潮流尾巴的人。第三类付出的代价一点不比别人少,得到回报却最低。因为他们是最后一棒,不得不为跑在前面的人买单。他们得到的唯一补偿是,他们只要提供简单的体力劳动即可,不必费神费大脑。

子女教育。
  这个题目我在第4帖就已开出,但一直没敢贸然下手。
  虽然几乎每位国人都承认(至少口头上)中国式教育弊端大大,然而要全面说明白问题仍非易事。
  在第5贴里我曾热烈攻击了中国式学术欺世盗名的一面,其中多少暗示了我对于中国式教育的反对立场。学术乃教育之结果,又是教育之载体。学术如此黑暗,教育的情况其实不说也罢。
  
  最近某杂志做了一次民调,谁是今天最可信的人?你猜结果怎样,前五名依次是农民,宗教职业者,性工作者,军人和学生。
  这个调查本身是否可信我没考证,但它揭示的问题却不一般。如果一国的精英阶层集体失信于社会,说明什么?把它比作病人的病症,那么它到了病变第几期?
  
  话说回来,一个国家如果连教师都不是最可信的人,或至少属可信之列,肯定是非常可悲可耻的事情。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其整体以及本质而言,可比作一台不折不扣的绞肉机,送进去的是鲜活的生命,出来的却是一团团烂糟糟松蓬蓬的肉糜。或者换个比喻,相当于一台单调无味的刻录机,把无数光盘都用千篇一律的模式刻录出来。
  教师作为这台机器的操作工,不管是自愿或他愿,遭到社会鄙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教育的立足点和核心应该是什么?
  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人,而且是正接受教育的人。我们的教育体制恰恰在这最基本问题上跑了调。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吗?表面是而实际上不是,是为了培养真正意义的现代公民吗?当然更不是。我们的教育首先是为了维护利益集团所说的稳定,其次是为利益集团选拔所谓“人才”便利而设计。
  接下来我只就几方面阐述我的一知半解,供各位参考。
  
  政治
  这是一个跟爱情一样永恒、比爱情还要普遍的话题。远的如去年王总理甫一上任,就发出了基金也要讲政治的最高指示。近的如今年8月司法吴大部长发飙“要教育引导律师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试想如今连炒股、法庭辩护都要讲政治,可见政治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形影不离了。
  
  政治的定义,根据社科院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多么熟悉的语言!一下子唤起我最遥远的童年记忆。可惜却是一堆大废话。作为一介百姓,谁TM成天没事找事去折腾内政及国际关系活动、同时极大地影响(国民)经济?
  再看看人家维基是怎么定义的,“政治是人民团体藉以做出决定的过程...它由‘涉及权威或权力的社会关系’构成,也指一个政治单位的规制,以及用来形成并推行政策的方法及策略”。这个多少靠点谱,至少表明政治是跟每个人都相关的。
  
  然而不论哪种定义,都跟我们每天“讲政治”中的“政治”无任何关联。不信你把它们替换进去试试,看是不是GOPI不通?
  中国的事情往往就这么奇妙,一个如此重要的词汇,一个十几亿老百姓从小到老每天都深受其影响的东西,却没有一个确切说法!
  “政治”究竟是什么?政治就是一个黄金潲桶(或黄金马桶),一个望之俨然、内部肮脏的东东。任何不好说、说不出口的东西,只要裹之以政治,立刻光芒万丈,让亿万人民顶礼膜拜。
  中国是个讲政治的国度,教育以政治为纲天经地义。
  
  逻辑
  如果你想测试自己的逻辑水平,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看CCAV一套每天黄金档电视剧(重点考察其编剧)。如果看完一集你还无法提出10个有关逻辑的疑问,就要当心自己的逻辑能力了。
  这一点毫不奇怪,一个讲政治的国家必然不能讲逻辑。你怎么好指望一个把没有蚂蚁就没有大象都能写入最高方针的国度,人们会自然而然运用逻辑来思考问题?
  在中国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粗懂逻辑。你想惩罚你的子女吗?让他们学习逻辑吧。板桥说难得糊涂,应该和我所指略同。
  【原来我以为中国式教育不开设逻辑课是无知使然,后来发现大错特错。逻辑现在开始为人所知,我猜是拜MBA流行所赐】
  
  批判思维
  如果说逻辑尚属中性的话,批判思维基本已落入贬义词范畴了。批判思维?小心给你扣一顶持不同政见的帽子,让你难过一辈子。
  
  经济理财
  从历史看,中国的主流哲学历来都讲究实用为王。从现状看,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国家比中国的社会更加拜金。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官方倡导还是家庭教育,都没有对学生或子女经济理财能力的培养(注意,是“没有”不是缺乏)!——正如前面所言,中国的许多事情都不能单用逻辑来解释。
  
  创新
  创新首先需要好奇心,和童心一样的好奇心。而我们的童心远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就被批量消毒处理了。
  
  独立人格和责任感
  这既然不是教育体制的目的,自然也不会成为结果了。
  
  
  所以当有人说,我之所以看好大城市是为了给子女更好的教育。我的问题是,你指哪一种教育?是传授技艺培养工匠的教育,还是培养独立完整人的教育?如果是前者,我没意见,如果后者,我一笑了之。.

TOP

这个真的是你写的吗??感觉你还对经济很有研究~~~.

TOP

回复 6#香茗一杯倚清风 的帖子

让你失望。转自天涯。darkling高人写的。.

TOP

回复 7#花瓣雨 的帖子

你也可以写的, 题目就叫 " 我眼中的日本(xx年在日本生活总结)"       .

TOP

引用:
原帖由 丽贝卡妈妈 于 2009-10-7 11:46 发表
你也可以写的, 题目就叫 " 我眼中的日本(xx年在日本生活总结)"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