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写给一年级新生家长

写给一年级新生家长

多点关心  多点鼓励  多点夸奖

让孩子带着自信走进校门

——写给一年级新生家长

   
各位一年级新生家长:你们好!
    首先祝贺各位,在您的精心养育下,您的孩子今天已长大成为一名小学生。当他们抬头挺胸,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时,我们一年级的全体任教老师与您一样,对他们的将来充满了憧憬与期待。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全部智慧与辛勤教学,通过五年的小学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是最紧密的合作者,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因此,今天我要与家长进行一次沟通,一起探讨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孩子入学后生活将有重大变化
    进入小学,标志着我们的孩子已经跨上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台阶。学习起始阶段习惯的养成、兴趣的激发等,将为他们一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孩子有没有信心不断去攀登,有没有能力不断获取新的成就,将取决于我们现在帮助他建立怎样的信念与习惯。
    从入学开始,孩子的生活内容不再仅仅是游戏玩耍,而要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每天要上六七节课,每节课35分钟,既要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又要参加各个阶段的测验、考试。崭新的学习生活将在孩子面前展现,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新的作息制度、新的行为规范、新的活动规则等,孩子在感觉新奇之余将要逐渐适应和遵守,这对孩子的意志有较高的要求。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学习过程要求孩子高度注意,集中思维,这对生性好动的孩子来说,又要有一段时间的习惯过程。
    由于入学后的生活起了重大变化,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适应很快,进步也很大,但也有一些孩子难以适应,他们会感到情绪紧张,精神疲劳,过不惯有严格纪律的集体生活。有的则因为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为了帮助孩子们尽早、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开学之后,我们教师会安排一系列的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建立主动适应的信心。家长也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对孩子多进行这方面的鼓励,帮助孩子形成“当一名小学生的骄傲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感”和“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
   
加油鼓劲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成长是生命过程中最快乐的事情。当您的孩子能意识到当一名小学生的骄傲时,他在克服种种不适应时就有了愉快的情绪。因此,从今天开始,您可以在早上孩子不愿意起床时、回家不愿意做作业时、向您诉说种种不适应时,不断地告诉孩子:“你真了不起,已经长大成一名小学生了!看到你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样子,我们都为你高兴。”每当孩子有了一点进步时,都不要忘了夸奖他:“我觉得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让您的孩子为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像小学生而得意。在这同时,您的教育方法也要随他一起改变,要把他看作一名小学生,平时的交谈中不要再有“囡囡,吃饭饭”、“宝宝,睡觉觉”等词语,因为这又会在无形中把您的孩子拉回到精神上的幼儿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开始进入漫长的学习生活时,我们要十分注重保护和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的注意力会从游戏转移到对知识的追求上来。他们崇拜老师什么都知道,他们羡慕知识面广、在课堂上能言善讲的同学。他们的脑中会闪现更多的“为什么”,这时家长如能耐心告知,他就积累了知识;如能与他一起查资料找答案,他就不但积累了知识,还收获了一个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这时,最忌讳的是家长的不耐烦,以一句“不知道,别烦我”来应付他。这样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变得麻木,懒得思考,缺乏兴趣,丧失学习动力。
    我们都知道学习其实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虽然我们教师会尽全力创设愉快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趣味盎然地轻松地学习知识,但要尽可能全面接收教师的给予,把知识化为能力,就需要学生的“再劳动”、“再创造”。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就在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当您的孩子刚开始成为学生时,应该让他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具有责任感。这不仅有利于他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还为他将来应有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打下基础。家长应特别注意不要在孩子不愿意写字时帮他写作业;不要因为家庭的一次游玩计划而替孩子到学校请假;不要因为孩子想睡午觉就让他随意缺课。这样会使他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责任感,形成马虎、任性的习惯。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最应该给予的是鼓励。比如,当他读拼音有困难时告诉他:“你一天比一天读得好了,再坚持几天,一定是班上发音最正确的”;当他口算速度跟不上同学时告诉他:“没必要担心,第一名也是练出来的,多练几次,我们准能赶上”;当他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时,一定要夸奖他。我们要为他的任何一点进步而由衷的高兴,让孩子天天都带着自信走进学校。.

TOP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三大变化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三大变化

■季卫华
    一、主导活动的变化
    入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学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差异。小学教学时间的增幅与休息时间的减幅较大。从教学时间上看,幼儿园大班末期集体活动的时间,每天2—3次,每次在25—30分钟;而小学每天安排6—7节课,每节课35分钟,教学时间净增两倍以上。从休息时间上看,幼儿园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交替进行,而小学课间只有10—12分钟休息,儿童室外活动量明显减少。这些“时间差”的突然变化,必然会使年幼的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
    二、社会角色的变化
    学龄前儿童是贪玩的,是寸步不离地被成人照看的孩子;一入学就不同了,他们是班级集体的一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纪律,如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等,学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为学校和班级争取荣誉。所以,一年级小学生看到自己的角色转变会又高兴又自豪,家长要十分关注孩子这一心理发展,对“入学”给予高度重视。
    三、人际关系的变化
    儿童入学前与家庭成员的依附关系密切,一举一动都在成人指点下进行;入学以后,儿童每天都要离开家长在学校独立生活,这将进一步促进儿童从依附向开始独立生活转化。他们的交往圈子不再是家庭内有限的几个成员。.

TOP

孩子步入学习准备期,家长可以做点啥——

孩子步入学习准备期,家长可以做点啥——

■胡文新(虹口区教育学院)
    一年级新生将在9月进入求学道路的第一站,家长在激动期许的同时,或许还会有一些困惑: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学习生活?作为家长,我又能做些什么?
    确实,小学一年级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准备期,它是孩子学习的起始阶段,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里我搜索几个关键词,使家长能有的放矢,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关键词一:作息调整
    幼儿园的作息有较充分的午睡时间,而小学则没有,这对那些习惯午睡的孩子起初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临近开学,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改变作息习惯,逐渐减少午睡时间,合理安排起床洗漱和晚上睡觉时间,尽量与上学时的作息同步,帮助孩子调整好生物钟,从容应对小学生活。
   
关键词二:自理能力
    进入一年级,要求孩子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家长可以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进行训练。比如要求孩子每晚必须整理书包:将教科书、本子、学习用品等放入书包不同的隔层;教科书不必本本都带,可以依照课表顺序依次放入书包,有些课程需要带剪刀、胶水等用具,不要遗忘;作业对照老师发下的“备忘本”一一带齐;水壶、手帕(或餐巾纸)勿忘天天携带。开始阶段,家长帮着孩子一起做,逐渐地可以让孩子自己整理、家长检查,直至孩子完全自理。自理习惯是学习准备期的重要任务,务必落实。
   
关键词三:文具准备
    近年来,文具玩具化倾向非常严重,刚入学的孩子常常深受其害,课上或做作业时被新奇的文具吸引,小动作多、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学习大忌可能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因此,家长对学习用品的选择要严格把关,原则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
   
关键词四:习惯养成
    好习惯的形成,对孩子的责任心、上进心乃至求知欲的养成,都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一年级新生家长要格外重视孩子回家做作业的习惯养成,虽然这一阶段作业基本多为口头作业,但不拖拉、不马虎、不畏难等学习品质,会通过点点滴滴逐渐形成。家长应该设法多与教师沟通,了解一下,“孩子上课举手了吗?”“作业拖拉吗?”“字迹端正吗?”“碰到学习困难会产生焦虑吗?”学习准备期的关键是设法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家长对孩子和学校了解得越多,回旋的余地就越大,有利于在最佳阶段调整教育对策。
   
关键词五:执笔姿势
    就注意的分配而言,孩子对写字姿势、写字质量、写字速度三者往往无法同时兼顾。此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起始阶段,孩子的书面作业量极少,家长可以让孩子放慢写字速度,但要力求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这一习惯的养成,对保护孩子的视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六:课间安排
    相对于幼儿园的“圈养”,小学阶段至少在课与课的间隙有十至十二分钟的“放养”时间。很多刚入学的孩子特别喜欢小学有课间活动。他们常常会说,在小学很开心,因为可以玩。孩子这样说,无可厚非。但是家长应该提醒他们,这宝贵的十分钟主要应该完成以下任务:让眼睛、大脑得到休息;去卫生间;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或者排队去专用教室等待下一节课的开始。在完成了上述事项后,孩子们可以相互交流、可以开展一些小运动量的活动,如一些简单的桌面游戏。课间是否合理利用,关系到孩子一天的学习质量。这需要家长在假期中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关键词七:家校联系
    孩子的特点是报喜不报忧,有的孩子还会夸大自己的优点,而对缺点轻描淡写,而有的孩子听到老师善意的批评都会无法接受。因此家长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听听“第一现场”的声音,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家长不应该总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的电话或家访,要认真积极做好家校互动工作,电话、邮件、网络、登门联系都是双方沟通的途径。这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要信任老师,即使与学校教育产生分歧,也切忌在孩子面前说有损学校与老师的话语。你选择了这所学校,就应该信赖它。当然如果有违背师德、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发生,家长也应该有辨别能力,可以向学校领导反映。.

TOP

家校配合抓细节

家校配合抓细节

杜蕴丽



  ■ 对孩子的呵护,是家长亲情的自然流露,但过度的保护甚至溺爱,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张龙 摄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有一句名言:“习惯是人生的主宰。”许多人的成功,是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的。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人的失败往往是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那么,好的习惯就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则是通向失败的必由之路。健康人生的基础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管是美好的品德,还是较强的学习能力,一切都基于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习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和老师重要的责任之一。抓住了习惯培养这一条主线,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工作虽然有点难,但是,家长和学校都必须认真去做。小学生年龄小,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在这个工作过程中,父母、教师都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而且还应当要抓紧、抓细、抓实、反复抓,抓反复。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出实效。

  要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要紧密配合,做到互通信息。学校应当让家长知道教育的安排与要求,以及班级德育工作的重点,家长也应当主动让教师多了解一些孩子在校外和家庭里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哪怕是很微小的,家长也不应麻痹,更不应放纵,而必须牢固树立防微杜渐的思想,对孩子的习惯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否则极易积重难返。而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哪怕是很微小,也要及时褒奖,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发扬光大,这样,好习惯才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表现。老师和家长都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家校形成合力,那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但是可以培养的,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得不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教师的教育工作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将半途而废。

  读者 杜蕴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