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8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数学自学:从数理化自学丛书说起

数学自学:从数理化自学丛书说起

原文件下载于: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451139.html

原文件是扫描版不是特别清楚,拟整理出非扫描版。
1、用ABBYY做了OCR,产生了TXT文件,见附件。
2、用Latex进行整理。不用Word是因为数学书中有大量的计算式和公式。

PDF为整理好的文件,编号1.1.1代表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原书为32开,故页面布局采用A5,希望能适合Kindle3阅读。
tex为Lyx导出的源文件。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2-1 11:03 编辑 ].

附件

数理化自学丛书第二版代数第一册.txt.zip (146.17 KB)

2011-12-6 12:41, 下载次数: 354

代数1.1.1有理数.pdf (306.04 KB)

2011-12-9 17:34, 下载次数: 312

代数1.1.1有理数.tex.zip (81.11 KB)

2011-12-9 17:34, 下载次数: 149

TOP

养成研究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这本书是专门为自学而设计的。上周末跟儿子一起去参加长跑训练,去得早了,于是我们一起看了看书,一边看一边讨论。与儿子现在读的教科书不同,讲得比较详细,做题的方法比较规范。特别是要求做题前要先审题,对小五生来说,这个习惯比较重要。

昨天,儿子的数学作业错了好多。总结下,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审题,用的方法比较随意,繁复易错。

联想到周末,体校的短跑教练说的,在小学阶段不要追求跑得快出成绩,而是要养成正确的跑步习惯。数学亦是如此。小学数学,主要养成三个习惯,即审题、检查、反思。不要片面地去追求竞赛成绩,也不要刻意地去挑战数学难题,因为小学数学的知识还十分有限。.

TOP

时代的印迹:忆《数理化自学丛书》的起死回生

http://shwomen.eastday.com/shtzw/node48/node50/u1a252.html
2009年11月11日 16:48
  1977年8、9月间,我从参加了邓小平同志召集的一次科学与教育座谈会的苏步青教授处得知年内即将恢复高考的信息,关闭了十一年之久的高考,终于有望打开大门,让知青们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已命运了,这是何等重大的喜讯呀!我思索着应该为考生们提供合适的读本。
  在那特殊的年代,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混乱不堪,知青们其实只是名义上的中学生,大多很少受过系统的课堂训练,即使上过一点的,所读课本多为《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之类,实际文化水准有的只有初一、甚至高小。要迎考总得学习、复习,起码要有合适的课本?按理说,复习是指重新梳理过去已经系统学习和训练过的知识,而如今的他们,根本就未受过系统的学习,如何"复"呢?按现行的课本,肯定不行;新编,一时又来不及;若用当时理工科院校为"工农兵学员"补习中学数理化基础知识的材料加以出版,由于这些材料太简单、不够严密、系统,无师自学恐有困难。反复权衡下来,还是十多年前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是最合适的。
  该书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8月着手组织,聘请市内有丰富中学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每人撰写最擅长的部分(分册)。《丛书》的编写宗旨是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青年通过自学读懂、学好高中数理化基础知识。它从1963年起至1965年出版社开展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止,《丛书》全套17册,出版了除《立体几何》外的16册。在“四清”运动中,《丛书》遭批判,说它为升学服务、传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文革”中,又批判它与“上山下乡”唱反调,还对其“斩草除根”,将所保存的《丛书》全付纸型通通焚而弃之。若要《丛书》起死回生,想到这些,真是忧虑重重。编辑室内议论时,有的提醒说:“难道一波三折地挨批还未尝够?”也有的提疑问:“十多年前编的书早已不适合现行教学大纲了,与往后的教学大纲偏离就更远,况且纸型都全毁了,花九牛二虎之力去重排一套早已过了时的读本,划得来吗?”言之有理,风险不小。可是,总不能让考生们“赤手空拳”赴考场呀!科学知识的掌握是需要系统地学习的,学习的节奏可加紧,学习的过程却是省不得的。临考在即,现实的急需就是动员令、冲锋号,抓紧出版是唯一选择。经编辑室内再酝酿,提高认识、消除顾虑后,认为:传授数理化基础知识能错到那里去吗?管不得那么多了!在出版社分管副总编辑蔡明的支持下,全室齐心协力,决心按原版样书发排,突击重排出版全套《丛书》。
  那时的排版印刷工艺仍是传统的“热排”,排印过程要从铅字架上一个个铅字撮起,工序十分繁杂。为了将好事办得更好,我们还想方设法降低书的定价。为了能降低书价的百分之二十,趁重排的机会,从原版的大32开本缩改成了小32开本;定价标准按当时最低的学习文件类,每印张(32面)0.08元,全套(17册)11.73元。为了能赶上1977年冬的第一次恢复高考,等不及整套出齐就逐册出版、陆续上市发行,这样虽然给读者购书添了麻烦,却为第一批考生多争取宝贵的复习时间。终于,在出版社、印刷厂和新华书店的通力协作下,出版社从发排起不足一个月《代数》(一)就上架发行了。《丛书》重排本出版发行的消息传出,各地新华书店顿时排起长龙,广大知青和他们的家长、亲友犹如久旱逢甘霖,激动、企求和兴奋难以言表。出版社接连安排重印,仍供不应求,印了435万套,合计六千多万册。为便于各地及部队租印,我社破例地拷贝了十三付纸型提供便利。后来知道,1978年12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向全军发出的《关于部队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几项落实措施的通知》文件中,把科学文化教育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当时以普及中学数理化知识为主、以干部为重点。他们印发了《丛书》20万套,共300多万册,发至连队,帮助连队文化教育顺利进行。
  至今,许多为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的回忆文章中时常深情地提及《丛书》,《丛书》见证了一代人的奋斗之路。有位广西的刘姓网友说,1977、78年《丛书》再重印,对我们被"文革"耽误了学业的人来说真是及时雨,《丛书》是使人进步的阶梯,既帮我达到了高中文化水平,还提高了良好的自学能力,至今我一直珍藏着它。《新民晚报》魏姓读者撰文说:他是70届初中,文化程度也就是小学五年级,77年《丛书》真是雪中送炭,我如获至宝,成了我的“家教”。辛勤耕耘终于得到了收获,帮我考取了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方志敏烈士孙女方丽华说:1978年刚好初中毕业,爸爸给她买了一套《丛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7月终于考上了她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梅姓院长撰文说:他在贵卅遵义上高中时,自学了《丛书》,做《丛书》习题的草稿叠得有近人高,1980年帮他考上了大学。有位旅英生物科学家江林华博土2007年3月19日撰文说,他出身农家,1976年升入初中,渴望《丛书》,如获至宝。《丛书》知识系统全面,既弥补课本知识,又培养自学能力,帮他1982年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在2006年5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建社50周年庆祝会上,一位市领导的讲话中说:“上世纪70年代末,我有一套《丛书》,靠着它,改变了自已的生活命运。后来,这套书借给了两位朋友,他们的命运也得以改变。现在这套书还放在家里的书架上,几次清理,都没有舍弃。”
  《丛书》1977、78年重排本的突击出版,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许多考生在这套《丛书》的帮助下,通过考试进入了大学学习,后来,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成长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骨干力量。这些“文革”前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怎么一下子竟能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不是靠的学校,也不是靠的天才,主要是靠的自学。从这些读者们对《丛书》的真切体验,可见,自学也是一条向知识进军的有效途径。1979年8月14至20日中国科学普及创作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我以《编写出版自学读物是加速培养建设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为题目,给大会撰写了书面发言稿。我认为,即使在今天,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尚很不平衡,地区或学校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作为服务全国、联动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上海,如果能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教学和科技人员,下功夫多编写一些便于自学的读物,对提高民族的文化和科学知识素养、加速培养建没人才仍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原系上海文史馆馆长。1977、78年时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理科编辑室主任).

TOP

不错,谢谢分享,为女儿留着备用。
送花啦!.

TOP

回复 4楼loveqiaoqiao 的帖子

刚开始整理,有空过来看看。.

TOP

专业呀,不愧是学数学出身的,tex都出来了!不过我下载的tex文件里面都是乱码?难道是我的机器中病毒了?.

TOP

回复 6楼ecnu2010 的帖子

utf8编码。才学了几天latex,还得再学习。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1-12-6 18:51 编辑 ].

TOP

回复 7楼ccpaging 的帖子

latex我会用,但utf8编码不熟,如何转换成?或者简单地讲如何在latex环境下编译?.

TOP

回复 8楼ecnu2010 的帖子

你可能用的是ctex吧。如果用ultraedit,菜单里边有编码转换。我转一个GBK编码的上来。.

附件

代数1.1.1有理数.rar (4.99 KB)

2011-12-6 19:08, 下载次数: 95

TOP

回复 9楼ccpaging 的帖子

没有乱码了,但还是编译不出来,也许你还得把所需的库文件一起打包放上来?.

TOP

回复 9楼ccpaging 的帖子

\RequirePackage{ifxetex}
估计错在这里.

TOP

回复 11楼ecnu2010 的帖子

在linux里边用 lyx+xetex 做的。xetex 可以用现成的系统字体,比较方便。.

TOP

回复 12楼ccpaging 的帖子

退化了,不用linux好多年!再研究研究,谢谢!.

TOP

回复 10楼ecnu2010 的帖子

其实我自己可以稍微再改改的,谢谢!.

TOP

非常感谢分享。.

TOP

回复 1楼ccpaging 的帖子

等不及了,已经在淘宝上买了全套的旧书。电子版的看不太清楚,特别是幂,太小了。再次谢谢你推荐。.

TOP

这个几年级可以看起来?小四小三还是小五?.

TOP

回复 17楼吉米妈妈 的帖子

初中比较合适。.

TOP

回复 18楼ccpaging 的帖子

谢谢~~ 那就先收着了!.

TOP

感谢分享.
感谢更多的体验
留个.

TOP

计算习惯和书写习惯



跟 Alex 试着做了这两道题。前一道题比较简单,Alex 很快就口算出来了。后一道题非常费劲。因为分数的乘法和除法都没学过,需要先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否则没法下手。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过去常用的故事法、作图法。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Alex 有个不好的习惯,动辄就把乘法的结果算出来。这在算术上是可以的。但代数要求的是化简,要是先把每个乘法结果都算出来,做代数肯定是事倍功半。

另外,对于代数中这些复杂的算式,书写习惯十分重要。包括分数线的位置,计算结果的顺序,加减乘除是否书写清楚等,都需要加以规范和注意。

从自学的角度说,对待数学例题,不要一开始就去研究书上的解题过程。可以看看审题的部分。最好是连这个也不看,先自己尝试着去做,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自己做完了以后,再回过头,看看书上的审题和解题过程,对比解法上的差异。理解和欣赏书上的解题方式。

总的说来,对于小五生来说,这本书太难。以 Alex 目前的学习能力,很难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当然,代数对小五生的日常数学学习有点益处。例如,我们尝试过用代数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孩子有空有兴趣,父母可以辅导的话,可以抽一两道例题玩玩。不是必须的。也许晚几年,等孩子有能力了,自己去看,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1-12-10 15:44 编辑 ].

TOP

难忘的数理化自学丛书

http://book.sina.com.cn/shisijieshushi/2004-05-08/3/65559.shtml
第十四届全国书市组委会

  作者:刘开贵

  在我的书柜中,千余册书中有一套书最珍贵。现在它的使用价值虽已不大,但在那个非同寻常的年代却是一套非常畅销的书。这套书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一直珍藏着它。它就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这套丛书初版于1963年,我珍藏的这一套是1978年1月再版重印的。全套书计有《代数》四册、《共平面几何》二册、
《三角》一册、《立体几何》一册、《平面解析几何》一册、《物理》四册、《化学》四册17册。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习用书极少。这套丛书的出版对我们这一代被“文革”耽误了学业的人来说真像在及时雨。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即到罗城火车站工作。1978年5月10日,我在罗城县新华书店买书时,《代数》第一册跳入了我的眼中,迅即浏览了一遍出版说明,觉得这是一套很适用的书,随即掏出6角1分钱买下这本书。但是,这套书不是同时成套印刷,要买齐这套书很不容易。有时第三册买到了,第二册还没买到。因此,只好倒着学习。这反而也好,由于后面的定理、公式学起来较难理解,更想弄清楚前面一册所阐述的这条定理或公式的原理,就更急于想买到前面那一册。于是,我常常利用休息日到周围几个县城及柳州市的各大小书店寻购这套书。车站的同事到远一点的城市出差,就托他们帮买。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二年的时间,终于将这套书购齐。现在看到这套书上盖的罗城、柳城、宜山(现为宜州),柳州、南宁等地的购书戳记,买书时的情景就浮现眼前。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数理化自学丛书》正是这样一架阶梯,助我迈进了知识的殿堂。我通过自学这套丛书,不但达到了高中文化水平,还掌握了良好的自学方法。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科学文化振兴的年代。那时,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股自学热潮。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更是将无数有志青年的自学热情推向高潮。

  自学,对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就业或创业,很多知识都要通过自学去获得。我的一生经历过十来个工作岗位,正是通过努力自学,才使我很快掌握新的技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现在,每当我看到书柜中摆在显目位置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就回想起我的人生进步历程。.

TOP

回复 21楼ccpaging 的帖子

老实说,我佩服你的耐心和钻研精神,但不赞同你对数学的某些认识和教育方法。为什么用算术的方法计算就不行了?否则我们可以从金字塔的顶端开始教小孩,先教微积分,其实也可行!就如面积的推导,我先生就用分割法,比如给小孩讲梯形的面积,上端种多少棵树,下端种多少棵树,然后用小孩会算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算出来;然后间距再缩小,再算。因此我们家我教你所称的古典思维,算术算法,我先生教现代思维,所谓的代数算法,古今贯通,不知道小孩的脑子会不会打架,呵呵。
    抱歉,班门弄斧,随口说说,希望您老人家发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对不同意见的批评隐晦朦胧而美好。.

TOP

回复 23楼ecnu2010 的帖子

到了五年级,按照现在的教育设置来说,已经是小学的最后一个年级了。因为预初,即原来的所谓六年级学的已经是初中的知识了。所以,五年级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要对算术知识贯通和总结,启下要对初中的知识进行衔接。本来这可以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现实中存在为了考试而过度训练的情况。其结果就是小学生过于注重过于熟练当前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知识可以启迪一个人的思想,知识也可以是一个人的思维限制。

我的观点是基于家的小五生的情况。猜测你的观点也是基于自己家孩子的情况吧,而且你的孩子可能还小。如果我猜的没错,孩子在不同的年级,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所碰到的问题是不同的,各个孩子之间的情况也不同。我针对的仅仅是我自己孩子的情况。

前面没有说过,易致误解,特此声明。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1-12-10 10:32 编辑 ].

TOP

家长说的不过是一家之言

有人在旺旺网上曾经总结过:谈论教育,说教育思想,大家一般都觉得是对的,说教育方法,大家一般都觉得是错的。我个人理解,因为思想是可以贯通的,具体的方法则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性而异,所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方法。这里上来的,以家长居多,辅助孩子学习的经验就限于自己一家门,教育方法也通常只对自己的孩子而言是适合的,是一家之言,缺乏普遍性,更不敢说别的方法都是错的。介绍自己所用的方法的同时,也介绍一些相关的情况,就是顾虑到缺乏普遍性这一点,作为他人分析借鉴的参考。

如果一定要普遍适用的,老师的教育方法可能更好,因为他们带的学生多。.

TOP

回复 25楼ccpaging 的帖子

看过,认同。.

TOP

1

[ 本帖最后由 ecnu2010 于 2011-12-10 16:00 编辑 ].

TOP

再次感谢楼主。.

TOP

回复 2楼ccpaging 的帖子

理念非常好,学习了。.

TOP

进来支持一下,非常棒!.

TOP

来汇报一下,买了全套旧书,教了代数的第一章,教的时候,例题和习题都做了。
留下总复习题,打算寒假里测试她一下的。
学校考试和后来一段时间就没碰,结果到了春节里做做,又说都不会了。

额滴那个神呀,额娃脑子是咋长滴嘛?!

看来五年级看这套书,的确有点太早了点。先放着吧。到楼主另一个帖子里好好学习,放准心态,欲速则不达。.

TOP

回复 31楼青青小白杨 的帖子

1、五年级看这套书,早了。远远地超过了教学的内容,在书中学到的知识,不能像教科书的知识,通过练习和测验来进行巩固和加强。
2、自己教,也是个问题。教书不容易啊,是个技术活。一个老师,先要学习教育理论,后要带1-5年级的班,几十个同学为实验对象,历经2-3个轮回,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老师。你这就一个处女教学,怎么能教的好呢?

所以,根据以上两点,要看这套书,只能自学。说到自学,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都跟学校的教育不同。
1、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思想的自由。
2、学习的方法要以“我”为主,自主学习。

如何检验学习成果?“我”获得了思想的快乐了吗,“我”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了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OK啦。.

TOP

回复 32楼ccpaging 的帖子

受教了.

TOP

回复 33楼青青小白杨 的帖子

放准心态,欲速则不达。
===================
你自己已经总结出来了。但似乎又纠结着,因为你在另一个帖子里边回的是“对偶家小同学的数学,我只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先要“放”,要走在孩子后面,让孩子自主地去看书。

就像你跟孩子一起去博物馆,如果你把地点、乘车的方式、出发的时间等全部都安排好了,孩子也就只能跟着你跑,在他眼里,你是个全能的妈妈,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驱一驱,驰一驰,他就望尘莫及了。但是,他使劲儿地赶,一门心思地赶,无趣、辛苦不说,结果最多也就是赶上你而已。

你也不会认为自己就那么好,也希望孩子最终能超过你吧?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给他自由。还是跟你一起去博物馆,让他来安排地点、乘车、出发等,你只是在他的屁股后面跟着,保证安全及付钱。由他想去,由他自主地决断。如此,方可激发他自由的思想,并在思想中得到酸甜苦辣的感受。

别纠结了,小五生了,可以放手了。只有你放手了,你才能看到孩子的思想闪光,才能看到他因独立自由而焕发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1-30 16:39 编辑 ].

TOP

这些天在给孩子讲一本关于数学史的故事书,昨天讲到了笛卡尔坐标轴,由于没有准备没有把握,就没有讲, 不知你有没有相关资料让我研究一下。 不奢求孩子能听懂,只求孩子能有个基本概念。 我已经记不清了,好像圆的公式是X平方+Y平方=常数等等.

TOP

回复 35楼aochuanhui 的帖子

三年级放飞:锁定目标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D1%26cycleid%3D1112

正式讲的话,需要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为基础,计划等几何学过以后再说。.

TOP

回复 36楼ccpaging 的帖子

我想讲的复杂一点,要讲出笛卡尔坐标轴将几何与代数联系了起来, 然后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用坐标轴表现X+y=10是条直线, 用坐标轴画图解追击问题,用坐标轴把几何图形用公式表达出来等等.

TOP

回复 37楼aochuanhui 的帖子

那,没讲过呢。在“反对刻苦学习”的帖子里边,好像有提到,在用试算法解题时,有列表试算和作图试算两种方案。但童鞋们更喜欢列表,对坐标图的兴趣不大。这倒是符合数学的历史发展规律。

笛卡尔坐标系是在几何和代数之后诞生的,是几何和代数融合的产物。.

TOP

送花~占座~.

TOP

回复 38楼ccpaging 的帖子

我经常和孩子画直方图曲线图,也算有一点点基础。如果能听懂最好,听不动也无所谓,反正还早,没压力,可能这也是超前教育的好处之一吧:)。

另外,我记得好像你们曾经有帖子提到过有专门画坐标的纸,可否帮忙找一下?否则光画几张坐标轴,一晚上时间就没了.

TOP

回复 40楼aochuanhui 的帖子

Grant做过一个软件。在“反对刻苦学习”帖子里边有。我也懒得找了。你不妨试试,在线坐标纸生成。

摘自:
http://www2.gxtc.edu.cn/wdx/stud ... e/200812/46292.html

Print Free Graph Paper http://www.printfreegraphpaper.com/

  提供在线打印各种数学、天文、科学专业坐标纸的服务,输出的文档为PDF,可以为经常使用这类纸张的朋友节省很大一笔费用。这家网站提供8种类型的坐标纸,包括Cartesian Graph Paper(笛卡尔坐标纸)、Polar Graph Paper(极坐标纸)、Hexagonal Graph Paper(六角坐标纸)等,每一种图纸都可以定义其尺寸、度量单位等。

Free Online Graph Paper http://incompetech.com/graphpaper/

  提供的图纸就要多很多,包括了各种带底纹的图纸,甚至还有五线谱以及中文书法底格纸。各种图纸的自定义内容更多,包括坐标/纹路的间距、宽度,尺寸的选择也更为丰富。但在数学、科学图纸上数量很少,所以这两者可以作为互补的服务来使用还是不错的。.

TOP

回复 41楼ccpaging 的帖子

已经打印好了,多谢!.

TOP

我家里就有一套,小的时候曾经自学过。
可惜,丢了一本物理分册,只剩下16本了.

TOP

收藏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青青小白杨 于 2012-1-30 08:59 发表
来汇报一下,买了全套旧书,教了代数的第一章,教的时候,例题和习题都做了。
留下总复习题,打算寒假里测试她一下的。
学校考试和后来一段时间就没碰,结果到了春节里做做,又说都不会了。

额滴那个神呀,额娃 ...
Alex 五年记上开始学。也不正式。通常是他去体育场练长跑之前,我门俩早一点到,坐在场边的长椅上,打开代数书,看上一点。回来的路上,再聊上几句。2个月下来,也就看了2-3节。题目也没做。
进入寒假,计划从头看起,看一节做一节。爷爷奶奶和表妹来玩,Alex 要陪伴。看书的时间不多。还是看了些。
开学以后,Alex 发现代数1的内容,在五年级下的课堂上、练习中也有一些,如负数、数轴、开括号等。能学以致用,兴趣有了。于是,周末又开始看了起来。一周看一小节,做做练习。
上上周,做1.11的练习题,大部分都跟答案对不上。也不去管它,只是提醒他在有空的时候想想。上周末重新做,10多分钟,就做完了,跟答案也对上了。他说,还是因为原来对负数开括号的方法没想透,现在想通了。

拉拉杂杂记录了些学习的过程,希望对您有帮助。.

TOP

回复 45楼ccpaging 的帖子

谢谢,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第一是如果和课堂上的知识接上了轨,孩子兴趣会提高。第二,有的题目出错,是对某些概念或者运算规则没真正吃透,只能等孩子慢慢去领悟,这个急不得。
我也继续汇报。虽然 磕磕绊绊,这学期还是开始了第二章的学习,昨天开始做2.4的习题。我家小姑娘做题比较烦躁,兴趣还没被提出来。但是,对比其他书,她表示还是喜欢这套,稍感安慰。.

TOP

回复 46楼青青小白杨 的帖子

嗯。一直没有给出详细的答复,是觉得要慎重。自学自此始,开头很重要。也不敢乱指点的。

大家多交流,也不限定是问题,感受啊经验啊,都可以。彼此都受益的。.

TOP

顶一下。从家长角度来看,却有同感,教科书的质量不如这套自学丛书啊。.

TOP

张伟平:读遍了书店的数学课外书
本报记者 张国文并摄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30日   12 版)



    张伟平从不否认自己是个书呆子。陌生人对此也总是深信不疑。他符合世人对于书呆子的刻板印象:数学家,多年如一日地架着大框近视眼镜,坐在极其杂乱的办公室里,几乎拒绝所有记者的采访。

    人们甚至想当然地怀疑他的自理能力。在他任教的南开大学,曾有一名学生见到这位年轻的院士骑车,把它当作一个震惊的发现:“天哪,张伟平会骑自行车!”

    事实上,张伟平的生活极富色彩。他喜欢跟朋友一起看网球赛、听音乐会、打乒乓球、旅行,在餐厅里讨论最新的文学或电影作品,并且总是抢着付账。

    但即便如此,“书呆子”这个称号就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这位杰出的数学家在有些数字上并不敏感。他大手大脚地花钱,即使朋友劝他要增强理财意识。10年以前,这个穷书生还捐过100万元奖金,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购买汽车,而他至今不会开车。

    书呆子气有时还表现在,同一本书他会一次订购20本,然后送给不同的朋友。每当他从外地回到天津,他的办公室就像一个临时的图书和影碟分发站。

    在公开场合,张伟平时常表现得不善言辞。他尽量避免在任何非学术类大会上发言。而生活中,一位朋友形容,他能言善辩,斗嘴时总是会占上风。

    老师的一个“好”字让他兴奋了很久

    不过在少年时代,张伟平自认为是个“听话”的学生,那种老师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的“书呆子”。“父母和老师不允许做的,几乎没做过。”

    他原本也没想过当数学家。他曾设想,也许当个中学数学老师就不错。他生于上海市一个工人家庭。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考成绩不甚理想,在第一志愿、第二志愿落选之后,他进入上海市位育中学。

    今天,张伟平仍记得在中学受到的鼓励。跟很多学生一样,他很容易将老师的表扬化为动力。“我喜欢学数学,自己做得不错,老师就表扬,然后自己希望做得更好。”

    有一次,张伟平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出了一道数学竞赛题目,老师在作业上批了个“好”字。这个字让他兴奋了很久,还专门到书店去买数学课外书。数学成了他最喜欢的科目。

    他参加过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竞赛,最高名次是第七。而他当年的偶像是李骏——1978年部分省市中学生数学竞赛的第一名,如今在海外任教的一位著名数学家。

    那时,张伟平很想见到数学家华罗庚,那是“参加数学竞赛的所有人的偶像”。他读了这位数学大师的不少数学课外读物。

    爱逛书店,读遍了书店的数学课外书

    “书呆子”经常逛书店,他认为自己把到过的所有书店里的中学数学课外书都读遍了。

    他认为,自己得益于课外书的熏陶。“学好数学,光靠课内是不行的。”而他清贫的家庭支持这个爱好,“要买什么书父母都给买”。他还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母亲给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这书对他“起过重要作用”。

    出于对数学的兴趣,张伟平报考了复旦大学数学系。如今,当别人向他请教考大学选专业的问题时,他会回答,了解自己的兴趣,以此选择专业,这一点特别重要。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是会喜欢数学,因为我懒。”张伟平说,数学是“懒人的科学”,不用做实验,“脑子想想就可以了”,特别对自己的胃口。

    常人视数学为畏途,但张伟平说,做数学就像“智力登山”,不知道明天会碰上什么样的风景。在他看来,数学是一门干净、纯粹的学问,“如果一个人愿意求真、求善、求美,数学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他经常半开玩笑说:“数学家每天都是星期天。”这话极易使人误解。他的本意是“数学是快乐的”,如果能够每天只做数学,那就相当于“天天星期天”。

    从复旦毕业后,因为想见到华罗庚,张伟平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遗憾的是当他来到那里,华罗庚刚刚去世。幸运的是,他后来被推荐到南开,成了另一位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关门弟子。

    他说,从小到大,自己就像一个“被放在盆子里的孩子”,在河里随波逐流,河道沿岸总有许多贵人相助。

    这个著名的书呆子并非只爱数学。鲁迅、泰戈尔、爱因斯坦和希区柯克的照片同时出现在他的办公桌上。

    他时常将最新的《收获》、《文学自由谈》等杂志,以及连中文系学生都没看过的小说,顺手转赠别人。他甚至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描写的“武功的一层层境界和数学研究的境界有相似之处”。

    在南开大学,很多人知道张伟平教授是个超级影迷,看的片子五花八门,“俗片雅看,雅片俗看”。连中文系的学生办活动都曾大着胆子向他去借影碟。他曾开玩笑说,自己的主业是看电影,副业是数学,做数学就是为了赚钱看电影。导师陈省身得知后,批评他“吹牛不打草稿”。

    院士头衔就像走路捡到的“一个钱包”

    但不管怎么样,张伟平始终摘不掉“书呆子”这顶帽子。

    获得代表最高学术荣誉的院士头衔后,有人问他感受,他形容,“就像走路捡到一个钱包”。

    导师陈省身多次让他出任南开数学所所长,甚至不得不威胁他“你不当所长,我就回美国”,他才“像服兵役一样”担任这个职务,任满后又不顾校方挽留,主动辞去所长,只做普通教授。

    他的荣誉数不胜数,但他仅有的一次主动报奖是在2001年,由于父亲患上重病急需医疗费用,他申请并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连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都是在校方的“督促”下,他才申报的。

    他自认有“万事不求人”的脾气。“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求也没用。”

    同为陈省身的学生,数学家吴文俊说,陈先生的所有学生中,张伟平是最年轻的,关门弟子,其研究方向也是同老师最接近的。

    2000年,36岁的张伟平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这是该奖留下的第4个中国名字,也是最年轻的一个。他37岁时获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1岁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在“数学家的奥运会”——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应邀作过45分钟报告。

    张伟平将成就统统归功于“好运气”。他说,自己一直听老师的话,而恰好这些老师都对自己特别好,让自己“心甘情愿做他们的书呆子学生”。

    学生们公认,以“懒人”自居的张伟平兼有书呆子式的刻苦。而他对学生的一条要求是——至少要像我这样用功吧?

    张伟平的办公室里,挂着陈省身的一幅字:“数学是乐事,数学是快事。做好的数学,欣赏朋友的工作,永远快乐。伟平一笑。”导师去世之后,弟子请人裱好这幅字,放在醒目之处。

    他很喜欢一句话:“由于你深邃的呼唤,我不敢游手好闲地对待人生。”.

附件

r02.jpg (21.51 KB)

2014-3-19 16:00

r02.jpg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