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你的作文被赞赏过吗

你的作文被赞赏过吗

你的作文被赞赏过吗
日期:2010-09-30 作者:李强 来源:文汇报



                       


    李强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为什么小学时偶尔尝到的写作愉悦,到了中学几乎丧失殆尽?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学生的作文分数永远在“及格线”上下?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没有较好的规律可循?我认为,作文“评价标尺”的不确定性,是形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评价标尺”是面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还是超越现实的理想
   
    不能不承认,如今大部分中学生对写作文是“厌恶”甚至“害怕”的。其实,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它与学生的生理成长、心理成熟密切相关联,也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紧紧相联系。从这个角度看,作文教学所面临的“现状”,不可能由作文教学“本身”来决定。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评价是面对“学生现状”的科学评价还是“超越现实”的理想化评价。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这就是说作文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我们现在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先要把话说清楚,说准确,说得体,然后才是“较高要求”的说生动,说形象,说艺术。
   
    倡导“朴实文风”固然不错,反对“华而不实”也很在理,但是要达到“朴实”,做到“华而实”,在当今还是处于“追求”的阶段,并不是“现实”所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在作文中还无法靠思想取胜,作文中缺乏自己的思考更是普遍存在。语言的华丽,借助于名人事例也往往成为学生作文的“常规武器”,这确实是需要避免和纠正的,但是仅仅因为“这”而草草“否定”也是轻率且不负责任的。因为中学生的心智还处于发展阶段,除了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在作文中,还不大可能产生“新意”,期待中学生作文都写出新意,是超越现实的理想。
   
“评价标尺”是面对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文学星星
   
    中学生六七年的学习生涯中,有几个人品尝过写作成功的喜悦?有几个人的作文被人赞赏过?
   
    中学不是培养、选拔文学天才的讲习所,更不是遴选写作之星的摇篮,它应该是对中学生各个阶段的写作基本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中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相当大的“全体”,他们中大部分的写作水平只能是“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如果把这根标尺“横放”在极少数优秀文章上,势必忽略、简化对大部分文章的关注和准确评价。从发展的观点看,当学生们若干年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更多接触的是“实用性”写作,而不是文学性创作。因此,在我们今天的评价中应该包含这样的超前意识。
   
    我们更要清晰地划分出,除了“文学星星”以外的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层次,给与它们一个更细致的、客观的评价。对绝大部分学生的“中等作文”作出科学的划分、评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划分标准,是科学评价的基石。
   
    中学生处于花季雨季的年龄,“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他们的普遍特征,仅凭是否具有“真诚”,具有“思辨”作为优劣的唯一标准,不是面对全体学生的评价行为,因而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不公正的。
   
“评价标尺”是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还是体现教师个人的爱好
   
    中学语文教师是评价作文的“权威”,这些“权威”以怎样的“标尺”去衡量数以百计,数以千计的作文?弱化自我的“爱好”,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这才能够使得作文的评价趋向“真实”。
   
    比如,要求作文写出真情、真我,文风朴实,文体规范,但是,如何区别“真情”与“假情”,“真我”与“假我”,“朴实”与“艳丽”,这些不是一般人能够简单地快速地作出“区别”和“判断”的。如果以此为标准,在一般情况下是难以付之于“操作”和“实践”的,如果以此为唯一标准,那么评价的结果可想而知。
   
    再者,同样是“真情”、“真我”,到了不同学生笔下,表现出来的状态和境界常常又是迥异的。有的外露直率,有的含蓄委婉;有的大气率真,有的琐碎矫情。再者,“真情”、“真我”也不等于“真理”、“真实”,有些“真情”会遭人嘲笑,被人指责,有些“真我”会让人莫测,使人费解。情感、心理的世界有多少复杂,作文所表现的形式也就有多少复杂。仅仅用“真情”、“真我”的一根标尺来衡量中学生的作文,是不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行为,结果只能是“误杀”、“错杀”一大片。
   
    诚然,作文评价是一个高难度的工作,但是不能因为难度“高”而不重视它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建立科学的中学作文“评价标尺”将直接影响作文教学,也直接影响千千万万学生心理的需求和渴望。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够获得写作“成功”的愉悦,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够经历写作“快乐”的过程,这应是我们确定作文“评价标尺”的基石。.

TOP

眼界决定境界

眼界决定境界

日期:2010-09-30 作者:李支舜 来源:文汇报

                       


    李支舜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中学生作文现存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不知道写什么?另一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前者是“言之无物”,缺少“材源”;后者是不知作文为何,缺乏作文之“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首先得有“料”,然后是“料”好。药材店有这样一个广告:“药材好,药才好。”作文亦如此。“料”从何来?一是向书本借“料”,二是到生活中寻“料”。借料靠阅读,寻料需观察。
   
    不知什么时候起,那些透窗而来的光线再也不能照进我们的内心;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不再在意任何颜色,不留心相关的人和事;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再也记不起那些撩动你心弦的细微往事。漠视周围,把身边的一切当成是一个个符号,慢慢地,我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感到麻木,缺少“心动”;书写心灵,成了一个尴尬的愿望和空洞的幻想。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写作主体对生活的关注与发现,若能把自己平时的那些生活体验激活,融合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掺入自己的喜好与哀愁,就能扩增属于自己的写作空间。本期几篇作文的作者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善于发现“材源”,勇于审视现象,是值得学生们借鉴的。
   
    作文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自己而写作”,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我心贵为真,把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这几篇作文,吹来了“独立思考,彰显个性”的表达清风——从生活中来,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将自己关心的、好奇的、感兴趣的所见所闻记下来,并且写出自己的理解、看法、判断,这真正体现了作文之要义。
   
    常言道:眼界决定境界。《起点与终点》从一块城市角落里的“湿地”切入,引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城市发展到底朝何处去?正如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这样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出发?《高处不胜寒》、《IWishI Knew》都关注了同一个问题:城市建筑的“新”与“老”。无论是对林立的陆家嘴建筑群,还是新建的外滩观光长廊;无论是自成腔调的央视大楼,还是“愈老愈宝”的万国建筑;无论是“镜头很上海”的《海上传奇》,还是弄堂餐厅里的“港式风味”;无论是曾经的“白墙黑瓦”,还是打扮一新的“新天地”,作者以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在对比中巧妙地表达了对弄堂文化的留念和对水泥森林的担忧。一个学生能从校园的学习小圈子放眼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和环境,这就是一种眼界的变化。看远,才能览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

TOP

作文一是立意要好,二是有真情实感,但是对孩子来说,需要慢慢探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