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初中育儿话题】(07)“小二子”一年新里程(新话题:“纸质的书”与“视频的书”)

【初中育儿话题】(07)“小二子”一年新里程(新话题:“纸质的书”与“视频的书”)

之前,讨论过一个话题——初二学生,好像初二是比较难缠的一年。本周三,学校开过初二年级的家长会。
这两天坛子里很热闹地谈着预初新生的“磨缸”,从小学到初中肯定会有个适应调整的过程;我想,初二也会有一个“磨缸”——从“过儿童节”到“过青年节”。
这一年,家长注定会碰到很多想不通的事情——这孩子怎么了?怎么家长越关心孩子会越逆反?
先不要说孩子在青春期里会做出多少匪夷所思的事情,家长需要先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孩子今年是成年人当中的“小二子”了。
自己感觉有很多事情需要想想好,有个大致思路,适时调整,否则,到时真的会手忙脚乱的。

[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8-9-25 09:31 编辑 ].

TOP

回复 1#H爸 的帖子

抢个沙发,提前学习,为两年后小牛健康成长做准备!.

TOP

回复 2#胖牛妈妈 的帖子

提前有个心里准备也好,但这毕竟还是两年以后的话题。
侬的当务之急,到是先过好预初的“磨缸期”,预初这道“坎”也有很多磕磕碰碰的事儿的。.

TOP

H爸的帖要顶的,一路看过来,小H从小学到初二了!时间真快呀。.

TOP

回复1# H爸 的帖子

是啊,我们一年预初“磨合期”结束,现在“纳入轨道”,明年“磨刀磨枪”,后年“冲锋打仗”。时间飞逝,家长必须早做准备。.

TOP

回复 4#白兔MM 的帖子

谢谢网上家长一直关心小H从小学到初中的成长,我别无他能,写几张帖子作为回报。.

TOP

回复 5#阳光儿子开心妈 的帖子

侬对四年的提炼倒是蛮有意思的——“新车磨合”、“纳入轨道”、“磨刀磨枪”、“冲锋打仗”。
前两个我同意,最后一个还没到时间。
而“磨刀磨枪”一说,道出了“功课准备”的一方面,我想这两个学期,家长更需要多加关注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自主学习、自我把握、应对已经日趋紧张而下学期更为紧张的学业、考试和选拔。.

TOP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8-9-19 10:55 发表
提前有个心里准备也好,但这毕竟还是两年以后的话题。
侬的当务之急,到是先过好预初的“磨缸期”,预初这道“坎”也有很多磕磕碰碰的事儿的。
有WW那么多热心过来人提供经验,我提前尽量做足功课,小牛进入中学后虽有少许落差感但还能接受,目前比较平稳。同时,中学学习也增加了他的压力和动力,不再象小学靠小聪明混日子,对我来说倒是件幸事.

TOP

“有少许落差感”是好事,宁愿平开高走或低开高走,也不要高开低走。
“目前比较平稳”,很好的状态,“稳中有升”是最理想的走势——几句股市用语不一定用得地道,请高手指点。
“小聪明”还是需要保留一点的,给孩子一点成就感,如能向着“大智慧”挺进,前途光明哦。.

TOP

今朝股市是“祖国山河一片红”,希望我们的孩子们——祖国的花朵,也能一路红下去。.

TOP

01-9.17家长会的基调——上紧发条

这次家长会时间长的哦。先是年级、后是班级、再是各科,倒腾了三个多小时。
偶的最大感受就是要初二的孩子们“上紧发条”。
1、家长要关心初二孩子青春期的成长,帮助孩子读过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学校请了初三毕业生家长前来现身说法,倒也有些经验之谈可借鉴的。
2、学习成绩A、B、C、D四个档次的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偶的体会是强项更强,弱项补上)。
回到自己孩子班级的教室,看到后面墙上一句“温柔”提示——初二是关键,态度是一切——白纸黑字,格外醒目,呵呵,收收骨头,上紧发条。

[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8-9-19 13:14 编辑 ].

TOP

02-同年级家长间的交流——现在初二的紧张度,再加一点点应该就够了

今天下午去岳阳路报名听力竞赛,巧遇5班一位同学的家长,话题自然离不开周三的家长会。有一个感觉是共同的,那就是初二的孩子和家长已经抓得蛮紧了,学校再加一点点紧张度也就够了,弦崩得太紧反而效果不好。
两年下来,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每学期的五次排名考试:摸底考、月考、期中考、月考、期末考,以及每周的语文、数学、英语的周测验。对于稳居前列的同学和稳居后列的同学,似乎大局已定,而对于象三菱电梯口号那样“上上下下的享受”的同学,似乎既有上升空间,也有下降可能。由于课外时间大都被复习、练习、预习、拓展和补课所占用,再要靠投入时间资源的余地已经很小了,唯一可行的,应该就是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以质取胜。
如果每天的橡皮筋,从醒来睁眼,一直绷紧到上床睡觉,那最多坚持半年——中锋将在上场前倒下。
如果每周的橡皮筋,从周一到周五,再一直绷紧到周六周日、小长假大长假、寒假暑假,那孩子们的神经能够承受多久?可能还到不了半年。
家长、家庭,有时不能再做学校的“加速”器,倒是要做做学校的“对冲”基金,酸碱中和。初中高年级孩子的家长,重要的倒不是死盯着家长会上发下的成绩单和排名表,应该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把我自己、用好时间、筹划未来——说说容易,做起来就是一门大学问。

[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8-9-21 18:46 编辑 ].

TOP

03-初二新里程——需要的应该是“软起飞”,而不可能是“垂直升”

这几天,中学版在热议“预初的作业量”,“案件聚焦”在HY预初年级上。
看到教室后墙上那句“初二是关键”,我有个想法可能有些偏颇,我以为“初二新里程”的起飞,似乎应该是“软起飞”,即从孩子进入预初开始,就慢慢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把握能力。
比如小学的排名,可不能简单带入中学,即便是预初和初一的年级排名,也是有可能在初二和初三出现“翻盘”的——但可能是正向翻,也有可能是反向翻。
家长的转型也很关键,我写过英语学习方面的《升预初转型》,我想把“升预初转型”扩大些范围,道理应该也是一样的。
楼上一位家长有个形象的比喻:预初“磨合期”,初一“纳入轨道”。如果预初“磨合顺利”,初一“接轨成功”,那初二的“新里程”就会实现“软起飞”。.

TOP

“初二是关键”,从这个暑假开始,就不断地给我家的nino灌输这个思想,从目前来看,还算有点效果,好像学习态度端正了不少,但是从开学之初的摸底考来看,还没收到效果,看来新里程刚刚开始。.

TOP

回复 14#ninocheng 的帖子

“初二是关键”,基础就是预初的“磨合顺利”和“接轨成功”,以及初一的“态度端正”、“习惯良好”。
初二开始,学生应该更加习惯从低年级的“布置学习”转向根据学校布置和课外能力而养成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否则,到初二还要解决“习惯”和“态度”这样比较基础的内容,初二就会比较累一些哦。.

TOP

H爸,初二是关键的说法是不是因为大多数中考内容都会在初二进行,而初3的时间多数是用来复习呢?小学的时候感觉5年级上是关键是因为下的毕业考,4年级是关键是因为需要小升初的竞赛。初2是关键偶还没找到原因。.

TOP

我家Ann也是刚升初二,他们学校从第二周就已经开始抓了,每天放学后老师就开始抢着来补课,使孩子感到现在就已经开始紧张了。不过班主任说的“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对孩子的影响挺大的,比较有用。.

TOP

回复 16#shuaishuaimm 的帖子

偶听下来,“初二是关键”的说法,就是初二结束时,孩子的读书成绩基本定型,考试排名基本定位,进了初三不会有很大变化了。
道理有点,但也不能太过绝对。男孩子一旦发起飙来,一切皆有可能,比如侬家SG。.

TOP

回复 18#H爸 的帖子

如此说来也有道理,因为物理在初二已经出来,男孩子发飙多数应该是发在这里,初3的化学男女生孰强孰弱还很难讲,所以排名基本定型一说可能性极大。
偶家SG最怕题海,我都不知道初3咋过过。.

TOP

请看揭幕者的妙文——《初二是关键吗?》(出处:静安茶馆)

  很多人把初二比喻成“烂污泥”,而H爸则别具一格地把初二比喻“橡皮泥”,的确高人一筹啊!
  “烂污泥”也好,“橡皮泥”也罢,谁也不能否认初二的确是初中学习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
  首先,从学习进度上来看,初二的学习内容最密集,中考所涉及的内容最多。初三时大部分的学校只是第一学期上新课,而第二学期(化学除外,当然有些民办初中会在第一学期学完一年的课程)则是大量的复习。
  其次,初二诚如H爸所言,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的基本定型期,到初三只是多了一门化学的中考科目,而且只有一年的学习量。一般而言,在初二时数学、物理两门学科学得不累的孩子到初三学化学绝对不是问题,到中考时只是考58、59还是60分(满分)的问题。因此,初二就学习成绩而言,则是对中考成绩的初步定位影响力最大的一年。
  当然,也有突然发飙的例子。曾经有一个孩子,初一期末还在年级后四分之一痛苦挣扎,到初二下半学期时,飙升到了年级前十,此后便一骑绝尘,直到拿复旦大学研究生的一等奖奖学金,并被导师推荐出国深造。我们在为这样的精彩案例喝采时,请清醒地思考,这个案例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不过,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案例中的那一个啊,我也是。
  其实,说初二是初中阶段的关键,最根本的就是初二是孩子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在初二时,学校会给学生集体过一个“十四岁生日”,以庆祝他们第一次的成长,应该说这是在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后由教委作出的规定。在生理上,初二的学生开始大面积发育,他(她)们会有抑制不住的紧张、兴奋、烦燥的心理状态出现,他们会敌视家长,藐视老师,怀疑猜忌,甚至连自己也不相信。他们看人的眼光往往是斜的,鼻孔里也往往会有长气出来,七个不服,八个不愤是他们的共性(当然也有个性,那就是比较平稳的过渡的,在这里说的又是概率问题),因此初二的老师往往会把他们誉为“烂污泥”。
  H爸说初二又是“橡皮泥”,我是赞同的。我对“橡皮泥”的理解是“可塑性”。初二的孩子特别需要家长和老师甚至是同伴的积极引导。下面谈谈家长可以作为的方面。
  就家长来说,首先要对孩子的生理发育进行关注。其次要对孩子一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加以洞察。三是加强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这个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倾听,二是交流和辅导。我觉得成功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自觉说出他的心里话,你做他的忠实听众;在此基础上你再和他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纠正他原来的某些他自认为正确但交流后觉得是错误的观点;最后家长再用过来人的经验辅导他怎么思考,怎么行动,此时的他肯定不大会再有抵触情绪了,家长的教育效果也就达成了。总结一下就是“倾听--交流--辅导”这三步曲,如果能做好这三部曲,那么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就不会有大的偏差了。我觉得如果您的孩子在初二时还能几乎天天和您进行面对面深入的交流的话,那么您肯定就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了!
  思路不够清晰,先谈到这吧,不知H爸和shuaishuaimm这里是否通得过?.

TOP

回复 20#H爸 的帖子

H爸,“妙文”可不敢当啊!在您的“重压”之下,勉强才挤出点文字来,见笑啦。

[ 本帖最后由 揭幕者 于 2008-9-22 16:50 编辑 ].

TOP

回复 21#揭幕者 的帖子

是好文章,上周三学校开家长会,有个初三毕业班家长MM谈跟女儿初二“冷战”、“热战”,年级组长和任课老师谈“初二是关键”,都被侬概括了。
世外准备成立家长讲师团,发了一张“志愿者表”,家长自报或推荐其他家长参加“家长讲师团”。请侬在短信里自报家门,偶向学校推荐一番。.

TOP

04-初二、初三SOS——作业在吞噬睡眠时间,主课在吞噬多彩兴趣

小学里,在课外英语学校、或者等考和竞赛的家长休息区,熟识的家长聚在一起,大多都会交流,孩子在休息天还读些什么?
预初初一,家长们还会在议,那些周末课程保留,哪些还需要增加。
初二初三呢?家长会问出新的问题——孩子们晚上能保证几小时睡眠?周末除了在外上课,还有没有时间打打球、看看书、有些兴趣活动?
当放学后所有的时间都成了第二课堂,当家长已经在呼吁把睡眠时间还给孩子;当孩子原本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都被一只无形的手左右着,当初中丰富多彩的自选兴趣学科在初二和初三被迫放弃,最后都归于“语、英、数、理、化”的中考学科,这样的教育,将跟举国体育、奥运战略带来的结果同样的悲哀。.

TOP

H爸你开文言文课伐?我女儿古文不行,看得吃力就不想看了。.

TOP

回复 24#不二周助 的帖子

我这点文言文,能够给孩子指点路径、培养兴趣、自我学习、融会贯通;但对提高学校文言文成绩,估计没有很直接的帮助。.

TOP

回复 24#不二周助 的帖子

看着吃力就不想看的,大概是选材太难、选题没兴趣。.

TOP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8-9-22 16:54 发表
是好文章,上周三学校开家长会,有个初三毕业班家长MM谈跟女儿初二“冷战”、“热战”,年级组长和任课老师谈“初二是关键”,都被侬概括了。
世外准备成立家长讲师团,发了一张“志愿者表”,家长自报或推荐其他家 ...
H爸,您太抬举我了,这个重任是当不起的。象挤牙膏似的挤出点文字来已是满头大汗了,到世外桃源这样的好地方会水土不服的。.

TOP

回复 26#H爸 的帖子

不如您再给我布置点回家作业什么的,酝酿几天倒是勉强可以交差。.

TOP

回复 28#揭幕者 的帖子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暂时没思路ZT也行。 偶自己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TOP

开完家长会,感觉初二,学校已开始备战了。难怪孩子的压力太大,其实孩子对荣誉,分数看得很重,学习的动力已经很足。做家长的不知怎样帮助减压?.

TOP

回复30# 小W妈 的帖子

陪孩子说说话(功课以外的),带孩子玩玩。轮胎气太鼓了也不好,可以放掉一点点,减减压。.

TOP

回复 21#揭幕者 的帖子

用心的文字,挤出来也是偶们的福气.
H爸,继续压!.

TOP

回复 32#shuaishuaimm 的帖子

跑到H爸的地盘上来扇扇子啦!.

TOP

回复 32#shuaishuaimm 的帖子

不好意思,好文章太喜欢了,立马就从静安茶馆ZT过来,没有征得原创者和原刊物的同意,偶有点自说自话,要付稿费和版税的。.

TOP

回复 33#揭幕者 的帖子

偶这里无顶无盖,露天茶摊,随到随饮。.

TOP

回复 31#阳光儿子开心妈 的帖子

调节阀——初二家长的角色。.

TOP

回复 30#小W妈 的帖子

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关注能力培养,注意习惯和方法,对于分数,稍微看淡一些。.

TOP

回复 33#揭幕者 的帖子

你可说得太准确了,H爸的帖子偶每个都要扇一扇,但是他也知道,偶一个都跟进不了。笨瑟忒了。.

TOP

回复 38#shuaishuaimm 的帖子

SSMM大智若愚,芭蕉扇——既能点火,也能灭火,更能煽火。.

TOP

能在WW上结识这么多同道中人,拜读大家对“小二子”成长历程中的观点和建议,真是有幸。.

TOP

05-初中生普遍现象——“轻阅读”与“浅思考”

一早,语儿妈上了新帖子,提到了现在初中生阅读太少的现象,我以为这是切中时弊的好帖子,所以跟了两小段,提到了“轻阅读”和“浅思考”,这里再深一步下去。
1、“轻阅读”的“轻”,做两种解:一是“轻视”阅读,现如今电视和网络发达,很多人用电视节目和网络浏览代替了有深度、有思考的阅读,初中生是这样,大学生和成年人也不例外;二是“轻松阅读”,比轻视阅读好一些,但阅读的分量不够,以休闲消遣类的文字为主,不大愿意阅读经典著作和深度文章。
2、“轻阅读”的结果,必然是“浅思考”,有时候,看看初中生的作文或随笔,会忍俊不禁的,文字的浅陋暂且不去评论,思想的浅薄却很令人担心,凭着小小年级的直觉和喜怒,去看待校园乃至社会上一些需要细致思考和深入解剖的现象,有些想法和说法,放到相声和八卦里倒蛮合适的。
繁重的作业和考试之外,尽量还给孩子一些时间去阅读——读得“重”一些,想得“深”一些。

[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8-9-24 10:07 编辑 ].

TOP

回复 41#H爸 的帖子

  昨天在WW上采访了复旦附中毕业的现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deluxe",问他“你觉得你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对你的帮助最大?”他是这样回答的:“没什么特别的学习习惯,最主要是喜欢读书,喜欢和他人交流,开拓视野,不要在一根树上吊死。”
  我对他“喜欢读书”回答的理解大概就是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吧?

[ 本帖最后由 揭幕者 于 2008-9-24 12:35 编辑 ].

TOP

还有二年时间,先预习。.

TOP

回复 43#蚕宝宝妈妈 的帖子

悠着点,先宽松两年,慢慢接轨上发条。.

TOP

回复 42#揭幕者 的帖子

高水平的孩子就在于——“树上也吊”,但“不吊死”;功课照样完成,但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开阔视野;有埋头苦练的时候,也能腾挪出来与人交流的时候。
非常佩服!.

TOP

06-初中生课外阅读——“纸质的书”与“视频的书”

说到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就占有时间的总量而言,似乎不见得少;其实是很多时间,用“视频的书”代替了“纸质的书”——数码时代,节能减排,环保意识,落实到位。
当年自学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建议每天晚上停播电视和广播一小时——减少看电视和听广播,让家人更多地交流和给孩子讲故事。
进入数码时代,不可回避,电视和网络对于孩子和大人的吸引力和“杀伤力”有多大。其中很多原本要通过纸质媒介得到的知识和信息,都能通过视频和网络界面传播,以至于不远的将来,纸质的教科书都可以取消,每个学生课桌上一本笔记本电脑,家里写字台上一本笔记本电脑,学生腰里挂个腰包,内放移动存储设备,就能上学了。
汶川地震期间,电视播放过一部《中华文明》的纪录片,我想,初中课程有中国古代史,在教科书之外,应该通过这样的优秀纪录片更加多视角、多画面、多实物、多场景地让孩子们读懂历史长河的许多精彩瞬间。
晚明和前清的历史,纷繁复杂,当年阅读姚雪垠的《李自成》小说时,自己常常需要停一下理理头绪。前不久,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播放《前清秘史》——学者李亚平的《秘史系列》,节目形式很特别——夹叙、夹议、夹影视片段,容量很大,有些地方真的也需要复看几回;好像是有24集,我买了纪录片,想以后给孩子看看,浓缩地了解晚明前清那一段基本史实。
地铁的“季风书屋”快挡不住经营成本的压力,不知什么时候,就会从地铁沿线撤下;而满大街的东方书报亭,又有多少读物符合语儿妈所说的初中生该读和必读的书籍呢?
当年,刘绍棠读中学时,自己在课堂上读着收入自己作品的语文教科书;偶们这些小青葱在读中学时,听说此时也是无比的羡慕;现如今,N多的初中生凭着自己无比丰富、超越时空的想象,就能一本、一批地“生产”着校园小说、梦幻小说、魔法小说和玄怪小说等。我们的刘大作家肯定要出汗了!
当小说遭遇小美女,连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神圣学堂也低下了高昂的头颅——侬不要叫“芝麻开门”,偶们已经为你打开大门。.

TOP

回复 46#H爸 的帖子

好帖一定好顶!.

TOP

我觉得“纸质的书”和“视频的书”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就像现在的“文化中国”、“百家讲坛”都非常的风靡,随后相应的书籍也应运而出,而且销量也相当的好,就是“看官”已不满足视频的需要,转而需要看到更为实际的纸质的书本。
从我家的小二子阅读的经验来看,看了电视之后,再找书来看,就更加直观一些,对阅读也起到了帮助,就像电视中播放了《京华烟云》、《啼笑姻缘》等,她就会买本原著来看看,尽管看书可能囫囵吞枣似的,但总有被吸收的成分在吧。.

TOP

现在的孩子“浅阅读”多,“视频的书”看多了,对“纸质的书”就不肯沉下心、静下心来“领悟”。.

TOP

不要说孩子,我们自己都是在越来越快餐文化地进行着信息,阅读,浅思考呢..

TOP

 52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