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效果的方法

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效果的方法

昨天发了一个帖没人回应,后来我自己查了查,得到一些启发,摘录给大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朗读的效果:
(一)有助语感培养,提高表达能力。
     朗读由于调动了多种感官,首先是加深了记忆,且是在享受中自然加深记忆。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记忆,倘离开了反复的朗读,是强记,不牢固的;而反复朗读,是不断的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记,还记得牢,“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大量篇章之后,多少次朗读、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很多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也会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种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词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随着语言技巧的提高,学生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就越来越少。
     (二)   形成立体感受,培养感悟能力。
     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因此对课文这种书面语言,必须通过朗读这种声音的媒介,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它。
     如《庐山云雾》有这样一句诗“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 初次朗读,学生对这段文字只能作一般的理解:庐山的雾很大很浓。然后问学生还感受到了什么没有,一遍不行,再读一遍。经反复品读:有的学生通过“起、盖”不但感悟到庐山云雾铺天盖地、奔涌而来的气势,还体会到诗人用词的精妙与变化;有的通过“千百里、千百峰”体会到庐山云雾的广阔无边;有的通过两个“一”体会到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这就是所谓多方位的立体感受。这种立体感受填补了书面文字的不足,再现和丰富了文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引起共振、共鸣,以致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课文。
     (三)   串起动态教学,焕发课堂活力。
     语文教师常有有这样的感觉,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庞杂的,很难有一条内在的逻辑发展线索可依,有时会感觉无从下手的。现行教材的许多文章浅显易懂,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完全可以以朗读来贯穿的,有目的、有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如江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的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他出示上述片断,要学生感情朗读。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在阅读“谈水浒”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爱抚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明显进了一步;在理解“谈碰壁”一段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又深入了一步。在阅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已深切感受到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朗读中的感情表达也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五步读书法”:第一遍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第二遍快速,朗读了解内容,理清脉络;第三遍自由研读,圈圈划划,质疑解难;第四遍反复品读,体会情感,分析特色;第五遍大声诵读,增加积累,加深体会。一篇课文经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的阅读,加上老师的指导,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TOP

其实语言类的科目重在开口,尤其是对低年纪的孩子。英语也一样!
儿子的班主任是位语文老师,在一次班会上还说:读课文一定让孩子带点感情,这对语文今后的学习有帮助。.

TOP

那参加朗诵之类的兴趣班是不是有助于学好语文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