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钗黛漫议:自然人和社会人

钗黛漫议:自然人和社会人

钗黛漫议:自然人和社会人
http://culture.caixin.com/2014-08-22/100720376.html

2014年08月22日 19:24 来源于 财新网

无论是“钗黛对立”的描写还是“钗黛合一”的暗示,都含有深意,都能引发人们产生无限联想

【名著的启示】(财新文化专栏作家 米琴)“自然人”是那些保留自然天性、自然情感,可不太懂人情世故的人;而“社会人”是那些重视社会功名或社会角色,特别会为人处世,善于体察别人感受的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是这两类人的极端代表。两人虽然都有悲剧结局,但也各有所得。黛玉重感情,故而得到了宝玉的深情挚爱;宝钗看重自己的社会角色,所以深受各阶层之人的赞美敬重。宝钗可以代表那些想在社会上成就大事的人,像国家领导人或公司主管之类;而黛玉可以代表那些在精神领域里有追求的人,比如诗人和艺术家。

  “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第一区别,是对待自然世界的态度不同。“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正是这种区别的形象化体现。

  在《红楼梦》的所有人物中,黛玉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她的前身就是仙界的绛珠草。早在第一回,书中就清楚地交代,她原本是“草胎木质”,后来才有了人形。黛玉有次也说,自己不像别人有什么金啊、玉啊,只不过是个“草木人儿”(第二十八回)。可见,黛玉实质上是属于自然界的。

  黛玉对自然之物的关切,也无人能比,她的葬花之举最为典型。宝玉不忍花瓣被践踏,要将花瓣放在水里,已非常人所为。黛玉则想得更周全。她怕水流出去,别人往水里倒脏东西,仍旧把花糟蹋了,就为落花专门设置花冢。她的身子那么弱不禁风,却一定要亲自将落花扫到绢袋里,再拿土掩埋。可见,她对花儿的情意有多么深厚。

  黛玉对自然之物的关切,还表现在许多地方。第二十八回,她出院门之前,嘱咐丫环注意大燕子回来。第四十回,宝玉和宝钗议论为何破荷叶没被拔掉。黛玉告诉他们,她只喜欢李义山的一句诗,就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然后,她向他们抗议道:“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这些细节描写,都显出黛玉对自然之物的关心、爱护。反过来,自然之物对黛玉也特别有情意。第二十六回,黛玉在花荫下哭泣时,附近柳枝花朵上的鸟儿都“飞起远避,不忍再听”。黛玉养的鹦鹉也好像通人性似的,黛玉回来,还会叫丫头掀帘子。黛玉常念的诗,它也能背几句。可见,黛玉与自然物的关系多么亲近。

  黛玉对自然物的认同,与古代很多诗人相似,都含有和社会对立的意思。古代很多著名的诗人,如陶潜、王维、李白等,都是在社会上不得志、不得意,转而流连山水,寄情大自然。黛玉则从来都没想过要在社会上得志。

  书中对宝钗的描写,就没有对自然物的关心爱护,反倒专门有一段讲宝钗扑蝴蝶(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是红楼人物画中最常见的人物造型。这两个典型造型,实际上正体现了两个人物的对立。黛玉把自然之物看做有情之物,对待自然之物就像对待人一样;而宝钗对待自然之物,只是出于实用观点,扑蝴蝶是为玩耍。这种实用观点,到第五十六回有更详尽的描写。凤姐病重,宝钗奉王夫人之命帮探春理家。探春提起赖大家的花园如何赚钱,说道:“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宝钗笑她直到现在才知道这点,然后总结说:“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于是,她们决定,把大观园里的花草树木都包给老妈子们,赚钱出利。

  从宝钗对待自然物的实用观点,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和宝钗两个形象的对立,不仅代表自然和社会的对立,也代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对立。黛玉被称为是“世外仙姝”(第五回),本非凡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界人物。仙界即可象征精神领域。而宝钗是彻头彻尾的世俗之人。描写宝钗的外貌,作者也用一些俗物作比。在第八回和第二十八回,作者两次通过宝玉的眼,描写宝钗的长像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银盆”“水杏”都是俗而又俗之物。黛玉的相貌也是通过宝玉的眼来描述的。作者形容她的眉毛“似蹙非蹙”,眼睛“似喜非喜”,全然是中国水墨画那种“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特征。作者还形容她“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并形容她的眼睛是“含情目”(第三回)。黛玉代表自然人、艺术家和重情感的人,都在她的外貌描写中体现出来了。

  “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第二区别,就是前者重视精神、情感领域内的追求,可不善于为人处世,后者重视在社会上的成功以及自己的社会角色。

 林黛玉和薛宝钗并列于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页。她们得到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泳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后两句暗示二人姓名,前两句点出了二人的代表性。有“停机德”者重视社会功名,“泳絮才”自然是诗人、艺术家之才了。凤姐的仆人兴儿在尤二姐面前提到黛玉和宝钗时,说她们是“天上少有,地上无双”(第六十五回)。黛玉正是仙界(也就是精神领域)奇才,而宝钗是人间(也就是世俗社会)典范。

  宝钗、黛玉二人的志向和追求完全不一样。黛玉志在文学创作。元妃省亲时命姐妹们作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可元妃只命每人一首,她“未得展其报负,自是不快”。可见,她的抱负就是在诗艺上压倒众人。后来,她只胡乱作了一首,就在众人之上。《红楼梦》中的长篇诗体佳作,如“葬花词”“桃花行”“秋窗风雨夕”都是黛玉所作。书中有一回的题目是“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在那次写菊花诗的大赛中,黛玉可谓大展奇才,三首诗包揽前三名。书中写道,黛玉写诗、评诗还教诗。香菱学诗,就是拜她为师。总之,黛玉是当之无愧的诗人。同时,她也是个读书人。书中多次描写她的书如何丰盛,她如何从南边回来又带回许多书,刘姥姥如何说她的房间像哥儿的书房,连兴儿都知道黛玉“一肚子文章”。所以,黛玉的追求是在精神领域中,与社会没什么关系。

  宝钗虽然也博览群书,也会写诗,但她认为,女孩子家拿诗当正经事,是不守本分(第四十九回)。以她的渊博,不可能没听说过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所以贬低诗人,是因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她的志向,是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在第四回宝钗刚出场时,书中就交代,薛家进京的目的之一,是送宝钗待选入宫“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也就是走元春的路,指望将来能升为妃子。书中没交代,她后来为何没能入选。不过,从后来写的咏柳絮词可以看出,她想在社会上身居高位的志向一直没变——那词的最后一句,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 在那个时代,女子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更不可能当高官。所以,她只能凭借别人的力量,也就是丈夫的力量来居高位了。宝钗的判词说她有“停机德”。“停机德”的典故,就是东汉乐羊子之妻以停织布机为喻,劝丈夫不要中断学业,以期求取功名。宝钗认为,男人就该“读书明理,辅国治民”( 第四十二回)。 那么,当然只有求取功名,身居高位以后,才能“辅国治民”。需要强调的是,以宝钗的博学多才和领导能力,辅佐君王或大臣治国治民绰绰有余。第五十六回描写了宝钗对众婆子进行的一番长篇讲演,充分体现出她的“治民”才能。原本是刁民的众婆子,听罢都表示:“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可见,那些下人对宝钗多么敬服。所以,宝钗很可以代表那些想在社会上成就大事的人。

  要想在社会上成功,首先得会为人处世。在这方面,宝钗堪称典范。

  会为人处世的第一要点,是要获得权威人士的好感。宝钗对于位高权重的人,就特别留意其喜好以便迎合。元妃省亲时,宝钗在奉命所题诗中赞元春是“仙才”,还说仙才一动笔,她自己就惭愧得再也不敢措辞了。其余姐妹们的诗,都没流露出这种诚惶诚恐之态。之后她看宝玉诗稿中有“绿玉”二字,忙提醒他,元妃因不喜欢“绿玉”才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她责备宝玉:“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不是和她争驰了?”可见她对权贵人士多么小心。

  黛玉正相反,对什么皇亲国戚之类的都不以为然,甚至还不尊重。有一次,宝玉把北静王送他的香串珍重地取出来,转赠给黛玉。黛玉掷而不取,嫌那是“什么臭男人拿过的”(第十六回)。在贾府里,最有权威的是贾母。贾母是黛玉的亲外婆。黛玉本应当常逗外婆开心。可是,书里全无黛玉哄贾母高兴的描写,甚至也没怎么显出尽孙辈的孝道。

  宝钗和贾母没有血缘关系,只是贾母儿媳的外甥女,可倒很孝顺贾母,很注意让老人家高兴。比如,姐妹们奉命做灯迷时,宝钗说:“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 贾母当时并不在场。可见,她并非要讨好贾母,只是觉得晚辈应尽量满足长辈的愿望。宝钗过生日,贾母问她想看什么戏,想吃什么食物,她就按贾母的喜好说。贾母听了“更加欢悦”(第二十二章)。后来看戏时,宝钗每次点戏,都点贾母爱看的热闹戏,以致宝玉都向她表示抗议了,因为他最不喜欢热闹戏。宝钗尽量让老人家喜欢,很像孝子贤孙的表现,也说明她很注意迎合权威人士。有一次,她明显讨好贾母,当众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宝钗对贾母孝顺和讨好,也确实得到回报。贾母常夸宝钗好。还说从她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所有女孩儿全不如宝丫头(第三十五回)。贾母觉得她自己的亲孙女都不如宝钗,可见宝钗多么成功。

  会为人处世的另一要点是不得罪人,不然可能会遇到报复暗害之类对自己不利的事,以致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和前途。宝钗对此非常明白,“原不妄言轻动”(第二十二回)。凤姐都总结出,宝钗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第五十五回)。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明哲保身,怕得罪别人。宝钗甚至连仆人都避免得罪。在第二十七回,她偷听到宝玉丫头小红的私房话,便想出“金蝉脱壳”计,把得罪人的机会转嫁到黛玉头上。

  不过,宝钗避免得罪人,也不光是怕伤害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扮演好社会角色。在社会生活,集体活动中,她也需要注意不得罪人。和湘云讨论诗社活动时,她告诫对方:“虽然是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第三十七回)。连“玩意儿”之类的小事都要瞻前顾后,就更别提大事了。不过,这里宝钗的用意还蛮不错,是为了“大家有趣”。人们如果要保持一个社区或一个团体内的和谐相处,做事确实应当瞻前顾后,不出差错,不得罪任何人,尽量让大家都满意。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宝钗特别知道怎么和同伴相处。如果委屈了自己,同伴也会觉得没趣。所以,行事既要让同伴满意,也不能让自己吃亏。这样,同伴心里才感到舒畅。


  黛玉是保留了自然天性的人,说话当然从不瞻前顾后,而是心直口快,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她刚到贾府不久,薛姨妈叫“周瑞家的”给姐妹们送宫花,最后送到了黛玉那里。黛玉一听并不是光送她一人,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一语得罪了薛姨妈和“周瑞家的”两个人。黛玉生气,也自有她的道理。她在家是独生女,没受过一点儿委屈,到了贾府后也深受贾母宠爱。不想来个薛宝钗,把她给比下去了,特别是宝钗还有个金锁,专门配宝玉的玉。黛玉心里早对那薛家愤愤不平。所以,薛姨妈叫人送宫花,把别人挑剩下的给了她,她心里自然不痛快。而她只要不痛快,就要马上表现出来,也不管别人心里好受不好受。黛玉对宝钗更是多次冷嘲热讽,毫无顾忌。她也好几次得罪湘云,以致湘云说黛玉“专挑人的不好”“见一个打趣一个”(第二十一回)。宝玉的奶妈说黛玉说话比刀子尖(第八回),丫头小红说黛玉爱刻薄人(第二十七回)。可见,黛玉把下人也得罪了不少。黛玉性情直爽,又很有个性,但在与别人相处时,也确实有点儿不顾他人感受。

  其实,黛玉不仅不会为人处世,而且从根子上说就“本性懒与人共”(第二十二回),也就是不爱社交。虽然也很能逗姐妹们开怀大笑(第四十二回),但她“天性喜散不喜聚”(第二十一回)。这和她本身“孤高自许”(第五回)有关。黛玉的“问菊”一诗,就表达出她因为“孤标傲世”而“举世无谈者”,以至于感到“寂寞”的心情(第三十八回)。黛玉住在大观园这样的温柔富贵乡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有老太太宠爱,有姐妹们相伴,还有一群丫环服侍,可生活得并不快活。她的诗抒发的都是催人泪下的“哀音”(第七十回)。在“葬花词”里,黛玉甚至形容她过的日子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第二十七回)。她受到的“严相逼”,自然不是在肉体上,而是在精神上。诗人、艺术家们最追求的,就是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精神自由。一旦独特,就不能流俗。“风刀霜剑严相逼”,指的正是她时刻感到自己的个性在受到压迫。这可以看出她和世俗社会格格不入。

  大观园中,一般人不理解黛玉那种被“严相逼”的感受,都以为她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因而更觉宝钗“有涵养,心地宽大”(第三十二回)。为人大度,正是会为人处事的第三要点。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反过来也就是说肚里能撑船的人才能做大官,因为只有大度才能得人心。宝钗刚到贾府,就得到“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第五回)的好评。贾府上上下下,没有不夸她的。连人人嫌恶的赵姨娘,都夸宝钗“会作人,很大方”(第六十七回)。因为宝钗对待她母子颇为宽厚,不像别人那样歧视他们。既然大家都夸宝钗,也都对她好,那么她能表现大度的机会就不多了。书中描写的她大度的行为,主要针对宝玉和黛玉。一次是宝钗对宝玉讲仕途经济一类的话,宝玉没等她说完掉转身就走了。宝钗虽窘得脸都红了,可并没恼。袭人因此对她敬重万分,还向别人宣传宝钗如何“心地宽大”(第三十二回)。可以看出,宝钗很像那种能做大事的,有涵养的人。

  黛玉则是贾府中惟一一个怀疑宝钗“藏奸”的人,也是惟一一个对宝钗经常冷嘲热讽的人。她怀疑宝钗“藏奸”,也有道理。以黛玉的单纯和直率,对宝钗那样上下讨好、左右逢源的为人处事自然看不惯,就以为宝钗有什么不良居心或想图什么私利。宝钗对黛玉的冷嘲热讽,一直采取不理会的容忍态度。终于有一天,她得着机会,把黛玉给彻底收服了。那是在第四十二回,宝钗发现黛玉在行酒令时引用了禁书里的句子。她不但没在众人面前揭露、挖苦黛玉,反而背地里劝她别因为读杂书移了性情,令黛玉大为感服。紧接着,宝钗又表现出极关心黛玉的病,还送来燕窝,使她感激涕零。这件事显出宝钗是一个很会做“群众工作”,善于让别人对自己心服口服的领袖式人物。

  宝钗常喜欢给人些小恩小惠,像送袭人戒指(第三十二回),拿自己家螃蟹帮湘云做东(第三十七回)之类,好像是在笼络人心。其实,她不一定就有什么目的。书中交代过,宝钗觉得袭人是个很令人敬重的人,所以她送戒指可能只是出于敬爱。宝钗对湘云也确实是真心关怀。她从风言风语里,就听出湘云在家的苦衷。当她听袭人说想叫湘云帮忙做鞋时,赶紧制止,并主动把那差事揽到自己头上。宝钗关心别人,体谅别人是一贯性的,书里例子很多。第二十八回,宝玉要留在王夫人处,宝钗叫他还是陪着黛玉去吃饭,说黛玉正不自在;第四十回,宝钗知道香菱一直想到大观园里来玩儿,趁薛蟠外出做生意,就把香菱带进园子来住;第五十七回,宝钗在半路上碰见岫烟,注意到她衣着单薄,就问她缘故,才知是钱不够花,把衣服当了,忙告诉对方以后缺什么只管找她。在此,她表现得很像一个关心群众生活的好领导。

  宝钗善于体谅别人心情的描述中,最精彩的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父亲打之后,宝钗来看他,问起挨打缘故。袭人不小心说出薛蟠,宝玉忙止住,怕宝钗“沉心”。宝钗心里也深深怀疑自己的哥哥,可为了使宝玉不感到对她的歉意,反而为兄长辩护了一番。宝玉听了,果然心里大觉畅快。这说明,宝钗特别善于体会别人的感受。这是人们在扮演家庭角色、社会角色时应当必备的素质,宝钗堪称典范。

  不过,宝钗关心别人,并不是她特别富于同情心,而主要是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第三十二回,金川投井死了,王夫人直掉泪,宝钗则一点儿没显出难过。她劝王夫人不必如此伤心自责,说金川可能是失足落井,若真是为挨王夫人打就跳井,那也是个糊涂人。可见,此时宝钗对金川的死并没什么惋惜之情。她主要想的,是怎么为自己姨娘分忧解难。所以,当王夫人发愁找不到合适的新衣服给金川妆裹时,宝钗就把自己的新衣服贡献出来。无独有偶,第六十七回,薛姨妈听说尤三姐死了,大为叹息。宝钗听了却“并不在意”,还劝她妈不必为尤三姐和柳湘莲伤感。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宝钗关心、体谅别人,主要是“会做人”的表现,并不是感情使然。所谓会做人,就是善于和别人搞好关系,善于和别人和谐相处,善于为别人分忧解难,善于让别人感到心情舒畅。宝钗的关心、体谅别人,也是中国传统中所谓“贤德”的一种表现。

  在书中宝钗被封为群芳之冠(第六十三回),也就是女性们的典范。她确实是遵守传统社会规范的典范。她教导其她女性要“以贞静为主”,还有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第六十四回) ,都是让女性们遵守传统规范,在家庭、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传统角色。而她自己,正是在这方面起到了模范作用。

  上述关于宝钗如何对待金川、尤三姐自杀事件的例子,也可看出她的感情冷淡。宝钗是个理智大于感情的人。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时,宝钗抓到的签上面的题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说明她的性格倾向于不爱动情。宝钗常吃冷香丸,也暗示她有意让感情绛温。因为喜欢感情用事或感情容易冲动的人,都很难在社会上成功,更成不了什么大事。


  宝钗一向稳重端庄,只有一次不由自主地流露了一点儿自然真情。那是在宝玉挨打之后,她看宝玉那惨状,不由揪心,对宝玉说:“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第三十四回)但是,她马上就“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那是宝钗惟一一次对宝玉流露感情,使只重情不重事业的宝玉大喜过望。其实,书中多次暗示宝钗很重视她和宝玉的“金玉良缘”,也就是说她实际上暗恋宝玉。第八回宝玉去探望宝钗时,宝钗就要求“细细的赏鉴”他的通灵玉。她翻来覆去地看,还念上面的题辞,引得莺儿说出宝钗的金锁上题辞和玉上题辞是一对儿。第三十五回,宝玉让莺儿打汗巾子的络子,正打了半截,宝钗来看见了马上叫改打络通灵玉的络子,还早就构思出来用什么线。第六十二回大家行酒令,宝玉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覆“宝”字,宝玉就知道是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可见宝钗对宝玉那块玉有多重视。宝钗劝宝玉学仕途经济,还希望他“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第三十四回)。如果将来宝玉和她没关系,她操这些心干嘛?不过,以她的贤德,宝钗绝不能让自己往恋爱这方面动念头。

  宝钗对宝玉的那点儿感情,和黛玉比起来,可说是有天壤之别。宝玉挨打那次,黛玉还没来探望宝玉之前,眼睛就已哭得像桃儿一般肿了。之后,宝玉遣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黛玉体会出送帕子的意思后,先是“神魂驰荡”,接着浮想连篇,最后又“余意缠绵”地在帕上连提三首充满深情的诗(第三十四回)。在第二十六回里,黛玉被宝玉的丫环误挡在门外,就立刻绝望地做了一首“葬花词”,大发“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音(第二十七回)。第五十七回,紫娟为试宝玉,谎称黛玉要回苏州去了。宝玉立刻变得呆头呆脑,半死不活。袭人来找紫娟问罪,黛玉听了急得把刚吃的药都吐出来。紫娟上去给她捶背,她对紫娟说:“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此段描写显示出,黛玉当着众人毫不掩饰她对宝玉那种生死相依的感情。黛玉多次吃宝钗和湘云的醋,并多次为小事和宝玉拌嘴,都是因为对宝玉的感情太深。

  黛玉对宝玉的爱,完全出于自然感情。她从不在乎宝玉是不是爱读书,将来是不是有前途。宝玉的文才、诗才远不及她,她也毫不介意。宝钗则希望宝玉能博取功名,身居高位,她也好“上青云”,并辅助丈夫成一番事业。黛玉和宝玉的关系是“木石前盟”,木石皆自然之物,象征他们是自然相爱;宝钗和宝玉的关系是“金玉良缘”(第五回),象征社会上的经济政治联姻。

  由此可以看出,“自然人”在婚恋上也追求自然相爱和自然结合,不搀杂任何功利的考量。可“社会人”在婚恋上,就会考虑社会影响以及政治、经济利益等。

  黛玉和宝钗都有悲剧结局,但她们也有非同寻常的收获。在短暂的一生中,黛玉享受到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难以得到的那种肺腑之爱和生死恋情。宝钗则赢得贾府上上下下所有人的赞美和敬服,也就是享受到了一个政治明星能享受到的,那种被大众追捧和拥戴的境遇。

  虽然黛玉和宝钗的形象基本上是对立的,可红学历史上有关于“钗、黛合一”的著名辩论。“合一”的暗示主要在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红楼梦引子”一曲的最后一句是:“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如果“玉”指宝玉、黛玉,那“金”自然指有金锁的宝钗了。这一句词透露出,作者对黛玉和宝钗两人,都有赞美之意和怀念之情。稍后,警幻仙子把她妹妹许配给宝玉。她妹妹的外貌,也是既像宝钗又像黛玉,当然可以暗示宝玉和钗、黛之间都有姻缘关系。但是,为何其她女孩儿在金陵十二钗册子里都是各占一页,惟独宝钗、黛玉共占一页呢?

  曾有红学家对“钗黛合一”作出这样的解释:娶妻当如薛宝钗,娶妾当如林黛玉。这颇能体现出中国一夫多妻文化的影响。而对林妹妹情有独钟的贾宝玉,恰恰超越了这种文化传统。宝玉和黛玉、宝钗的关系,也和那些“二美兼得”类的才子佳人作品决然不同。宝玉非但毫无“兼得”宝钗之意,甚至还因为宝钗和他讲仕途经济,而对她产生反感,和她生分了。

  从本文关于“钗黛对立”的讨论可以看出,黛玉和宝钗的形象远远超过不同类型美女的代表。或许,我们可以从“钗黛合一”的暗示中得到这样的启发:做人应当尽量保持自然天性,重感情,但也要善于体谅别人的感受,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大多数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而非在山林隐居。实际上,多数人在年少时都是“自然人”,而成年后则渐渐变为“社会人”。可如果做纯粹的社会人,一个人就会失去个性和真情,也难获得别人的真情。

  总之,无论是“钗黛对立”的描写,还是“钗黛合一”的暗示,都含有深意,都引发人们产生无限联想。■

  注:本文参考的《红楼梦》文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96年第2版

  米琴为财新网专栏作者,比较文学博士,曾于美国的大学教世界文学,出版过《爱情十九谭》等中文著作.

TOP

.

TOP

.

TOP

.

TOP

很认真的看了一遍,好文!.

TOP

谢谢分享,多谢!.

TOP

这两个都是绝顶聪慧之人,
但一个脱俗一个入俗。
脱俗自我加没个社会背景,
病怏怏自然被早早淘汰。

但入俗也是心有不甘
借力东风却身不由己
最后屈居一堆浊物中
以假对假冷漠换冷漠。.

TOP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