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温柔、尊重却坚定的跟父母说“不”

温柔、尊重却坚定的跟父母说“不”

温柔、尊重却坚定的跟父母说“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2v25f.html

今年回到美国后,我收到了母亲发给我的邮件,里面说:“這是妈妈生平第一次写给女兒的家书,第一次开囗对你们說:孩子们,我们是爱你们的。”。我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我知道她心底对我深深的爱,但我从来没有听过她对我表达这种“肉麻”的感受。中国人的爱都是放在心里,很少说出来,老一辈更是如此。这么多年来的祈祷和盼望,没料到这一天会让我在这个时候等到。那天晚上,我感动得哭了,整晚无法入睡。当父母的爱通过正面透明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多么触动人的心扉。



这两天妈妈公主团的圈子正在探讨婆媳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我一个很亲密的朋友为婚姻立界线整个过程中的努力和艰辛。在她结婚二十多年以后,我终于看到了她努力的结果,而这个成果也是通过她们母女双方多年的努力,坚持不放弃她们的亲情而得到的。她很为母亲的成长骄傲,因为她母亲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成长,证明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是错误的。



我闺蜜小时候是个典型的乖乖女,是被爸爸和妈妈当成朋友,倾诉他们对配偶不满的对象。她母亲总爱说我闺蜜从来没有经过青春期的叛逆,等到信基督教了,结婚以后才真正开始叛逆。其实,是她的信仰和她的婚姻给了她勇气,让她终于能坚持自己的底线,拒绝承担父母婚姻中的不快乐,同时也拒绝为了维持他们的快乐而牺牲自己婚姻的快乐。多年来,内心的自责、内疚,以及她母亲对她这种“自私行为”的指责,一直像天上的乌云一样跟随着她,对此,我有很深的了解。每次当她在婚姻里体会到快乐时,她的内心就会觉得父母不快乐时,她也没有权利快乐,当我了解到她的情况以后,一直在努力地帮她摆脱这种内心的自责。



所以,当我跟最典型的“孝顺”的孩子们说,要学会建立界线的时候,我不是在用理论来说教,而是根据自己陪伴闺蜜多年痛苦挣扎的体验来跟你们说:“医治、改变都是可能的,但是会承受很大的痛苦。不过,这样的痛苦是值得的,因为你的努力会给你的孩子们带来自由和心理的健康,让他们能自己承担人生的起伏,而不是为了让你快乐,去主动牺牲他们的理想和梦想。”。我也建议面对父母的不是媳妇或女婿,而是儿子和女儿,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需要家里的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后来加入家庭的新人。你的努力虽然会给你和你的父母带来眼前的痛苦,让你觉得自己很不孝,但是你的努力,也能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婚姻和快乐主动承担责任。这不是自私,而是真爱。这是一种冒险,但是保证不会让你以自己的婚姻为代价,来弥补他们上一代的不幸福。这一切虽然痛苦,却绝对值得你来坚持——温柔、坚定,而又充满尊重地坚持。



建立和维护界线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上周闺蜜的儿子从外公外婆那里回来,跟她报告说,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外婆对外公那样的温柔和充满爱意,似乎他们又体会到了新婚里的那种甜蜜感。闺蜜的儿子说他看到外公外婆非常相爱,也很喜欢整天在一起的感觉。这让他很开心。我听到了也觉得很欣慰。我亲眼看见闺蜜坚持不承担父母婚姻中的不快乐,却迫使她父母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使他们为了跟配偶相处而去想办法改变自己。时间也证明了他们能够改变,不但尊重了我闺蜜的界线,也开始努力改进他们自己的婚姻。



我分享下面的对话,不是要鼓励我们做晚辈的向长辈宣战、造反、或者不孝敬,而是为了使两代关系和好、长期和睦,以及更加互相尊重而说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出发点,也能看到所有我给出的建议中,最核心的是未来两代真正的和好与和睦。





A妈妈: 我和婆婆关系一直很好。我也曾以为我们中间没有什么问题。为了孩子的入学,房子装修,先生劝我,节省费用搬入公婆家里跟他们一起住。从那时,问题就不断出现。老公在婆婆的呵护下变样了。孩子不认识我妈。也没机会带去姥姥家亲密接触!我感觉我只是在婆婆家替人家生孩子、带孩子、装修、做家务、工作……全部的压力都压妻子身上。丈夫只负责玩。这就是和公公婆婆一起住的后果。如今,我是一万个后悔,当初住到他父母这里!现在心情极度低落。



B妈妈:你婆家和我婆家很像,我婆婆在家管着三个男人,是非常强势的,在我家的时侯,我婆婆常常和我老公在一起说悄悄话,有时候还当我面给老公喂几口饭,那时我老公快40了,所以看到种种这些,我坚决要求自己带孩子。



佩蓉:A妈妈,你现在需要做的是为你的婚姻立界线,因为你有一个不懂得尊重你的界线,不会体谅你的婆婆,而且每天一起近距离的生活,会产生你承担不了的摩擦和压力。圣经里面没有说我们要盲目的顺从婆婆,孝敬长辈,而是结婚以后要离开父母,跟妻子联合。要是长辈不能尊重晚辈,还被传统束缚,我强烈建议为了维持长期的和睦,多给一些距离。这不是不孝敬,而是一种智慧,为了更好地孝敬父母而拉开彼此的距离。前面有一个妈妈发的,关于向婆婆忏悔和道歉而和好的见证,是因为没有长期跟婆婆一起生活。我不认为孝敬父母就意味着:晚辈每次都要承担全部认罪、道歉的责任。有了尊重以后才能有真正的关系,不然只是纵容对方的坏习惯。老人家也可以重新“被训练”,但关键是,你们这小家的决定权掌管在谁的手里:是在应该跟孩子离开的婆婆手里呢,还是在你们小两口手里呢?当时,我也是坚持要我母亲尊重我的丈夫,因为那时她很看不起为千。经过多次距离的拉开,她终于学会了尊重。她们也需要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不要认为老人总是那么的脆弱,其实他们对于自身的调节能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我建议你在搬出去以前,要想办法给自己需要的空间,找借口或机会外出,出去透透气、散散步等等。不要整天呆在家里跟婆婆一起。有了足够的空间和距离,你也不会那么压抑,婆婆的一言一行也不会让你那么难受。想办法给自己充充电,找些能够给你加油的朋友们来鼓励你、爱你,这样才有能力去承受不同的压力。这样的朋友不是陪你一起辱骂长辈的、添油加醋的朋友,而是一些能够安静聆听、接纳同理你的情绪,给你正面能量和鼓励你的闺蜜。我们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你了解自己能够承受多少,所有就从你自己这里来调整。现在只能这样,然后赶紧计划搬出去,求上帝给你耐心、爱心和毅力。



关于每个人对距离的不同需要,你可以做个比喻:要是你跟先生脸贴着脸,离得很近地对话,你们都会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距离太近;但如果背对背呢,距离又太远了一点,不好沟通,容易造成误会。要是面对面,脚趾对脚趾对谈,可能刚刚好(但是说不定还要离远一点点,才会让你们都觉得舒服)。每个人需要的“舒适”距离不同,没有对错。你需要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空间,然后再和先生这样沟通。你需要的是,别人能够尊重你的需要,而不是否定你很合理的要求。



所谓的“接纳”,就是对方能够接受你的需要和你的感受。所谓的“不被接纳”,就是对方否认你的需要和你的感受。你对别人的接纳也是同样的,无论是公公婆婆,还是先生孩子,都是一样的概念。对于一个无法了解、尊重和接纳别人需要的人,就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界限,而不是妥协。因为妥协时间久了以后,你会觉得压抑和抑郁,因为自己的核心需要和最根本的原则,都被长期否定和拒绝了。



坚持原则和界限不是强势,而是保留自己的一种方式,只有这样,以后才能主动、自愿地向对方表达你的爱和关怀,不是被强迫着去爱。



C妈妈:嗯,真是会有这样的过程  后来也学会了温柔坚定地拒绝他人的“好意”  ,这不至于伤害对方。



一直记得佩蓉姐描述的“内耗”,这个概念真是太有用了,“内耗”就是内部的消耗,比如家庭内部的消耗,会通过指责、论断、埋怨、不满等方式表现出来。本该一起向前进步,但却被这些内耗给拖住了。当我们自己能意识到这一点时,就可以努力摆脱“内耗”。



B妈妈:非常赞同佩蓉的观点,完全说出了我内心的感受!我当时要求搬出来住时,也很纠结自己的做法会不会是不孝,但是现在回头看看,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公婆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婆媳关系也比以前融洽了很多,最重要的是老公成长了,这是最大的收获。



佩蓉:就像我们可以温柔但坚定地跟孩子说“不”,我们也可以温柔却坚定地跟长辈说“不”。能在爱里说诚实话,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在爱里没有惧怕。



一位妈妈转发的这篇文章里讲了中西方文化对婆媳问题的差异:值得了解和参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zaCd9EYHJ6OpCAMJ2+k

建议参考的书籍:

《改变带来医治》,《为婚姻立界线》,《界线对谈—谈判艺术的技巧》,《爱里说诚实话》

TOP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zaCd9EYHJ6OpCAMJ2+k

《圣经》看西方与中国不同的婆媳关系
2014-08-19 历史消息》》 信仰的力量

《圣经》看西方与中国不同的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家庭中最复杂、最微妙的人际关系,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和文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例如,据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描述,尽管儿媳妇刘兰芝和丈夫焦仲卿感情深厚,婆婆却厌恶儿媳,并不顾儿子的哀求迫使两人分离。焦仲卿和刘兰芝最后双双自尽才得以合葬团聚。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陆游和唐琬之间。


  《孔雀东南飞》在歌颂焦刘二人坚贞不渝的爱情同时,也揭露了中国传统家庭里婆媳之间的深刻矛盾。焦母的行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什么不当,因为根据中国传统的孝道,媳妇应该绝对服从婆婆的意志。尽管中国女性现在已经摆脱了封建家长专制的束缚,但婆媳关系仍然是今天许多中国家庭没有解决的难题。当今的婆媳关系依然是中国文学的热门题材,是人们日常谈论的焦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中国文化和文学里受到广泛关注的婆媳关系却不是西方社会议论的中心。婆媳关系在西方文化和文学中很少引人注目。西方古典文学中找不到与中国《孔雀东南飞》类似的由婆媳矛盾激化造成的爱情悲剧。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它的教义对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社会大部分人至今仍然信奉基督教。《圣经》宣扬的基督教教义是所有基督徒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那么,《圣经》为西方家庭里的人际关系定下了怎样的规范?婆媳关系在《圣经》中又有着怎样的描述?《圣经》对西方的婆媳关系有着怎样的影响?从《圣经》的论述中能不能发现中西文化下婆媳关系反差的原因呢?


  首先,基督教《圣经》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夫妻关系。根据《圣经·旧约》的叙述,上帝创造的第一种人际关系既不是母子关系,也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可以由此被看成家庭中最首要的关系。上帝先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为了不让亚当寂寞,上帝“用那人身上的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在中国母子关系被比作骨肉关系,而在基督教《圣经》中夫妻关系却首先被描述成亲密无间的骨肉关系。夫妻关系如同骨肉,显然它在家庭中比其他人际关系更为重要。西方家庭的婆媳关系不可能超越夫妻关系居于首位。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社会的婆婆没有迫使儿子、儿媳分离的特权。信奉基督教教义的人怎么有权力去分开上帝创造的如同骨肉关系的夫妻?夫妻关系是上帝配合的,不能由人解除。


  《圣经·新约》里也表述了婆媳之间应该相互独立的见解。《圣经·新约》记载耶稣的一位使徒保罗给以弗所这个地方的基督徒们写了一封信。信里详细的论述了基督教家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丈夫和妻子,儿女和父母,仆人和主人。但是保罗并没有谈到婆媳关系。这与《圣经·旧约》里表现的一样,婆媳关系在保罗眼中也并不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既然基督教将夫妻二人看成一体,那么婆媳关系在基督教中就可以大约看成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保罗这样教导儿女,“你们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1-3)儿女应当孝敬父母,与儿子一体的媳妇理所当然应当孝敬儿子的母亲。儿媳应当孝敬婆婆,在这一点上中西文化是共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圣经》提倡的孝敬不是无条件的。孝敬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要在主里听从父母。”也就表明崇拜上帝才是儿女最先考虑的义务,对父母的孝敬应以崇拜上帝为前提。那么基督教家庭里,媳妇对婆婆的孝顺不是无条件的,是要听从上帝的情况下听从婆婆,她们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不仅如此,保罗还对父母对儿女的权力做出限制。保罗继续劝诫父母,“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上帝的诫命取代了父母对儿女的专制。相应的,基督教家庭中婆婆也被剥夺了对媳妇的专制。婆媳二人都必须遵守《圣经》中上帝指示的各种律法,婆媳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


  一方面《圣经》的教义并不看重婆媳关系,婆媳之间是独立的,另一方面《圣经》也指出婆媳之间的相处之道,就是互相尊重。《圣经·旧约》有一对婆媳和睦相处的例子。婆婆拿俄米在两个儿子相继去世的情况下好心地劝她的两个儿媳改嫁,“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原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得1:8)可以看出婆婆拿俄米并不拥有对儿媳们的绝对权威,她没有强迫她们继续守在她的身边伺候她。在当时的犹太社会,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没有丈夫的经济和社会支持,妇女的处境非常困难。所以拿俄米不忍心看着儿媳们受苦,不顾自己的需要劝儿媳们改嫁。拿俄米对她儿媳的关心与祝福深深感动了她们。其中一位儿媳路得决定永远陪伴婆婆。从此婆媳俩相依为命。拿俄米后来还促成了路得的婚事,而路得一直孝顺并奉养婆婆。《圣经》里拿俄米与路得真挚的婆媳之情表明光凭权威和顺从是不能使婆媳关系和睦,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使双方关系融洽。


  从对《圣经》的分析可以看出,婆媳关系在中国和西方文化及文学里一热一冷巨大的反差不仅仅是个心理问题,而是中西文化对婆媳关系定位和看法的问题。从《圣经》中看西方与中国不同的婆媳关系在于,西方比中国突出的是婆媳之间的相互独立,互相尊重。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经》的规范是分不开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不特别关注婆媳关系问题,也正是西方婆媳间的独立与相互尊重的结果。反过来,中国文化和文学里婆媳关系问题的频繁出现,也正是中国婆媳间缺少独立和相互尊重这两大因素的结果。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