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制造富二代,还是“一半”慈善?

制造富二代,还是“一半”慈善?

制造富二代,还是“一半”慈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83d6430101hgoo.html


《境界》出品#新视线#临风识劲草《制造富二代,还是“一半”慈善?》巴菲特并不认为把产业传给子孙制造富二代是好主意,他嘲笑富二代是“幸运精子的俱乐部成员”。美国平民萨尔温一家把房子卖掉,用一半的钱买了栋小屋,将余款用作慈善。他们的做法影响了许多人,包括美国富豪们。



@哈佛大学的罗伯特·普特南与圣母大学的大卫·坎贝尔两位社会学家用研究证实,宗教性与慈善行为在比例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有宗教信仰的人不但对教会乐捐,更捐助普遍的社会公益事业,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由于传统宗教的潜移默化,今天,热心公益已根深蒂固地成为美国一种文化特质,不论有无宗教信仰。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巴菲特、比尔·盖兹,以及因“裹尸布上没有口袋”的名言而出名的富豪查克·费尼。



@萨尔温一家并不鼓励大家都去卖房子,而是建议人们尝试在生活的某些项目上花费减半,把余下的金钱和时间用在公益上。如果这样去做,不但这个世界会更美好,而且在不自觉间家庭也变得更和睦,更有共同语言。



制造富二代,还是“一半”慈善?

                                     文/临风



今年初,“中国首善”陈光标企图购买《纽约时报》社的闹剧终于告终。他一向高调行善的作风,在这次纽约之行中暴露无遗,并因此成为国际笑柄。他的作风也折射出善行和公益在今天中国社会上的尴尬处境。

其实,中国人对乐善好施并不陌生。历史上,私人设立“粥厂”救济饥民的事迹时有所闻,清代与民初的会馆,接济同乡的作风也很普遍。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企业界与各种私人团体也曾踊跃投入救灾。

但现代公益事业不是一种个人行为,乃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的民间社会救济行为。当过11年民政部长的崔乃夫,曾发起成立1949年之后中国第一家民间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他多次呼吁:“这么多年过去,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但是90%的国民现在还连什么是公益都不知道。”他认为,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一条从道德修养到入世政治的人生轨迹,基本上没有一个回馈社会、反哺社会的意识。崔乃夫说:“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慈善事业或者现代公益事业是从近代开始的。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才把慈善带到中国,如医院、学校、教堂、育婴堂。”



帮助穷人的动力源于经历上帝恩惠



英语中有两个字表达“慈善”和“公益”。“Philanthropy”源自古希腊,由两个希腊字组成,意思是“热爱人类”,它最早以形容词出现,描述普罗米修斯为了热爱人类,把火偷到人间。“Charity”源出《圣经》,意思是爱心、慈善捐款。这两个字今天可以交换使用,通常指民间团体或个人的慈善捐款,或捐给非盈利性质的公益用途。

托克维尔在1840年出版《美国的民主》的第二册中写道:“我曾看到美国人为了共同的福祉做出极大、极真诚的牺牲。而且,我至少有一百次看到,只要有必要,他们几乎都会忠实地彼此支持。”他体认,由于基督新教信仰的缘故,美国人远比欧陆的人要慷慨,要热心公益。

托克维尔从美国之行意识到,一个国家要伟大,必须有“好公民”的积极参与。私人的乐善好施,以及民间自动自发的非盈利性公益机构所发挥的功能,对提升公民道德,以及促进社会的健康成长有着关键性的贡献。

基督教的信仰一向非常重视对弱势族群的照顾,在《圣经·旧约》里,有四类弱势族群的福祉经常被提出来:孤儿、寡妇、移民(寄居)和穷人。孤儿、寡妇和贫穷人的需要也是公元一世纪的初代教会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因为在《圣经》里面,“慈善”与“正义”用的是同一个字。提姆·凯勒说:“帮助穷人的动力是根源于经历上帝的恩惠”。耶稣说:“这些事(善行)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最卑微的人)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原来在耶稣的观念中,没有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并且,许多慈善捐款是匿名的,因为耶稣说:“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哈佛大学的罗伯特·普特南与圣母大学的大卫·坎贝尔两位社会学家,在获奖巨著《美国的恩惠:宗教如何分裂与联合我们》里用研究证实,宗教性与慈善行为在比例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有宗教信仰的人不但对教会乐捐,更捐助普遍的社会公益事业,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退出“幸运精子俱乐部”





由于传统宗教的潜移默化,今天,热心公益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美国一种文化特质,不论有无宗教信仰。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巴菲特、比尔·盖兹,以及因“裹尸布上没有口袋”的名言而出名的富豪查克·费尼,他们虽然出身于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但是本身很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由此可见,当从事公益与救助弱势成为一种社会责任时,这种文化风气才真是“金不换”!

不但如此,今天以巴菲特和比尔·盖兹为代表的这批新的慈善家比前人更进了一步。他们不仅是从自己的财富中抽出一部分来从事社会公益,而是把绝大多数的财富投入公益,而且不仅消极捐钱,更积极参与公益,把钱用在刀口上。例如,比尔·盖兹在巴基斯坦广泛推行接种小儿麻痹疫苗的计划(结果工作人员被武装分子谋杀,当地伊斯兰宗教领袖宣称这是西方人的阴谋)。这批新富并不认为把大部分产业传给子孙,去制造富二代是个好主意。巴菲特用嘲讽的口吻称富二代为“幸运精子的俱乐部成员”。他认为孩子应当凭借自身的努力找到生活的意义。

巴菲特能够把钱看得开,因为他了解,他的财富有很大一部分是沾了经济体系“游戏规则”的光。2010年时,他在写给《财富杂志》网站的信里说:“我因为生活在市场机制里而走运。这个市场机制虽然一般来说运转良好,但有时也会产生扭曲的结果。……在我所工作的经济体系里,对那些在战场上拯救他人生命的人,它用一颗奖章来报答他们;对那些伟大、认真的老师,它用家长的感谢信来报答他们;然而对那些能够看得出股价失衡的人,它用大量的金钱来报答他们,有时达到数十、百亿之谱。总之,命运的摆布是无常的,它并不一定公平。”

显然,巴菲特不认为人的尊严、价值和内涵是由财富来决定的,他没有“土豪”心态。不但如此,他一向认为美国富人所缴的所得税太少,很不公平。他说,他的所得税率比他的女秘书还低!

巴菲特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大学演讲时,一个学生问: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他没有谈到财富,而是说:“其实,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时,就会发现,衡量自己成功的标准就是有多少人在真正关心你、爱你。”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当主持人说:巴菲特在一件事上“歧视”,就是对“头脑”歧视。巴菲特回答说:当然我喜欢头脑聪明的人,可是有一件事必聪明更重要,那就是“品格”。

2006年他宣布,把自己99%的财产分20年,以每年5%的方式捐给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



                         “一半”的力量





凯文和琼安·萨尔温有两个孩子,女儿汉娜,儿子约瑟夫。他们虽然出身平凡,但是一半靠奋斗,一半靠运气,使得他们在经济上相当宽裕。2006年的秋天,14岁的汉娜有天坐在父亲的车上,车子在离家不远的一个街口停了下来,一辆非常醒目的黑色奔驰车也停在他们右边。在路的左边,他们看到一个不修边幅的流浪汉,正举着“无家可归”的牌子乞讨。两边的景观构成一幅极不谐和的图像。天真的汉娜对父亲说:如果这部车子的主人开一部稍微差点的车子,就足以喂饱这个乞丐。

或许对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这已司空见惯。可是,汉娜不作此想。她富同情心,最景仰德蕾莎修女,从小学五年级起,就在做义工。于是,他们一家四口开始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全家达成共识,与其批评他人,还不如尽自己的一份努力。最后他们共同作了一个勇敢又似乎荒谬的决定,把房子卖掉,拿一半的款项用作慈善基金。

萨尔温家庭在亚特兰大郊区拥有一栋相当考究的老房子和宽大的庭院。屋子为科林斯柱式建筑, 约600平米大,一共有五间宽敞的卧室,八个壁炉,四个装饰华丽的洗手间,还有一部私人电梯通到汉娜的卧室。

他们把房子卖掉以后,用价款的一半买了栋较小的屋子,面积还不到原来一半。他们将余下来的款项约85万美元,用作慈善捐款。经过多方研究,以及多次家庭会议,他们最后决定把钱捐给“饥饿计划”组织(The Hunger Project),指定帮助30个加纳的村庄里面的三万个家庭,协助这些家庭在五年内自立。这些捐款并特别用在帮助妇女的自立上。不但如此,他们还亲自拜访这些村庄,以了解款项使用的情形。

凯文和汉娜在2010年初出版了一本书《“一半”的力量》(The Power of Half: One Family's Decision to Stop Taking and Start Giving Back),记载整个过程。他们说,在此之前,家庭成员们各忙各的,被各种力量和欲望所分隔。但藉着这次的经验,他们认识到关系的重要。在多次的媒体访问和在TED(美国一家私人非营利机构,召集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对技术、社会、人的思考)的演讲里,他们父女都一再指出,这个计划让他们家庭收获很多,关系更紧密,更能沟通。虽然拥有的东西比以前少了,但却更快乐。

他们并不鼓励大家去卖房子,也并不要求人们过贫穷生活,他们建议人们尝试在生活的某些项目上花费减半,把余下的金钱和时间用在公益上,把累积财富的注意力转移到助人上面,不论是少下载些iTUNE的音乐,或是衣橱里少买几件衣服,都行。如果这样去做,不但这个世界会更美好,而且在不自觉间家庭也变得更和睦,更有共同语言。

当比尔·盖兹夫妇读到萨尔温一家的故事以后,于2010年邀请他们父女去西雅图讲述自己的故事。之后,当年12月9日,比尔·盖兹、巴菲特,以及“脸书”的马克·扎克伯格领衔签署了《巴比捐赠承诺》(Gates-Buffet Giving Pledge),一批富人们允诺将一半以上的财产捐出来作为慈善用途。虽然这个承诺的计划已经酝酿了一阵子,但很可能,最后这个“一半”的构想是从凯文和汉娜·萨尔温的书得来的灵感。

到了2013年底,全球已经有122位财富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签署了这个承诺,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人。美国的十亿富豪大约有400位上下,参与承诺的比例已经达到25%。这122人中有两位是华人。一位是台湾的尹衍梁(财富在台湾排名第30左右),一位是马来西亚华侨陈志远。很可惜,香港与大陆的富豪缺席。

萨尔温一家的做法或许也可以给你我些许灵感,我们不要因善小而不为,涓滴细流,积少成多。我们也可以借此回顾自己的人生,是否能作少许的牺牲去照亮他人?或者,我们的家庭也可以反省一下,是否有什么助人的理想来共同奋斗?

慈善、慈爱、公益、公义,它们并不仅仅是观念或文化风气而已,而与我们个人日常的抉择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当我们尝试与合宜地看待并处置财富,我们就能把人生看得更远、更深,也更知道轻重。我们的生活不是因此贫穷,反而因此更加丰盛。.

TOP

GOD IS LOVE..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