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的真来历
https://mp.weixin.qq.com/s/o8RhjT2gNhu8Sp1Q96aOSQ
感恩节的真来历
原创: 尉陈 以笔证恩 昨天
说起感恩节的由来,必须提到清教徒运动;而说起清教徒运动的由来,则必须提到加尔文。
加尔文是在马丁·路德之后,真正带领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进入丰富之地的人。在加尔文的晚年,他所服事的日内瓦,俨然成了欧洲各国基督徒的避难所,是众人眼中按真理而建造的模范城邦,甚至被誉为“自使徒时代以来世界上最完美的基督教学校”,而说这话的约翰·诺克斯,则无疑是这所学校培养出的最知名的学生了。
诺克斯是苏格兰人,他本是天主教的一位神父,信仰归正以后开始为基督教的一位传道人威沙特作保镖。
1544年,苏格兰的天主教当局大肆逼迫归正人士,包括威沙特在内的归正领袖遭到杀害。此举引发了苏格兰基督徒的激烈反应,他们刺杀了彼顿大主教,并一举攻占了圣安德鲁斯城堡,诺克斯被众人推举为该城堡的牧师。
很快,苏格兰当局请来法国军队炮轰城堡,城内的归正人士被迫投降,诺克斯被掳到法国军舰上作奴隶。有一次,法国人强制他敬拜马利亚的像,诺克斯竟然把像扔进了海里,那以后,就再没有人强迫他参与天主教活动了。
经历了十九个月的为奴生涯,诺克斯获释之后去了英格兰。早在十多年前(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为了离婚,就与罗马教皇断绝了关系,英格兰教会彻底独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加入归正阵营,英格兰基督徒只是从教皇的权下转移到了英王的权下,教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改革。直到1547年亨利驾崩、爱德华六世继位之后,情况才有了好转。年少的爱德华国王和他身边的大臣都倾向于归正信仰,也正是在他们的干涉之下,法国方面才释放诺克斯。诺克斯重获自由之后即被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麦委以重任,不仅参与了《四十二条信纲》的草拟,还奉派在英格兰各地传讲圣经真理,帮助英格兰教会真正走上归正之路,因为服事大有果效,他后来甚至还被任命为英王爱德华的私人牧师。
公元1553年,年仅十五岁的爱德华驾崩,经过一番波折,他的姐姐玛丽继承了王位。玛丽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刚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地要让英格兰重回罗马的怀抱。据统计,短短五年间,至少有三百位归正领袖因信仰被烧死,其中就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蓝麦。女王因此为自己赢得了“血腥玛丽”的绰号。在血腥玛丽的残暴统治下,大批归正人士逃离英格兰,其中很多人都去了日内瓦,诺克斯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诺克斯眼中,加尔文所服事的日内瓦简直像乐园一般,于是他认真学习了加尔文的全套体系,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应用到他的苏格兰老家。1555年8月,诺克斯曾潜回苏格兰暂住,他的讲道受到其归正同胞们的热烈欢迎。从那以后,诺克斯在日内瓦再也没断了与苏格兰归正派的联系,渐渐地,他就被大家视为苏格兰体外的心脏了。1559年,在苏格兰贵族们的邀请下,诺克斯决定正式回国。
据说,在返乡途中,诺克斯曾作过一个大胆的祷告,他说:“主啊,你要么把苏格兰给我,要么就带我回天家!”
诺克斯的讲道非常有能力,有人形容,他的讲道果效就像把燃烧弹扔进火药库一般,无论在哪里,每次他讲完道都会爆发清除偶像的运动,威登堡四十年前的那种激情燃烧的岁月于苏格兰再现。诺克斯很快被王室宣布为反叛者。但贵族们站在了诺克斯的一边,随时准备为归正信仰而战。
于是苏格兰王室又使出了它所惯用的杀手锏——邀请天主教阵营的法国出兵平叛。这样一来,局势对于诺克斯和他的朋友们就很不利了。奇妙的是,此前不久(1558年底),英格兰的血腥玛丽因胃癌驾崩了,即位的伊丽莎白女王是位归正信徒,她很不愿意看见北方邻国继续被天主教控制,于是在1560年初决定派兵帮助诺克斯等人。
英军的介入,使得局势马上逆转。1560年夏,诺克斯和他的朋友们控制了爱丁堡,议会颁布法令,宣布废除罗马天主教在苏格兰的国教地位,而采纳诺克斯制定的加尔文宗信仰告白。
诺克斯回国途中的那个大胆的祷告,真的被上帝垂听了,他不仅在苏格兰全面落实了加尔文的教义,而且在教制层面更进一步,在加尔文的日内瓦模式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长老会的管理体系,从此苏格兰教会不再有国王任命的主教,每间教会由一位牧师及数位从会友中选出的长老来负责管理,同一区域内,各教会的牧师组成一个区会来作为上一级的属灵监督,各区会再以同样方式组成更上一级的苏格兰总会。
但诺克斯在苏格兰的成功,却给曾经帮助过他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伊丽莎白是一个很有政治天赋的人,作为归正信徒,她居然平安熬过了血腥玛丽那长达五年的残暴统治,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即位后再次使英格兰脱离了罗马。
她接下来的宗教政策也非常反映她的政治天赋:她所颁布的新版《公祷书》综合了此前的两个旧版本,力求同时照顾到各派基督徒不同的圣餐观;1562年推出的《三十九条信纲》也是对当年克蓝麦版《四十二条信纲》的修订,力求在教义上符合归正真理,同时在措辞方式上又不破坏千百年来形成的宝贵默契;此外,她一方面不放弃通过坎特伯雷大主教来参与教会事务的权力,另一方面又机智地把她在教会的头衔由“至高元首”改成了“至高管家”。就这样,在脱离了罗马之轭的基督教世界里,继路德宗和加尔文宗之后,又出现了一个英格兰特色的新宗派:安立甘宗,也叫“英国国教”。
伊丽莎白女王所期待的那种皆大欢喜的局面并没有完全实现,因为在血腥玛丽年间曾流亡日内瓦的那些基督徒,见识过“自使徒时代以来世界上最完美的基督教学校”,相比之下,他们觉得英格兰的归正事业不够彻底,尤其是目睹了诺克斯在苏格兰的成功之后,更使他们无法满意于英格兰教会的现状,于是他们大声疾呼,要从英国国教中“彻底清除罗马天主教的旧酵”,这些人就被称为“清教徒”。
在女王看来,她国中的这些清教徒显然是一群麻烦制造者,但她毕竟是智慧与威望兼具的伊丽莎白,所以在她执政的四十五年间(1558-1603),清教徒虽然一直对英国国教的主教制及许多仪式、条文非常不满,但也仅限于表达不满而已,他们绝不脱离教会,只是盼望有一天他们的教会可以像日内瓦和苏格兰的教会一样。
但詹姆士一世的即位打破了这种安宁。
公元1603年,七十高龄的伊丽莎白女王驾崩,她终身未婚,所以按照王位继承法,英格兰迎请了女王的远房亲戚——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兼任英格兰国王。两个王国从此合为一体。
英格兰的清教徒几乎喜极而泣,他们对这位从小受加尔文主义教育长大的新国王寄予厚望,期待他把长老制从苏格兰带到英格兰。结果事与愿违,詹姆士一世早就受够了苏格兰长老会那些足以制衡王权的牧师长老们,他显然更愿意跟英格兰教会这些依附王权的主教们打交道。
清教徒们大失所望,渐渐地,他们中有一些人开始离开英国国教会,从此按着圣经的教导而不是国教会的规定来进行礼拜,因此被称为“分离派”,也叫“公理会”。这些公理会清教徒在教制方面也不同于主流的长老会清教徒,他们放弃了诺克斯所倡导的那种堂会、区会和总会的三级架构,这些分离派教会之间更强调各自的独立,而不是彼此的连接。后来,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已经不再满足于离开英国国教会了,而是索性彻底离开了英国,远涉重洋去了北美新大陆[1]。
公元1625年,选择留在英格兰的清教徒遭遇了一次更深的绝望,因为继承詹姆士一世王位的查理一世,居然迎娶了一位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公主为妻,并任命一位深爱天主教礼仪的劳德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查理一世的倒行逆施促使更多的清教徒脱离了英国国教,从长老会转为公理会。
而无论是长老会还是公理会,移民美洲的清教徒也越来越多了。他们认为自己就像古以色列出埃及一样,奔赴一个可以自由敬拜上帝的应许之地。据统计,查理一世即位后的十年之内,北美的马萨诸塞湾涌现出二十座新的移民城镇,人数达到一万六千人。
英格兰人的用脚投票并没有阻止国王的一意孤行,1637年,查理一世居然决定把苏格兰教会已经实行了七十多年的长老制也改成主教制。诺克斯的属灵子孙们怒不可遏,揭竿而起。查理一世为筹钱镇压苏格兰叛乱而召集议会,结果清教徒居然占了议会的多数席位,他们与查理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当国王决定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内战便不可避免了。
国王军获得了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支持,而议会军则与苏格兰起义军结成了同盟。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清教徒终于有机会对英国国教会进行彻底的改革了。1643年,他们所主导的议会召集了威斯敏斯特会议,请与会的一百多位神学家为英国国教会制定符合长老会精神的信仰准则。从1643年到1648年,威斯敏斯特会议几乎每天都在进行。1646年11月,与会者共同完成了《威斯敏斯特信条》的起草,随后他们又编写了大、小要理问答作为辅助材料,此外,他们还制订了《威斯敏斯特公共崇拜指南》来取代过去的《公祷书》。这一系列信仰准则很快获得了议会的批准,长老会清教徒至此可谓大功告成,英格兰似乎有望成为另一个苏格兰。
但与此同时,清教徒内部的派系之争也愈演愈烈,长老会控制的议会,与公理会操纵的议会军,以及他们的苏格兰盟友之间,几乎无法继续合作下去了,尤其当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议会军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之后,公理会清教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后来甚至将长老会清教徒统统逐出了议会,导致“威斯敏斯特信仰准则”根本无法有效施行。夺取了议会权力的公理会军方开始单方面推行其一系列的激进主张,包括成立最高法庭来审讯战败被俘的国王查理。公元1649年1月,查理一世在大庭广众面前被执行死刑。英格兰从此落入了公理会清教徒主导的军事化管理之下。
在克伦威尔上将以“护国公”的名义施行统治的这些年间,越来越多的英格兰人开始怀念过去那有国王的日子了。在清教徒所不满意的那些“不够归正”的年日里,清教徒至少还可以表达他们的不满意,也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信念去生活,但如今“彻底归正”了,清教徒却不允许别人按自己的信念过日子了。所有英格兰人都必须按照清教徒的“圣洁标准”去生活:剧院被关闭;主日不去教会即构成违法;起誓要遭到惩罚;圣诞节被认为不符合圣经而被废止,代之以每月一次的强制禁食日……大家普遍对清教徒所施的重轭感到不满,于是他们在克伦威尔死后几乎一致地要求恢复王室的统治。
公元1660年,英格兰人将查理一世的儿子从国外迎回,加冕成为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也使得主教制的英国国教重新恢复,猖狂一时的清教徒从此沦为了不法分子。然而就在这困苦艰难的处境里,清教徒运动却再次焕发出生机活力来,在英国国教会之外,不从国教的清教徒牧师们以各种可能的方式牧养他们的会众,被捕下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新常态。
这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约翰·班扬,他本是一位补锅匠,信主后成为一名不从国教的牧师,因着“非法证道”坐了十二年牢。在这十二年的牢狱生涯中,他构思并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名为《天路历程》,后来一度成为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属灵畅销书。
约翰·班扬所属的教派,是继长老会和公理会之后的第三个清教徒体系,即浸信会。浸信会的早期领袖是约翰·史密斯,他在逃亡荷兰期间,因着与门诺会[2]的接触,更加坚定了废弃婴儿洗礼的信念,从此在他和他的追随者那里,圣约关系不再被看重,而信仰告白开始变得极其重要,去共同体化的个人主义精神获得了一次重要的胜利。班扬在《天路历程》中塑造的那位千里独行的天路客的形象,正是这种个体化信仰的一个生动写照。
公元1685年,查理二世在临终之际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而他的弟弟兼继任者詹姆士二世,则明目张胆地宣称要在英国恢复天主教。这深深地刺激了已经脱离罗马之轭一百多年的英格兰人,所幸这时他们受那种原子化的个人主义精神的影响还不太大,所以尚有能力形成声讨暴君的力量,就这样,他们发动了所谓“光荣革命”,邀请了远嫁荷兰的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公主和驸马威廉三世登陆英国。
公元1689年,英国议会废黜了倒行逆施的詹姆士二世的王位,归正信徒威廉与玛丽夫妇一同被拥立为英国国王,条件是他们必须接受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从而使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除了这样一枚意外的硕果,清教徒们似乎白折腾了,因为英国教会又回到了一百多年前伊丽莎白年间的光景,即有英格兰特色的归正信仰。
但细说起来,英国清教徒这一百多年的奋斗,虽然没实现他们的初衷,但意外的硕果也远不止上述那一枚:
清教徒运动的过程中促成了更多新宗派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正统基督教信仰的市场选项,客观上有利于福音的传扬;
而清教徒整体在英格兰的失败,也充分显明了激进教条主义的不可行,与审慎经验主义的重要性,英国人对这一点可谓刻骨铭心,这帮助他们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岁月里没有再犯清教徒的错误;
而这一切的经验与教训,都随着那群远涉重洋的清教移民的脚踪被带到了北美新大陆,并将在那里催生出一个比整个欧洲都更大的新的“山上之城”,就是后来的美国。为了纪念上帝对其移民先辈的带领与保守,1863年,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将每年11月的第四个礼拜四定为感恩节。
[1].分离派清教徒在去北美之前,曾先在加尔文宗的荷兰寄居过一段时间,后来又被新大陆的消息所激励,1620年9月,第一批先遣队乘坐“五月花号”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起航,开启了清教徒移民美洲的浪潮。
[2].门诺会是当年重洗派的一个分支。在明斯特事件以后,转离了异端和激进道路的重洗派信徒在门诺会中留下了一支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