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孩子,别怕 ——“不布老师”给绝症儿讲故事

孩子,别怕 ——“不布老师”给绝症儿讲故事

孩子,别怕 ——“不布老师”给绝症儿讲故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cb5aa3de04179362#rd

《境界》独立出品【儿童节特稿之二】


文/《境界》记者 赵杰


    两年多,邓美娜服务的重症儿童已有上百个,两三岁到十五六岁,患血癌、骨癌、肝癌等,被医生宣告或长或短的死期,病房长期笼罩在死亡阴影中,常伴以痛苦唉哼和年轻父母无言的哭泣,她给6间重症病房的孩子们讲圣经故事,自己编写创作,为他们煲汤,祷告。


“六·一”儿童节到了,山东省一家医院一群身患绝症的小病人,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盼望的心,因为他们的“不布老师”将要带来关于上帝的故事和演出。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年龄从两三岁到十五六岁不等,身体患有血癌、骨癌、肝癌等不同的恶性疾病。患病以后,这些孩子往往被医生宣告或长或短的死期,因而整个病房长期被笼罩在死亡的阴影当中,常常伴以痛苦的唉哼和年轻父母无言的哭泣。


直到有一天,“不布老师”出现了,这里开始有了爱的拥抱、喜乐的欢笑和对永恒生命的美好盼望。


“不布老师”本名邓美娜。她给自己取这个专属于医院孩子们的名字来自《圣经》:“不”出自申命记25:13:“你囊中不可有一大一小两样的法码。”“布”出自利未记16:4中所描述祭司的细麻布圣服。


“神用这两处经文提醒我,对所有的孩子,不管他们身患怎样的病,性格如何,都要用一样的爱心爱他们中的每一个,绝不可有偏待。同时,这种爱心要像细麻布一样柔软妥帖。”邓美娜说。


5月30日,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为医院的绝症儿童进行了一天的义卖之后,邓美娜说,她已经准备了120只萤火虫,要在儿童节当天作为故事演出的开场,进而告诉孩子们:“神就是光,在他里面毫无黑暗。”



叛逆少女离家出走,在绝望尽头



今年33岁的邓美娜出生于江西一个农村家庭,虽然妈妈是基督徒,但是从小性格叛逆的她根本不认同基督信仰,甚至在十五六岁时离家出走。“当时给妈妈打赌说不考上大学不回家,”邓美娜说。


这样的一赌为性格倔强的邓美娜带来了长达数年的流浪生活,从1997年开始,她一边四处奔波打工,一边读书,心里充满了愁苦和抱怨,学习成绩也不稳定,以至于高考就复读了四年。“一到关键考试就紧张,浑身出虚汗,”她以苦不堪言来形容当年的情形。


19岁那年,开始面对第四次高考的邓美娜,心态糟糕到了极点,整个人显得憔悴而又苍老,身边有陌生人一看见时以为她有35岁,当疾病袭来,绝望的她有一天躺在床上,只有一个意念,就是不想活了。


也就在死亡念头萌生的那一刻,她突然想起临出家门时,妈妈塞到自己背包里的一本旧《圣经》,她很想看看这本书。于是,她就挣扎着爬起来开始找,找到后就翻开读,一边读一边学着妈妈的样子祷告。“我第一次开始祷告,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会笑。然后就开始不停抱怨神,觉得自己为什么这么惨。”


这次祷告后也没有发生太直接的变化,只是整个人躺下来后就安静了。很快就到了第四次高考的时间,她就向尚不认识的那位神再次祷告,希望自己不要紧张。很奇妙的是,那次考试她出奇的安静,“从考场一出来我就知道自己超常发挥了,心里很有把握。”


那时候的邓美娜尚未理解这份由神而来出乎意外的平安。但是她知道自己可以回家了,就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回去了。不久之后,就收到了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大学四年的生活很平静:除了读书学习之外,她定时参加学生团契,并且在团契中受洗,正式接受耶稣为生命的主。时隔数年回忆起来,邓美娜认为,正是这几年看似平谈无奇的生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奠定了自己的信仰基础。


毕业后,成绩优异的邓美娜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期间我经历了真正的生命重生,”邓美娜说,当时她所在的城市是马赛,那里的教会让她体验到来自耶稣的无缘无故的爱:生病了,弟兄姊妹会为自己做可口的饭菜;遇到问题,弟兄姊妹就会细致入微地关心和代祷,“他们真的可以爱一个陌生人到完全没有距离。”


预备自己,等候神的呼召


2008年,结束留学生涯的邓美娜回到北京,开始找工作,不料,恰好碰上当年发生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条招募灾区志愿者的信息,”邓美娜说,起初自己并没有太在意,但随后连续三天,只要自己打开网页,就会首先关注到同一条信息,她觉得这并非偶然,于是开始祷告、预备,很快就笃定地跟随内心的那份呼召,踏上前往汶川的火车,一去就是两年。


在汶川做志愿者的两年,是邓美娜更清楚和深刻认识神的时期。“我学习到最宝贵的功课,就是如何与有需要的人很好地相处。”这种经验的获得,使得当时身边的人都对这个女孩子刮目相看,他们都认为邓美娜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恩赐,就是对身处苦难中的人有天然的吸引力。


当时她并不清楚自己这种恩赐会如何被神使用。尤其是随着志愿者项目接近尾声,邓美娜也开始迷茫,不知道自己前方的路要怎么走。不过这两年在灾区的经历让她心里有一个很大的盼望,就是带尽可能多不信主的人认识神。


志愿者工作结束后回到北京,邓美娜就走到街头发福音单张:“这是我所能想到最直接的传福音方式,这种方法也能接触最多的人。”但是,这段日子也是她经受拒绝、否定甚至侮辱和谩骂最多的时光。后来,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方式,并重新为自己的服事方向祷告。


祷告预备的过程,邓美娜再次感觉迷茫,常常要在神面前消解突然袭来的失落感。这时候,她所在教会的一位姊妹介绍她去保险公司工作。“我当时一下子兴奋了,因为这种工作可以有机会给客户传福音,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保险是认识上帝!”带着这样的心思意念,邓美娜开始从事保险工作,结果,她的第一个客户就决志信主了。


“我在保险公司工作了一年,见到每一个客户,我除了谈业务,大部分时间是给他们讲福音。”邓美娜说,一年后,神再次把她带回到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就是到一个培训机构做美术老师。


但是,做了老师的邓美娜一直不觉得这是神在自己身上的最好旨意,汶川经历一直在内心搅动她。“我常常求问神:你要我做什么?”她就这样一边工作,一边祷告,一边困惑,但是也努力地装备。这段时期大概持续了半年多,她读了很多书,对《圣经》也越来越熟悉。


直到有一天,她听说北京一家医院需要志愿者的消息,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随后,她接触到了这家医院中一群身患绝症的儿童,“看到那些绝望的孩子和家长,我的心很痛,但灵魂深处很清楚一点,就是我要走进他们的生命。”邓美娜说,这样的一个意念把之前生命中所有的经历都串了起来,她不禁感叹:“亲爱的天父,你的计划何等完美!”


那段时间,邓美娜每天都会把《圣经》中的一些经文或情节编写成生动的故事,先自己给自己讲,然后给丈夫讲,最后再对着镜子讲,每个故事至少讲三遍,直到可以脱稿并很自然、生动地讲出来,才会分享给病房的孩子们。


另外,13岁就学会煲汤的她,每次去医院之前都会用大半天时间精心为孩子们和家长煲汤,然后用拉杆车带过去,“看到孩子们都很爱喝我煲的汤,我就忍不住感谢赞美主,因为他竟然使用我会煲汤这样不起眼的恩赐!”


不怕疼的7岁血癌女孩


进入这家医院服事后不久,邓美娜丈夫的工作从北京调至山东济南。思量再三,她决定顺服丈夫,就把事工转给另外一位同工。


到济南刚安顿下来,邓美娜就开始联系当地的医院。“我联系了第一家医院,当时心里急着赶紧开展事工,结果就碰了钉子,被院方直接拒绝了。”她说,自己当晚就在神面前认罪悔改,因为自己没有祷告、预备,盲目按照自己的心思意念,莽撞地跑在神的计划前面,以至于跌倒。


接下来几天里,邓美娜在网上查了山东另一家医院的主要科室负责人名单,每天逐一为每个科室祷告,求神预备那些重症患儿的心,也打开医生、护士的心,同时为自己添加智慧和爱心。


认真祷告预备之后,她拨通了这家医院的电话,“对方很愉快地答应了我前往探访。”邓美娜开心极了,就开始精心筹备自己的第一次医院事工。编写故事、练习赞美诗、制作配合故事需要的演出服、煲汤……一切准备停当,她走进了这家医院。


那是一个温暖的开始,从孩子们及家长稍显质疑的目光开始,到每人一份的新鲜骨汤入口,再到一个个孩子听着故事开始入迷,并且开始一迭声地叫“不布老师,能不能再讲一个故事?”


邓美娜的笔记本记录了满满的一张又一张:小于,3岁多,很爱笑,但基本不说话;小旋,4岁,会与我交流,很认真学唱诗歌;小珠,10岁,比较害羞,话语不多;小佳,6岁,很聪明,思想丰富又浪漫;小哲,声音响亮,学歌很快,爸爸也很认真地跟着学,父子俩还会比赛学诗歌……她认真留意每一个孩子和家长的特点,并用笔快速地记录在笔记本上,几十个孩子,一个没有落下。


山东这家医院的重症儿童病房共有六间,这就意味着,邓美娜每次过去,都要一间一间地走过去。“一样的故事要讲六遍,并且每一遍都必须保持像第一次讲一样投入,否则孩子们会感觉自己被欺哄了。”她坦言,做到这些真的很挑战,一天下来浑身酸痛,但是灵里很喜乐很充实。


在两年来的服事中,邓美娜接触到的重症儿童已经有上百个,有些已经离世,有些因放弃治疗回到了家乡,有些有所好转出院,有些正在恶化当中,不管状态有怎样的变化,她都保持着和孩子家长的联络,每周抽出两天梳理离开医院的家长联系名单,逐一通电话询问他们的情况,然后记录下来,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祷告。


在这些孩子中,有些在她内心中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比如身患血癌的七岁女孩儿小贝,已经做了数次化疗,从“不布老师”口中认识了耶稣,就主动认罪悔改,承认自己对爸爸妈妈所犯的每一个错误。


有一天,小贝听说楼上刚住进一位身患癌症的老人,经常喊疼,就问:“不布老师,我可不可以去帮助那位奶奶?”邓美娜惊讶于一个自己都虚弱到几乎不能正常行走的孩子,竟然有这样的爱心,就带小贝上楼,走进了那位老人的病房。


然后她看到这个小女孩毫不胆怯地走近老人,轻声叫“奶奶”,等老人看到自己,她就说:“奶奶,我给您讲讲耶稣的故事吧!耶稣可以帮助您,在打针的时候就不那么疼了,我每次化疗向他祷告,他就帮助我。”


老人没有说话,她继续说:“我为您祷告吧!”当她祷告结束时,老人眼角流出了泪水,那幅画面也定格在美术专业出身的邓美娜的脑海中。


还有一个3岁的小女孩小莲,因为癌细胞扩散至眼部,需要摘除眼球,她的父母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就不同意手术。可是她竟然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我不害怕看不见,因为耶稣爸爸在我心里,我什么都不害怕。”


她的爸爸除了哭泣,心里还有一种震惊,因为在没有认识 “不布老师”之前,这个孩子很爱美,很怕疼,可是,那一天,自己的女儿像变成了一个小大人,面对灾难安静而顺服。这同样成为一幅深刻的图画,铭刻在邓美娜的灵魂深处。


“有一天,我一定要把这些图画画出来。”邓美娜说。


海盗与园丁的故事,园园的约定


服事两年多来,邓美娜自己编写、演出了诸多《圣经》故事,其中2013年冬讲给园园的故事《海盗与园丁》非常具有代表性。


园园,8岁,家里生活一直很艰难。患了胚胎型横纹肌肉瘤住院以后,园园碰到“不布老师”,很喜欢唱赞美诗,但是由于病情很严重,医生护士已经无能为力,她就常常很痛苦。有一天,邓美娜一直坐在园园床边为她祷告,后来脑海中浮起一个故事,“其中有海盗,有园丁,画面感很强,我就临时编出来讲给她听。”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海盗,住在一套抢来的很漂亮的别墅里,但是他从来都不打理房屋,后来房间里就长满了荆棘,经常刺伤自己,各种小动物也会蹿到他房间里去,生活很不方便。但是,海盗晚上要抢东西,白天就睡觉,只要有一块够自己躺下的地方就好。有一天,他正在睡觉,家里来了一个园丁,穿着很朴素,“无佳形美容,被藐视,被人厌弃”(以赛亚书53)。海盗看见园丁的样子,就不愿意开门。


园丁告诉海盗自己希望能借宿一晚,海盗不同意;园丁就说希望借宿一周,海盗更拒绝;园丁继续说希望借宿一个月,海盗暴跳如雷,就把门打开了一条缝,要羞辱园丁。园丁就说:“我是园丁,可以为你修剪房屋。”


海盗就勉强同意园丁先为自己修剪一个角落。进到房间里修剪时,园丁就开始跪下来为海盗祷告,海盗很奇怪。后来,海盗无论做什么事,园丁都会跟着,并且随时随地为他祷告。有一个大雨天的晚上,海盗抢完东西回家时刹车失灵,把别墅外的围墙撞倒了,自己也昏迷过去。


醒来时,海盗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身边是那位园丁在陪伴,他就没好气地说:“怎么哪里都有你?”园丁笑而不语。海盗康复后回家,竟然看到整个房屋不但没有了荆棘,还有香花满径,漂亮极了。园丁说自己要离开了,海盗却很不舍。园丁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


海盗在园丁家里看到了难以想象的美好和令人震撼的圣洁,就惊呆了。园丁让他一直往前走,到第三个房间就进去。海盗在那个房门上竟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打开门,看见里面全部是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布局,就问:你怎么会如此了解我?园丁说:我等你很久了,这里就是你永远的家,你随时有需要都可以到这个家里来。海盗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园丁说:“我叫耶稣。”


故事讲完后,园园完全安静下来,好奇地问了许多问题。她说自己愿意为耶稣开门,并且希望让他睡一睡自己在家里那个美丽的小床。


然后她和“不布老师”拉勾,不管谁先到了耶稣那里,都替对方找一找有没有她的房间。然后,这个小女孩开始向耶稣认罪悔改一一向神祷告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在一旁听故事的姥姥也哭着跪下来向主认罪。


时隔不久,园园带着这个美好的约定离开了世界。又逢儿童节,邓美娜再次打开日记本,想起园园,她希望把这个故事讲给所有的孩子们听。

(本文涉及儿童的名字均为化名)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