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评热播电视剧《何以笙箫默》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评热播电视剧《何以笙箫默》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评热播电视剧《何以笙箫默》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0#rd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剧评】

文/ 石衡潭


    何以琛可以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一年年等下去。这成了他骄傲的内在资本,他的骄傲里也掩藏深刻的自卑。这是由他早年丧失双亲等苦难经历造成。以至单纯的赵默笙看不透他,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活得那么小心翼翼。赵默笙一直配合何以琛的自我崇拜倾向失去了自我。


《何以笙箫默》是一部改编自顾漫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主要讲述何以琛和赵默笙由校园纯情的爱恋牵出的复杂的纠缠,漫长的等待和回归的故事。


2015年1月10日在江苏卫视和东方卫视首播后,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同步更新。创造了单日网络播放量超过3.5亿的最高记录,截至目前总播放量已突破70亿,百度指数最高达322万。被年轻人追捧,被许多人热议,“何以体”也被广泛效仿和应用。


电视剧的风波了犹未了,电影版又刮起了新一波票房风潮,3天突破2亿,这股风甚至吹到韩国,要在韩国三大电视台之一的 MBC电视台开播……


比起同类青春题材影视剧,它有什么特殊之处?是什么地方触动人们那心底隐秘而柔软的角落?


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它突出了纯情,二是强调了等待。这二者看似简单,但在当下却成了稀罕。同样写青春校园,《同桌的你》、《致青春》、《匆匆那年》等影视剧都涉及到了性,甚至有堕胎,而且以满不在乎的态度说起,而《何以笙箫默》在校园阶段对此止于接吻,至少在镜头上没有在这方面过多渲染。


至于在天涯海角音讯全无下等待七年之久,这更如同当代神话。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经过那么长的岁月,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可人心就是如此奇怪,越是稀少,越是有人愿意寻求。


虽然没有勇气去改变我们身处的平庸现实,可在别人的故事中过一把自己的瘾还是聊胜于无。这就是此剧能红透半边天的心理原因,无怪乎有人说它是三四十岁女性的杀手。


当然,我无意于过多地分析此剧成功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原因,而是想探讨在情感关系中何以会分手,何以难回归这样的人生问题。


何以会分手?


有重逢是因为有分手,所以,我们要从分手说起。在剧中,将赵默笙与何以琛的分手归之于赵默笙父亲赵清源的干涉。赵清源有某种事情脱不了干系,故以哄骗的方式将爱女转移到了美国,本来他也想让何以琛一起走,但被拒绝了。


应该说,不管出于何种意愿何种情形,这种迫人就范的方式不可取。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还在于何以琛的处理方式与态度。


在与赵清源谈话后,他对并不知情的赵默笙劈头盖脸来了一句:“别再找我了!但愿我从来没认识过你。”这才是他们分手以及彼此受伤害的真正原因。


在他们的校园恋情中,何以琛一直占主导地位,以目不斜视、一言九鼎来形容都不为过;赵默笙则一直对他仰慕有加,言听计从。这样一句话对赵默笙的杀伤力,何以琛应该知道。而在遭遇突如其来的事情时,他非但没有告知女友实情,反而把全部过错与后果都推到她头上,这是极端自私与不负责任的。


作为恋人,彼此应该真诚相待,也要共同面对一切问题。离开这个前提,一切都会变得摇摆不定。后来他们和好之后,何以琛则以那时我年轻也会冲动来解释,可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当时他是受挫之后没来由地发泄,那么清醒之后他也应该尽快说明真相。可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把分手的责任全部归之于赵默笙,也导致全体同学都这样认为。这是极不可取的。


究其原因,还是骄傲在作怪。何以琛一直以智商高、成绩好、表现优、人气旺作为骄傲的资本,在校园中特立独行,对追求他的女生不屑一顾。


面对赵默笙的“死缠烂打”,他似乎是屈尊降纡,给她一个机会。“我考虑过了,如果三年后你注定是我女朋友,我何不提早行使我的权利。”他过多想到的是自己的权利,而没有对赵默笙的珍惜与尊重。应该说,在爱情中,不管是谁先提出先主动,一旦进入角色,作为男方还是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而赵默笙,她的失误是过于崇拜何以琛,以至失去了自我。爱情的意义不在于掌握或抓住了所爱的对象,而在于双方共同的成长。赵默笙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何以琛身上,前期的围追堵截不算,后来还陪着他去上法学课,甚至为给他买一个生日礼物跑遍全城。


这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时光,结果不但没有让对方更看重自己,还让两人遭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照这种方式持续下去,赵默笙会荒废学业,最终恐怕也难逃被抛弃的命运。如果化学不是自己所喜欢,那她应该早早打算换一个专业,就像她后来从事摄影工作一样。


她完全让何以琛来决定两人关系的前景,也是放弃自我的一种表现。爱情是双方的,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可她只是在追求时表现出了锐气与勇气,而一旦追求上了,她就全部投诚了,没有了任何主意。后来,她没有坚持寻找与追求,与她的这种屈从被动心理也大有关系。只有在经历苦难之后,她才似乎找回了一点自己。


当然,苦难是导致他们分手的直接原因。不要以为天色常蓝,花香常漫,生活中总会有苦难,可显然年轻的他们对此缺乏必要的准备。每个人都没有对苦难的豁免权。无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白丁一个;也不管你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


在面临变故时,他们都大惊失色,不知所措。何以琛尤其如此,不但没有找到应对的良策,还使得赵默笙雪上加霜。彼此间没有建立牢固的信任,又如何能承受如此大的打击?应该说,世上一切都在神的掌控中,打击是暂时的,打击给他们双方所带来的改变是持久的,最终他们能再度聚首也与之不无关系。


何以难回归?


有言道: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此剧中,别时不容易,见时更难。别时有误会,见时有仇恨。这是何以琛,赵默笙却是未改初心。但不管怎样,“他和她,都不再是她记忆中那个单纯的少年少女,七年分离造成的裂痕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彼此的伤痛,也许只是细小的伤口,可是同样痛不欲生。”


何以琛回归的障碍还是他的骄傲。他不能忍受自己被赵默笙甩掉这一所谓的“事实”,他也不能接受一个离开自己仍然活得很自信的赵默笙。在看到赵默笙陪着小红与别人相亲后,不明真相的他终于仗着酒劲强吻了赵默笙。


这不是爱情的表达,而是嫉妒心与占有欲的驱使:“经过那么多年,我还是输给了你,一败涂地。”他最不能接受的是赵默笙已经结过婚了的事实。“你以为我会接受一个结过婚的女人。放开我!”“赵默笙,我是疯了才会这样让你践踏。”


何以琛还是一如既往地不愿意听赵默笙的解释,甚至明确地拒绝之。拒绝对方的解释,拒绝了解对方的过去,实际上是拒绝接受对方这个真实的人。


在决定领结婚证和领证后的一段时间,他对赵默笙并没有真正的爱与怜惜,而只有自尊心与占有欲的满足。是柔顺的赵默笙给了他一个先结婚后恋爱的机会。他是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才逐步有更多了解赵默笙行动的,步步紧逼的应晖是他的最大推动器。


也许正是应晖的不懈追求提升了赵默笙的价值,而让何以琛对她再次刮目相看。在两人关系中,何以琛的控制欲是很主动的,而他的情感是被动的,是渐渐苏醒的。


对于他,优先的永远是掌控局面,然后才是赵默笙的情感需要;首要的永远是想象里的完美,然后才是实际中的这个人。


可以说,他们的领证结婚是一场赌气或赌博,而不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剧中给了他们以完美的结局,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闪婚常常以失败告终。婚前已经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在婚前解决,而不能带到婚姻中。婚姻不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


人骄傲的极致就是把自己当作偶像,认为一切都靠自己,没有自己搞不定的事。何以琛基本是这样。没有见过他在痛苦时向朋友倾诉,他最多就是让别人陪他喝喝酒罢了;也没有见过他在困难时寻求别人帮助,他充其量也就是保持沉默继续装酷。


就是他的等待,也与众不同,“他可以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一年一年等下去。”这些都成为了他骄傲的内在资本,不过,他的骄傲里也掩藏着深刻的自卑。这是由他早年丧失双亲等苦难经历所造成的。以至于单纯的赵默笙看不透他,在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是活得那么小心翼翼。


应该说,赵默笙也一直配合着何以琛的自我崇拜倾向。大学校园阶段不用说,就是回国之后,见了他还是怯生生的,跟他认真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你还要我吗?”完全是一副听其发落的姿态。“其实我很懦弱,不敢主动去追求什么,只期待有天他会蓦然回首。”


赵默笙的致命错误在于假结婚。剧中给了她假结婚诸如此类的多种理由,她很善良,她要照顾无人看管的小嘉等,但理由再多,也不能掩盖这一犯罪的实质。


这里就暴露出了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和不遵守原则。应该说,小嘉的问题,并非没有别的解决办法,他们没有也不可能陪伴他一直到底。但她却选择了这似乎最简便的路。


我们总是以好的动机和目的为借口来采用不当甚至犯罪的手段,殊不知突破底线和原则的后果是解决了一时之需,却留下了漫长的痛。


虽然后来连何以琛也没有就此事责难她,但他们难以回归的所有障碍都是由此而来的。婚姻是神圣的,岂能当儿戏?“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希伯来书》13:4)


所谓的假结婚其实是编导的障眼法。真实的生活更可能是真结婚了,后来又因某种原因离异了,只是编导不愿意这样呈现给观众。那样,似乎太残酷了,他们会接受不了。但这才是更真实的问题,也才是爱情的真正考验。


何以不将就?


在此,也就牵涉到何以琛这样一句惊人之语的正确性与真实性: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这句话受到很多观众的激赏,被称为是全剧台词经典中的经典。可它对吗?真实吗?对于何以琛来说,也许是真实的,他也撞中了。


但生活其实是有多种可能的,前面所说的就是其中一种。如果是这样,何以琛还会坚持吗?那么,将就对于他又意味着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是将就抑或拒绝是将就?这个问题恐怕对于他无解,对于很多观众也是无解。


如果这句话出自于何以玫之口,那又这样?那她会与何以琛纠缠到底。那样的话,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欢乐,还是痛苦?剧中最后,她终于明白,一味地坚持,不过是在他人的故事里扮演一个不光彩的角色而已,所以她选择了放手。而恰恰是由于她的放手,才成就了何以琛的幸福,同时也缔造了她自己的姻缘。那么,她这算不算将就?


其实,将就与不将就,不是由当事人自己说了算的;生命中的那个人,也不是你一眼就可以认出来的。只有在生命的尽头,你才能真正知道谁是你的至爱情深;你如何能凭着二三十年的短暂经历,就一口认定呢?


这未免太不切实际了。你能保证不会看走眼判断错误吗?就像佟心樱一样,她当年也是一个不愿意将就的人,可是,当初的不愿意将就后来也成为将就;而当她再不愿意将就的时候,她又去将就谁以及如何将就呢?最后,她的挺身一搏将是两头落空,一败涂地。


所以,在爱情与婚姻中,重要的不是将就与不将就,妥协与不妥协,而是如何来判断这一切?把判断权交在谁的手中?应该说,人都是自私的,也是短视的,只有把判断决定的权柄交在神的手中,才会有真正的幸福与安宁。人所能做的就是将神给你的爱的责任与情感进行到底。


在神的眼中,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道路也是他安排的。你有你的惟一,但不要说其他人是将就。幸福不是某个人的专利,它属于每一个人。


恋人之间该不该坦诚?


这也是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何以琛总不愿意问赵默笙过去发生了什么,他也不想让她知道他为她做过什么。也许是他怕知道那难以接受的事实,也许是他怕损害了赵默笙在他心目中完美的形象。


如他早已经对自己父亲自杀一事做了调查,知道赵默笙的父亲在这一事件中并不负有主要责任,只有连带责任,毕竟赵清源已经把工程款给了承包商,是承包商没有给父亲。但是,他没有把这些事情告诉赵默笙,赵默笙也无从知道这其中的复杂关系,于是,就有她母亲的担忧与前来问询。可这对于赵默笙公平吗?有一天她知道了又会作何感想?


还有他去美国通过种种手段让应晖同意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一事,他也是完全瞒着赵默笙做的,他的本意是让应晖摆出一个主动的姿态,以保持他在赵默笙心目中慷慨大哥的形象。可这样妥当吗?这样制造出来的形象将来会不会被戳穿?而且会不会带来新的隐患?


这些都是未知数。夫妻之间还是应该互相坦诚,完全接纳,不要刻意隐瞒,特别是牵涉到彼此都熟悉的人与事。我们不能一手遮天,我们不知道事情的未来如何发展。


“等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 因为我们不是神。当然,有些事情,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来沟通,不是要问责,而是为了相知更深,相爱更切。


“你当倚靠耶和华而行善,住在地上,以他的信实为粮;又要以耶和华为乐,他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倚靠他,他就必成全。”(《诗篇》37:3-5)


(请观看过《何以笙箫默》电视剧和电影的读者继续留言,分享你的观后感或从信仰而来的独特视角,我们将择优刊登)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