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认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疆界”(zt)

认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疆界”(zt)

王祈:认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疆界”
「心理疆界」(Boundary)这个概念,在华人的文化背景中是陌生的。2001年Dr. Henry Cloud & Dr. John Townsend合著《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中文版《过犹不及》)一书问世之后,引起了各地华人的注意与学习。

洛杉矶有一位心理谘商师说到,华人家庭与人际关系中,许多爱恨情仇的纠葛,经常都是因为「疆界不清」的缘故。因此,纵然国人过去对于「心理疆界」的概念是陌生的,然而因它而引发的问题却每天不断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认识「心理疆界」


一般人都了解国与国、家与家之间都有疆界。譬如美国和加拿大之间有清楚的国界,因此,两国在这界线之内管理自己的国家,捍卫自己的领土。家也有它的主权和界线,比如当我们看见邻居家杂草丛生,即使出于爱心,或看不顺眼,也不能擅自闯入替他们除草整理。但是,如果有恶邻将他的垃圾倒在我家草地上,或擅自闯入我的家里来破坏,这种行为于法于理都是不被允许的。

有形物质(property)的主权我们很容易了解;但是多数人却忽略了人的生命也有主权,有自己的权利和当负的责任。这正如我家的杂草需要自己负起责任来清理,别人的爱心或看不惯,都不能取代我对自己生命的责任;但是如果有人想要破坏我生命的家园时,我就有权利说:「不!不可以闯进来破坏。」

在我们个人生活中需要负起自己的责任,具备生活的能力,照顾自己的情绪,解决自己所拥有的问题;如果有人想用坏脾气、霸道或恶毒的言语来破坏我的心灵,影响我的生活时,我也有权利保护心灵的property而说:「不!不许!不可以!」

厘定人际间的心理疆界


下面就以几个常见的华人家庭故事来说明「心理疆界」是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快乐与痛苦。

故事一:薇昕与克强两人相恋而步入红毯,梦想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夫妻同心一起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没想到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婆婆要了一把儿子家中的钥匙,三天两头跑到儿子家帮忙,一会儿变动媳妇布置的家具摆设;一会儿替他们添购一些她自己认为有需要的物品;每晚打电话叮咛他们要早睡。媳妇下班回到家,经常看到自己的物品被更动,肚子里就一把火。

有时,夫妻俩饭后挽着肩一起看电视,说说笑笑之际,婆婆突然开门闯进来说:「晚上没事做,过来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小俩口感觉家庭生活备受干扰,克强也认为自己虽然结了婚,但是母亲的做法让他觉得自己像个长不大的「男孩」而不是一个「男人」。薇昕希望由克强来婉拒婆婆的爱心,但克强却担心如果对母亲说「不」,一定会很伤她的心。

日子一久,薇昕的心里累积了许多不满的情绪,也经常为这个老问题和克强发生口角。婆婆的心里也很埋怨,经常向其它亲人倾诉媳妇不擅家事,害儿子受苦,她自己一大把年纪还不能享清福。

故事二:鸿文已届卅而立之年,娶妻生子后,仍与父母同住,房贷、水电都由父母支付,吃家里、用家里,自己赚的钱不够用,孩子生病没钱付医药费都向父母伸手。父母亲觉得他们夫妻还像个小孩一样,不能真正长大负起家庭责任。小俩口轻轻松松过日子,二老却觉得担子沈重无比,儿子长大了不但不能奉养父母,老俩口还得帮忙养他的孩子,所以只好继续辛勤工作,家里的花费总得有人付吧!一想到家里养了三个长不大的小孩,心里难免忧心忡忡又自叹命苦!

故事三:晓昱在办公室里是个资深的职员,她的热心常令人无法消受,因此表面上大家都敬她三分,心里却常常想避开她。她经常建议同事的穿着;追问别人的私事;也不时给与同事工作上的建议。

「她父亲生病,她得请假一个星期。真是太好了,她不在大家可以轻松一个礼拜,她的热心真叫人窒息,这个礼拜我们可以放心的做我们自己,不必再接受她的干涉了。」主管人事的王小姐说。

故事四:调音师:「王太太,你这架钢琴在哪里里买的?」王太太:「某某乐器行。」

调音师:「多少钱买的?跟谁买?」王太太:「跟唐经理买的,因为是二手的,只有五千美金。」
调音师:「你怎么会找他呢?这个琴又贵又不好!」「你女儿跟谁学钢琴?」王太 太:「跟山叶音乐教室的陈老师。」
调音师:「她一小时收你多少?」王太太:「35块钱。」
调音师:「开玩笑!她收你太贵了,她只有音乐学士,连个硕士都没有,你被骗了!」

这时王太太已一肚子火了,心想:这干你什么事,以后休想再进我家大门,下次调音绝不再找你。

在从事多年的社区辅导工作中发现,前来倾诉痛苦的人当中,比例上有真正重大危机的人还在少数,前来求助的人多半是遇到令人生气与困扰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受苦、不满。

前面列举了四个关于「疆界不清」带来了生活困扰的例子,事实上,这类故事不胜其数,但是总脱离不了下列「心里疆界」的最基本原则:

首要原则──尊重


在观察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与冲突,不得不说,学习「懂得尊重人」是人际关系上第一个最基本的课题。「心理疆界」的概念,就是教导我们「尊重他人的主权」。儿女成年了,他「为自己负责任」的这个主权,需要父母亲的尊重;儿女成家了,他家中的摆设、生活的方式、凌乱的程度…等,也需要被父母尊重,一个人个别的喜好、独立的思想、所做的选择与决定,一样需要被尊重。

好比故事一里,克强夫妇和母亲之间的痛苦与困扰,就在于母亲不能尊重儿子媳妇的独立性,母亲不认为他们「应当」也「足以」为自己的家庭负责任,因此,纵然出于爱的本意,一旦不尊重这个界线,跨越了对方生命的主权,双方都会感到痛苦与抱怨。

故事二中的一对老父母也因为越界承担了儿子媳妇的责任,因此他们的儿子可以永远不必长大负责,直等到父母离开人世,无所倚靠了,小俩口最后还是必需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过到那时,平日好逸恶劳没有责任感的年轻人,恐怕就得吃足苦头了。

 ­

故事三里的晓昱,因为不能尊重别人可以有不同的品味、不同的看法和创意;她也不尊重他人的隐私,因此在办公室中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物。故事四里的调音师同样因为不尊重别人的自主权,因而使他失去客户。如果这位调音师能学习尊重界线,尊重他人,一定会对他的业务有益无损。

人生态度──负责

1. 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故事一中的母亲并不了解她不应闯入别人的生命舞台,为别人的生活负责。许多人尤其是「母亲」的角色,很容易跑到儿女的人生舞台,当起导演来,最后却抱怨自己的人生是何等空洞乏味,没有成就。这就好比有些人专爱管理别人的花圃,辛勤耕耘灌溉,反而任自己的草地荒芜,杂草丛生,最后看着自己园地的光景,而归咎别人害他如此下场。

故事二里的鸿文夫妇已年届三十,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却没有生活的能力与责任感。在人类成长发展过程中(Human Development),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 有它的发展任务,到了几岁就该有几岁的能力和成熟度。

目前社会越来越自由富庶,孩子又生得少,父母常常不小心就越界为儿女做得太多,给得太多。遂使多数的下一代无法培养出那个年龄应该完成的发展,以及当具备的成熟度。一旦儿女长大成人,个个变成了「草莓族」,缺乏面对生活与解决困难的能力。

时下华人社区里,这种长不大的成年子女为自己与父母带来痛苦的案例,明显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父母若能不越界,学习尊重子女生命中当有的成长过程,不侵犯界线为他们负太多责任;不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让他们学习为自己负责任,学会逆境中自己能站起来,如此才能指望下一代的生命开出灿烂的花朵来。

2.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前来寻求帮助的人普遍怀有:「都是他让我生气!」「都是他让我受苦!」「如果他不这么做,我就不会这么气,这么难过了!」这些说法,言下之意是自己的情绪对方须负责任。只要对方改变了,我的痛苦就能消除。可惜一般常情,想要改变对方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无法轻易左右一个成年人的情感意志或人格习惯,强迫他离开他的「舒适圈」(comfort zone)做些改变。因此有许多案例,正是因为此路不通而更深感痛苦无助。

若从「疆界」的概念来看彼此的责任:改不改是对方的责任,也是对方的权利;而我的责任是「我怀有生气这个情绪」( I own the anger) 。「生气的情绪」是在我的疆界里,是属于我管理的,所以处理照顾它是我的责任,因此,纵然是对方的态度与做法令我生气,但是当我怀有这个情绪,就应该为我的情绪负责。

一个人唯有知道解决情绪问题是自己的责任,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一想到是我「有」这个情绪,我愿意负责时,接下来就想一想我可以如何换个角度来想这件事?如果耶稣在我的处境祂会怎么想、会如何反应?我可以找哪里位成熟、智能又安全的人谈一谈?心情不好,可以喝杯咖啡静一静,想想以后如果发生同样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当一个人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时,才能真正地成长更新,而不把自己的快乐交付与他人。

3. 为自己的问题负责


潍兰的先生因为到中国经商,因而发生了外遇事件,准备跟潍兰离婚,而且把两人辛苦赚来的钱,逐渐转入第三者的户头。潍兰遭遇这个打击,心中充满了愤怒、不平、惊慌与羞耻,先生对婚姻的不忠实,带给她莫大的伤害,也毁了她的幸福。潍兰认为这一切都是她先生的错,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是他使她的人生完全崩溃瓦解。经过一年,潍兰始终走不出她的伤痛与愤怒,结束生命或杀掉对方的念头经常出现在她的脑海,因为她认为问题是出在先生的身上,可是她却毫无能为力改变他,改变现况。

痛苦逼得她非得寻求帮助,来到辅导室辅导员协助她关于「疆界」的概念,虽然先生拥有他自己的问题需要去面对;而她也拥有她自己的问题。潍兰起先十分生气,她的婚姻会破碎全是他先生和那个女人造成的,她是受害者会有什么问题呢?辅导员告诉她,她也有她自己的问题,比如:应当如何挽救这个婚姻?应该如何照顾自己的情绪,让伤心、痛苦、羞耻、愤怒的感觉不再主宰她的生活,接下来该做什么?如果真的离婚,以后的经济该如何?孩子应当如何安排?这些正是她所拥有的问题。

在辅导员的协助之下,潍兰一一去面对这些问题,逐渐脱离了痛苦与愤怒,虽然最后仍无法挽回先生的心,但是她感觉离婚事件不再是她的伤害,反而帮助她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长与变化,她感觉自己成为一个更成熟健康有吸引力的女人,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与喜爱。她了解原来人可以透过面对自己的问题,为自己的问题负责任而真正掌握自己的幸福。

经营好自己的生命园地


「心理疆界」的概念教导我们「尊重」与「负责」的正确人生态度。天父创造万物,以祂的权能治理,祂是人类与万物的主宰。因此,当我们尊重他人与造他(她)的天父共同对这生命的主权时,这正是对神的一种敬畏,也是对人的一种尊敬。这样的品格,不但会赢得神与人共同的喜爱,生活中也将因与人的关系和谐,而减少许多痛苦挣扎。因为人与人的交往如果没有设立疆界,必定会如文中的故事产生许多不良又痛苦的互动关系。

圣经里也提到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概念。


「那时候,祂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太16:27)

「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罗14:12)

「将来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林前3:8)

天父量给了每一个人生命的园地,将来各个人也都必须为这个园地经营管理的成果负责。当我们诚实认真的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好好经营管理,如同一个园丁认真地管理他的花圃,使园中呈现出万紫千红,生意盎然的景象。他所获得的成果若与那任凭园地杂草丛生的园丁相比,必迥然不同;在永恒中亦有大不相同的赏赐。

设置人生适切的「心理疆界」能帮助我们诚实地为自己负责;更懂得敬畏神、尊重人,增进与神与人的关系,也必带给我们许多积极正面的祝福。

 ­

转自《飞扬》.

TOP

其实,安全距离每个人不一样的。有时,也要适应社会,我们尊重别人,别人跨越我们能接受的范围时,也要控制好情绪,避而远之。.

TOP

很好的提醒.

TOP

请教各位兄弟姐妹,如果遇到故事一中的事,那媳妇该怎么办呢,如何做才不致伤害到婆婆,而自己也不会感觉到困扰?有时候年纪大的人也很固执,好好劝没用,就认定小辈没有生活经验,离开自己的照顾不行..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