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21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教育的关键在于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170#愛子のムーサイ 的帖子

理解你的抱怨。我也有抱怨,只是抱怨归抱怨,做归做。

我的成长要写的话,也可以写成一部血泪史呢!有没有经历过全班选举,在老师的干涉下,没有一个人选你的情况?有没有经历过明明同学说你做了好事,别的人老师都给红花,格外优待你,就是不给花?有没有经历过当你说出你心仪的大学,被老师嘲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有没有经历过书包被屡屡扔出教室,并被说成:“你这样的神童,我教不了,让神童爹妈教去!”?这些我都经历过,也没妨碍我“吃到了天鹅肉”。在人生的旅途,遇到几个看你不顺眼的老师,太正常了。但我还是碰到了好老师。我的高中英文老师在我英文并不好的情况下认定我能学好,甚至拿大学的讲义来让我做。一个从未代过我课的数学老师,盛赞我的数学思路,一见到我就把我搂在怀里,问我是怎么想到那样解题的,比对她自己儿子还疼爱。

无论男孩、女孩,都应当成为好学生,而不是乖学生。学校就是小社会,经历各种性格的老师,对人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关键是家长对孩子的引导。象我父母那样不问青红皂白,一律说我不对的做法并不可取,但是如果跟孩子一起怨怪老师,也不够好。这是技术活。家长不能无原则地说老师是对的,但不必细化、扩大老师的错误。跟孩子承认老师会犯错,但是这点东西不应当难道我家男子汉,然后为孩子找信心、找乐子。孩子想学奥巴马,你就让他在你面前学个够。

举一个我认为是好学生而非乖学生的典范——我的师弟。这个师弟,当年中学的时候是格致的一朵花,学习成绩不必提,创造发明也不少。专利就拿了好几项。作为上海市学生代表,李鹏、宋健都接见过他。这么优秀的孩子,如果受了几年的委屈,是不是要崩溃?

他跟了我的导师,我导师就把他分给我管。当时我的实验室还在草创,很多仪器需要测试,物理实验要过关。他喜欢动手,也很勤快,但是他刚来的时候对整个实验的布局不了解,经常好心办坏事。过错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也就是一个错误让我们一个礼拜白干。他父母因为儿子一贯优秀,忍不住要询问导师孩子怎么样。我导师没那么好耐心,回答是:“感觉他大学没毕业。”这一记呛得他父母够呛。这个交流就不顺当了。我导师看他事事不顺眼,甚至声称从来没有代过这么难带的学生。我作为他的师姐,直接管教人,很惭愧,当时没有替他担责任。后来导师把他剔出我的实验室,让他自生自灭。师弟倒也不恼,自己拿旧仪器一点点搭自己的实验摊子。他也不怨我没帮他跟导师说情,他还是很愿意到我的实验室来观摩。因为他渐渐熟悉了实验的流程,经常能给我出一些点子,帮我制作一些小零件。

我看他成天笑眯眯的,问他:“老板骂你,你不难受啊?”他说:“骂又不会少一块肉。他想骂我就给他骂骂好了,有助于他身体健康。”他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他是个手脑都很聪明的人,虽然他做得很好,但是导师仍旧给他同档次最低的工资。

毕业的时候,由于他自己搭的实验摊子技术不够先进,申请名校有点困难。导师给他写封体面的推荐信估计难度比较大,他来找我。他想去跟我比较熟的耶鲁那个老师的实验室。他虽然没有一直跟我做实验,我认为他完全可以胜任我实验室里的绝大部分工作。我让他写了自荐信,
我给那个老师发了email,告诉她这个学生的全面的素质。结果他去了耶鲁,现在已经独立管理一个实验室了。

男孩子一个重要的素质是豁达,男孩子的爸爸妈妈要先豁达起来。你把一些小磕小绊看的轻,久而久之,会影响到你的孩子。反之,亦然。.

TOP

回复 172#H爸 的帖子

感谢你的临门一脚,把这个帖子踢成了精华帖。

期待你的十所大学求学记,真是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

TOP

回复 173#兔子的姐姐 的帖子

我以有这样的师弟而骄傲!他自己成就了自己。如果他太在意导师的看法,也许会无法毕业。

父母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会到豁达的重要性从而自我教育,也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新意。.

TOP

回复 175#H爸 的帖子

你这个不叫求学,叫“游学”!

古今中外,做出一番事情的人大多有游学经历。.

TOP

回复 178#H爸 的帖子

只要有求知欲,条条大路通罗马。

你和考王爸爸本身都是很好学的人,求学的行动,本身就是教育孩子重视文化知识。.

TOP

回复 193#兔子的姐姐 的帖子

我的整篇帖子都是在谈教育的战略。

人格、品质的教育从来都是植根于其他教育方式之中的,单独拎出来说教是没有用的。比如,分析阅读史书,不就是让孩子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接受教育嘛?勾践复国需要21年,需要全国人的众志成城,不就是让孩子知道做成一件事情需要时间,需要众人的帮助,靠个人英雄、靠一时的锐气是不能成事的嘛?这就是在教育孩子做人要谦虚,做一番事业需要他人的帮助,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所有的美德和恶行以及它们引发的后果,史书里都写得很清楚,在于怎么引导孩子读透,并自如运用。比如学做家务,规划金钱,不就是在了解生活真相的基础上,孩子懂得体谅父母,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不要挥霍。旅游,要跟不同背景的人交谈,不就是教育孩子要知道不同背景的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有不同的出发点嘛?学会接受这个世界是多种观点并存的,并学会跟不同观点的人理性讨论。比如,要求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会跟陌生人寻求帮助,这就是是在教他学会跟陌生人交朋友,学会辨别他人,知道自己某些时候是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的(不要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到处旅游,还有我会讲到的社会实践,除了看景,还应看人,看看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并由同情而生责任感。学会艺术欣赏,自己独处之时能够做到精神自洽,这样的孩子懂得心灵的休息,不容易钻牛角尖,再次前进的时候不是更有后劲嘛?

自学,更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可以开始于幼儿期。自学三个条件:求知欲、好的求知范围(父母提供的书或者其他知识来源),引导孩子思考提问。这个坛子里的孩子,前两条都具备,关键是在于引导孩子思考。现在的父母都太积极主动给孩子解释问题,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乐趣。我的孩子,她不问,我不说。她看书,只是让我念,念完了自己琢磨。琢磨不透的,来问我。问了我,我不会解释到位的,她挤一挤,我说一点。语、数、外都是如此,决不主动解释。她自己琢磨。一时没有兴趣,就放一放。幼年的孩子都是这样的,你摒牢,他会觉得憋的,因为求知欲强,憋不住了,自然会问。我不在意她暂时的落后,我非常在意她求知的主动性。学习,是以孩子为主体的,我还是给她让出空间,不要喧宾夺主了吧。最多在她的思想需要砥砺的时候,我给她当磨刀石。

不在意孩子暂时的落后,只要有求知的主动性,孩子根本不会落后。孩子还经常给家长带来惊喜。由于我只带过一个幼儿,这里请允许我浅薄地得意一下,昨天孩子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是她出生以来给予我的最大惊喜。这个惊喜让我今天有些不够稳重

晚上睡觉,她跟我谈:“妈妈,我今天又有一些新朋友了,我有很多好朋友,有5个。”
我:“真的嘛?妈妈最担心的是宝宝在妈妈不在的时候觉得孤单。朋友多就有乐趣咯。乐乐没有来上学,宝宝还有其他好朋友。妈妈一点儿也不担心咯~~~~~可是你的好朋友中怎么没有硕硕?妈妈看到你这两天不是挺喜欢跟硕硕玩嘛?”
孩子:“妈妈,交朋友要慢慢交的呀!我想跟他做好朋友,我就放在心里想,不说出来。但是我跟他玩,玩多了他就会喜欢我的,他就会成为我的好朋友!再过两天,他就会成为我的新朋友!”
我:“哦,交朋友要这么长时间啊!妈妈有点等不及咯~~”
孩子:“妈妈,你要有耐心,要等别人慢慢地喜欢你!今天诚诚和阿ball抢东西,诚诚没有抢过阿ball。诚诚不开心,我就把我的分了一半给他。”
我:“哦,诚诚做得对嘛?喜欢的东西就要抢嘛?他问你要你就给他了?”
孩子:“诚诚抢东西不对。我看他不开心,在我边上要哭了,我就分给他一半。刚好我的东西可以分成两半,我就给他了。我愿意跟他做好朋友,他一直不理我。我分给他东西,不讨厌他,他会慢慢喜欢我的。”
我:“那你们还要多长时间才能做好朋友?”
孩子:“还要好几天啦~~~~。”

我:“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孩子:“最好的朋友是爸爸和乐乐。妈妈和阿ball第二好。”
我:“噢,妈妈还没有乐乐好啊?”
孩子:“我犯错误的时候,妈妈批评我,爸爸保护我。乐乐在学校里也保护我。”
我佯装:“妈妈生气了,噢,我的女儿好像不爱我。”
孩子:“妈妈,你都那么大了,怎么还这么小气呀?我爱你的!”
我:“我伤心哦,我感觉不到你很爱我哦。”
孩子:“妈妈,你想一想,你每天来幼儿园接我,我都高兴得又蹦又跳,抱住你不放,这是为什么呀?”
我:“为什么呀?我不知道!”
孩子:“妈妈,因为我爱你呀!我见到你就很高兴!”
我:“是吗,我感觉到你爱我了,是的,妈妈有点小气哦,有点忘记宝宝很爱我哦。”
孩子:“呵呵,妈妈,其实我象爱爸爸那样一样爱你。下次我犯错误,你多提醒我几次,我不听,你再批评。我就更爱你了!”
我:“好哦。我们下回一起努力配合。我尽量提醒,你的小耳朵不能关上哦。”
孩子:“好!我亲亲你,噢,我的小妈妈。”

这番话我的所有提问都有目的,想引出她的话。交友需要时间,需要慢慢地进行,这我从来没有教过他。我只是告诉她:“有朋友就有乐趣,有很多朋友,就有很多乐趣。”我跟孩子交谈完之后,很难入睡。她这番话,让我非常惊讶。因为她内向、倔强、反抗,我一直担心她的交友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这番话让我感受到她的情商在正常发育,不用我担心。我不晓得我孩子是怎么在这个年龄慢慢地总结出交友之道的,也不晓得她怎么会用一个事实来说服妈妈不要小气。这需要分析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宽容心。你问我是怎么一样样地培养呢,我说不出来。但我知道,不主动解释的阅读锻炼了她的分析总结能力,表达能力,老师和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逐渐有宽容的心,跟孩子们一起的交往锻炼了她运用自己的大脑实际进行交往的能力。

她的这番话,让我兴奋得不行。很久都没有象今天这样有欲望要打扮打扮 ,今天不写东西了,去购物,回来再回信回帖。请筒子们原谅我小小的开心。.

TOP

回复 197#H爸 的帖子

出门前回一记
谢谢老H的理解和鼓励~~~~~~

感动得我要挥泪甩涕

回来看你的帖。父母畅谈自己的经历,就是组成一个小社会给孩子们学习哦~~~

ps:我家囡囡自学的英文,估计能把您老给听昏过去 ,伊很爱讲,但语序都是按自己意思组装滴,不过我还没准备纠正。等她不讲就嘴巴发痒的时候,再纠正 。.

TOP

回复 199#H爸 的帖子

老法师

时机问题是个关键,早了,不利于孩子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晚了,错误成自然。方案不难懂,难的是根据孩子的情况把握父母介入的度。

这个胡说英文,不是我凭空想出来的。在我的孩子学说中文的时候,她就有好几个阶段。一开始只是听,第二阶段开始发音,没有什么意义;第三阶段是开始说,但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意思,父母介入纠正;孩子在前三个阶段听觉非常敏感,热衷于听,哪怕是自己根本听不懂的东西,这样到第四阶段,在反复听、父母适当纠正的情况下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最终的提高。

我的孩子学英文还处在第二阶段,还在自己“玩音节”,没有明显的意识要去表达一个思维,所以还没有到介入的时机。老H太高看我家小朋友了,我家小朋友属于语言天赋极度迟钝的孩子,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还有些日子呢!她讲中文,一开始那个费劲!好在她学习主动性非常强(每一个幼儿在学习母语的时候都有很强的主动性),没去幼儿园之前,每天至少要求听5~6小时故事,哪怕是听不太懂的。等到她开始想表达意思的时候,一是发音不准确,二是语序有问题。全家只有我能听懂她大部分的意思。每次听完她说话,我用正确的方法重复一遍她的意思,以求她的确认。这样对她学会正确的发音和语序有一定的帮助。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听我读书这个步骤实在是太重要了。她自己学会了各种复杂句的表达。这个过程,让我对她英文的启蒙有些新想法。.

TOP

回复 210#H爸 的帖子

老法师,读背模仿,是在进行的。只是我不主动解释地读给她听。

也许是因为她对英文的兴趣开始得相对早一点,三周半的时候,大概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她热爱听中文故事的劲头挪到听英文故事。用那种非常简单的书(简单但原汁原味),她从图画和我的语调中能猜对大概百分之六七十意思。她每听一个故事,定然是听到能背为止。会背了,懂一部分意思。没事就自言自语玩音节。这个有个好处,就是她对英文的音节比较敏感。幼儿园里对英文老师的发音敏感,听一耳朵就能记住。

怎么读中文故事,就怎么读英文故事。这些故事书要反复读,直到她完全理解意思(大部分自己猜、小部分问我),也熟练掌握了语序。在她想用英文说一个意思的时候,父母介入纠正一下。至于跟小朋友操练,她还早了。确切地说,她是在自学,我只是等到时机来临的时候给她纠偏答疑。这不是我家小朋友天赋聪颖,我太了解她的语言天赋,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是循序渐进地阅读、自发地背诵、适当的纠正、反复地运用,她会成长。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10-26 12:12 编辑 ].

TOP

回复 212#水之形 的帖子

也许会有疑问,一个三周多对英文感兴趣的孩子,语言天赋还差嘛?差的。她会说中文也是到三周岁。可以说是三周半刚刚把中文说清楚。这个孩子不是因为家里语言环境复杂才这么晚说话。在她学习说中文的时候,我没有拿一句英文去干扰她。

学英文跟学中文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没有自学中文的能力和劲头,在她这个年纪,不可能自发地背诵,更不可能自己琢磨英文。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10-26 12:16 编辑 ].

TOP

回复 214#H爸 的帖子

老法师吉言,我很感激。但是她的确不是多聪明的孩子,数学方面的天赋不如我小时候。语言比我还要差。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因为她开口表达自己的意思太困难,在黑暗中挣扎得太久,她反倒更有干劲。她学习的劲头的确吓死人,经常把我们全家搞得筋疲力尽。

记得小时候有一篇课文叫“种子的力量”。我在她学习讲话的过程中,的确感受到强大的“种子的力量”。一个连最简单的话都说不清的孩子,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要求读书给她听。我要做的,就是不要妨碍这种力量的释放。人在幼儿时期,就具备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内核,这是蒙台梭利的观点,这个精神内核能够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TOP

引用:
原帖由 sask 于 2009-10-25 22:00 发表
我对他们的期望是非常肯定的,日常细节做起来却曲曲折折,随机应变。我喜欢这样随机的挑战。
你的这句话,我很有感触。是的,随机的挑战

在“功夫熊猫”这个片子里,龟大仙在仙逝之前跟功夫大师在桃花树下有一段对话。首先,内核是关键。什么种子能长成什么样的树。我们可以控制果实成熟的时间,但是不能改变果实的性质。但是只要内核具备了,哪怕它外形怎么看怎么不象那个成长的目标,“只要你好好地待他,仔细地栽培他,真心地相信他”,“最重要的是你要相信他”,最终能够成就你的、也是他的天命。

在熊猫的成长中,龟大仙发现了他的内核。他的内核就是心地纯正,真心喜爱武学,而无斗狠之心。功夫大师完成了对这个内核的栽培,用的是“投其所好”,用吃来激发熊猫的潜能。

这个故事虽然是斯皮尔伯格制作的,但是对中国文化的把握是比较精准的。点透了教育的精髓所在。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10-26 10:55 编辑 ].

TOP

回复 221#水之形 的帖子

在这个片子里,功夫大师用吃包子也能引出练功的法子。好的老师就是这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引出数理化、文史哲的教育。本来,这些知识都来自于生活。.

TOP

回复 223#H爸 的帖子

暗合,是的。

卡耐基在写自己的书的时候,查阅了古兰经、儒家典籍,并从中受益。在他的<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一书中,多次提到东方的文化,提到孔子。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并不了解自己古典文化的父母把孩子成长中遭遇挫折的责任以及大环境的问题一律推给传统文化,这令人深感不安。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不器”。西方也是如此,比如博士(当然现在注水博士很多,不在讨论之列),自然科学的博士统称为PH.D.,从来没有什么数学博士、化学博士,都是哲学博士。博士阶段应当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而不是只学习具体某一门知识。只是现在的教育已经远远偏离了当时的初衷。一个有方法体系的人,换一个领域,假以时日熟悉新领域的背景,一样能自己学好做好。这就是“君子不器”,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10-26 11:33 编辑 ].

TOP

回复 220#小蟹妈妈 的帖子

感谢你的理解 ,素质教育始于幼儿。素质教育包含了应试的技能。素质高的人,应试稍加训练就可过关。但是只有应试能力的人,想培样素质,是难的。

我们回首自己的所受的教育,认为很多书读了没用。是的,没用,因为要么没有触动内心,要么没有有机地架构知识。但最主要的是学校大部分时间只在训练一个技能——应试,学校不是在教读书。所以你可以说应试好没多大用(还是有用的,至少是一种生存技能),你不可以说读书好没有用。.

TOP

回复 225#H爸 的帖子

是没有,还是没看见?

任何能学会说中文的人,学英文的内核就具备。能学好数学的人,会说中国话的人,写一手好文章的内核就具备。反之亦然。.

TOP

回复 225#H爸 的帖子

如果家长希望的是事事第一,那么我只能说这个大部分“核”里面没有。

但是,完善自己,主动求知的成长内核,绝大多数人都具备。.

TOP

一个人的潜质就像矿脉,有的矿脉浅,有的矿脉藏得深。藏得深的矿,它的藏量未必比藏得浅得矿少。“关键是你要真心相信他,老朋友,你一定要相信”。.

TOP

回复 234#胡豆妈 的帖子

并不是我的孩子特别会说。任何一个孩子,只要倾听,不论他说得对错,只要倾听,他都会让父母大吃一惊。

我是一个懒妈妈,她推一推我动一动,经常说:“怎么还要读故事啊?”我最痛苦的莫过于每天要朗读那么多书,真盼望她会认字自己看书。她目前还没有激情去认字,还需要进一步的等待。

让孩子求知的热情推动父母,用父母分析的思路引导孩子。这个教育也许辛苦,但不会痛苦。

记得我们小时候曾经背诵的一首诗,与诸位父母共勉:

Let us, then, be up and doing,
With a heart for any fate.
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ur and to wait.

教育就是等待的艺术。.

TOP

最后,我来谈谈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在我们这个教育体系中,听起来非常遥远,遥远到我都一直提不起笔来写。因为我们的高中生,有几个有空进行社会实践?有几个目的明确地以社会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能力?但这不能怪我们的高中生,因为大方向不是这么引导的。在小学、初中的时候,没有引导孩子们切实地思考过自己未来的人生。在高中,没有方向,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针对自己的情况设计社会实践。我们读书的时候,社会实践大都是当作放风了。同学们在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还来不及,哪里来的正经的实践?社会实践需要时间的保证,我不清楚两三天的下乡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不过是领略田园风光吧。

        尽管如此,社会实践仍然是需要重视的一个教育环节。它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练兵。就像学习任何一门新知识一样,需要基础的积累。社会实践的基础就是了解你自己。了解自己,确定自己日后方向,才能主动地为自己设计合适的实践机会。这部分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在高中来不及做的孩子,记得在工作前补上,否则工作后一样要补。

        如果一个学生还不清楚自己以后该干什么,那么就去锻炼任何专业都用得着的能力。以前,总有不少迷惘的学生来跟我说;“老师,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干什么。”每次,我听到这样的问题都感到痛心。读书,考名牌大学,最后把自己给弄丢了。面对这样的无奈,我一般是这样劝告:“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没有确定自己日后该做什么,那么就去学英文,提高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因为这是你以后做任何工作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个孩子,只要进入社会工作,就会面临两个能力的提升:其一、说服他人;其二、激励他人。无论你在哪个位置,你都要用到这两个能力。要锻炼这两个能力,也不需要你参与公司的管理才能得到锻炼。去卖东西吧,做个售货员。这个工作整天都是在主动地寻求顾客,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判断他人的年龄、审美倾向、心理特征以及经济条件,推荐适合对方的商品,说服他人接受。或者做个家教。分析雇主的心理,知识结构的残缺点。如果一味地考虑治本的方案,可能会因为短时间内没成效而导致雇主不满意。如果一味地考虑治标的方案,则雇主无连续的成长。如何长短结合,是做家教的孩子需要考虑的部分。当然,还可以组织某项活动,要去谈场地,拉赞助,说服他人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这都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或者做义工,了解底层人生存的状态,对于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培养很有好处。

        对于一个清晰自己日后专业方向的孩子,可以去谋求定向的社会实践。这里给一些基本功强的,有专业兴趣的孩子一点建议,如果从事某一专业的研究工作,在填志愿前最好到该专业的实验室去看看,当个把月的小工。获得一点关于研究、开发工作的感性资料,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科研。从事科研工作和学习科学知识是两个概念。科研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失败的风险,在连续的挫折之下,孩子可以很好地审视自己是否是真的适合科研工作。我知道很多父母在孩子大学毕业的时候不遗余力,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帮助孩子找到一个好工作。拿出这个劲头,用在给孩子寻找合适的社会实践上,是值得的。.

TOP

回复 242#小蟹妈妈 的帖子

适时地介入,是以孩子主动性为前提。如果一个孩子根本不动,再有耐心的家长也会上去拨一拨,或者是全程护驾。孩子的主动性来自于他们所能得到的自主权。他只有习惯了自己做决定,才能够自主地规划求学生涯。这一点应当从小培养。我知道很多中国的学生,到后来不是无法适应不自由的生活,是无法适应自由的生活。他们从小没有面对过自由,成长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决定由他人代劳。成年之后面对自由手足无措,心慌意乱,恨不得立即找个箍给自己戴上。就像《申肖克的救赎》电影中讽喻的那样,在监狱里一心盼望假释,但出了监狱却不知道怎么生活。

给孩子自由,哪怕他一开始选择是错误的。家长一旦给予自由,孩子会象个大人思考。

今天早晨,我的孩子不想去上学。昨天有人share了一套逻辑书,她昨晚玩得起劲,今早继续一个人在玩。她玩得兴起,不想上学。

孩子:“妈妈,我今天没睡够,我可以不去上学嘛?”
我知道她是找个借口在家里玩逻辑,佯装不知:“可以。”
孩子:“你可以帮我给老师打个电话嘛?”
我:“好的,我会跟老师说你没睡够,今天在家补觉。”
孩子:“妈妈,你真的同意我在家?”
我:“没问题啊,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你长大了( ,其实她在幼儿园也是低年级),可以自己决定。”
孩子:“妈妈,我不是没睡够,我是想玩这个。”
我:“也可以啊,我可以跟老师说你想玩这个,所以请假一天。”
孩子:“老师知道会不会生气?你也不生气?”
我:“上不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跟妈妈没有关系。送你上学或者是帮你请假才是妈妈的事情。在家陪你玩不是妈妈的事情。”
孩子想了一会儿;“我还是去上学吧,这个回来再玩。上学是我自己的事情。”.

TOP

引用:
原帖由 tinsuka 于 2009-10-28 14:07 发表
通往幸福的道路是怎么走的呢?
懂取舍,知进退。.

TOP

回复 255#H爸 的帖子

她有时喊我名字

不过我不会答应,我告诉她我们中国人不是这个习惯。外国人是这个习惯。让每个人保有自己的习惯。

只要让孩子说,他们的逻辑能力就会成长。不允许驳斥,也就不允许孩子们运用自己的逻辑能力。.

TOP

回复 257#小蟹妈妈 的帖子

不需要设陷阱。在今天早晨,我没有设任何陷阱(有的时候还是会设点陷阱地),我只是本着尊重的原则。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完全具有自主权的成年人,她经过思考之后决定不去做一件事情。你作为她的朋友,会立即说出你对她动机的怀疑和反对意见嘛?孩子思考的时候,往往只有一个方向。他们很少思考一个行动的后果。要让他们了解选择的后果并决定是否承担,这就教会了孩子做选择。我的孩子不想去上学,以为我看书,她玩逻辑这种情况会持续一整天。我让她拥有一个成年人所具有的选择权,但我也要让她象个成年人一样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

我的整体态度是:读书是你自己的事情,不必为取悦任何一个人而去读书。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平时告诉她每一个想长大的孩子都会去学校学本领,学了本领会变得又高又大又开心)。如果某一天不想读,那就不读,没有人会强迫你去长大。但是请自己管理这段空闲时间,妈妈没有任何责任陪伴你。

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是非观念的。她问我老师和我会不会生气,就表明她知道这件事好像不那么好,不是那么理直气壮。这就很好。把不上学的后果摆明了(一来不光明正大,二来会孤单),孩子是会选择的。

在我周围,一些家长的表现恨矛盾。一方面,对自己的孩子无比地自信,认为自己孩子不能比其他孩子差一点点;另一方面,面对孩子的时候,把他当残障人士来养,事事不信任孩子。所以,父母要做的是,知行合一,真心相信你的孩子。.

TOP

回复 267#小蟹妈妈 的帖子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权威主义式的:讲究满堂灌、死记硬背,上课很少给学生留出提问和讨论的时间。孩子的教育起点,常常是从背古诗开始。有关研究显示,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创造性、人格培养有严重的负面作用。

这段话不赞同,其他的话赞同。

对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需要改革,但是不必全面否定。对某一门知识的熟练掌握,是灵活运用的前提。背诵古诗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只背古诗不做其他。背诵本身不错,错在只有背诵而无分析。我从未见过一个人对一门知识没有经过熟练的阶段就可以运用自如。即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爱因斯坦,他读书也是读得很好,至少人家博士毕业。数学差,还是花了三、四年去补数学。

所以,我们引进西方的开放式教育模式的同时,不要全部否定我们自己的模式。要知道中国强盛了几千年,落后才三百年。教育没有独到之处,文化如何绵延不绝?其实开放式教育模式也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自古就有书院模式的教育。一群具有基本功底的学生,聚在书院,互相研讨,老师进行答疑点拨。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他的教育方式就很现代、很西方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10-28 14:53 编辑 ].

TOP

回复 261#小蟹妈妈 的帖子

纠正一点:我不是出身常春藤。
虽然耶鲁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也拿到了它的门票。站在它门口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需要去做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养育一个孩子。

当然,我希望能养育一群孩子,心有余力不足.

TOP

回复 268#胡豆妈 的帖子

不会。

我的学生都是有自己的专业,英语是个重要的工具。.

TOP

回复 273#小蟹妈妈 的帖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信任比什么都能激发一个人的生命力和潜能

我的母亲,在经历了她人生中重大打击之后,身体很差。我们做子女的,也非常担心她的健康。什么事情都不让让她做。去老中医那里看病,我都全程陪同。一天我母亲跟我提意见,她想自己独自前往,她说她年轻时候走南闯北,不至于现在这么没用。劝说无用,我只好相信她。我给她手机充好电,并把她个人信息写了个条子,放在她衣服口袋里以备不测。她独自出门之后,我也是很不安,但是还是估摸着她看完病了才给她打电话。老太太晚上回来,容光焕发,还拿着一双新皮鞋。老太太很久很久没有自己主动买过衣物了。她想起来要妆扮自己,这很好,这让我看到了她的生命力。信任,让全程押解的看病变成了一个人逍遥的逛街。.

TOP

回复 278#jrmm 的帖子

何必好奇我的生活?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不必参照他人来做抉择。

我放弃了Yale/Berkeley,是为了在正常的生育年龄拥有一个孩子。我辞职却不是为了孩子,虽然这两年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里人会教育她:“你妈妈为了你如何如何,你还不听话。”我最反对这样说。我做一个妈妈应该做的,她却没有必要为此负债。她的努力,她的成长,是属于她自己的快乐,不是为了还老妈的债。说来也许不信,我没有耐心给她系统地讲解知识。因为那些东西,太容易,耐不住性子去讲解。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她的生命没有必要来为我做装饰。我也没有必要为她舍弃一切,我有我的事业。她的成长,是她自己的事情,我的责任只是引导、疏导和激励。等她逐步有点基础,我会有兴致做她一个能切磋的朋友。要做的,也就这么多。

放弃以前的轨迹,我花了两年半来持续思考才得出这样的选择。求仁得仁,在这个年龄拥有这个孩子,我很满意我当初的抉择。后来辞职,是花了四年的时间思考,是有方向之后的辞职。没有明确的方向,辞职之后的空虚寂寞不是那么容易承受的,也许比上级的威逼和同事的倾轧还要难以承受。

在做一个重大人生抉择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所选择的对象作为对现在生活的逃避。否则,将承受无与伦比的痛苦。我最小的一个师弟,回国跟我谈他的抉择。我认为他思考得不成熟,客观条件也不成熟,劝他不必冒昧行动。也有身边的人,出于对现状的逃离,做了选择。他们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做选择,一心想的就是对现状的逃离、再逃离。就像旧时逃婚的年轻人,离开家后,连糊口都难,离逃婚时设想的幸福十万八千里。他们无一例外地又回到了以前的轨迹中。

因此,你不必以我为参照。人生的重大抉择一定是自己深思熟虑做出来的。当你放弃一种生活的时候,请想清楚你为什么放弃,你渴求的是什么,你如何才能把握你所渴求的,主、客观条件具备嘛?.

TOP

回复 281#LUKE妈妈 的帖子

我当时让孩子选择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准备她会选择不上学。

她一旦选择不上学,我就会找借口出门。总之,要让她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我没有空陪她。她留在家,要面对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当然,我会悄悄地在门外等候),要面对自己解决中饭。我不相信她明了这些后果之后仍旧会选择不上学。.

TOP

回复 284#兔子的姐姐 的帖子

这件事细写起来可有得写呢。

一个年幼的孩子,他逃学,要么贪玩、要么依恋父母。学龄前的孩子,一般而言是没有勇气一个人在空屋子里待很久。除非他能够被某项事物长时间吸引而忘记孤独的恐惧。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这个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禀赋。下面是怎么去引导他走另外一条路的问题,而不是劝说他必须出全勤上学。我的孩子,如果没有后悔,我就会让她一个人待着,直到她给我拨电话。

如果是一个比较大的孩子,逃学,也分几种情况。长时间逃学,是厌学的表现,家长应当从方方面面下手,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偶尔的逃学,一是贪玩、二是为了满足自己独处的需要。偶尔地因为贪玩而逃学,如果这个孩子求知欲很旺盛,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为了满足自己独处的需要,是青春期的特征。家长也不必大惊小怪。跟孩子谈谈逃学后都干了些啥,从而了解孩子逃学的动机,再进行说服点拨。

偶尔逃学不是很可怕的事情。我小时候从不逃学,大了反而逃学。高三的时候,每两三个礼拜定然逃学一次。逃学之后,我就去远足。这是一种自发的休整方式。每次逃学,我都感到身心重新充电,能够全身心投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我父母和老师看在我成绩的份儿上,也不怪我。如果一直压着我不允许逃一天学,我早就烦躁不安,罢工了。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10-29 10:11 编辑 ].

TOP

回复 292#嗲虫妈 的帖子

这种争论是争不出名堂的。


为什么机械记忆力强了,创造力、想象力等就弱了呢?

你提出这个问题,应该是看过我在其他帖子里的发言。这个观点我已经驳斥过。大脑的容量和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定量,不是一种功能发达了必定对另外一种功能就是挤出效应。记忆里和创造力、想象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记忆作为基础,想什么呢?思路的附着点在哪里?


假设一个孩子一天有8小时时间处于学习状态,如果用6小时来锻炼机械记忆,

这个不是我的观点。先定义一下什么是“机械记忆”?记忆的过程中没有分析、理解、归纳和联想嘛?

古代的教材基本上是儒家经典,这些深奥的典籍大人都很难懂,

古代教材分经史子集。经部主要是儒家典籍,其余都不是儒家典籍,可以说儒家典籍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基础,但远不止这些书。史部典籍比儒家典籍难的有的是。儒家典籍难懂一点的唯有荀子著作。荀子是儒法二家的承启大师。中国古代教育讲究“博闻”与“强志”,这是没有错的。不要拿乡村私塾几个腐儒的观点代替中国古代教育家的观点。我没有看到一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倡导单纯的机械记忆而不及其余。有那么多有启发性的观点,为什么不去研究呢?为什么要执着于对儒家典籍一知半解的人的观点呢?

大脑的功能中最没有价值的就是记忆力
错,如果没有记忆力,其他能力化为虚谈。能告诉我离开记忆如何发展想象力嘛?一个没有正确记忆能力的人,在他的领域如何发展他的创造力?如果有人有正确的方案,他可以获十次以上诺贝尔奖。如果没有记忆的不足,美国不会有那么多拼写障碍的人。


总结一下:
1、我从未提倡过一味发展机械记忆。记忆是个复杂的过程,机械记忆只是记忆中很少的一部分,或者是某个阶段,决不能把记忆和机械记忆等同起来。
2、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强调机械记忆。
3、机械记忆是记忆的初级阶段,记忆又是其他能力的基础。不能完全依赖记忆而不发展其他能力,但也不能撇开记忆发展其他能力。
4、蔑视记忆的人和过份依赖记忆的人,都会吃苦头。鄙人就吃过蔑视记忆的苦头,我周围一些自恃聪明而羞于训练记忆的人一样吃过苦头。没有博闻强志,别想做一个成功的seminar,甚至像样的问题都提不出来,不要提独自探索了。.

TOP

回复 290#兔子的姐姐 的帖子

任何有决心探求教育之道的妈妈,水平都不会比我差。

每个妈妈都应当鼓起信心,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因为妈妈是最有条件全面了解孩子的人。维麟妈妈有句话很对:教育孩子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妈妈们应当自己探索,我这里写的也只是一家之言,一种思路而已。参考借鉴可以,照搬照套不行。

现实生活中跟我比较熟的妈妈们,总想我来象管教自己孩子那样管教她们的孩子,以为我有点金术。其实每个妈妈都有针对自己孩子的点金术,你的爱心将会引导你找到自己的金手指。.

TOP

回复 301#jrmm 的帖子

关于逃避,有一个简单的方式可以判断。

你在深思熟虑之后,明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对这种生活的实现有没有一定的把握?实现新生活的条件具备了嘛?这几个问题都过关,你就不是单纯地在逃避旧生活,而是在积极地准备新生活。

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旧生活,而是对新生活一片茫然。祝你心想事成。.

TOP

回复 303#dadapai 的帖子

继续?我好像已经写完我的设想了。在我看来,一个人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具备了沟通和应变能力,加上一定的专业知识,不会活得太痛苦。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的痛苦不象以前那样来自物质短缺,而是来自无法正确地支配物质来愉悦自身的精神。现在人的痛苦,和三十年前不一样,不是来自于没有选择,而是来自于选择太多,迷惘的痛苦。做选择,是一件很复杂的脑力劳动。有的时候,孩子会本能地逃避。我让我自己的孩子挑动画碟片,她在某些时候回推给我。我不接受她这种退缩,坚持要她选择,否则就不看。我经常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是你要做×××,妈妈只是你的朋友,陪你做×××。你去做决定,否则我们就不做×××。”
对于孩子的自立精神的培养,的确如你所说,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幼年要培养起来。我的孩子,她哪天需要穿校服,哪天需要做点儿贴粘纸的作业,我都不替她管。我告诉她今天是礼拜几,然后让她自己想有什么事情要做。忘记做什么事不要怪到老妈头上,自己跟老师解释。

你妈跟我妈一样,把孩子当残废人养。我妈在学业上对我要求极高,在生活上完全把我当残疾人士。就是现在,她老人家已经身体颤颤巍巍,还会在我倒水的时候跳出来说:“当心,开水烫,来,我来倒!”我听了只想撞墙。我很奇怪我妈的思维,不晓得她理想中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一种奇怪的生物。.

TOP

回复 309#小蟹妈妈 的帖子

侬勿要把我的话掰开来揉碎了,再用放大镜去找寻含义哦。

我说的都是大实话,都是常识,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不熟,怎么拿来用?各种教育法,都是为了让孩子兴高采烈地、自觉自愿地去熟练掌握知识,并不是不要熟练掌握知识。心理疏导也好,跟孩子做朋友也好,增加联想也好,仔细分析也好,都是一个目的:让孩子不反感熟练知识的过程,学会自己去熟练所学的知识并运用它。就是把药放点糖末儿给喂下去。.

TOP

记忆力的衰退是灾难。一个老年痴呆的人生活无法自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记忆力的衰退。

野生动物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就是记忆,要记住路径、气味、颜色、速度等等,否则无法生存。

我以前的记忆力是很好的,生了孩子之后,因为长时间睡眠不足,加之孩子生病时的焦虑,使得我的记忆力大幅下降。以前,我看书有个习惯。看一段时间,会在脑子里勾画所看的书的结构,这对于全面把握作者的思路、想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很有好处。现在想勾画所学知识的提纲,很不容易。才知道,自己真的老了,青春年少的时光没有好好珍惜。为了防止“早老年痴呆”的降临,我还是决定每天背诵一定量的东西,做做大脑体操。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10-30 14:00 编辑 ].

TOP

回复 314#小蟹妈妈 的帖子

没有啊,我不是指责你哦。
你说的开车的例子我很赞同,基本上你在给我写注解。
我只是想表明我说的东西都很简单。我担心你太注重我的话,会成为你思考的障碍。.

TOP

回复 316#小蟹妈妈 的帖子

你没有错啦,同志!

我有点罗嗦了。只是担心有的父母(不是针对某个人哦,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误区)因为厌烦不当的教学模式,而忽视记忆的重要性。所以在这里一再强调记忆的重要性。这是从我自己、我同学、我学生身上总结出的血的教训。聪明的孩子讨厌熟练过程,结果妨碍了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

我高考前,因为身体不是很好,我妈叫我不去上学,在家养着。我呢,仗着自己模拟考考得不错,也不看书啦。结果高考的时候,忘记了一条立几的定理,结果在那儿狂推定理,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那题如果没忘定理的话,是送分的题。

一个朋友,她是代表省队参加奥赛选拔的。她就跟我说,要想学好一样东西,就得每天熟练。我听了她的话,考研前复习坚持到最后。好处嘛,除了分数满意之外,还在于研究生阶段,一些基本技能拿来就能用。某些时候,听seminar,人家一提专业领域中某个数学基础知识,你立马就能跟上,然后就可以顺利交流。否则,听不懂,还问什么问题呢?问不出问题,跟个木头似的,演讲者怎么可能对你印象深刻?机会还会降临到你头上嘛?.

TOP

回复 323#jrmm 的帖子

我不在你的位置,所说的话可能脱离实际情况。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

从你上次的发言来看,你对公司的人际关系是很满意的。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我的看法是不必轻易放弃这样的环境,毕竟熟人熟面,驾轻就熟了。

你说如果你提出来降薪降职,别人会以为你有病。我不把这个问题看死。人都是可以沟通的,你的老板看样子也不是太不通情理的人,完全可以尝试着沟通。以前我一个同乡,想考研,没有满足合同期,走人要赔很多钱。我让她尝试着给老板写封信,跟老板沟通一下,推心置腹地谈一次。她很怀疑我的提案。后来逼得没办法了,我帮她操刀写了一封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据说她老板找她谈,表示能理解她目前的处境以及她的选择,甚至责怪她没能早点跟他谈这些。最后她获得了免于赔偿的豁免权。

反正最坏就是辞职重新找工作嘛,已经横下心,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你不要以下级的心态,而是以对老板信任的心态,把他当作朋友的心态,跟他好好谈谈你的所想。你要表达你对公司是很满意的,很不舍的,但是目前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你希望得到他的意见和帮助。现在讲究quality  of life 的人很多,老板本人也会有这方面的困扰。相信一个不是太蛮横不讲理的老板,会有部分的共鸣。老板在公司是有全局观的一个人,你请他想办法,把你放到合适的位置。

如果老板帮了你,你不是很爽嘛?如果换了新位置,仍旧感觉不舒服,反正可以再找老板谈,感激他的帮助,但是你可能不适合在这个公司了。如果老板不理解你,不帮你,大不了走人,这也是你决定了的。

只要矛盾不是完全不可调和,就不要轻易用决断的方式,一步一步来。做分解动作,循序渐进。.

TOP

法无定法

刚才在小学版看到一篇交流学英文的帖子。里面有两派争论。一派是应当一开始就跟进英文阅读,另一派是如果孩子学龄前家长没有条件跟进英文阅读的指导,发生英文阅读跟中文思维的深度脱节,如何跟进阅读?这的确是个问题。一个孩子,学英文的时候,如果中文阅读技能已经比较成熟了。他理解的书的深度远超过他刚能阅读的英文书,和他思维深度相匹配的英文书又因初学英文而无词汇积累无法阅读,如何让他爱上英文阅读呢?

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这时候不必采用常规做法,可以通过大力强补的手段先扫除词汇拦路虎。现在大家都意识到培养阅读兴趣是细水长流的功夫,词汇的积累强补不行,还是要靠阅读,但是没有必要完全排斥强补。从小,让孩子及早接触英文,让英文阅读能力和中文思维能力不要落差太大,这当然好。我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我也会面对孩子技能发育不均衡的问题。当这种不均衡大到一定程度,我还是主张花一段时间扫除拦路虎,而不是纠缠于方法的名称。每一种方法都有适合的特定环境,只要环境具备,就可采用。

我的孩子,由于她戆劲发作,听了大量的书,听力皮层的吸收能力很强。这也是我所希望的一个结果。但是由于她阅读量的加大,我不能满足她的听书量,她又不愿听别人念的,包括CD,我决定培养她在阅读中识字。这是至今为止我唯一想主动培养她的能力。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她爱听的书,已经是字书,而不是画书,不可能拿来作为识字课本。那些字数少的读本,她已经不感兴趣。再说她习惯了我常速读书,不能忍受我指读,这就是技能发育不协调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我是研究了很久。我决定拿小学生生字表让她生记,没有任何前后文。之所以用小学生生字表,是因为这个表不是凭空来的,它的安排是按照难易程度、使用频率来编排的。没有上下文,是因为不可能让她先看小学课本。一开始每天两个字,都是独体字。早晨看两遍,下午放学看两遍,晚上晚饭后看两遍,睡觉前看两遍。认两天新字,复习一天。就这么循序渐进,她视觉上对字的敏感度逐步提升。后来速度越来越快,一天十个字。因为字表编排合理,她认十个字,不会超过一刻钟。坚持两个多月后,到三百多个字的时候,本来可以“宜将剩勇追穷寇”,我这里停顿了一下。我发现她还是喜欢听书,不爱看书。我提到书本中她认识的字,她也不是那么兴奋。本着耐心等待的原则,我废弃了继续认字。但是又是几个月过去了,她听书和看书的技能不平衡越来越严重。通过前段时间的摸索,我知道她生记汉字是可行的。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再等到今年年底,之后重启生记汉字,直到扩充到7、8百汉字容量。到这个基础,她可以读一些和她思维能力差距不那么大的书了,再打发她自己看书去。

我相信,如果我面临的是英文阅读和中文思维差距太大的问题,我会叫她花时间扩一定的词汇量,然后打发她进行英文阅读。在阅读中,拓展已经记下的词汇的用法,从而巩固词汇。.

TOP

回复 325#胡豆妈 的帖子

未必有这么大的差异。

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自然衰老的话,他的记忆力衰退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一个人六十岁的记忆力是他年轻时巅峰状态的83%左右(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个常年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在60岁的记忆力可能会强于一个常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年轻人。我的导师,在他60岁的时候,我很惊讶他的记忆力,不亚于二十几岁的我。但是他对科研不那么拼命的时候,他的记忆力衰退也是很令人惊讶的。我父亲一再告诫我,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二十岁。我的体验不是这样,直到生育前,我的记忆力始终是在上升,而不是下降,大概理解力和联想力的不断提升对记忆也有好处。只有焦虑、睡眠不足,同时没有坚持每天高规铬地脑力劳动,记忆力才急剧下降。在恢复记忆锻炼一个月后,有明显提高。已经超过孩子她爸,下一个目标,赶上小屁孩

只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脑力是可以恢复地。.

TOP

回复 329#小蟹妈妈 的帖子

亲爱的,多谢经验分享。

我就找来她平时感兴趣的书(她可以反复听N遍),把上面的内容全部用拼音打印下来(没有一个汉字),让她拼读,从篇幅短的到篇幅长的,因为内容熟悉又是感兴趣的,所以很容易让孩子接受。

这是很好的经验,在孩子学习拼音之后可以借鉴。只是我的孩子离幼儿园毕业还有好几年,我感觉她还没到学拼音的时候。而且,学拼音,个人感觉有一点生字的积累会比较好。所以现在我还不打算教她拼音。

326楼的发言,是主要想表达学习没有定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下回我努力不要引用我对自己孩子培养的例子来作为论据。免得把这里搞成学龄前教育方法探讨,这些东西,我们还是私下里探讨。.

TOP

回复 332#淘乐妈 的帖子

这个宝宝真有趣,心直口快。有性格!.

TOP

关于交友与择偶

其实我一直想写如何交友、如何择偶,但不知如何下笔。这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技能,一个人如果拥有这两个技能,无论他文化高低,他的人生不会困顿。昨天听说了一个以前好友的坎坷情路,不禁一番唏嘘,再次坚定择偶的教育应始于幼年。今天先写择偶,后面有空再写交友。

我不是爱情专家,也不是心理学家,但是奇怪的是,只要我身边有人存在着感情问题,不论是拍拖还是离婚,都会请我去做居委会大妈。这么多年业余的大妈做下来,还是看到了一些问题。我的视角也有局限,只是写出来以资参考。

择偶中,有几个明显的误区,下面一一道来。

误区一:爱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如果能理智地说出理由,爱就不存在了。
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爱一个人绝对有理由,能清醒地知道自己爱一个人的理由的人,不仅不会失去爱情,离幸福的婚姻也近了一步。去看那些年轻男女,他们爱来爱去,大多数人一路爱下来,所爱之人,是一个类型的,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无论这个类型的人给过TA什么创伤,TA下一个爱的多半还是这个类型的人。这就证明这个类型的人身上有TA去爱的一些特质。不能正确地抽提这些特质,不代表这些特质不存在,或者说是模糊的。不能正确地说出爱一个人的理由,这是TA洞察力和归纳能力的欠缺,而不是说爱一个人没有理由。

误区二:有爱情就有幸福生活。

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的,需要补逻辑课程。一个人离开父母,自己组织家庭,再到生儿育女,尔后相辅相持,直至老去。这件事是很艰巨的。上苍在鼓励人们走在正确的道路时,会让人们品尝到爱情的甜美,继而激发年轻人去勇敢面对后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可惜的是,有的人,人到中年仍旧不不知道婚姻决不等同于爱情,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一种契约关系。契约之下,必有义务和权力。义务和权力是统一的,决不可能只享受权力,而不承担义务。幻想着一个人完全地宠爱自己,这无可厚非。但是把这中生活中一闪而过的片段当作生活的常态,不能不说是幼稚。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婚姻,则不可避免地要扩散到两个家庭。即使是对方的长辈没有出现在小家庭之内,他们的影响也无处不在。他们对自己孩子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一步一步渗透到这个新结合的家庭之中。这决不是在签婚书之前可以不用考虑的因素。

误区三:现在是什么年代了,都是自由恋爱,决不会象包办婚姻那么失败。

自由恋爱是通向幸福的必由之路,但是仅仅有“自由”,未必会“恋爱”。在我看来,对自己喜爱什么样的人不了解,对于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不了解,对自己为来生活的期许不了解,仅仅拥有选择的自由,其结果没有比包办婚姻有质的好转。有选择的自由,还要有驾驭自由的能力,才能获得幸福。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11-5 09:51 编辑 ].

TOP

先写这点。下午办完事情再写。.

TOP

回复 339#jrmm 的帖子

,回来一看,你把我夸得跟朵花似的

长时程记忆对综合能力有帮助。长时程记忆越好的,就越容易对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11-5 17:18 编辑 ].

TOP

恋爱之重要,东西方都有俗语印证。中国把女子出嫁比作二次投胎,西方也说过:“如果娶个坏女人,家里欠收60年。”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可不察。

孩子的一生,父母准备得再好,也不可避免会遇到感情挫折。遇到感情挫折并不可怕,这也是人成长的阶梯。可怕的是不断地挫折之后没有长进,老是掉进同一个洞里。为什么会老是掉进一个洞里?就一个原因:茫然,恋爱完全凭感觉。对自己茫然,对他人茫然。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他人。如果了解自己,也就完成了一半了解他人的工作,因为人是有共性的。当然,人的个体差异也很大,所以还有另一半工作量。

择偶应当从以下几点下手:
1、提升自我,以便有更广泛的选择面。
2、在合适的年龄恋爱。
3、多观摩他人的恋爱及婚姻。

提升自我,从方方面面。从小要涵养感情。我是理科出身,主要针对理科的孩子谈这个问题。如果是一个偏文科的情感本身比较丰富的孩子,我会让他多多涵养实证精神。最方便的涵养情感的方式莫过于读诗。诗是为情感所生,从小读诗,石头也会动情。所读诗歌的范围宜广。现在对孩子的培养从小就分性别,这有它的道理,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我国的诗歌风格多样,无论男孩女孩,各种风格的诗歌都要接触,以培养孩子对各种情感的认知,并涵养孩子各种不同的情感。男孩子固然应当多读豪放派的诗歌,但是也应当读一部分情感细腻的诗歌,了解女性的柔情。女孩子亦然,应当读一部分豪放派的诗歌,读透了,从而把握男性的豪情。

诗歌涵养的孩子,情感丰富,心思细腻敏锐,容易体察自身或他人的微妙情感。做一个有才情的人,而不要做一个不解风情的书呆子。当然,若无理智的把握,这常常会徒增烦恼,所以也不能太过偏重读诗,这当另表。

经过多种情感涵养的人,长大后,自身的特质也比较立体。比如,一个有锐气豪情的男子,也会有温情柔肠,这会很吸引人。一个柔情似水的女子,在困难面前如表现出不凡的决断力和镇静,也会光芒四射。我们注意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文学作品也好、美术作品也好、音乐作品也好,虽风格各有侧重,但都是刚柔相济的。唯如此,才能在体现人生的多面。给人以立体的冲击,从而不朽。一个人也是如此,应当自小逐步涵养各种情感,以成全自己多面的风格。能够吸引他人,才能谈得上“择偶”,否则怎么择?

这里以诗歌为例,只是涵养情感的一个片面。各类审美,音乐、美术,都是在涵养情感。采取哪一条路,因人而异。这些东西其实都有相通之处,选一两门涵养起来,到青少年时期触类旁通也不是难事。

提倡涵养情感,并不是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一个人总要有安身立命的职业,这个职业技能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的稳定。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推荐我妈看“浮生六记”,跟她一起讨论对这本书的观点。沈复和陈芸都是非常有才情的人,而且心地纯正。沈复的家境殷实,可为什么他一生坎坷不断,不能保妻子,也不能保孩子呢?“坎坷记愁”那一节,看了令人断肠。但细分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沈复本人没有在当时的环境中安身立命的技能,导致父母对他种种不满。如果他真的承担起长子对家庭的义务,陈芸未必会早死。没有闲情的生活是无味的,但只有闲情的生活是漂浮的。.

TOP

回复 341#爱贝妈 的帖子

找一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者是自己工作必须面对的知识,每天记忆半小时,经常回想。据说记忆一样东西需要重复7遍。对于自己生疏的东西可能需要这样,对于自己敏感的东西根本不需要7遍。记忆的重点就是通过自觉的回想和琢磨,建立对某样东西的敏感度。

只要睡眠充足,注意力就会集中,那么记忆力这个东西就是很容易恢复的。如果对于想用自己必须用的但又不太感兴趣的东西来训练记忆力,一开始记得慢而且老是忘,这很正常。因为你还没有建立起对那个东西的敏感度。多记记,就敏感了,从而记忆就变得容易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