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灵命成长的障碍

灵命成长的障碍

灵命成长的障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a8a0ed0100jav5.html

1.  灵命成长如果不建立在与教会、国度有正确关系的基础上,永远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成长。只关心个人灵命是一种自私和虚假的“灵命”。不存在孤立的纯个人的灵命成长。

2.  灵命成长的核心:得救和成圣,唯靠走十字架的道路。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感受不到十字架,因为我们不会舍己,但很习惯把十字舍掉。

3.  灵命成长的规律性:走十架道路,识全备真理,得丰盛生命,三者须合一。如果我们不想在道路、真理、生命之道上深深向下扎根,想赶快跳到怎么婚辅、怎么亲子教育、怎么工作、怎么事奉之类应用上,等于不想种树甚至不想开花只想摘果子。你可以摘一些别人的果子,但没有生命力。

4.  任何个人,如果灵命不能健康成长,只能从自己找原因。真诚热切追求的,上帝可以越过一切障碍,带领我们达成他至圣的旨意——“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上帝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以弗所书4:13)

5.  教会整体如果不能健康成长和复兴,问题首先出在教牧人员、领袖、同工。要问教会工人的兴起、敬拜、牧养、教导、治理、传福音、各种事工、关怀、门徒培训、神学教育等,是否按着“上帝在山上所指示的样式”?

6.  “中国教会有一公里宽,却只有一寸深。”很多在台上教导和牧养的人,其实首先需要被牧养和教导。很多人自己还在吃奶,却已经教人啃干硬的大饼很多年了。已经自视或被视作是大人的宝宝,其实很不幸。他/她怎么能独立带领比他更小的宝宝成长呢?当然,我也认为应鼓励孩子们在成年人带领下,帮着照看更小的弟弟妹妹。但前提是有成年人带领、立好界线、原则,不能让小孩子独当一面或承担重要工作,比如做核心同工、讲道、带敬拜等。

7.  按着上帝的心意实行教会建造和兴起国度工人,是当代成长与复兴的关键、前提。影响华人教会最深的三大属灵传统:改革宗注重严谨的真理却不够活泼真切;弟兄会/聚会处背景的注重灵命、与神相交、内在生活等,却在上帝的创造之工、社会使命、教会建造、解经等方面有严重偏差;灵恩派注重圣灵运行和能力却过于抓狂。所以改革宗背景注重建制的教会,多流于僵化、教条化;弟兄会/聚会处背景的查经班、团契,教会治理和敬拜太随意;灵恩派似有活力却太大胆迷狂。各方都强调只有自己是“按主在山上指示的样式事奉”的,真的吗?其实三者都有利有弊,其弊端都让人受不了,其特长都需要谦卑领受。华人教会与信徒,如何走出迷途?

8.  圣经强调门徒培训,而当代神学院则大多沦为和世界人本办学类似的学术化教育机构。所以,唐崇荣说,每年毕业的神学生成千上万,神的仆人却没有几个。我不反对上能使人灵性和真理都增长的好的神学院。

9.  中国教会最紧迫的任务,也表现在“以基督与现实为核心问题建立本土神学——那只能是十字架牺牲神学”。(姜原来)

10.            灵命成长与教会复兴的真实性,只能靠果子来衡量。最终我们是否“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坚固的营垒”有哪些?异端、异教,但更强大的,是支配当代人内在精神与价值的思想,包括个人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科学至上主义、达尔文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纪元主义、消费主义、犬儒主义,等等。这些都是当代人心中的偶像。当代社会中教会的边缘化和所谓的“后基督教时代”,真的是教会背十字架的结果吗?还是相反?

11.            最后,世界与中国,公共思想文化最紧迫的需要,都是“以基督与现实为核心问题的基督教公共思想文化的发展”(姜原来)。

12.            所以,我们倡导“属灵经典的阅读”[1][1],作为帮助灵命成长重要的补充方式。北美的一些教会领袖,包括很有才气的我非常喜欢的杨腓利(《今日基督教》主编)——他的书肯定是值得读的,但要会分辩——你看其属灵知识背景,会发现他们对上帝在历世历代众圣徒中赐下的深厚的属灵产业,很少提到。那么,贴出“寻神启事”,应该是必然的结果。对任何说直接读圣经就好、不要读人写的书的人——这样的人华人教会很多,甚至包括主所重用的某些仆人,影响很不好——我只能说,你太伟大了,远超保罗、奥古斯丁、伯尔纳、加尔文、怀特菲、爱德华滋、慕勒、司布真、倪柝声、唐崇荣……好的属灵经典,一定能让人在道路、真理和生命上,合一地成长——这也是衡量是否属灵经典的唯一核心标准。问题是,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娱乐遍地令人心浮气燥的欲望时代,试探无处不在。我自己的体会,要清心爱主,不容易……请为我祷告。



慕香柏

2010-6-1 草.

TOP

一针见血啊

我常常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好,这些话敲击到我的内心深处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