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唐崇荣牧师 基督徒感情的圣化 十六 基督徒的怜悯(3)怜悯别人

唐崇荣牧师 基督徒感情的圣化 十六 基督徒的怜悯(3)怜悯别人

唐崇荣牧师 基督徒感情的圣化 十六 基督徒的怜悯(3)怜悯别人

詩篇一0三篇我們要從第八節開始讀,一直唸到第十四節:
「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他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因為他知道我們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在第八節把神的本性講出來。第九、第十節把祂對我們應當行的審判,應當用祂的公義對待,報應我們的罪惡,卻完全不是如此。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節是用三次不同的比喻來描寫,主的愛對我們是何等的充滿憐憫。第十四節把這個憐憫的本性的原因告訴我們,我們讀的八節的第一句,再讀第十四節的最後一句:
「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第十四節「因為他知道我們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他滿有憐憫,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我們再一次低頭禱告:
「主啊,我感謝你,我們越思想你的話,我們越記念你的恩,我們越明白你的本性,我們越看出自己的虧欠。主啊,我們在你的面前,在你的大光照耀之下,顯出自己何等的愚昧,何等的狹窄,何等的不寬恕,我們何等的黑暗。願主你自己聖靈,引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思意念,感化我們每一個人的感情,也求主你繼續教導提醒我們,使我們被更新變化,直到我們越久越像你的樣子。感謝讚美你,給我們用這一段的時期,給我們人生的過程中間,思想感情的聖化的過程,感情的聖化的各樣的題目。願主你真理的靈引導我們,給你的僕人當講的話語,賜給我們受教的心,給我們沉思默想,反覆思想,把你的話當做我們生命的教訓,生活的動力。主啊,你聽我們的禱告,我們同心合意奉耶穌基督的名,吩咐撒旦魔鬼離開這個地方!你不讓牠在我們中間有絲毫攪擾的工作,讓牠在我們中間受羞辱,而你的名得著完全的榮耀!你聽我們的禱告,我們願意像你,因為我們原是按照你的形像樣式造的,就懇切你給我們學你的樣式,給我們負你的軛,給我們背你的重擔,因為你的軛是容易的,你的重擔是輕省的。我們感謝讚美,奉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尊名求的。阿們。」
今天我們要第三次傳講憐恤,關於憐憫的道理。在這段的聖經給我們看見,我們的主充滿憐憫,我們的主不長久責備人,也不永遠懷怒,因為祂是滿有恩典,是不輕易發怒,有豐富慈愛的上帝。那神的這個本性,就成為我們應當效法祂,也應當行出像祂那種生活的一個基礎。如果我們的神不是滿有憐憫的,那我們要怎樣學習憐憫人的生活呢?我們的聖父有這樣的本性,我們的聖子有這樣的本性,我們的聖靈也有這樣的本性。聖父充滿憐憫,所以祂以寬容,以長久的忍耐等候我們悔改,這就是「普遍恩惠」的動機。聖子充滿憐憫,所以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在地上的時候,他動了慈心,他憐憫他們,他心中愛那些,如同流離失所,像羊群失去牧人一樣的人。這樣,聖經一共記載了十次這樣的東西,耶穌基督有十次在聖經記載「他動了慈心,他就憐憫他們,他愛他們。」這樣的動情,這樣的感情是聖子的感情。
我們今天可能就在同樣的環境,同樣的對象,站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完全無動於衷。我們許多時候是看見人的缺點,看見人的虧欠,特別敏感於人對我們的過錯,過於我們能夠用超越那些我們感受受虧的這種經歷,去用上帝的慈愛分享我們的生命在別人的身上。所以憐憫的功課,是一件不容易的功課,憐憫的功課是一件經過長久學習,效法基督,深思神的話所產生出來,很成熟的人格所能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這種感情是寶貴的,這種感情使人超越常人,這種感情使人可以進到更偉大,更高超的人格的生活。
我們曾經思想到,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但是聰明人所追求的知識,就不一定很多。特別是越天資聰明的人越不愛讀書,那些很勤勞讀書的人,可能是發現自己的智力不如別人的人。所以有很多家庭,有一個不愛讀書的孩子,其實他的聰明智慧,沒有低過其他的兄弟,但是他的學歷比別人低的原因,就是自以為「我不必像你那樣勤勞讀書,我也可以有許多的事情表現沒有輸給你們。」所以有聰明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多的知識,而有許多的人用聰明再增加知識,那這些人就變成才智學問比別人更廣博的人。但是有學問,有知識,有知識的人不等於是有智慧的人。所以「知識」還要加上「智慧」才有真正人生的方向,因為智慧是知識的方向,智慧是知識的根基,智慧才是知識的真正的本質,而知識可以從人累積的經驗,從累積的學問中間去吸收過來,智慧卻需要有敬畏耶和華,和謙卑效法那些賢哲之人所傳下來的經驗才能得到的。
這是世上的智慧人他們從世界的哲士,從先古的哲人傳下的真理的結晶,他們經驗的結果所吸收之後而有的。但是天下有一種智慧人不是天下這種人,普通世人可以相比的,就是從敬畏耶和華,認識至聖者,又遠離罪惡而產生出來的。但這樣的人雖然很多,教會裡面也有一些,但是我們看見了,這些的人他們不一定是一個偉大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做一個結論 ---- 有知識而求智慧的人,雖然是很少,但是有心靈深處天良的真正的純樸,加上憐憫心的廣大心懷的偉大的人更少。這樣呢,這世界聰明人還比偉大的人更多。有很多人聰明,因為他們不願意受欺騙,他們有智慧,因為他們要高人一等。但是一個有憐憫人的心情的人,這樣的人格才是偉大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不是怎樣去吸收,搶奪,去爭取,去擁有別人身上所有的,成為自己所有的一部份,而是願意在自己生命中間分享,犧牲,捨己,叫別人從他的生命中間,領受一些的好處。這樣呢,這種犧牲,捨己的心,就使他成為偉大的人。
我小的時候有人問我一個問題,說「有什麼東西你越剪它越高?越剪它越高?」我說「怎麼有這樣的事情呢?每一次剪它就低了,再次剪它就低了。」後來呢,我想了半死想不到。他告訴我有兩種東西你越剪它越高,我說「什麼東西啊?」「就是女孩子的辮子!」所以越剪它就越高,越剪它就越高,不是越剪越低,是越剪越高。還有什麼呢?他說「就是男人穿的褲子,你越剪它越高,越剪它越高。」所以我們的觀念一剪就低,一剪就低,不一定的!從上掛到下的,你越剪它就越高,從小長到上的越剪它就越低,這個叫做 antithetic thinking process,你的思想有一種反過來思想的這種程序的方法,這樣呢,你就很聰明了。「那還有一個東西,什麼東西你越拿它越大,越拿它越大?」我說「怎麼有這樣的東西呢?你拿一部份它就小了,一塊餅乾,你拿一部份它就更小,再拿再更小。」我想得半死想不通,原來我不是太聰明的人, 想了幾天才知道那個答案是什麼呢?---- 沙坑。這個沙坑你越拿一部份沙,坑就越大,所以越拿它就越大,越拿它就越大。所以我後來想,「哦,原來有這樣的事情。」這是我們普通人的頭腦,怎麼想也想不出來的事情。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但是有一種真正拿了會更大,拿了會更大,就是什麼呢?憐憫的心腸。你憐憫別人的時候,你憐憫的心腸就更寬大了。你再更憐憫人的時候,你憐憫人的心腸就更寬大了。這是一個違背自然律,真正不是用反面思考的程序所能了解的,這是真正聖經裡面的原則。我們越捨己,我們的「己」就越大,我們越與人分享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就越豐盛。所以這世界有兩種人,一種人就是儘量從別人的生命中間,挖一些東西來自肥,來使自己更多的享受,更多的佔有,更多的擁有世界物質的這些東西。
另外一種人就是從自己的生命繼續挖出一些東西分享與人,照顧別人,憐憫別人,體恤別人,供應別人。而聖經很清楚的給我們看見,神賜福給那些憐恤別人的人,因為憐恤別人的人,必蒙憐恤(參:馬太福音:5 章 7 節),照顧別人的人必蒙照顧,一個關懷別人的人,必蒙上帝的關懷,神在這件事情上,從來沒有做錯事。神的眼睛照顧那些真心願意照顧別人的人﹔所以一個人為主的緣故,受主的愛的激勵,分享自己的人,他們絕對靈裡不是越來越貧窮,阿們?
你越分享自己,神就給你越豐盛,豐盛的生命哪裡來的?從主耶穌基督那裡來的。而主耶穌基督說,「我來不但叫人得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的生命。」而豐盛的生命,除了主賜給我們以外,我們要問,「是藉著什麼辦法賜給我們的呢?」原來是藉著效法基督的捨己而產生出來的。當我們跟隨主的時候,我們不但領受那救贖之恩﹔當我們跟隨主的時候,我們更領受他完人之範,他成為模範,完全的模範。他怎樣關懷別人,怎樣犧牲自己,怎樣捨棄自我,怎樣願意分享他的生命,這些不單是救贖的,更我們效法的。「救贖性」是基督的救恩,是主和救主在我們身上的工作,而「效法性」是基督的榜樣在我們身上感化我們,帶領我們,感動我們,使我們照樣去做他所做的工作,活出他所活的樣式。
今天基督教的新派,只注重「效法基督」這一方面的基督教的生活,而忽略了基督的救贖,使我們稱祂為主這一方面的救恩的工作。所以福音派注重「救贖性的基督」,而新派就注重我們應當效法他的「道德性的基督」。如果這兩方面我們兼有,我們在基督教的生活就非常豐富了!有很多福音派的人,只要耶穌為救主,只要耶穌赦免他的罪,但是他們就坐享其成,領受救恩以後,有信沒有行為。而聖經說,「有信心沒有行為」是什麼?是死的(參:雅各書:2 章 17 節)。所以我們領受救贖的結果,乃是讓這位主繼續在我們生命中間掌權居首位,用他的生活,用他的捨己成為我們效法的榜樣,使我們像我們的主。
耶穌不但說,「你們要跟隨我,你們要接受我,你們在眾人面前承認我,我在父的面前也要承認你們」(參:路加福音:12 章 8-9 節)。主耶穌又說,「你們要效法我,你們要跟隨我,你們要背我的重擔,你們要負我的軛,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重擔是輕省的」(參:馬太福音:11 章 28 節)。這樣,耶穌基督不但拯救我們,耶穌基督也教導我們,祂不但親自道成肉身使我們領受救贖之恩,他也親自活出為人,成為我們終生的榜樣。我們感謝上帝!
那在這憐憫人的事情上,基督是完人之範,是萬世師表,他真是每一個活在世界上的人,應當好好學習的一個榜樣。感謝上帝!祂動慈心,他同情人,他大大發動他的愛,如同何西阿書所說的,「我的憐愛大大發動」(參:何西阿書:11 章 8 節)。這是一個何等偉大的描寫,我幾乎沒有看見任何一個詩人,或者任何一個文學家,用這麼簡短的幾個字,描寫感情怎樣發抒出來,「上帝的憐愛大大發動」,為什麼呢?因為祂憐憫那些不該有憐憫的人,祂要赦免不該赦免的人,祂用祂的慈愛臨到那些不應被愛的人。所以這裡說,「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祂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祂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參:詩篇:103篇8節)。
我們的主是絕對有資格發怒的上帝,我們的主是絕對公義聖潔的主宰,我們的主是宇宙所有道德最後的審判者,我們的主是終極性,沒有再上訴可能的最後的最高的審判官。這一位公義的,聖潔的,良善的,有絕對權柄審判世人的上帝,這裡告訴我們,「他不長久發怒,他不永遠懷恨,祂滿有憐憫,祂滿有恩典,祂不輕易發怒,而且有豐盛的慈愛。」在以賽亞書第五十四章第八節告訴我們,「耶和華說,我曾向你們頃刻發怒,我對你們的怒氣是頃刻之間漲溢了。」接下去,他講一句話,「我以永遠的愛來愛你」(參:以賽亞書:54 章:8 節,耶利米書:31 章 3 節)。當上帝發怒的時候,是頃刻之間,當上帝施慈愛的時候,是永永遠遠沒有止息的施恩。我們感謝上帝!這樣的一位主,祂就對我們講了這句話,「你們要憐憫人。」憐憫人的人就像上帝,一個對人沒有憐憫的人,這個人很可能是一個鐵石心腸,有仇必報,卻以為自己是執義行事,見義勇為,絕對不放過罪惡的人。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有哪一個人是沒有犯錯的?有哪一個人是永遠完全的?為什麼當別人不完全的時候,我們吹毛求疵呢?當別人犯罪的時候,我們斤斤計較,當自己犯罪的時候,我們竟然用各樣的辦法遮蓋自己,替自己解圍,替自己解釋,然後用兩種不同的尺寸的公平,來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呢?所以當別人犯罪的時候,你說「耶和華,求你用你的聖手,大能顯出你的公義,讓他認識你是聖潔的上帝。」當自己犯罪的時候,「主啊,你是滿有憐憫的,求主你赦免我,因為我的本體不過是塵土,你知道我的軟弱。」我們常常用這樣雙重標準,來對己對人,這就是我們靈性不成熟,也就是我們生命不長進,一個真正表現出來,很幼稚的記號。我們能不能一方面過最聖潔的生活,一方面用無窮的愛去憐憫別人?這是耶穌基督。
法利賽人跟耶穌基督不同的地方,法利賽人自己生活不聖潔,但是對別人沒有憐愛,耶穌基督絕對聖潔,對別人充滿憐憫,這樣的靈性是很難的。我們今天求諸己非常鬆懈,求諸人,非常嚴厲。我們今天不以上帝的聖潔公義的原則來律己,卻以這些原則去律人。我們以上帝的慈愛來寬恕自己,卻不讓別人與我們同享同樣的慈愛,這是很不對的事情!當神把恩典賜給我們的時候,祂不但要我們領受祂的恩典,祂的憐憫,祂的赦罪,祂的寬恕,祂更要我們效法祂一樣,把祂的本性,化成我們日常生活特別對待別人的行為中間。
一個憐憫人的人,是一個預備了解別人。我們今天對別人肯了解嗎?對別人肯了解,那你就要花很多的時間,去明白他真正的動機是什麼?明白他過去的缺陷,明白他文化的限制,明白他家族的背景,明白他傳統的習慣,明白他天生的本性是什麼。這樣呢,預備了解人是很偉大的,對人的了解就是對人的誤解的反面。人與人的誤解,產生了不必要的仇恨。人與人之間的誤解,產生了社會之間的紛爭,人與人之間的誤解,產生了族群的分裂。人與人之間的猜疑,產生了不能赦免別人的這種仇恨的心意。這樣呢,社會,個人,家庭,民族,部落就永無安寧了!所以我們對別人我們感到奇異的動作,你第一個憐憫人的心應當存的心態,就是預備去了解他。「為什麼他這麼做?哦,原來,原來是這個意思,跟我想像的不一樣。」當一個人,「哇!你這樣兇,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我,我氣你。」你氣死他了,你就對待他那樣。原來你這樣做你很辛苦,他那樣做因為他牙齒痛。他不過是牙齒痛,你不了解,你就以為他是故意對待你,這樣呢,你就永遠不存心了解人,你就存心報復人,這樣的人自己很痛苦。大家說,「這樣的人自己很痛苦。」
你知道嗎?你今生有很多痛苦是不必要受的,你今天有很多的事是沒有賞賜的十字架,是沒有理由的生氣,是不需要動怒,不需要仇恨,不需要發脾氣,不需要對他誤解,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動機本來就不是那樣。我們今天不存心了解人,我們自己就在苦難中。我們不存心了解人,我們自己就背沒有賞賜的十字架。所以一個憐憫人的人,full of mercy,第一個條件,就是預備了解人,你預備了解人。
有一個小孩子很調皮,這個老師以為他是壞蛋,所以呢,在學校裡面對他很不好,「因為你這麼調皮,你一定故意跟我搗蛋!」許多做老師的人,自己小的時候很調皮,等到他一做老師,盼望全世界乖乖的像木頭一樣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自己從前也不是這樣的人,你為什麼要這樣要求人呢?所以他認為這個孩子故意跟我搗蛋,常常一回頭看他正在講話,所以「這個孩子很壞!」那麼他故意跑到他的家去,告訴他的媽媽,「你的兒子很壞,你的兒子不愛幫忙人,你的兒子在學校裡很壞。」
當他到他的家裡面去的時候,他心裡面想要講什麼話讓他的媽媽能了解做老師的人是多痛苦,因為這個孩子這麼壞蛋。很多孩子是很會裝假,所以在家裡是壞孩子,在學校是好學生。你不相信,你看看,很多這樣學生,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回到家裡呢對媽媽講話一點都沒有尊敬。但這個孩子剛好相反,因為他很爽直,很實在,所以他調皮就調皮,一到家裡媽媽正在那裡接待老師的時候。老師坐下來,「我是你孩子的老師。」當他一講這句話的時候,想不到這個媽媽說,「好在上天賜我這個孩子。」這個老師馬上就變成啞吧了,他不知道要講什麼話。
這是真正在一個教育學的書裡面提出來的例子。他就問她「怎樣呢?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唉呀!我如果沒有這個孩子,我就死了。他兩歲的時候,他的爸爸就死了,他還有另外一個弟弟,是遺腹子我生出來。我現在整個家困難得不得了,經濟非常窮,而這個孩子又要讀書,又幫忙做工,又回來做家務,全家的衣服都是他洗的,飯是他煮的,他還要預備功課,我感謝老天爺給我一個這樣好的孩子。 」這個老師聽完了,「啊,哦,.... 」一句話都講不出來,他就「啊,很好,很好.... 」握了手他回去了。他當天不能睡覺,「這個孩子為什麼是這樣呢?」原來這個孩子是很聰明的人,所以他上課的時候,如果聽老師講的,他比別人更先懂了,他就會去幫助那些聽不懂的,就會告訴他們。所以動一動,講一講就變成調皮的孩子了。所以我這一生非常同情又聰明,又調皮的孩子,我常常替他們抱不平。不等於說我就是這樣的人,你不要誤會就是了!
但是親愛的弟兄姐妹,我講的用意就是說,你要了解人,很多人的動機,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壞,我們不必把他解釋,因為今天二十世紀最後一段的哲學,變成了很注重詮釋學 (Hermeneutics),在解釋的事情上,人犯了很多的錯誤。今天解經的錯誤使得基督教亂七八糟!我們如果在解釋的事情上不歸正,我們就把許多邪門,許多旁門,許多左道代替真理了。然後呢,把這些非真理的所謂「被真理化的非真理」當做真理教導人,人就受害了!因為什麼?因為你解釋錯誤。所以你要了解人,正意了解人,這是很重要的。你要憐憫別人嗎?從了解人開始。如果你誤解人,那你在危機中間。為什麼?很少人覺悟到他誤解人。很少人覺悟到他誤會人。所以呢,因為他不覺悟他誤會人,他就很少為誤會人而悔改認罪,而你的罪就一直在那邊,這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寧可吃虧,我不要誤解人。不誤解人的原因,就是因為我知道誤解人,常常以為自己是沒有錯誤的。所以既然感到自己沒有錯誤,怎麼會為自己沒有感到錯誤的事情來悔改呢?你不感到錯誤你怎麼會認錯呢?所以你就永遠不能認錯,這就是「隱而未現之罪」(參:詩篇:19 篇 12 節)。一個不肯了解人,而且錯誤了解人,誤解人,或者常常故意誤解人的人,這是一個很可憐的人!因為他們被自己對別人的誤解所蒙蔽,所遮蓋,以致於一生一世,幾乎很難為這個罪而悔改。
誤解人多害死人類,如果你讀過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vsky,1821-1881) 的短篇小說, 那你就知道有一個被誤解殺人的人,就關在監牢裡面,把他丟在西伯利亞。你知道沙皇他們刑罰俄國的罪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丟到西伯利亞。西伯利亞離開莫斯科有一萬多里,那你要怎麼跑路回來?那邊冰天雪地,有時零下五十度,而根據曾經有過的記錄是零下九十度,在拉馬 (Lama) 湖的附近,這是有一次發生過,以致於有一批探險隊就死在那邊,因為他們帶的衣服不夠。那在這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裡面,有一個人就因為被判錯罪,以為他是殺人把他放在那邊。到了二十八年以後,他們重頭好好詳細查,有新的資料出現,發現那個人沒有殺人,而真正殺人的是另外一個人,現在要怎樣賠罪呢?政府要怎麼樣講對不起呢?你就是講一萬次對不起,你也不能把二十八年的青春歲月還給他,對不對?結果就對他說,「你的刑期到了,從終身徒刑,變成明天可以離開監牢,因為事實證明不是你殺的。」當他聽到這一句話的時候,老淚縱橫,當他看二十八年已經過去了,他已經被人誤解,已經名譽掃地,全國的人都看報紙知道,二十八年前殺人的那個人是送到西伯利亞去。那他剩下什麼?剩下不知道還有幾個月,還有幾年活在世界的日子。白髮蒼蒼,頭髮白白,就這樣離開監牢,走回到家去的時候,送到自己原來的家鄉的時候,親人都死了!他已經是很老很老的人,親戚都沒有了,朋友都不認識他,已經死的人都死了,他就這樣度他可憐的晚歲。
今天我們誤解人,我們就是無意中殺人!我們今天誤解人,我們就是常常無形中不能赦免人,不能求主赦免我們自己誤殺的罪。我今天要講一件事情,今天許覃陌牧師跟我們開會,昨天我們開會宋文勝也代表台北去開會,把我們這個東南亞神學課程這四年的總計劃做一個好好的討論,那麼,討論的結果就是每一個城市,盼望每一年至少有兩門教義的功課,doctrine,神論,基督論,什麼論.... 這樣的,每年,台北、香港、吉隆坡、新加坡,那其他在印尼是用印尼文,用英文教的那個是例外,每一年至少有兩科教義的科別,有兩科是聖經的,或是其他的專題的課程,所以明年開始,你們有四個課程可以上了,除了這四個課程,你又可以在六、七月到美國,或者明年是在吉隆坡,再加上九個課程,那這樣你們可以很多的時間研究歸正神學。
那麼我們開會到早上三點半,今天早上三點半才結束,三點半結束了以後,我們就大家預備睡覺,宋文勝弟兄跟許覃陌牧師,他們還要去辦一個事情,什麼事情呢?因為他昨天在聚會做禮拜的時候,握手,握手,回頭一看,他的皮夾給人家拿去了,護照也不見了,他的信用卡也不見了,還有他一點的錢也不見了,還有什麼不見我忘記了,以後回來你問他好了,那所以他還要去報警,到五點半才報出去,後來他睡不到幾個鐘頭,今天還有人陪他去,在台灣的代辦,到那裡把遺失的警察證明書要一張去帶回來,所以就很遲才到了台北。
那麼完了的時候,我們要走的時候,許牧師就托我一大疊的信。這一大疊的信,原來是什麼?就是從前的青年歸主交給我們的一些的奉獻。那這個奉獻是什麼?就是有一些的人,他們奉獻給佈道團,但是那個時候就請青年歸主代收,青年歸主代收了以後,青年歸主就交給佈道團,那佈道團就發一封收到這些錢的總單就給青年歸主。青年歸主怎麼處理我不大清楚,那麼,後來就有人說,「我們沒有收到這個收據啊。」那我們應該再從印尼再發收據,那他就交到新加坡,新加坡就轉到印尼,因為好幾層。所以我問新加坡同工的時候,新加坡同工說,「我們已經發過一次收據了,我們不會再發第二次了。」以後事情就這樣解決了。後來有人就認為,廖明發長老沒有把這個錢交給我們,所以有的人就懷疑,到底這個錢在哪裡?
那我問了我們的同工,「他說已經發了一次收據,就不能發第二次了,所以那邊也不發了。」最後呢,就這樣拖拖了大概七、八年,那麼,結果總查,這一次查出來,那些錢和那些收據都在,所以這一次才請我帶來。帶來了,我就把一個箱寄在飛機場,那些都放在箱子裡,所以我要明天廖長老載我到飛機去,把那收據拿去,他再開車回來,因為我不要再帶回印尼,帶到五個國家,我太辛苦太麻煩了,以後又變成一件事情。那這幾年就有人以為青年歸主是不是不誠實,或者瑕疵?那種誤會就變成傷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以後有人就受了虧損。你明白嗎?
所以呢,一個人要儘可能了解別人,當然我們做事,儘可能不讓別人毀謗你。別人也儘可能去了解別人,因為我們已經說過「我們收到了。」但是他們不相信,是不是收到就是那一批?所以過了這麼多年,感謝主,許牧師說還找到那些,所以全部可以答出來,這個是一個例子。所以憐憫人的第一條,就是你要儘量了解人,儘量了解人,預備心了解人。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可以進到更好,更不需要爭執的地步。
而第二方面,不要假設,千萬不要假設別人是懷惡意的。我們許多時候,不能不防人,我們不可害人,卻不可不防人,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雖然如此呢,防人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就加了很多的預設,把好人當做壞人來防。那一個從來不防人的人是常常吃虧的。我這兩天我又大吃一次虧,要不要聽故事呢?我想要結省錢,所以我就從飛機場坐輕快鐵到吉隆坡,到了市中心再換那個火車到靠近旅館的地方。然後再拉行李到旅館,這樣可以節省一些的錢。那麼結果呢?一坐火車,快要下車的時候,忽然一些人到我前面來,忽然間有東西丟了,他們就在下面拿,有一個人一直拿就一直抓著腳,好像他的銅錢掉在我的褲腳一樣。我就被弄得,根本沒有嘛!他還是一直抓著我的腳,我不知道他們原來有惡意。就在他們正在注意腳,我也在注意腳的時候,我這裡六百塊美金就給人家拿去了。而我剛好在那個以前,好像知道說這裡放東西危險,快快把護照放在後面,所以,感謝上帝!護照沒有被拿去,結果是文勝弟兄的護照給人家拿去了。我不是說他「代罪羔羊」,我不是這樣的想法。防了一個,結果另外一個還沒有辦法防。
那麼,我也不知道,等到我就誒,護照還在,感謝主!後來就「誒,糟糕,我一些錢不見了。」原來他們故意分散我的注意力。所以如果你們到吉隆坡,如果坐的是他們的地下鐵,他們不是地下鐵,是空架鐵,是空中架的,高架鐵,那你要注意有人丟東西,銅錢在你的腳,我下一次一定會踢他的臉一下。後來又想,「不夠憐憫!」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防人的時候,有時候我們過分預想,這個人大概是壞人,就想大概多壞!多壞!多壞!以後就把好人也當做壞人來看待,那個是不大好的事。
有許多時候,如果一個人是好的,你先把他當做壞人,以後呢,他慢慢就變成壞人。因為他怎麼做你都不相信,他就「壞給你看」,那你就在他的罪上有分了!你使他犯罪的事情上有分了,反過來,有一些人不是太好。當你把他當做好人,一直把他當做好人,而他認為你這麼信任他,他就不得不變成好人給你看。
所以,這些是很微妙的心理,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但我們儘可能在不必要的時候,不要把人當做壞人,我們很相信我們的工人。我家裡有兩個工人,那我不在,一個禮拜四、五天不在,我的太太有時候也不在,那我就請我的同工在我家裡住。有時候他要出去做工,他白天也不在,所以整個房子,東西多得不得了,都是交給我們的工人。那這些工人,你當做他很誠實,他就真的很誠實。感謝上帝!這五年來,這幾個工人都是很誠實,很誠實。前兩、三年發生過一些偷東西的事情,而且他們也會懂得偷一些比較好的東西,現在這幾年沒有這個事情。我寧願把人當做好人而有所損失,我不願意把人當做是壞得不得了,然後,慢慢慢把他們逼到一個不得不做壞人的地步。這可能是我為人不夠智慧,或者太老實、笨人的錯誤,但我的個性是這樣的人。
你們要憐憫人,那憐憫人的第三個部份,就是隨時預備幫助人,特別是你遇到你見到別人有困難,有缺欠,有需要,有患難,有逆境,有飢餓,有缺乏的時候,那他們一定要預備心去幫助他們。那這些如果他們是故意的,或者他們是不應當得的,你就不應當給他們。所以聖經說,「你手頭若有多餘的,就該那些應當得的」(參:箴言:3 章27 節)。那這個整個的 Key,就是「誰是應該得的?」我要幫助人,我願意分享,但是我如果沒有智慧,我沒有分辨,我只要分享,只要能做一些我就高興的話,那結果我就被利用了。你不要太好!做好人是非常寶貴,但是太好,「行義過分」(參:傳道書:7 章 16-17節)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怎麼辦呢?就要怎樣學習經驗和智慧,從誰是「應該得的」那一方面,去好好思考誰是應該得的。通常那些應該得的,都不認為他是應該得的,所以那些自以為應該得的,你都不要給他,因為以為自己應該得的,常常是不該得的。我只能提示你一點這樣的經驗,那些自以為「我應該得,應該得,應該得的」,可能是絕對不應該得的。而那些應該得的,常常不講,你應該自己看出來。所以當你憐憫人的時候,你要有比較主動的心態,你要有一個 active mentality,不是 passive mentality。
今天有很多所謂的「慈善家」,是要人寫信給他,求他,然後他才批准「我幫助你。」我一生不做這樣的事,我一生不求人,我也一生不讓人隨便向我求我就隨便相信。我儘可能自己眼睛觀察,必要的時候,我查問他,問到他真正需要的時候,不等他開口,我就應當幫助他,這是比較主動的心態去憐憫人。所以一個富有憐憫人的心的人,他是一個願意了解人的人。一個富有憐憫人的心,這個人他是一個不隨便用假設來把人當做惡人。一個富有憐憫人的心的,是經常預備在即時的時候,給人一些幫助。如果這些的幫助不夠智慧,而使他們變成靠你的幫助變成奴才像,變成更懶惰,變成依賴性的話,那你的幫助不是成善,乃是成惡,你的幫助不是成就好事,是把人帶到更不好的地步。所以在美國曾經幫助印度一個城市叫作加爾各答(Calcutta),這個城市在四、五十年前,整個城市裡面有五萬個乞丐,所以,他們感到應該幫助這些人,幫助了幾年以後,後來這個城市的乞丐變成五十萬,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認為「有人幫助,別人對我的好心,是我得財之道,所以我可以利用別人的同情,利用別人對我的關懷,來刺激他們,使他們良心過不去來幫助我。」
所以這樣呢,你行善就需要節制,行善需要有智慧,所以箴言書所講的話是沒有錯的,你行義不能過分。我們應當幫助人,但是只能幫助那應得的人,誰是「應得的人」呢?求主給你智慧,求主給你從你人生的經驗的豐盛的結晶的中間,你找到一些原則再去處理。這樣,憐憫人的人是經常預備心要幫助人的。有一些人他們開口向你借錢,而你真正知道他是需要的,那你用什麼辦法呢?我就說,「我不能借給你,但是我給你一部份。」有時候我借的時候,我故意借一部份給他,約定時間你要還我。當他不還的時候,我以後就沒有再有義務來借你,因為他爽約,因為他是不可信的人。所以用這樣的辦法,一方面沒有失去憐憫人,幫助人的機會,另外一方面,也不讓人有機會隨便玩弄你寬恕人,憐憫人,你幫助人的這種慈心,所以求主給我們智慧。
不但如此,一個預備心憐憫人的人,他預備心寬恕別人的過犯。當人得罪我們的時候,如果他不是出於故意的,你就不應當記恨。如果人有過錯,不是存心來得罪你,你就應當學習赦免他們。「憐憫人」包括「寬恕別人的過犯」,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這樣的人他禱告的時候,他有足夠的資格到神面前來,「主啊,赦免我們的罪,如同我們赦免那些得罪我們的人」(參:馬太福音:6 章 12 節;路加福音:11 章 4 節)。那,這個人禱告以前赦免人了沒有啊?有沒有啊?我問你啊。「主啊,赦免我們,如同我們赦免那些得罪我們的人。」他已經赦免人了沒有?有赦免了沒有?他已經經常赦免人,他才有資格這樣禱告。
你把聖經裡面的意義,上帝的話語的前後關係,你注意幾件事情,第一、就是次序的問題,先後的問題。第二、就是關係的問題,這句話跟與這句話有關的相同詞彙的其他出現的經文到底有什麼關連?那這個第三、重點的問題。這一段的聖經裡面所講的,哪一點是重點?哪一點不是重點?把輕重分開,輕重非常清楚的界定之後,然後次序先後清楚,關係結連統一,這三樣弄清楚以後,你解釋聖經就不會隨便。
所以在耶穌基督教導我們的主禱文裡面,他不是說,「主啊,幫助我赦免別人,好像你赦免我一樣。」不是的!「教導我能夠赦免別人,好像你已經赦免我一樣。」反過來!「主啊,你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是我們已經赦免別人,現在我才有資格求你赦免,你看到了沒有?這樣,這個倫理的要求,和行為的嚴格的定律,是要遵行出來才有資格到神的面前禱告。當然,我們沒有赦免別人以前,主先赦免我們,但那個赦免是「地位」的,那我們赦免別人是「生活」的。我們沒有辦法赦免別人,使別人變成一個無罪的聖徒,這是地位的問題,是神改變人。但是生活上人得罪我,人對我不起,我應當饒恕他,我應當赦免他,這是生活層次的赦免。唯有這樣人,才有資格繼續不斷禱告,「主啊,你赦免我。」
我想,這是從改教以來,有很多的人都知道的。就是路德宗的教會,常常在講道以前,有求赦罪的禱告,然後宣佈赦罪的習慣,「你的罪得赦免了。」為什麼改教時期「赦罪的宣佈」是宗教主日崇拜儀式的一部份呢?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人只有藉著「告解禮」得到神父對他的應許,赦罪,他才能脫離罪的捆綁。但這種已經傳下來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根據什麼?根據三處的聖經。「你在地上所捆綁的,我在天上也要捆綁;你在地上所釋放的,我在天上也要釋放」(參:馬太福音:16 章 19 節;18 章 18 節)。第一次是馬太福音十六章,第二次是第十八章,第三次是在耶穌升天以前馬太福音二十八章。這樣,耶穌基督三次提到「你在地上釋放,我在天上釋放」,最先給彼得。以後呢?「你在地上釋放,我在天上釋放」是給十二個使徒。接下去在大使命以前,耶穌基督談到這樣的事情,這樣,耶穌基督就把這三次「釋放」跟「捆綁」的權柄交給那些要繼續他的工作,在地上傳福音的人。
所以我的認知,我的解釋,我們在地上釋放是誰?就是罪人。藉著什麼?藉著福音的廣傳,藉著耶穌基督的救贖,我們宣佈他進到新生命的地位,所以我們釋放罪人。那我們在地上捆綁什麼呢?我們捆綁撒旦的工作,所以我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天上也捆綁。我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天上也釋放。後來這一段的聖經三次出現,就被羅馬天主教專用在他們的神父的「告解禮」中間說「我赦免你們的罪!」,那這些天主教裡面的這些善男信女,他們就因為神父告解中間的赦免,他們平安的回去。為什麼呢?因為赦免的權柄是給神父的。其實這個解釋就是神父有特權,而不是基督徒用福音來使罪人得釋放,在全世界宣講,使人自由,進入真自由的基督的福音的裡面。所以呢,天主教誤解的結果,很多人懂得他的罪得赦免,要神父講這句話,宣佈出來。那到了改教時期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慈運理(Zwingli, Ulrich,1484-1531) 之後,我們已經得到真正的自由了。所以,在我們講道以前,我們認罪禱告,然後呢,「你們的罪已經釋放了。」就變成台上的宣佈,也就是我們的主使我們藉著真理得自由,我們的主使我們藉著救恩得赦罪的這種享受赦罪平安的事實。我們每個禮拜有差錯,有對不起上帝的地方,到禮拜天聚會的時候,傳道人就說,「我們的罪已經得到赦免。」我們每一個禮拜到主面前,重新享受神給我們的饒恕。
那親愛的弟兄姐妹,現在呢,關於「赦罪得到自由」的事情,回到憐憫人的事情上。那麼,神要我們怎樣赦免別人,你要行出來,你才可以這樣禱告。因為你禱告的時候是說,「求你免我們的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如同」,表示我是常常先赦免了人,所以我求你赦免。這樣呢,基督徒禱告以前,一定要先效法主赦免我們,去赦免人,而主赦免我們是地位的,我們赦免別人是生活的。我們再求主赦免我們,像我們赦免別人的時候,這是生活的赦罪,因為我們不需要地位上第二次,第三次,從罪中拯救出來變成聖徒,那是一生一次就夠了。常常寬恕別人,這是憐憫人。
我們對別人的過錯會不會寬恕呢?我們對別人的毛病會不會原諒呢?我們對別人在我們的身上對我們的虧欠,我們能不能不計較呢?不計較人的惡,這是愛的力量。寬恕別人的惡,是憐憫別人的表現。所以存心憐憫的人一定要了解人,不要先預設人的惡,不要不寬恕人,常常預備 always available to help others,而且存心寬恕別人的錯,來到主的面前,這些都是憐憫的一種真正的生活。那,我們怎麼樣才能夠真正過一個憐憫人的生活呢?
我在最後的這段時間,要給大家一些很重要的建議。怎樣才能過一個憐憫人的生活。你要過一個憐憫人的生活,你要從上帝的恩召去看我們的責任就是如此。上帝為什麼施恩給我們?不是因為我有什麼功勞。上帝為什麼施恩給我們?不是因為我有什麼夠好的行為。上帝為什麼憐憫我呢?不是因為我有一些足夠的條件。恩典之所以是恩典,在羅馬書第四章的第一段提出來三個原則 ---- 不靠行為,不憑功勞,不該得到。大家說「不靠行為,不憑功勞,是不應該得到的。」我今天成為何等樣的人,是不應該的。我今天蒙上帝的恩,完全沒有功勞的。我今天有什麼行為換取上帝的恩典呢?根本沒有好的行為。所以當我還在做罪人的時候,當我還軟弱的時候,當我還在做仇敵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死了,而且按照所定的日期為我死了。所以使我今天成為一個蒙恩的人,這就是從思念神的恩召去領受我們應當憐憫人的感動。
感謝上帝!一個人常常思念主的恩,常常記念從前上帝怎樣恩待我們,怎樣憐憫我們,怎樣拯救我們,怎樣改變我們,那你就得到激勵,你就得到刺激,你就得到感動,你就得到啟發。然後你說「主啊,我是應當憐憫人的。」我們是怎樣蒙恩的?保羅說「你們要思念,你們要想想你是怎樣屬基督的,我們又是怎樣屬基督的。」保羅對什麼人講這些話呢?就是哥林多裡面那些分裂教會的人講這些話。因為他們認為他們比別人更屬靈。你是屬亞波羅的,你是屬保羅的,你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哪一種最好?屬保羅好不好?屬基督的最好,對不對?我告訴你剛好反過來,那些屬基督的是最壞的!為什麼?因為他說「我是屬基督的」,他先假設「你們不屬基督。」「你們不屬基督,我才屬基督。我才是真正愛基督的人。」
誰最愛台灣?(眾笑)很多道理要反面講,不是正面講就可以。我們盼望這一塊的土地平安,盼望這一塊的土地有好的未來,盼望這塊土地有自己的骨頭,我們求主幫助我們!「我認為我的教會就屬我最愛的教會,我最屬靈,我屬基督,你們都不屬基督。」保羅回答他們說,「如果有人以為他是屬基督的,他們要想想,他是怎樣屬基督的?」我們也是怎樣屬基督,我們都是同樣的,我們都是蒙上帝恩典的,我們就應當因為思念主的恩,而有同樣的心情去愛人。主怎樣愛人,我也要怎麼樣愛人。主怎樣拯救我,我也要照樣分享救恩。主怎樣不因為我的功勞,不因為我的行為憐憫我,我應當用這樣無條件的心去憐憫別人。這是我建議的第一點。我們怎麼樣過一個憐憫人的生活呢?思念主的恩,思念我們是怎樣蒙上帝的拯救。
第二方面我們怎樣去過一個憐憫人的生活呢?我們要從人的弱點的了解。了解人的軟弱,不是了解人的罪惡。了解人的軟弱,然後去明白怎樣體恤他們。這是從神自己的本性裡面我們看到的,因為聖經剛才告訴我們,「祂思念我們本體不過是塵土,祂知道我們的本體,祂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為這個緣故,當主看見我們不過是塵土的時候,祂就不太多計較了,祂就寬恕我們。《讀者文摘》好幾十年就會有一篇文章被登出來,以後再登出來,以後再登出來,而那篇文章每一次登都很多人受感動。我二十多年前看過這篇文章,我現在把裡面的大意講給你好不好?一個做爸爸的把五歲的孩子打到差不多全身都受傷了,那個孩子大哭,完了以後疲弱得不得了,就睡覺。睡在床上的時候,最後父親感覺到他太壞,應該打,但是打得太過分了,又感到很內疚,他等孩子睡熟的時候,他就偷偷進到這個孩子的房間。他進到房間裡面,把小小的燈開起來,看著這個孩子,在那裡哭到滿身都是眼淚,然後呢,身上的傷痕在那裡,是他自己打傷的。他看到這個情景,他自己太難過了。突然間,他覺得自己比孩子更壞,因為這個孩子很壞,但是把他打到這個地步,他並沒有比孩子好,他比孩子更壞。然後他自己留著眼淚,他看著這個孩子就一句話湧上心頭,「他不過是一個五歲的孩子。」他不過是一個五歲的孩子,他很多事不懂,他不一定是故意的,他太過精力旺盛。他太過聰明,他太過富於想像力,他太好自由,但是你把他打到這個地步。
今天我們有許多時候對別人太苛刻,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一些溫暖,一些慈愛,一些憐憫。今天我們在行義的時候,我們許多時候,我們過分了。為什麼呢?缺乏憐憫人的心。我讀了那篇文章,我也流淚。後來我再看那篇文章,後面有一句話,這篇文章多久以前登過了,這篇文章是再版的,再版的。這是繼續不斷從人性深處,重新挖起那最純正天良的一個辦法。因為人常常忘記了我們應當怎麼樣做人,人常常忘記了,別人也是人。我們最討厭的人,當他受苦的時候,他神經系統反應,跟你受苦的時候是一樣的。當那些把仇敵用各樣的辦法凌遲的人,他們當時當刻還有人性嗎?我不知道。
我九歲的時候聽我的老師講,日本人怎麼樣惡待那些反對他們的人,我心裡痛苦得不得了!他說,「那偷雞的人,他把他剃光頭,用這樣罰他。」剃光頭對那些愛美的人是很大的羞辱。但是不僅如此,過了五天以後,頭髮就長出來短短的,然後這些頭髮就足夠有力量牽住一樣東西。所以呢,他看這個頭髮,五天、十天,看他們長得程度如何,就把剛剛燒滾滾的飯就放在他的臉上,放在他的頭上。所以這些頭髮撐住這些很熱很熱的飯,那熱得半死,然後呢,等一下叫雞來吃他頭上的飯。而那些雞已經幾天沒有吃東西了,所以就把他放在那裡,壓著頭的頭,雞,啄啄啄啄,這樣,全頭都流血了。「你還敢偷雞嗎?你知道現在這個雞在吃你頭上的飯!」那些人永遠不敢偷雞了,但很多人不久以後呢,受傷,流血太多,可能就死了。這樣罰人的,這樣體罰。
而那些逃走的兵,或者那些他們抓到的仇敵,他怎樣處理他們呢,把他們的腳,大腿一刀一刀的割,割了很深,血流出來,把很多的鹽抹上去,讓他們痛到,叫到死去活來!用這樣的辦法凌遲人。你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歷史裡面有「五馬分屍」,頭腳四肢都完全被折斷。還有呢,岳飛死的時候,是用繩子跟膠把他全身捆起來。捆完了以後,過了幾天乾了,把繩子拉出來的時候,全身的皮就脫掉了。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人。還有一種死法,滅九族。把九族的人,一個一個的從腰的地方把他斬斷,把他上半身放在這麼厚的漆的上面,這樣呢,細菌就不能跑進去,他也不能死,但是血流來流去,亂七八糟,所以呢,整個人殺了,這樣慢慢死。這些都是人對待人的態度。
我告訴你,當人沒有憐憫的時候,人與動物沒有不同的地方。當人充滿憐憫的時候,人就像上帝了。我們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樣式造的,請問,我們對人有憐恤的心嗎?你說最討厭的,你一看你就想吐的人,他裡面還有上帝的形像。你能不能不是只有看見他的錯,而是看見他是人,你就同情他?有一個人說「我一看到他就想吐!」我說「那你胃病很重!」不是他很難看,是你的胃病很重。今天我們許多時候看別人的毛病看得太清楚了,我們沒有看見我們對別人不存憐憫的心,我們本身有很大的毛病。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 耶穌基督充滿憐憫,所以耶穌基督成為人子,The Son of Man,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全人類最尊貴的代表」,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為人子,為榜樣的那一位」。如果你在亞里斯多德的書裡面看到什麼是理想的人生。你在孔子的思想裡面看什麼是真正的君子。我告訴你,這些都不過是罪人想像的一個目標,而耶穌基督是神賜下來,具體道成肉身的完人之範。感謝上帝!
第四樣、我提議我們怎麼樣過一個憐憫人的生活呢?我們第二樣要看到人的軟弱,第三樣、我們從自己受苦的經歷去體會別人。上帝如果給你有一些的苦難,上帝許可你受一些的苦,貧窮,痛苦,困境,逼迫,飢餓,許多許多很難捱的日子。那不是要你用這樣的心情去報復別人,用這樣的心情去幸災樂禍,要別人受同樣的苦你才甘願。苦難對一些的人成為愛的泉源,對另外的一些人,成為使別人受更大的痛苦的啟發,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你曾經受過苦,那你應當把受過苦的經歷,當做了解別人受苦的同情心的泉源。感謝上帝!
為什麼有的人受苦,他就專門欺負人?為什麼有的人受苦,他就專門照顧別人呢?同樣的經歷為什麼產生不同的人格呢?這是你對經歷的回應,決定你以後對別人的回應如何。你對經歷的回應,如果你是利用你的苦難來建造你的人格,你是經歷苦難,你感受別人的痛苦,你會變成偉大的人。而這個偉大的人格的塑成,是因為你利用你的苦難,不是被你的苦難所利用。你勝過你的苦難,不是讓你的苦難勝過你。你是利用你的苦難,勝過你的苦難,來用你的苦難來雕塑你自己的人格,使你成為一個更豐盛生命的人。但是如果你不是如此,你受了苦以後,你認為「不應當我受苦,應當全人類受苦!」那你就變成一個逼害別人的人,你就變成一個幸災樂禍的人,你就變成一個落井下石的人,你就變成一個製造逼迫在別人身上的人。
今天世界上有許多很兇惡,很殘忍的獨裁者,逼迫百姓,把人性當做芻狗一樣的,這些的人有一個原因,他們曾經受過苦。所以受過苦的人就把苦難加害於人,這樣的事情常常發生。而基督徒應當說「主啊,求你教導我,給我勝過苦難,求你教導我給我超越苦難,求你教導我,使我利用苦難。求你教導我使我從苦難的感受,去了解別人人性中間的經歷。」所以聖經說「我們靠著基督,我們在患難中間得著安慰。」又說「我們多受苦難,就因為苦難就多對別人產生安慰的力量。」(參:哥林多後書:1 章 4-5 節)。感謝上帝!使別人因為我們受苦難,就得著更多的安慰。又藉著我們的苦難去安慰那些在苦難中的人。就這樣,你的憐恤的心腸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最後一樣,我建議大家在憐憫人的事情上,我們要從一個神所給我們的信念產生盼望的這個觀念來對待人。所以每一個孩子長大的時候,真正使他進到更好人格的,就是長者對他的盼望,對他有所盼望。對他的盼望鼓勵他,用盼望鼓勵他。這樣,我們對別人也是如此。別人不好嗎?我們盼望他變得好。什麼辦法呢?用憐憫對他產生盼望,不是用「沒有辦法,沒有辦法,這個人不能改的,討厭死了!」不是的。常常存著積極的,滿有盼望的,為人代禱的心。用這樣的辦法去產生對人憐憫的心。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一個憐恤人的人會把世界帶到更溫暖的地步。憐憫別人的人,會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帶到更多和諧,更多平衡,更多互相建立與造就社會的可能性。一個充滿憐憫人的人,是自己先享受了上帝的愛。因為當你憐憫人的時候,神的愛是透過你流出去的。那個流出溫水的水管,是比流出冰水的水管更溫暖的。不單是領受溫水的人感到溫暖,連那個水管本身已經有溫度了,你明白嗎?當神的憐憫透過你流出去的時候,你先受溫暖,你先受愛,你就是一個蒙愛的器皿。一個器皿流露愛,這個器皿是蒙愛的器皿。一個器皿彰顯恨,這個器皿是充滿恨的器皿。正像韓國人所講的,「當你咒詛人的時候,咒詛的話還沒有從你口中出去,先粘在你的嘴唇上才發出去。」照樣,當你祝福人的時候,祝福的話還沒有從你口中發出去以前,先粘在你的口中。愛是如此,恨是如此,寬恕是如此,憐憫也是如此。「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這個世界需要聰明人嗎?需要。這個世界需要偉大的人嗎?更需要。你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或者你要做一個很偉大的人?我們的主很偉大,不是單單因為他是創造主。我們的主很偉大,不是單單因為祂是公義的。我們的主很偉大,因為祂是赦免仇敵,為逼迫的人禱告的先鋒。祂是充滿憐憫,成為聖徒最先的榜樣,我們真正的楷模,真正的萬世的師表,真正帶領我們進入得勝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感謝上帝!祂不是騎馬進耶路撒冷,充滿殺氣跟爭戰,雖然馬是雄壯的,他是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他是代表和平的,愛的來到。他在十字架上沒有咒詛的話,在基督的十字架只有代禱,赦罪,憐憫,接納罪人,照顧別人,看!你的孩子,看!你的母親。。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今日你與我一同在樂園了」(參:路加福音:23 章 43 節)。「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參: 路加福音:23 章 34 節)「成了」(參:約翰福音:19 章30節)
願上帝賜福給我們。一同禱告:
「主啊,我們感謝你,今天給我們講完憐恤人,憐憫人的道理。主啊,我們的言語有限,我們聽了以後我們能明白,我們要遵行還需要的力量有限。主啊,求主幫助我們,不是單單把這些東西當做知識,乃是當做一個要向你交賬的信息,是你給我們的命令,你吩咐我們要憐憫人。我們若不憐憫人,我們怎麼樣蒙你的憐憫呢?我們若可以幫助別人,卻塞住憐憫人的心,我們怎麼樣能討你的喜悅呢?求主赦免我們,求主聽我們禱告。」
我們一同站起來,一同為自己憐憫人的心禱告。為自己憐憫人的個性的成長,為我們每一個人的靈性進到更完全的地步,我們大家懇切開聲禱告,大家開聲禱告:
「主啊,感謝讚美你,因為你的恩你自己的愛,你沒有撇下我們,你沒有丟棄我們,你對我們說話,你向我們施恩,要用你的真理教導我們,用你自己的恩,用你自己的愛來感動我們,也使我們懂怎麼樣照顧別人,關懷別人,造就別人,憐憫別人。主啊,你聽我們的禱告,你與我們同在,我們把一切榮耀歸給你!求主你施恩,求主你賜福,仰望祈求,奉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尊名求的。阿們。」
我們請王瑞珍牧師帶領我們做一個禱告。
阿們。大家說「感謝主!」請坐,我們來唱一首詩歌,拿一本詩歌給我。我們唱一首詩歌,我們舉行兩次的奉獻。我們第一次為大會的需要,第二次為佈道會的需要來奉獻。我們大家一同來唱詩,我們唱詩第十八首。「無論何處去,我心已備妥,主你帶領絕對絕對無差錯。」我們大家唱詩,第十八首:
無論何處去
   唐崇榮 詞曲
無論何處去,我心已備妥,主你帶領絕對絕對無差錯,
助我更順從,更背主十架,主你帶領絕對無差錯。
在文明大城中,或在深山野林,眾靈魂同樣寶貴在你眼中。
無論何處去,我心已經備妥,主啊助我愛你心所愛。.

TOP

本讲唐牧师同我们继续思想基督徒的怜悯。

聖父充滿憐憫,所以祂以寬容,以長久的忍耐等候我們悔改,這就是「普遍恩惠」的動機。聖子充滿憐憫,所以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在地上的時候,他動了慈心,他憐憫他們,他心中愛那些,如同流離失所,像羊群失去牧人一樣的人。

憐憫的功課,是一件不容易的功課,憐憫的功課是一件經過長久學習,效法基督,深思神的話所產生出來,很成熟的人格所能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這種感情是寶貴的,這種感情使人超越常人,這種感情使人可以進到更偉大,更高超的人格的生活。

你憐憫別人的時候,你憐憫的心腸就更寬大了。你再更憐憫人的時候,你憐憫人的心腸就更寬大了。這是一個違背自然律,真正不是用反面思考的程序所能了解的,這是真正聖經裡面的原則。我們越捨己,我們的「己」就越大,我們越與人分享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就越豐盛。

「救贖性」是基督的救恩,是主和救主在我們身上的工作,而「效法性」是基督的榜樣在我們身上感化我們,帶領我們,感動我們,使我們照樣去做他所做的工作,活出他所活的樣式。

怜悯人的第一方面:我們對別人我們感到奇異的動作,你第一個憐憫人的心應當存的心態,就是預備去了解他。今天我們誤解人,我們就是無意中殺人!我們今天誤解人,我們就是常常無形中不能赦免人,不能求主赦免我們自己誤殺的罪。

第二方面,不要假設,千萬不要假設別人是懷惡意的。

第三個部份,就是隨時預備幫助人。但我们行善需要節制,行善需要有智慧。

最后一個預備心憐憫人的人,他預備心寬恕別人的過犯。當人得罪我們的時候,如果他不是出於故意的,你就不應當記恨。如果人有過錯,不是存心來得罪你,你就應當學習赦免他們。

不計較人的惡,這是愛的力量。寬恕別人的惡,是憐憫別人的表現。所以存心憐憫的人一定要了解人,不要先預設人的惡,不要不寬恕人,常常预备,而且存心寬恕別人的錯,來到主的面前,這些都是憐憫的一種真正的生活。你要過一個憐憫人的生活,你要從上帝的恩召去看我們的責任就是如此。

我們怎麼樣過一個憐憫人的生活呢?思念主的恩,思念我們是怎樣蒙上帝的拯救。第二方面我們要從人的弱點的了解。了解人的軟弱,不是了解人的罪惡。第三樣、我們從自己受苦的經歷去體會別人。最後一樣,我們要從一個神所給我們的信念產生盼望的這個觀念來對待人。用憐憫對他產生盼望,不是用「沒有辦法,沒有辦法,這個人不能改的,討厭死了!」不是的。常常存著積極的,滿有盼望的,為人代祷。.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