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追寻殉道者的足迹

追寻殉道者的足迹

追寻殉道者的足迹

文/游冠辉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811540/

在和平的环境中,殉道显得古老而陌生。可是,当信仰的环境变得艰难时,殉道对于我们的信仰就不再那样隔膜,甚至会显得十分亲切。这种亲切感不是出自受虐的渴望,而是出自对委身基督的认同,因为殉道所表达的是对基督王权的完全委身。
我们回溯早期教会历史时会发现,殉道者的鲜血的的确确成了“教会的种子”。优西比乌的《教会史》为我们大量记载了早期信徒殉道的见证。在希腊文中,“见证”一词是martyria,英文martyr(殉道)就源自于此。在早期教会,见证与殉道几乎是同义词,见证基督常常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在此让我们一同追寻殉道者的足迹,以此来激发我们对基督更深的委身。
伊格纳修(伊纳爵): 殉道是安提阿第二任主教伊格纳修的夙愿。在给罗马人的书信中,他写道:“请原谅我这样说,但是,我很清楚,殉道对我来说最好不过:因为我这样才真正开始成为一个门徒。但愿一切可见的或不可见的,都不会阻止我得着基督。不论火烧、被钉十字架、与野兽搏斗、筋骨断裂、四肢残缺不全、粉身碎骨甚至魔鬼的百般折磨,只要能够得着耶稣基督,我都欣然接受。”伊格纳修所提到的那些逼迫令人不寒而栗。人性本能地会抗拒这样的遭遇。为什么他竟然会以殉道为自己的夙愿?因为,基督所喝的杯,他也要喝。他为自己能配分享主的受难而喜乐。他相信,经过殉道,他的生命会更加纯净:“我是上帝的麦粒,野兽的牙齿将磨碎我,由此,我将变成纯净的面包。”
(参看优西比乌《教会史》,145-148页)

查士丁(游斯丁):二世纪杰出的神学家和护教家查士丁是在看到几位罗马基督徒被残酷处死后信主的。殉道者对于信仰的忠贞不渝、面对危险和死亡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平静深深触动了他。信主之后,他明白了基督徒为什么愿意为主而死:“纵然被刀剑所杀、被钉十字架、被丢给野兽、被锁链捆绑、被火焚烧,被其他各种酷刑折磨,我们仍不放弃信仰。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相反,我们越是被逼迫、殉道,越多的人因着耶稣的名成为信徒和敬畏神的人。”查士丁自己也因信仰的缘故遭到犬儒学派哲学家克雷桑的陷害而殉道。查士丁的见证和护教著作也带来了很多的人归信基督。
(参考优西比乌《教会史》,181-183; Water from a Deep Well, p.33)

  波利卡普(波旅甲):士每拿主教波利卡普的殉道最震撼人心。当时,亚细亚经历大规模的逼迫。波利卡普被捕前三天,在祷告中见到异象:他头下的枕头忽然着火,被烧成灰烬。波利卡普知道,他将为基督的缘故被烧死。他本有机会逃脱,但他放弃了,他知道上帝的旨意就要成就了。“一听到追捕者的声音,他就走下楼去,沉稳平静地与他们交谈,举手投足之间满是喜悦。正因为如此,再加上波利卡普的高龄和自信,追捕者们都大为震惊,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这么急着逮捕这样一位老者呢?波利卡普叫人摆好饭桌,邀请他们随意吃点什么,然后以此请求他们准许自己不受打扰地祷告仅仅一个小时。得到准许之后,波利卡普起身开始祷告。他的祷告满有主的恩典,让在场的追捕者诧异不已,其中还有人不住悲伤:这样一位尊贵的虔诚人就要死了。”(《教会史》,176)罗马官长劝波利卡普说一句凯撒是主,给凯撒献一点祭品,就可以获释。波利卡普拒不接受。他们看劝说不成,就恐吓他,把他推下马车。波利卡普泰然自若,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之后他被带进竞技场。进入竞技场的时候,天上有声音对他说:“波利卡普,要坚强些,像条汉子。”他继续往前走,总督上来劝说他以凯撒的名义起誓放弃信仰,诅咒基督。波利卡普回答道:“我做他仆人已有八十六年,他从未亏待过我。我怎么可以亵渎拯救我的君王呢?”总督便威胁要把他丢给野兽。波利卡普依然毫不动摇。总督便再次恐吓说,既然你不在乎野兽,我就用烈火把你烧成灰烬。波利卡普回答说:“你所谓的烈火不过转瞬即逝。在未来的审判和永恒的惩罚中,会有你所不知道的烈火等待那邪恶的人。你还等什么呢?赶快做你想做的吧。”波利卡普被烧之前,行刑的人要把他钉在火刑柱上。他说道:“就让我这样吧,用不着钉子,那位能让我忍受火焰的也必能让我在火焰之中纹丝不动。”最后,他在神面前做了一个祷告,感谢神使他得以进入殉道者的行列,成为蒙神悦纳的祭物。波利卡普的身体在烈火中如同被冶炼的金银,而且发出一股扑鼻的香气。刽子手看无法烧毁他的身体,就用刀刺他。他的身体一遭刺,血流喷涌而出,浇灭了熊熊的大火。四围的人都感到无比震惊:蒙召的信徒与非信徒有如此大的区别。
我们在波利卡普的殉道过程中,看到的不是受死的残酷,而是向死亡夸胜的荣耀。
(参看优西比乌《教会史》,173-181页)

优西比乌的《教会史》还记载了许许多多殉道者的见证。但是,早期殉道史中一个很著名的见证,即佩尔培图阿(Perpetua)的殉道,优西比乌却没有记载。英译者保罗Ÿ梅尔在评注中指出了原因:“优西比乌在历史记述中倾向于东方的而非西方的地中海世界,倾向于希腊的而非拉丁的基督教世界。”
故事发生在北非的迦太基。佩尔培图阿(Vibia Perpetua, 181-203)是一个年轻的妇女,她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她就被捕入狱。由于她出生名门,她的信主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因此也带来了更大的危险。她在狱中的时候见到自己要归回天家,知道她不久人世。他父亲一直恳求他说:“不要抛弃我而招人谴责。想想你的兄弟,想想你的母亲和姨妈,想想你的孩子,你走了孩子还能活吗?放弃你的骄傲!你会毁了我们所有人!”周围的人都敦促她向皇帝和诸神献祭。她不肯妥协,口里不断地说:“我是基督徒,我是基督徒。”最后,总督把她扔给野兽。在她的脸上,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殉道者得胜的荣耀:“他们得胜的日子来到了。他们充满喜乐地从监狱迈向圆形剧场,仿佛是在走向天堂,他们的表情平静,闪烁着的是喜乐,而不是恐惧。佩尔培图阿脸上充满了荣光,她平静地向前走去,让人感到她是上帝所爱的,是基督的新妇……”
耶稣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36)这话真实地摆着佩尔培图阿的面前,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爱主。她的抉择是生死的抉择,更是在基督与世界之间的抉择。今天,我们虽然没有面对生死的抉择,却常常面对基督与我们的工作、家人之间的抉择。
今天,在相对和平环境中,大多数的人不会面对殉道的问题,不会为信仰而丧失性命。不过,殉道的本质并不在于勇敢或高贵地面对死亡,而在于对基督绝对的忠贞。切斯特顿说,圣法兰西斯把殉道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为了基督,他学会每日向自我、肉体、权利、成功的试探死。正是向基督而活的委身使法兰西斯成了殉道者,尽管他实际上从来没有殉道,因为委身于基督要求他向自己死。向自己死给我们带来了生命。正是在基督里的生在某些处境下导致了实际的殉道。殉道是为基督而活的结果。
虽然今天的大多数人不会经历殉道,但是,我们若能体会对基督王权的绝对忠贞,在基督与世界之间,我们若坚定地选择了基督,就必定能体会到殉道者对基督的情怀。让我们追随殉道者的足迹,无论在什么处境中,都和他们一起说:“基督是主!”
(参看Gerald Sitser, Water from a Deep Well,p.36-48)

转自“橡树下”博客http://blog.sina.com.cn/oaktreeblog.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