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今日教会圣乐的光景

今日教会圣乐的光景

今日教会圣乐的光景
现代流行圣诗/玷污圣诗
我记得当我还在神学院学习时,我的音乐教授曾经这么说过,“今天你们听见的这些属世音乐,20年后你们将在教会听见。”

请你对照一下你现在的教会光景。要紧的是想一想20年以后,如今的属世音乐将流进你的教会。那么我们如今的教会圣诗,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教会圣诗将趋向哪儿去呢?

我曾经从事圣乐宣教多年,目前是一所音乐学院的院长以及教师。我敢说现在教会里唱的诗歌,正应验了我的指导教授说过的话。

打个比方,两个月前我与太太一同参加附近教会的一个主日崇拜,他们有3场崇拜。我们到达时正好赶上第一场礼拜在收奉献,以及第二场礼拜开始前夕。我发现圣乐队所奏出的圣诗,竟然与爵士乐俱乐部的音乐没两样!

我们马上离开教会,开车寻找另一家名字看起来比较传统的教会。我们进入另一家教会时,那是时间还早。我们看见有人敲打电子鼓,弹电子琴,演奏圣乐。如此持续了10分钟以后,另一个乐团加入,音量随着加大,节奏也加快;圣乐队全体人员就随着音乐,身体摇晃起来。

当牧师结束呼召以及祷告以后,圣歌队唱了一首非常优美的现代圣诗。然后我们有25分钟竖立着,唱赞美诗的时间。有40%的会众一面唱那些我从来没听过的诗歌,一面摇晃身体。我猜想其余的60%会众,感觉自己难以投入,他们与我一样感觉自己是个外人。这种教会特别鼓励以及欢迎初来教会的人。

这是真实的吗?今日我们教会的圣乐就是这个光景吗?我只有失望地告诉你,事实的确是如此。我们因为担任圣乐教导的工作,我们拜访过许多教会。它们看起来大同小异,有些教会属于某个教派,不然就是独立派的教会。教会的圣乐时常在模仿属世的音乐,有时甚至超越属世的音乐。

我希望基督徒能觉悟,起来采取行动!我们不可变得不虔诚、赞美神时不存祷告的心。我们必须告诉我们的牧者,带领圣诗同工,长执们,我们没办法接受以这种属世的音乐来赞美神。我们或许得到无礼的答复,“我们教会就是这样,如果你不喜欢,可以到别处去!”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必须把我们看法说出来。

许多的长执相信唯有这种属世的音乐才能吸引人来教会。我对于这看法很怀疑。如果我们持续以这种音乐来敬拜神,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请大家注意,我并非站在弃绝一切现代流行圣乐的立场。一首高质量、优美的现代流行曲并没什么不妥。我不是说最近创作的赞美诗就不能被教会采用,问题是有许多质量高的旧赞美诗,不能因为不是现代流行圣诗,就被冷落遗弃。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最近内人与她钢琴学生的事。妻子的这位学生很优秀,她还积极参与教会的圣诗班。妻子教导一些弹琴的技巧给该学生,希望对学生在教会的服事有帮助。当妻子采用一些熟悉的圣诗,比如:数主恩典、主救我、荣耀主圣名等圣诗来教导学生时,学生反应说从来没听过这些圣诗。这是何等悲哀啊!可见今日许多教会都不再把这些非常有意义的经典圣诗,教导给会众。无论新或旧,其实我们都需要熟悉一切有份量的美好赞美诗。

许多基督教电台、电视台和网站都采用这类现代圣诗的赞美方式。但是我感谢主,有些电台不是如此。可是经验告诉我,我们的教会最终都会受这些基督教媒介的影响。教会圣乐落得如此下场,基督教广播电台、圣乐作曲家,制作人等等都该负起部分责任吧?

几天前,我收看了一个著名的基督教电视台节目。有个“先知”弹着钢琴带领敬拜赞美。那赞美乐团以及诗班所呈献的音乐,节奏形成一股能力,使在场理智的会众们陷入恍惚状态。在这整整35至40分钟的敬拜赞美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圣经教导在里面。

你能告诉我,我们的圣乐前景将会怎么样吗?

我既伤心又失望见到我们教会,只强调圣乐的音乐格式和技巧,却不注重圣乐里的圣经教导内容。我觉得与其说我们进入现代流行圣乐的行列,倒不如说我们的圣乐被玷污了。

(哥林多前书14:7-8)就是那有声无气的物、或箫、或琴、若发出来的声音、没有分别、怎能知道所吹所弹的是甚么呢。若吹无定的号声、谁能预备打仗呢。

- Verne Smith
作者Verne Smith与夫人Jeannie都是非常有恩赐的圣乐家。Verne参与过许多美国教会的敬拜赞美事工,为教会制作音乐节目。Verne也曾经在BBN圣经广播网服事。Jeannie曾经为BBN圣经广播网弹琴,制作音乐节目。他们现在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创立了音乐学院,使用神赐给他们的恩赐来服事众人。.

TOP

在国外时,我所在的是当地的传统教会,但是,现代圣乐赞美诗也占了不多的部分,同样赞美神,每个人都很喜悦,随着节奏拍手,与传统圣乐相比,是会比较琅琅上口的.

TOP

我们现在的教会好像大部分唱的都是现代圣乐,因为有电子琴和架子鼓

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唱的时候都很投入,拍手、摇晃身体、单手双手举向空中,虽然各式各样,但我想只要爱神的那颗心是真实热切的,就必蒙神悦纳。.

TOP

人看外表,耶和华看内心。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来敬拜我们的主,赞美之泉的主唱曾经向会众道歉,因为他们感觉他们的音乐把会众引向了他们自己,而不是引到神的面前,所以再属灵的音乐对于无心敬拜的人,也仅仅是属世的音符罢了.

TOP

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吧,什么风格的音乐并不重要,身体有动作也好,没动作也好,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我们的心,神享受的是我们的心、我们对他的爱,音乐是工具。
套用耶稣说过的话:“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再耶路撒冷。”所以我们拜父,也不是用这音乐,也不是用那音乐,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再属灵的音乐对于无心敬拜的人,也仅仅是属世的音符罢了。啊们!

[ 本帖最后由 随心 于 2008-11-27 13:02 编辑 ].

TOP

我们教堂主日唱的是400首里面的歌曲。其实400首的歌曲虽然老,但是经典,很多的歌很好听,歌词也写得很优美。毕竟是经过上百年的考验,流传下来的。
现代的一些新的诗歌也很好听,但我觉得在主日崇拜的时候还是传统的诗歌比较好,感觉上比较神圣,是唱给上帝听的。
现代的诗歌在青年聚会或小组聚会时唱比较好,比较活泼。.

TOP

以前看到网上有一篇谈论圣诗的,转贴过来:

Timothy-Yiik:古典圣乐圣诗之美--对中国教会敬拜诗歌使用的担忧
转自大陆基督徒论坛

感谢神,用祂的大怜悯,保守孩子度过了一个主日,也是因着祂的丰盛的恩典,赐给孩子侍奉的机会。晚上擘饼聚会以后赏赐孩子有大约一个小时的诗班练习时间,使孩子能学习用神所赐的口和声带,以古典圣诗的形式,将嘴唇颂赞的果子献上,因着祂是主,配得上我们用最好的声音归给祂,因着祂是造我们四肢百体的神。

因着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品味和爱好可能也会改变。就好象现在12-25岁的这一代(我也在其中,我年纪也很小),大多数是听着港台流行音乐长大的,rock and roll,heavy metal,rap 这些主流音乐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音乐的取向,对于一些还算近代的folk music,jazz这些已经被成为怀旧元素了。我们都喜欢那些容易上口的,容易宣泄我们感情的音乐,这要归功于现今媒体的宣传攻势。这样本来无可厚非,年轻人嘛,都这样,喜欢在K歌房里大喊大叫,那样才叫爽嘛。一但他们信了主,随带也把这种风气习惯也带进教会,如果所在教会用的是古典圣诗,他们唱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唱得不好,唱不出他们所要的“感觉”,无法进入状态,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对抗情绪,觉得敬拜的诗歌部分不适合自己,有的可能会跟着象和尚念经那样读;有的可能就干坐在那里,一声不吭;更有甚者特意在诗歌部分以后才回到教会,完全忽略唱诗部分;极少极端者还可能会因着古典圣诗气氛严肃,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便美其名曰:我回来教会是放松亲近神的嘛,干吗要搞得这样死气沉沉,于是便离开教会,寻找和他心意的教会去了。教会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或许为了留住这些年轻人、“教会的未来”,便将以前的古典圣诗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北美台湾教会中为广大年轻人所推崇的“敬拜赞美小组”,诗歌一律选用“赞美之泉”之类的流行福音诗歌,节奏越轻快越好,歌词越生活化越好,只要把人的激情带出来就好了,要让大家有回家的感觉嘛。渐渐,教会里出现了许多“福音歌手”,其中很多都是拿着吉他自弹自唱,词曲一手包办,唱诗的时候好象当今明星的演唱会一样。

的确,这些流行诗歌的旋律确实很优美,很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很能调动大家的情绪,再配上一定的动作,摆手摇头,每个人在里面好象都很enjoy。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诗歌的歌词到底写得怎么样呢?是否真的融合了作者的生命经历在里面呢?是否真的有信仰的内容而不是单有信仰的字眼表现呢?是否按着圣经的教导来写的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重要的问题。那首什么“我以祷告来到你面前”---------已经被人骂过n次了,唐崇荣牧师也做了很精辟的评论“可能诗人所信的上帝是打盹的上帝,因为他需要人用祷告去摇醒他,但圣经里面给我们很清楚的教导说,那保护以色列的永不打盹。”

在前文里面,我提到更多的是歌词的问题,现在我想把重点放回旋律方面。记得一位长者在论及现在的流行诗歌的问题时曾这样说过“圣诗之所以为圣,乃是在于整首歌都要分别为圣,不单止是歌词要为圣,旋律也是一样。”整本圣经里有1句话是与众不同的,是用黑体加粗的----归耶和华为圣(Holiness unto the Lord)。歌词的意思(神学)需要符合圣经的基本真理(各宗派可能对某些问题看法不一致),旋律更需要严谨。长者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别人为什么要来教会,就是因为这里有与外面不一样的东西,假若我们把我们宝贵的东西都丢掉,为了迎合年轻人的胃口,把充满灵力生命的hymns丢掉,那实在太可惜了。”如果单按抒情而论,现在所唱的福音诗歌除了可怜巴巴地几个跟信仰扯得上关系的字眼以外,耐听性可唱性都没有几首能比得上流行歌曲。如果我们一直错误地认为传统圣诗(hymns)因调子严肃缓慢会拦阻年轻人进入敬拜,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给大家2节经文作参考

Col 3:16 (哥罗西书3章16节) Let the word of Christ dwell in you richly in all wisdom; teaching and admonishing one another in psalms and hymns and spiritual songs,singing103 with grace in your hearts to the Lord.

Eph 5:19 (以弗所书5章19节)Speaking to yourselves in psalms and hymns and spiritual songs, singing and making melody in your heart to the Lord;

当然了,我并不是那种保守到极点,要求只能唱传统圣诗的人。我的意思是大家不要把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么丰富的遗产丢掉,毕竟那些都是经过几百年锤炼存留下来一直唱到现在的,现在我们所喜欢唱的流行诗歌到了10年后还有那些有人记得还很难说,希望大家不要舍本逐末。

还有1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这样的感觉没有,我个人现在的流行诗歌好象在灵力上有较大的欠缺,唱的时候反而很难进人灵里,心很难被这些诗歌触动,可能是我自己的观念造成的吧,我不知道,我只是把我真实的感受写出来。我的意思不是说我的灵命高到哪里去,其他写歌的都不好,我确实没有这个意思。我个人觉得赞美之泉类的诗歌唱了以后真的就过了,很空,没什么回应。我个人很喜欢J.Fanny Crosby的歌,19世纪的一个盲人女圣乐作家,一生写了超过8000首诗歌,现在很多的圣诗选集里她的歌占了很高的地位,Near the cross(近十架),Blessed Prayer Hour(祷告良辰)等多首脍炙人口的hymns实在让人爱不释手。另外John Newton 的 Amazing Grace(奇异恩典),Salvation Army的 Fairest Lord Jesus(美哉主耶稣),Martin Luther的 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上主乃是大能堡垒),John Wesley的 And can it be(何能如此)等等都是我hymns中的最爱。当然,流行诗歌里也不全是不好的,有几首如:“爱,我愿意”,“爱是不保留”,“恩典太美丽”等也是我的favourite。有长者说得好,流行诗歌和古典圣诗就好比是2道不同口味的菜,各有长短,我们不能偏食。各教会需要根据其需要取适合他们的平衡点。

以后有时间我想再跟大家分享Fedrick Handel的Messiah(弥塞亚神曲),J.I.Bach的 the Passion of Matthew(马太受难记)和Franz Joseph Haydn的Genesis(创世记),如果神允许的话。

不过话说回来,在中国教会里面,音乐圣工发展得很慢,很多教会都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信徒中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较难听懂圣乐,想咏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但这绝对不能作为一个借口说我们就丢弃或者放弃学习这些宝贵的遗产了,我听到我身边的DXJM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从来就没有融入过古典圣诗的敬拜里面,因为我听不懂他们再唱什么!”我的心很痛很痛。哦,主耶稣啊,愿你在教会音乐圣工中兴起更多合你心意的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yingyinc 于 2008-11-27 13:33 发表
以前看到网上有一篇谈论圣诗的,转贴过来:

Timothy-Yiik:古典圣乐圣诗之美--对中国教会敬拜诗歌使用的担忧
转自大陆基督徒论坛

感谢神,用祂的大怜悯,保守孩子度过了一个主日,也是因着祂的丰盛的恩典,赐 ...
我很赞同,也有同感。曾经喜欢轻松的气氛,喜欢拍手摇头的大声赞美,真的唱完了,唱过了,很空的感觉。这类赞美诗旋律上很像民间小调,神圣不足,不够大气。倒是传统赞美诗,毕竟是大家之作,很有气势,也很耐人寻味。我自己兜了一个圈子,感觉想回归传统教会了。.

TOP

大约9年前,我在爱丁堡住过一阵。;离我公寓很近的一所教堂king's hall  在复活节唱的就是这种现代的唱法。我不喜欢。我的英国同事也觉得不是很合适。英国人大多比较传统。我只去过一次就再也不去了。其他周末我都去同事的社区教会。认识里面很多朋友。社区教会人少,都是邻居。仪式时间是20分钟,大家都一起聊天,喝咖啡,很轻松的。人与人之间感觉很温暖。英国周末的公交车间隔是半小时。所以邻居会用自己的车送我回公寓。.

TOP

回复 4#水晶晶 的帖子

.

TOP

回复 7#yingyinc 的帖子

恩典太美丽,网上很少能下到的。可否发给我一份?.

TOP

回复 11#齐齐妈妈 的帖子

我也没有这首歌。.

TOP

想请教哪些歌曲属于现代圣乐赞美诗呢? .

TOP

我以前去的家庭教会应该就是用的《赞美之泉》就是蓝色封面非卖品的软皮书,里面的歌的确很好听,很容易上口。

现在去的教堂,都是用的传统的《赞美诗》。最近圣诞周唱诗班唱的那些传统的赞美诗,大多是巴赫 莫扎特等的曲,那气势绝对宏伟哦!.

TOP

巴赫的,绝对经典,绝对好听,我绝对唱不来。。。。.

TOP

今天网上又看到一篇说圣诗的,转贴如下:

教会诗歌今昔谈
          王永信


圣经从始至终注意诗歌。

从创造之初,[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主。](伯38:7),到启示录五章13节的宇宙大合唱,天地间充满了伟大神圣的乐章。


  圣经用不同的方式形容一切受造之物对神的歌颂,尤其是诗篇的描写更为美妙:

[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作为。](诗19:1新译本)
[愿天欢喜,愿地快乐….那时林中的树木都要向耶和华欢呼。](诗96:11-12)
[愿大水拍手,愿诸山在耶和华面前一同欢呼。](诗98:8)

神是音乐的创造者,音阶由祂造成,谐韵由祂规定,所以最纯、最高的音乐是歌颂敬拜真神上帝的音乐。旧约里,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唱[井歌](民21:17),到大卫等人所写的诗篇都是可唱的赞美诗。诗篇上行之诗,更是每年以色列人到耶路撒冷过节,边走边唱的诗。希伯来民族是一个歌唱的民族,因为他们爱神,敬拜神,他们的心中自然而然地向神[涌出美辞](诗45:1)

音乐与一切爱神敬拜神的人有分不开的关系。西方音乐大放光彩的时候,正是宗教改革以后,十七、十八、十九世纪,更正教兴起,普世福音广传萌芽的时期。


在此时期西方产生了多位顶尖音乐家,他们的年代恰与基督教兴起这时期相符合,让我们参考一下,数百年来双方重要的事迹与人物:

清教徒运动―――――十六世纪
敬虔派运动―――――十七世纪
莫拉维宣教运动―――1732年
卫斯理复兴运动―――1738年
美国大苏醒――――1740年
克理维廉赴印度――1792年
马礼逊来华――――1807年
芬尼的复兴运动――1824年
戴德生来华――――1854年
威尔斯大复兴―――1904年

现在我们看一看几位普世闻名音乐家的年代:
巴哈―――――1685-1750
韩德尔――――1685-1759
海顿―――――1732-1809
莫扎特――――1756-1791
贝多芬――――1770-1827
舒伯特――――1797-1828
孟德尔逊―――1809-1847
萧邦―――――1810-1849
勃拉姆斯―――1833-1897
德伏夏克―――1841-1904

从以上各年代,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来音乐的发扬,与信仰的复兴有联带关系。虽然上列音乐家们并不都是大发热心爱主的人,其中有基督徒,也有天主教徒,但他们对独一真神的信仰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可以看出来,更正教之兴旺及宗教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1648),对他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

至于新约时代的教会与诗歌,可以说从主耶稣在世时已经开始了。关于主与门徒们最后的晚餐,圣经说:[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太26:30)

初期教会时代更是如此,保罗劝勉以弗所教会说:[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弗5:19)

主后四世纪,开始了天主教的咏颂(AmbrosianChant,Gregorian Chant)。但是非常奇妙,基督教诗歌与西方音乐的发展很相似,也是在宗教改革之后高度发展,迸发出壮丽的光彩。谨列举十首具代表性的圣诗及作者年代如下:
坚固保障―――Martin Luther  1483-1546
奇妙十架―――Isaac Watts   1674-1748
奇异恩典―――John Newton  1725-1807
万古磐石―――Augustus Toplady  1740-1778
祷告良辰―――William Walford   1772-1850
圣哉圣哉圣哉―――Reginald Heber  1783-1826
平安夜―――Joseph Mohr   1792-1848
何等恩友―――John Scriven   1819-1886
有福的确据―――Fanny Crosby  1820-1915
古旧十架―――George Bernard  1873-1958

今日一般教会的诗歌本中,多半有300-400首圣诗(其实基督教诗歌远远超过此数。仅十九世纪女诗人Fanny Crosby一人就写了近八千首圣诗!)这些圣诗是教会属灵的产业,极为宝贵。它们的特点如下:
一、   是有深度属灵经历之人所写

二、   包涵面广阔而全备:神的爱与公义;主耶稣的降生、受苦、受死、复活;信徒的悔改、得救、灵命进深、治死老我、为主受苦;教会的生长、净化、布道、宣教;以及施洗、圣餐、婚、丧、嫁、娶等礼节。

三、   圣诗经过长期(数百年)的应用与考验,至今仍然为信徒所爱唱,大家仍然受感动。

四、   圣是超时间、超种族、超宗派的。

笔者十一岁时,在宋尚节博士来北京主领的奋布道会中信主得救,我非常喜爱宋博士带领大家所唱的那些短诗,如:[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宋博士及伯特利布道团带起了华人都会的短诗运动,十分宝贵。
年轻时一直参加教会诗班,并作过诗班指挥。神赐给我机会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书时,参加大学合唱团,由德国神父指挥,每年轮流演唱韩德尔的[弥赛亚]及海顿的[创造曲]。
后来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有幸上中国音乐家杨稼仁教授的课Music Appreciation.得益匪浅。其后,也在教会里参加[受难曲](John Steiner)的演唱,神实在恩待我。
在过去事奉主50年中,看见神对华人教会一步步的带领,无论在教会增长,工人训练,普世宣教及信徒培育各方面,都看见祂的恩典。但是近来,唯独在一方面看见衰败、腐化的现象,就是教会音乐,尤其是聚会时所谓的[敬拜赞美]!

基督徒敬拜赞美神是绝对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目前一般流行的[敬拜赞美]中,却显出下列危机:
一:世俗化
在世俗的汪洋大海中,教会有时象一个孤岛,若属灵根基不稳,很易被感染同化。有些带领敬拜赞美的人,显然受了今世流行音乐及[脱口秀](talkshow)影响,模仿他们的作风。

二:表面化
甚多[敬拜赞美]给人的感觉是肤浅而表面、没有任何深度,正是今天整个文化的取向,与十八、十九世纪文化、文学比较起来,令人兴叹。
有一次在讲道时,我问会众中有多少人在过去六个月中曾至少带领一个人归主,会众中有些人举手,我就转过身来将同样的问题问那些在半小时前,火热欢呼带领[敬拜赞美]的人同样的问题,却没有一个人举手。他们对福音的热情,似乎只是主日早晨在台上的那半个小时。

三:表演化
领诗的主要目的,是将全会众带领起来唱诗赞美主。但甚多时候,只见台上一群带领者闭目摇摆、举手高歌、自我陶醉,但台下会众却多数不开口,不投入、不情愿,象是在消极抵抗。

四:情绪化
圣灵的工作是自然的,是圣灵主动的,不是可以用人的方法[作]出来的。今天[敬拜赞美]的带领者,有时用各种方法[制造感情],[制造属灵空气],甚至有时司琴也知道如何加以配合,但结果适得其反。

五:反客为主
教会的主日崇拜及其他聚会,皆应以神的话语为中心。目前有一个趋势,就是[敬拜赞美]的时间越来越长,地位越来越重要,再加其他各种杂项,以致真正宣讲神话语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份量也不够。所以不少人叹息今天[讲台的贫乏](The poverty of the pulpit)。

这是今天教会的一项危机,但是一般来说,教会对此情形没有太多的反应或改善,可能是因为下列几种原因:
1:这是今世文化潮流的方向,教会很容易顺流而下。
2:有些人认为这种方式可吸引更多青年人到教会来。这是根本的错误,教会增长不是倚靠这些人为的方法。
3:有些人知道不对劲,但是怕人说:[跟不上时代],或[老古板],而不肯讲话。
4:有些教会领袖,因本身对音乐无研究或专长,故不敢发言。
5:一般弟兄姊妹们,或闭口不言,或消极抵抗。

根据与一些有负担的同工同道们谈论的结果,谨贡献下列建议给今天的教会,希望作为大家的参考:
一:正确了解[敬拜赞美]的意义
[敬拜赞美]应包括全部聚会(唱诗、祷告、读经、讲道、祝福等),而不仅是前面那一段时间。在整个聚会弟兄姊妹的心都应是敬拜赞美神。若只是前面一段唱诗的时间,特别规定为[敬拜赞美],那是不是说其他的时间,不是敬拜赞美神?有些聚会的[敬拜赞美]自成一家,自我表演,所唱之诗与讲道内容无关。
聚会时唱诗的真正目的是使会众心灵火热起来,准备聆听神的话。诗歌的性质与内容,应符合信息的主题,在会众心中为神的话作准备与铺路的工作。

建议:
反璞归真,将[敬拜赞美]仍旧称为[唱诗],并告知领诗的人,唱诗的目的是为了准备会众的心,及当日的信息(神的道)。

二:严格挑选领诗的人
唱诗为聚会之开头,极为重要。领诗的人之拣选尤需谨慎,如下:
1、信仰纯正,为大家所尊重。
2、有领诗恩赐。
3、服装得体,态度适中。
4、眼望会众(不要一味低头看诗本,或闭目养神)。
5、切忌讲话太多(领诗不是讲道,而且一般的诗歌简明易懂,不需太多解释)。
6、领诗之前应有充份的准备:
(1) 祷告
(2) 按信息主题准备诗歌
(3) 与司琴联系
(4) 与诗班联系
7、遵守时间――准时开始,准时结束,不要喧宾夺主,占用讲道时间。

建议:
领诗者最好受一些训练或指导,并应定期与牧者及会友代表沟通,听取大家观感。

三:诗歌之选择
今天不少教会在聚会时(甚至主日崇拜中),已经完全不唱传统圣诗,而只唱一些流行短诗。
笔者绝对无意轻看短诗,如前文所述,从十一岁蒙恩得救开始,就喜欢唱短诗。但请记得,短诗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圣诗。今天的出版商为了迎合潮流,大量供应源源不绝的短诗,但其中除少数佳作外,大部分在词、曲双方面皆非上选,很多在面世不久之后,无人再唱。
但传统圣诗,乃是灵命深度之人的生命之歌,千锤百炼而成,历数百年而不衰,是教会的宝贵属灵产业,决不应由少数几个人之决定,而抹煞全会众享受圣诗之权利与福气。

建议:
诗歌之挑选,应由领诗者与牧师、传道人共同选择。传统圣诗与短诗各有优点,应该并重,且以大约各占一半为原则(可按聚会情况及需要而加调整)。

诗歌是敬拜神不可缺的一部分,自古皆然。愿神恩待今天华人教会,在音乐的事奉上抓住属灵原则,抓住教会正统,抓住圣经教训,在今天的世俗文化洪流的冲击中,不失去目标,不失去重点,不失去方向。.

TOP

再贴一篇:
加尔文对教会音乐的看法
  发布日期:2007-05-11     作者:Abraham(神学人)      
http://www.jidunet.cn/content/200705/051130Q2007.html

原先本文是放在信仰与生活版,但因为已经成立专门探讨音乐的版,故特地把文章也张贴过来,全文如下:


由於现今对教会音乐的看法非常分歧,有些人反对电子音乐及吉他进入教会,认为那是靡靡之音;但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应该替 神把魔鬼的乐器抢回来。亚伯拉罕在研读「加尔文神学」(林鸿信,礼记,主後 1994 年 11 月),在本书 p265 ~ 276 收录「加尔文对讲道以及教会音乐的看法」,这篇文章是根据作者於 1993 年 12 月 27 ~ 28 日在新竹圣经学院所举行的「现代社会中改革宗基督徒的灵修」研讨会中以「培灵、奋兴、短歌的神学探讨」为题演讲的内容摘要,加以整理而成。其中 p275 - 276 是探讨加尔文对教会音乐的看法,经作者同意转载,特将此部份 post 上来,与弟兄姊妹分享,也盼弟兄姊妹能有所回应,全文如下:

加尔文在教会音乐史上,有两件事情常常被提到:

第一,是他把全部的诗篇,编成诗歌来唱,一方面因为诗歌是以神的话为中心,另一方面能够鼓励信徒以吟诵 神的话参与崇拜。唱完整的诗篇在长老教会已经不明显,在《圣诗》里也没有把每一篇诗篇都放在里面。欧陆的改革宗教会还在唱诗篇,这可在美国,荷兰移民建立的归正教会 CRC 或 RCA 的诗歌本找到印证,其中包含了所有的诗篇,而且旋律都很简单。加尔文不喜欢用太华丽的旋律来唱诗篇,因为担心会影响到对 神的话的专心。总之,诗歌应该以神的话为主体,音乐旋律配合唱出 神的话,来追求圣灵的感动。参加过教会诗班的人大概有类似的经验,有许多诗歌很好听,但唱过後往往只记得旋律而忘了歌词的内容。所以对诗歌应该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如果诗歌能帮助我们对 神的话的了解,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若是会产生其他的效果,我们就必须考虑再三了。尤其在台湾的处境中,常牵涉到一个问题:做礼拜该不该使用短歌?有人说短歌很能帮助人敬拜 神,但是并非所有短歌的素质都是如此,加尔文大概不会赞同现今流行的一些短歌,特别有些短歌已经以带动唱为主了,热闹有馀,但对於了解 神的话没有帮助,这好像就越走越远了。

第二,是加尔文反对在礼拜中使用风琴。这也是他常常受到别人攻击和批评的一点。因为当时的风琴是在一般旅社或公众场所使用的乐器,加尔文认为不应该在做礼拜时使用。或许今天的电子音乐就如同当时的风琴,我们是不是应该让电子音乐进到教堂里面,这是尚有争议性的。加尔文之所以如此做的原因,主要是担心这种乐器和音乐所造成的联想,今日教会也有人主张吉他不应进入教会,因为吉他所弹的多半是靡靡之音,但是也有人不以为然,以为应当替 神把乐器从魔鬼手中抢回来,所以引发许多争议。若是加尔文活在今天的台湾,或许他不会赞同在教会中使用电子音乐,我们不一定赞同他这样的意见,但是他的理由与担心值得考虑。

转载自南开bbs .

TOP

连义人的义也不过是污秽的衣裳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圣洁神的,除了爱。
没有爱,犹太人杀了所有的牛也没有用,没有顺服的爱,用巴赫献给神也没有用,没有因爱神而去爱人,教会站满了人也没有用。
因食物,因节日,因等等等等,这些个旁枝末节的东东分扰心神才是更有问题
重要的,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