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7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名校的风格—被忽略的复试!

随便说说,不要拍啊。
关于“愉快教育”和个人成就的问题,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个人的成就本来就不是单一学业来决定的,进入社会那么多年,大多数人都体会到这和家庭教育理念、家庭背景(物质的、人脉的等等)、个人运气等非常相关。看一下10-20年前,这两个区域本来就有很大差异,静安是传统的上只角,教学资源优厚,住家不少是大小资或老上海白领后代,对教育的重视、遗传的优势、高档次人脉的广泛,都不是一个仅仅因有个日租界勉强被界定为好区域的虹口所能比的。一个毫无家庭帮衬的普通学子即使学有所成,情商高超, 他独自打拼的成功率也低于有家世背景积淀的同学,这个虽说有“唯出生论” 嫌疑,但客观事实如此。我幼儿园到高中都在卢湾,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近20年后,经商成功的是两种极端的出身:大小资或老上海白领后代,家境贫穷成绩不好只读了技校的工人子弟。原先那些家世背景届于这两种之间的普通职员、知识分子家庭子女,多半是安稳的白领或公职人员,只有极个别比较突出的学有专攻的教授、大夫。我LG先黄浦,后浦东,周边同学的境况和我的差不多。

现在大家所说静安和虹口、闸北、杨浦的教育理念区别,根子我认为还是上述原因。不管住户成分如何改变,静安的教育资源和家庭的物质及非物质水平还是高于其他这些区域,因此有底气谈“愉快教育”。而其他区域更多的苟苟营生的父母大部分期盼着孩子能通过唯一的升学途径,争取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和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

另外,说一下,我姐的孩子在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接受“愉快的蒙氏教育”,园内老师也很认可的,课余学画和英语,一样没考进静教附小。所以愉快不可能一直畅行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如此。

再八一下,我姐是老上中的,六年学习始终中上并不轻松最后进复旦,当然班级里也有些不用努力就能进清华北大的。我也是市重点毕业的,班里也有脚跷跷白相相进重点大学的,但大多数还需要正常努力的。所谓“愉快”,对大多数在校生并不适用,我们读书时大都幻想早点长大工作再不用考试,当然等工作了回头看上学还是“蛮开心的”。

所以个人感觉无论愉快或是应试,“因才施教”更为妥帖,群体中的大部分人还是要努力的,“愉快轻松而优秀”仅适于小众。.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