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佛教与道教的关系是什么?

我的看法:
佛教由印度传来,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则更接近于一种文化。
这三种概念在中国文化这个大染缸里捣,最终各自捣成了能被中国人接受的形式。.

TOP

摘自互联网

道教曾经主张「三教一家」,甚至后来又有「五教同源」的言论。请问大师,您对宗教的分合有什么看法?

答:
禅宗有一则公案:有一天,傅大士身著和尚的袈裟,头戴道士的帽子,脚穿儒家的鞋子去见梁武帝。

武帝见他一身奇异的打扮,问道:「你是和尚吗?」大士指一指帽子。

武帝又问:「你是道士喽?」大士指一指鞋子。

武帝再问:「那么你是方内之士了?」大士又指一指袈裟。

武帝终于不奈的说:「你到底是哪一家之人?」

傅大士于是作诗曰:「道冠儒履佛袈裟,会成三家作一家。」

「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的说法,由来已久。明末四大师之一的莲池大师,曾在他的《竹窗随笔》、《竹窗二笔》、《竹窗三笔》里提到「佛儒相资」、「三教合一」的说法。之后憨山大师又把莲池大师的「相资论」、「合一论」,进一步推演成儒、释、道「三教同源论」。

所谓「三教」,释教即指佛教,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实是指孔、孟重伦理、礼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道教则以贵生为主旨,含括以丹鼎、斋醮、符籙、积善、经戒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儒、道属于中国本土文化,佛教则传自印度,因此,三教不论在教义思想或信仰仪礼方面,多有差异。

只是三教历经时代文化的融会后,修行的立论、济世的宗旨难免会有相互比附之处。比如:儒说「正心」,释说「明心」,道说「炼心」;儒以「治世」,释以「治心」,道以「养性」;儒近「人道」,释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众生」,道曰「清净安然,无为而治」等。

如果仔细探本溯源,三教说理的浅深,陈义的归趣,还是迥然不同。儒教说:「未知生,焉知死。」举凡有关宇宙来源、神秘现象、生死问题皆置之不理,一切顺天由命。道教则以「一气化三清」的理念,将宇宙的生成与神仙思想结合,并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这是唯物思想的体现。佛教则揭櫫「缘起性空」之理,以解答宇宙成、住、坏、空的因缘观,并以善恶因果、三界轮回的学说,打破人们对生死的迷惑。

所谓「五教同源」,则是延续「三教一家」之说而来。内容即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无为,儒教的忠恕,耶教的博爱,回教的清真」。根据马宗德先生的《台湾民间信仰论集》读后感说:「五教原为一理所生,虽分门别户,但皆以劝化人心为主宰,普唱仁风而立基,以正心、修性为悟道之本。从『心』『性』处多下功夫,以蓄养至大至刚的人格,虽然功夫不同,但是化殊而旨同,其理『一』也,即『真理』。」

其实,「五教」泛指世界各大宗教,都是以善为出发点,举例说,儒家思想可纲维人伦,等于佛教的人乘思想;天主教、耶稣教主张生天,等于佛教的天乘思想;道家的清净无为,任性逍遥,等于佛教的声闻、缘觉乘思想。各宗教在多元化的人间,均扮演著导人向上、向善的角色,或为身教,或为家教,或为含容各门学科的心灵教育。人间佛教重视当下的净土,致力于解决人间各种问题,所谓以「出世思想」,作「入世事业」,属于菩萨乘的思想,主张「人成即佛成」,也就是以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做人天乘入世的事业,进而实践菩萨道的慧业。

以上是将各大宗教汇归为五乘佛教,皆可引导众生到达理想世界,其根本究竟乃觉行圆满的大乘佛道,故曰「五教同源」。.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