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7个人次参与评价】

[家庭] 孙子跟爷爷奶奶合不来,怎么办?

家长其实是孩子身上的一面镜子,我觉得有可能是做父母的,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尊重老人.
现在你的孩子对待爷爷奶奶的态度,其实也就是以后他们对待上了年纪的父母的态度,他们那样做了,还不觉得自己有错,这才是让人觉得最有点担心的问题.


代沟是不可避免的,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有代沟的,现在相差十岁的人明显也有代沟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

自己尊重老人,孩子也会尊重老人.看到这样的情况,肯定要批评孩子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威虎妈妈 于 2009-7-25 08:48 发表
说实话,我和孩子的爸爸非常尊重爷爷奶奶,我们这两代人的关系不错的。孩子对爷爷奶奶的反感,也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他只给我一个人说,有时候达到每天都要在我面前发泄一通的感觉。他每次跟我说爷爷奶奶不是的时候, ...
但是孩子马上说他们都不理解我,不接受我,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呀?

理解万岁,记得曾经是个非常时髦的词语,也不知道我是过了那个年龄还是现在确实大家很少说这个词了。理解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觉得可能是孩子和爷爷奶奶之间很少沟通的原因,比如可以大家做到一起聊聊小时候的事情,我妈妈在我家的时候,就会给我女儿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另外我妈妈也让女儿懂得心疼我(我女儿本身就是个很细心的孩子),懂得心疼别人,那么孩子对周围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多些理解。

听你这么说,我倒是觉得,你的孩子认为自己被忽视了,其实还是挺看重老人们的态度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威虎妈妈 于 2009-7-25 09:03 发表
孩子对爷爷奶奶最大的不满就是说二位老人总是用鄙视的眼光看他,用瞧不起他的语气说话。爷爷奶奶从不会强迫孩子做什么事情的,这点我知道。他们也不是说要对孩子严加管教,骂孩子打孩子是绝对没有的,只是说到为止, ...
让他也尝试着理解老人,老的教育方法,通常都是家长式的,大人下命令,小人照做就是了,没有那么多的解释的。可能老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小人的想法,因为一直以来,他们的习惯成自然了。

孩子真正想说的是?

告诉孩子,互相尝试着理解爷爷奶奶,也可以把他自己的感觉慢慢和爷爷奶奶沟通。.

TOP

引用:
原帖由 威虎妈妈 于 2009-7-25 12:20 发表
一抓到机会我会在爷爷奶奶面前说出孩子的优点,也抓住时机就跟孩子说爷爷奶奶心疼他。确实我个人认为没有祖辈不关心爱护自己亲骨肉的小辈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好罢了。可是孩子居然说关心他爱护他是假装的,让我无比震 ...
你老公呢?其实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男孩子。
现在的教育中,是提倡鼓励的。有些孩子是越表扬越好。你的孩子大概是这样的。小孩子也需要周围人的认可,在学校里面是老师,同学和家长,在家里面是自己的亲戚朋友的认可。看得出来,其实你的孩子是有点不自信的,别人的态度也非常影响他的情绪,相对来说,应该是相对敏感内向的孩子。
你可以在网上找一下知心姐姐的一本书:告诉世界我能行。.

TOP

《告诉世界,我能行》作者卢勤访谈录   

  2005年12月28日 15:22
采访者:河北卫视《读书》栏目主持人王宁
  被采访者:《告诉世界,我能行》作者卢勤

王宁:卢勤老师特别高兴采访到您,您又出了一本新书,很多孩子特别希望看到的就是《告诉世界,我能行》,跟之前的那部《告诉孩子,你真棒》是姊妹篇。时间跨度这么短,出这两本姊妹篇,他们有什么区别吗,有什么不同?

卢勤:应该说这两本书是一起策划的,是在去年年初的时候一起策划的。当时是因为我一般是两年写一本,从96年开始写给年轻妈妈的,那时是出的第一本书,发行了两百多万册,然后那本书之后就出了一本《做人与做事》,那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读的一本书,就是同一个话题,一篇写给孩子一篇写给父母,那个发行了一百六十多万册吧,后来又写了一本,就是新世纪到来又写了一本《写给世纪父母》,那两本书都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这本书当时就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发行了有七八十万册。到新世纪之后给父母和孩子写一些什么样的书,我也一直在琢磨这件事情,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咱们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金丽红女士就找我,她让我去参加了一次刘墉先生的一本书《靠自己去成功》的首发式,我去参加时发了言,后来金丽红听了以后就说非常好,她说希望我再写一本给父母的书,当时我就非常高兴,因为什么呢?因为金丽红和黎波是我景仰的出版大家,也是大腕人物了,可是我也非常为难,因为我在我们中国少年报社跟中国少年出版社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少年出版社总社,2000年之后我们那个社长当然希望我给社里写一本书,我一直没有时间,那这关系怎么处理,后来我就光觉得父母跟孩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应该说在一个家庭中不可忽视的,父母不可忽视,孩子不可忽视,同样一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想,所以当时我策划了一对书,一本写给父母,一本写给孩子,写给父母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呢?当时我就由衷的想起这句话:告诉孩子,你真棒!为什么呢?因为我就觉得当时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太差,总是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比较,说“你瞧人家!”觉得人家孩子好,自己家的不好,人家孩子是金子,自己孩子是沙子,总是在比较,比较来比较去咱们中国孩子就没了自己,缺少成就感。所以我感觉让父母的期望值低一点,能够不要把孩子跟人家比,能够面对你的孩子,去发现你的孩子哪儿最棒,我觉得这个最重要!其实每个孩子和每个孩子不一样,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看重孩子,你看重他,他就能给你个辉煌,你老瞧不起他,他辉煌起来就非常艰难,所以后来就确定这个名字叫《告诉孩子,你真棒》,就是自己看着孩子棒,而且还得告诉孩子确实很棒,让孩子有棒起来的感觉,特别直接。这是我觉得父母最应该给孩子的,就是瞧得起孩子,不拿孩子跟别人比较。后来我就想给孩子写一个吧,父母说你真棒,孩子就告诉世界我能行。他要对自己充满自信,本来这个标题原来我就想定的是《告诉世界,我能行》,后来有人建议能不能改成《告诉父母,我能行》,这样“告诉孩子,你真棒”“告诉父母,我能行”前后呼应的更紧,结果我去访问孩子,孩子不同意,孩子们觉得父母就在世界里,不应该是光他们,还应该面向世界。还有的孩子提过他没有父母,生活在一个单亲的、离异的家庭,还有一些个别情况,后来我觉得“告诉世界我能行”大气一点。所以这两本书是一起策划的,一本写给父母,一本写给孩子,本来想给父母这本书是长江出版社出版,给孩子这本书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样就比较和谐。去年《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在金丽红和黎波的运作过程中确实表现了他们的才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很多人都知道的程度,原来我们是在系统发书的,在系统有知名度,在社会的知名度不是很高,虽然大家都知道,但呼声不是那么高,但是去年他们在社会上运作,通过媒体宣传影响很大,很多人都知道。原来去年我们又搞了个电视栏目《知心家庭式》,再说在电视上露面,更多孩子家长都认可这个观点,那今天出这本《告诉世界,我能行》,金丽红他们希望接着共同来发,这样做就显得更有衔接性。我们社长海飞同志也是个出版家,也很有远见,觉得这是向金丽红、黎波学习的好机会。于是我们青年编辑室主任组织一些人共同来做。所以新的这本《告诉世界,我能行》这本书是我们两个出版社出版的,就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共同策划,共同营销,共同做社会宣传。

王宁:其实也特别希望全社会,像上一本书那样,能一下子认可它,孩子们也能接受。有个问题,现在家长、孩子们挺缺乏成就感的,尤其是缺少自信,在那种情境下长大。有一句话常说的就是:我们现在活得特别累。您接触过很多孩子,您觉得他们累吗,累在哪里?

卢勤:孩子累就感觉他们童年缺少快乐。去年我去非洲参加那个国际儿童读物大会,在非洲就见到许多非洲的孩子,在我印象中非洲的孩子是贫困的。脸上都是苦苦的样子,没想到非洲的孩子跟我们照相的时候他们的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而且孩子都特别有激情,搂你脖子的、拽你胳膊的,那状态特别好。我当时跟他们照相时就特别感动,突然就觉得我在中国和中国孩子照相的时候,常常很多孩子站好以后就有一个老师会喊茄子,大家才笑,如果不喊茄子就喊田七,他们才笑。如果老师不喊,照片拿起来看时,就发现很多孩子就冷冷的、漠漠的感觉。于是,就觉得我们孩子缺失了快乐。虽然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快乐,他们吃的、穿的都比原来的孩子强多了,但他们缺少快乐。.

TOP

宁:最大的问题出在哪儿?

卢勤:他们缺少快乐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成长缺少空间。他们没时间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他们的课业负担、各种辅导班在等待他们。另外一个他们没有生活的空间,爸爸妈妈老师成人世界对他们的关注太厉害,大家都盯着他们,所以他们自己一下子有一种永远被监视的感觉,缺少一种空间感。原来我不是很理解,后来我自己现在就理解了,你看原来我做知心姐姐,她是一个不闻名的辅导员,后来从报纸上走下来,跟孩子面对面,跟家长面对面,这也是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那么这几年我们上电视了,尤其是我们有了固定栏目之后,知心姐姐突然成了影视人物之后,就被很多人认识了。

王宁:说到这个其实我特有感触,您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不一样,我是80后的人,跟90后2000后的人不一样,我很难想象,90后的孩子他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他们的童年跟咱们的童年有什么区别?

卢勤:最大问题就是缺少朋友,他们孤独的心理比任何一代都强烈,他们求友的愿望也比任何一代都迫切,因为他们没有朋友。因为童年没有朋友是不行的,他周围都是大人,他很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贴心的朋友。我记得我上次去上海接知心热线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给我打电话:“知心姐姐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家里我像只可怜的小蚂蚁,在学校像个惹人注意的大白兔。”我说:“你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她说:“妈妈是老师,爸爸是经理,整天忙的都没空理我,要跟我说话都写在台历上,我觉得我好可怜,就像个小蚂蚁,被踩死都不知道。但在学校里,无论我做的好不好,老师都能知道,所以觉得我像个惹人注意的大白兔。你有这种感觉吗?”我说当时我们家里有六只蚂蚁,我是第五只,她说那你太幸福了。当时是八十年代末的时候接的这个电话,我当时就特别同情今天的孩子,我突然就觉得没有童年没有朋友,这个孩子是多么的不幸,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孩子特别需要朋友。所以知心姐姐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因为我能从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用他们的眼光去看问题,所以他就觉得终于有人能说到他心里去了。

王宁:有人能说话有人能倾诉,是一件特别特别好的事,无论年龄大小。好像人们都不重视这个了。

卢勤:对,所以这一点上可能是今天的孩子们挺大的一个缺失。孩子从小缺少朋友,另外今天孩子们也缺少一些精神的文化,你别看他们整天的读书,但他们都为了考试,他们真正能阅读一张报纸,一本书籍,踏踏实实地读,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滋养自己的心灵,这个机会都很少。

王宁:是的,这本书是五十个故事,从五十个方面探讨了很多,是跟孩子去沟通后得到的案例,包括得到的启发。

卢勤:对,这五十个问题说实在的也是精选出来的,但首先是想到一个是路,这本书是《告诉世界,我能行》,我怎么才能行,如果孩子看了怎么才能行,我就想:我对教育是这么看的,如果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父母,还能想起的话,记得住、忘不了、用得上,这才是教育。如果说一大堆话,全忘了,这不叫教育,那是孩子慢慢自己体验的,我觉得教育就是应该能记住文化,像咱们中国有很多先进文化都是古诗文,比如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属于经典的家教语言,比如说“不已恶小而为之,不已善小而不为”这就是刘备留给儿子刘禅的话,这就是家训。这些东西,人都不在了,世世代代的人都没忘记,有些话特别经典,让人能想起来。所以我这些年做这些教育,我一直在琢磨,什么东西能让孩子记得住、忘不了、做得到。所以后来我这本书里“快乐人生三句话,精彩人生九个字”是我这本书的章节思想。比如讲“太好了”,“快乐人生三句话”的第一句是“太好了”,我第一章叫“太好了”。改变心情就是改变了世界,“太好了”是积极的心态,“太糟了”是消极的心态,一个人可能改变环境,也可能改变不了,但改变心情是可以的,当一个人遇到任何事都能说声“太好了”,你的事业就是太好了;当一个人遇到任何事说“太糟了”,你的事业就是太糟了。所以我就告诉他们,人最重要的是心态,父母留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留一个好心态。我的这本《告诉世界,我能行》都想到了我妈妈,妈妈给了我人生最重要的财富,就是她积极的心态。我觉得让我一生快乐,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痛苦不如痛快,逃避不如奋起,消极不如积极,这就是我的一些基本教育观点,放弃不如珍惜。你想想,人生已经这样了,你不如去面对它,逃避总不是办法吧。第二句话是“我能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我能行”就是成功者的心态,“我不行”就是失败者的心态。我在这本书里写了好几个“我能行”的孩子,我的观点就是:什么叫我能行?不是跟别人比,是做最好的自己,完善自己!我在写《告诉世界,我能行》里头,考虑很多孩子中间的故事,父母中间的故事,比如面对胆小、面对自己、面对非议,别人说你不好……

王宁:超越自己是一个特别幸福的过程,但是很多人在很晚才能遇到,才能了解。

卢勤:关键他不懂这句话“太好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改变心情就改变世界,心情改变了就不同了。比如我这里讲到一个失恋的孩子,面对痛苦逃避不如奋起,失恋了准备自杀,后来通过短信跟她沟通,最后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很阳光,这故事太长了,我就不讲了,但是我感觉一个人改变别的不容易,改变心情很重要。.

TOP

王宁:我特别奇怪,刚才也说我知道知心姐姐在报纸上,可是我就很难去写一封信,把自己的苦恼倾诉给你听,可能因为家长反对,让我觉得不太敢这么去做。那现在会有很多孩子选择跟您沟通,包括这二十多年来您肯定也挽救了不少孩子,为什么会跟您说这些事情?

卢勤:这就涉及到第二章的问题:我能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一个人相信自己行的时候他的命运就会改变。比如我能行就是积极的心态,我不行就是消极的心态。比如你从小就想给知心姐姐写信,你可能一直没有这个勇气,你觉得你不行,那么多信能给我回信吗?不一定有人在乎我;或者想我写信知心姐姐能收到吗?不一定能收到;我写字这么难看,知心姐姐能爱看吗?不一定喜欢。这些都是给自己设置的障碍,然后你就没写,于是你就没有收到过回信。我小时候就是因为我看知心姐姐给别的小朋友写回信,就勇敢的写了一封信,就收到了回信,于是产生了梦想当知心姐姐了。“我能行”是做最好的东西,只要有梦想就去实现。这里专门讲了个童话故事,有一个小毛毛虫,做了一个梦,他飞到山顶看到了美丽的景色。第二天早上它就开始爬山,别的小动物问:“你干什么去呀?”“我要到山顶,昨天做了个梦,梦见山顶很漂亮,我要到山顶。”别的动物说:“你别做梦了,一个小毛毛虫要爬到山顶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小毛毛虫不听话,相信他一定能爬上山顶,继续往前爬,所有的动物都比它大,都认为它是不可能的,小羊就说:“我们都爬不到山顶,你一个毛毛虫都没有脚怎么能爬上山顶呢?”小毛毛虫也不听绵羊的话,相信它一定能上山去,后来他爬呀爬,有一次小毛毛虫变成了一个蛹,那些动物听说小毛毛虫死了,都来看它,特别佩服它,它有梦想,很好,结果看着看着变成蛹的小毛毛虫出了壳变成了一只蝴蝶,飞到了山顶,后来动物们就把这个壳当成了一个纪念碑,一个我能行的纪念碑,它终于实现了梦想。这种故事我脑子里特别多。因为我从小特别爱看这种东西,我觉得人有梦想就有可能实现,有梦想有两种可能:可能实现,可能不实现;没有梦想就一个可能,就是不可能实现。于是,首先你要去敢想,你一敢想就去努力,就有可能成功,于是我在这本书里专门讲了很多:面对自己,面对胆小,面对歧视,面对别人非议,面对梦想,面对诱惑。首先相信我能行,相信你行,你就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很多孩子被别人非议说闲话,有些女孩子一说闲话就不敢做了,在动物世界里这种现象也很……人家说企鹅和海鸥,企鹅能够群居,大家在一起生存,但是海鸥呢?只要有一个海鸥稍微地被别人加上红绸子,就会被别的海鸥咬死,不许它的同类跟它不同。这是自然界的,人类也是这样,稍微比别人优秀一点就会被别人说三道四,女孩子常常因为听不了闲话就不敢前进,于是我这本书就是专门告诉孩子面对非议相信自己行,你要自己对自己有数,我哪儿好哪儿不好,别人说你是他说你,你要对自己有个正确评价,你不要因为别人说你不行,本来是行的嘛,你就认为自己不行了,你这样就没有勇气了。当你相信自己行的时候,相信自己我已经能行了,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你在这点行,我在这点行,合作大家行!“我能行”是很广泛的,别人说你不行,你也相信自己努力就能行,这样的观点。这是许多女孩子特别容易诱惑的,男孩子会面对社会的很多诱惑,有的时候常常会把控不了自己,我就告诉他们,打铁要自身硬,你自己得行,而对诱惑你就有了抵抗力,就不会随风倒。比如小的孩子,我在本书里专门讲了一个小记者,专门总结了一百多种怕,怕的多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然后给自己设的障碍很多,不敢往前走,划了一个圈,害怕。上次一些小记者来北京夏令营,有个小女孩说:“我们住的屋子很恐怖(她们住的国家体委招待所),晚上睡不着觉,老想鬼故事。”我问鬼什么样呀?“红舌头,长了一身毛,绿眼睛。”我问谁告诉的,她说是奶奶讲故事讲的。我问:“有没有鬼呀?”底下说:“没有!”声音很大的一个男生。我问:“真的就没有鬼吗?”“哪有?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我说:“那好吧,既然没有鬼,今天晚上你们就换换。你住那个屋子,让这俩小女孩就跟你换换。”“老师,算了吧,咱们该住哪儿还住哪儿!”我问:“那为什么呀?”“我们就是不能随便换。”我看他那样也怕的够呛,就说:“既然你们说没鬼,那为什么你还害怕呢?”我就跟他们讨论有没有鬼的事,讲我自己的经历,我插队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男孩从外边跑过来说不好了,有鬼跟着他进来了。我问:“鬼什么样?”“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后来一看他的脚底一个苞米叶子沾在他的鞋底下,走起来沙沙响,我说你这完全是自己吓唬自己。结果我讲了半天他们都知道了,我问他们有没有鬼,他们说没有,我说不,有!他们就奇怪说哪儿呢?我说:“在心里,胆小鬼,这个鬼驱逐出去就没鬼了,所以大家要把胆小鬼去掉,一个人胆子大就有勇气,就能抓住机会。”讲完以后我说,我告诉你们这个房子是体操冠军李小双住过的房间。好,谁愿意今天晚上住这个房间?结果全举手了,只有两人没举手,就这两女孩。通过这个我就告诉孩子,面对胆量的问题要相信自己,不要被什么东西吓住了,你就在那里停滞不前,所以在成长中“我能行”很重要。我这个名字就是《告诉世界,我能行》就是要讲这个道理。我在书的最后一页写了一句话:世界有多大,中国的机会就有多大,机会有多大,少年的天地就有多大。我相信所有的中国孩子都能骄傲的说:我能行!这是我特别想说的一句话。

王宁:一个好心情真的是一个民族的脊柱,一个支柱。但是我觉得也是您刚才说的一句话,现在的孩子们缺少精神和文化,当我们培养出孩子一个好的心态之后,我们肯定会去锻造他们更高层次的,比如精神上的这些修养。我们过去会崇拜一些英雄,像过去每一个人心底当中会有一个英雄的形象,或者有一个自己的偶像,比如作家,科学家,但现在孩子们好像追星的苗头还是像猛兽,我看到你的书里也是谈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有关追星的问题,一个是有关网络的问题,我们简单的以这两个例子为例,比如追星孩子突然之间开始崇拜的偶像是明星、影星,没有自己精神上的追求?

卢勤:应该说,追星是少年的特色,过去的孩子们追的是英雄,战争时期都追的是英雄形象,那个年代我们小时候都追的是董存瑞,红梅,玉蓉,我从小就崇拜的安业民,我还组织过安业民小组,安业民是海军,在福建前线的时候牺牲了,我们看过《海边青松》这本书就成立了他的小组,叫安业民工作组。我记得我拿我爸一个大石头,一个很高级的石头刻了安业民工作组,我们三个小朋友,三个女孩成立的,还在我们家开的会,搞了安业民工作组组证,组证的注意事项:不得丢失,不得转让。从我们家户口本上抄来的,我们宗旨是:做好事,为大家做好事。搞了一本《红领巾日记》,一本寄给了福建前线的安业民炮班,一本我们自己记,记完以后,我们互相交换。当时这种心情,为了这个就做了很多好事,特别想去做好事,跟叔叔汇报,也不想告诉别人,只是想向解放军叔叔汇报。后来真的做了很多好事,养成了做好事的习惯,“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这就是我当时的一种习惯,老想着谁需要我帮助,老是去找需要帮助的人,能去做就觉得特别愉悦,觉得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后来《红领巾日记》真的记满了,真的寄到了福建前线,福建前线的叔叔们也记满了,寄给了我们,我们两边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厚。寄红领巾,寄种子,寄到前线,后来叔叔们到北京看我们,还带来了炮弹皮,拿我们的花种子种的东西,都拿来给我们看。当时我们一个秘密的小组,从三个人发展到二十多个人,都是愿意做好事的人,后来我们毕业的时候就成立了“安业民中队”。那个年代就有当英雄的愿望,现在的孩子因为时代是“星”弘扬的多,歌星啊,影星啊,露脸的就比较有成就,这方面的多。所以孩子就自然追星,报纸上媒体就宣传的多。比如周杰伦的歌,孩子们为什么爱唱,因为歌词孩子们喜欢,比较流行,歌词反映了孩子们的心态,所以他们喜欢看,所以这一代的孩子都在追。但他们的追有点盲目性,因此我就告诉孩子们追星别丢了自己,因为你就追这一颗星追着不放,因为你光看这颗星丢了满天的星斗,因为今天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不是光他一颗星,英雄也不是一个,是群体,因此大家应该向更多的英雄学习,更多的星,每一个星都有成功之处。孩子们有时会迷失方向,有些孩子会因为迷“星”在网络世界中会迷失自己。.

TOP

王宁: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根源性的问题,也诱发了孩子们网络中的心态,在网络上实现自己或在网络上寻找明星,所有的东西都想变成自己的,去幻想,你了解到的在网络上迷失自己的孩子主要是来自哪些?

卢勤:这些孩子可能是在学业上不成功的孩子,在交友上不成功的孩子,或者亲情沟通中不成功的孩子。他们常常会沉迷在网络世界、麻醉自己,他们在交友的不成功,他们在网络中交友很成功,因为你帖出了帖子就有人理你。他觉得在亲情沟通中跟父母都没有话,特别对立,但在网络世界里就找到了爱。比如在学业上不成功,但在网络游戏上可成功了,一个游戏攻关之后,立刻给你一个激语,打出一个你好棒什么的,立刻出个新的游戏,所以你就老有成功感。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快乐,我想孩子在生活中有四大缺失:童年快乐的缺失,精神文化的缺失,亲情沟通的缺失,成就感的缺失。这些缺失都会引导孩子去迷恋网络,麻痹自己,回避现实中的复杂和不愉快、痛苦。他在网络世界就可以忘掉这一切,所以有些孩子容易上当,这种孩子就比较容易上当。我这书里边在关于迷恋网络,专门写了一个孩子,写了一个女孩特别喜欢谢霆峰,她就给谢霆峰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谢霆峰都没有回信。她叠了很多的千纸鹤寄到香港,被退了回来。后来她迷的不得了了,就跑到香港去看谢霆峰,结果到了罗湖口岸被截住了,回来之后她急的不得了,就帖了个帖子,长的像谢霆峰也行,结果有一个人帖出了帖子说自己很像,那个帖子和谢霆峰一模一样,原来那个是谢霆峰的照片。他说:“我已经到你们市了,在某某宾馆的某某房间,你要来赶快来,不来我就走了。”这小女孩像疯了一样,拉了个女孩就去了,敲开门有个满脸横肉的人开的门,说:“我找谢霆峰。”那个人哈哈一笑说我就是,两个人一听就知道上当了。这人把门反锁上,四个男人把这两个小女孩轮奸了。孩子回来以后精神失常,他爸爸回来想抱孩子,她却喊你别过来!后来一查她已经怀孕了,特别惨,现在已经精神失常。现在网络陷阱很严重,迷失的孩子常常被人欺骗,什么网友见面啊,做了什么啊,这些都太多了,这些孩子都太执迷了,所以我在讲关于面对网络的问题冷静比沉溺重要,我标题用的是“老鼠爱大米”,孩子们都爱唱“老鼠爱大米”,有的幼儿园老师跟我说,幼儿园考试孩子们唱的是“老鼠爱大米”,我这里讲老鼠爱大米也要选一选大米是新鲜的还是发霉的,它要挑大的、饱满的才能往家扛,不能是米就往家扛。所以在选择时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什么时候是你需要的、健康的、有益的,什么东西是不健康的,爱也要爱的明白,我不要稀里糊涂的爱。所以现在有好多孩子非常沉溺,这让很多父母非常着急,因为他没有分辨能力,所以我最后这里写的是要思考,改变了头脑就是改变了人生,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这就讲到了第六句话“改变头脑就改变了人生”,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不要急,你要学会思考。我觉得这一章我是比较满意的,因为都是孩子生活中最贴近的问题,比如面对选择,思考比盲从重要。我是讲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子,全国十佳优秀少先队员,考大学那年清华、北大、复旦等四所名牌大学保送,她放弃了,她报考了上海中医学院,因为她的理想是当人文医生,开人文诊所。她觉得基础课可以自学,惟独中医需要老师,她很冷静的做了选择,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学的伦理学,上海中医大学把她派送到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一年,回来再考博士。她不是说考名牌啊,她是很冷静的思考,所以我觉得在面对选择,思考比盲从重要。面对机会,经历比名次重要,你去参加各种比赛包括参加高考,你参加很多竞技并不是因为获得名次,是为了获得一次人生的经历。比如你参加高考失败了,这是一次重大的失败,人生多大的经历啊,你经历过一次失败就知道失败的感觉了,人生再遇到挫折你就不会自杀了。你没考上,得名次没得上那又怎么样呢?人怎么都能活着,在最底层都能奋起,何况你去参加了竞技,你没得名次又能怎么样呢?所以上一章讲的是张琳的故事。这一章讲的是汤玫捷的故事。上海复旦中学的一个叫汤玫捷的女孩,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哈佛看中她的经历,从小经历的事太多了,这孩子和别人不同,因此这是她的财富。比如说面对攀比,人品比物品重要。现在孩子名牌啊,爸爸开着摩托去给孩子开家长会,孩子就说:“爸,你把车开进胡同去,您看门口,全是奥迪,都是宝马,你开这车就接我,真丢面子。”孩子特别看中物质,因此这里讲人品比物品重要,要是物质的东西太名牌了就把你这人盖住了。人是第一位的,你永远要明白这个,你跟别人攀比,攀比不过就会特别没有自信,真正有本事的人不看中你表面,要看有没有本事。比如说面对追星,清醒比狂热重要。你追星一狂热就容易出事,一个歌星一个擦汗纸都珍藏着,一跟汗毛都留着,这是不是太愚昧了?其实你追星也可以啊,明星能成功也经过了很多挫折,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去明白这些东西?一个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很重要?还有比如面对手机,自律比自由重要,现在孩子们都在玩手机,但手机明天的后果你想过吗?

王宁:我看您的书,真的觉得人生是不完美的,没有几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如果说看看这本书了解这本书,至少可以变的完美,或者在不断的进步中趋近完美。

卢勤:其实你也不一定追求完美,也可以追求快乐,当你有准备去做一件事,你就能找到愉悦,当你毫无准备面对一场灾难,你感到非常痛苦。

王宁:刚才说“你真棒”的时候,就想问您“自己会害怕和陌生人交往”,会有些人这样,上课回答问题,我小时侯有一个同桌,一站起来就哭,特别奇怪,他长的很漂亮,一个男孩,家教很好,家庭环境非常好,一站起来就哭,流泪,对这样的人……?

卢勤:这些孩子呵护的太多了,都是父母替他们呵护好了,做了各方面的准备,尤其是这些漂亮的孩子,从小就倍加关注,大家都爱他,给他很多机会,但一旦离开了这种保护,他自己就没有勇气,觉得自己不行了。所以面对这样的孩子只有一个方法,给他一个机会,让他体验成功,他自己做一件事完全他自己做,做好之后大家都说他“做的真不错!”让他感到这是一种成功感,如果他一次发言获得了成功,下次他还会发言。所以你看我这本书也介绍了一些优秀的老师,有个老师是个特级教师给学生们上课,有个学生学习特别不好,老师一提问他就举手,一次叫起来他都不会,老师跟他谈话:“不会为什么你举手?”“我特别想表现我会,可是我真的不会。”老师说:“那好,以后你不会的时候用右手举手,会的时候用左手举手。"右手举的再高,老师也不叫他,左手一举老师就叫他,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这就叫教育,每个孩子是不同啊,给每个孩子一个小平台,让他们站上去,获得成就。

王宁:说的真好!很多人都说一个好的教练不能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管是武术还是运动员,不能教自己的孩子。您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是知心姐姐,您给那么多孩子很好的沟通,跟自己的孩子沟通畅通吗?或者觉得自己既是好老师又是好朋友。

卢勤:我应该算是好朋友吧,不能算是好母亲,是好朋友!为什么?因为我确实把我儿子当成好朋友。男孩要独立,不能给他呵护太多,男孩只能放养,不能圈养,不能溺爱,惯子如害子,所以我们家的孩子一直是使用的比较多。我一直有一句话:要享受你的儿子,对儿子说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要欣赏你的女儿,对女儿说有个女儿真好!这是培养男孩女孩责任感最重要的对话,这两句话是我父母的口头语。对我儿子我从小就说这句话,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王宁:最后一个问题,回到“知心姐姐”这个词上面,这么多年了,她还会继续下去,您希望她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卢勤:知心姐姐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了,61年就出现在报纸上的,今年已经是四十五年了。知心姐姐能够一代代的传下去,一个是她万变中有不变,她的名字没变,她的感觉没变,永远是孩子知心的朋友,她的神没变。不变中要有万变,如果说她的名字不变,但是她的内容不变,形式不变,就跟不上时代了。所以知心姐姐一直在变,我们现在已经发展为十三个品牌了,从知心姐姐栏目到知心姐姐与孩子们面对面的知心姐姐咨询活动、知心报告会、知心夏令营,到后来我们发展为知心热线,知心姐姐杂志(父母和孩子们共同看的,一面父母看,一面孩子看),知心家庭学校和知心家庭的电视学校,“知心家庭谁在说”的栏目,这一系列的知心姐姐品牌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我想知心姐姐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因为现在看着知心姐姐书长大的孩子,看着《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长大的孩子和看着知心姐姐杂志长大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这些孩子可能就对“有困难就找知心姐姐”形成了终身的朋友。所以知心姐姐的繁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说明大人孩子都信任知心姐姐。社会有需求就会发展,这种社会需求会促使“知心姐姐”有很大的发展。我们正在进行网上的“知心家庭学校”,将来如果有网上的知心家庭学校就可以在网上进行沟通,沟通就会更好一点。所以我认为我作为一个“知心姐姐”的代表人物,我只是一个代表,我会完成我的历史使命,还有更多年轻的“知心姐姐”正在成长,这个事业将是永恒的!.

TOP

回复21#
其实是沟通的问题。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这都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
如果让七十多的老人去改变,恐怕是比较困难的。至少从现在你的描述上看,我不认为老人有大的问题。一般孩子是讨厌大人的唠叨,可是你家孩子的爷爷奶奶话不多的。
现在是你自己的孩子要改变,学会如何和别人沟通,包括父母,包括和其他人。如果想让别人看重你,那就自己去努力,而不是反感就能解决问题了的。
不知道你爱人的性格和人际交往如何?从你说话的感觉,现在你反而成了大家的桥梁,可见你的沟通能力和情商要高一些的。.

TOP

我觉得让孩子用适当的语气和爷爷奶奶去沟通一下并没有什么,老人肯定也是喜欢孙子的,否则也不会千里迢迢来照顾孩子。
让孩子感觉到爷爷奶奶给予的爱,教育孩子的责任其实是在父母身上,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明白,爷爷奶奶只是起辅助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应该培养他自己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可以先和爷爷奶奶沟通,询问一下,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以及觉得孩子那个方面需要改变(优缺点之类的),以及现在的教育环境同以前已经不同了,不是只读书就行的,还要在其他方面发展,要有自己的爱好之类的。
找到谈话的契机,也不要太严肃地说,反正大家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出一个好孩子,我想老人也不会太介意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威虎妈妈 于 2009-7-25 22:26 发表
不是对所以的老人都不喜欢。第一次爷爷奶奶来上海陪了近一年后,爷爷奶奶回老家,我们一家三口从机场回到家,孩子哭了,他舍不得爷爷奶奶。前年外婆来陪了半年,到现在还很想念外婆的。只是外婆身体不好,不方便出远 ...
我自己家有个内向的女儿,在她小的时候,大概一岁前吧,我很少带她下楼玩之类的.我当时在上海的亲戚也不多的,同时亲戚上班也忙的,所以也不是太有机会和人来往.后来,我发现这对孩子不是太好,所以后来我就经常到小区的小花园里面玩,常带她到八佰伴附近的麦当劳(附近的超市当时还没有建起来).尽量多带她到小朋友多的地方.我觉得对她很有帮助.上小学后,又发现她喜欢看别的小朋友玩,自己不主动参与,除非有人叫她,后来我一是购买了大的跳绳之类让大家一起玩;二是也让她去看相关的与小朋友打交道的心理方面的书.虽然她现在仍旧是很介意小朋友的话,但是我觉得已经改变很多了.在孩子的教育中,我更注意观察一些,不太批评她的,让她说出自己想说的,无论对错,当时我是不批评她的,会找个时机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不对的.

所以我觉得你儿子需要的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然他自己在生闷气,而别人根本都意识不到他在生气,也不知道他是如何想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crystal-龙龙妈 于 2009-7-25 22:55 发表


嘿,8问青红皂白套个帽子给父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长辈)"说法的铁杆粉丝.
举个例子吧,
餐桌上,
爷爷:宝宝吃点**吧,营养好味道好.
宝宝:吃过了(语气平和)
爷爷:宝宝吃点**吧,味道很好的.
宝宝:吃过了(略带 ...
呵呵,不是的,我个人是非常宽容的人.
现在我信奉如果别人犯错的话,我不会生气的,因为我不会为别人的错自己来买单,所以我的心态一般很好的.
对于我自己的女儿来说,我也绝对是个相对宽容的妈妈,不过多干涉她的,尽管她现在只有小学二年级(秋天升三年级).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