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2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初中育儿话题】(05)与蛋糕老师论谈:初二孩子特性——“烂污泥”?“橡皮泥”?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148#家有考王 的帖子

考王爸是WW的“网宝”,累坏了可不行,我就不挑您老哥上山了。
老哥注意劳逸结合,帖子是写不完的,悠着点来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8-8-12 08:55 发表
特例还是有的——不需要参加磨人的中考,只需要一次校内的直升考,孩子怎么养都行哦。
所以一直不敢多说,以免误导。两年多前还以散养为题写过一个帖子的,看看现在的大形势,宝宝们被圈得益发紧了,再说就变成反潮流了。.

TOP

回复 151#H爸 的帖子

最近没忙帖子,忙五斗米。.

TOP

回复 152#家有考王 的帖子

偶们会学习考王爸和语儿妈育儿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简单套用方法。
反潮流也无所谓的,既然是“论坛”——就是随便论,随便谈,多些声音,多些启迪。.

TOP

强烈呼吁改革教育和考试体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健康、有为的后代。
“心”:有健康、阳光、奋发向上的心态和经得起挫折的心理素质。
支持语儿妈的养心说,建议交流养心术。.

TOP

回复 155#家有考王 的帖子

好啊,那就请考王爸或语儿妈开个贴,谈谈“养心说”,偶也会凑个热闹,写上几段给小H的“心灵鸡汤”。.

TOP

H爸, 能告诉我小HELEN 学习基础口译培训和考试,花了多长时间啊, 半年够吗? 我想让孩子去学口译的目的并不是要她将来做翻译, 而是要培养她的快速反应能力, (我觉得很多人与老外交流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要让他们在大型的会议上帮别人翻译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想趁孩子现在学习轻松去学点东西. 但又不希望时间太久, 否则她觉得太简单, 会很快失去兴趣的..

TOP

回复 157#joicexie 的帖子

您把帖子发到我的英语交流帖子里去吧,这里谈育儿话题,专贴专用为好。.

TOP

Ok , thanks..

TOP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8-8-11 13:58 发表
“散养”、“圈养”,都是借用家禽饲养的方法,用在孩子的课余教育上,本身的定义不够准确,使用者也是各取其意。
别的不说,就说WW上:
1、常把公办学校称作散养,把民办学校称作圈养。
2、把一点不增加课外课程 ...
老H的见解就是与众不同,PF!PF!.

TOP

回复 143#语儿妈 的帖子



希望我也能继续努力。.

TOP

回复 155#家有考王 的帖子

您干脆发个“养心殿”的帖子,咱来揍个热闹.

TOP

引用:
原帖由 香甜蛋糕 于 2008-8-12 18:06 发表
您干脆发个“养心殿”的帖子,咱来揍个热闹
110、121、146和现在这个帖子发帖时间,看得出我最近熬夜太厉害了。.

TOP

回复 163#家有考王 的帖子

考王,把您的“散养”给我个链接,我想看一下,因是两年前的帖子,我还没有来此报道。谢谢了!

今天看晨报“博士办私塾”的报道后,觉得这是向如今的教育体系在挑战,蛮值得思考的。如果您看过这个报道,请您支个声:是圈养吗?

哈哈,身体重要,夜车少开。

[ 本帖最后由 香甜蛋糕 于 2008-8-13 09:46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博士办私塾”的报道今天也看到了,不过的确如女孩父亲所言——“这种教育模式,对家长要求很高”。偶家是办不到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语儿妈 于 2008-8-12 01:11 发表
H爸、考爸好!
    偶觉得,散养、圈养都不一定合适,关键是“养心”。不一定在孩子的学习上管头管脚,但在孩子的心灵成长中,父母一定得倾心滋养,孩子就离不了大谱。
    养心,有三大好处:
    第一,懒人父母 ...
语儿妈高见。最近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教育下缺失的东西,哪怕父母再努力都没有用,因为孩子要适应整个大环境。唉,真想早点离开,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对孩子太摧残了。“养心”的境界太难做到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08-8-13 20:10 发表


语儿妈高见。最近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教育下缺失的东西,哪怕父母再努力都没有用,因为孩子要适应整个大环境。唉,真想早点离开,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对孩子太摧残了。“养心”的境界太难做到了。
其实到哪里都会有标准来衡量,不用分数用其他的手段,没看到奥运吗?用什么衡量呢?数字!如果加一个“化”在后面就无所不用了。躲是躲不了的,即使躲到庙里,和尚做功课也要量化的,做不到会用不上斋的。.

TOP

回复 168#heart 的帖子

要“早点离开”也行的——自己试试,能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表砸偶!.

TOP

引用:
原帖由 heart 于 2008-8-14 10:01 发表

其实到哪里都会有标准来衡量,不用分数用其他的手段,没看到奥运吗?用什么衡量呢?数字!如果加一个“化”在后面就无所不用了。躲是躲不了的,即使躲到庙里,和尚做功课也要量化的,做不到会用不上斋的。
也许到最后是这样,数字做为一部份的考量标准,但是中国把这个学习过程弄得太固定思维了,太不快乐了。你看国外的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很多人给人的感觉是轻松,幽默,而且很自然,就好像是他与生俱来的。其实这是他们教育的结果。
我们教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会提问,不会质疑,越大越如此。而西人,你说他考试不怎好,他就会问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想象力也比较丰富,也敢于说出来。各种国家的孩子在一个教室上课,忽然楼顶上传来很响的声音,中国孩子说:装修。印度孩子说:打雷。法国:是不是大白板掉地上了?美国孩子:哦,我以为是一群大象在楼上跳舞呢。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笑了。.

TOP

回复 170#不二周助 的帖子

您的举例蛮现实的,这就是不同的教育理念下孩子的想象思维能力的体现。.

TOP

回复 171#香甜蛋糕 的帖子

例子举得蛮好,结论却是太绝对:
“我们教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会提问,不会质疑,越大越如此”。——都是这样吗?
“而西人,你说他考试不怎好,他就会问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想象力也比较丰富,也敢于说出来”。——都是这样吗?.

TOP

西人散漫,东人规矩。
散漫的西人到东方不怎么惹事,规矩的东人经常在西方杀人放火。
散漫的西人到东方知道要规矩,规矩的东人在西方知道争自由。
人容易看到别人有的而自己没有的东西,而不去了解别人为什么会有。
把自己有的给丢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TOP

回复 172#H爸 的帖子

哈哈,H爸,我(除了谈育儿的教育)现在讲话还是含蓄一点的好,总比直白了好吧?

其实,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还是能够有质量地提问题。也许,教师忽略了那些喜欢发话的孩子(不是故意的),有的孩子很有价值的提问没有被及时地发现,久而久之,孩子的积极性消失。

尽管我们的教育有待于改进,基础性的知识点还是比较好的。
我们的初二(八年级)孩子(数学)要比美国的孩子的同年级的高了许多。去年,我的朋友里有孩子从美国回来,只能看懂六、七年的数学。不过他的思维能力很好,一个暑假里就是找资料写论文,另外。动手做实验。
我想还是相对一点地谈些个人的看法。.

TOP

回复 174#香甜蛋糕 的帖子

初中生一个班人数太多,也是个影响师生互动的原因。现在初中前三年要学大部分内容,初三要准备中考,赶时间还来不及,要充分调动学生是有难度的。我们的学生出去笔记都老清楚的,有强就有弱。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8-8-14 14:09 编辑 ].

TOP

回复 174#香甜蛋糕 的帖子

老贴友,说得直白些无妨;对新帖友,偶还是“相当地”含蓄的哦。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质疑是90后孩子的特性,只是部分或大部分被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所抹煞,当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责任不能免除——蛋糕老师自我检讨了,就放侬一码。但好的老师还是有的——像世外的“另类”北大才子,好的学校也是有的——像中学版这两天介绍的静教附中——如果记者笔下没有假唱。
另外,就是家长的本事了——如何珍视、保存和激励孩子们的好奇和质疑——包容孩子对于家长的质疑。.

TOP

回复 175#子玖妈妈 的帖子

谢谢您的补充,人多也是其中一点。

上次在H爸的另一个帖子里一直没有回上我家小女看的书名,刚才我从书橱里看了一下,抄了几本目录(这些书大多是闲书,但喜欢看买了):
小女买的书很多,有哲学、历史、小说等类型的:
《在北大听讲座》(套书)、阿里加的侦探系列套书、美国的《舌战羊皮卷》、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
《西方文明的另类世界》、《伦敦摇滚乐地图》《百年思索》......
每一期的《万象》必买,还有一些就是法律、外语等工具书了。.

TOP

回复 176#H爸 的帖子

H爸 = 侦探?

孩子的质疑并非是在课堂上才能体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可以质疑。质疑的习惯从小培养更加好。

直白一下 :一些公开课中事先安排好的“质疑”需要吗?还是不要的质疑好(假唱).

TOP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8-8-14 13:23 发表
例子举得蛮好,结论却是太绝对:
“我们教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会提问,不会质疑,越大越如此”。——都是这样吗?
“而西人,你说他考试不怎好,他就会问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想象力也比较丰富,也敢于说出来”。——都 ...
嘿嘿。有个美国高中老师,在上海教了五六年(做教学研究的),其间接触了大量的中国学生,他说:中国学生很聪明,就是问题太少,那么多年了,我和学生说如果有问题,随时欢迎,一个人也没来过。
千奇百怪的问题有:为什么A,B,C后面一定是D?为什么只有26个字母?这是一个丹麦的初中生问一个英国同学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08-8-14 15:03 发表

嘿嘿。有个美国高中老师,在上海教了五六年(做教学研究的),其间接触了大量的中国学生,他说:中国学生很聪明,就是问题太少,那么多年了,我和学生说如果有问题,随时欢迎,一个人也没来过。
千奇百怪的问题有 ...
学生全部懂了,老师教得太浅。
这老师不合格,估计没有教师证,说话也不合逻辑。既然聪明,当然没有问题啦!
那些外国学生问的是问题吗?苏格拉底也答不了!
老师,1+1为什么=2而不是=3呢?
出去!门口站着自己想!


[ 本帖最后由 heart 于 2008-8-14 15:29 编辑 ].

TOP

回复 180#heart 的帖子

好,哲学。.

TOP

回复 180#heart 的帖子

一边偷偷上网瞄一眼回旺网的贴,一边在回上班N多的邮件,还要不断地切换中英文的键,我思路已乱套了。

是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在拎不清的老外又来烦我了。。。质疑太多也不好啊。.

TOP

回复 179#不二周助 的帖子

这个美国老师是以美国的教育理念看待中国的学生,也不怪中国的学生:他是搞教学研究的,他问学生答。学生怎么可能问美国老师的问题呢?

现在有的美国人是劳务输出,确实没有教师资格证书,还私下任教,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利。.

TOP

哦,怪不得他要质疑,我把他LP的姓打错了,他LP不跟他姓,特例。

言归正传,美国老师是正宗的,还出书呢,主要他觉得课堂上还不够活跃吧,比较Quiet..

TOP

回复 184#不二周助 的帖子

好长时间没与您在帖子里聊了,一心二用。
不知您的电脑被监控吗?有的单位的电脑都是被监控的,民办学校的多数,公办学校的(现在放假了)少,连一些外资公司都是这样的。.

TOP

中国教育的特长是扼杀创造力。
我曾在一个帖子中说过,中国的学生看见一个题目,首先想的是标准答案是什么,老师阅卷,也就是找得分点。而外国的学生看见题目会想一系列为什么。有质疑才会有创造。
哲人说,一百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100个哈姆雷特,
但是,当哈姆雷特出现在中国的考卷中,十万个考生笔下就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了,
除非哪个考生愿意放弃得分点。
天真的孩子心中总是有无数个为什么,但进入教育体系后,质疑被禁止了。从不准质疑到不敢质疑,再到不会质疑,流水线上量产的学生思想被禁锢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中国竞争力积弱的根子,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

TOP

考王:

我们现在谈论的奥运、《我和你》主题歌也是有100个版本,所以,教育这个问题也是多元化的,很难讲的。
那个“散养的帖子”看过了。谢谢!.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根据以上资料得出结论:
外国人的聪明是问出来的,所以外国人要聪明就问啊问,活跃。
中国人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所以中国人要聪明就想啊想,安静。.

TOP

回复 187#香甜蛋糕 的帖子

还有一个版本是“米和油”.

TOP

回复 185#香甜蛋糕 的帖子

是啊。要防网管关网。打工就是这么烦,还真羡慕全职妈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TOP

回复 186#家有考王 的帖子

世界上哪里的学生最规矩啊?————中国的
全中国哪里的学生最规矩啊?————上海的.

TOP

回复 186#家有考王 的帖子

完全同意。这种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唉。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8-8-14 18:0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eart 于 2008-8-14 17:25 发表
根据以上资料得出结论:
外国人的聪明是问出来的,所以外国人要聪明就问啊问,活跃。
中国人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所以中国人要聪明就想啊想,安静。
以后工作时就是另外一幅景象。

记得听郎咸平说过,外国人都是一板一眼,在流水线上每人负责一个环节,他能做得很好很精确。
而中国人的话,老板应该给他们一个圆桌围成一圈,一边做一边聊,效率才高。.

TOP

笨人苯做。
聪明人巧做。.

TOP

钱在犹太人的口袋中,聪明在中国人的脑袋中。
中国人聪明一点也不错,但是教育体制把中国人的聪明扼杀掉了。
中国人如果能在看清前面的道路下再耍聪明,那就是大智慧。
中国人要的是大智慧+诚信.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8-8-8 12:19 发表
因为在这个年龄,批评多了,男孩逆反会更严重。反而是母亲伤心的样子会引起他的重视。从小到大,母亲的形象都是强势的,万能的,在这种情况儿子反而长不大。大多数孩子都是遇弱则强的,母亲不妨在他们青春期弱势一些 ...
学习了!.

TOP

我的期待

当我们在本帖发言的时候,会想到很多,想说得很多, 难以表达的那么透彻。
当我们快结束本帖的时候,对初中二年级的孩子期待的更多,展望着初三的飞跃。

当我们不想听到“烂污泥”的词语时,您想到的是初中二年级,这只是一个小“2 ”子。
小“2”子的长大,需要的是更多的呵护:您的眼神、您的语言、您的养育之情。

当您的孩子踏入高中的时候,已经摆脱了“烂污泥”的困惑,在众手之中塑造完美的“自我”,即橡皮泥制作。.

TOP

当我今天再次走进H爸的这个帖子的时候,看看前面的发言确实令我感动,大家对孩子的教育是那么的投入,H爸对教育的感悟又是是那么的深刻,不知现在的初二的孩子们如何了?大家现在对下学期升初三的期待是否又有新的感受?

[ 本帖最后由 香甜蛋糕 于 2009-3-30 17:11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