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23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亲子阅读:谈自由阅读的乐趣,斥应试训练(939#献给男子汉之《调皮鬼恐怖心》)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600#hxy007 的帖子

哇!这个是小苍笛周岁照吗?超级可爱的。。。
我可顾不上读你的文章,光看照片啦!那只鞋呢?.

TOP

回复 601#happyyj 的帖子

不是周岁照,是不到一岁的照片。
那只鞋,不知道。现在他也经常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只鞋或袜子。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3 18:41 编辑 ].

TOP

回复 600#hxy007 的帖子

看到小苍笛那些穿着淡黄小花衣服的照片,我忍不住说:怎么那么像我小时候的照片呀 ,神态特别像。
你们的叙述也打开了我的记忆。我儿子在8个月左右时,我给他念儿歌:“小宝宝,坐雪橇,小花狗,拉着跑,脸蛋冻成了红苹果,鼻子冻成了红辣椒,头顶上的小花帽,....飘呀飘”。他就能跟着节奏做出反应,还能跟着读儿歌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同你家宝贝儿一样,一岁左右就装模作样地捧着报纸和书看,常常是反着的,表情还特别专注,我笑S了。3、4岁时,晚上熄灯了,我听到他嘴里振振有词的,我仔细一听,原来他在自觉复习白天外婆教给他的诗歌或小故事,当时,我心中那个喜呀,心想,这孩子将来读书可不用我操心了。我没有像你和小水老师那样持续循循善诱、刻意用心地培养。他现在高中了,还贪玩儿,不很用功。我悔的肠子都绿了.

TOP

回复 599#ccpaging 的帖子

昨天就说过“心有灵犀”了,果不其然。明天就要“猩猩相吸”了

今天太累,明天再聊。.

TOP

回复 600#hxy007 的帖子

超喜欢你家儿子照片。婴童那专注的神态,让人感到他们在完成很神圣的事情——成长。

对于婴童而言,你跟他讲阿拉伯文、西伯莱文、甲骨文,他都能记住,他的听力皮层是开放的,没有强烈的选择性。

因此在我女儿对英文感兴趣之后,我毫不客气地给她开读她根本不明白意思的英文。

最近天气不好,我每天很早就困了,明天聊。.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3 20:27 发表
对于婴童而言,你跟他讲阿拉伯文、西伯莱文、甲骨文,他都能记住,他的听力皮层是开放的,没有强烈的选择性。
这个正是最令我称奇的地方,我经常惊讶于幼儿记忆的奇妙——他们不必以理解、懂得为基础,就可以很快、很自然地记住,
背唐诗就是很好的明证。我常想,如果让我去背一堆完全不解其意的诗句,怕是不容易背下来的。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幼儿记忆的机理与成人的有所不同?

去年诵《心经》时,对这个现象,我用来做反证,反证自己对经文的理解程度——
如果我怎么也背不出来,那表明我对经义尚没有最基本的了解;
如果我能很快诵出,那么不管离解悟真正的文字般若还有多遥远,起码最表层的意思算是“了义”了。
还好,稍诵即出,迄今不忘。.

TOP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10-4-13 20:15 发表
同你家宝贝儿一样,一岁左右就装模作样地捧着报纸和书看,常常是反着的,表情还特别专注,我笑S了
是的,他们装模作样地看,可那个架势,比咱们真正看的还要像足十倍呢!.

TOP

回复 607#happyyj 的帖子

呵呵,我现在看儿子在书桌前的面部表情,也能看出他投入了多少,据此判断儿子当时学习的效果。.

TOP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10-4-14 13:38 发表
呵呵,我现在看儿子在书桌前的面部表情,也能看出他投入了多少,据此判断儿子当时学习的效果。
我家小朋友,全部事情都写在脸上,我都不用正眼看,扫一下就能知道得一清二楚。.

TOP

回复 609#happyyj 的帖子

明察秋毫的厉害妈妈 .

TOP

回复 46#hxy007 的帖子

谢谢007爸爸的识字万能表.

TOP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3-17 22:57 发表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心得体会
http://www.okfanwen.com/Article/yyw/xinde/200809/48510.html
作者:高春艳    文章来源:温馨家园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 ...
可是我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奥。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或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概念喔。反正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BBMM只能自己找适合的方法了。.

TOP

回复007BB有关作文的问题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3-20 12:28 发表

  呵呵,现在知道孩子的学习难度有多高了吧。新式八股文不好写!孩子写不出,别理直气壮去批评埋怨。你狠,那你写篇试试看。
  hxy007有过这方面的经历,才知道应试作文,真是害人不浅。

  (一)《吹泡 ...
现在的应试作文是考家长不是考孩子,都是些矫揉造作的硬掰出来的,真情实感都没有了;再者,现在小学老师的水平又如何?哎,中国的教育体制所致。.

TOP

回复 606#happyyj 的帖子

我曾经念过一段经。不过先解释一下,我不是个教徒,是个投机分子。因为失眠的痛苦我去念经,以求静心。 不过到底心不诚,还是失眠

梵文的经,我背得很快,念得也很熟。当时压根不知道啥意思,至今想都不用想就能念出来。

人的大脑皮层一开始对各种音节都是开放的,随便什么音节都会引起兴奋。如果对某一方面的音节有了理解,就会对这方面的音节特别敏感。当这些音节存在于环境中的时候,大脑某一特定皮层就容易兴奋。由于大脑的工作机理,这一皮层的兴奋,往往会通过一些水平连接去压抑旁侧皮层神经元。结果就会选择性吸收这方面的音节。这方面的音节逐渐由普通刺激便成了有效刺激。当皮层对一类刺激形成了选择性,那么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吸收会比较快。同时对其他类的刺激的吸收就比较弱了。

我当时已经二十好几,照理说我应该不会对于梵文刺激有很好的吸收性。大概是因为我对教义心存疑虑,人家给我讲经的时候,我心不在焉,没有想过要去好好理解。结果反而旁侧皮层就不受抑制,倒是把音节很快地记下来了。.

TOP

回复 614#水之形 的帖子

哎呀,原来小水念经,也是有口无心啊。
不过你这段脑皮层的描写很有意思,让我一下联想起早些年读到的一大段描述,关于大脑发育和运作的,它们给我留下了奇特的印象,
但里面的一些医学数据是否确凿,我无法考证,权且贴在007楼里,供有兴趣者参阅。.

TOP

(转)
……大脑是一个奇特的器官,因为它似乎是倒着长的。
你的肝脏,肾脏和皮肤开始时都很小,然后逐渐长大,直至成人。
而你的大脑正相反。你的大脑很快就长大,然后开始缩小,直至成人。
尤为令人费解的是,随着你的大脑越变越小,你却越变越聪明。
要理解这个本末倒置的器官,秘密在于所谓的“突触”(synapse)。
一个突触是两个脑细胞之间的联结(也称为神经元),其作用是使细胞相互沟通。
这些突触就是你的线,你必须了解它们,因为,正如一本神经学教科书所言:
“行为取决于大脑神经元之间正常联结的形成。”用通俗的话说,你的突触决定了你的才干。

[ 本帖最后由 happyyj 于 2010-4-15 18:21 编辑 ].

TOP

(转)
那么,你的突触联结是如何形成的?
母亲怀上你42天后,你的大脑经历了一次长达4个月的突飞猛进的发育期。
说实话,“突飞猛进”这个词不足以描述这一切的巨大规模。
在你生命的第42天,你的第一个神经元问世;120天后,你的神经元总数已达1000亿。
换言之,你每秒增加9500个新的神经元。
然而,当这种爆炸式的增长平息后,神经元上演的大部分戏剧就结束了。
你出生时有1000亿个神经元,你到了中年的后期仍然只有这么多。.

TOP

(转)
然而,在你的大脑的其他地方,真正的戏剧,突触的戏剧刚刚开始。
你出生前60天,你的神经元开始相互沟通。每个神经元都向外伸展——实实在在地“伸展”出一个叫轴突(axon)的索——力图建立一个联结。
每当一个联结成功建立,就形成了一个突触。
在你出生后的头3年中,你的神经元建立这样的联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事实上,你到3岁时,你的1000亿个神经元中的每个神经元都与其他神经元建立了15000个突触联结。
为避免误会,让我们再说一遍:你的1000亿个神经元中的每一个都建立了15000个联结。
你的模式已经编结成型:广博、精细、独特。

[ 本帖最后由 happyyj 于 2010-4-15 18:24 编辑 ].

TOP

(转)
但是,一些奇怪的事情接着发生了。
不知何故,大自然现在促使你忽视你的大量精心编织的线,一如大部分事物;
没人照看的线渐渐破损,你网络中的联结四处崩溃。
你对你的精神网络的某些部分麻木不仁,致使几十亿精心建立的突触联结在你3到15岁间丢失。
到你16岁生日那天醒来时,你的网络有一半已化为乌有。

糟糕的是,你无法卷土重来。
是的,在你的一生中,你的大脑的确保持了一些早期的可塑性。
例如,现在人们发现,学习和记忆需要建立一些新的突触联结;
同样,你如果不幸截肢或失明,也需要新的联结来应付困境。
然而,就大部分实际目的而言,你的精神网络形式及其强弱不等的各种联结在你十五、六岁后不会有大的改变。.

TOP

(转)
这一切听来十分令人费解。为什么大自然要这么做?
为什么他费了这么大的劲建立起来一个网络,却听任它的一大部分萎缩和死亡?
如同教育家约翰•布鲁尔在《头三年的神话》一书中所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就大脑而言,“越少就是越多”。
不少父母在婴儿床上悬挂黑白的活动物体,并播放莫扎特的光盘,以求刺激孩子大脑突触联结,但是他们完全错了。
并不是你的突触联结越多,你就越聪明或效率高。相反,你的聪明和效率取决于你能多么有效地运用你最强大的联结。
大自然之所以迫使你关闭几十亿个联结,恰恰就是为了使你能够腾出手来开发剩下的联结。丢失联结不仅不值得你担忧,而且它本身就是目的。
.

TOP

(转)
开始时,大自然给你的联结远远超过你的需求,这是因为在你出生后的头几年,你需要大量吸收。
但是你所做的一切只是吸收,而尚未对周围世界进行理解。
你无法理解,因为无比充沛的联结使你从四面八方收到数不胜数的信号,使你无法招架。
为了理解你周围的世界,你必须关闭头脑中的部分噪音。
在其后的10年中,大自然正要帮助你做这件事。
你的遗传基因和童年的早期经历帮助你挑选若干更为顺畅和实用的联结——或许是“竞争联结”,也可能是“好奇联结”或“战略思维联结”。
你反复受到这些联结的吸引,继而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强固。借用一句互联网比喻,它们是你的超高速T1线路。这里的信号响亮而强劲。

与此同时,由于被忽视和弃置不用,位于你网络的其它部分的联结渐渐枯萎。这里一片死寂,不接受任何信号。

[ 本帖最后由 happyyj 于 2010-4-15 18:26 编辑 ].

TOP

(转)
在显微层面上,你的精神网络既有若干通畅无阻的T1线路,又有许多断裂的联结。
正是这一点说明,为什么某些行为和反应对于你是油然而生、驾轻就熟,而另一些行为和反应则是无论你如何拼命努力,都显得生硬和牵强。

事情本应如此。如果大自然未能把你的网络精简为少量强固的联结,你就永远不会成人。你将当一辈子儿童,冻结在感官的超载中。

作家乔治•博吉斯想象过这样一个人物。他描述了一个男孩:
“他有无限的记忆。所有的事,他过目不忘,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的感官经历,都根植在他的记忆中。
由于被细节所淹没,无法忘却他所见过的瞬息万变的云彩的形状,他无法形成任何抽象的概念,因而无法思维。”
这样一个男孩无法感受,无法建立任何关系,或作出任何决定。他将缺乏个性、偏好、判断力和激情。他不会有任何才干。

为使你免遭厄运,遗传和养育强化了你的部分联结,同时让其它数十亿的联结枯萎和死亡。
于是你就成为你——成为一个有独特才干的个人,命中注定你以自身贯穿始终的特有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

[ 本帖最后由 happyyj 于 2010-4-15 18:27 编辑 ].

TOP

回复 622#happyyj 的帖子

这篇文章也是言过其实了。大脑不是那么固化的东西。在一些突触连接形成之后,也就是神经元通路形成之后,其他的部分不是凋亡或者枯萎,而是弱化了。当那些起作用的神经元通路因为意外而不能继续发挥功能的时候,比如感受器官出了问题,这部分神经元通路没有足够的信息输入的时候,其他的一些平时不大起作用的连接逐步活跃起来。有一个补偿的功能。大脑的可塑性很强,不过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TOP

回复 599#ccpaging 的帖子

我女儿的数学,我就没有启过蒙。她的智力发育让我感到有点困惑。她的智力发育非常不均衡,或者说她表现出来的东西很不均衡。她的逻辑能力是比较强的,差不多是她智力因素中最强的一项,但是对于抽象的数的概念则不是很清晰。

我也不是不想跟她一起玩数学,而是我感到她强的一面有着很强的自我生长力量。就像逻辑能力,她自小就强,对于事物的规律非常敏感,自己构筑的世界也充满了对称、重复等等规则。没有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偶尔考她一下网上看到的名小入学的逻辑题目,她很容易解出,而且方法都是我欣赏的方法。这些我没跟她弄过,她好像从娘胎里带出来了逻辑性。但是,就是旁人看起来逻辑飒飒清的小孩,对于加法交换率不能理解。她爹背着我,火也发过、实物演示也做过,人家就是不肯接受交换率。同时,数字的运算也不能和她的逻辑能力相比。

所以我目前就是啥也不干。反正她强的地方,就算不管,她也强,也在快速成长。她弱的地方,或者说发育晚的地方,教也白费劲。等她到一定年龄发育周全了再说。.

TOP

回复 600#hxy007 的帖子

接着聊。
英文的启蒙是托班的老师完成的。我女儿上托班的时候,自己的名字还说不清。我和她爸都发愁她上学之后如果有需求,说出来的话老师听不懂怎么办?还好没有太多的磕磕绊绊,这里要感谢老师的细心和负责。

托班的第二学期她开始对英文老师的儿歌有兴趣了,跟着唱,手舞足蹈,不能自控,破坏班级纪律。老师找我投诉,我才知道她上英文课不再玩自己的小手或者胖脚,而是有互动,开始疯了。

我就给她开始了英文原版童书的阅读。反正一年前,也是这么开始中文阅读的。效果很好。随着时日的增加,她的听觉皮层的吸收力很好。一本书她听个几遍就能背下来,尽管她并不理解。我也不管她脑子是怎么工作的,理解不理解,反正只要她对英文发音逐步敏感就好。她学英文跟学中文一个步骤,先是呆若木鸡地听几个月,然后开始煞有介事地读书(其实是背书,她是文盲)。自己琢磨,偶尔提问。最后自己乱说,我慢慢纠正。她喜欢英文阅读,她甚至还问我她长到什么时候才能读得象我一样。

我也不参加任何课外的学习。把课内老师教的儿歌、phonics学扎实了,我给她加一些阅读。就这么多了,我相信阅读的力量。正是阅读,让我那个很晚才会说话的孩子学会了复杂的中文表达。我同样相信阅读在英文学习中的力量。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14 20:5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4 20:16 发表
我女儿的数学,我就没有启过蒙。她的智力发育让我感到有点困惑。她的智力发育非常不均衡,或者说她表现出来的东西很不均衡。她的逻辑能力是比较强的,差不多是她智力因素中最强的一项,但是对于抽象的数的概念则不是 ...
这个观察好像与杜威的理论是一致的。

数学之前即数学的萌芽有很多分支的,例如算术、几何、逻辑、运筹优化、概率预测、天文、物理等。这些萌芽还有地域上的差别,算术是中国人厉害,几何就要算埃及人厉害了。其后的发展过程如云变雨,雨变溪流,溪流变河,河可能又分叉,可能又合成小河,小河变大河,江河入海。所以,你女儿在萌芽阶段表现出某种特质,也不算奇怪了。但是,你看,我们并不知道大数学家需要哪些特质,特别发展某一种先天特质都是危险的,对于别的数学萌芽也不能忽视。将来到学校里边接受到均衡的数学教育,方方面面都有所发展,才能终成大器。

你先生教授交换律的失败也印证了杜威理论。从数学上来说,3+4和4+3交换后值不变,与a+b和b+a交换后值不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前者只是一个特例,后者则具有广泛意义。前者的道理很简单,朝三暮四就可以解释,后者则要回答是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交换?其它还有哪些情况下可以交换?,以及相对应的种种为什么。所以,交换律要比算术复杂得多。在历史上,中国人一直停留在算术上,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计算利器--算盘,终究没有进入到更加复杂的由交换律所代表的“代数”层次,最后还是被“代数”、“数学分析”打败了。

我们原来受到的教育里边,交换律好像是跟算术一起学的。那是符合当时的条件和要求的,一是,我们学得比较晚,大脑发育得已经比较完整了,二是当时教育的目的是多快好省,能早点学会计算已经很不错了。现在不同了,一是学的比较早,二是浪费得起这个时间,三是要求也高了。所以,在新时期新要求下面,抛开多快好省的目标,我们可以一步步扎扎实实地按照数学发展的历程慢慢儿学习数学。这一点,也是我和Alex一起学数学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的。你先生所遇到的问题跟我和Alex一起学数学时是一样的,交换律学不了,那咱们就学更古老的,一直朔回到原始社会的数数再刹住脚。那时我不知道有个美国人叫杜威,但是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

爸爸虽然不能教交换律,但是爸爸毕竟是学理工的吧,有时间就多带女儿走走玩玩,花瓣几何,路灯几何,无可不数;花鸟鱼虫,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无可不谈。原始社会的数学其实也很丰富,说不定更加丰富。我认为,无形中这就是最好的启蒙。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4-15 00:18 编辑 ].

TOP

回复 589#hxy007 的帖子

007买的是哪个版本的骑鹅旅行记?.

TOP

来看看我家大巫。一直到实足两岁半,他没有说过一个字,哪怕“爸、妈”,我一个电话打去儿科医院,总机阿姨熟门熟路:听得懂就可以了,不用来看医生的。熬到两岁九个月某天,我接了个电话,随手把电话机搁桌子上,突然听到旁边一个冷静的声音:“摆好。”当时无异天籁。
    然后呢,没有任何牙牙学语的过程,就开始讲话了。
    我们的语言问题是,发音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很多语言的发音,他都能精确模仿,但是让他用中文说个事儿,要吭哧半天,亲子阅读可没少做,我这个敬业的妈对童书的熟悉程度可以称得上小半个专业水平了,挫败感啊。现在只好笨办法,每天大量放故事听。都中班了,什么时候才能正经输出呢?
     同样,逻辑题会做,要他讲思路,只会拿手示意,又回到当年闭嘴指点江山状态了。.

TOP

回复 624#水之形 的帖子

我猜测,你女儿是不原意接受交换率,不是数学能力问题,而是使性子,耍酷。我们家,对数字、图形的敏感到了神经质的程度,但是绝对认歪理,他如果自己推算出今天是星期三,你敢“犯上”纠正是星期四,他可以捶胸顿足地哭半个小时(可不带夸张的)。
   困惑的是,这样一个人,送去学围棋,一点感觉没有,怎么解释都不明白,为什么要一人走一步,只好偃旗息鼓。.

TOP

请问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数学,可是对几何非常感兴趣?
不知道是不是发错地方了?.

TOP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引用:
原帖由 不不园 于 2010-4-15 11:25 发表
007买的是哪个版本的骑鹅旅行记?
  我们家当时是为小一生准备的自由阅读书籍,所以是一个经过改写并且加注拼音的节本。


  很同意水诗太的看法。让幼儿心动的中国特色的图书少之又少,我们给孩子推荐和准备的幼儿读物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
  中国作家好高骛远,就想着得个诺贝尔文学奖,不屑于也无能于为幼童创作。.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4-15 17:04 发表
中国作家好高骛远,就想着得个诺贝尔文学奖,不屑于也无能于为幼童创作。 ...
非也非也,我们这一代出不了真正的文学家,因为只会一种体裁的作文--议论文,还只限于三段式的。
啥时候考试不出阅读题,不出作文题方有可能出文学家。.

TOP

鼹鼠的故事:迷死人的故事

  给大家介绍一套较少被人提及的幼儿读物——捷克画家兹德内克·米莱尔的经典名著《鼹鼠的故事》。007本来也不知道世上有这套有趣而高雅的幼儿读物。有一次在南京东路跟一伙怀孕妈妈讨论幼儿养育问题时,讨论组织者听说我孩子喜欢动物,就送了一套。007起先还不好意思接受,顺手一翻就爱不释手,只好半推半就笑纳了。

  这套《“鼹鼠的故事”丛书》一共有八册,包括《鼹鼠做裤子》、《鼹鼠和雨伞》、《鼹鼠和宇宙飞船》、《鼹鼠和玩具汽车》、《鼹鼠和雪人》、《鼹鼠进城历险记》、《鼹鼠当医生》、《鼹鼠和老鹰》。丛书由接力出版社2003年引进出版。米莱尔配画,佩蒂斯配文,图文并茂,不可或缺。小朋友光看图片,看不懂故事,自然会要求父母给他读故事。


  《鼹鼠的故事》本是动画片,而且原来只有一个故事——《鼹鼠做裤子》。从这部动画片非常特别。记叙的是真实的生活,却又弄得非常夸张、幽默,搞笑之中又不失轻浮肤浅,抒情之中透出一种非常优雅的风格。007年少时读过捷克作家谢赛克的《好兵帅克》,对于这种清新而独特的风格记忆犹新,所以看《鼹鼠的故事》备感亲切。

  《鼹鼠做裤子》在1957年威尼斯影展中获得大奖,之后这部动画片风靡全球,米莱尔以鼹鼠为主角创作的多部影片在全球十几个国家获奖。为了引诱孩子读《“鼹鼠的故事”丛书》,007专门为孩子买了《鼹鼠的故事》的碟片,和孩子一起看,和孩子一起傻笑。有的时候,007笑得肚子都痛了,儿子却很惘然。他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可笑。这时,007就会把故事书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念。通过文字,儿子理解了故事的情节和深意,会心地笑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他逐渐发现文字性故事比动画片更有意思…….

TOP

回复 633#hxy007 的帖子

为什么007喜欢的都是我妈喜欢的,那个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还有这个鼹鼠的故事,都是她当年极力推荐我看的,只不过时候不对,我都是快上初中的人了。.

TOP

回复 633#hxy007 的帖子

鼹鼠的故事,动画片不止一个故事。我家就有六张光盘,每张光盘里面有7集。

我想锻炼孩子读图的能力,就用《鼹鼠的故事》作为素材。它里面没有语言,只有鼹鼠的一些天真的笑声和哭声,还有一点Uh-oh之类的感叹词,没有语言。我女儿两岁多的时候就看烂掉了,跟她死不说话的风格挺相近的。这个系列的动画片,里面的配乐也很好。

某些时候我想给孩子一点机会去专门读图或者专门读文字,以提高她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不过图文并茂的读物还是占大多数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4 19:40 发表
比如这篇文章也是言过其实了。大脑不是那么固化的东西...
也许。
书、文章大概都该“扬弃”着阅读吧,就像老父一直要说我: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有的时候我也会像小苍笛母子一样实成——宁信书毋自信。.

TOP

回复 634#happyyj 的帖子

我上高中还很喜欢看鼹鼠。不是鼹鼠太经典就是我太弱智,呵呵。.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5 18:09 发表
不是鼹鼠太经典就是我太弱智,呵呵。
我们当然确信是前者!
到现在,还是很喜欢的,估计还会喜欢下去。.

TOP

为孩子选书时, 我基本不加自己的喜好, 只是判断书的立意是否健康, 是否能补足孩子的欠缺,我相信博览群书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世界,尔后才让孩子选特别喜欢的题材来钻研。.

TOP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10-4-15 18:26 发表
为孩子选书时, 我基本不加自己的喜好, 只是判断书的立意是否健康, 是否能补足孩子的欠缺,我相信博览群书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世界,尔后才让孩子选特别喜欢的题材来钻研。
又要忍不住说一句玄的了,你知道这个与血型相关的,
那些典型B型血的人,她们喜好的如果你不喜好,会令她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不能接受,她们于是会极力鼓动你随她们的爱好。书也好,食品方面更是如此。
我有点猜测你不会是B型的人;要是,也是变异的、“非典”的,xixi.

TOP

回复 640#happyyj 的帖子

偶是AB的。。。嘻嘻嘻.

TOP

回复 640#happyyj 的帖子

那么,我会不会刚好集中了A和B型的缺点呢。。。汗.

TOP

回复 636#happyyj 的帖子

你不必怀疑自己的批判阅读能力。一个人到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因为基本的素材没有全面地占有,都会限制他的批判性的发挥。

我之所以能说那篇文章有些极端,是因为我在这个领域做了一些年。那时我每天的做的事情就是监测神经元放电、监测脑皮层的代谢情况以推测神经元的兴奋性。分析脑皮层各类一维或者二维数据,跟国外同行交流。对于大脑功能的研究是我的专业之一。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15 18:51 编辑 ].

TOP

回复 643#水之形 的帖子

专家在此啊。。。那请教个问题, 希望007别介意我歪一下楼。。。

如今那些婴儿奶粉都标榜加入了各种帮助脑部发育的物质, 其实, 真的起作用吗?还是从食物里摄入均衡营养更有效呢?.

TOP

回复 644#混凝土 的帖子

当然是食物中摄取更好。

因为首先添加的物质,活性不能保证。其次,一样物质要被吸收,在血液里要有相应的载体。最后,即使是被吸收,各类物质的合成仍旧受孩子本身的各类激素、递质调控。多余的、用不上的物质,要么在体内过一遍后排出体外,要么在体内积累。从奶粉中摄取营养物质,还会影响消化道的发育。

人体有着非常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营养不够全面的时候,首先会保证心和脑。所以,不要相信一时的营养缺乏就导致脑子的损伤。.

TOP

回复 641#混凝土 的帖子

AB型的都是怪才,聪明的很。AB的人若偏B则活泼,偏A文静内向。.

TOP

除了清楚明白的观念外,绝不接受其他任何东西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10-4-15 18:53 发表
专家在此啊。。。那请教个问题, 希望007别介意我歪一下楼。。。

如今那些婴儿奶粉都标榜加入了各种帮助脑部发育的物质, 其实, 真的起作用吗?还是从食物里摄入均衡营养更有效呢?
你相信人以及别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吗?这个世界上最精巧无比的人造建筑在白蚁的巢穴面前都是那么的不值一提。
试图用药或者那些化学提取物等某种外力去改变人身体内已有的平衡,我认为,都是一种无知的自大。如果不是真的有过不去的毛病,就不要去医院。更不要去吃所为的补药和林林总总的添加剂,他们永远不会比一个细胞液里的物质更加平衡。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我认为这是作为其中一份子应有的本分。

说到批判能力,令我想起公司写产品说明书的事。我们公司做的是软件产品,客户有中国人也有老外。原来的英文说明书是照中文翻译的,给客户中那些港澳和老外经理看,他们都不感兴趣,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个香港朋友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中国人写的东西喜欢推销自己的思想、概念或者理念,总是在说明书的开头说上一大段的概括性或者思想性的话,很多中国经理特别能接受这个,他们会像一个学生一样认真的听你讲的每一句话,甚至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而老外特别反感这个,如果你的东西是好的,你只要把这个东西是什么罗列出来就可以了,客户自己会选择这个东西是否是他想要的,你写这么多思想性的东西,他们会认为你在刻意误导他们,试图干扰他们的思想,反而会怀疑你的产品。

另有一次被推销的经历也很有意思。一个朋友的朋友跟我朋友一起专程向我推销一个美国网络上类似传销的项目,朋友的朋友一上来就拿出纸和笔,刷刷几笔写下一个数学公式,然后准备开始解释这个公式。当时我就笑了,然后告诉他我是数学系毕业。我心想:“我要是一开始就听你解释公式,实际上就忽略了公式的来源问题,等于承认了你的公式,坠入你的瓮中。数学系的人要是转不过这个弯,岂不是白学了!”

所以,我一直要Alex忘记诸如“面积=长X宽”“速度=路程÷时间”,忘记公式,忘记习题,忘记教科书,忘记别人先告诉你的一切,而是把自己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体验聚集起来,像水师太那样“生想”,想通了,那才算是学习。

笛卡尔说:“除了清楚明白的观念外,绝不接受其他任何东西。”.

TOP

回复 646#vivianda 的帖子

呃。。。我想我可能是夹在A和B中间的.

TOP

回复 645#水之形 的帖子

谢谢!这跟我的想法吻合, 所以我没迷信那些广告, 遵循医嘱, 试了数种奶粉, 然后与摄取母乳的便便比较, 选择颜色状态最接近的那个。.

TOP

回复 645#水之形 的帖子

“人体有着非常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营养不够全面的时候,首先会保证心和脑。”
原来如此呀,总算长见识了,赶紧告诉老爸去。家父被一个问题困扰了几十年,一直没找到一个像样的说法,也许水老师的这个说法就是他苦苦追寻的答案。
家父是孤儿出身,从小寄养在他三叔家里,遭人家嫌弃,吃不饱穿不暖,大小病不断,三周岁了都站不直,可他脑袋挺好使的,他一直搞不懂为何身体饱受营养不足的折磨、脑袋却好好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