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萧红:只因她贪恋泥淖里的温暖zt

萧红:只因她贪恋泥淖里的温暖zt

最早看到的萧红的文章,是《小城三月》,讲述东北一个端庄的小城里,一个女孩子温柔而隐秘的爱,萧红的笔调清清淡淡,不刻意渲染,却传递出了无尽的伤感。
  
  又看了一些,与张爱玲的浮金焕彩的华丽气象不同,萧红笔下是一派近乎稚气的天然,像一个孩子无心的讲述——那个孩子就坐在姥姥家的门槛上,没心没肺地饶着舌,可是沉重与悲哀终于从言语间带了出来,那个孩子的脸,也被阴影遮住了一半。
  
  喜欢这样的文字,难免会关注到作家的生平,这方面的内容不多,零零星星地积攒下来,渐渐有了个整体印象,而这整体印象,正如那孩子脸上的阴影,一种无辜的惨伤。
  
  萧红不长的一生里,大致跟过三个男人,每一个男人对她都不好,第一个男人曾与她订婚,但萧红莫名其妙地跟另外一个男人出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再回头找这位未婚夫,被对方家人逐出门外。这未婚夫也似是个有情有意的,把萧红安置到一个地方,两人同居数月,等到萧红的肚子渐渐大起来时,未婚夫突然无影无踪了,结合整个事件来看,简直像个有预谋的报复。但是,就算是一个报复,仍比萧红后来遇到的男人对她还要好一些,起码这个男人给她留下的是一个谜团,而不是确凿的侮辱与冷漠。
  
  第二个男人是萧军,很多文章喜欢把他的形象描写得很正面,与反面的端木蕻良做对比,可是,据说,有一次,萧红的脸上有一块青肿,朋友问她怎么了,她说是跌伤的,萧军冷笑道,别不要脸了,什么跌伤的,还不是我昨天喝醉了打的。要不是转述这话的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我简直要怀疑是无中生有的传闻,一个文明的男人,怎么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粗暴地撕下那女子最后一点遮掩,冷酷的语言比拳脚伤害更重。
  
  至于端木,就更不用说了,他对于萧红的文字都轻视,他当着她的朋友的面,读她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鄙夷地笑个不停: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对于一个以文字为生命的女子,这伤害可想而知,要是别人这么说,还可以对他的有眼无珠一笑了之,偏偏这个人,是她无法忽略的丈夫。或者萧红意乱情迷死心塌地倒也认了,但她接受他以前,曾对聂绀弩说,端木是胆小鬼,势利鬼,马屁鬼,一天到晚在那里装腔作势。
  
  她的一生,确实可堪同情,可是,她为什么总是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呢?
  
  不要拿才女薄命来遮掩,和她时代相近的才女,虽然情路都不是很顺当,但起码都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就说丁玲吧,胡也频对她始终钟情,冯雪峰虽为现实所阻,却也脉脉有情,更不用说与她白头偕老的丈夫陈明,在她去世多年之后,写回忆文章时,仍饱含着动人的柔情。张爱玲算比她运气差点,但也只是感情上受点伤,跟尊严被践踏没法比。
  
  萧红落到这个地步,要怪她自己,萧红太习惯于在灵魂上依赖他人,这个他人,不专指男人。我们都知道,鲁迅对萧红很爱护,萧红也写过一些怀念性文字,可是这份友谊在许广平的笔下又是一种味道,尽管她努力写得非常温婉。
  
  许广平说,萧红特别喜欢去她家,几乎每天都去,一呆就是大半天,鲁迅先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奉陪,就让许广平陪着,他自己在楼上看书。许广平身在楼下,心却在楼上,那时鲁迅的身体很差,她担心他照顾不好自己,又没法上去探视,一边陪萧红说话,心里却非常紧张。果不其然,有次鲁迅看书时,坐在躺椅上睡着了,被子滑落下来,先是小病,最后演变成大病,再也没有起来。
  
  许广平是在萧红去世后写这篇文章的,仿佛只是为了怀念,但那份怨责怎么着也是掩饰不住的,像我这样的读者看了就要叹,萧红,你也真是的,老是去人家家干什么呢?你难道看不出人家的不耐烦吗?
  我想,萧红决不是那么不敏感的人,只是她没办法,她没有一份好爱情,鲁迅及许广平曾经给予她的爱护就是她唯一可以投奔的温暖,她也许已经看出人家的冷淡,可是,不朝这儿朝哪儿走呢?这儿,毕竟是逐步冷下来的微温,剩下的三个方向,则是无边枯寒。甚至她和许广平絮絮而谈时,心里也不是不紧张,但她仍然将身体在椅子上陷得更深一些,无视墙上移动变幻的光影,言笑晏晏。
  
  张爱玲有过类似的经历,她在美国,拜访胡适,头开得非常好,也算相见甚欢,可是,当说到某个话题时,胡适脸色稍稍一暗,张爱玲马上捕捉到了,十分不安。即使在那异国他乡,面对这位非常欣赏自己的偶像级前辈,张爱玲也未敢多加亲近,她太明白求近之心往往弄成疏远之意,距离也许是友谊的保鲜剂,倒是胡适还来看望过她一回,他们一直保持着这样淡然的君子之交,避免了因过于亲近而生出的些微尴尬。
  
  我有时看名人们回忆朋友的文章,或者是第三者讲述两个人的友谊,总怀疑里面有我们所不知道的隐情,两个人,真的可以那么亲密而又那么清爽吗?反正我的经验是,哪怕与别人握手的时间略长一些,我都要担心彼此手心里的汗把大家弄得都不舒服,这种担心倒不只是针对异性。
  
  
  我不知道萧红可有类似的体验,是否担心华美的袍上爬满虱子,也许她知道,但她不在乎,她更想要取暖,即使将虱子一道披挂上身。她像忍耐虱子一样,忍耐着世界的冷眼,还装成一派天真模样,仿佛因不谙世事而无从察觉,就可以不受伤害。
  
  她不肯残忍地对自己,就轮到别人残忍地对她了,他们都看出她没有勇气跑掉,他们全都把她给吃定了。休说人性皆善,更不要以为肌肤相亲的男女之间总是爱意与温存,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只要有可能,总有人想要占据上风,萧红随机碰到的男人更不会例外。更何况她习惯于在最坏的处境里贴上去,一无所有,穷形尽相,也许她高看了那些男人和他们的爱,那种无私伟大的爱只会在琼瑶奶奶笔下出现,就连古代经典言情剧《西厢记》里,张生和莺莺缠绵之后,马上做的是掀开被子看看有没有见红,让我们想像,如果他没看到,会怎么样?而萧红,两度怀着一个男子的孩子,和另一个男子恋爱。
  
  《聊斋》里有一篇,说一个女鬼还是狐狸精与一个男子相好,男子的家人排斥她,羞辱她,她仍然“含垢为好”,我觉得这四个字特别好,多少女子,就是这样无望地忍耐着,那样敏感的心,这会儿却装做麻木。
  
  萧红与男人的关系,其实是她与这世界关系的一个缩影,她不够决绝,不够果断,她老想贴上去,拖延着,赖着,她太贪恋泥淖里的温暖,不肯孤立无援地站在天地之间。直到她弥留之际,才脱下了那副天真热情的面容,写道:平生遭尽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她心灵里的寒逼出来,灵魂终于孤单单徘徊于无地。.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最近在看萧红传,这个文章史实大部分是对的,不过文失偏颇..

TOP

所以人都不能太敏感

不过作家不敏感的话,是写不出文字的.

我挺喜欢边缘作家的文章,没有别人的定论,自己好好的欣赏,没有人为的拨高高度,文字本身感人吧.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萧红,一个苦命的女子。
<呼兰河传>非常喜欢,写尽了这人世的悲凉
病死与香港时才31岁
“将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TOP

我是非常喜欢萧红的文字的。有很多时候,只有经历过那种痛,才能写下那些文字的。有很多时候,感情的事情不能全怪她一个人。她有责任,可是如果她遇到一个好点的人,也许就能避免这么悲惨的命运了呢!每次看她的小说,就看到是一个人冷静地对着自己下刀,嘴里还一句句地解释。因为习惯,因为麻木,反没有了痛,但那痛其实已在心里。.

TOP

真是够惨的……
平时不怎么喜欢看她的文字,不过现在倒是有了兴致,去看看.

TOP

这篇文章不发表,就是编辑瞎了眼。看了多少新民晚报的文学青年的矫饰回忆之作,都比不上lZ的犀利老辣。看得出是很爱萧红的。

对男人女人的心理撕下伪装的了解,PFPF。去发表吧!期待。

不过,就她那临终前的领悟,如果萧红活过了31岁,相信她不会活得太差。.

TOP

文章是转贴的,对萧红的评价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泥潭的温暖”这句使我有些感触,相信它对某些人还是有些警醒的作用。
虽然很早就有《生死场》这本书,但从未去读,对萧红的认识停留在别人的介绍之上,只觉的是个很凄惨的人,而潜意识里觉得一个人对自己的命运多少应负些责任。
我读过端木评论《红楼梦》的一本小册子,当时也不知他曾是萧红的丈夫,只觉得作者的有些话写到心里去了,平添了一丝好感,80年写的,人老了,认识会转变,但听说他从未就别人的唾骂有过什么辩解,也值得一点称赞。.

TOP

泥淖 (念 闹),纠正一下。文学青年喜欢用这词。.

TOP

一针见血!.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rongerb 于 2008-4-7 15:55 发表
泥淖 (念 闹),纠正一下。文学青年喜欢用这词。
谢谢纠正,我还没看清楚就深有感触了,惭愧!.

TOP

引用:
原帖由 琪琪妈 于 2008-4-7 22:30 发表
唉,
性格决定命运,
看她的书已经过去20年了.
当时的感触是一直刻印下来了.
欣赏他的文字,
有些人的悲剧容易总结,
萧红的?
我至今不得其解
有时间一定去好好读读她的书,精彩的文字不容错过,有使人难以忘怀的,也是一种胜利。.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豌豆公主 于 2008-4-8 09:53 发表
对于萧红,只有长长的一声叹息!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咦?跟我想得一样不差。.

TOP

引用:
原帖由 琪琪妈 于 2008-4-7 22:30 发表
唉,
性格决定命运,
看她的书已经过去20年了.
当时的感触是一直刻印下来了.
欣赏他的文字,
有些人的悲剧容易总结,
萧红的?
我至今不得其解
LZ在顶楼写的一段和我的感觉一样,而萧红,两度怀着一个男子的孩子,和另一个男子恋爱
萧红有如此命运怪不得谁,女人纵有万千才情,在这点上一错再错又如何能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呢?
了解了她的生平后一直对她的作品不敢兴趣,现在做了妈妈想八卦下她的两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 本帖最后由 小雨妈妈 于 2008-4-8 10:14 编辑 ].

TOP

萧红的两个孩子都是一生下来就送人的。可怜的孩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丰禾妈 于 2008-4-8 10:39 发表
萧红的两个孩子都是一生下来就送人的。可怜的孩子。
.

TOP

第一个孩子送人了,第二个孩子生下来就死了.
对这个女子,无端猜测和误读太多了,等我有空贴点东西上来..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豌豆公主 于 2008-4-8 12:19 发表

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她和端木在一起。得知自己怀孕以后,她有意糟蹋自己,也糟蹋肚子里的孩子,患上了肺痨,还抽烟。
从根本上来说,她还沉浸在自己的迷幻的情感世界里,根本没有做妈妈的任何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准 ...
她真如题目所说贪恋泥淖里的温暖,虽然她确实很会写把这些东西写得非常的感人以至于让读者忘了某些本质的东西或者叫做原则的东西。.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23/24楼二位写得极是精彩,让我忽然顿悟。

有些文学女子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迷幻凄迷自我的精神世界里,所以她笔下的文字亦带着她自己的悲剧情感。悲剧的文字总是比喜剧的文字更打动人,在美学的分析上就是如此。

作为一个既付出爱也得到爱的正常女性来说,为生计奔忙,为孩子操劳,无论为母亲还是为妻子都是幸福的过程。萧红实在太自我了,或者说带有强烈自私的情感,这样一个玩转文字和营造自我情感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做好别人的妻子,更不用说作一个母亲了。

好像我有些尖刻了。.

TOP

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苦命的女子.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琪琪妈 于 2008-4-8 13:30 发表
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为作者自我而作。写作是作者为自我心灵寻找归宿的一个过程。这是我读很多书,尤其是《呼兰河传》所得到的感受。而《呼兰河传》的经典地位也从反方面说明了问题。
写作是作者为自我心灵寻找归宿的一个过程--不完全同意,很多作家只是圆谎。在现实中无人认可的谎言在作品中一切都让人动容。.

TOP

圆谎,这个词无论如何用不到萧红身上的..

TOP

不好意思,没有特指萧红的意思,不过是读了琪琪妈的一段话有感而发。人不愿意面对某样现实就会找些理由说服自己,这是人的本能,小孩子都会。琪妈第一句也说了‘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为作者自我而作。’既然是为自我而作就不可避免的为自己说话。.

TOP

忙完了,多说几句.

关于她的身世.
从我看的史料和萧红的文字看,关于她母亲的描述不多.最多的是她的祖父.萧红的童年深受祖父的宠爱,这种无原则的爱宠成就了萧红无所顾忌天真烂漫的个性.萧红的生父并不是她祖父的亲生儿子,而且这个生父也没有给她很多爱,萧红要上学,父亲不同意,萧红求助于家里的长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才争取到读书的权利.而父女反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父亲给她指定的未婚夫汪恩甲.在哈尔滨求学时萧红对汪恩甲是有好感的,但后来发现这个人有吸大烟的习惯就慢慢不来往了.萧红于是向父亲请求不要这门亲事,要继续求学.父亲一方面在族人面前感觉失了面子,因为这门婚事办不成,另外也不愿意继续供养她读书.萧红于是在哈尔滨她的同学的鼓动下,决定和表哥去北京求学.而从经济上,她无论如何是不能靠家里人的支持了.这之后,她辗转北京,哈尔滨,依靠的是朋友和表哥经济上的支援,异常困顿,身心受到的磨励和挫折是我们这些端坐在电脑前的现代女子无法想象的.无奈之下的她重新找到汪恩甲,她要求汪和她一起再次回到北京求学,看到汪对她始终是敷衍,慢慢地陷入困境.直至汪把有孕的她蓄意质押在旅馆里,连旅馆的费用也不结就自己回了老家.
她的路是她自己决定的,如果接受父亲的安排结婚就意味着不能继续求学.而十几岁的她选择不接受封建父亲的"絭养",之后的困顿她能否承受,我们无从想象.如果听任命运的安排,不是选择抗争,我们也就看不到她的文字了.
顺便说一下,她是辛亥革命那一年生的,和我刚刚离世的姥姥同年,我的姥姥一生经历过不同的时期,总能平平安安,和老人家淡然处世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而萧红,我们读到的文字和人生同样惊心动魄,是否精彩,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而说她装成一派天真模样,说她直至临终才脱下天真热情的面容,这种观点我以为是一种误读,不能不说几句.
很多人为文为人都多有矫饰,而萧红,她的价值恰恰在于率真,少矫饰.细腻与粗狂,残酷和温暖,都写给你看..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再来.

关于孩子
和汪的孩子.她和汪恩甲之间是有过协议的,汪要求与她同居,她同意,不过前提就是一同去北京求学.现在看,同居是多么可行多么容易操作的一件事,那时候,要知道还没有套套这种东西.生了孩子,行使做母亲这种天经地义的责任,对于一个没有经济来源连几百元旅馆的费用都出不起的女子来说,真的可行吗?
关于萧军
聂绀弩这个两个人共同的朋友,文中这样引述萧军的话,"她单纯,醇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我说过,我爱她,就是说我可以迁就,不过还是痛苦,她也会痛苦".他打她.萧红评传的作者葛浩文博士认为,萧红多年做了他的佣人,姘妇,密友以及"出气包 ".这种关系,萧军是更多的受益者.
她和他的孩子,分娩后没有存活下来,她是很受伤,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
这两个人的情感上,除去最初的相依为命那段时期最和谐,到了上海以后,已经有了裂痕,然而也不那么容易分开.他们最后分手是在临汾,但是这之前她26岁时去日本,是因为萧军的用情不专,已有了痛苦.
关于鲁迅
她在鲁迅和许广平这里寻求温暖,她一生中除去小时候祖父给予她的爱,并不太多.萧军给她的难说是伤害多些,还是爱更多些.
关于端木
端木这样写,她从不做作,说话比我还率直无顾忌,她的文章和做人都有魅力.
她在香港的死去,更多的原因在于误诊.
关于她的文字
少的是忸怩作态,有女人特有的温婉和才情,然而她的文字价值,更多的在于,,刻画落后愚昧的社会现状对女性的残害,她的控诉,她的思考,她的揭露,她的大胆,她的冷静,这是一个被贫穷协迫的女性在那个时代所发出的声音.

她的价值不在于如何经营自己的幸福人生,如何做母亲,如何做妻子,在我们的价值观中,原本容不下这样的女子.
看萧红,不能孤立于时代,虽然说她的文字在今天看,也是好的..

TOP

回复 22#琪琪妈 的帖子

发大水,旅馆的人忙着自救没空看管她,她趁乱溜出去,按照萧军留给她的地址找到萧军处.萧军这时候看发大水去旅馆救她,发现她已经不见了,等返回自己的住处,才发现她已经自己找过来了..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没看到惬意,只看到敏感的心灵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TOP

哈哈,我也喜欢这一段.我看到的是"愿意结一个谎瓜就结一个谎瓜"..
很有趣,很准确.
我也没感觉她有多么可怜..

TOP

在那个时代,一个男人要娶一个曾与两个男人同居又先后分离、且有孕在身的女人
这点就行得端
-------这样的人,在哪个年代都是非主流。.

TOP

10几年后重读这些生平仍然让自己无法喜欢她的文字,在BBS混久了,更知道文字和人本身是可以分裂的。这个讨论不再参与了,喜欢的自有喜欢的理由,看不上的也有看不上的道理。和谐最最重要.

TOP

小雨妈妈,豌豆公主,POWERFAILURE,琪琪妈。

我不得不引为同道中人,都是学文科的吧。

特别PF琪琪妈的文字,连小学“火烧云”出自哪里都记得这么清楚,我也读过这篇课文,今天又顿悟了一回。

本来并没有对萧红有特别的探究,这几天“自发文学社”的讨论,让俺对萧红有了跃然于纸上的了解,旺旺上的爸爸妈妈的才情真令人叹服!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最后冒一下,当年读萧红第一个从脑海里跳出来的词就是“混乱”,看来有此想法的不光只有我。.

TOP

我也不喜欢她的人,性格决定命运,她只想做一棵兔丝花(藤生植物,看过琼瑶的小说吗),一直想找棵强的植物来缠绕依靠,人生观、她的情感都是混乱的,她本人的情商极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把自己的命运拴在人家手里,这样的女子,不管在哪个时代,结局都是一样的..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55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