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家庭教育的误区

实际上无论作为家长是有心还是无意,家庭教育都存在于每个家庭。特别是在今天,每个家庭更是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了首位。但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成长并不像我们所企盼的那样时,我们无奈、怨恨……看看我们走过的误区:
1、“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子”
其实这两句是人们多年总结出来的教育箴言,怎么会错?错的是我们对“严师”的理解,“严师”首先是对自己严格,所以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些基础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以学术为标准,而非以个人的好恶为依据,这样的严师,让学生敬畏,从而会像师父一样严格要求自己。
“棒打出孝子”也是在身为父母首先做到了良好师范的前提下,出于对孩子的爱的基础上的严格要求。
如果家长对自己要求不严,只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从而“严管”孩子,甚至以“棒打出孝子”为自己的行为作庇护,其结果自然是孩子不能从心里佩服你,从行动上也不会配合你,这样的家庭教育只能流于形式而已。
2、孩子理所当然该听家长的话
许多家长在反映孩子的问题时会气愤、无奈地讲:“孩子不听我的!”
我觉得作为家长要明白我们到底要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还是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确定我们说的每一句话一定是对的,尤其是当我们与别人的视角不同时。这时如果我们的话不从孩子们能理解和认识的角度,也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而我们又不让他思考、辩解只是一味地服从,这即不符合孩子的心理,也不利于培养一个有独立意识和自信、自强人格的孩子。所以,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时,首先,要想一想我们这句话对孩子来讲意味了什么。如果要孩子必须听的话,要想这句话要怎样说给孩子,才能让他认同。
3、家长总认为把道理讲清了,孩子理所当然就该按道理去做。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家长对孩子苦口婆心讲道理。孩子也认真地听,努力地去做。然后,有一天家长会不满意地讲:“怎么跟你讲你也听不进去!”这时孩子很无辜地说:“我就是按你们要求的去做的呀!”这种情况既不能说我们成人讲的道理不对,也不能说孩子的行为有问题。但往往这时,成年人会强制性让孩子有“我又错了的”感觉!比如:同样是看书,当孩子专心致志的看教科书时你认为他在学习,情不自禁的表扬他;当孩子沉浸于一本科幻小说、一本故事书时,你会大发雷霆认为他不务正业;同样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孝顺,给妈妈留下一点好吃的,一次你会很感动表扬孩子懂事,当你们都忘了吃,等发现时食物已变质了,你会怪孩子多事,把东西糟蹋了。可许多时候,孩子是无法掌握这样的尺度的,因此他们常常被抱怨。
4、认为批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的唯一方法。
许多时候当孩子所做不能满足大人的标准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批评。并强调及时性,唯恐孩子养成坏习惯。深信这样做可以把孩子的错误消灭于萌芽状态。可事实上是事与愿违,要么孩子是“屡教不改”要么孩子是“缩手缩脚”。这显然不是我们渴望的。
批评是孩子改掉缺点的方法之一,但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批评的是孩子的什么问题,要具体一点,而不能让孩子误认为是他自己的智力、品格等出了问题,因为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丧失自尊和自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致命的伤害。评价你批评的对错,可以看看孩子是否产生了抵触情绪!

5、认为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
    许多家长会这样说:“我该做的我都做了,你必须努力学习。”学习和物质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但远没有我们家长想的这样简单,第一学不学与物质条件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第二努力不努力与物质条件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第三学的好不好与物质条件也不是因果关系。
回想孩子学走路时乐此不疲地走来走去,我们很容易的想到什么是学习的动力:①兴趣。孩子走来走去,爬上爬下,自娱自乐;②结果:走过来,走过去,爬上来了,又下去了,这个结果让孩子感到方位的变化。行动的结果让孩子兴奋不已。你一定说:“真棒!好孩子。”所以孩子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引发一种情绪,使他们能体验乐趣。而不是物质条件的满足。
6、认为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做,光学习就可以了。
    许多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既保证了学习时间,又可以不使孩子分心。
    这种情况多说明我们太看重学习的形式了,如上学,听讲,做习题。
    而学习的实质是知识、探求、实践、掌握人类社会已知或未知的自然与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这样一个体验的过程决不是我们家长狭隘的认为“看书”就可以的。
    如果孩子成为“学习”的奴役,他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快乐,他的“学习成果”也不会给他带来真正的精神上的财富,那我们的家长在干什么?
    除了学习,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实践的机会,也就是“玩”的时间、“干家务”的时间、参加一些定活动的时间。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与过程时,他们会更自觉的学习。所以我们看到许多爱劳动,积极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的孩子,往往学习的成绩又特别好,而没有任何课外活动一心读书的学生并没有能够取得最棒的成绩。
    家长别把“专家”理解为“专学”。即使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在学为专家的道路上“博学”对他也是最最重要的。
7、打骂完孩子哄好了就没事了,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被打骂的感觉,会很深刻的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不然孩子怎么会在你要打还没打他的时候就出现紧张、害怕、悲痛等状态。所以当我们打过孩子不要自认为哄好了就没事了,这种心灵的伤害会是深刻的;它导致人的易恐惧,易焦虑,易紧张等不自信。
    只有在孩子明白被责打是因为父母亲让他记住并明白了引发被打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多么严重,这时孩子心里才会接受来自父母的“责打”是出于关爱,他可以从内心接受并原谅大人。
8、只要学习好,别的都可以不管。
    许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用管。言外之意,这样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确实品学兼优的孩子让人很省心,但在省心的背后不可以没有成人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关于品德教育可能身教比言教更有效。
    缺少品格的培养,甚至因“学习好”而被袒护、照顾,除了使孩子更自私、自以为是以外,希望他们懂得感恩,有理想有抱负可能是一种奢望。
    当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时,因没有学会如何做人而无法与人合作而到处碰壁时,他也不会从自己找原因反而怨恨家人和社会。

所以,教育孩子成长比教育孩子成才难的多,也重要的多。

9、把爱作为对孩子的一种奖励

奖励是对一件事,一种精神的认可度,一种评价的结果的表示,它需要人们付出相应的行为。有交换的特征。

如果把爱作为一种奖励,无形中把“爱”变成了交换的条件。

“爱”是教育的支点,是因为她的纯洁与无私。它给人以温暖、安全、产生自尊自信,这样才能使孩子建立良好自我价值取向。

10、放任不管让孩子自然成长

这样的家长往往抱着自然教育的观念。但需要明白的是自然教育不等于自然成长。自然教育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但这里仍强调的是教育。对孩子实施自然教育更需要成人具有驾驭自然的能力。

11、用别人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比

在这样的比较中除了使自己的孩子一次次被挫伤自尊心,自信心而被迫不思进取、破罐破摔以外,就是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越发不可救药。最后是怨天尤人。.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