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9-7-2 07:50
摄像头下的“惧怕”和“骄傲”,让我们变乖?
摄像头下的“惧怕”和“骄傲”,让我们变乖?
[url]https://mp.weixin.qq.com/s/GiGKXEHrncKFTP67rG81Pw[/url]
摄像头下的“惧怕”和“骄傲”,让我们变乖?
原创: 境界君 ijingjie 今天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时评】
文 | 细拉
播音 | 小馨
“惧怕”“骄傲”让我们变乖?
来自ijingjie
00:0024:15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境界电台”,有全部音频节目更新。
一群孩子离开父母完全自由五天会发生什么?在真人秀里,男孩活成了丛林世界,少女活成了宫斗剧。当女子深夜被暴打的视频流传网络,表明成人似乎更要一个监控摄像头才能乖点。害怕承担后果的惧怕、维持道德形象的骄傲,让我们成为表面还算靠谱的“假冒为善”。
6月22日,大连一女孩深夜在街头被陌生男子暴打的视频被发到网上,引发全国网友接力搜索。监控摄像显示,女孩在路上行走的时候,一男子迎面而来就是一顿暴打,几乎每一拳、每一脚都落在女孩的头部。单看视频,会让人以为是又一起因情感而起的纠纷,但后续令人惊掉下巴:双方根本不认识!据警方披露,该男子解释说,一切只是因为和女朋友吵架后喝多了。
男子以醉酒为自己的暴力辩护,意思是那是他的非正常状态,酒醒之后他并非如此。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究竟是他醉酒后的状态更真实,还是清醒时更显露他的本性?假如他知道路边的监控摄像头正悄无声息地记录着这一切,并公之于众,他是否会醉意顿消、立时清醒?
人在代表规则和监督的摄像头面前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我们姑且把这称之为“摄像头效应”。其实,“摄像头效应”并不只是出现在这类极端事件里,相反,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妈妈不在,我们吃点垃圾食品吧
有一次妻子出差,我带儿子去吃麦当劳。我边点餐边对儿子说:“妈妈不在,我们吃点垃圾食品吧!”儿子顿时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对话恰巧被邻桌一对母子听到了。邻桌的儿子对他的妈妈说:“你不在的时候,爸爸也是这么对我说的。”我才知道有好多家庭都有一个监控摄像头般的妈妈,而“不听话”的爸爸也不只我一个。
当“摄像头”被撤去,我们所做的事往往反映了我们最真实的一面。我朋友家的孩子,一个两岁、一个四岁。最近他发现,老大会趁父母不在时对老二拳脚相向,老二也因此练就了一身闪转腾挪的好本事。朋友反思说,平时下意识总是偏向老二,一出问题就拿老大开刀,可能引起了老大的不满,逮住机会就“报复”弟弟。虽然还不会明说,但老大用实际行动表示: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混,还是要遵守父母的规矩,但一旦离开父母的监控,就可以按我的性子来。
究竟可以率性到什么程度?英国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让十个10-12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在一栋房子中无拘无束、包吃包住呆五天,看看结果会发生什么。节目分“男孩版”和“女孩版”,两者画风虽然不同,但入住后的第一件事都是突破在家里的禁忌,疯狂地用各种各样的甜食和零食来犒赏自己。
男孩子抑制不住脱离规则的兴奋,创意十足地进行着各式各样的破坏工作。第一天结束的时候,“新家”已经归给搞得如同刚刚地震过一样。和男孩子们如同动物世界一般轮番展示破坏力不同,女孩子们刚一入住就开始自动自发地分工干活了,然而很快就陷入宫斗剧的模式,不断上演嫉妒、纷争、争吵、和好的情节。
冲突在女孩子中间来得更早一些。一只猫闯进女孩社会,贾斯汀最先追到,并将猫据为己有,却遭到没有抢到的女孩们的批评,压力之下,她只得将猫放走。不过,为了报复批评她的人,贾斯汀将一盆水偷偷浇在别人的床上。这引发了一场女孩子们的“世界大战”,最终所有人的睡衣和床都被水浇湿了。而此时第一天还没有结束。
男孩社会的冲突从第二天开始爆发,一个叫迈克的男孩因为将爆米花粘在地毯上,又损坏了吉他和足球,遭到大家的排挤。迈克被绑在椅子上,几乎要被所有人收拾一顿,这让他非常伤心。第三天,十个男孩分成了两个阵营,小房间的四个男孩厌倦了无休止的吵闹,他们和大房间的男孩子们起了冲突。冲突升级,“战争”爆发,由于势单力薄,小房间的男子中间出现“叛徒”,剩下的人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这档节目自2009年开播以来就饱受争议,节目组认为这是一场勇敢的社会实验,但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却认为将孩子们的哭泣、暴力、打斗通过镜头公之于众,可能会对他们造成精神伤害。
谁又能拯救那成年人和他的战舰呢?
会展露阴暗面的岂止孩子。黄渤导演的首部电影《一出好戏》讲述了一家去海上团建的公司,一群本来彼此熟悉、有着等级关系的人因为意外流落荒岛。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一旦隔绝,曾经的社会关系很快清零,这群现代社会的文明人立即堕入“原始社会”。
曾当过兵又当过动物饲养员、如今是公司司机的小王(王宝强 饰)瞬间爬到金字塔的顶端,用管理猴子的方法成了这群人的无冕之王,人的“兽性”掌权了。随着海难中侥幸保留下来的照片、视频被发现,这群人再度回忆起和文明世界的联系,人性也随之渐渐被唤醒。不过,影片关注的更多是社会制度的变迁,对人性并没有太深的挖掘。
黄渤的灵感或许与一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高丁的著名小说《蝇王》有关。《蝇王》同样以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为背景,描写了一群6-12岁的英国男孩在这个世外桃源里一步步退化为野蛮人的过程。
起初,少年们因为离开了大人的管束而欢呼,不过秩序和理性仍然占据上风,他们很快建立起一个民主制的小群体,彼此分工合作,其乐融融,宛如生活在伊甸园里。时间一长,暴力露头,秩序被破坏,混乱和残忍成了这个孩子社群的主旋律。当这群英国少年最终被外部世界发现的时候,他们已经形同野人。
发现他们的海军军官正好撞见几个野人般小孩子彼此追杀的场景,这让他大失所望:“我本以为一群英国孩子——你们都是英国人吧,是不是?应该比刚才那样玩更好。”被追杀的孩子说:“起初是玩的很好的,可后来——”说着,他想到了自己死去的同伴,便止不住热泪滚滚,全身抽搐地呜咽起来。高丁写道,“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哭泣”。
“蝇王”一名取自《圣经》中的“别西卜”,是魔鬼的其中一个称呼,翻译过来就是“苍蝇之王”。高丁以这个名称来表明人性中的暴力和污秽。因此,当小孩子们因为一个虚构的“野兽”而惊惧的时候,书中一个颇具先知性的角色西蒙说:“也许野兽就是我们自己。”
“蝇王”对西蒙说:“别空想猛兽是你们可以随意猎杀的!你知道的,不是吗?我就是你的一部分。靠近过来,靠近过来,靠近过来!我就是使得你们的事情没有进展的原因,懂吗?我就是使所有事情停滞的原因,知道吗?”
无论英国的真人秀、黄渤的《一出好戏》,还是《蝇王》,都让我们看到离开了规则的人们,面临着失控的危险。因此拯救的办法似乎就是重返文明世界,重新回到摄像头监控下的生活。然而在《蝇王》末尾,带来拯救的海军军官在等候孩子们心情平复的空当,转过身去,眼睛落在“远处那艘漂亮的巡洋舰”上——军官要将孩子所带往的文明世界,可能比这个荒岛上所发生的事情更加野蛮。
高丁解释说:“末尾成人的出现显得严肃而有作为。但在现实生活中,成人与陷在荒岛孩子的象征性生活,却有着同样的罪恶。那个军官打算用巡洋舰把孩子从荒岛带走,但是那艘巡洋舰不久便要以同样仇恨深远的方式去追逐敌人,谁又能拯救那成年人和他的战舰呢?”
小岛上的孩子以及在英国真人秀中无拘无束生活五天的孩子本质上与我们有何不同?对于人性中的恶,高丁直截了当地说:“救赎无法由内部达成,救赎只能从外界而来。”
我发现自己原来是“假冒伪善”
从真人秀回到父母身边的孩子们,很可能会按照绅士或淑女的标准继续规规矩矩地生活,那五天的疯狂除了成为他们一生中短暂的小插曲,多少能帮助他们认识真实的人性。不过认识之后,人们往往倾向于做出一种应对:既然只有在监控镜头下才老实,那么就要设置更多的摄像头,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率的管理。“摄像头”可以是父母、法律、道德权威、群体文化等等。
我在对儿子的养育过程中,我早就发现“如果……就……”的句式特别好用。用这个句式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言简意赅地制定规矩,同时把奖惩机制清楚地传达给孩子,用破坏规矩的后果震慑得儿子服服帖帖。我不得不说,这种方法的确速效,尤其是当我在家盯着他的时候,不过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不能一直盯着他。
爱人出差的时候,我们可以吃点垃圾食品;当我离开的时候,儿子同样可以违例犯禁。这几乎是肯定的,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究竟做过多少当初如果被父母发现一定会很惨的事。
我一度想要教导一下儿子:即使老爸不能一天24小时盯着你,但上帝可以。但最终我还是将这样的话咽了下去,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上帝曾经用了一大堆类似“如果……就……”的句式立规矩,警告以色列人,但事实是,规矩并未能阻挡他们向着堕落一路狂奔。
从孩子联想到自己,我发现自己在别人眼中还算中规中矩,难道是因为我没有想过逾越法律或道德的底线吗?不得不说,事实不是这样的。只不过我想要越界的脚步被惧怕和骄傲拦住了。惧怕就是“有贼心没有贼胆”,骄傲就是“我丢不起这人”——总之我知道,我之所以看起来还算是“不错”,绝不是因为我本性如此。
害怕承担犯错的后果,或者维持一个道貌岸然的形象,就像我心里的摄像头,不断让我自我审查、小心翼翼地生活。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更精致的利己主义,动机根本上是自私和消极的。当我进入基督信仰里面,我发现自己这种生活被耶稣定义为“假冒为善”。但要解决这种伪善,最重要是要解决“伪”,而不是泯灭“善”。
没有人会爱上摄像头
基督信仰洞穿了人本性的邪恶和道德主义的虚伪。对人的本性,它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对于道德主义,它说,“我以前没有律法,是活着的;但是诫命来到,罪又活了,我就死了。”道德规条虽可以表面上约束我们的行为,但往往同时加深我们内心的罪。
圣经中最经常被批评的道德卓越人士是法利赛人。当他们施舍的时候,心里所求的是被人高抬,因此道德行为反而加深了他们的虚荣;当他们做完好事,他们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因此,道德行为加深了他们的骄傲,也撕裂着与别人的关系。要解决人性的两难困境,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既不放纵自己也不假冒为善的方法。
有一次,妻子问儿子:“你爱妈妈吗?”儿子回答说:“爱。”“那你爱爸爸吗?”儿子斩钉截铁地说:“不爱。”妻子将对话转述给我。我虽然知道儿子的答案常常随着情绪起伏,但我还是反思我和儿子的相处模式,结果一个警告立时在心中响起:如果你在孩子的生命中继续扮演赏善罚恶的“摄像头”角色,他会爱你吗?
在监控面前,的确连孩子都乖很多。但摄像头没有爱,也没有人会爱上摄像头。我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太懒惰了,只满足于让孩子规规矩矩,使我可以少费点心,但更美的顺服是建立在爱而不是惧怕的基础上。藉着怕,让孩子守规矩很容易,不过这种规矩往往掩盖了本性的虚假;通过爱,让孩子顺服则需要花许多功夫,我知道作为父亲我的内心深处更想要后者。
神鉴察我们的所思所行,但神绝不是遍布全宇宙每个角落的超级摄像头。当《圣经》直言上帝对人的拣选并“不在乎人的行为”时,实际上就是将悬在我们头顶迫使我们中规中矩的摄像头挪去了。在恩典之中,如何保证这种自由不会带来道德的放纵呢?
因着爱,我们不会更坏
原来上帝是用祂对我们的爱,换来我们对祂的爱。美国牧师提摩太·凯勒说:“你如果与另一个人深深相爱并且深信他无条件委身于你,你里面也有某种‘恐惧’,但这种恐惧不是害怕对自己不利,而是害怕对对方不利——害怕对方的名誉受损,害怕对方受伤害。你愿意顺服那爱你的人,你的动机不是害怕被他拒绝,而是害怕令他失望、担心——因为他从没有也永远不会拒绝你。”
上帝无条件地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行为的好坏,甚至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耶稣就已经为我们而死,上帝以此向我们证明祂的爱。上帝用这种无条件又沉甸甸的爱告诉我们,祂不是在冷冰冰地监控。我们理应惧怕我们犯罪所带来的后果,只是这后果被耶稣完全承担了。我们最合宜的就是用爱回应祂。因此,《圣经》说,“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曾经我们中规中矩是由惧怕越界的后果,而如今则是因为我们爱上帝。正如凯勒牧师所言:“我们过道德生活是因为我们想使那位拯救我们生命的上帝高兴。……在福音里经历过上帝的恩典和爱的人会发现自己内心中一种越来越强的欲望,就是想使上帝高兴和喜悦。现在我们不是为了从上帝那里得到什么。正如祂以我们的喜悦为祂的喜悦,——现在我们也以祂的喜悦为我们的喜悦。”
正如一段美好的婚姻绝对不是由婚姻法来维持的。一个理想的丈夫绝不是因为害怕离婚分割财产,也不是因为惧怕出轨之后被人瞧不起而维持和妻子的婚姻,而是因为对妻子的爱。
当我爱妻子的时候,无论婚姻法在与不在、改与不改,我会超过法律所要求的如同至宝一样珍惜自己的妻子。若我因为惧怕或骄傲而压制了出轨的欲望,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解放天性,回归“真”我,从“伪君子”变成了“真小人”,而是重新爱上自己妻子。因着爱,我们的行为绝不会更坏,只会更好。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